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量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 (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范文二:价格实现不确定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曲线研究摘 要:新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中,没有不考虑价格实现条件,用工资的自由浮动作为维持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的机制,但是,在此后的理论中,当提出价格刚性时,依然沿用固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则造成理论上的不完整。因此,本文试图还原价格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市场实际就业概率)对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影响,提出二元的劳动力供给函数:LS=LS(W,P),推导出价格实现不确定条件的劳动力供给模型。关键词:就业概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供给曲线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一些令人困惑“异象”无法在现有的劳动力供给理论中得到说明:一方面,束缚经济增长的制度性因素逐渐消除,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良好轨道,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需求的绝对数量稳步上升;另一方面,根据统计资料和许多学者的研究,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是传统的就业理论“遗漏”了对价格不确定条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劳动力供给曲线出发,对劳动力市场做一个全面的探讨。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我国劳动力市场有发展至今,有其自身的特点:1.市场工资具有粘性特征,且工资水平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快速增长到40230元,年均增长约8%。伴随着经济增长,人民的劳动收入也相对提高,人均工资水平相应的由过去的651元提高到49716元,实际年工资增长率约为6.74%,且在经济繁荣时期,工资水平上升容易下降难。2.城镇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但劳动供给绝对数量依然过剩。劳动参与率是用来衡量社会劳动力供给的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在劳动参与率方面,蔡昉、王美艳(2004)认为年期间中国劳动参与率下降了2%,而城镇劳动参与率下降了9%-10%。由此可见,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工资增长条件下劳动参与率降低的现状,这一现象在传统的供给模型中难以得到解释。二、对新古典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修正新古典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对于现实的劳动力市场缺乏解释能力的主要原因是:模型没有考虑市场实际就业概率对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影响,一条固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不能很好的拟合现实的劳动力供给状况,为此,必须对已有的失业模型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进行修正。在考虑就业概率P≠1时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将消费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偏好的概念引入劳动力市场,用理性预期理
范文三: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极其经济学的含义: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曲线的形状是向后弯曲的,它表明,在某一工资率水平(图中为 )之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1.收入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相当于获得了一种“非劳动收入”,而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劳动者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回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共给时间,多享受闲暇。相反,工资率下降的收入效应则导致劳动者好像失去了某种非劳动收入,从而导致劳动者为了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而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2.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消费闲暇的机会成本,因此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相反,在工资率下降的情况下,替代效应则回导致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与工资率上升的情况相对应,当工资率下降的时候,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通常的情况是,在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劳动者的总收入水平较低,因而他们的需要层次也相应地比较低,满足物品或服务需要的愿望比较强烈。(二)市场或单个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几种基本情况:(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在劳动者可以在行业和职业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行业(或职业)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这种劳动力供给曲线所反应的是比较常见的行业市场劳动力供给情况。在劳动力可以在行业或职业之间流动的情况下,劳动者很容易根据各行业之间的工资率对比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劳动力供给的行业,因而,对于任一行业来说,若本行业的工资率相对于其他行业有所提高,便会从其他行业吸引来较多的人到本行业提供服务:反之,若本行业的工资率相对低于别处,则愿意向本行业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减少,部分人流向其他行业。行业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明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愿意提供的劳动力供给必然会有所增加。而工资率的下降必然会导致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减少。(2)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所反映的是市场工资率的变动对于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完全没有影响的情况。这种情况首先可能与某些短期情况有关,即在短期内,尽管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某一类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工资率上升,但由于个人来不及调整他们的工作计划,或者某些职业或技能的培训期较长,在短期内无法提供劳动力供给,因而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能增加。这时劳动力供给状况是由于过去而不是现在的经济刺激所决定的,劳动者适应新的经济刺激需要有一段时滞。其次,这条曲线所描述的可能是一个已充分利用了他的劳动力资源的经济社会的劳动力供给情况。在封闭条件下,如果一国的劳动者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那么即使工资率增加也不可能再增加劳动力供给了。(3)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这种形状的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说明,当工资率为W0时,劳动力需求者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供给;当工资率低于W0时,劳动力供给等于零;当工资率高于W0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会无限增多。这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力需求者当然不会出比W0更高的价格来雇请劳动力。这种曲线至少反映出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的情况:首先,它可以反映欠发达国家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情形。其次,它可以反映,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单个劳动力需求者(即单个企业)所面对的劳动力情况。它说明,单个企业只要能够支付市场“同行工资率”W0便可雇用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低于这一工资率,它便一个人也雇不到;支付比W0更高的工资率固然也可以雇到任一数量的劳动力,但并不必要。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单个企业只是现行工资率的接受者,它不可能通过改变工资出价水平来改变劳动力供给水平,也不可能通过改变其劳动力需求水平来改变市场工资水平。(三)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是指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一般可以用工时变动百分比同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来显示。其计算公式如下:由于在通常情况下,工资率的上升总是会带来劳动力供给量的增长,因而劳动力的供给弹性一般为正。(1)当工时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1,劳动经济学称之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富有弹性;(2)当工时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劳动力供给弹性<1,这种情形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缺乏弹性。(3)当工时变动百分比等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则称劳动力供给曲线具有单位弹性,数值为1。(4)在某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可能不会带来劳动工时的任何变动,这种情形可认为劳动力供给弹性为零,即劳动力供给曲线无弹性(垂直曲线)。(5)如果在某工资率下劳动需求者可获得任意数量的劳动力,那么此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可被视为无穷大,劳动力供给曲线具有无限弹性(水平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定义】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编辑本段]【计算公式】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Es=(△S/S)÷(△W/W)设:Es为劳动力供给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分类】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范文四:《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6期论完整的劳动供给曲线秦建国(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系,南京210046)摘 要:向后折弯的劳动供给曲线仅仅概括了处于发展阶段的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很不完整。