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如何正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09-03-08 &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措施,但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为此,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分别轻重缓急,防止改革措施在时间上过于集中。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和节奏。还要重视建立补偿机制,对在深化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要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补偿。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超刺激的xxx片地址&&啪啪啪&&高清哦&=====》&&&&&&&&&&&&&&&&&&&<&&&&&各种类型都有&你懂的!&手机也可以看滴!&&&&不要太沉迷!f尀寊sw刘46闊fj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就是统筹兼顾方法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中的具体运用。只有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才能把改革、发展、稳定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统筹考虑,也才能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相结合的度;只有在深化改革中促发展保稳定,改革发展稳定才能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发展才能实现科学良性循环,稳定才能长期化;只有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筹发展,由单项改革到多项改革,由点到面,分步实施,把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协调,互为促进,使改革更有成效、发展更加科学、社会更趋和谐。?当前存在的城乡区域差别拉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与自然矛盾突出、跨阶层流动特别是底层成员向上流动渠道不畅、部分底层人群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增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中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好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没有真正实现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要促进科学发展,必须把统筹兼顾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各个工作环节中,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搞改革,在改革、发展中巩固稳定,坚决摈弃那种只重视资源开发忽视资源节约、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只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发展、只重视局部发展忽视全局发展的片面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发展,确保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亲近民生,关注民生,重视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由此可见,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也就不可能有长期的真正稳定。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三、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必须要有新的举措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转变发展方式,既是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所要达到的目的所需要。只有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达到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要有效地促进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必须要有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1?要把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关键放在继续解放思想上?当前,我国有些地区、部门和行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时候,过于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不敢改革或盲目改革,片面追求粗放发展和短期稳定。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行动,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科学分析和研判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各项措施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工作部署要求上来。?一是坚决摒弃把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处理静态化的思想。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不同的阶段对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变化的要求动态化地推进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而现实中我们有些同志,往往不顾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老百姓生活已由温饱向小康全面推进、利益结构分化严重、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等经济社会条件的新变化,不是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而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模式化、固定化,为了保持暂时的稳定而不敢在深层次利益结构上进行改革突破,使得改革滞后于现实发展和稳定的需要,从而造成矛盾不断累积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发展的风险。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发展稳定动态化统一的思想,立足于实际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动态化的有机统一。?二是坚决抛弃把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处理功利化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维护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实中有些地区、部门和行业在处理三者关系的时候过于功利化,不是从长远发展、长期稳定出发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而是为了追求自己任职期间的政绩,往往倾向于采取简单易用的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乃至于对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采取专政手段,不顾实际地不计成本和代价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而造成改革推不进,发展不起来,社会矛盾激化。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必须抛弃功利化思想,把维护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立足点和归宿。?三是坚决破除把深化改革与发展稳定对立起来的思想。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就无所谓稳定。只有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才能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三位一体、内在的统一。当前有些地区、部门和行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时候,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归结为改革带来的,为了求稳定不敢改革,或者忽视维护稳定而不切实际地进行改革。这种把深化改革与发展稳定对立起来的做法,必然造成因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而使得矛盾不断积累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破除对立思想,树立统一思想,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因此,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动态化、长期化、统一化思想,坚决摈弃静态化、功利化、对立化的错误倾向,追求长期性、创新性、动态性的改革发展稳定,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正确把握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和推行力度,避免引起大的经济社会动荡,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要把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重点落实到全面完成深化改革的攻坚任务上?当前,随着市场化的深化,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文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化,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呈现新特点。群众之间在物质利益上的摩擦和矛盾日益增多,人民内部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矛盾呈现明朗化、多元化,干群矛盾突出化,劳资矛盾显现化,思想矛盾多样化,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使得新时期新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增多,严重制约科学发展。?我们有些人不是面对问题而是回避问题,不是以深化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而是以维护稳定为名行维持现状明哲保身为实,怕改革,不思进取,从而带来了更大的不稳定。新时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改革不到位的问题,要确保持续发展长期稳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改革的方式、途径和措施。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使各种社会关系相互协调,做到各种关系、各种要素、各种成分的最佳结合,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要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把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重点落实到全面完成深化改革的攻坚任务上,以深化改革促发展保稳定。?面对我国的改革已触及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的新形势,我们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攻坚、锐意进取,同时又兼顾各方、积极稳妥,严格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着力在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涉外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改革的重点上下工夫,敢于自我改革,在触及自身利益调整时敢于带头改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务实地推进各项改革,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完成深化改革的各项攻坚任务,形成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3?要把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体现在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上?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是否能有效地推动,主要取决于干部,而干部的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又直接决定干部的工作取向和工作绩效。