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案例分析的特点。阐述长沙对外经贸的格局。

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格局是什么?
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格局是什么?
09-01-09 &
一、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21%,达到25年来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国际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带动及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量2004年近11万亿美元,增速达到20%,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导致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2004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份额已分别达到10%、9%和6.2%。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中国是近年国际贸易增长中最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以年升一位的速度上升。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分别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量的6.4%和增量的20%。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WTO新一轮谈判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谈判一度陷入停滞状态。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内容较为原则和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一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将在12月香港部长会议上就主要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并呈现出不少新的趋势。一是区域贸易安排迅猛发展。截至2005年1月,实际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共有162个,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内建立的。二是主要贸易大国都在追求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权。美国在推动建立美洲自贸区的同时,还在与韩国、南非等10多个国家商谈自贸区;欧盟在2004年5月实现东扩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并拟与所有拉美国家和东盟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已经与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与韩国、泰国商谈自贸事宜。三是区域贸易安排成员间的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2004年,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四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经从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6.2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已由比较优势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48%,占据了半壁江山。 (六)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产业和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以及经贸问题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国和欧盟就航空业补贴问题相互指控,并最终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武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争端。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5年世界纺织品贸易开始实现一体化,中国面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焦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21%,达到25年来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国际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带动及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量2004年近11万亿美元,增速达到20%,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导致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2004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份额已分别达到10%、9%和6.2%。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中国是近年国际贸易增长中最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以年升一位的速度上升。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分别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量的6.4%和增量的20%。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WTO新一轮谈判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谈判一度陷入停滞状态。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内容较为原则和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一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将在12月香港部长会议上就主要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并呈现出不少新的趋势。一是区域贸易安排迅猛发展。截至2005年1月,实际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共有162个,其中80%以上是近10年内建立的。二是主要贸易大国都在追求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权。美国在推动建立美洲自贸区的同时,还在与韩国、南非等10多个国家商谈自贸区;欧盟在2004年5月实现东扩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贸易集团,并拟与所有拉美国家和东盟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已经与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与韩国、泰国商谈自贸事宜。三是区域贸易安排成员间的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2004年,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四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已经从1985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35.4%。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6.2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已由比较优势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48%,占据了半壁江山。 (六)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产业和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以及经贸问题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国和欧盟就航空业补贴问题相互指控,并最终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武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争端。