对此,文章进一步思考了生存和享受阶段的劳动供给行为,得出了完整的劳动供给曲线。然后,结合向下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对它进行了均衡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完整的劳动供给曲线;效用;需要  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折弯的(Samuelson,Nordhaus,2000;Ehrenber,Smith,1999)。然而,事实全然如此吗?美国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实证研究显示:伴随着工资的下降或停滞,人们的劳动供给时间是增加的(Cordon,1996,chap.4;Mishel,Bernstein,Schmitt,1999);Dessing对第二世界国家劳动力市场进行的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也没能支持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Dessing,1999)。现实社会日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科学家、企业家等社会精英阶层;拾荒者、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日以继夜地劳动,闲暇时间也都投入劳动。显然,他们劳动供给与向后折弯的劳动供给曲线也是相违背的。如何从理论上解释以上现象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对此,在遵循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传统,进一步把握效用内涵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面对不同的经济条件、劳动力市场位置、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评价的基础上,Dessing曾提出S型的劳动供给曲线(Dessing,1999);秦建国则进一步提出下端垂直的倒S型劳动供给曲线(秦建国,2002)。他们的工作都非常有价值,为我们真正把握劳动供给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个人偏好和个人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们的劳动供给行为。不过,他们的分析依然囿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分析传统,并不能完整把握现实社会的劳动供给行为。在本文中,我们尝试拓宽效用的理论范式,在新范式的基础上把握效用、需要、闲暇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代表性劳动者面对不同的实际工资率,其可能出现的劳动供给行为,构造出一条更准确、更贴近现实、更完整的劳动供给曲线。然后,我们结合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进行静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发现:缓解贫富差距的最低工资立法是有科学根据的,它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绩效,而不是相反;效率工资功效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现实生活中运用“高薪养廉”是有条件的;以及要想真正解决就业问题也是有条件的。一、效用、需要和闲暇(一)效用理论的简单回顾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效用仅仅指一个人从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效用的含义非常狭窄,仅关注对商品与劳务的消费的主观评价,把人的追求抽象成单一的物质追求,把人的偏好抽象成单一的经济偏好,把效用局限于生理需要的简单满足,这是一种狭义的效用范式。在古典的效用理论的框架里,边沁认为效用是物给人带来的幸福感。西尼尔认为:“效用指的并不是我们称之为有用事物的内在物质,它所指的只是事物对人们的痛苦与愉快的关系”(西尼尔,1977)。这一观点得到杰文斯的肯定和继承,认为:效用虽是物的性质,但“不是物固有的性质。不如说,效用是物的一种情况,其发生,乃因其与人的需要持有关系”,效用“是由一个人的幸福的增加来计量的。或者说,效用即是一个人幸福的增加”(杰文斯,1984)。在马歇尔看来:“效用是被当作与愿望或欲望相互有关的名词”(马歇尔,1964)。效用是消费者对事物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经济现象,基于“苦乐心理”,追求享乐和避免痛苦的心理分析来寻求经济规律。效用的外延非常宽泛,既可描述物质财富,也可描述名誉、尊严、道德等精神财富。这作者简介:秦建国(1976年- ),男,湖南永州人,讲师,劳动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系,研究方向:劳动经济。是一种广义的效用范式,效用应该是指行为主体在实现自身需要的任一行为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或生理上的满足状态,它是一个用于体现某人在某事物中的利益之一般性的词语,无论是金钱、物品或抽象事物,如美德、情感、审美、信念,对每一个人而言,每一特定的价值都有一相应的效用。(二)效用与需要效用既然是满足程度,那又是对什么的满足程度呢?如何实现满足程度呢?效用产生于需要的满足。需要是指生物体或组织依据自身存在的状态,对满足其生存、发展条件和物质不断做出选择意向的生理、心理过程。需要是因为缺乏了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愿望,效用就是该事物以其属性、功能、能力去补足人的欠缺,从而使人感受满足(郑克中,2003)。效用还以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为转移,人们的需要以及需要的强度,是某物是否具有效用以及效用大小的尺度。奥塔·锡克曾指出:“成为效用的,通常只是引起人的最强烈的情绪的需要的满足,或需要的满足是不充分的,并因此唤起他的持久的注意和他对充分满足这种需要的追求”(奥塔·锡克,1984)。马斯洛依据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来揭示人类的需要,认为需要包括:生理需要,涵盖了衣、食、住、行、性等人类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涵盖了人们对人身安全、社会治安、健康保障、失业救助等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涵盖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良好社会风尚和对团队依附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涵盖了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做事,总希望他人多给予正面的评价以维护自尊心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涵盖了人们渴望在有限的人生中,把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发挥和实现出来,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社会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在马斯洛晚年,经认真的思索,他补充了需要层次论,认为还应加上两个层次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涵盖了人们对文化、艺术、自然美景和人类美德等的需要;超越的需要,涵盖了人们对终极目标、虚拟世界、梦想情景或神圣与宗教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满足具有层次性,先满足低层次需要,然后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而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进而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析方便,在此,我们把需要简化为生存,发展,享受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马斯洛的生存需要,安全、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剩余的四个层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要对应于物质需要,而享受需要主要对应于精神需要。在物质财富相当贫乏,人们的首要任务是生存的时候,人们追求的是生存需要满足所带来的能活下去的生存效用。随着物质财富不断充裕,人们逐渐摆脱生存危机,发展需要成为关键,物质效用成为主导。当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网络社会、信息时代,更高层次的需要,诸如健康的需要,舒适的需要,爱、友谊、荣誉、认知自然和社会、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各种精神需要将成为最主要的需要,并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效用。人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将面对着不一样的环境约束,人们处于不同的需要层次,不同的需要层次对应着不同的效用评价,这要求我们要思考处于不同需要层次人们的劳动供给决策。(三)效用与闲暇闲暇(leisure)一词起源于拉丁语,自由的意思,意味着处于一种非工作的自由状态。在人们的生存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处于一种非自由状态,人们被迫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花费自己生命可以承受的最大可能劳动时间去求得生存,闲暇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充裕,人们逐渐摆脱生存危机,人们拥有了一定的非工作自由支配时间。对此,从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量有关闲暇的研究。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闲暇,但基本上对以下的定义达成共识:闲暇是在完成工作、满足生理需要以及承担家庭、社会义务的时间之外所剩余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为达到休息、放松、娱乐等目的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从中得到内心体验和心理满足。闲暇是人们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闲暇是工作所得和自由时间的“联合产品”,闲暇的效用的大小由收入的高低和自由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人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闲暇,人们在闲暇中找到生存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物质财富极大富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寻找生活的意义。人们需要值得做的,意义深远的,能让自己成长的,把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发挥和实现出来,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工作;寻找工作以外的有意义的活动,关注文化、艺术、自然美景和人类美德,关注终极目标、虚拟世界、梦想情景的实现或神圣与宗教,一句话就是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的,并由此带来巨大的精神效用。在此,闲暇成为一种手段,或者成为工作的延续,服务社会成为人们劳动供给的全部。二、劳动供给曲线(一)传统劳动供给曲线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和谐、合宜的,能保证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并通过满足人的物质欲望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达到和谐均衡的状态;认为人们都能自由地选择,舒适地为自己活着,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处于发展阶段。