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时间,格力是不是就被卖了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权分置改革承诺事项实施情况的公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权分置改革承诺事项实施情况的公告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权分置改革承诺事项实施情况的公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果失去“明珠” 格力还能璀璨多久? - 土巴兔新闻中心
如果失去“明珠” 格力还能璀璨多久?
浏览数:5117
11:05:45&&来源:投资界
  收购珠海银隆失败,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野蛮人”逼近举牌线......一直处在舆论浪潮中的董明珠最近又火了一把。  商业圈一直有个段子,有一种神秘的死亡缘起于“成龙代言”。成龙代言了小霸王,小霸王倒闭了;代言VCD,爱多老总坐牢了;代言汾湟可乐,汾湟可乐没了;代言开迪汽车,全国才卖九百多辆;代言霸王洗发水,被查出霸王致癌了;代言思念水饺,被检出含病菌而下架;代言日本三菱汽车,结果发生召回事件;他担任禁毒大使,结果儿子吸毒了。  有人要追究成龙,说他代言把企业都代言死了,成龙表示不服,我还代言了格力呢,格力不还活着吗!据公开数据显示,在成龙代言格力的四年里,格力净利润呈现了惊人的增长,成龙代言当年(2010年),格力净利润实现了高达47%的同比增长,2011年该项数据为22%,2012年为40.92%,2013年为47%。  有网友认为,格力之所以能硬生生破除成龙代言的黑魔咒,面临险资入侵却能逢凶化吉,是因为格力的掌人董明珠命太硬,江湖人称“灭绝师太”,她走过的路“寸草不生”。  初入江湖  1990年,36岁的董明珠来到珠海,在一个名叫海利的国营厂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厂子规模不大,20多个业务员,年销售额只有万,做的也只是空调的组装业务,谈不上有什么核心技术。  董明珠那时到底有多拼?她说,她第一次干销售时由于中暑摔了一跤,医生说骨裂了,让她好好休息。那时候,董明珠深谙“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躺”,她强忍着骨裂带来的痛苦,满世界跑来跑去,内心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空调卖出去。  半年后,董明珠卖了300多万元的空调,这个执拗的女人有着可怕的狠劲!  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新入行的中年妇女,董明珠在半年间做出了300多万的销售业绩是多么不可思议,毫不夸张地说,崭露头角的董明珠在那时就隐隐显露出日后营销女皇的影子。  海利看到了董明珠的能力,一纸命令让她接手整个安徽市场。接到任命书的董明珠其实喜忧参半,喜的是“现在终于有了一片自己能够发挥的天地”,忧的是,“我当时对整个安徽市场的状况是茫然的”。  董明珠到合肥干的第一件事,是向一家拖欠了42万货款的经销商追债。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企业间普遍存在着三角债问题,很多企业深陷其中,苦不堪言,对于这笔前任业务员留下的烂帐,董明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她还是选择了追帐。  在这件事上,有报道说董明珠天天缠着欠款的经销商斗智斗勇,在40天后终于成功要回了42万元的货款,也有报道说是要回了属于格力的货物。  事实上,董明珠是在40多天里饱尝了与赖债者交手所受到的冷落、戏弄和欺骗,她最后崩溃了,在对方面前失控的大叫吓坏了那个经销商,对方答应了退货。次日一大早,董明珠雇了一辆5吨的东风车,到对方库房搬货,由于她太气愤,把很多不是“海利”的空调也往车上搬,直到她认为搬上车的退货能抵得上那42万货款才罢休。  这件事情给董明珠留下的心里阴影太大,她害怕自己再掉进追债的泥潭,所以主动打破当时那条僵硬的市场规矩“代销”,采取“先款后货”的策略。那时候格力(海利后来更名为格力)在空调界寂寂无名,经销商们一听到要自己先打款,二话不说,摆手送客。  无数次毫不留情的拒绝后,董明珠走进了安徽淮南一器商店。经理是个胖胖的中年女人,她听完了董明珠对空调质量斩钉截铁的保证,听完了董明珠要在合同上给对方予以法律的保证,爽快地答应了,“董小姐,我信任你,希望你也能信守诺言”。