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创业者关注什么调研?你是在什么行业创业的?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中金财经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李开复:中国创业者却了些什么?
作者:佚名&&&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科技创新圣地硅谷有哪些趋势正在发生?什么样的科技会在下一阶段席卷全球、改变世界?在中国 “硅谷” 中关村,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分享了他的新年“硅谷见闻”。这些见闻包括他对当前中国创业者的思考和建议、硅谷前沿科技、以及对于今年火热当中的 VR 和 AR 的思考。此前分享了第一篇,此为第二篇。
  本文转载自新浪科技李根的报道
  为什么在 2016年年 初火急火燎奔赴硅谷?又为什么耗心费力安排了满满当当 15 天的行程?
  “刷脸” 式拜访了 26 位硅谷大佬,DST 的 Yuri Milner、Google 的 Pichai、Yahoo 的杨致远、YC 孵化器 Sam、安卓之父 Andy Rubin……
  不让创业者掏一分钱,深入到 18 家时下最富盛名企业参观、交流,闭门会谈。在 Apple、Google、Facebook、Airbnb、Tesla、Twitter、YC 孵化器……
  希望让中国创业者学习什么?
  这都是李开复本人才能解答的疑惑,为什么在 2016年 新年伊始,花了 15 天时间,带着 100 人的队伍奔赴硅谷?
  近日,在中国 “硅谷” 中关村,李开复向新浪科技解答了 “硅谷之行” 的初衷、感悟和启发。
  通过投资奠定了当下互联网格局的 DST 创始合伙人 Yuri,跟他们分享了什么?缺乏 “黑科技” 的 Airbnb 为什么会有惊人的爆发力?中国的创业在日益国际化的当下又最缺什么呢?对于下行的中国经济形势,决定将创新工场挂牌新三板上市的李开复,又有哪些考量?
  答案都在新浪科技整理的李开复口述实录:
  1、创业者缺什么
  我们这次硅谷之行,属于创新工场投后服务。我们带着兄弟会成员和工场近 100 人的团队,几乎把硅谷的老朋友们又访问了一遍。除了正好有事不在的 Elon Musk,还有刚当父亲的扎克伯格,其他的都带着创业者访了个遍。
  (李开复与谷歌 CEOSundar Pichai )
  讲一下背景,从创新工场的发展来说,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断基于自己对于行业和市场的判断进行布局投资,然后通过各方面的投后服务来帮创业者提供价值。再后来,我们发现随着行业各方面的发展,看到了做一个创业者互助社区的重要性,而且如果能够得到一些资深导师的帮助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做了兄弟会和群英会。
  在兄弟会和群英会里面,我们也时常在讨论,而最近讨论最多的是:我们这些创业者身上到底最缺什么?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创业者在有些方面能力很强:知识面、产品能力、管理能力、战略和竞争战术等,也经过兄弟会拓展了人际关系,有彼此之间上下游的合作等。但目前好像在格局观、世界观等方面有欠缺,这种欠缺其实就是十亿美金公司和百亿美金公司的差别所在。
  具体来说,一个创业者可以整体琢磨怎么把产品功能多做一点、用户多弄一点,但是如果格局不够大,眼光不够长远,比如怎么用一句话描述 “我的公司在如何改变世界”,那我觉得应该去最好的学习圣地硅谷增长见识。
  坦率来说,在国内大家也能通过看马云、马化腾的演讲,请王峰、王兴做分享等实现提高。但在国际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面,以及美国人在突破创新的胆识方面,还是很值得学习的,这是一个理由。
  其次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觉得中美的产品跟技术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越有商机。
  以前你说一个美国公司到中国来,其实挺难的,中国公司到美国去也挺难的。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中国的创业水平在提升,其实能做中国创业者的老师,也只有在硅谷才有了,世界的其他地区可能都打不过中国了。
  更多产品的国际化可能会基于技术。比如说你做了人脸识别Face++,你要把它推到美国去,或者是美国做一个 Siri 想推到中国来这个是 完全有可能的。所以随着创业从产品驱动、市场驱动走入技术驱动,我认为现在就产生了很多机会:更多中美合作,把中国公司带入美国,或者倒过来给彼此的机会会越来越多。而且很多中国创业者是有优势的,他们在创业打法方面,跟美国是有差异化的。
  (嘉宾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分享)
  反过来也一样。所以我们就觉得对这些创业者来说可以学习,去向硅谷创业者学点什么,然后有什么技术可以引入,哪些产品和技术可以打到美国去,未来还有什么机会等。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创业者也能建立彼此间的兄弟情谊。因为在一起旅游、参观那么长时间,回来就变成好哥们儿。
  还有一个相伴随的,就是去硅谷挖人。因为技术人才方面,美国还是有很独特的地方,谷歌这些公司训练出来的工程师,在大数据、大计算、团队合作、协作、管理、作战等方面还是有一些优势的。所以我们也找了一些很棒的技术人才,也帮我们的公司挖人。