就劳动供给分析而言,他们在把闲暇看成正常消费品的前提下,根据效用理论,在对闲暇和工资进行效用极大化选择的过程中,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而推导出来。他们认为收入和闲暇都是正常商品,并可以相互替代;随着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个人改善了自己的境况,他希望购买更多的所有类型的正常消费品。在实际工资率较低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工作时间增加;随着实际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将大于“收入效应”,工作时间减少,劳动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后弯曲的特点。如图(一)CD段。对不利工作环境的一种补偿,劳动的负效用将降低人们愿意劳动的时间;同时,更高层次的需要逐步呈现,人们的理性选择是逐步减少劳动时间,一直减少到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要求所对应的工资率。如图(一)BC段。(三)享受阶段的劳动供给曲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生产力过剩的新阶段,精神需要取代了物质需要,并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人们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寻找生活的意义。闲暇将成为一种手段,闲暇是为了放松工作积累的紧张和疲劳,恢复体力和精神,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在智力、艺术、审美上有所提高和发展,闲暇成为工作的延续,服务社会成为人们劳动供给的全部。在此阶段人们的劳动供给将逐步增加,也将增加到他们生理上可容许的极限。如图(一)DE段。三、多重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假设图(一)重新构造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正确的,那么劳动力市场将会呈现出多重均衡的特点。我们只要把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加入图(一)中,可得到图(二)。修正后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B、C、D、E、F五点,其中存在三个局部均衡点B、D、F。他们分别对应生存、发展、享受三个阶段(二)生存阶段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劳动供给曲线。然而现实与假设相差甚远,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分四、理论意义和政策建议割的,人们获取收入的机会不均等,社会弱势群体、修正的劳动供给曲线提供了一些有新意的结论。失业者广泛存在,他们或者低工资耕作着,或者在积第一,生存阶段的劳动供给曲线告诉我们,低工资会极寻找工作,他们的生存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基本生导致更多的劳动供给。当实际工资率低于W2,劳动力活尚未得到保证。他们更需要工作,而不是闲暇,只市场的运行会迫使实际工资率进一步下降,一直到一要给予他们有收入的工作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个新的更低的均衡工资率Wb,同时人们的劳动供给时择工作。很难想象他们还乐于“享受闲暇”,用闲暇间将一直增加到生理极限(秦建国,2002)。低的实际替代工作。并且对他们而言,一方面他们要花费闲暇工资率使得人们的收入急剧下跌,人们惟有增加工作时间去找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忍受亲人的可怜的诉苦时间才能获得生存。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提供生理极声,他们或许感觉到额外的闲暇对他们而言是漫长的痛苦,此时,存在着个人闲暇对收入的被迫替代,他们的闲暇的边际效用是负的。当实际工资率低于W1时,W1为“低保”所对应的工资水平。此时,人们入不敷出,基本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为了生存,人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工作,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同时,闲暇的边际效用为负,多工作才是最佳选择;再者,他们也没有选择其他谋生方式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工作时间将是他们生理上可容许的极限,此时劳动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段垂直的线段。如图(一)AB段。W1为生存的最低要求,一直到W2,W2为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要求所对应的工资率。当人们能够生存,工资率达到最低要求W1后,面对着依然艰苦、单调的工作环境,工资率的提高对人们工作的激励作用不会太大;补偿性工资理论告诉我们,提高的工资仅是限所容许的最大的工作时间,使实际工资率继续下跌。在此,贫困将引起更严重的贫困,也就是出现平时常说的“恶性循环”或“割喉式竞争”。虽然点B所对应的工资率低于“低保”所对应的工资水平,但它也是一个均衡的工资率。这一点描述了有大量“劳动力剩余”的经济社会,如刘易斯1954年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无限劳动供给的状况,Dessing对发展中国家低工资供给时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所做的经验研究也符合这种情况。第二,在Wc所对应的工资率以上确定一个法定的最低工资率将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局部的均衡。如果法定的工资率高于Wc,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会保证实际工资一直上升到点Wd;并且伴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时间的减少,失业率将趋于下降。反之,若最低工资率小于Wc,会造成“恶性循环”,到达点B。可见,只要最低工资标准适当,可促成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绩效。第三,效率工资在什么阶段能自然地发生作用。在市场工资率低于W2的时候,工资率的提高并不能产生预期的效率,因为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劳动供给是向后折弯的。在W2—We段,在短期内会产生效率工资所预期的效果。但长期内,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结果是趋向D点对应的局部均衡点。此时,市场竞争会提高所有企业的工资,产生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回归Wd;同时产量的提升将降低产品市场价格,实际工资也会回归Wd。当工资率高于We时,效率工资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暂时的工资率提升将进一步刺激工资率达到Wf的新的均衡点。在此,人们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愿意为工作负责,去追求自我实现,工作不再是负担,人们会主动参与工作中去。可以认为所谓的“高薪养廉”也需要达到这样的工资水平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第四,就业问题的真正解决只有进入W3工资率以上代表的享受阶段的劳动供给曲线段。很显然,在生存阶段就业问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在传统劳动供给曲线段,人们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往往大于劳动需求,人们能拥有的物质财富还很欠缺,人们还在工作与闲暇之间寻找平衡。只有到了享受阶段的劳动供给曲线段,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服务社会成为人们劳动供给的全部。尽快达到享受阶段的劳动供给曲线是解决相关劳动问题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严格规范劳动力市场,当务之急是解决弱势群体劳动就业难题。他们有增加劳动供给以提高自己的生存处境的强烈愿望,但他们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只能从事“脏、苦、累”的工作。虽然低的工资收入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资金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还是可以想象出他们的这种愿望会是那么的强烈。他们期望自己、子女能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本投资,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更稳定的职业、更好的声誉。对此,政府一定要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为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提供免费和低收费的教育和培训,并保证他们改变自己和家庭处境的渠道的畅通。这是增加该国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所必需的。参考文献:[1]PaulA.Samuelson.WillianD.Nordhaus.Eco-nomics.SixteenthEdition[M].ChinaMachinePress,.[2]DavidSapsford,ZalirisTzannaLos.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3]RonaldG.Ehrenberg,RoborLS.Smith.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Dessing,Maryke.ImplicationsforMinimumWagePoliciesofanS-ShapedlaborSupplyCurve[C].Manuscriptinpossessionofauthor.InternationalCenterforTrad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Geneva,1999.[5]Gordon,DavidM.FatandMean:TheCorporateSqueezeofWorkingAmericansandtheMythofManagerialdownsizing.”[M].NewYork:FreePress,1996.[6]Mishel,Lawrence,JaredBernslein,JohnSchmiu.TheStaleofWorkingAmerica[M].Lhaca:CornellCniversilvPress..[7]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8.[8]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9]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0]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郑克中.客观效用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2]秦建国.再论劳动供给曲线[J].重庆商学院学报,-30.(编辑校对:余朝锡 李金发)
