上市公司资金占用疯狂的从子、分公司回收资金,是为什么?

挂牌新三板、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权、发起产业基金、收购子公司,这家PE玩起了闭环游戏?
挂牌新三板、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权、发起产业基金、收购子公司,这家PE玩起了闭环游戏?
八九时讯财经网
先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权,再与上市公司合作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接着把子公司(基金)卖给这个并购基金,之后并购基金再把之前收购的子公司(基金)的投资组合分拆卖给自己另一只关联基金,整个过程只用了1年零两个月时间——新三板挂牌PE信中利的资本运作,动作之快,套路之深,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神速拿下深圳惠程日,深圳惠程公告,重庆理财实际控制人何平、任金生拟向中驰极速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议转让其持有公司的全部股份约8674万股(占总股本的11%),转让价格为16.5亿元,溢价114%。转让完成后,深圳惠程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中驰极速,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中驰极速的实际控制人汪超涌和李亦非(双方为夫妻关系)。据公告披露,中驰极速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体育运动项目经营、企业管理咨询等,成立于2015年2月。信中利持有其100%股份。深圳惠程因汪潮涌、李亦非夫妇拿下实际控制权而名噪一时,彼时其连拉五个涨停板后随即陷入约两个半月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两个半月调整期间,深圳惠程发生了许多故事。自4月8日复牌后,深圳惠程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了从原实际控制人处实现股份过户的手续,并且通过精巧的架构设计(紧急设立空壳公司共青城中源信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规避证监会审核而加速交易的推进。在完成股权交割之后,汪潮涌迅速于6月22日-7月12日期间进行了董事会、监事会的调整,并且补充了高级管理人员。仅用四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转让以及核心管理层的更替和组建,汪潮涌的动作完全可以用“兵贵神速”来形容。实际上,自4月份深圳惠程公告溢价转让股权之时,市场对于其后续的表现就十分期待。市场猜测之一是“信中利借壳复制九鼎投资”,或许汪潮涌开始也正是瞄着这条路子走的,但九鼎投资借壳中江地产之后,监管层已经明确不支持创投企业借壳上市,监管环境改变倒逼信中利必须随机应变。汪超涌接受采访时曾指出,“首先会将资金注入到上市公司,未来也不排除注入优质资产。信中利是创投公司,所控股的上市公司是实体公司,不会将金融业务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信中利收购上市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一些有希望借重组渠道直接上市而不想挂新三板的实体公司”。信中利2017年第一季报显示,公司目前总资产75.5亿元,净资产34.5亿元。产业基金浮出水面2016年10月,深圳惠程公告,与北京信中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信中利股权管理公司)、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中航信托)合作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北京信中利赞信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产业并购基金)。根据公告,产业并购基金规模不超过20亿。最终实际规模为18亿,其中,深圳惠程出资5.8亿元,信中利股权管理公司出资0.2亿元,中航信托出资12亿元。根据产业并购基金合伙协议约定,产业并购基金设投资决策委员会,产业并购基金的投资项目(包括投资、投资金额、退出时点及退出路径等)经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后方可实施。投资决策委员会由5名委员组成,其中信中利股权管理公司委派2名,公司委派1名,中航信托委派2名,公司拥有投资决策委员会所审事项一票否决权。根据《信中利惠程产业并购基金之合作协议》中关于“潜在利益冲突和关联交易”的约定:公司不会收购基金从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处收购的资产,因此基金本次关联交易不会影响公司的独立性。这句话至少有几层意思:一是,默认产业基金会从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处收购的资产(实际上已经这么干了);二是,上市公司不会再作为产业基金下家接盘方,什么乌七八糟的项目,上市公司都不会装,小散不用担心潜在利益冲突了;三是,深圳惠程没说不会收购其他基金收购的资产或已经经过多轮转手后曾经从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处收购的资产。