  这大概就是此次硅谷之行的目的和理由。
  2、百亿美金公司
  这次硅谷之行中,也和 DST 创始合伙人 Yuri 有了深入交流,他请我们到他家去参观,在他家用早餐,也跟我们分享了他对趋势的一些认知。
  Yuri 主要分享了两点,第一是他坚信互联网的革命还远远没有结束,第二是分享了他认为一个 “百亿美金公司” 的创始人该有的特质。
  互联网的革命还远未结束。Yuri 的主要依据是人均 GDP 和互联网的 GDP 的比例,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另外他还认为互联网在一些国家的成长会有更好的发展,他坚信中国是这些国家之一,因为现在普及率之类的还有很大的空间。
  另一个是 Yuri 如何去识别值得投资的创业者。DST 的风格,过去我在知乎上回答过,Yuri 本人只投 10 亿美金以上的公司。但是现在,他说自己要识别 100 亿美金甚至更大的公司。原因是他认为其实 10 亿美金的公司,做起来挺容易的,而且他自己就创业做过,最后成了 10 亿美金的公司,他说:“我自己做 过,我就看创始人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基本素质和经验就行。”
  但识别 100 亿美金公司的创始人却不容易。他跟我们分享了一些独特的看法。Yuri 说他投资了 Facebook、京东和小米等公司,从扎克伯格、刘强东和雷军身上,他也能不断学习得出一些结论。“你要说这些人到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其实每个人各有特色,但是有一点,这些人都有种怪怪的特点,都有种偏执狂的特点。如果你找一个创始人,四平八稳、什么都懂、有高深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验,这个人是做不成 100 亿美金的公司的。”
  所以 Yuri Milner 的结论就是说:100 亿美金公司的创始人一定在某些方面相当偏执。
  (Yuri Milner在自家的花园与开复交流)
  接下来,一旦你找到这样的人,投资模式也就很简单了。人识别对了,领域识别对了,投资人所要做的就是站在创业者背后把钱给他,他要什么你就帮他做什么。 董事会席位不要了,控制权不要了,对赌也不要了,因为找了这么棒一个人,好不容易找一个快速成长的领域的老大,而且是有偏执特质的超级创业者。你接着要做的就是把钱给他,他爱做什么就做什么,无条件支持他。这是 Yuri 的一个理论,这些理论以前都说过,只是这个偏执的部分,我觉得由他亲口说出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那天在 Yuri 家里,大家问他说:你做过最艰难的决定是什么?
  他说, 我有一次融了 2 亿美金,然后我转手全部投进了 Facebook。因为他觉得 Facebook 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公司,自己投进去以后不但能赚钱,而且能够彼 此学习,对公司有很多战略的意义。后来确实也一一验证了他投进去虽然很贵,2 亿美金只买了 2%,因为 Facebook 当时估值是一百亿美金。
  至今你还可能会搜到很多文章,在当时批评这个俄罗斯土豪,说这么贵的估值还投,但后来验证了 Yuri 这个决策的正确性。他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做成了,使得他在 Facebook 大涨之后,被很多人奉为创投神话。
  现在的话,Yuri 除了投资,还特别热衷于基础科学,也在做一些对整个人类认知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他和扎克伯格,以及马云等发起成立了一个 “突破奖” 的新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因为他们认为诺贝尔奖有些过时了,没有涵盖所有的重要的领域。
  另外,Yuri 还发起了一个找外星人的项目,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是孤单的。当然他不是支持找 UFO 那种想法,他觉得我们就应该对外太空发出 信号,说人类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找各种外星人存在的信号。实际上这一类的现象,他觉得如果数据能够结合一下很值得一做,因为这是人类很自然的下一步。
  所以我觉得看了这些以后,我们带去的创业者都觉得格局很大。在告别 Yuri 的时候,很多创业者都意识到之前想的问题太小了,而且他们也开始希望有一天能够想到人类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责任问题解决没有,人类是否孤单,怎样有一个 “大脑” 去进入各个领域。
  总之就是脑洞大开。这次硅谷之行,也希望他们能够看到:永远有更伟大的事情可以做,唯一限制你的只是你的雄心壮志和想象力。当然,这不会对你现在所处行 业的竞争和业态有改变,不会对你怎么去迭代产品、获取用户有改变,也不会影响到你的融资上市的思考等等,但如前面所说,有大格局的创业者是会不一样的。
  3、公司文化
  还有一个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访问 Airbnb,有种 “大跌眼镜” 的感觉。因为我们去之前并没有预料到这个公司是此行的一个大亮点。我们去谷歌、去特斯拉,这些企业都是大家的心中的英雄,都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但 Airbnb 就是一个网站而已,普遍的看法是:他只是在正确的时候启动了这个项目,然后就拉 了一堆用户慢慢地滚动起来一个平台。