董明珠终于拿到了20万的支票。  92年的格力是一个年产只有2万台的小厂,没钱打广告,董明珠只能发动员工把产品推荐给他们的亲戚朋友使用,通过口碑来打开市场。也就在那个夏天,这家电器商店20万元的销售一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其他商店知道格力在淮南热卖的消息后,一张张订单接踵而来。  与此同时,在芜湖、铜陵、合肥、安庆,董明珠都打开了局面。仅仅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就突破1600万元,一年后,她的个人销售额上蹿至3650万元。  公司轰动了,董明珠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有人说董明珠太神了,“跟人家一吹,人家大笔一挥,就打来50万的货款”。董明珠听后,觉得很心酸,她说“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呢?他们谁能理解各种辛苦呢?”  国企之殇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记录了一段沉重的历史,这段历史印证了“国有企业做得越好,企业领导死得越快”。健力宝的李经纬、伊利的郑俊怀、红塔集团的褚时健等等,那些声名鹊起的企业家,一个个身陷囹圄,锒铛入狱。  在后来很多人的印象中,格力等于董明珠,董明珠就等于格力,然而,格力是家国企……  当董明珠在市场上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时,鲜为人知的是她身后一直默默站着支持她的总经理朱江洪。早在1992年,朱江洪就提出让董明珠回总部担任营销部部长,“当了部长就能分房子”。但当时身在安徽的董明珠刚在江湖上初露锋芒,哪里肯同意。她绽放着销售才华,一个又一个的市场被她拿下。  1995年,这家曾默默无名的小厂一跃而成全国产销第一的空调巨头——格力电器;1996年,格力电器在深交所上市;2001年,董明珠升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转任董事长;2003年,格力电器营收突破100亿,相当于珠海市工业产值的十分之一。  自此,格力电器名声鹊起,成为家电领域中响当当的一线品牌,事实上,自1994年以后,作为母公司的格力集团90%以上的利润都由子公司格力电器贡献。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言:“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按理说,儿子格力电器有了出息,作为老子的格力集团应该高兴。然而,拥有国企基因的老子心眼太多,欲壑难填,开始肆意使用响当当的一线品牌“格力”进行所谓的多元化投资,包括格力地产、格力物业、格力厨具,甚至格力小家电。  那时的格力电器是以“专业做空调”而闻名,眼看着这些与自己经营理念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格力电器感到难以接受,更让格力电器觉得抓狂的是,你竟然用我创造的利润去扶植一个和我搞竞争的格力小家电。  朱江洪和董明珠多次向格力集团提出收缩对格力品牌的使用,却屡屡遭拒。  忍无可忍,后来格力电器发文称:部分公司借用“格力电器”、“格力空调”的品牌形象宣传自己的产品,严重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格力电器构成侵权。  格力集团立即予以回击:“格力”品牌归集团所有,格力小家电等下属企业均有权使用。  父子俩公然交火,剑拔弩张。  众所周知,国企制度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国企的领导既是企业家,又是有行政级别的国家干部。所以在这个大环境下,追究经济效益往往是次要的,而“会做人”才是国企内第一生存要义,否则无论你业绩多高,上面一纸通知,随时吹哨换人,更有甚者,直接动用行政资源,让你尝尝吃牢饭的滋味,而褚时健就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例子。  很快,代表格力集团的媒体人仲大军发文《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该文提到“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格力集团内部历来存在着最高领导的权力之争”。文中隐含的威胁之意不言而喻,而后来董明珠爆料称“曾有人拿个单子,放在她面前,说你按照这个干了就没事,你不干,举报信在这摆着呢。”  对此,董明珠说没问题,让中纪委来查吧。  