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价格的形成机制制改革的真问题是什么

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程国强:中国粮食安全的真问题
日,黑龙江垦区五大连池农场一台大马力机车正在抢收大豆。陆文祥/新华社
  财新记者 汪苏
  中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上世纪曾发生的数次大饥荒,使不少人尚存深刻的饥饿记忆。保障粮食安全成为中国农业政策的基石。然而,随着中国选择市场经济道路,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并逐渐融入全球,在中国谈论“粮食安全”的背景实已发生了极大变化。
  这几年,粮食领域最受关注的一个现象即是,在国内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进口屡创新高。虽然2013年底,中央已经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但对进口的担忧仍根植于许多人士和有关部门的意识中。不过,口号式的意见表达难以解决中国农业的真问题。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4年,中国进口谷物(即国际统计下的粮食口径)1951万吨,同比增长33.8%,创历史新高。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包含大豆在内的中国统计口径的粮食,进口突破9000万吨,占国内粮食产量的15%。这该如何理解?
  与此同时,中国过去赖以稳定生产、增产粮食的手段已经难以继续。在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结了当前农业农村四大难题。一是“天花板”,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全面超过国际价格。二是“地板”问题,农产品成本仍在不断上升。三是补贴“黄线”。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价格支持、与农产品现期产量、面积等挂钩的直接补贴等对贸易有较大扭曲作用的“黄箱补贴”不得超过产值的8.5%,据有关测算,中国已经到了这条“黄线”。四是生态环境对农业亮起了红灯。
  如何厘清目前错综复杂的粮食形势?新形势下,新旧语境交替中,如何回应争议?如何于重重矛盾中,顺应国际化、市场化趋势,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向,制定农业全球战略?这些都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问题。财新记者就此专访了在农业、粮食与贸易政策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财新记者: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2014年再创新高。官方对目前粮食形势仍持“紧平衡”判断。你怎么看?中国是否像一些人士担心的,出现了粮食不够吃的情况。
  程国强: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中国农业早就进入了“新常态”——利用国外资源、国际市场已经是一个常态。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我当时就说这是不可逆转的。
  为什么这是一个常态?中国农业发展始终面临两个“紧箍咒”,一个是生态环境压力到了极限。在土地等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粮食“11连增”是以化肥、农药等投入增加、农业开发强度濒临极限、生态环境牺牲为代价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到5000万亩左右,耕地污染超标率为19.4%,超标面积达3.5亿亩。我国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化肥单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30个百分点,全国约有1.4亿亩耕地受农药污染,土壤自净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个就是资源。对粮食安全的定位要考虑一个很严酷的现实,土地资源自给率只有80%,只能满足国内90%谷物、油料等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必须利用外部资源。而且,随着城市化占地,耕地资源减少趋势也是必然的。截至2010年底,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至1.38亩,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中国的资源约束也到了极限。这不是今年才到的,而是前几年就出现了。
  所以2013年底,中央重新界定了粮食安全的内涵与边界,从保全部转向保重点: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第一次把适度进口作为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之一,要求更加积极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
  不过,中国目前面临的形势还要更为复杂一些。在双重约束下,中国粮食仍然实现了“11连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同比增0.9%,第二次站上6亿吨。这反而是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其他负外部效应,这个数字提供了一种幻觉和心理安慰。实则,无论是财政代价还是生态代价,它已经超出了我们对粮食安全的定义。
  第二点,中国目前的粮食是不是不够吃?回答是否定的。
  包括大豆在内的当前粮食供给形势,如果要概括一下,可以总结为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一些人担心中国粮食不够吃,但事实是,三大主粮供应无虞,甚至库满为患。一般认为,粮食当年库存达到次年消费量的17%、18%,可以满足粮食安全要求。而目前中国三大主粮库存消费比达到了50%,如此高的库存消费比世界罕见。
  为什么库存高企的同时,进口却在大幅增加?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和国内巨大价差,一方面是由于品种调剂需求。粮食品种多的还是多,没有的还是没有。比如,玉米结构性过剩,大豆结构性短缺,小麦强筋麦和弱筋麦国内生产不出来,中筋麦又多了。南方籼稻多了,但还在增产。这些都反映目前的农业政策出了问题,需要根据新的战略部署,做出调整。
  相比于数量问题,我认为现在应该更关注结构问题和可持续问题。粮食产量九连增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来,要减少开发强度。当粮食生产上了5亿吨台阶以后,就应该在结构上做文章,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这方面国内调整非常滞后。现行的主要农业价格支持政策托市收购,鼓励增产,但不鼓励提质增效,相关部门还在不断提高收购价格。多了还要提价,必要性在哪里?
