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历年财政收入入的所有制结构有何特点

编辑推荐最新发布的文章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1 什么是财政收入结构[1]
2 财政收入结构的分类[2]
3 财政收入结构的一般分析[3]
4 财政收入结构的趋势分析[3]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财政收入结构[1]
  财政收入结构是指财政收入的构成以及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财政收入结构的分类[2]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建立在财政收入分类的基础上,即包括财政收入方式的分析,也包括财政收入来源的分析。对财政收入进行结构分析,有助于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有利于正确处理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定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
  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是按取得收入的形式来分析财政收入的结构及其变化趋势。一般而言,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许多国家占到全部收入的90%以上,其中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比重较大,发展中国家流转税的比重较高。当然,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制约着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如国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财政收入中国有财产收入和国有企业收入较多。
  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结构是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收入体制改革的反映和结果。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身份和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身份没有清晰地界定,财政收入的构成主要是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税收,企业多缴税就少缴利,缴税缴利对企业而言没有利益上的区别,一度以税代利的倾向都十分严重。1978年,以七缴利润为主的企业收入仍占财政收入的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要求税收成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同时还要成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在经过两次税利分配改革和1994年新税制的实施,税收取代了利润上缴成为财政收入的主导部分。
  二、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是指来自不同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通过这种结构分析,可以说明所有制构成对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我国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财政收入由不同经济成分的经营单位上缴的税收、利润等共同组成。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允许任何私有经济存在,国家成为主要的投资者,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财政收入自然以国有经济的上缴为主体,&四五&时期曾达到87.4%的最高点。改革开放以后,来源于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逐年下降,但仍然保持主导地位。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却增长比较缓慢,与其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相称。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目前只占到25%的比重,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却有60%以上仍然是由国有经济提供的。造成财政收入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不相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制度方面的原因;二是税收征管方面的原因。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变化,相信这种不和谐的局面会逐渐改观。事实上,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己占&半壁江山&,甚至达到了绝大部分。
  三、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
  财政收入与结构具有密切的联系。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分析的目的,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提供财政收入中的贡献及其贡献程度,进而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合理组织财政收入。依据国际惯例,结构由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组成。第一产业主要为农业,第二产业主要为加工工业,第三产业为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其他行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地位尤其显得重要。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具有天然的弱势特征。因为农业的社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是一致的,农业的劳动成果并不仅仅取决于农业生产者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自然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我国农业人口过多,而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又往往对农民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所限制,决定了农业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率并不高。在我国,财政来源于农业的收入只有农(牧)业税,包括少量的农业特产税在内。在全部国家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整体占3%~6%。当然,如果全面看待农业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还应注意到另外几个方面。其一,与农业直接有关的农村非农产业向财政提供的税收;其:,更』&义地讲,农业从根本上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着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三,由于价格剪刀差的原因,农业还以间接的形式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尤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间接收入的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2006年,鉴于农民税费负担过重的现状,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征收农业税,这会使农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进一步下降,但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在现代经济中,工业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主要动力和载体,特别是重工业,其技术装备先进,劳动生产率高,资本技术密集,其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大。而轻工业则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收效快、市场反应灵敏度高、出口优势明显等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轻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不仅其产值规模很大,而且其利润率也比较高。因此,在我国长期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税制的情况下,工业部门上缴的税利在财政收入中一直居于主要地位,是名副其实的财政收入的支柱。1985年以前,财政收入的60%以上来自工业部门。随着税制改革的进行,该比重出现了下降,但仍可占到40%左右。值得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第二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国家财政来自建筑业的收入增长幅度较大。
  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呈现晰相当快的增长态势,因此,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60%以上。虽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上来说还比较低,第三产业也不够发达,但近年来其成K速度令人乐观。&九五&以来,国民经济减速运行,尽管服务业增长速度也在放慢,但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却在逐步增强。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我国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8%,比1995年提高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40%,呈现与工业并驾齐驱的态势。&十五&期间,我国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将为服务、№注入强大动力。其次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开放,将进一步激发服务业发展的活力。最后是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为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占GDP的比重将由2000年的33.2%提高到36%。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仅商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1995年就达到了32.6%。毫无疑问,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是未来保证我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希望所在。
财政收入结构的一般分析[3]
  (一)财政收入价值结构的一般分析
  按照马克思的产品价值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包括C(生产资料投入)、V(劳动力投入)和M(新创造的价值)。这三部分的财政收入可以形成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其中财政收入主要来自M部分。