面对身陷囹圄的威胁,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董明珠以可怕的执拗又一次顶住了压力。  既然格力电器这儿子管教不了,那就卖了吧,让铁腕后爹好好调教调教你。格力集团的决策者们开始一门心思的把这个中国企业卖给美国竞争者“开利”。没错,他们就是要把当年营收入突破100亿,空调界的老大砸吧砸吧给卖了,纵使以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陨落,以一个辉煌的民族品牌被雪藏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这种戏码在改革开放后的商业史上一直存在,这份名单可以随意的找出长长的一串:大宝、美加净、舒而美、华丰方便面、红塔山、小护士、南孚电池、、健力宝……  我想起了日慈禧太后上谕“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踌躇满志的开利集团准备进军格力电器,为友好的中国人干杯欢呼。而格力电器朱、董二人多次公开发声反对,然并卵。直到开利集团展开收购前的尽职调查时,市政府才将相关收购方案透露给格力电器管理层,董明珠那时的震惊、抵触、绝望情绪可想而知。  当时有人找到董明珠,说只要她点头,就给她开8000万年薪,董明珠坚决不干。因为格力就是董明珠的命。民间有种说法,命硬的人不容易死,既然格力是董明珠的命,那么上天不让董明珠死,格力也就不会灭亡。  事情的解决或许真的是天意。在出让格力电器的最后一刻,证监会出席了一纸命令,其指导意见为:进入上证180、50指数的公司及其它市值排名靠前的公司率先实施“全流通”。改制名单中,格力电器赫然在列!根据证监会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意见,格力集团在一年内不能转让格力电器的股份。而一年之后转让比例也只能在5%-10%。况且,把格力电器卖给一家外资企业,也不符合消除“一股独大”的政策精神。  就这样,格力电器意外地被保住了。  2015年,格力电器正式迈入世界500强,世界家电界第一,当时没被当破烂卖掉,幸甚!  朝花夕拾  前总裁王国端曾说,“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朱的福气,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董的运气。”  2006年,经过艰难的博弈,朱江洪出任格力集团董事长,为子公司格力电器撑起了保护伞,成为董明珠的坚强后盾。  此后,坊间盛传,在江湖上,董小姐真正成为了一个不是没有故事的女人,踏上了以后的网红之路。  2009年,格力状告广州财政局。事情缘起于日,格力在番禺中心医院2220万采购项目中被评标委员会推荐为“第一候选成交供应商”,但17天后,格力电器却铩羽而归。而此前比格力多出了444万元的广东石化中标。2010年2月,董明珠趁着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珠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之际,炮轰政府采购存在诸多潜规则,汪洋当场支招“告他”。  “义愤填膺啊!”汪洋如此形容董明珠的激动情绪,引发全场哄笑。  迄今为止,董明珠未能讨到一个说法,但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觉得这个事情的意义,并不在于格力电器有没有把这一单拿回来,这已经不现实了。最大的意义,其实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愿意出来讲真话。”  日,在CCTV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现场,董事长雷军提出“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董明珠当场反击“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要赌不是一亿,我跟你赌10个亿。为什么?因为我们有23年的基础,我们有科技创新研发的能力。”  2015年1月,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发文《去日本买只盖》,文中提到,美的集团一位姓张的工程师透露,作为全国最大的制造商,美的集团的工程师去日本出差的时候竟然会帮领导悄悄买两个电饭煲,因为中国的电饭煲无法让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  该文一出,不仅在互联网疯传,甚至引起了李克强总理的关注。  