  财新记者:你提到的结构问题、价差问题,都和2004年开始陆续在主要农产品实施的托市收购政策直接相关。这几年矛盾越来越突出。2014年中央决定在大豆、棉花两个品种试点目标价格政策,让价格随行入市,政府不再收购,直接补贴差价给农民。这也是你一直倡导的。但第一年实施过程中,一些人士反映,出现了补贴金额过大、操作困难等问题。你怎么看这项改革的可操作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不应把更多的钱投到补贴上,效果不大,应该投到产权建设、科研等领域。
  程国强:托市收购已经没有办法操作了,必须想一个替代政策,目标价格政策就是这样提出来的。现在的政策是成本最高的,政府、下游企业、消费者等都付出了很大成本,整个社会福利损失有多大?棉花、大豆改了之后,政府是出钱了,但是市场活了。当时牵头搞目标价格改革课题的原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也持这个观点。
  目标价格至少实现了价补分离,把农产品还给市场了,否则最后全弄到政府手里,政府是没有办法救的。
  试点以来,有人提出执行很困难。但从我的调研结果来看,是可以操作的。有的人说,中国小农千家万户,核定种植面积太困难,但这并不是没有办法。现在的良种补贴,很多地方已经是按实际种植面积补了,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可以采取农民申报、村组丈量、乡镇核实(采取抽样)、县市抽查的方式,来防范道德风险。同时,要建立奖惩机制,比如,一旦被发现虚报,就取消若干年补贴资格。有了这套方法,就可以将补贴跟实际种植面积挂钩了。中国还应该在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把农户基础信息系统建起来。
  从财政负担来看,据我测算,如果用目标价格制度替代现有品种的托市收购,支出会有所降低。
  还有的学者提出来,不要补贴。但是不要补贴怎么办?中国农业成本还在不断上升,地在手里不挣钱怎么办?农产品价格比国外高那么多,卖不出去怎么办?不能只批判,要建设。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次优政策。
  我不同意两种极端观点,一是畏难,认为操作难就不做。我们应该给地方更大空间,让地方去试点,他们更能找出好办法。第二是放任,什么都不管。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中期不可回避的,完全市场化没有一个国家做得到,即使像美国这样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也做不到。必须用建设性的态度,选择我们可以操作的一些政策。
  不过,经过这些年增加投入,中国农业补贴水平确实已经不低。据我测算,年,农业补贴率约为15%,高于美国,接近OECD国家18.7%的平均水平。并且,中国入世时承诺,价格支持、与农产品现期产量、面积等挂钩的直接补贴等对贸易有较大扭曲作用的“黄箱补贴”不得超过产值的8.5%,中国已经接近这个“天花板”,没有空间继续提高“黄箱补贴”。
  财新记者:实践粮食安全新战略,除了改革补贴制度外,还要做出一系列调整,其中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农业。现在国内对进口还有很多担心。比如,“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这样的观点常常可以听到。
  程国强: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适度进口国外农产品、合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短缺压力,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但进口也是双刃剑,过度依赖进口,会有安全隐患,对国内调控、生产也不利。现在有的部门一方面说要利用国际市场,但进口一多又很恐慌,就是因为有这种担心。所以中国应该制定全球农业战略,掌握主动权,防止双刃剑伤了自己。
  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折算耕地面积(程国强计算)
  比如,中国当时为了加入WTO,做了一些承诺。现在我们发现,它的规则有时超出我们的水平,有时又不足以维护我们的利益。所以,就必须考虑,能不能参与重塑规则,而不是总说规则不好。尤其是一些新的领域,要谈判,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总说进口不利,能不能把不利转为有利?