  来自C的财政收入:C是指用来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部分,属于补偿基金范围。具体来讲,补偿基金C可分为C_1、C_2两部分:C_1是指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劳动对象的基金,主要指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C_2是指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劳动手段的基金,主要指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建筑物等劳动工具的价值。C_1部分不能构成财政收入,C_2部分可构成财政收入但数量有限,为此补偿基金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来自V的财政收入:V是国民收入中以工资形式支付给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必要劳动的价值,即新创造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使用的部分,属于个人基金范畴。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来自V的财政收人有直接转化而来和间接转化而来两部分。直接来自V的有,对个人征收的各种税、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和居民购买公债等;问接来自V的有,高税率的品税负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获得的一部分收入,以及服务性行业和文化娱乐业等企业单位上缴的税收,其中的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化而来。但由于我国目前平均工资水平还较低,收入来自V的部分不可能太多。可见,V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但不是主要来源。
  来自M的财政收入:M是生产领域中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社会产品的价值,即新创造的价值中归社会支配使用的部分。从M的特点来看,M表现为社会总产值扣除成本(C+V)之后的余额,这就使它有可能更多地由财政来分配;从M的最终用途来看,M最终形成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消费基金的绝大部分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统一筹集和使用,且主要是通过财政分配来进行。所以,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M部分,M的扩大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最根本的源泉。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是由C+V+M,其中C、V部分可构成财政收入,但数量非常有限,只有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社会总产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增加M的份额必然会影响到C和V,因此应充分把握好C、V、M三者此消彼长的关系。如对y来说,若要在增加M的同时使V的份额保持相对不变,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把国家长远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又要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要使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并略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才能确保M的增加和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
  (二)财政收入部门结构的一般分析
  分析财政收入部门结构的目的,在于明确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及贡献程度,以便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及其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并随着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及其结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这里的经济部门有着传统意义上的部门分类和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分类双重含义,即按照传统意义上的部门分类标准,可将部门划分为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它反映了各产业结构及其相关的价格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按照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分类,可将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为人们提供基本需要的食品,相当于农业、牧业、渔业和林业;第二产业为人们提供其他进一步的物质需要,相当于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人们提供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上述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在发达国家的三大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60%以上,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
  (三)财政收入所有制结构的一般分析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也称为财政收入的经济成分构成,是指财政收入来自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涉外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比重。这种结构分析的意义,在于说明国民经济成分对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从而可采取相应的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措施。
  一般来说,国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财政收入中国有财产收入和国有企业收入的份额较高。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各国国有化运动的不断变化,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总的变化趋势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人,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着相当高的比例。
财政收入结构的趋势分析[3]
  (一)财政收入价值结构的趋势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将折旧部分或全部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由国家集中支配使用,这有其体制上的必然性。在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前提下,折旧实际上也部分地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如果将C作为财政收入来源,其实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延缓了企业对设备的更新改造,不利于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也不利于企业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因此,社会总产品中的C部分不应当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我国逐步将生产型调整为消费型,以进一步剔除由C部分所形成的财政收入。如从2004年7月开始在东北地区工业中的八个行业进行消费型增值税的试点,从日起在我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来自V的部分转移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份额也有了较高水平的增长。
  (二)财政收入部门结构的趋势分析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始终处于以农业和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格局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这两个生产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始终占国民收入总额的80%左右。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业税的取消,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2007年降为59.9%。
  从财政收入的产业部门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即从1978年的28.1%降至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为稳定,即1978年为47.9%。2007年为48.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即由1978年的23.8%提升为2007年的40.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其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也有一定的比重。由于我国采取了以工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因而来自工业和商业等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将会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财政收入所有制结构的趋势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一直以国有经济为支柱。从变化趋势来看,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50.1%为起点,以后各年逐步增加,&四五&时期达到顶峰为87.4%,以后逐年有所下降。如来自于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比重由1981年的86.53%下降至1995年的71.14%;来自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比重分别由1981年的12.71%、0.75%和0.01%,上升至1995年的17.23%、6.12%和7.74%。
  由此可见,我国的国有经济财政收入比重呈现出的下降趋势,以及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特别是涉外经济比重呈现出的上升趋势,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虽然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
& 赵文生编著.财税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5.
