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性城市一般都是怎么转型的?

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1版:理论·政治
&& 往期回顾 & && &
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
——评《跳出资源陷阱》
&&&&目前,实现发展方式转型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受到阻碍;二是在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传统工业以及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将面临生存危机。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如何突破现有困境,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平稳转型,尤为迫切。杨树平撰著的《跳出资源陷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以作为资源型城市的三门峡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如何“跳出资源的陷阱”,实现转型作出了有益探索。&&&&作者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主动借助后危机时代带来的机遇实现转型。国际金融危机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带来的不仅是危机,更多的是机遇。这种机遇主要表现在:能够缩小与发达城市间的差距、承接产业转移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这意味着资源型城市要积极应对危机,实现逆境中的突破。对于三门峡市来说,就是要依靠自身的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逐渐融入大中原经济区,利用区域整体力量实现自身经济转型。&&&&作者认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是促使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核心环节,这就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自主创新的科技园区,实现统筹兼顾的合理布局,促进综合发展。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开放性和循环性,而且要关注民生保障和生态保护,以保证城市的整体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主导能力与制度建设是保证转型战略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要树立求真务实作风,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转型顺利推进。&&&&从总体看来,这本书有这样几个特点:重点突出,实证性强,该书针对的问题是三门峡市的发展,不仅从一般意义上对城市经济转型进行宏观理论分析,而且针对特有问题进行现实对策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作者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生动例证。对策恰当,可供借鉴,作者立足实际,有针对性地实证分析,提出的现实对策,对于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典型模式分析与借鉴
>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典型模式分析与借鉴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典型模式分析与借鉴
&#160;&#160;&#160;&#160;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一直是世界难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将目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归纳为三种模式:产业延伸型转型模式、产业更替型转型模式、复合型转型模式,并给出了这三种转型模式的具体经验借鉴。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在工业化初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加上对资源的长期无序开采利用以及政策的不完善,同时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致使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在因矿而兴的同时不可避免走向矿竭城衰,走进开发、成长、繁荣、衰退的死循环中。要走出这个死循环,就必须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世界难题。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外典型模式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在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上的做法主要有三种模式:美加澳的市场经济主导模式、日本的政府行政措施主导模式和欧盟的政府经济措施主导模式。
  1、市场经济主导推动转型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都是资源富足国家,无论资源的种类、储量,还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美、加、澳三国的资源开采与加工企业绝大部分是私企,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很少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在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上,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何时进入、何时退出以及如何退出。
  2、政府行政措施主导推动转型模式。日本由于矿产资源贫乏、国土面积狭小,所以对资源型城市极为重视。1961年至1991年,日本政府先后九次制定产煤地域振兴政策,通过采取分阶段逐步减少国内煤炭产量,在产煤地域实行人员安置、复垦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吸引外来投资的产业援助和扶持措施,寻求煤炭产区经济结构多元化,实现产煤地域的振兴。
  3、政府经济措施主导推动转型模式。法国洛林地区和德国鲁尔地区是欧洲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这类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主要以政府经济措施为主来推动经济转型。法国洛林主要通过政府积极组织引导,提供资金援助,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来推动转型。同时政府通过建立企业创业园,免费提供培训等措施,支持下岗工人创业、 再就业。德国鲁尔区的做法为:政府成立委员会,制定总体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完善社保体系,为失业工人提供了必要的社会保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
  4、启示。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主导转型模式还是市场主导转型模式,转型的途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围绕资源型产业,使产业链后延和旁伸。比如以煤矿为主要产业,可发展以煤为中心的炼焦、煤化工等下游产业,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也可以发展以煤为原料或燃料的延伸产业,如火力发电、金属冶炼等。另一类是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出发,利用资源型产业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后,投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较好的新产业和替代产业。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典型模式分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分布具有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地区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特征。在我国工业化的初期,为巩固国防和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源型工业多沿资源产地布局,因此兴起的资源型城市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本文选取焦作市和阜新市作为国内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来分析。