董明珠对此表态“我特别生气到国外买电饭煲的事情。”  又过了一年,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董明珠公开放话,世界上最好的电饭煲就在中国格力,要当着记者的面拿自家的格力电饭煲PK外国产品,引起网友一片惊叹!灭绝师太的胆子也太肥了,要是输了可不仅仅是丢格力的脸,而是让中国制造蒙羞。这可是两会期间!  在场的嘉宾和记者通过投票,选出了自己认为口感最好的米饭,选择A米饭的有8人,选择B米饭的有14人,选择C米饭的是5人,选择D米饭的是31人。D正是格力的大松IH电饭煲。董明珠说,格力的研究团队为了改进电饭煲,每天都煮米饭,先后用了20多种不同品牌的大米,三年间用掉4.5吨大米。  董明珠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的“铁娘子”,是雷厉风行的企业家。喜欢董的人把她的出格言论理解为“快人快语”、“真性情”,讨厌她的人骂她是悍妇,狷狂,偏执,任性。  比如,董明珠曾毫不掩饰的告诉媒体“去年曾经有一家国内知名家电企业的领导,带一个班子到珠海驻扎来挖我们的人。知道这件事后,格力电器派人去将对方打了一顿。”话音刚落,舆论一片哗然。  创新与突围  2015年格力电器年报显示,格力实现总营收1005.64亿,同比下滑28.1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32亿,同比下滑11.46%。  与2004年总营收1400.05亿元同比增16.63%,净利润141.55亿同比增30.22%相比,2015年年报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夜之间,类似《下一个倒下的会不是格力?》《营收暴跌442亿,董小姐还能任性多久?》《格力业绩下滑原因是董明珠太自傲!》等文章纷纷唱衰格力。  对此,董明珠很淡定,“我们每年增长200亿元的时候,他们说你只踩油门不踩刹车,当我们销售数字下滑的时候,他们又会说格力出危险了。看到我们销售额下滑,但有没有看到我们市场份额在增长?”  据产业在线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生产家用空调10385万台,同比下降12%,累积销售10660万台,同比下降8.6%。今年3月份数据也显示家用空调当月销售1188.49万台,同比下滑20.8%——空调行业整体下行。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董明珠不太同意“业绩下滑”的说法,她认为在整个宏观经济去库存的大背景下,格力的营收下滑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格力空调的市场份额从过去的30%上升到现在的48%,董明珠问记者“市场份额高了,你认为我是上升还是下滑?”  董明珠是有底气的,如果单从空调一项来看,格力仍然盘踞行业第一的地位。2015年,格力空调营收837亿元,第二名美的为645亿元,排名第三的为77.74亿元,不足格力的1/10;从分红和纳税来看,格力依然高于同行业水平,2015年,格力分红高达90.24亿元,纳税总额148.16亿元,美的分红为51亿元,纳税总额83.23亿元。  或许,从董明珠的视角来讲,格力确实不能算作“业绩下滑”,但董明珠也承认空调行业已见天花板,“再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了,是神仙也没有办法来做”。  董明珠想要为格力寻找方兴未艾的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版)》已经给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对于董明珠而言,路线图中新能源汽车关乎着再造格力的新目标。  今年3月,格力宣布筹划发行股份购买珠海银隆进军汽车业。但10月底,收购一事却出现戏剧性的转折。在格力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虽然收购珠海银隆股权议案勉强获通过,但募集96.9亿元配套资金等15项议案却遭到了否决。那一刻,董明珠发飙了,“格力没有亏待你们!我讲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你看看上市公司有哪几个这样给你们分红的?”“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两年给你们分了180亿,你去看看哪个企业给你们这么多?”“格力从1个亿、从1%利润都没有甚至亏损的企业做到今天,达到13%的利润,是靠你们吗?”  