  (兄弟会成员与 Airbnb 高管Varsha Rao畅谈)
  但是我们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公司的文化非常不同。很多创业者过去会认为硅谷公司文化类似,这些公 司都是科技型的。文化无非是:共享技术改变世界,颠覆模式之类的。但是这次去了以后就发现这些公司原来那么不一样,其实硅谷当然有他的文化,但是每一个硅 谷成功的公司都有非常独特的、自己的文化。
  那么在 Airbnb,这是看得最清楚的,因为他不是一个伟大的技术公司。创始人也不是枭雄,或者商业天才。当然他商业是不错的,他就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坚持做一件事情,然后他公司的使命和文化非常清楚:我们要做一个好主人。
  其实我们经常在大公司里听到类似的口号,有点说教性的公司文化理念,比如诚信、重视用户和用户第一等等,但员工心里觉得就是说说而已嘛。
  真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去 Airbnb 后发现,这个公司真的在实践他的文化,一下子让我们感觉好像真的回到家了。他们对我们这些来访者非常好,安排参观,并且每十个人就会安排一个导游,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导游都是 Airbnb 长期的员工,会介绍 Airbnb 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有趣的是 Airbnb 会把他们平台上一些很好的家庭,还原式实现在他们的办公室里,比如某个会议室,他们会告诉你这是波多黎各谁谁谁的家,欢迎你去祝 所以他们其实也在不断地为屋主做广告,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化真的很成功,屋主和员工都特别想做一个好客的主人,我觉得 Airbnb 的成功其实是基于这个心 态。
  之前有很多人说 Airbnb 上拍的照片特别漂亮,是因为这个才成功的。其实真正的是 Airbnb 上的每一个人都想如何成为一个好主 人我要把家整理得最美,做得有特色,让别人能够留下好的评语,因此我要拍很美的照片,再经过 Airbnb 平台来传播。所以屋主的整个传播流程上传、审 批、留言、上诉和批评等,都在围绕一个核心:宾至如归。通过去 Airbnb 拜访,受到这样的欢迎,印象还是蛮深的,也值得中国的创业者思考借鉴。
  4、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此次硅谷之行中,李开复还就中国经济的话题,在美接受了彭博的采访,采访实录如下:
  Betty Liu:你在中国,你的企业也扎根在中国,对于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心是否过度了呢?
  李开复:的确是有些放缓,毕竟整体经济都有些放缓。但其实中国经济类型包含两种类型,一个是传统型经济,另一个是创新型经济,指的就是科技型经济,线上对线下,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消费者服务型经济。中国的创新型经济增长非常可观,当前问题的症结在于,科技行业的崛起是否足够抵消传统行业的衰弱。科技企业增长巨大,但整体规模依然偏校我认为如果整体经济下滑能减缓的话,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抵消这种衰弱。但我不是经济学家,我并不能预测经济。
  Betty Liu:是的,科技行业在中国相对类似制造业的传统行业还算是新兴行业。那么问题来了,当人们看到部分科技公司的股价时,他们会质疑这种增长是否会超出公司的掌控,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认为?
  李开复:当然不会,大部分都在掌控之中,我认为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是十分强大的,但强大的也只是少数。当你成为科技行业的领头羊是一件很伟大的 事情,你能够以此为基础,在这一行业和毗邻行业中,创造巨大的利润,正如我们从谷歌成立母公司 Alphabet 看到的那样,我相信未来会有中国的公司走这 条路。就那些大公司来说,我对他们很有信心,他们的财务数据十分庞大,比如阿里巴巴在双十一当天的交易就超过 140 亿美元,在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腾讯产品的微信和 QQ 共计发放了 120 亿的红包,中国农历新年人们互相发钱作为节日礼物。当你拥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市场,这些数字都是难以置信的,中国差不多有七亿五千万人使用智能手机,其中超过半数可以进行免费的线上支付。在中国没有信用卡或是 PayPal 的服务费,所有转账都是免费的,这就能够驱动更多的线上商业机会。
  Betty Liu:但是开复,许多关注者会认为,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极富潜力的市场,但是这些中国科技公司能够成长到如此庞大,也是因为中国政府会保护他们的市场 份额,像 Facebook 和 Google 这样,因为审查制度不能或者选择不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怎么办呢?