& 尚金梅主编.财政学.科学出版社,2010.07.
& 3.0 3.1 王曙光编.财政学.科学出版社,2010.02.
相关热词搜索:《财政学》(第三版)习题集及答案(续01)
第六章 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1、从经济部门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1)农业           2)工业
  3)国有企业         4)集体企业
2、提高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根本途径是(  )
  1)控制个人收入增长 2)提高经济效益
  3)大力发行国债   4)控制财政补贴规模
3、以所有制结构为标准,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
1) 国有经济 2)中外合资经济
3) 集体经济 4)私营经济
4、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主要收入是( )
1)税收 2)利润
3)债务 4)国有资产管理收入
5、从价税与从量税是按照下列那个标志进行的分类(  )
1)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 2)按税收管理体制 
3)按课税标准 4)按课税对象的性质
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最主要因素是价格。(  )
2、虚假财政收入是指企业应缴而未缴的财政收入。(  )
3、课税范围越宽,税收越不容易发生前转。(  )
4、税收的“中性”原则是指国家确定税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中。(  )
1、 财政收入;2、规费收入;3、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4、财政收入所有制构成;
1、分析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2、 从财政收入结构分析来考虑我国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3、 分析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变化趋势。
--------------------------------------------------------------------------------
第七章 税收原理
1、我国的企业所得税采用(  )
  1)累进税率         2)定额税率
  3)浮动税率         4)比例税率
2、纳税主体是指(  )
  1)纳税人          2)国家
3)征税商品         4)负税人
3、税收的形式特征是(    )
 1)强制性     2)灵活性
 3)完整性     4)无偿性
 5)固定性
4、除税率外,调节纳税人负担的措施还有(    )
 1)规定起征点   2)确定免税额
 3)附加      4)加成
 5)确定纳税环节
5、税法规定的对违法的纳税人的惩处措施是(    )
 1)加收滞纳金    2)调销营业执照
 3)罚款       4)令其停业整顿
 5)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6、按照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将税收可分为(    )
 1)从量税      2)从价税
 3)价内税      4)价外税 5)销售税
7、税收转嫁的方式有(    )
1)顺转       2)逆转
 3)复转       4)税收资本化 5)混转
8、税负公平包括( )
1)平等征税 2)横向公平 3)普遍征税
4)纵向公平 5)区别对待
9、下列税负可以转嫁的税种有( )
1) 所得税 3)财产税
2) 商品税 4)行为课税
10、反映征税广度的是( )
1)税源 2)税率 3)税目 4)税基
11、按课税对象性质我国税种一般分为( )
1)所得课税 2)资源课税 3)商品课税
4)行为课税 5)财产课税
1、纳税人的负担主要通过附加,加成和免税、减税来调节。( )
2、税收“三性”中的核心是强制性。( )
3、税率反映的是税收的深度。( )
4、直接税的税负容易转嫁。( )
5、纳税人就是一定要负担税收的人。( )
6、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无意识行为。( )
7、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
1、税收;2、纳税人;3、税收的无偿性;4、税收的强制性;5、税收的固定性;6、课税对象;7、税目;8、税基;9、税源;10、税率;11、比例税率;12、累进税率;13、固定税率;14、全额累进税率;15、超额累进税率;16、课税标准;17、课税基础;18、起征点;19、免征额;20、直接税;21、间接税;22、从价税;23、从量税;24、价内税;25、价外税;26、税收负担;27、宏观税负水平;28、税负转嫁;29、税负归宿;30、税负前转;31、税负后转;32、税负散转;33、税负消转;34、税收资本化;35、税收公平;36、普遍征税;37、平等征税;38、横向公平;39、纵向公平;40、税收效率;41、税收效应;42、收入效应;43、替代效应;44、税收“中性”;45、税收超额负担;46、最适课税理论;47、拉姆斯法则
1、 试析税收的“三性”。
2、 试析“拉弗曲线”的内容及曲线图。
3、 试析税负转嫁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并分析影响税负转嫁的基本因素。
4、 试析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5、 试析税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
6、 试析如何理解税收“中性”与税收的调节作用。