董明珠的悲愤和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在董明珠策划收购珠海银隆之前,对格力电器这个“白富美”早已垂涎三尺的姚振华早已开始谋篇布局,但持股比例不足以构成威胁。彼时,警觉的董明珠为了抵御“野蛮人”的入侵,策划收购珠海银隆,以达到巩固股权和寻找下一片市场蓝海的双重目的。当收购案遭遇到中小股东的反对,方案流产,导致股权分散、估值低、现金多的格力电器门户大开时,前海人寿趁虚而入,快速增持格力股份至4.13%。  险资举牌在即,野蛮人随时入侵!  幸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喊话了“我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强盗,是不可以的……这是在挑战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底线,也是挑战职业操守的底线,这是人性和商业道德的倒退和沦丧,根本不是金融创新……当你挑战刑法的时候,等待你的就是开启的牢狱大门。”  那一瞬间,估计泪流满面的姚帮主仰天长叹,我往死了折腾隔壁老王——王石的时候,也没见谁出来说长道短,为啥到了董掌门的时候,武林盟主就开始喊话。无论如何,姚帮主在老大面前还须得老老实实低头,至少他在第一时间赶赴京城。是负荆请罪?还是北上抗辩?目前尚未得知,但姚帮主麾下的前海人寿至少写下了保证书,承诺今后绝不增持格力股票,将会逐步择机退出。  董明珠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但现实依然严峻。很多人包括股东都不支持她搞新能源汽车,觉得董明珠不不务正业,好好的空调行业不去搞,瞎折腾干啥?  过去的30年,中国几亿家庭实现“家用电器化”,是海尔、格力、美的三业巨头从乡村小厂崛起,成为世界500强的最大时代背景。然而,如今空调行业趋于饱和已是不争的事实。格力电器作为千亿级别的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增长,变革、扩张、多元化发展是必经之路。  鲜为人知的是,诺基亚起步于一个伐木公司;蒂森克虏伯原来是个搞大炮的公司造的;IBM最早是干打孔机的,后来做过存储器,做过电脑,把Thinkpad卖给联想后,现在干起了信息咨询和解决方案;日本丰田是靠纺织机起的家;涵盖造飞机发动机,金融服务,医疗照影,电视节目等风马牛不相及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前的主流业务是卖。  纵观商业史,变革,才是应有的常态。  然而,董明珠今年已经62岁了,按照规定,即使是正部级干部,65岁也必须退休,留给她的时间并不太多。  收购银隆失败后,董明珠退出了格力集团,意味着格力电器在战略转型和最人事权的双重失败,以后在推进企业变革和接班人安排的问题上将雪上加霜,毕竟格力电器将无可避免地受到格力集团新一轮领导班子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格力的老对手,美的集团2010年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虽然千亿盛典盛况空前,但何享健和后来接班的方洪波却也看到了现金流为负数,近80%的负债率,庞大的库存,高达20万人的员工队伍……  何、方二人开始反省,并直接推动后来美的集团2011年下半年的改革。没有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也不需要说服太多人,何享健点了头,方洪波就开始干,包括直接关闭美的在天津、江门,邯郸、合肥、芜湖的生产基地,把员工人数降至10万人,提高技术投入等一系列大动作。  方洪波常用“壮士断腕”来形容改革的痛苦,五年后,美的集团营收1394亿元,虽然只比2011年多53亿元,但净利润127亿元,比2011年多约100亿元。简而言之,经过改革的美的,一年赚了以前两年半的钱。所以美的集团这次在收购世界上知名的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计划时,也不需要说服太多人,依然是何享健点了头,方洪波拍板下了决心,就能把这事干成。  或许有人说“地球离开了谁都转”,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领军人物往往关系着这个企业的兴衰。比如,在80后的童年印象中,当时能抽上红塔山就是社会主流身份的象征,但褚时健事件后,红塔集团断崖式下跌,红塔山香烟也随之跌出人们的视线之外。如果失去“明珠”,格力还能璀璨多久?毕竟没人希望看到格力电器重蹈红塔集团的覆辙。  原标题:董明珠走过的路,真的寸草不生吗?
