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原理读书报告一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需求曲线的左右

第八章&&第五节&&&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按照定义,需求曲线只不过是需要定律的图示表述,表明需求量和价格的反方向变化关系,由此看起来需求曲线似乎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不会有什么复杂的问题。但张五常在他的大陆演讲中却经常说“经济学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原理:1.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2.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学讲的就是这两个原则。现实世界当然非常复杂,但是这两个原则已足够解释世界。”张五常对需求曲线重要性的看法也许有点夸张,但这在某种程度上至少表明了需求曲线的重要性。在我们看来,需求曲线尽管看起来简单,但即使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下也仍然是有问题的,一是需求曲线的负向、正向倾斜问题,二是需求曲线的平行与非平行移动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重新解释了消费者购买或消费商品的原理,因此,我们也必须重新解释需求曲线的内涵。在本节,关于需求曲线,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最高效率平均化原理下的需求曲线;二是需求曲线的平行与非平行移动问题;三是需求曲线的倾斜走向问题;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需求曲线总是某种被选定的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关系的需求曲线,没有被选定消费的商品不存在需求曲线。
一、最高效率平均化原理作用下的需求曲线
在主流的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是基于等边际原理而得到的,但是,在我们的平均化原理的作用下的需求曲线与仅仅基于等边际原理作用下而得到的需求曲线有什么异同呢?
在最高效率平均化原理作用下,消费者买什么和买多少,正如我们在前面的分析,首先要满足最高效率平均化原理的要求,在购买对象已经选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则根据所消费商品的单位货币所得平均效用的大小与付出单位货币的期望效用的大小对比来决定购买的数量,这完全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仅仅根据等边际原理或MU=λP来决定购买商品数量的的原则。在等边际原理作用下,我们把MU曲线看作为需求曲线,那么,在最高效率平均化原理的作用下,我们当然可以把平均效用AU曲线看作为真正的需求曲线,而基于等边际原理得到的需求曲线并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曲线,它只不过是经济学家们的错误认识而已。
&&&&&&&&&&&&&&&&&&&
&&&&&&&&&&&&&
两种条件下的需求曲线对比
&在图8—2中,D(MU)曲线是仅仅基于等边际原理而得到的需求曲线,D‘(AU)曲线则是基于最高效率平均化原理而得到的需求曲线。这两条需求曲线相比,相同点是,都是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而得到的,因此两条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需求量和价格的反比或负相关关系;不同点是,两条曲线的斜率或倾斜程度不同,D‘(AU)曲线比D(MU)曲线平坦,这是由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的平均效用AU比边际效用MU下降速度慢所致。如果我们联系主流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那么,我们可以说,D’(AU)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比D(MU)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大,这表明,在实际生活中,基于最高效率平均化原理而追求某一数额货币支出所得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要比主流微观经济学所认为的要大,这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见到的厂商降价竞争的行为是相一致的。在以后的内容中,我们所谓的需求曲线,都是指基于最高效率平均化原理而得到的需求曲线,而不是指仅仅基于等边际原理而得到的需求曲线,除非我们特别指出。
二、需求曲线的移动
关于需求曲线的移动,在此我们主要讨论求曲线的平行移动与非平行移动的问题。
需求曲线究竟是平行移动还是非平行移动在主流的微观经济学中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在需求理论中,国内外各种教材或著作通常或者似乎默认需求曲线都是平行移动的,至少所表述的图例都是如此,但又没有特别强调需求曲线的移动一定是平行移动,当然更没有特别说明需求曲线也是可以非平行移动的。既然在需求理论中默认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那么,在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其它理论中运用到需求曲线时当然应该遵循需求曲线平行移动的逻辑,可是,在主流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中,为了说明垄断性厂商产品供给曲线的非存在性,需求的变化都表现为需求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参见图8—3、图8—4),这显然和需求理论中默认需求曲线平行移动的结论相矛盾,或者这至少是需求理论中一个模糊不清的地方。那么,需求的变化或需求曲线的移动,究竟表现为曲线的平行移动还是表现为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呢?或者是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呢?