范文五:作者:李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99年12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05在目前劳动经济理论中,人们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把闲暇作为消费品,在闲暇—物品两种消费品中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来推导劳动力供给曲线。笔者认为边际效用理论并不能推导劳动力供给曲线,它只能据以推导劳动(时间)供给曲线。设所有物品和服务的价格以p表示,w是工资率,MUL为闲暇边际效用,MUG为物品边际效用,则闲暇和物品的效用最大化选择满足等式:MUL/w=MUG/p假定闲暇消费和物品消费都属于递减的边际效用,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人们倾向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时间;而当工资率下降时,人们倾向增加闲暇,减少劳动时间。显然,根据上述效用最大化选择等式推导出的是向上倾斜的劳动(时间)供给曲线而不是劳动力(人数)供给曲线。但是,在目前劳动经济理论和有关文献中,人们却一直把这条劳动(时间)供给曲线当成劳动力(人数)供给曲线并应用于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中。笔者认为劳动(时间)供给曲线并不能代替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劳动(时间)供给曲线运用于劳动力供求分析是无用的,因为:1.它不能分析充分就业。将个别劳动(时间)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可得市场劳动(时间)供给曲线。该曲线是根据既定的所有能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而建立的。设L 表示劳动力, St表示市场劳动(时间)供给,则,显然,市场工资率的变化只影响已就业劳动力劳动(时间)的供给,而不影响劳动力的就业人数。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化,市场劳动(时间)供给曲线所表示的劳动力就业人数都是既定不变的。因此它不能分析充分就业,不能用以分析经济中的失业问题。2.它不能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结合在一起进行劳动力供求分析。劳动力需求曲线是根据不同工资率下劳动力人数发生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它表明,在生产要素组合中,假定其它生产要素不变,随着雇用的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劳动边际产品价值递减。设其它生产要素为h,D[,L]为劳动力需求,则显然,劳动力需求曲线表明工资率与劳动力(人数)之间的关系,即工资率越低,企业雇用劳动力(人数)越多;工资率越高,企业雇用劳动力(人数)越少。而劳动(时间)供给曲线表明工资率与已就业劳动力提供的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由于变量不统一,劳动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无法结合在一起用于劳动力供求分析。因此,劳动(时间)供给曲线并不能替代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劳动(时间)供给曲线用于劳动力供求分析必然带来概念上的混乱。事实上,为便于分析,人们都把据边际效用理论推导的劳动(时间)供给曲线理解或表达为工资率与劳动力(人数)的关系。因此,理论上迫切需要对劳动力供给曲线重新进行解释,建立真正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二、边际成本理论能合理解释劳动力供给曲线人们在进行劳动力均衡分析时,常常把劳动(时间)供给曲线当成劳动力供给曲线来使用。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时间)供给曲线一样向上倾斜吗?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进入某行业或某企业的劳动力人数在不断增加。那么,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什么向上倾斜?众所周知,劳动力是生产出来的,其生产是要花费成本的。因此笔者拟从成本角度来解释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1.劳动力是由家庭投资生产的产品。劳动力首先是由家庭生产、养育出来的。在生、养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即为把孩子养育成人所损失的工时费用;生活费用,即抚养过程中的吃、穿、用、住、烧、交通等费用;教育费用,即为提高孩子智力而投资的费用;医疗费用,即孩子的医疗保健费用;婴儿夭折均摊费用,即死亡婴儿的养育费用均摊到存活者身上的那部分费用;利息费用,即以上述费用计算的利息。家庭生产、养育劳动力有两种目的。一是非经济目的,如感情需要,传宗接代等。这一目的对投资成本无弹性。二是经济目的。家庭为此目的花费了投资成本不仅要求在将来有生之年收回投资成本,而且要求取得一定的投资效益回报。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在所投资(养育)的劳动力进入经济中就业后每年从其获得的收入中提取。当投资报酬率小于或等于市场利息率或者说从其所获收入中提取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小于或等于要求的数额时,该投资将终止。由于所获收入中扣除投资成本和收益后的余额必须能满足维持被投资者的生存需要(自身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因此,当被投资者进入经济中就业所获工资率小于或等于投资者所要求的工资率(该工资率扣除投资成本和收益能维持被投资者生存需要)时,该项投资将终止。2.劳动力是由其自身投资生产的产品。劳动力经其生育家庭投资后,可自筹资金增加投资深度,从而表现为自身投资生产的产品。是否进行自我投资,取决于投资回报率。自我投资所费成本包括学费、书费、住宿费、交通费、其他比不投资多花费的部分、机会成本(即因投资读书而放弃的收入)以及这些投入的利息成本。自我投资收益指投资教育(智力投资)终身带来的收入增量,即投资教育(智力投资)比不投资教育所带来的收入差。当自我投资收益率小于或等于市场利息率时,自我投资将终止。或者说当自我投资完成后进入经济中就业所获工资率小于或等于所要求的工资率时,自我投资将终止。3.劳动力供给可表述为投入成本的增函数。首先应对劳动力供给进行层次划分。由于资金状况、寿命预期等不同,家庭和自我对劳动力投资深度也不同。资金宽裕,寿命预期较长,对劳动力就有较深投资或者说投资周期较长。否则,资金紧张,寿命预期较短,对劳动力的投资周期将较短。被投资者学习才能状况也影响劳动力投资深度。由于投资深度不同,市场中的劳动力的层次则不同。我们在进行劳动力供求分析时,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如果对劳动力进行层次划分,则可使同质内涵更为清晰。可根据投资深度将劳动力划分为不同层次,如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毕业者。不同的家庭和自我对劳动力投资成本不同,从而所要求的工资率不同,如果按非经济目的和经济目的,将不同工资率的劳动力相加,便可得到一条向上倾斜的某层次劳动力供给曲线。如图所示,设L表示劳动力(同层次同专业等),W表示工资率。三、边际成本理论应用的可行性与实证分析(一)边际成本理论应用于劳动力供给的可行性笔者以产品市场供给曲线及其均衡分析为参照来探讨边际成本理论应用于劳动力供给的可行性。我们知道,个别厂商产品供给是生产成本的增函数,将所有个别厂商产品供给曲线加总便可得产品市场供给曲线。但是个别劳动力供给不能表达为生产成本的增函数。劳动力作为人力产品,家庭生产(生、养育)和自我生产时,是一个一个独立生产的,而不像厂商物质产品那样成批生产。因此,个别劳动力供给曲线只是生产函数中的一个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加总个别劳动力供给曲线。由于各个家庭和自我之劳动力的生产成本不同,因此加总个别劳动力供给曲线便可得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它可表达为生产成本的增函数。产品市场供给可表为价格的增函数,那么,劳动力市场供给可表述为工资率的增函数吗?就经济目的而言,家庭和自我在成本—效益分析中进行劳动力投资,当投资回报率低于或等于市场利率,或者说当被投资劳动力进入经济中就业所获工资收入低于或等于所支付的成本时,劳动力投资即供给将终止。因此随着工资率的上升,有更高的投资成本能收回,从而劳动力供给在更高的边际成本上达到最大化或者说达到均衡。因此,劳动力市场供给可表述为工资率的增函数。产品市场静态均衡分析的假定条件是所有个别厂商产品供给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保持不变,在进行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分析时同样可以假定个别劳动力供给曲线形状和位置保持不变。当然假定在短期内保持不变更趋近现实。在资本和技术发生变化时,产品市场可进行动态均衡分析,而在资金状况、寿命预期和学习才能等发生变化时劳动力市场同样可以进行动态均衡分析。总之,劳动力供给既能表述为生产成本的增函数又能表述为工资率的增函数,同时能用于供求均衡分析,因此根据边际成本理论建立劳动供给曲线是可行的。(二)边际成本理论应用于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1.关于非经济目的劳动力供给。感情和传宗接代等需要引致的劳动力供给对成本无弹性,这一命题很容易得到证实。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近1/6,这与人口增长对成本无弹性直接相关。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家庭消费品结构较为简单,人们将大部分感情寄托于儿女身上,再加上传宗接代、繁荣和光耀家族的封建传统观念,导致人们生儿育女不计成本。在农村,有些家庭为了多生一个或为了生一个儿子不惜一切代价逃避计划生育的规定;而在城市,计划生育规定只能生一个,许多家庭不计成本进行投资就只为一个孩子。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旦子女到了成年,就要自立门户,父母很难从儿女那里得到经济收益或其他方面的好处,人们生儿育女也纯粹是为了感情上的需要。2.关于经济目的劳动力供给。人的行为动机,除了感情需要,还有其他精神和物质生活需要。因此,家庭在满足了感情需要之后,再进行劳动力投资,就必须强调经济利益。也就是说,对劳动力投资必须能收回成本并且获得一定报酬。否则,投资将终止。这一点也很容易得到证实。在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差,劳动力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养儿防老,以便将来在无劳动能力的时候从被投资者(儿女)那里获得经济支持和照顾(收回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如果满足不了这点,就会减少生育,而将投资资金用于储蓄养老或其他用途。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许多家庭宁愿买东西(包括储蓄)不愿生养孩子,其低生育率或负生育率也说明了这点。已被投资的劳动力增加自身投资深度都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这一点无论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都是很明显的。近年来,由于投资收益的不断增加,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正说明了这点。3.关于劳动力供给性质的发展。家庭劳动力投资性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与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是家庭作为生产的基本单位(如我国农村),并且以手工劳动为技术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力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投资对象。投资费用少,只需要一定量的生存资料,少许的发展资料,根本不需要享受资料。但收益大,新增一个劳动力就能增加较多收入,这种低水平投资,比较容易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收回。同时,投资周期较短(教育不发达),投资者能在较长时期从被投资者那里获得投资收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职能逐渐为社会所代替。家庭成员要通过在社会上就业的途径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取得相应的收入。要增加就业机会就必须提高劳动力质量,这导致投资费用不断增加,投资周期不断(教育周期)拉长。劳动力越来越成为不是最合适的投资对象。再加上家庭关系的变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进行劳动力投资。因此,家庭对劳动力投资的经济目的特征逐渐淡化和消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劳动力投资主要表现为非经济目的性质,而经济目的供给主要表现为个人自我投资。四、结论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在闲暇—物品两种消费品中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推导的是劳动(时间)供给曲线而不是劳动力供给曲线。而且劳动(时间)供给曲线也不能替代劳动力供给曲线用于劳动力均衡分析。劳动力是生产出来的,其生产是要花费成本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特征应由边际成本来解释,这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也得到实证支持。运用边际成本理论重新解释劳动力供给曲线,其意义在于:1.建立了真正的劳动力供给曲线,避免了目前以劳动(时间)供给曲线代替劳动力供给曲线所带来的概念上的混乱,使劳动力均衡分析成为可能,从而可正确解释工资率的变动。2.使国家人口政策有了更完善的理论工具。一个国家劳动力(人口)的增长或负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目的性质决定的。因此,一个国家要解决就业压力或劳动力(人口)资源不足状况,应主要从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性质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3.使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市场均衡模型的建立成为可能。劳动力的投资与教育直接相联系,因而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市场之间就形成了内在的运行机制。劳动力供给层次划分与教育市场的不同层次相对应,劳动力(人数)供给与受教育者供给(人数)相联系,从而使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市场均衡模型的建立成为可能。该均衡模型一直未得到建立,其根本原因就是以边际效用理论建立的劳动(时间)供给与受教育者供给(人数)不相关。收稿日期:作者介绍:李壑,浙江大学