土巴兔新闻官方微信关注后天天有料
土巴兔微信服务号让装修,快捷、方便、贴心
输入手机号码,获取报价结果
中国装修网格力幸运改制路:遇到一个开明地方政府|格力电器|国企改革|董明珠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格力幸运改制路:遇到一个开明地方政府
  格力:“幸运”改制路
  一个强势的企业领导人,一次及时的股权分置改革,一个开明的地方政府,共同造就了中国最市场化的国有企业
  日,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再次来到格力集团,这距李嘉上一次造访格力集团,仅仅过去了两个月。地方一把手频密现身格力集团,目的只有一个:推进国企改革步伐,“通过改革更好地激发企业活力”。
  在李嘉今年2月造访格力集团后不久,格力集团改革的最新举措随即出台――珠海市国资委拟将不超过格力集团49%的股权公开挂牌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第一家从集团层面践行这一改革的国有企业,有评论称“打响了地方国企改革第一枪”。
  1996年上市的(000651.SZ),前身是一家1991年成立的集体企业,它的上级格力集团,则是一家带有强烈行政特色的国有企业集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格力电器为格力集团提供利润支撑,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权限;而凌驾于格力电器之上的格力集团,则拥有重大决策及人事任免权。
  矛盾由此而生。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始于2003年,并被媒体冠以“父子之争”而广泛传播。作为格力电器的创始人,朱江洪深受体制之困。这位将格力电器一手带大的广东人,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蒙受过“奇耻大辱”,因没有核心技术而四处碰壁,也曾因“叫板”国美而承受压力……但他坦言,在格力工作的20多年里,2003年开始的“父子之争”,是他面临“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彼时的国企产权改革中,朱江洪面对的困境,亦是国企改革困境的缩影。李经纬被赶出健力宝、春兰陶幸健主导的MBO无疾而终、伊利郑俊怀的牢狱之灾……太多的国企创始人因“产权不清”这面高墙而碰壁,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所有这些,对于当时同样饱尝体制之困的朱江洪而言,都是惨痛的教训。
  幸运的是有一个开明的地方政府,执拗的朱江洪意外得到了革故鼎新的机会――2005年格力电器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为其日后成为“中国最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奠定了基础。
  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拯救了格力;2012年中小股东“战胜”大股东,成为格力改制的标志性事件;2014年在国企改革大潮中率先“出动作”的格力打响改革第一枪……纵观格力的改制之路,虽然充满了偶然与意外,但可圈点之处仍比比皆是:
  借股权分置改革的东风,格力电器自2006年以来,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发新股以及大股东减持等,渐进式地实现了股权多元化;
  开创了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先河,改变了过去中小股东只能被动选择的局面,是中小股东由被动投资转为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的典型;
  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格力成为资本市场国有股减持的样本。流通股东、国有股东和管理层真正实现了多赢。
  格力电器一位独董告诉《财经》记者,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学习团来珠海考察“格力模式”,借鉴格力的改革。一位参与本轮国企改革政策研究的专家曾于2013年去珠海考察,他对《财经》记者直言:“珠海的(国企)改革确实走在了前面。”
  改革“幸存者”
  1991年,47岁的朱江洪出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格力电器当时在资产上隶属于珠海特区发展经济总公司(后更名为格力集团),朱江洪在这家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国企集团下开始了再创业,并很快就将一家濒于倒闭的空调器厂,发展成为空调行业的知名企业。
  1996年,格力电器上市,其空调从这一年起连续多年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随着格力电器越做越大,朱江洪与上级主管的矛盾也越积越多。
  冲突爆发于2003年。这一年,格力集团总产值为151亿元,占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七分之一;格力集团最重要的利润来源――格力电器纳税超过5亿元,是中国上市公司纳税百强。2003年10月,格力集团突然宣布:“格力电器即将进军厨具市场”。格力电器随即发表严正声明,称格力电器只生产空调,某些媒体宣称的“格力电器进军小家电、厨具市场”,“内容纯属捏造,严重误导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
  通常而言,国有股一股独大,当大股东和上市公司意见相左时,管理层往往明哲保身、选择沉默,但朱江洪却坚持原则,针锋相对,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父子之争”。