  现在国内对国际市场有几种怕。一种是怕国外低价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一种是担心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国内。
  那能不能制定规则管理市场波动风险?第一,必须对全球农业投机炒作制定规则。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粮食的“金融化”,由于国际投资巨头在期货市场炒作,导致全球粮价飞涨,形成全球粮食危机,危及近10亿人口的粮食安全。中国能不能和有关国家协商,制定一个全球农产品交易规则,避免农业投机炒作,维护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第二,如果这个规则制定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应考虑建立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这方面日本提供了很多经验。日本人所需热量的60%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际市场波动对它肯定有影响。它是怎么化解的?就是建立全球供应链。如果能到粮源地建仓储、物流、港口、码头,即使粮价上涨,最终也只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中国现在是别人把粮食拿到你门口,价格涨了你只能接高价。
  并且,投机是有由头的,比如南美干旱,炒家就开始炒作。但如果南美干旱,有其他地区增产的对冲,全球供应总量增加了,分布多元了,就不容易炒起来。不要把全球农产品生产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要考虑实施新型农业合作战略,支持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现在常说的“中国买什么什么涨”,和中国进口需求不明确、没有给国际市场稳定预期有很大关系。为什么日本每年进口那么多,国际市场反应却很平静?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值得借鉴的是,国内市场供需与进口规模是可预期的,需要多少小麦、多少玉米,基本上是常态趋势,全球贸易商和市场机构均有稳定预期。中国目前除大豆进口需求相对稳定外,其他品种的进口基本不可预知。可能某年需要进口500万吨,但次年或许一吨都不要进口,市场没有办法为你的需求做准备。如果你往年很少进口,今年突然却要进口1000万吨,临时哪有那么多粮食出口给你?不涨价,反倒是不正常的。
  我个人认为,应通过咨询机构,使农产品需求和储备数据公开化。信息越公开、越透明,就越没有市场炒作的空间。
  财新记者:能不能完整介绍一下你构想中的全球农业战略?
  程国强:这应该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持续稳定、可预见的直接贸易战略。统筹利用农业境外投资与合作、双边多边磋商、制定全球贸易规则等多种措施,与有关供应国、跨国企业等建立持续稳定、可预见的战略贸易伙伴关系,国家要与相关供应国签订政府间长期协定,保障油脂油料、棉花、食糖、肉制品、乳制品等国内供需缺口较大,需求持续增长的农产品的持续稳定进口。
  第二,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中国应该根据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趋势以及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结构,从战略上加快布局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培育潜在市场,支持有关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增加全球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中国全面实施多渠道、多区域、多品种的多元化进口奠定战略基础。
  走出去非常重要。传统意义上的“进口”大多仅指“直接贸易”。“适度进口”则不局限于此。
  第三,境外农业投资战略。大力培育境外农业投资主体,支持涉农企业择优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到境外进行农业投资,逐步建立全球农产品进口供应网络和全球农业资源供应链。
  需要强调一点,海外投资的主体必须是企业。因为投资必须是长期、可持续行为,政府太不稳定,可能换一任部长,就换了思路。政府的责任是做好双边、多边谈判,保护海外投资者权益。
  第四,新型农业国际合作战略。启动新型农业国际合作战略,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自给能力,由此增加全球粮食市场供应、改善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同时对冲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全球农产品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第五,创建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目前中国仍然缺少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缺乏国际定价话语权。应尽早在战略谋划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使之成为中国赢得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逐步掌握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定价话语权。
  如果这些都做好了,进口粮食还有何风险可言?
  财新记者:你提到,和国外相比,中国农业竞争力不强,地板提升趋势又必然存在。中国农业目前遇到的困难,根本上还是和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有关。2013年以来,中央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这方面,你有何建议?