  李开复:美国公司互相之间也有区别,比如苹果,或是微软在一定程度上做得很好,其他的公司就有点艰难了,未来不可预知,我认为更大的问题是,美国公司是否能够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和需求。比如说我刚才谈到的红包,如果一家外国公司不理解这一概念,就不能利用其盈利,毕竟这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件大事,美国公司要想在中国成功,就必须改造自 己,而不是将美国商品直接搬到中国。
  Betty Liu:我认为在中国销售产品的美国公司都做得很好,比如说耐克,但是在服务端照顾消费者就麻烦了,知识产权和审查制度阻碍了外国公司,你认为中国的这一制度会改变吗?
  李开复:这很难下定论,就人口数量和消费者水平来看,世界上只有两个大国,美国和中国,中国公司在海外市场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美国公司也一样,我认为这主要是文化交流和授权的问题。至少目前我不认为美国公司能在中国发展很好,当然其中也有你提到的其他因素。
  原创文章,作者:创新工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p/5044210.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戳这里告诉我们1
责任编辑:cnfol001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快速直达:
您现在的位置:
举例说明五种创业者类型
瞧瞧你是属于哪一个
举例说明五种创业者类型
瞧瞧你是属于哪一个
点击:407次
时间: 16:48:31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馆都不尽相同,人们在创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自然也各不相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创业者类型呢?分享五种类型在此,让你瞧瞧自己究竟是哪一个。1。超级创业家超级企业家在这里需要稍微介绍一下。当你看到这种人时,你就能立刻感受到,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的创业活动能够跨越空间,时间,国家和民族。他们通常不局限在一个行业里折腾,嘴里还嚼着一个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就瞄向锅里的四个了。至于这种人的代表,想想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艾伦·马斯克(Elon&Mus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想成为一个超级企业家吗?祝你好运。他们复杂得令人惊叹:他们的成功之路是一个迷宫,这个迷宫由一连串的好运、不可预测的市场时机,以及无与伦比的天才组成。2。地方创业者除了不能获得全球性的巨大关注外,这一类型的企业家与超级企业家有着共同的品质。他们的野心可能比较小,但他们的努力也可以改变生活。至于这种类型的企业家,有一个离我最近的例子是德赖弗(Driver)兄弟:亚当(Adam)和格雷厄姆(Graham)。他们应用他们的商业才能,和他们的一些本地朋友一起在加利福尼亚州开创了Drivers&Market.Driver的到来对我们当地的社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并欣赏这些影响。他们己经扎根在了人们每一天的生活和他们所吃的食物中,他们已经悄悄改变了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的生活。3。翼型创业者翼型企业家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类型之一。翼型企业家可以比作蝙蝠侠的罗宾。没有他们,成功的创业者们也不会那么强大。因为这个“翼”有特殊的才能,他们有能力承担领导责任,但是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却愉快地坐在座位上,去让企业的创始人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这些人往往是一个公司里的“首席运营官”或“联合创始人”。他们是最适合的合伙人,他们不承担所有的风险,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却擅长从混乱中理出秩序。4。产品型创业者作为Mohr-Davidow&Ventures在硅谷的普通合伙人之一,Bryan&Stolle在寻找创业者加入到公司中来,不断扩大业务时,每年会遇到成千上万个创业者。他发现,他遇到的新型企业家中,很多人是以他们的产品为核心的:“通常情况下,这些人是拥有技术专业的工程师。但他们在成为企业领导,管理或建立一个大公司所需要的素质方面,经验非常有限。他们是构想一个新产品方面的发明家,他们最好找一个合作伙伴,这样才可以围绕产品建立一个公司。”5。伪创业者因为创业企业的激增,出现了另一种新型的创业者,我称之为伪创业者。如果你不懂,我借别人的口说一下:“追求声誉是一块巨大的磁铁,甚至能扭曲你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感情。它不是让你做你喜欢的工作,而是让你做你‘想’要喜欢的工作。”五种创业者类型,前面四种都有代表案例说明,后面一种没有,说明什么呢?说明最后一个不是真正的创业者,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取得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之少的。
最新项目推荐
·【家居】
·【其他】
·【家居】
·【娱乐】
·【家居】
·【保健】
·【服装】
·【服装】&人参与 | 时间:日 08:05
&导语:29岁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讲只是开始不久,还有许多机会,只要放平心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就会成功。最近流行一种说法,即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Timeout(过期)了,所谓的29岁现象。因此,如要在青春岁月里有所突破,创出一翻事业来,就宜赶在青春“过期”之前。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当你站在二十几岁的尾巴上,当身边又一位朋友宣布结束,开始了。你是否内心也开始焦虑,是否开始夜不能寐,是否心里的那颗创业的心亦开始蠢蠢欲动?