玉泉校区经济系,浙江
(1963—),男,江西德安县人,浙江大学经济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货币、金融与证券研究。
范文六:2002年7月第26卷第4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July2002Vol.26No.4劳动者的微观选择行为与劳动力供给曲线宋 湛(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 100026)摘 要:本文拓展了微观劳动经济学对于劳动力供给曲线形状的认识,指出,当工资率低于某个临界值之后,继续降低工资将促使劳动力供给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敛散性以及相应的现实含义。关键词:劳动供给曲线;劳动力市场中图分类号:F224.31  文献标识码:A  --0114-06,当工资水平达到某个临界值以后,工资水平的进一步增加会导致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但是通常的理论对于工资水平下降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所引致的劳动供给量的变化,没有给出全面的分析。不能全面、正确认识劳动供给曲线在各个不同工资水平上的斜率变化,就难以制定出合理的劳动政策,难以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稳健运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认识劳动供给曲线下部的特征尤为重要。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阐明,当单位时间工资率下降到一定的临界水平之后,工资率进一步下降会引致向右下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也即劳动供给会随着工资率下降而增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劳动力市场的敛散性。(2)C+W.LE=P.C+W.LE上面的目标函数(1)中,C代表对于其他物品的消费量,LE为对闲暇的消费量。假定二者都是正常物品。约束条件(2)中,P代表其他物品的价格水平;W代表单位时间的名义工资率,C代表劳动者拥有的其他物品的禀赋量,LE代表拥有的闲暇的禀赋量(如一天有24小时)。在现实中,重要的不是价格和绝对名义工资,而是真实工资水平。所以,可以把(2)式两边同除以其他物品的价格P。变形为:C+()?LE=C+()?LEPP记(W/P)为w,则:C+W?LE=C+W?LE这里w为真实工资水平。)之后,可导出劳动者对于给定w、C、LE和U(?闲暇的需求函数。LE=f(w,M)(3)(3)式的含义是,闲暇的需求取决于真实相对工一、劳动者的微观选择行为要分析劳动力的供给行为,需要先从劳动者对于闲暇的需求行为的分析入手。1、劳动者对于闲暇的需求函数资率w,以及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M。由于可支配收入又是由下式决定的:M=C+W?LE所以,(3)式又可以写成下面的(4)式表示的闲暇需求函数,它的含义是闲暇的需求取决于真实工资w,和其他物品以及闲暇的禀赋量。(1)劳动者的微观选择模型是:MaxU(C,LE)c,LELE=f(w,C,LE)(4)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宋湛(1974-),男,湖南省醴陵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讲师.1142、从闲暇需求函数的比较静态行为中导出劳动供给函数为了得出劳动供给函数,需要分析闲暇需求函数的比较静态行为。这是因为,从闲暇的禀赋量中减去实际享受的闲暇量之后,余下的就是实际的劳动供给。为得到闲暇实际享受量对于工资率的关系,我们必须假定其他条件(CLE)不变。在此条件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下面的著名的Slutsky方程,刻划了真实工资率变化引起的闲暇需求行为变化的比较静态关系:=dwdw(LE-LE)dM提高,保持原效用水平不变时,劳动者会以更多的消费品来替代对闲暇的消费,从而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5)式等号右边的第二项是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它又可以分解为一般的收入效应和禀赋收入效应。为便于阐述,我们再引入一些记号:显然,可支配收入M=C+W?LE(6)我们记工资率变华前的水平为W0,此时的实际消费束为:(LE0,C0)。消费者会把其全部收入花费完,所以消费者此时的消费支出总额M0显然满足下列关系:M0=0+w0?LEC(7)U=U+(5)(5):当可支配收0,由于工资率由w0上升到M0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此时带际变化。如果该项符号为正,,。否则反之。(5),刻划的是希克斯替代效应,即工资率变化之后,保持原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于闲暇的需求的影响。这一项的符号始终为负。其含义是,当工资率增加之后,闲暇的相对价格来的对闲暇的收入效应,称为一般收入效应。一般收入效应,指(5)式中的-LE项。因为我们dM假定闲暇是正常物品,所以>0,在工资上升之dM后,等价于M0下降,dM为负值,从而d(LE)为负,即闲暇会下降。图1、后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但是,由于工资率变化后,劳动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是维持在M0,而是增加了。这是因为工115资增加了之后,劳动者所拥有的禀赋(如一天24个小时)的总价值就上升了。从(6)式可见,C,LE不变时,当w0增加到了w1之后,由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决定的可支配收入变成了:M1=C+w1?LEM1-M0=(w1-w0)?LE(8)(9)>0。所以等式右边第二项为正。综合起来,(5)式右边第一项为负,第二项为正,那么等式左边项的符号就取决于右边二项的绝对值大小的情况了。通过分析各工资水平下(5)式的行为,就可导出劳动供给曲线。工资率上升之后,劳动者的禀赋代表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由M0增加到M1。由于闲暇是正常品,所以禀赋收入的增加又会促使闲暇消费量增加,二、向上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和向左后方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这就是禀赋收入效应。它对于(5)式中的LE?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指出了,当工资率上升到。因为我们假定闲暇是正常物品(>一定的临界值之后,dMdM相反,(见图1)。下面0),在工资上升之后,禀赋(C,LE)代表的价值上升,dM为正值,从而d(LE)为正,即闲暇会上升。1,(5)式右边的总收入效应的绝对是,(LE-LE)0,恒值,要小于替代效应的绝对值。进而(5)式左边项的LE25符号就和替代效应项的符号相同。含义是,闲暇消小时的闲暇),而又假定闲暇是正常物品,即dM费量和工资率水平反向变化,进而劳动供给量和工资率水平同向变化。这里不再赘述。图2:工资率上升的对于闲暇的效应2、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大于替代效应的绝对值,从而(5)式左边的符号就和收入效应的符号相同,即为正号。含义是,闲暇消费量和工资率水平同向变化,进而劳动供给和工传统的经济学进一步指出,当工资率高到一个临界水平之后,(5)式右边的总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就116资率水平反向变化。图2是这种情形的简单图示。其中(LE0,C0)是工资率上升之前的消费束,(LE1,C1)是工资率上升之后的消费束。LE0到LE′刻划的是符号为负的替代效应。因为工资率上升后,闲暇相对于其他物品的价格更昂贵,所以为维持原效应水平,就要以更多地以其他物品的消费来替代闲暇消费,从而闲暇消费量由LE0下降到LE′。由于工资率上升,所以原可支配收入M0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又使对闲暇的消费由LE′下降到LE″,此为一般收入效应。但是由于工资率上升之三、劳动供给曲线下部的向右下倾斜的特征1、理论逻辑分析传统经济理论对于劳动供给行为的分析到此就打住了。但是,传统的经济理论没有把逻辑向前推进,对工资率水平低到一定临界值之后,工资率进一步下降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含义予以深入分析。这是一大缺憾。我们按照与前述一致的逻辑,完成这一分析。还是基于Slustky方程式(5),当工资率降低到一定临界值之后,,会再一次导致。此时,(5),即为,,从而。也即,当工资率降低时,劳动供给不但不减少,反而会增加。我们以图3来简单地表示这种情形。后,禀赋对应的价值上升,带来了禀赋收入效应,即由LE″增加到LE1。总起来看,工资率上升之后,闲暇消费量由增加到LE1,(-LE0)减少到(1)(LE-LE0(-1=LE1-LE0图3、工资率下降对于闲暇的收入和替代效应如图3所示,当工资率低到一定临界水平之后,如工资率进一步下降,会导致三种效应。首先,由于工资率下降,闲暇相对于其他物品价格更便宜,所以为维持原效用水平,就要以更多的闲暇来替代对其其次,由于工资率下降,使得可支配收入水平M0的购买力上升了,从而要增加到闲暇的消费,由LE′增加到LE″。但是,由于工资率下降,使得禀赋LE对应的真实他物品的消费。从而产生了由LE0到LE′替代效应。价值下降了,从而要减少闲暇的享受量,这就产生了117由LE″到LE1的禀赋收入效应。综合起来,工资率下降使闲暇的消费量由LE0下降到LE1,从而劳动供给量由(LE-LE0)增加到(LE-LE1),增加量为:(LE-LE1)-(LE-LE0)=LE0-LE1。这样,就会形成向右下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图4、向右下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  2、释一样,观的解释。(或一个特殊的劳动能力群体)的工资率水平很低时,进一步降低工资率的话,他的收入水平不足以维持其自身以及家人的生活所需。此时,他自己必须更少地消费闲暇,更多地供给劳动;而他的家人当中那些原本不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某些成员,也往往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以维持其生存。例如,家庭主要劳动力工资过低时,子女就不得不辍学,加入劳动力大军队伍。但反过来,家长工资提高,子女又可重返学校读书。,劳动力市场均衡?下面分别分析。1、劳动供给曲线右下倾斜部分斜率大于需求曲线在同样工资率水平下的斜率这种情形如图6所示。当工资率低于临界值时,如果w继续降低,导致劳动力供需均增加,但是需求增加得比供给增加量多。此时,由于需求大于供给,会使工资率逐步上升,需求大于供给的缺口逐步减小。此时,即使没有任何外在力量的矫正,劳动力市场仍然能回到正常的均衡点E0。2、劳动供给线右下倾斜部分斜率小于需求曲线在同样工资率水平下的斜率这种情形如图7所示。这种情形从理论上讲有两个均衡点,E0和E1。但是,这两个均衡点的特性是不一样的。E0是稳定的均衡点,而E1是不稳定的均衡点,E1成为工资上升和下降的分水岭。E0这个均衡点的稳定性质无须赘述,我们主要分析E1点的不稳定性。首先,如果一旦劳动力市场向右方偏离了E1点,那么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会产生工资下降的压力。