产业基金接盘信中利自产业并购基金成立以来,已经进行四次投资,投资金额共计16.675亿元,18亿的基金规模除去管理费,基本投完了,也就5个月时间。事实上,产业基金第二次对外投资就是关联交易,这两支基金的股东是北京信中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信中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信中利公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信中利股权投资中心和信中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在管存续基金投资项目概况:信中利2017年第一季报显示,截至日,公司在管存续基金累计 32 支,包括信中利股权中心和信中达。这两张图对比看,汇叔有点凌乱,为什么两只基金实缴规模总共才3.31亿元,而在管项目投资总额为4.3亿元,累计投资总额已接近9.8亿元?根据深圳惠程第二次对外投资公告:信中利股权投资中心主要投资项目:东田时尚(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被上市公司勤上光电并购);武汉当代明诚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由广东强视影业传媒有限公司换股而来);北京吉威时代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信中利股权中心最近一年主要财务指标(信中利股权中心2016年10月进行过资产清理和剥离,下表数据以账面现有资产为依据,假设2015年和2016年10月信中利股权中心仅有目前资产模拟编制):信中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青岛天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当时IPO已经过会);明算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信中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最近一年主要财务指标(信中达2016年10月进行过资产清理和剥离,下表数据以账面现有资产为依据,假设2015年和2016年10月信中达仅有目前资产模拟编制):根据深圳惠程公告,信中利股权中心和信中达盈利能力较强,拥有IPO已过会的青岛天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已经被上市公司勤上光电并购的广州龙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股权、上市公司当代明诚部分股权(由广东强视影业传媒有限公司换股而来)等众多优秀的投资项目,预期未来盈利能力较强。两只基金在管项目,净资产8.3亿元,结合当初以7.95亿元——略低于净资产卖给产业基金,这笔接近平价的转让,没有太大盈利,解决流动性或是更大因素,要不然汪总真是良心投资人。结合这些项目现在估值,看看深圳惠程公告,说未来盈利能力较强也算中肯:日,信中利投资东田时尚4,200万元,持有股权比例为9.95%。其中,北京信中利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有5.42%的股权。截至2017年5月最新收盘价,信中利股权投资中心持股市值约1.35亿元。持有天能重工278万股,按34.93元/股计算,市值约为9700万元;持有勤上光电2962.96万股,按4月25日停牌后收盘价8.14元/股计算,市值约为2.4亿元;持有当代明诚613.84万股,按2月10日停牌后收盘价16.79元/股计算,市值约为1亿元。粗略计算,信中利股权投资中心和信中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9个资产中,上述4个已经有近5.7亿元的市值,再加上中诚信的4亿,其他5个资产等于白送产业基金了,汪总不后悔当初(也就是7个月前)卖得太便宜了吗?也有人说可能是,因为这两支基金的存在,让信中利自有资金投资占比太大,无法满足新三板挂牌PE的新增条件。同时,信中利股权中心和信中达即将到期——前者2019年6月满10年,后者2018年9月满7年,这不是还有一年时间吗?这两支自有资金,退出时间好说吧?汪总着急用钱,还是不拘小节?关联基金再接盘产业基金说来也快。产业并购基金用5个月时间完成了投资,也只用7个月时间,就将完成了一笔4亿多元的本金回收。而接盘侠仍然为关联企业,信中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另外一只基金——共青城信中利永信。近日,深圳惠程接到产业并购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信中利股权管理公司的通知,产业并购基金与共青城信中利永信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信中利永信)达成了股权转让意向,产业并购基金拟以现金形式向信中利永信出售中诚信相关股权,股权转让价格经交易双方协商确定,成交金额为人民币4亿元-4.2亿元。根据公告,深圳惠程第二次对外投资的信中达即持有中诚信7%的股权(后拆分两个公司)。2016年,产业并购基金收购信中利股权中心和信中达 100%股权时,所包含中诚信原主体公司 7%股权估值,约为3.068亿元,如此产业基金也能实现1亿元的盈利,半年时间不到,单个项目实现33%的收益不低了。