  2004年6月,朱江洪公开表态,这位以低调著称的广东人,面对《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掷地有声:“(格力电器)要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散股权,不要国有股一股独大。”在朱公开表态前,《粤港信息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仲大军的文章《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矛头直指朱江洪有侵吞国资之嫌。
  裂痕如此之深。珠海国资委不得不通过更换格力集团董事长平息风波,2003年矛盾公开化后,格力集团连换三任董事长,但每一位都与朱江洪神貌两离,控制权争夺战愈演愈烈。
  朱江洪后来将这段经历称为自己“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困难”至少有三:一是1945年出生的朱江洪已逼近60岁退休大限,市场传言朱退休“出局”的可能性很大;二是格力集团资金链紧张,大股东或将出售格力电器,控制权有可能易主外资;三是格力集团深陷“腐败门”,多位高管涉嫌贪腐,而朱江洪本人也被涉嫌侵吞国资的谣言笼罩。据朱江洪后来自述,在与大股东激烈冲突期间,珠海市有关领导已经找他谈话,暗示他随时做好退休准备。
  转机出现在2005年。“父子之争”白热化的关口,格力电器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彼时,珠海市国资委组织了一个班子,到各地拜访流通股东。正是这一轮拜访,改变了朱江洪的命运,也改变了格力电器的命运。有关材料显示,考察团每到一家基金公司,听到的都是希望朱江洪留任的声音。
  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让珠海市政府意识到了企业家的分量。2005年底,格力集团递交的股改方案中明确,“支持朱江洪继续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到2006年8月,朱江洪被任命为格力集团的董事长和党委书记。历时数年的“父子之争”,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
  纵观国企改革历程,无数管理层人士折戟沉沙。朱江洪却从一个悲剧性的宿命圈中挣脱而出,接管了自己一手带大的企业,成为改革“幸存者”。这其中,与朱本人的不妥协有关,与恰好赶上股权改革有关,更与珠海市政府官员的开明有关,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股改完成后,格力电器进入发展快车道。2006年后,格力电器业绩持续提升,营业收入由2005年的182亿元,增至2013年的1200亿元;净利润则由2005年的5.1亿元,增至2013年的108亿元。
  “叫板”大股东
  公司治理上的进步,业绩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与大股东完全没了摩擦与碰撞。
  2003年至2006年的“父子之争”,让朱江洪备尝“一股独大”的苦果。朱江洪就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后的六年,格力电器先后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股权转让、通过资本市场减持、三轮管理层股权激励和两次增发,渐进式地实现了格力电器股权的多元化。
  2006年以来,格力集团和合计持有格力电器的股份,从最初的58.66%逐渐下降到不足20%。尽管格力电器的大股东还是国资,但其股权结构已经非常分散,更接近一家真正的公众公司,大股东已不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话语权。
  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使得格力电器在2012年5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阻止了珠海国资委空降的政府官员进入公司,成为当年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事件。
  日,格力电器召开股东会,由于事涉董事会换届,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参与。新一届董事的产生是股东会上最重要的话题。朱江洪因任期届满卸任,没有列入格力电器董事会候选名单,大股东格力集团推荐了朱江洪的老搭档董明珠、国资委原副主任周少强在内的四人。耶鲁大学和鹏华基金联合推荐了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冯继勇为董事候选人。
  股东会上,机构投资者踊跃发言,言辞激烈。会议进行不久,就有机构投资者对格力集团发难,认为格力集团虽是第一大股东,却提名了四名董事候选人,而第二大股东仅提名了一名董事候选人,不满格力集团“同股不同权”,矛头直指从珠海国资委空降的周少强。
  一位投资者当时称,周少强此前只有在银行及政府部门的工作经验,对家电行业缺乏了解,未来周少强会不会被当成重点接班人培养?格力电器如何保证中小股东应有的回报?另一位机构投资者则直接提议,建议在场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联合起来,将国资委空降的官员挡在董事会门外。
  累积投票制的使用,把小股东的累加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周少强在股东大会上仅获得36.6%的同意票,未过半数而落选;而由耶鲁大学、鹏华基金联合推荐的冯继勇获得113.66%同意票,成为格力电器新任董事。
  中小股东之所以能够“叫板”大股东,在于格力电器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虽然格力集团为第一大股东,但仅占有格力电器不到20%股权。前十名股东中,机构投资者占到七家,股权分散,使得中小投资者有了发声的机会。