职场中“29岁现象”“三十而立”的古训让现代职场中许多29岁的男人出现惶恐,表现在看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忽高忽低;设定的工作目标或高不可攀或放弃追求;对下属或要求过分或听之任之,对亲友不耐烦,对团队尤其是对上级经常抱怨牢骚,对待批评建议经常没有耐性甚至反应过分激烈,老虎屁股摸不得;经常比过去,讲排场慕虚荣,对自己过去的同学朋友羞于提起现在的职位或收入,内心经常将自己与认识不认识的佼佼者做不切实际的攀比,攀比之后往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放逐,严重者陷入重度抑郁症;生活没情趣、工作无效率,经常是心里着急行动却无力无效,就像人们梦中经常遇到的紧急情况:想跑迈不开腿,向动动不了,想说张不开嘴,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沈志华在这个中型企业已经工作五六个年头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不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遭遇到职场天花板:工作了这么久,公司该涨的薪水也涨了,该提拔的职位也提拔了,基本上,薪水和职位都已经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了。二十出头那会,沈志华知道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现在就要多付出,因而心态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的心智非但没有成熟,反而越来越急躁了。眼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结果没能达到社会上讲得“立业”的期望和标准,沈志华渐渐觉得自己对父母不好交待,不好意思见同学朋友,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很多无形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倦怠和迷惘,成为“29岁现象”里的男人们的普遍心理。作为职业人,他们被企业按照职业、职位的标准来要求,也得到了相应的作为企业人的报酬。但作为一个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员工在企业的任职结束,也意味着这次交易的结束。从此,企业就不再对这个员工的未来负责了。但是员工却不能就此停止努力,他需要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者,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作为职业人的男人产生焦虑与倦怠情绪的根源。职场的倦怠,是因为这些人实在看不清楚职业的未来。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今日的努力只是在为公司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但这种锻炼如果不能成为行业顶尖,事实上对未来的益处也是有限的。在外企工作的职业人碰到了天花板,然后去了内企延续职业生涯,但在内企的人又能如何?微薄的薪水,朝不保夕的工作,尽管今天被称为经理或者别的什么头衔,但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有着一份或许不那么美好的工作而已。既然职业不是未来的保障,一个具有长久考量的职业人就会不得不自己去寻找保障。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是一个创业人数很多的地区,这固然和机会多有关系,但深层次上,恐怕是他们更需要的是通过创业来为自己的“而立”和未来的保障做设计。但是不是一遇到瓶颈时期就得逃离职场,选择去创业呢?是不是选择创业就能让前途一片光明呢?不管做什么,盲目地去做,不加分析地去做,结果必定是失败居多。不妨先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成为“29岁现象”里的一分子吧。29岁现象较为普遍,对于不少已经成功或者尚未成功的人士可能在职场经历中都会遇到,只有少数一帆风顺的人,可能较少面对这个问题。内因是没有足够地反省自己,内在潜能没有充分地释放出来,外因则与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工作单位和工作部门等不适合自己有关。对于29岁现象,应该首先反省自己,看是不是找到了喜欢的工作,如果没有,就很难投入地去工作,更不会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出佳绩。其次要从周围的环境寻找原因,看自己的风格是否与上司相符合等。不管怎样,29岁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讲只是开始不久,还有许多机会,只要放平心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就会成功。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二十几岁的男人,一定得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脚踏实地工作,积累经验,做到能够自食其力,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了解自身能力、经验和擅长,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找准自己的位置;有稳定的收入,有较为确定的预期。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彻底地了解,然后才能确定,到底是通过继续做职业人还是通过自己创业来走出这个瓶颈时期。创业与打工,哪个风险更大?创业与打工,哪个风险更大?许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当然是创业的风险更大啦。其实,创业与打工都有一定的风险。很多说创业风险大的人,他实际仅仅是从金钱这个原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并没有从整个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来分析。因为人生心理的快乐程度不能忽视,创业的人,是痛并快乐的,而打工的人则是快乐并痛着。打工人群压力大不大?看看书架上最近卖得特别火的那些书的广告词就知道了:上班族的福音、减压、舒缓精神疲劳、治疗“办公室综合征”……再有,报纸杂志上,诸如如某某公司的某某精英因工作压力巨大,跳楼自杀之类的新闻并不鲜见。很有可能,上班族的压力已经超过了创业者的原始压力。打工者面临的风险和压力是无处不在的。工作待遇低吧,自然是担忧了今天担忧明天;工作的薪水报酬较高呢,又担心因为工作的失误而影响地位和待遇,原因就在于薪水是别人给的,所以心里总会有一种不踏实感。这也是实际生活中很多收入较高的人选择创业的心理因素之一,他们需要更大的心理释放,需要更大程度去实现价值,所以对他们来说,创业更有乐趣,风险因素则被这种乐趣带来的热情而击败下去,对他们来说创业风险远没有在公司占据高位时所具的风险高。而当打工者失去工作之后,往往有一段时间的心理迷茫,自信心可能因此受损,对他寻找下一个工作带来无法抹去的阴影。而这个结果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打工并非一本万利,那创业又如何呢?创业需要好的项目和资金的支持。打工需要良好工作态度和丰富经验。否则都可能会被淘汰出局。创业,可能会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导致亏损,这是创业者不愿意见到的,也是大多数人考虑到的主要风险,然而,我们可以想到这样经历过过程的人,失败后他会怎样做呢?在实际生活中,创业亏损后,大多数人宁可接受教训和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而不愿意再去打工。这就说明,其实创业是得到了更多的价值性的东西,至少他还敢再来。