深圳惠程、产业基金、信中利与共青城信中利永信投资关系:天眼查显示,共青城信中利永信股东为北京本草天地养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有99%的股份(也是信中利曾经的被投企业),北京信中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1%的股份,前者是LP,后者是GP。而北京本草天地养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股东为北京云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汪栩。为什么信中利股权投资中心和信中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不直接将其持有的中诚信7%的股权转让给共青城信中利永信,而由产业基金做个过渡?共青城信中利永信持有的这笔资产,将来又将如何退出?以中诚信项目为例,从信中利投资,到产业并购基金接盘,再到卖给信中利管理的其他基金,项目与信中利自身的股权关联越来越少,信中利控制人在一步步退出,而项目估值却越来越高,但不变的是,都是信中利在管理。之前,有人讲过一个道理,投资一是规模游戏;二是闭环游戏。所谓规模游戏。行业里再牛逼的机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管理费,而不是业绩提成,因此基金要做大规模。怎样做大规模?LP需要看到流动性。王刚投完朱啸虎投,朱啸虎投完经纬投,经纬投完战略资本投,里面可能就有流动性。所谓闭环游戏,行业主要模式还是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就像车子在环路上跑,融资是入口,退出是出口,把握住入口和出口,中间随便玩,如果你有从天使到VC/PE,到并购基金,后面还有上市公司,就能保证玩得天然顺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八九时讯财经网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第一时间提供资讯,深度整合,猛击要害
作者最新文章【专家观点】PPP怎么盈利?(上市公司为什么疯狂的追捧PPP项目)
2015年二月以来我一直倡导资本市场的资金介入PPP项目,这个并非是因为国家在倡导,也并非是因为我自己介入了,也想让其它人参加,本文的模式去年三月我已经描述清楚,但因为商业运营的要求,不便公开发表,但在微博上或者各个场合小范围多次提出过,现在已经过了时效,但是仍然好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好多上市公司在去年底今年初开始,疯狂的追捧PPP项目,而PPP项目的实际利润在哪里?分享给大家了解一下吧!
PPP模式其实并不新鲜,也是BOT模式当中的一类,之前广泛应用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上,如:污水处理厂、城市监控、城市亮化等项目上,这些合作的探索中,让模式的清晰化和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成熟了许多。
在目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中,推行大量的PPP项目也是对经济的无奈,也是一种寻求商业解决社会投资的转化。更多的是想通过PPP项目的落地,加大基建的投入,从而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从房地产基建以及类房地产周边产业退出的大量基建、装修、建材的劳动力,亟待解决劳动失业真空期和过渡期,期待给这么一个安全垫,能够短时间的解决相关产业极速下降的用工数量,使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平稳。PPP的政策在多次打补丁之后,形成了以高投入、平稳产出、长期回报、收入保底的固定形态。所以我称2015年是中国的PPP项目投资元年,今年涉PPP项目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涨幅,可以充分的说明市场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可操作性,以及盈利水平。
去年就有很多人来探听我们运营PPP项目的盈利模式,我也系统的根很多朋友讲过,现在也给大家公开捋一捋吧!目前还是处于PPP项目推行的中期,如果有机会还能抓住这一波的尾巴。
大多数地方政府推介的PPP项目都是基建加上项目运营来捆绑招标的,项目目前集中在2-8亿附近,大型的几十亿的项目也有很多,但负担很重,毕竟想通过运营来回收投资成本,项目越大,回收压力就会越大。地方政府的担保和平台公司的参与,也不过是背书的一种形式,往往不可靠。
PPP项目管理和补助多次补丁之后,投资回收期现在已经规定到十年以上,也让很多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望而却步,它们是资本,老老实实的计算投资回报率,在中国7-9%的回报率并不能吸引他们的眼光。那是因为,他们对于基建加项目的模式太不了解了,而国家对PPP项目的支持,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力度,能够获利需要重塑交易结构。
新的投资结构中,有一个新的角色,就是基础建设公司,平时都是建筑公司来扮演的,而投资企业和银行依然是主角,但是无形中杠杆的构成,它成为了基石,有了它的存在让这个产业链的利润暴涨。
结构性叙述太死板,数据太多,我举个例子说明吧!都是聪明人,大家理解吧!