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5年世界纺织品贸易开始实现一体化,中国面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焦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际货物陆运线路分布情况一、国际铁路货运线的分布  1.西伯利亚铁路  2.欧洲铁路网  3.北美横贯东西铁路线  4.西亚--欧洲铁路线  二、我国通往邻国及地区的铁路线及国境口岸  1.滨洲线--自哈尔滨起向西北至满洲里,全长935公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观察今天国际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那就是席卷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其他趋势不能不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和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源配置已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国际物流通过现代运输手段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在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新崛起产业,国际物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和重视。 一、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物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货物跨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一种物流运作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前国际物流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为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高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大。2000年至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5.5%,两倍于同期世界产出的增长,2007年国际贸易总额高达28.1万亿美元,货物贸易量增长了7.5%,比同期世界GDP增速3.5%高一倍以上。世界总出口额占世界GDP的比重,1980年仅为21.79%,2001年上升到24.67%,2007年达到34.6%,6年内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是过去21年增幅的3.4倍多。全球国际贸易的货物流程,90%是由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据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 2006年全球海运总量达到了惊人的74亿吨,平均每天有2000多万吨货物在海上流动着,比2005年增长了4.3%。2007年,全球的商船总吨位已超过10亿载重吨,比上年增加了8.6%。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上涨行情,突破了11000点大关,比2006年底的4400点上涨了250%。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也不断上升。年,世界贸易依存度从48.4%提高到69.5%,其中出口依存度从24.1%提高到34.6%。同期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由46%提高到56.5%,发展中经济体由57.6 %提高到73.4%。世界贸易依存度的大幅度上升,表明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也表明了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货物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波澜壮阔地加快推进。   二是国际产业的重新分工布局,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服务对象。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其中。从国际分工看,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分工程度大大提高,制造业重心继续东移。原来的传统垂直分工体系,是由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资源和原材料、发达国家提供工业制成品的两极配对,现在已演变成一般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和资源、以中国为首的一些新兴经济体提供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提供关键技术、零部件、高端产品和服务、最后进行总集成或总装的格局。在出口结构上,世界制成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70.1%,北美制成品出口占比超过73.5%,欧洲78.4%,亚洲制成品出口占比也高达81.9%。中东、非洲和独联体国家2/3出口则依赖燃油和矿产品,中南美洲农产品出口占到23.8%,燃料和矿产品出口占42.4%。最不发达国家3/4出口收入来源于初级产品,只有1/4来源于服装制成品出口。在进口结构上,发达国家是最终的消费和进口市场,美国进口占据了世界进口总额比重的15.8%,欧盟25国为39.2%,日本为4.8%,三者合计高达60%,世界货物进出口的一半以上都为10个发达国家拥有。近几年, &金砖四国&进口份额从2001年的6.3%上升到2007年的10.7%,尤其是中国进口份额几乎每10年翻一番,已经超过日本。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和布局,不仅决定了国际物流的走向和布局,而且决定了国际物流新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三是国际贸易的内涵变化,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新的服务要求。这种变化和要求主要表现在:其一是加工贸易发展。近十多年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零部件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贸易年均增长14%,高于同期贸易增速9%,占全球制成品贸易比重从17%增长到23%。全球生产体系的含义,就是一个产品多国生产,零部件制造和加工过程分散在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表现在国际贸易中,就是加工贸易的不断增加。目前,波音747飞机的制造需要400多万个零部件,由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提供。这需要有一个强大物流系统来支撑这种生产,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来帮助完成这个过程。其二是信息化趋势。当今世界深陷信息化的包围,至强至高至快是当今竞争的主要特点。在信息化时代,要求国际物流企业管理必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数据表明,国际空运平均成本已由过去的每英里68美分降至11美分,纽约至伦敦3分钟的电话费也从上世纪最高的244美元降到目前的几美分。现在全球互联网站点有5亿多个。国际电信联盟预测,2008年,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将超过20亿。信息技术在全球的扩散,需要国际物流既要快捷满足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也要全面满足客户和企业的要求,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其三是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主导着全球的生产和贸易,不仅在全球生产和贸易的链条中越来越重要,而且对国际物流的主导能力也越来越强,如沃尔玛等大型国际零售商都建立了自己强大的物流系统。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近7万家,子公司达90多万家,占全球生产的40%、直接投资的90%、贸易的60%、技术交易的80%和高新技术研发的95%。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内贸易大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其制定的物流标准正影响着国际物流标准。国际贸易的这种结构和内涵的变化,对国际物流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新兴服务业,国际物流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四是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保障。