7、如何正确处理征税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7、 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税制深化改革的借鉴意义。
8、 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
第八章 税收制度
1、为调节技术装备因素带给企业的级差收入,可考虑开征(  )
  1)资源税 2)土地使用3)固定资产税 4)增值税
2、下列属于商品课税的税种有(    )
1) 农业税 2)资源税3)关税 4)财产税5)营业税
3、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属于(    )
1) 商品课税 2)所得课税3)资源课税4)涉外税收5)财产课税
4、农业税属于(  )
1) 商品课税 2)所得课税 3)财产课税 4)资源课税
5、增值税的课税对象增值额相当于(  )
 1)C+V 2)C+M 3)V+M 4)M
6、财产税包括( )
1)房产税 2)城市房地产 3)契税 4)车船税 5)印花税
7、税收制度的核心是( )
1) 税目 2)税源 3)税率 4)税种
8我国农业税的实际负担率是( )
1)3% 2)15.5% 3)12.5% 4)25%
9、 所得多者多征、所得少者少征,无所得者不征是指( )
1)纵向公平 2)普遍征税 3)横向公平 4)平均征税
10、现行增值税计征方法是( )
1) 加法 2)扣税法 3)减法 4)扣额法
11、农业税税率采取( )
1)产品差别比例税率 2)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3)行业差别比例税率 4)幅度比例税率
1、我国现行的资源税采取了从价定率的征收办法。(  )
2、所得税额变化一般对物价不产生直接影响。( )
3、消费税的纳税环节确定在生产环节。( )
4、增值税的最大的优点是税额的大小与流转环节无关系。( )
5、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是共享税。( )
6、我国土地增值税属于所得税的性质。( )
7、农业税的课税对象是农业收益。( )
1、 税收制度 2、复合税制 3、商品税 4、增值税 5、生产型增值税 6、消费型增值税 7、收入型增值税 8、消费税
9、营业税 10、所得税 11、土地增值税 12、常年产量 13、资源税 14、遗产税
1、 试析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2、 试析所得税的特征和功能。
3、 试析应纳税的个人所得包括哪些。
4、 试析财产税和资源税的特征。
5、 试析增值税的类型。
6、 试析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动机及改革的内容。
7、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如何进行完善。
8、分析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9、试述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基本要素及其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
第九章 国债和国债管理
1、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国债的偿还方式应以哪个方式为主(  )
  1)一次偿还法        2)调换偿还法
  3)公卖法          4)买销法
2、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国债利率的因素是(    )
 1)政府资信程度   2)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
 3)国债的发行方式  4)银行利率 5)市场利率
3、国债的功能具有( )
1) 弥补财政赤字;2)筹建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4)平衡国际收支
4、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 )
1)国家借款 2)发行债券 3)内债 4)外债
5、国债的发行方式有( )
1)固定收益出售2)公募拍卖3)连续经销4)直接推销5)综合方式 
1、 一般说来,国债利率应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略低于企业债券利率。( )
2、 凡是发行国债,都能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  )
3、 国债产生与国家职能扩大有关。( )
4、债务依存度就是国债与财政支出或国民收入的比例。( )
5、发行短期债券主要用于平衡国库短期收支。( )
6、公债发行不需要提供担保品。( )
7、政府总是可以靠发行债券来筹建资金的。( )
1、国债;2、国债限度;3、债务规模;4、国债结构;5、国债发行;6、公募拍卖方式;7、固定收益方式;8、连续经销方式;9、直接推销方式;10、市场购销偿还法;11、偿债基金;12、国债市场;13、国债发行市场;14、国债流通市场;15、一级自营商;16、国债回购;17、国债期货;18、国债偿债基金
1、 试析我国国债的发行阶段的历史演进。
2、 试析国债的功能。
3、 试析如何理解国债的负担。
4、 试析改进国债期限结构对完善我国国债体系有什么意义。
5、 试析偿还国债本金的资金来源有哪些。
6、 试析制约国债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7、请结合现实分析我国的公债负担问题。
8、说明什么是国债负担和国债依存度,并阐明我国当前的情况。
9、如何从开拓国债品种、改进国债结构方面完善我国国债制度。
10、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有哪些?适度的国债规模应如何确定?