举例:一个投资10亿的PPP项目,结构是由投资方出资投资基建项目,而由政府平台公司共同组建的公司来运营可盈利的项目,政府通过计算收入,对该项目的运营收入补贴使其运营企业的年化投资收益达到8%,20年后资方退出运营,投入的项目,政府分20年进行回购。
一般在这个投资流程中,只有投资方、银行及平台公司来参与,而忽略了基建方,因为在前几十年的基建发包中,建筑公司都属于弱势群体,利润率不高,导致资本几乎不和他们合作。目前PPP项目的基建,是由政府按照当期造价信息以及定额进行计算投资额,并未通过财政评审下浮,基建低价中标招投标等流程,而项目大多数集中在市政设施的投资上,这些基建的毛利润能够达到25%左右,净利润也应该达到13-18%了,较高的收益,也使得基建方也具备了与投资方谈合作的地位。
有了基建方的加入,投资杠杆会在基数上发生变化,并非银行的增加资金,而是减少投入,在这一点上,绝大多数的资本类企业没有算过这笔帐。10亿的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目前进行测算就只需要投入8.2亿的样子,实际过程中投入应该是这样的,一般大项目基建方的各个子项目也会发包或分包给不同的工种和专业公司,按照常规基建方在整个工程完工时,只需要支付项目工程款的80%(其中有5%是工程的质量保证金,现在通行的方式一般是1~2年,另外15%是需要决算后三个月内支付的,这部分等待验收及项目竣工备案,增加工程量的认定后,然后决算完后争议部分协商,最少历时2年),及8.2亿的80%为:6.56亿,这就是测算竣工前需要的投入,而实际上作为基建方的建筑企业,已经是项目投资公司的一份子,设备投入和管理投入以及费税,能够暂缓结算,这里面有10%最少能有1~2年的档期,5.76亿是完工前实际需要投入的资金,如果项目有增加工程量,实际投入比例还会增大,但这也只是短期的,实际上测算还是要取8.2亿实际投入和档期一年以上应付款项,大致以7亿作为一个保守的投资准备。
看到因为基建方的加入,初期投入的降低,已经让部分投资人眼红了,但这还只是开始,我们降低了支出,还要寻找投入,作为资金的支持方:银行,就闪亮登场了。对与PPP项目的支持政策,银行5.5%左右的年化贷款,蜂拥而至,项目的可预见性,支付背书方政府的出现,项目的长期性,成为银行眼里面的香馍馍。所以对于放款条件考察的严谨程度也有所降低,甚至对于一些企业的担保和资产额度要求也有所放宽。
银行再一次给出了杠杆,PPP中标项目的50%的贷款,这使得一个项目的投入再次大幅度的降低了,原本预计要准备的7亿投资款,在银行的帮助下,理论上2亿就可以实现了,在基础建设投入过程中银行的逐步放款,让项目公司没有了更多的资金压力,而项目完工后每一年拨付的费用,以及回购费用,前两年还本并支付还需要投入的部分资金,后面年限还本付息还能收回利润。那么大家思考下一个10亿的项目,用了2亿就撬动了,那么会有多大的利润?
根据不同的项目,以及项目的不同状态,做出保守估计,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回报的短暂性。可以对工程利润(18%修正为15%)进行调整,以及对于项目利息进行修正,得出一个保守预算性的结论,而这个结论用公式来验算。
计算的公式结论应该为:10亿减去1.5亿工程利润,实际投入为8.5亿,自有现金投入2亿,贷款5亿,每一年收入为0.8亿以及回购费用0.5亿,20年中前两年的收入主要用于支付3.5亿减去2亿的1.5亿的实际支出,以及还本付息。
而这个项目估算每年的回报就极高了,资金回报率和项目回报率大家自己去计算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在去年下半年看到很多项目落地后,也开始眼红抢PPP项目的原因。
PPP项目从2015年底开始,受到热捧,而投资回报率,也从2014年底的13.5%降低到了6%左右,之前流标是常态,现在疯抢是常态,回报率7%左右的地市州以上级别的PPP项目是追捧的首要标的,因为大家也发现县级别的政府财政收入,根本很难履约PPP项目的支付,那么之前的PPP项目利润如何来实现喃?
之前的项目也有变现要求,且这些项目已经都过了投资期, 那么项目的稳定收益已经开始了,且还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现金流甚至高于毛利润的追求。很多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就直接的收购已经成型的这些PPP项目,按照目前的回报率,就会有差价了,提前拿到今后的回报也是前期投资企业的现金需求,于是PPP项目的转让就开始了,也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交易的典范。
坐等上市公司来收购,这就是提前埋伏的资本!