当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考核选拔使用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责任不明确,以及干部人事制度上的不正之风、干部政绩观的偏颇、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没有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监管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赏罚不明、作秀、部门间推诿扯皮、执行力下降、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就可能是空话。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力政策创新和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把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体现在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上。?一是加强学习,提高干部推动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领导力、决策力和执行力。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促发展保稳定,都直接取决于各级干部的领导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现在我们有些地区、部门和行业,在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处理中,仍然存在决策的片面性、失调性和功利性,落实得不坚决,或者虎头蛇尾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学习不够,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内在规律和上级政策精神,不能深入了解、掌握基层实际情况,不能积极主动地创新决策、执行的方式方法。因此,要提高干部推动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干部学习制度建设,鼓励干部努力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在提高学习能力中不断增强干部推动以改革促进保稳定的领导力、决策力和执行力,在抓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建设中考察干部、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各级干部能创造性地推动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二是创新用人机制,把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作为考核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大胆转变用人观念,创新干部的考核选拔任用制度,注重对干部推动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考核,让那些认真践行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干部脱颖而出,提拔重用。针对当前干部的考核升迁提拔主要是由上级说了算、权力监督虚化导致两眼向上等问题,要加快民主化进程,健全民意表达、批评建议等利益诉求机制,完善干部政绩考评体制和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干部推动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能力考核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管、任务量化,把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工作的效果与考核、晋级有机结合,确保奖罚到位,形成以工作实绩和人民群众拥护决定干部命运的体制机制,对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使得各种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切实杜绝干部人事管理中用人不公、任人唯亲等问题,真正把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作为干部考核、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作风建设,确保干部在真抓实干中推动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干部的作风,是其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方式的集中体现,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不仅是一个理论上务虚的问题,更是一个务实的实践课题,需要广大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扎扎实实地推进。当前我们的干部作风总体是比较好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有少数同志缺乏思进、求进、奋进的朝气,满足于守住摊子、不出乱子,责任意识淡薄,作风漂浮,工作不实,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贪图享受,讲究排场,铺张浪费;在少数综合部门脸好看、门好进、但事难办的问题和“菩萨好敬,小鬼难缠”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和现象,虽然存在于少数部门、少数干部中,但却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各级干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要多一些激情、少一些惰性,多一些真抓实干、少一些坐而论道,多一些深化细化具体化、少一些空话套话不管用的话,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只争朝夕的劲头,扎扎实实地推动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30年改革开放弹指一挥间,我们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谋划未来。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坚信,只有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遵循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规律,坚定不移地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在深化改革中促发展保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60;(徐晨光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万春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二.在特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会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有时候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稳定任何发展都是无法进行的。发展是改革的前期阶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减弱,而其他社会的次要矛盾就会加强,使社会的矛盾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新的改革,使社会得以继续发展。改革的目的和前提是稳定,任何的改革都是以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使人们生活更加为目的,这就必须使社会稳定,因此,稳定是改革的目的。而且,如果社会动荡,就无法谈论任何改革,所以,稳定也是改革的前提。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进步发展中,更突出、更主要地表现在新旧社会形态不断更替的历史进程中;而且每一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之后,社会必然步入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正是在社会基本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主义必然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样必然继续向前发展,进入更高级、更完美的社会形态。正如恩格斯所断言:“……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3页)人类社会的过去至今天是不断发展的,将来到达共产主义之后,仍然继续向前发展。如果把资本主义社会说成是永恒的社会制度这一观点是荒谬的甚至是反动的;那么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说成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最完美形态或终极状态,同样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的和不科学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有历史性,是必然性和历史性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在《终结》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了黑格尔关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一切都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是暂时的,都处在不断地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它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根据黑格尔的观点,现实的东西是指具有必然性、符合规律的东西。凡是具有必然性的事物归根到底表明自己是现实的、合理的;而丧失了必然性的东西,虽然存在着,但已经没有现实性,没有存在的根据,失掉自己存在的权利,因而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毫无疑问,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必然性。今天的理想在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现实的东西不是永远现实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 (恩格斯:《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2页),以此类推,将来可能是现实的、必然的合理的东西,而在更远的将来又必定会失去其存在的必然性,变得不现实不合理了。历史上,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或经济制度,绝对不会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现实的、合理的,而总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的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恩格斯《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3页)一切现存的或将来要出现而存在的事物,(其中包括共产主义社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失去必然性和合理性,走向消亡,让位于更高级、更合理、更新的事物。正像列宁所说,一切事物“它往往既是自身又是它物”。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是无限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必然的,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们又都会逐步失去必然性,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关于社会制度的历史性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曾作过明确而又精彩的论述。恩格斯说:“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把人类的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看做尽善尽美的;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反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2-213页) 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具有历史的暂时的性质,丝毫不变的所有制是根本不存在的。一定的所有制形式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都有它的起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因而都具有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马克思还认为,在已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人们生产出产品,生产出社会关系,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历史的和暂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7页)可见,把共产主义说成是“最完美”“最高形态”“最高理想”的社会之类的提法,是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原意,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如果我们把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放入全过程中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即事物由于内部矛盾展开而引起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样周期性地进行的,是螺旋式地向上递增以至无穷。