尽管降低工资率会使劳动供需均增加,但供给增加得比需求还要多。此时,如果没有外在力量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矫正,市场会发散,工资率继续下降,失业继续增大,产生恶性循环。在E1左侧,需求大于供给,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就会向上调整,只是在调整的开始阶段(低于),供给和需求都减少,但是供给比需求减少得更多,从而需求减供给的缺口会越来越大,工资会进一步向上四、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时劳动力市场的敛散性前述我们从理论上说明了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可能性。我们的分析得出,这种向右下倾斜的特性,只有在工资率水平低到临界值以下时才会发生。而该特性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外生冲击、低劳动能力人群、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稳定性取决于,与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程度相对比,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的程度。实际政策分析中,须估计出两者对于工资的弹性。限于资料,本文无法做出这样的分析,仅能够从理论上论述几种情形。下面,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向右下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折线。如图5所示,当劳动力118调整。一旦工资水平调整超过以后,劳动力市场就会按照通常的机制回复到E0的均衡点。图6图7五、结束语:福利含义从前面可以看出,,6中,力,E0;尽管图7中,只要工资不低于wmin,那么不借助外力市场也至少能到达E0那样的均衡点。但是w之后的调整过程,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看,都是不合意的,此时,即使达到了图7中的E1均衡点,增大了就业(E1比E0对应的就业量大),但是,从社会长远来看,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比如大量儿童辍学的现象。对于低社会能力的人群而言,也有失社会公正。由此可以导致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含义是,最低工资水平,至少应该设在不低于的水平上。参考文献:[1] 赵履宽著.劳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2] 马歇尔著,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5.[3] 范里安著,费方域译.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 AmericanEconomicHistory(FifthEdition),JonathanHughes&LonisP.Cain,1998byAddision-WesleyEducationalPublishers,Inc.[5] FionaVenn,TheNewDeal,EdinburghUniversityPress,1998.[6] DouglassC.North,RobertW.Fogel,HistoryoftheAmericanEconomy(EighthEdition),DrydenPress,1998.责任编辑:兆 梓119
范文七:再论劳动供给曲线秦建国(上海财经大学,上海!###CD)摘要:在现实社会中,劳动者面对着非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低工资率时负的闲暇的边际效用,这严重动摇了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基础。由此笔者构造了一条新的劳动供给曲线,并结合向下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最后指出了从该曲线出发可以得出的一些启示。关键词: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修正的劳动供给曲线;最低工资立法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传统经济学一般采取从一系列不现实的假设中推出结论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拿劳动供给曲线来讲,在目前的经济理论中,无论是专业文献还是流行的教科书,经济学家往往在把闲暇看成正常消费品的前提下,根据边际效用理论,在对闲暇和物品进行效用极大化选择的过程中,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而推导出来。然而,问题也许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闲暇是正常的消费品么,也许经济学家必须走进真实社会中去,研究经济实际上是如何运行的,才有可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劳动供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往往受到个人的偏好和个人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许在劳动者收入较高时,存在着闲暇和物品的自由替代。但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劳动者依靠出卖他们的劳动力来获得大部分收入,获得生存。当他们所能获得的工资率很低———低到不能维持其个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支出时,还能够想像他们会同样愿意用闲暇替代收入,而放弃任何谋生的努力么,也许,谋生才是第一位的。同时,当他们面对着非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甚至是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时,他们的劳动供给行为会受到更多的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更复杂的状况,这些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现实社会中劳动供给曲线的真实形状。在本文中,笔者深入地描述了现实生活中闲暇和工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代表性的劳动者面对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和不同的实际工资率时,其可能出现的劳动供给行为,构造出一条更准确的劳动供给曲线,它既保持了大家普遍认可的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优点———便于分析和教学,又更贴近现实的实际情况。随后,笔者进一步用动态的方法对该劳动供给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对于高工资者施加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不但不会导致劳动供给的减少,相反会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缓解贫富差距的最低工资立法是有科学根据的,它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绩效,而不是相反。一-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在现代主流经济学和流行的劳动经济学教材中,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向前递增,然后向后弯曲的曲线,即所谓的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A;*。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会向后弯曲呢,由于闲暇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消费品(:*。随着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处的境况获得了改善,代表性的劳动者希望购买更多的所有类型的正常消费品,包括额外的商品—闲暇,以极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随着实际工资率的提高,工作时间替代闲暇时间的效应被伴随着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闲暇时间替代工作时间的效应所抵消。即在高实际工资率水平,“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工作时间减少,劳动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后弯曲的特点。如图(一*,其中B为实际工资率,.为工作时间。然而,图(一*所示的劳动供给曲线还暗示着一个问题:在折弯点以下的工资率水平,劳动供给将随!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秦建国(&)"’$*,男,湖南永州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收入时,更多的闲暇可带来更大的效用,劳动者也愿意用闲暇来替换收入。而在低工资时,劳动者的收入很低,或许他们的基本生活都难以得到保证,毕竟能够依靠自己的储蓄和家庭或朋友的资助来获得生活保障的人不会太多。此时,他们可能更需要工作,而不是闲暇,只要给予他们有收入的工作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工作。很难想象他们还乐于“享受闲暇”,用闲暇替代工作,除非他们是不吃不喝的“机器人”。对他们而言,一方面他们要花费闲暇时间去找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忍受亲人的可怜的诉苦声,他们或许感觉到额外的闲暇对他们而言是痛苦而漫长的,可见此时他们的闲暇的边际效用应该是负的。上述的客观事实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三3建立模型基于上述的说明,以下的假设是合理的:&,@劳动者是理性人,追求效用极大化。但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当他们入不敷出、生存都难以得到保障时,为了生存,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多工作。&!@劳动者的工资为他们的唯一收入。不存在政府补贴、救济,事实上若考虑劳动者的这种转移支付,只需要在工资收入中加上它即可,其结果并不影响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也不存在资本市场;以排除劳动者依靠利息和借贷来谋得生存。&?@闲暇是“联合产品”,在劳动者入不敷出时,其边际效用为负。&4@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区分以实际工资率为标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最低工资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最高工资。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新的劳动供给曲线,见图&二@。如图&二@F,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生存工资率,F!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最低工资率,=为劳动者生理上可容许最大工作时间。当实际工资率低于F,时,劳动者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中,他们入不敷出,基本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为了生存,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工作,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同时,此刻他们的闲暇时间的边际效用为负,多工作才是最佳选择;再者,由于他们也没有选择其他谋生方式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工作时间将是他们生理上可容许的极限,此时劳动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段垂直的线段。