GATT八轮关税谈判大大推进了贸易自由化进程, WTO成立后,通过制定规则、组织谈判、贸易政策审议、解决争端,致力于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推动成员间互相开放市场,有力地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002年以来,发达成员的平均关税水平已下降到4%,发展中成员已降为10%,目前,世贸组织148个成员间的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的95%以上。各国也更加倚重区域合作,相互开放了区域市场。据统计,目前世界区域内的贸易约占全球贸易的一半,其中北美自贸区、欧盟的区内贸易比重分别达55.7%和67.6%,而正是这种区内贸易,使欧盟许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快速成长。亚洲区内贸易比重达51.2%,东亚也在50%以上。北美自贸区实施14年来(年),区内贸易增加超过2倍。国际市场的全球性开放和区域性开放,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消除了大量的制度性障碍。当前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的作用,出台一些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措施,这也为国际物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二、当前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分析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旧的冷战秩序虽然已经被打破,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远未实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的发展和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起的冲突接连不断。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一个都还没有解决。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却出现重新抬头的危险。某些国家企图凭借自身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恣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人道主义干预”和“有限主权论”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构成了严重挑战。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9·11”事件和“打恐”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安全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促使其朝着削减国与国对抗,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总体安全的方向调整军事和国家安全战略。“9·11”和反恐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这可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各国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重新认识什么是对其安全的现实威胁。在此之前,它们一直把中、俄等非西方国家视为对其威胁之源,并主要以此展开其安全战略布局。“9·11”后它们开始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才是对其安全的真正威胁,才是它们的主要敌人。美及其盟国表示,打击恐怖主义是它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当务之急和中心目标。同时,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非一国之力所能奏效,必须进行和加强国际合作。这使得国与国安全关系中的“零和”性质降低,共存与合作共赢意识增强。第二个层面是各国重新认识怎样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在传统认识上,一个国家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就能克敌致胜,维护本国安全。“9·11”打破了这种传统理念。美国军事力量世界第一,不但拥有最强大的进攻性武力,还拥有最先进的防御系统,并竭力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以确保其绝对安全。但在恐怖分子奇袭下,所有这些最强大和最先进的攻防手段都不起作用,美国本土遭到空前惨重的打击。这表明,在现代条件下,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现在全世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连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国都无法确保其本土不受灾难性打击,那么出路何在?怎样才能确保国家安全?答案并不复杂。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一个没有仇恨和敌人的国家最安全。这就要求一个国家必须奉行明智、正确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分量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不搞干涉、欺侮、侵略别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即使美国也会朝这个方向有所反思,将来总有一天也会这样想、这样做。第三个层面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重新安排其国防战略布局的轻重缓急。以前美国战略布局是外向型的,把重点放在海外,向国外大量派兵,建立军事基地和经营军事集团及联盟,认为这样做守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攻便于进击敌国,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本土防御。现在美国战略布局重点发生变化。美国在“9·11”后出台新的《国防战略报告》明确把防卫本土安全作为优先战略目标。这当然不表明美国将从海外收缩,美国要推行全球战略,势必会继续重视与加强海外军事部署。但其军事布局重点的改变是明确的。西方国家这些安全观念上的变化很可能带动其军事思想和防务战略一定的调整和转型,可能使其防务政策逐渐着重本土防御,这将有利于缓解与消除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和对抗危机,促进世界总体安全。 美国自冷战结束后,依仗独超强势,加紧推行全球独霸战略,美历届政府无一例外。布什政府是二次大战后最保守的政府之一,利用近10年来美独超实力强劲增长,和“天下无对手”的“战略间歇期”,推行“新现实主义”即赤裸裸的实力政策,变本加厉地强化全球战略攻势,妄图尽快建立由美独家支配的世界秩序。美国的强势地位和布什政府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攻势对世界多极化进程造成严重干扰和挑战。但世界多极结构是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基础,也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和维护各国独立与主权的重要保障。世界走向多极化既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愿望和人心所向,这一进程是难以阻止的。美国建立由其主宰的单极世界的图谋不可能得逞。其一,世界力量消长变化愈益有利于多极化进程。美经济强劲增长时期基本已过,此后可能陷入低速增长。欧盟扩大和一体化深化进程将同步发展,其力量和地位将趋上升。俄罗斯复兴进程加快。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印度、巴西等地区大国和一些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将不断发展壮大。这将有力地阻止美国的单极战略,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向纵深发展。其二,美单极独霸政策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抵制。欧盟、俄、中等大国在世界战略格局走向上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与政策取向,都明确主张多极化,对美单极支配图谋形成共同牵制态势。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发达国家出于维护本国的独立与主权和确保本国应有的国际权益与地位,都希望维护世界战略平衡与稳定,反对单极独霸,主张多极共存。特别是美国坚持实行强权政治,对不认同美国制度和政策的国家动辄进行制裁、遏制、打压,甚至动武;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为了霸权私利,甚至不惜背信弃义,撕毁国际条约、协定;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大搞双重标准,使国际社会认识到,美国的一极主导实质上就是强权主宰。