可能他第一次创业的时候,还不具备这么大的勇气呢!原“巨人”史玉柱创业可谓败得倾家荡产吧,但是他依然选择创业,并且做得不错。未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是喜欢创业的现象说明,创业过程确实可以让人们得到超出金钱范畴之外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创业的过程产生了乐趣,乐趣激发了热情,热情屏蔽了创业的风险,最终走向了成功。打工好还是创业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打工是在燃烧青春,当生病、年老不能工作时,收入会减少,生活就会没保障。创业不同,它是在建管道,为的是让收入如自来水管道中的水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源源不断的流进来,并且惠及子孙后代,初期是辛苦的,后面是甜美。创业和打工只是两种生存状态,如果要说风险谁高谁低,那么就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看待了。二十几岁的男人,千万不能创业者就是强人,打工者就是安逸之人,而贸然地辞掉工作去创业。看看你自身的情况吧。如果你打工会经常挑槽,也许你更适合创业;如果你可以稳坐钓鱼台不挪地方,你也许更适合打工。总之,创业和打工,风险共存,而风险因人而异。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二十几岁的男人,大多数是沿着父母或者社会安排给我们的既定路线过来的:学习、工作。到底要不要创业,能不能创业?这是一个常规之外的问题。我们发现,虽然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都很有能力。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有才华的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天生具有强烈的求富愿望和坚强的行动力,从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而沾沾自喜。就像美国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戴尔计算机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美国股票投资之神巴菲特等,他们喜欢打破僵硬的社会角色带给自己的约束,毫不惧怕创业将会带来的巨大风险,年纪轻轻就挖掘出了自己的第一桶黄金。在前面我也说过,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打工,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到底要具备哪些素质呢?创业者的第一素质是商业敏感你有没有对财富的敏锐嗅觉力?你能不能从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极其细微的事情中发现巨大的商机?如果你打算创业,你就得先好好审视自己是否具有商业敏感。加拿大多伦多Spinmaster玩具公司创立于1994年,1998年销售额是200万美元,1999年销售额已达420万美元。公司创立时,三位创始人:哈拉里,27岁;瓦拉迪,29岁;拉比,28岁。1991年,哈拉里和拉比这对恋人在西安大略大学读绘画艺术,并沉浸在招贴画的艺术灵感之中。有一天,拉比突发想像,这么精美的艺术作品,何不将画拿出去卖钱?两人一拍即合。没想到一张招贴画竟卖了5个美元!5美元不多,但意义非同小可。从卖出第一幅校园招贴画开始,他们就确信,未来的唯一选择就是做一个创业者了,因为他们从交易中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发现了自己除具有技术能力外,还具有非凡的商业能力!而这些是一个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尤其是商业能力更是创业者必备的第一素质。我们许多年轻的创业者,往往容易轻忽这一点,以为在技术方面超群,在商业上也能拔萃,而疏忽了商业能力的培育和发掘。许多创业者在这一点上是有切肤之痛的。因此,创业者从细小的生存细节,了解自己的潜质,确立自己的创业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当然,有技术而无经营头脑并不要紧,你还可以请有这方面才华的人加盟做你的CEO!哈拉里和拉比虽然有商业头脑,但仍不忘邀更出色的人加盟呢。1994年,哈拉里和拉比毕业后,用卖招贴画所挣的1万美元投资制造了一种叫“地球伙伴”的玻璃头饰,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100万美元。后来,他们认识了学国际商贸的瓦拉迪。瓦拉迪的加盟又使他们如虎添翼,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在业务上不断拓展,生意十分红火。拉比回忆道:“在创业的前一年半中,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坚持,以及满足突如其来的大量需求。”继“地球伙伴”的成功之后,他们设计的另外两种产品-一魔棍橡胶水玩具也大受欢迎,而1998年生产的空压动力玩具飞机更是风靡欧美。现在,已有很多买家提出收购这家公司,但这3个年轻人不为所动。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公司做得更好,技术能力和商业渠道都很成熟,管理也有条不紊。谈到成功的经验,拉比说:“年轻时思维敏捷,而且又有商业潜质,那么你成功的机率就是双倍的。”敏感的、愿意思考的人,会从人们不以为然的事情中找到机会,进而成就自己。这种敏感是想要创业的人不可缺少的素质。善于抓住机遇这条变色龙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既向人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实现目标的良好的机遇。就拿创业来说吧,现在很多立志创业的二十几岁男人,有很多都在抱怨,他们认为,老一辈的企业家大都是白手起家,而如今,白手起家近同于神话,如果没有雄厚的创业基金,没有一定的人脉,创业是举步维艰的。因此,他们恨自己没有早生一二十年,没有赶上一夜暴富的时代。他们不知道,一个总是让人一夜暴富的社会是不正常的,因为这样的社会往往处于转型时期,在震荡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行,许多制度和法规尚不完善,因而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一夜赤贫。正如高燃生命里的贵人——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所说:“任何一个创业者,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说实话,当年我们那有现在年轻人这么好的创业环境。就拿我们远东来讲,刚开始的时候,很多的法律法规都没有现在这样健全,另外就是舆论氛围也没有这么好,更没有什么风投。再加上,我们那时候,父母、家庭条件等等,各方面都很差,所以说人生的目标,像我这样的人,只要有5万块钱就够了。”只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才能给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机遇。