当实际工资率高于F,时,劳动者将做出与上述截然不同的选择,虽然劳动者依然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中,面对着艰苦的工作条件,他们最起码能够饿不着肚子了,高一点的工资率对他们的吸引可能不会太大,因为由补偿性工资理论可知:这其中提高的工资仅是对不利工作环境的一种补偿,并且劳动者也可能会积极地、自觉地为挤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而进行必要的种种准备,他们的最优选择是进一步着工资率的降低而下降,事实上,实证研究也没能给这一结论以有力的支持,美国从!#世纪$#年代到伴随着工资的下降或%#年代中期的实际情况显示:停滞,人们的劳动供给时间是增加的&’()*(+,%%-./:.;9)+87二3劳动力市场、收入和闲暇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理论的前提假设包含:闲暇是正常消费品,劳动者是效用极大化者。此外还暗含:收入和闲暇是可以自愿地相互替代,并达到一定的总效用;劳动者是同质的,面对着无差异的工作条件,且可获取均等的不同收入的机会;闲暇能带来的效用与收入无关;即使在很低的收入状况下,闲暇的边际效用也是为正,虽然闲暇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然而现实与假设相差甚远,从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上看,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分割的,人们获取收入的机会不均等,工作条件也有重大的差别。并且还存在着大量的个人闲暇对收入的被迫替代的情况,此时他们的闲暇的边际效用是负的。如大量的失业者以及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着的大批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想工作也没有机会,空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存在社会的、职业的和空间的转移障碍,劳动力流动非常困难,并由此引起了劳动者在报酬和就业方面的显著差异,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其结果是劳动力市场分成两大类: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每一类市场在劳动力配置和工资福利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具体而言,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有以下几个特征: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作业的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但与此相反,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武断而粗暴、毫无个人升迁机会&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在这种分割了的劳动力市场理论看来: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的类型,并且人们无法获得平等地获取收入和无差异的工作条件的机会。同时,闲暇是购买力&收入@和自由时间的“联合产品”,闲暇的效用的大小由收入的高低和自由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同样的闲暇时间与不同的购买力水平相结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用。例如,两人在看同样的一场球赛,一个人座在豪华的包厢里,品着高档的红葡萄酒,而另一个人站在站台上,喝着一瓶自己准备的白开水,可以想象他们在同样的闲暇方式中所能获得的效用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客观收入的多少制约着闲暇所能带来的效用的大小。在高减少工作时间,并一直减少到实际工资率#!,主要劳动力市场工资率的最低点,也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率的最高点。此时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当工资率高于#!时,劳动供给曲线将出现第一个拐点,劳动者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此后,面对着良好的工作环境,劳动者出于效用极大化选择,工作时间将随着实际工资率的增加而增加。这一段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前递增的形状。但随着实际工资率继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已获得极大的满足后,会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劳动供给曲线将出现第二个拐点,劳动供给曲线又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如图$二%。对于这条修正的劳动供给曲线,我们还可以用工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关系来进行解释。当实际工资小于#&时,由于劳动者的生存问题都没有保证,此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均为零,劳动者提供生理上可容许最大工作时间。当#&’#’#!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将使劳动者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劳动者减少工作时“间,而当#(#!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关系恢复一般教科书所描述的状况,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与原来的向后弯曲的曲线一致。四)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均衡如果图$二%重新构造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正确的,那么劳动力市场将会呈现出多重均衡的特点。为了演示这个观点,假定存在着传统的向右下方倾斜可得图$三%。的劳动需求曲线,并把它加入图$二%中,修正后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四个点,其中有两个是稳定点,两个是不稳定点。假设我们认可经典的供求动态分析:当供大于求时,实际工资率下降;当供小于求时,实际工资率上升。那么在图$三%中,当市场实际工资率高于#.时,由于此时供小于求,实际工资率继续上升;而当市场实际工资低于#.时,由于此时供大于求,实际工资率持续下降,并一直下降到点+。可见点*不是稳定点。在点,当实际工资率高于#/时,由同样的道理可得实际工资率将继续上升,一直到点+。点+为劳动力市场供求曲线的一个局部均衡点。当实际工资率在区间0#/,即就是一般教科书上所描述的能够#.1时,自动调节的情况。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修正的劳动供给曲线提供了一些新的特点,低工资会导致更多的劳动供给。当实际工资率低于#/时,动态的劳动力市场迫使实际工资率进一步下降,一直到一个新的更低的均衡工资率#2,同时人们的劳动供给时间一直增加到生理极限。因为此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很强,低的实际工资率使得人们的收入急剧下跌,人们惟有增加工作时间才能获得生存。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提供生理极限所容许的最大的工作时间,使实际工资率继续下跌。在此,贫困将引起更严重的贫困,也就是出现平时常说的“恶性循环”或“割喉式竞争”。虽然点-实际工资率低于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费用,但它也是一个均衡的工资率。这一点描述了有大量“劳动力剩余”的经济社会,如刘易斯&"45年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无限劳动供给的状况,6.789:-:;;?对发展中国家低工资供给时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所做的经验研究也符合这种情况。五)理论意义和政策启示对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不妨简单地把它归纳成为:生存、发展享受三大层次,并且这三大层次是依次实现的,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后,才能产生下一个更高一级的需要。不妨我们还假定实际工资率可作为衡量人们处在不同需要层次的标准,如果我们从三大层次发展的顺序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在不同的层次上的劳动供给行为,则上述的修正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大概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图$二%中,当实际工资率小于#!时,可认为他们正处于生存阶段。当实际工资率低于#&时,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没有得以保证,他们惟有提供生理可容许的工作时间;而当#&’#’#!时,面对着艰难的工作环境,他们为了追求发展、享受,会自在压力,并促使他们自觉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佳配置,并有效地解决现实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第四,修正的劳动供给曲线大致反映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虽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增加劳动供给以提高自己的生存处境的强烈愿望,但他们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只能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从事“脏、苦、累”的工作。在他们能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后,他们会对自己或子女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求能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得更高的工资、更稳定的就业、更好的名望和声誉。虽然次要劳动力市场上提供的低的工资收入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资金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还是可以想象出他们的这种愿望会是那么的强烈。其实,当一个人面对着艰难的工作条件,无法有效地积累财富,并通过财富的积累来改变自己的处境的时候,他也许会积极地转向人力资本的积累,并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收入和处境的预期。故笔者认为:政府一定要正确地引导他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为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提供免费和低收费的教育和培训,这是增加该国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方法。事实上,这也是建立一个统一、公正的劳动力市场所必需的前提。参考文献:MNOP%/1QC.%?/$1&,(,I’11’%(LC7,-A>%/&CR;,(,?’;&RA’:’,(MTOC3>’(%T%;>’($P-$&&MJOL%4’A.%0&=,-A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J"""M!O#,(%1A[CR>-$(+$-)C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TOV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NUUU,N\J—N]YVM^OL$&&’().9.>%0$A1%+,-M3OC./00123/-4$CT%(/-’0:’(0,&&$&&’,(,=%/:>,-MZO[,-A,($3,-0,-%:$.a/$$X$,=I,-@’()Q?$-’;%(&%(A:>$T2:>,=T%(%)$-’%1“L,B(&’X’()C”MTOC7$Bb,-@‘E-$$P-$&&M\OT’&>$1(.;>?’::CD>$.:%:$,=I,-@’()Q?$-’;%NUUY9NUUUMTOC6:>%;%‘3,-($11c(’4$-&’:2P-$&&觉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的积累,以求尽快地改变自己的处境,从而工作时间会减少。