  程国强:现在中国农业确实走到了转折的关口,体现为土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农业副业化、生产非粮化等特点。农业比较利益下降的压力越来越大,“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的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高成本若与资源制约增加、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的影响相互叠加,有可能使农业发展陷入长期停滞,最终会影响整个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因此,目前对制度创新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突破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
  现在,农地经营权的流转已经成为一个基本趋势,但并未形成土地集中与规模经济的运行机制。以下几种模式都存在困境:
  第一种,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户间农地经营权流转集中”的现行政策实际上是在复制日本扩大农场规模的模式,即小农基础上的农地流转集中——依然不存在规模经济;
  第二种,合作社模式。合作社历来被视为弱小群体寻求互助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资源共享并规避风险。不过,合作社成功与否取决于效率,而效率的生成取决于合作社内部的组织管理状况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小农合作的内在机理所决定的规模性十分有限,其天然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致使其组织成本极其高昂。如果将合作社视为一种替代农户经营的经营形式,可以预期的绩效将是有限的。
  第三种,“公司+农户”的组织化路径。但公司难以和农户形成稳定的、一致的利益关系。
  我在崇州看到这样一种模式,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规模化、组织化问题;其次,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种田能手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再者,引导建立适应规模化种植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农业服务超市平台,解决怎么种粮的问题:技术与生产效率。
  我们把这种“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服务超市”三位一体的农业经营模式,称为“农业共营制”。我认为,崇州所探索和实践的“农业共营制”,有可能是破解我国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昭示着中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粮食价格是真正的太低了吗?――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之二
E-mail推荐:&&
粮食价格是真正的太低了吗?――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之二近几年来,粮食的价格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涨,单就面粉而言,由原来的改革以前的0.18元上涨到今年的1.3元,而有迹象表明,这个价格并不能稳定哪怕是稍微长久一点的时间,价格眼前就在波动上涨。而在另一方面,农民并没有因为粮食的价格的不断上涨因而富裕起来,却显得非常的贫穷。总体来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而是由于生计问题外出的就业艰难处于无奈,不得不如此罢了。即是如此,农民工的人数一年多似一年,呈几何增多之势。农民说,种粮是不合算的,是赔本的营生。农民想舍弃粮食生产是普遍的趋势,只要有可靠的机会,他们就会前仆后继地蜂拥而至,投机冒险在所不惜。为什么呢?因为种粮实在难以维持他们他们简朴的生活。对于这样的情况,有的研究者说,是因为粮食的价格太低了。所以然也。我们来研究一下粮食的价格是不是太低了的问题。研究粮食价格的高低问题不能没有根据。而粮食价格的高或低的根据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在断定粮食的价格的高与低的根据是什么呢?所根据的是农民的收入的多与少。因为看到农民的收入太少了,农民太贫穷了,所以,就认为是粮食的价格太低了。从表明看起来,是符合情理的,很容易得到农民的的认可。但是,这个根据在中国是反映不出粮食的价格的高或者是低的,因为它不能作为我们研究粮食价格高了或者低了的研究依据,这样的研究是不科学的,因此,得到的结论虽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在实践上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在一方面,消费者不能接受,普遍持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是在粮食的价格上涨之后,农用物资比粮食上涨的更快,农民在粮食价格上涨中得到的利益甚微,甚至对许多农民来说,粮食价格上涨还不如不上涨,因为在实际上他们不但没有得到利益,反而利益受到了侵害。所以,对许多农民来说,是漠不关心的。最后,农民在粮食价格上涨的结果中并没有富裕起来。那么,研究粮食价格的依据应该是什么呢?是生产力条件下的生产产品(粮食)和同时代的其它行业的生产产品的价格的对比关系。高了,是价格高了;低了,是价格低了。我们来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我们现在农业的生产力是什么样的生产力呢?基本上是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的生产力。我们来看在这样的生产力条件下一个农民的生产效果。在这样的生产力下,一个农民用拖拉机、收割机和插秧机在一年两季,每季农忙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用1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收割脱粒500亩的庄稼(驾驶收割机一天收割50亩小麦与水稻并不是困难的事情,甚至是在正常的8小时之内,以下相同),用1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耕作500亩土地,再用1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播种或者插秧500亩土地,共1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年两季,共2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完成。每季按3-4个月的田间管理时间,两季共6-8月的田间管理时间。这样,这个农民每年的农业劳动时间就是8到10个月的劳动时间(余下的2-4月可以是休闲时间)。如果一亩地季单产800斤,一年两季,亩产1600斤,500亩土地,总共可以收获万斤粮食。如果平均每斤粮食按0.6元计算(实际上是高出这个价格的),那么,总收入为0.6元×000元=48万元。我们扣除1/2的投入,净收入为24万元。平均到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净收入为2万元。我们按企业的运营方式来计算。扣除15%的税收(现在中国是没有农业税的,并且还有种粮补贴),每月的总收入为17000元=1万7千元。如果按100%的利润计算,每个农业工人的月工资为8500元。这个工资在现在的中国是高工资。如果我们把工资降低到一般的高工资水平,在4000元的水平上,那么,这个农业企业的利润率是13000元:4000元=325%,是非常高的盈利企业。如果中国农民现在的土地是这样的水平,粮食价格能够保持在0.6元的水平么?因为竞争,粮食的价格就必然会呈下降趋势。可是,现在的农民只有1亩到7亩土地可以耕种。单就有7亩土地的农民说,一年两季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正常的情况下是只需要一天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了的。可是,由于我国都是这样的微型小农,生产过程被极大地扭曲了,他们所用的时间实际上是5个月左右(甚至还多),而收入只有上述农民的1-2%。如果不是他们在非农方面的收入,是根本没有办法生活下去的,但是,由于农民收入太低,所以,中国的市场与人口极度的不相称,使资源形成结构性缺乏,农民在农业之外就业的机会就显得非常稀缺,竞争激烈,使农民工的工资非常低。所以,一方面是他们不能不依靠土地,一方面又不能不抛荒土地,使粮食生产没有可靠的保证。这样,就使粮食的价格不能不上涨,形成粮食价格虚高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民又非常的贫穷。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不能在经济结构上下大功夫,这样的现象是不能扭转的,农民的贫穷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原文地址:
我要发表留言
匿名发表&&署名:&&&&&&&
&&&&&&&&&&&&&&&&&&&&&&&&&&&&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
&&&播客?视频
&&&小编推荐
??????????
&&&社区精选
&&&彩信?手机报救命药成天价药的真问题是渠道问题
  近日,媒体连续报道,一种治疗幼儿痉挛的廉价药因市面上极为紧缺而被炒为天价药。但有媒体进一步了解到,生产此种药品的厂家目前对该药品的库存超过5万支,从总供给与总需求来看,完全称不上紧缺。(9月21日《现代快报》)    此前媒体的类似报道主要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成本——收益——利润问题上,所讲述的,也是一个企业的逐利性驱使相关企业罔顾消费者的需求,停止生产相关药品的故事。然而,媒体的进一步调查显示,救命药成天价药,真正的问题并非成本的问题,而是渠道问题。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下,可以通过理性的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不是真问题。即如廉价救命药问题而言,原有的药价太低,一盒仅售76元,企业无利可图,甚至要亏本生产;那么,国家对药品价格已经放开,企业完全可以适当提高价格,甚至两倍、三倍地提高价格,相比3880元的天价,绝对堪称良心价,相信消费者既能理解、也能承受。即便某些企业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不合理地提高物价,政府监管部门亦可利用法律、行政、市场的手段予以抑制与平衡,使企业的利润回归到正常程度。更何况,现实中也不乏某些企业流着道德的血液,顶着微利或亏本的压力而生产,只为保障消费者的救命之需。    怕就怕,市场机制失效,市场渠道堵塞,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了无重数的阻隔、无穷层的中间环节。由此导致,一方面,企业的道德努力无法反映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企业亏本生产、库存淤积,商品却到不了消费者手中,缓解不了消费者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无法投射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消费者虽不惜以天价购买,但消费者的投入没有转化为企业的利润,无法补偿企业的亏损。利益被中间环节层层盘剥,被灰色利益链逐个瓜分,既伤害消费者的利益,也伤害企业的利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之所以形成,那些昧着良心赚取救命钱的黑心中间商固然是罪魁祸首,但政府部门恐怕也难辞其咎。一则,某些政府部门管理思路滞后、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行为以僵死的条条框框为导向,以部门潜规则为圭臬,而非以现实境况、社会需求、民众福祉为导向,致使本应保障渠道畅通、市场公正的政府监管异化为市场机制的“拦路虎”、市场渠道的“中阻梗”,客观上促使市场机制失灵、失效、失范。    二则,也不能排除某些政府部门以及政府官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将管理部门异化为利益集团,将监管权力异化为牟利工具,人为设限、有意作梗,参与中间盘剥、分肥环节,合理的市场机制、畅通的市场渠道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相比囤积居奇的黑心中间商,政府行为导致的流通渠道堵塞才是最致命的,政府中间监管的失效、失范甚至腐败也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就此而言,救命药成天价药的真问题是渠道问题,而渠道问题最关键、最根本的,是政府监管渠道问题。换言之,这是一个政府能否持守本分,能否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能否保障商品流通渠道畅通,能否将天价药问题还原为一个市场机制问题的问题。如果不讨论这一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一味指责企业无良、逐利,既是问题的错位,也无助于真正解决问题。    文/岳乾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 00:03:54) ( 00:02:59) ( 00:08:33) ( 02:34:55)期刊分类:
800家正规期刊分类一览表
本期刊为正规期刊,已通过真伪查询!本期刊可免费赠送一本当期样刊!本期刊可用于职称评审!单位、国家均认可!
当前位置: >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粮食价格与粮食安全问题思考
本文作者:汤红美;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2014年10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摘要】:自2004年起,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11年连续增长,但粮食安全及粮食价格稳定仍然是国家战略安全工作的重要内涵。在阐述粮食价格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背景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历程,研究了其粮食价格波动的特点和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正文预览】:一、研究背景与相关概念(一)研究背景联合国粮食署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1]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粮食进口数量依然非常多。