这将根本损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与抵制。其三,美国的作用与影响有一定限度。美国确实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在当前打恐战争中进一步扩大其势力范围和影响,正处于其独超实力鼎盛时期。但对美国的力量和影响不能过分夸大。就经济力量而言,世界存在着三大中心,即美国、欧盟和东亚,并不只是美国一个中心。就战略力量而言,世界基本上保持了均势,尤其是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器同美不相上下。美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连年受挫,并落选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反恐”扩大化和中东政策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陷于孤立,对一些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得逞,表明美国并不能为所欲为和一手遮天。包括美大多数盟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所以同其建立密切关系或同它合作,主要是出于自身安全或经济利益考虑,而不是完全听命于它。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作出判断和取舍,而不是唯美是从。对于本国的独立和主权,它们更是特别珍惜,牢牢把握,决不愿受制于任何国家。世界各国发展经济需要同美国合作,而美国的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合作。同时,避免和防止国际冲突与对抗,特别是防止大国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根本利益所在,因为在当今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大国冲突包括核冲突没有赢家。总之,美国的全球战略攻势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会产生全局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但毕竟阻止不了世界多极化进程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美国不能摆布和决定别国命运,更不能主宰世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积极参加并争取主导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一项要务。但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合作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他国尤其是西方“借重”中国背后的工具性目的。中国只有全面锻造经济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博弈中掌握主动。  透过热闹场面看实质  自从去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闭全球经济与金融面临大洗牌以来,历史似乎赋予了中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难得机遇。一年来,无论是旨在拯救全球经济的G20峰会还是讨论改革蓝图的IMF和世界银行年会,乃至强化区域经济合作的中日韩首脑会议,中国都是不折不扣的主角。中国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或者反映中国愿望的有关建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甚至,过去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中国,如今已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机制设计建议,使得长期以来的金融体系的主导国——美国,再也无法忽视中国的影响力。至于和周边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合作,也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展开。  不过,我们更应透过上述这些热闹场面看到背后的实质。某种意义上说,一年来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与影响的相对提高,固然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得益于稳健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金融免受正面冲击,也得益于中国财经与外交专才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西方国家在遭受金融危机全面冲击后引致的力量空前衰退,使得他们继续主导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在不触动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允许中国扩大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行为空间并承担更为重要的国际义务,既满足了中国的部分愿望,也符合西方的利益。也许,这是一种双赢。  最近一段时期,有人十分看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IMF中投票权的可能提高。其实,这更是西方的一种策略安排与安抚。诚然,中国投票权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经济权力分配的均衡以及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会放弃其在IMF中的权柄。在可预见的未来,西方对世界银行、WTO和IMF的实质控制权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西方经济已经告别了极度恐慌期,正在迈向复苏轨道。差不多已经止血的美国金融业巨头,也在蠢蠢欲动,酝酿新一轮的扩张。可以预计,一旦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全面企稳,他们对中国力量的借重就会大幅下降,届时中国又将面临过去那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  区域经济合作道路漫长  同样应该清醒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尽管成绩喜人,但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局面一点也不容忽视。应该说,中国与东盟十国将于明年建成的自由贸易区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亚洲,中国要成为区域经济整合的积极主导力量,还需妥善处理好与日韩等主要经济大国的复杂关系。日本之所以大力主张构建“东亚共同体”,既是节约区域经济合作交易成本并复苏日本经济的需要,也有以此机制约束中国经济影响的战略考虑。日本深知,中国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趋势尽管不可阻挡,但日本在整体经济竞争力方面决不能输给中国。如今,日本相较于中国的经济优势还很大,日本可以比肩美国的科技实力、产品品质等方面都是中国软肋。中国必须清醒认识到,一向戒心十足的日本肯定会竭力维护其亚洲经济龙头地位的。至于经济规模大约只有中国五分之一的韩国,其经济竞争力其实一点也不弱于中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领先三到五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亚主要经济大国之间尚未建立起稳定的互信体系,经济发展差距亦很大,要建立类似欧盟的统一货币与经济政策尚缺乏基本的政治与经济环境。  锻造经济竞争力是关键  在区域与全球经济合作中,英国似乎是个另类。与欧洲大陆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英国,在经济上既没有全面投靠美国,也没有完全拥抱欧洲。这种既密切又有距离的经济关系反而为英国赢得了相当充裕的发展空间。英国相较于德法等区内一流经济强国的优势主要就是金融,因此,英国迟迟不愿加入欧元区,而是大力发展离岸金融,致力于巩固并提升伦敦作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英国在与美国的合作中全面提升了自己的经济与科技竞争力。正是得益于理性而智慧的国际经济合作,使得早已降格为二流经济强国的英国依然能够保持一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致力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笔者建议,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不必看重西方大国及其舆论频频给中国所戴的高帽,而是针对我们在金融、科技、品牌以及制度文化等领域的软肋,尽早“补课”,以期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沙风水格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