也新增了更多的企业并购,上市公司最是喜欢这些项目,可以增加现金流,和固定的可以预期的收入。
下手在前的企业,大多数获得了较高的利益,所以有时候国家政策的导向,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决策的迅速,以及对行业的了解,需要企业家们多作交易结构的研究。
当然PPP的目的是要引流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莫让它们去作恶,资金牟利为主,可以做善,但也能做恶,最怕的就是用于炒作基本生活必需品,所以我认为现在阶段PPP的推行是有必要的。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您当前的位置:
为啥环保上市公司要收购这些亏损企业?
&&来源:点绿网&&作者:默歌&& 11:37:25&&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 &&关键词:&&
:8月1日,深交所就苏交科拟以1.32亿美元收购美国环境检测公司(TestAmerica)一事再次发出问询函。不难看出,在并购案中,标的公司本身因亏损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监管层所关注的重点。那么,上市公司为什么要收购这些亏损企业呢?大部分收购资金用于标的公司债务偿还资料显示,TestAmerica的业绩情况并不乐观:2014年、2015年、2016年第一季度,TestAmerica净利润分别为-1.03亿元、-8747万元和-4194万元。此外,TestAmerica还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在苏交科对外披露的并购信息显示,公司将支付TestAmerica的有关债务金额共约1.09亿美元,约占到本次收购总额的83%之多。难怪有人吐槽:这是要并购,还是要替人家还债?的确,并购这样一家连续三年亏损、债务缠身的公司,难免不让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初次回答深交所的询问时,苏交科表示,公司环境检测业务的业务线初具规模,TestAmerica作为美国最大的环境检测公司,与公司构成很强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完善公司在检测领域的产业链。泛泛的回答自然未能取得监管层的认可,因此深交所又发出了二次问询,看看苏交科会如何回答吧。我们暂且先把苏交科的烦心事放在一边。其实,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近两年无论是环保行业内的知名上市公司,还是国内资本市场上的一些巨头,也曾有过不少收购购亏损公司的经历,它们又是为了什么呢?收购三家利用亏损企业2015年5月,桑德环境发布对外投资公告,拟以自有资金1.3亿元收购哈尔滨群勤65%股权、南通森蓝55%股权,以及攸县供销再生资源100%股权。而据公开资料显示,当时三家标的公司所披露的最新业绩均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攸县供销再生资源更是自2000年改制后,就一直在歇业中。桑德环境当时曾表示,收购哈尔滨群勤、南通森蓝此两家公司股权有利于公司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业务发展速度以及形成公司在固废处置产业链延伸的协同效应。而收购攸县供销再生资源则是拟以该公司为平台建设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相关业务。收购两家危废处理亏损企业2015年11月,东江环保公告拟斥资2.5亿元收购两家危废处理企业,其中以1亿元收购如东大恒100%股权,以1.5亿元收购南通惠天然100%股权。同样的,这两家标的公司截至2015年7月也都处于亏损状态。月,如东大恒实现的净利润为-1154万元,南通惠天然的净利润为-139.2元。甚至根据工商信息显示,截至日,南通惠天然还在筹建中,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东江环保表示,公司收购南通惠天然是因为它已经拿到了环评批复,相当于过了一个很高的门槛,是项目可以开始建设的一个前置条件。只要拿到了批复,之后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建设投产即可,不会存在项目无法推进的情况。环保界以外,近期资本市场上更有多家大公司拟收购亏损企业,也无一例外收到了监管层的问询函。
投稿联系:周先生&& &&&新闻投稿咨询QQ:
邮箱:(请将#换成@)
北极星环保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北极星环保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环境保护部5日发布了《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指出,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新闻排行榜茅台为何疯狂:从352亿跨至千亿欲推4子公司上市