同时,中国每年遭遇的自然灾害较多,要么南方洪涝灾害,要么北方大旱,真正全年风调雨顺的时候非常少【文章分类号】:F326.11【稿件关键词】:粮食价格稳定粮食安全【参考文献】:万小妹;罗安军;;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及影响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01期邓大才;;粮食安全的模型、类型与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钟甫宁;;世界粮食危机引发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04期谢莲碧;黄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J];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5期谢莲碧;张义佼;;战略产业观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王国敏;王元聪;;基于政治学视角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3年09期郭欢欢;;重庆市土地租赁户农作物选择机制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威胁[J];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02期董静;窦勇;;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4期方丽玲;;新农村建设中的粮食价格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杜金沛;;廉价粮食时代终结与粮价管制政策探讨[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年11期张晓晖;;控制粮食质量安全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1期许庆;章元;邬璟璟;;中国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边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赵闰;华树春;石研研;;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趋势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年05期李亮;但文红;;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粮食安全保障的时空变化与预测[J];贵州农业科学;2014年01期左停;周智炜;;建立国家农村土地银行实现农地公共政策目标——多架构“国家农村土地银行”的政策思路[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1期张茜;屈鑫涛;魏晨;;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家庭农场“非粮化”研究——以河南省舞钢市21个家庭农场为个案[J];东南学术;2014年03期周力;杨阳;;气候风险、国际贸易与中国粮食安全[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5期游栋明;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郭晓慧;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及调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黄伟;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机制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吴振华;我国稻谷收购定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董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绩效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王川;我国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余志刚;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计量分析与政策选择[D];吉林大学;2012年罗叶;突发事件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王淑艳;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向晶;人口变迁对粮食消费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冯献;中国木薯生物燃料产业发展实证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钟显龙;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陈铁;国际大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一个ARCH模型[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黄涛;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刘喜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9年王素雅;农产品短期价格分析及预测方法选择[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宋一君;库存变化与粮食价格波动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李修彪;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粮价调控政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邓宏波;货币供给冲击、通货膨胀预期与农产品价格波动[D];湖南大学;2011年王芳;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邓大才;;粮食安全:耕地、贸易、技术与条件——改革开放30年粮食安全保障的途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2期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兼评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J];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05期邵景安;魏朝富;谢德体;;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转的农户解释:对重庆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村的调查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张毅;发挥比较优势与国家粮食安全的统一[J];调研世界;2003年03期高帆;;粮食安全的真问题是什么?[J];调研世界;2006年03期熊鹰,王克林,胡敢,郭娴;湖南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李玉平;;河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分析及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3期王德文,黄季焜;双轨制度对中国粮食市场稳定性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1年03期熊亮华;陈云对粮食问题的卓见[J];党史博采;1995年11期刘新荣;;当前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6期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郑少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粮食贸易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肖凤南;市场化条件下粮食流通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胡学君,吴志华,韩耀,印文郁;创新粮食安全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12期汤美莲;构筑中国粮食安全体系[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2年05期徐成剑,谈昌莉,刘晖;长江流域水利建设