而每经过一个周期,事物就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发展就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恩格斯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81页)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处于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它赖以产生的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的理由,但是对从它内部逐渐成长起来的新的更高级的方面和条件来说,它将丧失其存在的理由,变成阻碍事物进一步发展的消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马克思说:“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9页) &#160; &#160; &#160;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不否定那些已经过时的旧东西,新事物就无从产生和顺利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整个世界就会永远是已有东西的重复。从广义上说,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新的生产方式对旧的生产方式的否定,新的社会形态就不会产生,社会就不会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永远停止的一个水平上。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是不可能的! 把未来的共产主义描绘成是“最完美”“最理想”“最高形态”社会的说法,现在许多人已经发觉这种提法欠缺科学性,于是在表述这个基本观点时往往增加了简单的说明,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新与旧等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仍然继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这种补充式的说明似乎颇有道理,其实依然没有突破把共产主义社会说成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状态这个框框,因而仍然是违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 首先,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主要是由人类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毛泽东说:“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它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情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而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毛泽东选集》第297-298页) 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发展趋势是由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运动所推动和决定的。人类社会是由错综复杂的矛盾构成的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最深刻的根源和最基本的原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有例外)。它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相互联结、共同作用,构成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因此,应当首先,也只能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原理,才能科学地解释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趋势。因此,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个带有根本性质的最关键的问题撇开不谈,而企图用所谓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新与旧之类矛盾来阐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显得贫乏无力,而且同样是很不科学的。 其次,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使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相对平衡的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间断性。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上面的表述相一致,也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的物质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第8-9页) 人类历史发展的这种辩证过程,既表现为各个社会形态内部的变化和发展(即相对静止阶段),又表现为新的社会形态不断对旧的社会形态的辩证否定(即显著变动阶段)。每一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后,都又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把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无论怎样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都绝不意味着社会历史发展的终结,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进步和发展。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同时包含着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一系列矛盾。这些社会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斗争,必然推动着社会继续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不断进行某些改革和调整,从而推动着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部分质变,随着部分质变的深化,根本质变就发生了,这样,必然会引起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这个过程正是质量互变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作用的表现。人类社会的过去和今天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十九世纪下半期产生的庸俗进化论,错误就在于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的质变,用量变代替质变。只承认量变,否定量变引起的质变,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如果把未来的共产主义说成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最高形态”“最高理想”的社会,这就犯了与形而上学的庸俗进化论相类似的错误,即只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而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间断性;只看到量的积累,而看不到质的飞跃。这样势必会把共产主义局限禁锢在一个固定僵化的理论框框内。这显然是荒谬的。实践将越来越雄辩地证明,人类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必然推动着一切社会形态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和比共产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理论界关于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之类的提法,是很不科学的,既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原意,也不符合历史辩证法。一百多年前傅立叶就“辩证地断言,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的上升时期,但也有它的下降时期,而且他还把这个看法用于整个人类的未来”。(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64页)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他们的著作中有所谓“最高理想”之类的提法,这可能是我国各种政治理论文章或著作普遍错误引证的根据。其实,毛泽东和刘少奇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最进步”“最美丽”“最合理”等提法仅仅具有相对比较的意义,即将共产主义以前的一切社会形态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相比较而言的,并非在绝对意义上把共产主义说成是整个人类社会最高的最完美的终极阶段。然而,这被许多人误解了。这也许正是我国理论界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地位进行错误表述的主要原因之一。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我们还处于必然王国。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仍处在文明时代的初级阶段,或者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使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154页) 总之,共产主义无论作为思想体系,还是社会制度,都是一个极其严肃而重要的理论问题,因而建议理论界对我国当前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不正确提法或表述予以严肃修正。笔者认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地位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是: 同以往的一切社会形态相比,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进步、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它是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是什么性质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矛盾?有鉴于此,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给予了创造性的回答,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部著作中。主要观点有: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这个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认为,这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着与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第二,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第三,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基本符合实际的判断。他认为在我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已经结束”现在大量的和经常表现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第四,正是这些矛盾,包括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 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矛盾,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做的一项重要贡献。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矛盾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样,既突破了长期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流行的否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严格地加以区别,从而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开始认识到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来进行,并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实际上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打开了一条宽广的认识道路。也正是在正确分析和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1956年党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看看政府白皮书吧 上面应该有的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看看政府白皮书吧 上面应该有的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