  2012年格力电器的“落选风波”,开创了机构投资者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的先河,改变了过去只能被动选择的局面,对上市公司治理无疑具有积极效应。
  上述股东会之后,朱江洪正式宣布到站退休,接任者是与他一同创业的女强人董明珠。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格力电器部分完成“不流血”的权力转移。
  开明的地方政府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人士强调,格力电器的幸运之处在于,既拥有朱江洪这样一位带领公司进行渐进式改革的帅才,又拥有珠海国资委这样一个相对开明的管理者。
  珠海国资委有关人士对《财经》记者强调,国资委不是中小股东的对立方,双方是利益最大化的共同体,“只要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国资委都愿意支持”。
  一位家电国企的新闻发言人直言,他所在的公司有改革的动力和愿望,“但是地方国企的改革受制于地方国资委,我们公司的改革方案还没出来,就是因为现在还在等国资委的方案。政府开明,方案出得快,企业动得就快”。
  珠海国资委无疑是先行者。日,以格力集团的改革为序幕,珠海启动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珠海国资委拟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将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地产51.94%股权、珠海格力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建设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珠海格力航空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及格力集团对格力地产的债权等资产,注入国资委新设立的全资公司。此后,珠海国资委拟将不超过格力集团49%的股权,通过公开挂牌转让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国资改革的背景下,珠海市国资委以该市最大国企――格力集团作为切入点,其改革力度之大,改革意味之浓,备受瞩目。
  珠海市国资委提供给《财经》记者的材料提到,对于格力这类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入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领珠海市经济转型升级。
  早在1999年,珠海国企开始第一轮改革,通过关停并转,使大多数的亏损国企摆脱了困境;2008年开始的第二轮国企改革,主要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战略重组为重心;本轮国企改革,珠海主要借鉴了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珠海国资委方面提出,要通过改革创新,将格力电器打造为世界500强企业。
  格力集团挂牌转让49%的股份后,国资在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稀释至约9%,但是否意味着国资只拥有9%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知名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自2012年的“落选风波”后,国资对格力电器的控制力到底几何,已经变得难以衡量。“但可以确定的是,珠海市国资委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为了让格力的股权结构更为合理,新的投资者将成为第二大股东,势必会要进入董事会,要有话语权。”
  刘步尘对《财经》记者分析,朱江洪和董明珠搭档时,一个低调内敛,一个高调强势;一个重技术,一个管营销,是非常好的互补。但朱江洪退休后,董明珠董事长和总裁一肩挑,“没有人制衡董明珠,国资委担心经营风险加大,加之董今年已经60岁了,国资委必须考虑新鲜血液进入格力”。
  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持类似观点。他告诉《财经》记者,董明珠已在格力电器形成了一言堂局面。“这对上市公司来说,显然不是好的治理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有利无害。”
  6月23日,格力电器一位独立董事向《财经》记者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不是要将国企和民企对立起来、一味强调国企退出,而是寻找二者融合的机会。不管这次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是谁,都将有利于公司的治理和战略转型。”
  对于将引进何种战略投资者,董明珠在今年3月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出人意料地言辞谨慎:“虽然我是格力集团的董事长,但毕竟格力集团还是100%属于国资委,由他们来做战略规划和方案。”
  董明珠的强势是出了名的,这位“铁娘子”曾被人形容为“走过的路,草都不会长”。但近来,情况似乎有所改观,董很谦虚地公开表示:“无论是父子之争的终结,还是大股东代表被请出董事会,都有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尤其不能否认的是,珠海市政府对格力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明和包容。”
  【作者:《财经》记者 鲁伟 】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