二十几岁的男人,在抱怨机遇难求时,却没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李想、茅侃侃这些80后的创业代表们,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并不是什么传统的创业资本,而是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就算机遇来了,你也抓不住。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着机遇,如果你有足够的准备,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那么,当机遇来临时,你就可以一把将之揽入怀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辈们感叹:“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也能……”他们把自己的命运系在一个未来的机会上,当然也就不会成功。他们至今还在抱怨着自己的命运。罗丹说:“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机遇而言,亦是如此。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带给我们的人生不一样的机遇,但是,机遇是条变色龙,它隐藏周围的环境中,如果你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很有可能你就会一次次与它擦肩而过。一个关于机遇的故事美国U-Haul的崛起就是一个关于机遇的故事。这是一家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美国公司。创始人伦纳德·塞缪尔(LS)肖恩创立的这个企业在全美都享有盛名,他们的核心业务就是那些与众不同的橙色租赁货车,如今它们已奔驰在全美国的各条公路上。有一次,LS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热。他被送进离家35英里以外的海军医院。LS想让自己的家属搬到近处重新安置,但他舍不得支付一大笔搬家费。后来,他没有去雇正规的厢式货车,而是找了一辆旧拖车。这次不幸的经历在LS头脑中点燃的一盏伟大的商业之灯,他看到了全国范围的租赁网络,利用该网络人们可以就近租用拖车用于单程运输。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拥有巨大市场的绝好商机。不久他就创立了专营拖车的U-Haul。U-Haul创建后不久,另一个机遇也紧随而至:LS的妻子安娜·玛丽在阅读中,发现一则描述铁路运输公司如何获得货车运输车队主们的资助而组建更庞大的车队的消息。LS和安娜.玛丽从中受到启示,他们都意识到采用这套策略可以让他们的业务发生质的转变从而极大地促进U-Haul的扩张。1952年车队项目开始,据此个体和小的经营团体可以投资拖车,而U-Haul则负责包括保险、维修和分配等所有的经营费用。凭借这一点,U-Haul一跃成为全国性的企业。截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U-Haul已拥有42,000多辆拖车。其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人们习惯于从表面上探寻成功的原因,归之于条件,归之于机遇,而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U-Haul之所以能够崛起,就在于它的创始人具有其他人没有的敏锐的洞察信息、机遇的素质,决定了他们能够发现、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信息和机遇。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有用的信息和机遇。社会上的每一项活动,人际中的每一次交往,生活中的每一次转折,工作上的每一次得失等等,都可能给你带来心的感受、新的信息、新的朋友,全都可能是一次选择、一次机遇,是一次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契机,问题在于你自身的素质,在于你是否能发现每一次的信息和机遇。不要以为信息难捕、机遇难寻,其实信息和机遇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在我们的手上。创业就要做行业的创新者萨缪尔·科恩,21岁;杰里米·克劳斯,23岁;托马斯·希尔顿,22岁。美国杰里米冰淇凌公司的创始人,生产口味独特的超级冰淇凌。1997年6月创立,1998年销售额100万美元。克劳斯是天生的做生意者,他说:“我从小就讨厌从事一个普通的职业,因此一直没有工作。而我说过,其实我能做任何工作——甚至做冰淇凌。”于是,这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入学后在宿舍里做起了冰淇凌。不久,同校的两个伙伴科恩和希尔顿也加入了。于是,克劳斯卖掉大部分债券自己投资,并拿出他高中时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净水器时挣的6万美元,和他们合伙开了这家公司。经过市场调查,克劳斯发现,冰淇凌的口味已经20年没有变化,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为他们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他采纳了啤酒商萨缪尔·亚当斯的建议,使用啤酒酿造技术制作口味奇特的冰淇凌,他与当地的乳酪厂联系,由他们提供特制的奶酪。由于口味的创新,使这家小型的冰淇凌公司很快吸引到了风险投资。结果新产品-上市就供不应求。它的风味很快就成为一种饮食时尚,风行欧美及世界各地。克劳斯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我们年轻人应该是一个行业中的创新者,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制造者。因为年轻的本质特征就是新异和充满朝气。”转载自:相关阅读顶: 24踩: 2 来源:,欢迎分享,(QQ/微信:)
1楼&& 01:27:30 不明觉厉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楼&& 09:12:49 这就是公众,他们只关心奇怪的个案。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楼&& 09:56:47 吸引眼球的才是广告点啊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4楼&& 14:04:24 肯定不是真的啦,笑话小段子而已。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5楼&& 14:04:05 以前看过这个段子,一笑而过。“这就是公众,他们只关心奇怪的个案”。确实啊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6楼&& 15:22:28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4百万伊拉克人。” 不错的手段。。