11、试述国债的挤出效应。
12、结合实际,阐述我国国债、国债市场的一般情况。
--------------------------------------------------------------------------------
第十章 国有资产管理
1、在我国代表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是( )
1) 国有企业 2)中央 3)地方 4)国有资产管理局
2、国有产资按资产的经济用途可分为(   )
1) 经营性资产 2)非经营性资产 3)有形资产4)无形资产
3、国有独资仍是国有产资的主要(   )
1) 主体 2)核心 3)载体 4)媒介体 5)主导
4、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和单位采取(  )
1) 公司制 2)国有控股模式 3)国有国营模式 4)独资模式
5、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经营与所有权相联系称为(  )
1) 资本操作2)产权操作 3)利润操作4)职能操作5)机构操作
6、企业税后利润是应按以下顺序分配(  )
1) 抵补被没收的财产损失 2)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 
3)提取公积金 4)提取公益金 5)投资者分利润
1、94年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中取消了对国有企业征收的“两金”,它们是指生产发展基金和后备资金。(  )
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基本制度。( )
3、 国有企业利润是财政管理制度分配形成的。( )
4、 按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规定,最后分配股息和红利。( )
5、 建立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或出资人制度,是要明晰产权关系。( )
1、国有资产;2、国有资产产权界定;3、国有资产产权登记;4、国有资产收益;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简述构建国有资产体制应遵循的“三分离”原则。
2、 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及如何授权企业经营。
3、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与国有资产收益的内涵有何不同?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
4、 国有经济改革对我国财政改革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第十一章 国家预算
1、编制国家预算的一般原则有( )
1) 公开性 2)完整性
3)可靠性 4)统一性 5)年度性
2、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有( )
1) 自主性 2)分散性
3)专用性 4)灵活性 5)统一性
3、我国现行的国家预算的编制形式属于(  )
 1)单一预算       2)复式预算
 3)普通预算       4)专项预算
4、《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颁布的时间是(  )
 1)1995年      2)1994年
3)1993年 4)1990年
5、地方财政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主要有(  )
1)各项附加税      2)折旧基金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的一项程序。
 3)社会福利事业收入   4)税后留利
6、将我国的复式预算可分为(  )
 1)经常业务和临时业务  2)一般预算和特别预算
2) 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4)临时预算和资本预算
7、我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间为( )
1)1月1日至12月31日 2) 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
3) 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30日 4)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8、我国国家预算编制方法是( )
1) 单一预算 2)复式预算 3)增量预算 4)零基预算
9、按照预算的规定,将我国的预算级次分为( )
1)一级 2)二级 3)三级 4)四级 5)五级
10、政府采购制度的特征为( )
1)公开性2)公正性3)竟争性4)非竞争性
11、各国规范化的收费有以下几类( )
1)规费 2)使用费 3)其他杂费4)管理费
1、按一级财政设立一级预算,我国预算级次为5级。( )
2、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的一项程序。(  )
3、预算外资金其性质是财政资金。( )
4、在编制国家预算时,支大于收,称为财政赤字。(  )
5、政府预算在长期是平衡的,而在短期则不是的。( )
6、政府的预算与经济政策相联系,所以预算不是独立的。( )
7、预算周转金由本级政府管理。( )
8、当前预算编制的时间滞后。( )
9、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各部门各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支配权和使用权。( )
1、国家预算;2、单式预算;3、复试预算;4、零基预算;5、增量预算;6、预算外资金;7、税费改革;8、使用费;
9、部门预算;10、政府采购制度;1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12、国库单一集中收付制度;13、国库分散支付制度;14、预算调整;
1、 试析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及进一步完善措施。
2、试述国家预算的原则。
3、为什么要实行税费改革。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复式预算?如何完善我国的复式预算制度?