&&网友评论()
  随着茅台销售回暖,这家白酒巨头又按捺不住扩张的步伐了。
  6月中旬,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对外表示,按照集团的战略规划,集团未来5年内希望再推动4家子公司上市,除了继续力推习酒公司在香港上市之外,茅台集团另外三家准备上市的公司分别是茅台保健酒公司、公司以及物流公司。
迅速了解个股压力支撑位,买卖点…
  未来几年,白酒业能否走出低谷期尚不明朗,在此背景下,2012年销售额仅352亿元的茅台,能否在2017年实现千亿目标?除此之外,目前被集团力推上市的四家子公司中,还有两家非酒类企业,多元化扩张是否会稀释茅台品牌的价值也引发业内质疑。
  600亿,1000亿虚实
  在“大茅台集团”的规划以及2017年千亿目标之下,茅台集团的大扩张,似乎水到渠成。
  “之所以再推四家上市公司,肯定是为了千亿目标,这个目标是贵州省国资委给定的目标。”茅台集团一位内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肯定会稀释茅台的品牌价值。按照正常的发展速度,茅台到2017年也就600亿左右,根本无法实现1000亿的目标,现在为了实现目标,只能借助旅游和物流来填补。
  据记者了解,最初,茅台“十二五”的战略目标仅为到2015年,茅台酒生产达到4万吨,销售收入突破260亿元(含税);但在2011年年中,茅台却在产能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突然将销售目标调整至400亿元(含税),较之前大幅提升高达54%。
  此后,茅台集团“十二五”规划不断提速。日,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书跃曾表示,茅台争取2013年集团收入提前两年实现500亿元,2017年提前三年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
  据记者了解,对于茅台来说,2012年底至今是极为困难的时期。茅台集团也随之降低了2013年的销售目标。
  今年1月27日,在贵州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进行的分组讨论会上,袁仁国发言说,2013年,茅台力争实现销售额增长18%,达到416亿元。该同此前茅台集团公布的目标相对比的话,茅台集团2013年的销售目标大幅降低。
  随着茅台酒销售市场的回暖,茅台集团曾经的千亿目标再次浮出水面。茅台集团上述内部人士透露,前一阶段的形势对茅台并不利,价格不断下跌,最近终端价格有点触底反弹了,53度飞天茅台零售价最低跌到了800多元,现在是900多元、1000多元,价格倒挂的问题不存在了,茅台的价格复苏后,(,,,)和(,,,)的压力也少多了。
  对于茅台的多元化举动,资深白酒营销人晋育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茅台集团所谓多元化的四家公司上市根本不现实,围绕主业做适度的多元化延伸可以,旅游、物流跨界风险很大,尤其旅游的基础投入大,回报期长,白酒多元化的成功案例极少。
  再推两家酒类上市公司
  事实上,茅台集团力推习酒和保健酒上市背后,则是为了发力中端白酒市场。
  目前,茅台集团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32家,涉足产业领域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证券、、、物业、科研、旅游、房地产开发等。
  作为茅台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习酒公司的独立上市计划,自从去年年中引发热议后,就不曾停止。此前,有消息称,习酒公司被要求2012年年内必须完成在香港上市,以此辅佐集团实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的目标。
  随后,在去年习酒国营60周年纪念大会上,袁仁国表示,习酒将在2013年2月登上H股。最近,袁仁国又对外透露,习酒赴港上市的时间表,取决于证交所的时间表。
  “习酒公司虽然发展很快,但是问题也很多,有点虚胖,很多基础工作还没做好。”上述茅台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原来说的是今年3月份上市,但是去年以来整个外部环境都变化了,也使得习酒上市的进程推迟了。
  除了习酒之外,茅台集团下一步要求上市的企业就是保健酒。其旗下主要产品有茅台不老酒、古源酒、茅乡酒、台源窖酒、白金酒等。
  茅台集团上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茅台集团之所以看好保健酒板块,原因是受限制三公的影响,高端白酒销售遇困,而茅台保健酒正好定位中端市场,包括五粮液和泸州老窖都在推中端价位的产品,茅台想把这块产品做起来。