  1、焦作模式
  焦作市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历史上煤炭资源的开发也为焦作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1996年开始,焦作市经济发展速度变慢,表现为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成本升高,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全市资源型企业效益下滑,亏损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在面对产业层次低,支柱产业的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严重约束,第三产业比重低等一系列转型困难时,从1999年开始,焦作市以转变经济结构为重点,大力推动转型。
  首先,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强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13年焦作市共接待游客29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4%和16.5%,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其次,通过做大做强优势潜力产业,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等措施来推动工业转型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截止2013年底,全市各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接近1500亿元,形成孟州汽车零部件、焦作工业现代化工等4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和武陟装备制造、焦作经济技术装备制造等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
  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焦作市转型成效明显,旅游业强势崛起,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变成国际旅游城市、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中国十大创新城市、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
  2、阜新模式
  阜新,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被称为&煤电之城&。随着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DD海州露天矿走向衰亡,阜新也从兴起、繁荣走向衰退。至&九五&期间,阜新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2000年降至0.2%,经济总量连续多年排在辽宁省最后一名。煤炭和电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50%,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让阜新的经济在资源枯竭之后几乎停滞。日,国务院正式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转型之初,由于煤炭产业之外的工业基础薄弱,阜新将解决燃眉之急的就业问题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统筹考虑,首先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虽然没有真正解决就业和下岗安置问题,但却给阜新每年带来4.5亿的利税,而且通过食品加工业的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050元,涨到了2008年的5030元。其次,考虑通过发展工业解决就业和经济增长。转型的主攻方向由农业产业化转向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阜新利用当地的巨大风能建立新能源基地,不仅带动了相关的设备制造业,还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收入。此外,利用液压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人才基础,建成了国家级液压装备制造业基地。还借助内蒙古的煤由阜新转运的机会打造一个&煤化工基地&。   在转型的进程中,阜新借助各方力量同步改善民生,恢复生态环境,努力打造宜居城市。转型以来,阜新累计实现实名制就业73.4万人次,实施了辽宁省面积最大的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以&青山碧水蓝天&工程为抓手,阜新的森林覆盖率达3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成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
  从2001年开始转型至今,阜新已取得了丰硕的转型成果:工业形成多元化格局,以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与能源工业为三大主导产业,&十大产业集群&形成多点支撑;第三产业壮大,现代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创意文化等服务业渐成体系;产业结构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2∶46∶32,实现了速度、效益和质量同步增长。
  3、启示
  通过分析上述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在转型时机的选择上,在资源开采的成熟期就应进行主动转型。在资源开采的成熟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以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资源性产业的经济效益为培育新的产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从而逐步改变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单一结构,向综合性城市发展。
  第二、在转型道路的选择上,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转型道路。借鉴焦作市的转型经验,走资源型城市&循序渐转&的模式。在具体实施上,科学地制定多元化产业转型战略,必要时控制主导资源产业的发展,逐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在产业规划上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培育一批能带动地方经济的新型支柱产业,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资源产业向非资源产业的转型。
  第三、在具体的转型途径上,应当将&大转型&和&小转型&有机结合。首先应有效实施&小转型&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接续产业。其次,要提前筹划,积极实施&大转型&发展替代产业。
  第四、在转型的方向和主次顺序上,要坚持以发展工业为主,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并行发展的主次顺序。借鉴阜新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一开始放弃工业,主攻现代农业方向的思路不仅没有解决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带动经济增长不明显,无法使整个经济走出困境。
  (三)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借鉴
  通过前面的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可以将目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1、产业延伸型转型模式。在现有资源型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下游的深加工产业,建立资源加工产业群,增加资源的附加价值,即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这种转型模式主要适合于那些资源储量及开发成本尚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技术条件差、产业附加值低,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单一资源型城市。
  2、产业更替型转型模式。资源型城市通过扶植原有非主导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或者寻找新兴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 从而实现产业更替转型。这是一种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因为它摆脱了对原有资源的依赖,并建立起新的产业体系。这种转型模式主要适用于原有资源开发成本很高和资源已濒临枯竭的资源型城市。