又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7楼&& 15:21:32 不错不错,,相当可以,,,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故事,感觉还是可以的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8楼&& 15:20:50 相当不错的营销方法,,至少是抓住了人们好奇的心理,,这个应该属于障眼法。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9楼&& 14:15:51 好深奥。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0楼&& 13:55:32 很不错 很有深意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1楼&& 03:52:26 我都快29了哎,也处于这个时期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2楼&& 14:30:28 我马上也快要到29岁的尴尬年龄了 还一事无成 混的凄惨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3楼&& 07:12:32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打工还是创业,还是需要有个合适的时机和准备。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4楼&& 11:35:13 马上也到了29岁这个尴尬的时刻啊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5楼&& 16:04:57 创业的难度扼杀了不少年轻人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6楼&& 10:46:37 人不能懒惰,只有努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一步一步为之奋斗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7楼&& 15:00:44 我都快29了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8楼&& 17:55:41 &倦怠和迷惘,成为“29岁现象”里的男人们的普遍心理。&,这个结论有失偏颇。文中提到的观点、创业因素等,还停留在想当然的理论阶段,没有多大实践和借鉴意义。上班族和创业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没有亲身实践过,是体会不到的。对于创业者而言,想太多是没用的,而是找到一个方向,狠狠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正自己的目标。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19楼&& 10:29:58 人生规划师,这个职业要开始出始高潮了吗?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0楼&& 23:58:07 职业生涯规划!是该思考思考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1楼&& 12:31:25 引起共鸣的文章,好好规划自己的路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2楼&& 10:23:45 好文,卢松松的文章确定都是干货,不愧为草根站长的个人品牌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3楼&& 10:10:54 趁自己还没到29的时候,多多充实一哈,为以后奠定基础!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4楼&& 00:00:10 基本像我们做过SEO的最终都会自己创业,虽然第一次可能会失败,但是还是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5楼&& 20:23:00 好吧,我就处在这个阶段,不过没打算创业。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6楼&& 17:51:15 相见恨晚啊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7楼&& 14:28:05 跟年龄无关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8楼&& 14:19:31 如今的这个社会,创业难,守业难!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29楼&& 14:10:43 是呀 好好努力 哈哈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0楼&& 14:08:00 年轻人刚开始是知识架构积累的阶段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1楼&& 14:06:01 老了,唉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2楼&& 13:31:02 不知道为嘛 这样的文章我基本路过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3楼&& 12:25:44 没上20岁感觉自己太嫩,20岁之后感觉太老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4楼&& 10:59:51 写的不错很好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5楼&& 10:59:40 写的不错啊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6楼&& 10:36:15 哎,也处于这个时期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7楼&& 09:17:14 路上看到一个女孩朝我走来:“请问你是不是学计算机的?”我疑惑的点点头,她兴奋的又问:“那你有女朋友吗?”我兴奋的摇头:“没有啊,是不是你家电脑坏了?”她转身对后面的女孩说:“看吧,我就知道这种背双肩包的是学计算机的屌丝。”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8楼&& 09:16:59 这个看个人情况吧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39楼&& 09:07:19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打工还是创业,还是需要有个合适的时机和准备。顶: <ins data-digg="踩: <ins data-digg="
相关文章阅读更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98775',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点赞最多 31802448170615091120107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者需要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