  今年5月31日,(,,,)酒厂(集团)白金酒有限责任公司在贵阳成立。此举意味着在市场高调运作4年的白金酒,由茅台旗下一个子品牌,发展成为茅台集团的独立子公司。
  对此,有不愿署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此举意味着茅台集团的大茅台战略又迈出重要一步,茅台希望通过整合,进一步提升白金酒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把白金酒打造成为中高端酱香型白酒核心品牌,强势进军中高端市场,形成战略互补。
  借旅游和物流填补业绩
  除了要再打造两家酒类上市子公司外,茅台还打起了旅游和物流的主意。
  据悉,茅台集团未来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造成为千亿级企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其发展方针就是:一品为主、系列开发,确保做好酒内文章;做精主业、上下延伸,理性拓展酒外天地。
  据茅台集团上述内部人士介绍,在袁仁国对外说出要做旅游上市公司之前,茅台就已经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了,集团的领导对于白酒行业的形势也在内部做过判断,白酒行业的调整期还要持续三五年的时间,但是茅台这些年赚取了很多的资金,这些闲置的资金也想创造更大的价值。
  袁仁国表示,茅台集团成立了旅游公司,旅游公司要在年做强做大,未来准备上市;集团还会成立物流公司,争取物流公司也上市,这四家子公司都是不同性质的公司,和茅台股份公司没有关联。
  对此,茅台集团上述内部人士表示,茅台在旅游这块有一定优势,除了茅台自己的景区之外,像黄果树瀑布、贵州的一些山寨度假村、酒店等都是茅台投资的,这种投资肯定是要依托贵州省的旅游资源,贵州省政府也希望茅台来挑头干这个事情,想利用茅台的影响力来挖掘好贵州的旅游资源。
  相比于旅游公司的进度,茅台的物流公司尚未成形。据茅台集团上述内部人士介绍,茅台之所以要做物流上市公司,因为茅台本身是做酒的,对物流本身就有需求,而且茅台的物流在业界很有名,全程GPS定位,每一批货到哪儿了,都可以随时监控,这次要推的物流公司,肯定不是局限于酒类,应该是综合性的物流公司。
  据记者了解,今年5月23日、24日,茅台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自力亲自率队赴上海、江苏,对上海海烟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新宁现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考察。
  当时,刘自力表示,上海海烟拥有成熟的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其内部管理、配送模式等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令外界疑问的是,茅台集团的上市规划中,并没有茅台啤酒和茅台葡萄酒的事情。对此,茅台集团内部人士表示,这两块业务做得很一般,啤酒每年只有几千万的销售额,葡萄酒也就一亿多的销售额,这块业务不被看好。
  对于茅台的发展思路,晋育峰表示很不理解。他建议称,茅台千亿目标的实现不通过多元化也可以实现,比如可以做白酒产业的垂直整合,做大规模;其实,可以借鉴泸州市酒业发展区经验建设酒业发展园区。
  用四年时间冲击千亿目标,茅台的下一步走向牵动白酒业投资者的关注,特别在行业走向仍不明朗的状况下,这是否一场押了巨资的赌局?
(责任编辑:杜振)
已有&0&条评论
绾虫揪缁煎3173ワㄥ锛剁涓璺17.95癸璺骞锛17.07%锛58.....
当前人气:0
[褰姣ぉㄨ] .cn/view/189514.j.....
当前人气:0
1.1.富17浜'澶х',姣ュ17璁″褰ュぇ瑰.....
当前人气:0
琛涓瑰ソ锛姣ぉ灏遍d涓釜″澶肩锛璧锋ユ定杞拌.....
当前人气:0
归澶淬17娆℃ 扮瑗胯 搴
当前人气:0
缇堕0(浜堕0)锛璺4.72癸17......
当前人气:0
璧璧璁17浣ラ锛借富濂A楠ㄩ哄ㄤ汉Fourier X1杩.....
当前人气:1
拌$宠喘锛17缇3拌17174ョ宠喘锛 缇宠喘浠g锛.....
当前人气:0
娴峰╄杩浼瑙12浠ヤ17浣浼涓涓挎璋达寰璋寸锛.....
当前人气:0
澶у╀濂斤
当前人气:1
热门问诊股:
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
个股净流入
个股净流出
证券名称最新价格涨跌幅净流入金额(万)
56.59.37%8.4410.04%72.6110.0%33.8810.0%
目标涨幅最大
机构股票池
股票简称投资评级最新价目标价
买入21.5428.00买入38.10--买入6.507.80买入10.92--
24小时新闻点击排行榜
48小时新闻点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市公司资金占用规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