在工资高于IJ时,人们处于发展阶段,他们追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但此时依然面对着欠缺的物质保证,这迫使他们继续增加工作时间,一直到曲线的第二个折弯点。此后,若实际工资继续增加,人们到达了享受阶段,他们丰衣足食,愿意花费更长的时间追求自己的特殊满足、追求自我实现,工作时间会进一步减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努力提高人的需要层次对于改变劳动供给行为的实际意义以及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法。考虑两个稳定点,可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判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当工第一,在图G三H中,资高于I%时,劳动力市场是不稳定的,供大于求,均衡不可能达到,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上升,劳动供给会持续下降。如果我们对他们施加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与“供给学派”施加的这种税收会导致劳动供给减少的主张不一样,它会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而不是劳动供给的减少。第二,在I;之上确定一个法定的最低工资率,将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局部的均衡。如果法定的工资率高于I;,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会保证实际工资一直上升到点K,并且伴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时间的减少,失业率将趋于下降。反之,若工资率小于I;,会造成“恶性循环”到达点L。低的实际工资率会提前劳动者参与就业的年龄,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供给;且在低实际工资率水平下,容易产生劳动对资本的简单替代,减少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从而抑制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时在低实际工资率水平下,差的工作条件容易造成工人的恶性报复及低效率,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最低工资立法是必要的。而且只要最低工资率标准适当,可促成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绩效。第三,上述分析暗示着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容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必要性。若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流动依然不可能,劳动力市场的自行调节不可能有效地进行,法定最低工资的作用很难有效地发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供给依然巨大,失业问题难以真正解决。惟有劳动力能自由流动、自由竞争,劳动力市场自身的运行才可能对劳动者施加内#$%&&$&&’()*%+,-./00123/-4$!"#$%&#$’(%’)*+,’-./01’%$%2*$%342/%/5’2,6"#$%&#$’78889:,;#’%$!"#$%&’$:6(-$%1’&:’;&,;’$:2$/(0$-=$;:;,?0$:’:’,(1%+,-?%-@$:%(A:>$($)%:’4$?%-)’(%1/:’1’:2,=1$’&/-$%:1,B$-B%)$’;>+%A12-,;@&:>$=,/(A%:’,(,=:>$+%;@B%-A9+$(A’()1%+,-&/0012;/-4$’;>B$;%(-$;,(&:-/;:%($B1%+,-&/0012;/-4$CD>$(B$A,&,?$?$%(’()=/1A’/&&’,(,(:>$A,B(B%-A&1,0’()1%+,-A$?%(A;/-4$CE’(%112:$(?$(:&=-,?:>$($B1%+,-&/0012;/-4$C()*+,%-#."%;@B%-A9+$(A’()1%+,-&/0012;/-4$F-$4’&$A1%+,-&/0012;/-4$F?’(’?/?B%)$1%BG责任编校姜怀春H5678’%(9)/,
范文八: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及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涉及到闲暇这一特殊i,品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结果,闲暇时1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1,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当。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
范文九:(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掌握)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的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这一曲线的形状是向后弯曲的。表明在某一工资率水平之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原因是市场工资率的提高会同时给劳动者带来两个作用方向相反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收入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相当于获得了一种“非劳动收入”,而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劳动者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2.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消费闲暇的机会成本,因此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当工资率上升时,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转自:经济师考试网
范文十:1.劳动的供给曲线
)A、垂直于横轴B、向右上方倾斜2.吉芬商品表现为(B)A、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都是正值;B、需求收入弹性为负,需求价格弹性为正C、需求收入弹性为正,需求价格弹性为负;D、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都是负值 % X8 {83.当汽油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量 (
)A.增加B.减少C.不变D.变动情况不能确定4.已知需求曲线AB上有a、b、c三点,需求价格弹性最大的点是(
)。A5.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A
向右上方移动B
向右下方移动C
向左下方移动D
向左上方移动6.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指(
)A、增加边际收益7.当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时(D)A.总需求增加对产出无影响B.总供给增加对价格产生抬升作用8.恩格尔曲线从( )导出A、价格——消费曲线B、收入——消费曲线9.某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或行业)需求曲线与单个厂商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较,(D )A.前者与后者重合10.在生产者均衡点上(
)。A、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B、MRTSLK =MPL /MPK11.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作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A、选择会导致短缺B、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12.若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为:-1/2,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x的时,他更愿意放弃( )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A、1/2B、213.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A、MRTSLK=PL/PK14.以下不是直接影响需求的因素或条件是(D)" J( F% V- o- q' c! Z+ T, CA、价格;B、偏好;C、收入;D、成本 " g. z, ]8 R7C/ {& ~! P5 f15.广告作用最大的是( B
)A.完全竞争市场B.垄断竞争市场C.寡头垄断市场D.完全垄断市场16.使用自有资金也应计算利息收入,这种利息从成本角度看是( )A、固定成本B、隐含成本17.假如某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从水平线变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
)。A.既有厂商进入也有厂商退出该行业;B.完全竞争被不完全竞争所取代;18.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A、产量提高了19.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的假设不包括(
)A.边际效用递减B.
不可加总C.
不饱和性20.养蜂者的工作会对果园生产产生(
)A.生产的外部经济21.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是Q=10L1/2K1/2(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则(
)A.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2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
)A.资源利用B.资源配置C.宏观经济总量D.国民经济总体23. 若消费者张某只准备买两种商品X和Y,X的价格为10,Y的价格为2。若张某买了7个单位X和3个单位Y,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值分别为30个单位和20个单位,则(
)。A. 张某获得了最大效用24.某工人在工资率为每小时2美元的时候每周挣80美元,每小时3美元的时候挣105美元,由此可以断定(
A )A. 收入效应起着主要作用B. 替代效应起着主要作用C. 收D效应和替代效应都没有发生作用D. 无法确定25.假如某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从水平线变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
)。A.既有厂商进入也有厂商退出该行业;B.完全竞争被不完全竞争所取代;26.开放经济的三部门的均衡是( C
)A.I=SB.I+G=S+TC.I+27.长期总成本曲线是各种产量的(
)。A、最低成本点的轨迹。28.根据简单的凯思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 )A.消费减少B.储蓄减少C.消费增加D.总供给减少29.西方经济学研究并解决的问题是(
)A.货币的分配B.
涉及垄断问题30.4,则这两种商品是()。A
完全替代品31.当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不完全竞争时,那么
)A、存在买方剥削B、存在卖方剥削32.等产量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斜率绝对值表示(
)。A.边际替代率B.边际技术替代率33. 其他条件不变,牛奶价格下降将导致牛奶的(
)A.需求下降B.需求增加34.若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为:-1/2,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x的时,他更愿意放弃( )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A、1/2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需求曲线反映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