5、 为什么说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预算的法治性。
6、 试析我国预算法规定了哪些内容。
7、 试析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
8、 试述编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9、 为什么说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10、试析政府采购制度与“供给制”和“控购制”的不同点。
11、试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特征。
12、分析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13、如何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
第十二章 预算管理体制
1、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 )
1)确定预算主体2)确定预算级次3)预算收支的划分4)预算管理权限5)集权和分权
2、预算调节制度的调节方式有( )
1)纵向调节2)横向调节3)专项调节4)补助调节
3、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主要有( )
1) 企业所得税2)个人所得税3)增值税4)营业税
4、 我国税收返还制度中,确定返还基数是以()年的实际数字为依据。
1)1990年 2)1993年 3)1994年 4)1996年 5)1998年
5、 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有( )
1) 确定税率 2)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3)确立征税范围 4)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收入
1、 预算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与分权问题。( )
2、“分灶吃饭”是指1980年──1984年的预算管理体制。(  )
3、按收益范围区分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符合效率原则的。( )
4、 按照我国《预算法》,各级政府负责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
5、 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的一项主要制度。( )
1、预算管理体制;2、转移支付制度;3、预算调节制度;4、补助金制度;5、分级分税预算体制;6、财政包干体制;7、存量调节;8、横向转移;9、纵向转移;
1、 试析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2、 试析我国预算体制的类型。
3、 试析分级预算体制的要点。
4、 试析评估我国曾实行过的财政包干体制。
5、试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6、阐述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的基本内容。
7、 阐述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应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
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
1、西方经济学中,按照产生赤字的原因和经济背景,划分为( )
1)结构性赤字 2)周期性赤字 3)硬赤字 4)软赤字
2、弥补财政赤字的最有效的方法是( )
1)银行透支 2)发行债券 3)增加税收 4)发行货币
1、财政平衡不存在虚假平衡。( )
2、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的现象。( )
3、虚假平衡主要表现为“财政性挂帐”。( )
4、在经济运行中,只存在总量失衡问题。( )
5、 平衡的政府预算是指采用预算盈余弥补预算赤字的政府预算。( )
6、 如果赤字通过公债来弥补,那么赤字就是新发行的债务总量。( )
7、 政府债务是政府负债的存量,预算赤字则是政府负债的流量。( )
1、财政平衡;2、预算赤字;3、赤字政策;4、财政赤字;5、决算赤字;6、结构性赤字;7、周期性赤字;
1、 如何理解财政平衡问题。
2、试析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3、试析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6、 试析财政赤字与国债的关系系。
7、 为什么说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会挤出私人投资。
--------------------------------------------------------------------------------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
1)国家2)政策制定者 3)政策执行者 4)财政部
2、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有( )
1)物价相对稳定 2)收入的合理分配 3)经济适度增长 4)社会生活质量提高
3、财政政策所采用的工具有( )
1) 税收 2)公债 3)公共支出 4)政府投资 5)财政赤字
4、目前,我国的宏观税率是( )
1)偏高 2)偏低 3)适中 4)符合国际标准
5、公债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效应上( )
1)排挤效应 2)货币效应 3)收入效应 4)替代效应 5)税收效应
6、财政传导机制的媒介体有( )
1)收入分配 2)货币供应 3)价格 4)税收 5)信贷
7、IS曲线比较陡峭,LM曲线比较平缓时,财政政策的效力( )
1)较强 2)很强 3)较弱 4)很弱
1、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
2、财政政策的时滞性是指指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提前的现象。( )
3、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发挥财政政策“内在稳定”的作用。(
4、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税收或增加支出来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
5、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 )
6、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
7、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偏差叫做人为偏差。( )
8、购买性支出乘数是正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
9、IS曲线比较平缓,LM曲线比较陡峭时,财政政策的效力就比较强。( )
1、财政政策;2、、政府投资;3、公共支出;4、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5、相机抉择财政政策;6、汲水财政政策;7、补充财政政策;8、扩张财政政策;9、紧缩财政政策;10、中性财政政策;11、财政政策传导机制;12、硬赤字;13、财政政策效应;14、财政政策人为偏差;15、财政政策自然偏差;16、税收乘数;17、购买性支出乘数
1、 试析财政政策的主体和目标。
2、 试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及不同政策组合。
3、 试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力强弱的几种因素组合分别是什么?