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J];水利经济;2002年05期马爱锄,杨改河,黑亮;粮食安全新内涵与中国粮食安全态势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张光前;粮食经营放开与粮食安全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04年01期唐少琛;粮食安全与耕地的关系[J];生态环境;2004年01期鲁靖,许成安;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08期程烨,李飞;我国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J];中国地产市场;2004年Z1期;愿中国稻米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J];中国稻米;2004年05期王东京;粮食安全与保护耕地[J];粮食问题研究;2005年01期邵阳;;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与使命[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赵明;李少昆;董志强;张宾;丁在松;;实施超高产工程确保粮食安全[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6:重大灾害链的演变过程、预测方法及对策[C];2008年陈望新;;加入WTO对土地管理的影响及对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判断[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赵明;李少昆;董志强;马兴林;;实施超高产工程确保粮食安全[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王丹;;切实保护耕地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前言[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李晶;任志远;周自翔;;区域粮食安全性分析与预测——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毕芳英;王秀兰;;加强耕地保护
确保粮食安全[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何卫刚;保证粮食安全应从制订粮食生产规划做起[N];新疆日报(汉);2008年吕尚 记者
吕德胜;“粮食安全: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解放军报;2010年记者宋建、袁锦林;中国确保国内粮食安全[N];人民日报;2002年李明旭;关注粮食安全 从根源上避免“谷贱伤农”[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本报记者
许小念;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战略物资[N];四川日报;2008年孙家驹;十亿饥民质疑世界粮食安全概念[N];学习时报;2008年记者
朱冰;黄磷负重与“粮食安全”[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余丰慧;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逾越[N];市场报;2008年余丰慧;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突破[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记者
卢海;以粮食安全与发展为主线
建立健全机制[N];青海日报;2009年罗光强;粮食大省粮食安全责任及其实现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曾靖;我国工业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王海鸿;基于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农地利用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王宏宇;非传统视角下的粮食安全[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李建平;陕西省农业生产潜力与粮食安全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钟钰;我国粮食安全:成本及价格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闫琰;“四化同步”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杨学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中国粮食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陈静彬;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杜宇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马国权;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分析及其战略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高淑桃;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陈伟华;中国虚拟耕地战略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庞增安;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论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段钒;农业“走出去”与中国粮食安全[D];浙江大学;2011年刘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娄丽;简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D];吉林大学;2004年江东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于大伟;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杜江;入世后的粮食安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稿件标题】:【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粮食价格与粮食安全问题思考【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表期刊期数】:《》2014年10期【期刊简介】:《价格月刊》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价格月刊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36-1006/F,国际刊号:ISSN。价格月刊杂志社由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主办,本刊为月刊。自创刊以来,被公......更多杂志社()投稿信息【版权所有人】:汤红美;
更多详细信息:
相关专题:
推荐期刊: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Copyright (C)
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实力代理杂志社征稿、杂志投稿、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发表 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