&&&&&&&&&&&&&&&&&&&&&&&&&&&&&&&&&&&&&&&&&&&&&&
<img HEIGHT="184"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556a" WIDTH="690" NAME="image_operate_29228"
ALT="第八章&&第五节&&&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TITLE="第八章&&第五节&&&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
&&一个价格对应两个产量
&&&&&&&&&&&&&&&&&&&
图8—4&& 一个产量对应两个价格
我们的看法很简单,这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只能是消费者需求理论中所分析的平行移动的情形,在主流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存在非平行移动的情况的。因为,在Q——P坐标系中,需求曲线仅仅作为表述价格和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无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曲线,任何价格以外其它因素的变化对需求曲线的影响,仅限于影响需求函数Q=f(P)中的常数项数值的大小,而不能影响变量的系数或曲线斜率的大小;换言之,只有常数项才可以看作为是价格以外因素的函数,需求函数Q=f(P)中变量的系数不能被看作为价格以外其它因素或变量的函数。如果函数
Q=f(P)中的常数项和系数同时都可以被看作为价格以外其它因素或变量的函数,或者价格以外其它因素的变化既影响需求曲线在P轴上截距的大小,又影响需求曲线的斜率,那么,在曲线斜率变化的前后,我们又如何能单独地分析说明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呢?又如何能分得清楚价格以外其它因素变化的影响和价格变化的影响呢?显然都不能。所以,一旦我们混乱价格以外其它因素变化对需求函数Q=f(P)或需求曲线的具体影响途径,我们也就无法展开对具体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分析了,分析问题的逻辑将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需求曲线平行移动问题的认识,在此我们不妨探讨一下需求曲线斜率的含义及其决定的问题。
可惜的是,在目前所见的经济学文献中,我们还没有看到过有关需求曲线斜率的含义及其决定问题的探讨,所以,只能笔者自己有感而发。
首先,就需求曲线斜率的含义来说,k=&#9651;P/&#9651;Q,表示的是价格变化额与需求量变化额之比。这有什么经济学意义吗?它说明的无非是价格变化一单位货币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额或需求量变化一单位所需要的价格变化额,并没有什么其它的经济学意义,远不如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刻画需求量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关系那么深入和透彻。因此,有了需求的价格弹性理论,也许我们就不再需要需求曲线斜率的理论了。
其次,我们知道,组成市场需求曲线的消费者个人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根本原因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在任意给定的各个价格水平下(两个轴的单位刻度也给定),需求曲线向右下方递减的快慢或曲线斜率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增加商品消费的主观评价。如果消费者主观评价下降或递减得比较慢,则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比较平缓或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比较小,反之,则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比较陡峭或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比较大。消费者在某种状态下对其所消费的每一单位商品的主观评价好坏或效用大小又取决于什么呢?我们只知道它取决于消费者消费物品时的生理反应,外界条件如收入、其它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变化通常并不能影响消费者消费物品时的客观生理反应。因此,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收入、其它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变化自然在Q——P坐标系中也就不能同时影响需求曲线的斜率。既然这些因素的变化不能影响需求曲线的斜率,那么,这些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需求曲线的移动也就只能是平行移动,而不可能是非平行移动了。
当我们说需求曲线的斜率由消费者主观评价决定的时候,也许有人说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影响消费者的主观评价,所以,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当然应该是影响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如果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1)我们必须明确需求曲线推导的前提条件是一个连续不中断的消费时间和同种物品完全替代关系的存在。在一个连续性消费的时间内,消费者对其所消费的物品的偏好是稳定不变的,偏好的稳定不变意味着消费者对其所消费的n单位的同一种物品,这些物品对消费者来说是完全1
:1替代的,没有评价不同的差别,尽管在消费者消费这些物品时因消费的顺序不同而产生效用上的不同。这就是说,在一个连续性消费的时间内,消费者对其所消费的n单位的同一种物品,其效用满足程度的变化是稳定不变的,即需求曲线的斜率在每一价格水平上都是既定不变的。如果说偏好有变化,则这不是指此时的偏好变化,此时的物品对消费者来说是完全1
:1替代的,而是指彼时的偏好变化,此时的物品与彼时的同样物品已经因消费者主观评价的不同而不具有完全的1
:1替代性。所以,偏好的变化总是指相对于此时的彼时的消费偏好的变化,我们不能说消费者在此时的一个连续性的消费时间内对某种物品的偏好是变化的。否则,就会因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而导致同一时间内同种物品非1
:1替代关系的存在,这显然与同质性物品的定义及经验发生矛盾。
(2)既然偏好的变化总是指相对于此时的彼时的消费偏好的变化,那么,在分析的逻辑上和图示上我们应该如何来表示这种变化呢?以消费者彼时对水的偏好加强为例,则在彼时,消费者一定可以通过先消费&#9651;a(a为常量)量的水使该消费者对后续水的消费偏好评价状况与此时对水的消费偏好没有加强的评价状况相同。正因为彼时在消费者先消费&#9651;a量水后对后续水的消费的主观评价与此时水的消费评价完全相同,所以,彼时偏好加强后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与此时偏好未加强时需求曲线的斜率处处一样,完全相同,而&#9651;a在Q——P坐标系中则表现为消费者偏好加强前后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上平行右移的距离。反之亦然。因此,需求曲线的斜率是由消费者在此时对增加(或减少)物品消费的主观评价决定的,而不是由彼时物品消费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彼时的偏好变化总可以通过消费者相比于此时的消费数量而预先增加或减少一定量同种物品的消费,使消费者消费物品的主观评价恢复到偏好变化前的状态,从而,需求曲线的斜率在偏好变化前后就完全一样。总之,只要我们把此时和彼时的消费偏好评价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那么,在逻辑上,我们就应该把彼时的偏好变化通过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现,不然,如果我们不把彼时的偏好变化相比于此时,那么,我们也就无法理解“变化”两字了,因为,“变”是相比而比出来的。既然理解偏好的变化必须要把彼时和此时联系进来,那么,在逻辑上我们就只能通过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示,非平行移动的斜率变化和移动距离在逻辑上都无法给予解释。当然,如果不需要把两个消费时段联系起来分析说明问题,那么,两个时段的需求曲线我们可以独自构造,而不需要问其是否平行。
上述分析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也许是适用的,可是,如果我们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消费时间也是连续的,但商品的价格一发生变化,就通过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引发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如果价格不发生变化,则消费者的偏好就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呢?我们认为,这当然是一种特例,特就特在现在偏好因价格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但是,还是有一点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这种特殊的商品在价格变化之前仍是具有1
:1完全替代关系的商品,而不是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不同的商品,因此,在逻辑处理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商品处理为与边际效用递减情形相反的——边际效用递增的情形(实际上边际效用并没有递增,仅仅是价格变化引发偏好的变化所致)。如此处理,保证了需求曲线向右上倾斜,同时,其它因素变化的影响仍可以通过需求曲线的左右平等移动来表示。
三、需求曲线的走向
关于需求曲线的走向问题,这是一个至今主流经济学也没有达成一致认识的问题,这说明需求曲线的走向问题实际上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所以,我们将用第九章整整一章的内容来探讨,具体分析请参看第九章的内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 填空题 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称为( ),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称为( ).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