4、 试析财政政策乘数效应。
5、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
6、如何理解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
7、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8、怎样认识与评价财政政策的效应。
9、为什么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相对有效,而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相对有效?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模式的认识。
11、试析采取什么办法克服“时滞”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
1、 衡量合理的外债负担和限度的指标有( )
1)负债率 2)偿债率3)债务率4)剩余产品率
2、 按照国际惯例,外债偿债率应保持在( )
1) 25% 2)20% 3)60% 4)100%
3、我国的外债种类与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
1) 外债余额中长期债务比重高 2)多为国际商业性贷款
3)外债风险指都在安全线内4)外债种类多样化 5)短期债务比重逐步降低
4、关税是一种( )
1)间接税 2)直接税 3)所得税 4)国际税
5、GATT中关于关税的条款主要有( )
1) 非歧视贸易原则 2)最惠国待遇条款 3)关税保护原则 4)公平保护原则
6、我国关税可分为( )
1)进口税 2)出口税 3)过境税 4)转口税
7、一般国际税收协定包括的内容为( )
1)免除双重征税 2)保证税收无差别待遇
3)消除和减少国际逃税 4)消除关税
8、减除国际重复税的措施有( )
1) 扣除法 2)低税法 3)免税法 4)抵免法 5)税收饶让
9、税收管辖权的交叉方式有( )
1)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 2)公民税收管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
3)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公民税收管辖权 4)公民税收管辖权与公民税收管辖权
1、当近,大部数国家只实行一种税收管辖权。( )
2、国际税收是由各国税收机构征收的一个独立的税种。( )
3、 税收饶让是税收抵免的延伸和扩张。()
4、 我国关税的课税对象只包括贸易性商品。()
5、 我国关税税率基本上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6、 外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表现为平衡政府的国际收支。()
7、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1、国际税收;2、税收管辖权;3、涉外税收制度;4、地域管辖权;5、公民管辖权;6、居民管辖权;7、国际重复税;8、抵免法;9、免税法;10、扣除法;11、低税法;12、税收饶让;13、国际税收协定;14、避税;15、关税;16、进口税;17、出口税;18、国境税;19、转口税;20、转让定价;21、内债;22、外债;23、负债率;24、偿债率;25、关税有效保护率;26、内部平衡;27、外部平衡;
1、 试析国家税收与国际税收的关系。
2、 试析税收管辖权的重叠的形式。
3、 试析解除国际重复税的措施有哪些。
4、 试析一般国际税收协定应包括哪些内容。
5、 试析《关贸总协定》中关于关税的条款主要有哪些?
6、 试析国债与外债的功能有哪些不同点。
7、 试析保护关税的政策意义是什么?
8、 试析建立全面的外债管理体系的内容。
9、 试析税收饶让和税收抵免的内容。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财政收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