  3、复合型转型模式。复合型转型模式是产业更替与产业延伸相结合的二元复合转型模式。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资源型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 形成资源型深加工产业群;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替代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对资源开采的依赖性很强,但同时具有其他产业优势,产业多样化发展趋势较明显的资源型城市。
  [1]尹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裴小革.经济转型理论比较:中国经济转型战略的合理性[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3)
  [3]于光.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4]赵亚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探讨D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5]王涛,邱国栋.创新驱动战略的&双向驱动&效用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6)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典型模式分析与借鉴相关推荐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文贻炜 刘兆权 张建松)资源型城市的生命长度究竟能延续多久?这道难题考验着世界,更考验着快速发展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改革开放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通过大力培养接续产业、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使一些“煤都”“油城”成功摆脱对资源的严重依赖,重新获得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深入大庆、徐州、黄石、铜川等城市,探寻这些城市的转型轨迹,求索人类生存发展与资源环境节约保护关系的答案,从而更深地体会了科学发展之重要。
做“春蚕”还是“蝌蚪”?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抉择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专家们形象地将人类历史上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总结为“春蚕型”和“蝌蚪型”。
“春蚕型”城市就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整体搬迁。例如美国西部有许多曾经红火一时的“鬼城”,就是资源被开采完之后被遗弃的矿区。“蝌蚪型”城市则像蝌蚪跳上岸,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蜕变成“青蛙”,即使资源枯竭,城市也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共生活着约1.54亿人,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立足国情,如此庞大的城市人群绝不可能因为资源枯竭而整体搬迁。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八大代表、湖北省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认为,这一论述,对于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黄石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而在近代史上,100多年前,张之洞在黄石兴办民族工业,一批钢铁、水泥、煤炭企业随之诞生;共和国成长的流金岁月里,这个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工业创造了无数辉煌。
王建鸣说,黄石这座城市因矿而立、因矿而兴,资源不可再生,城市的发展仅仅依靠资源不能长久。转型当中最大的困难是理念上的转型。资源可以枯竭,但是精神资源不能枯竭,应该通过我们的智慧来汇集市场的资源,来发展一个城市,来实现转型。
铜川曾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典型的“先矿后市”发展模式,使资源濒临枯竭、产业发展受限、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铜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2009年,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转型试点城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铜川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铜川市目前已跃入近10年来全国294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城市之列。
“早转型,早主动”。这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共同经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一般分为开发期、增产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四个阶段。稳定期是实施经济转型的最佳阶段,在这一时期主动转型,可以比较平稳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一柱擎天”到“多业并举”,资源型城市力克“荷兰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丰富的天然气催生了荷兰的繁荣,但“一柱擎天”的天然气却打击了该国其他产业正常发展,当天然气开采殆尽时,荷兰陷入经济衰退困局。从此,国际经济界就将过度依赖资源导致短期繁荣的后遗症,通称为“荷兰病”。我国118个资源型城市都不同程度面临着“荷兰病”的威胁。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摆脱对资源的依赖,首要矛盾是解决结构性问题。
“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从2008年起,老工业基地徐州用三年时间打造出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旅游四大千亿元主导产业,物联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这是江苏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现象。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50亿元,增幅居江苏首位。
资源型城市,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现有的人才、技术、产品、市场为发展接续产业和“吃精资源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近年大庆产业结构打破“一油独大”的格局,大力推动石化工业、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发展,2011年,采油经济比例首次被超越。令人瞩目的是,大庆石油勘探开发、工程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务,市场遍及中亚、美洲等20多个国家。
“经济转型靠什么?靠思想解放。”十八大代表、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一语中的。“跳出大庆看大庆、分析对比看大庆、站在高处看大庆”,大庆在更高的发展层级上设计未来。
资源型城市的结构优化,重在因地制宜,统筹比较优势和优势资源,选择合适自己的路径,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黄石在产业发展路径上,以高科技引领,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由资源产业“一业独大”向优势产业“多业并举”转变。目前,全市有4家企业产值过百亿元,引进7家世界500强企业,1家企业产销量居全球前3位。黄石先后被评为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全面转型资源型城市焕发勃勃生机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型城市实现华丽转身,需要生态、文化、社会、机制的全方位转型。
陕西铜川因煤炭、石灰石等储量丰富而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也曾因严重的大气污染而被人称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近年来,铜川用环保“倒逼”结构调整升级,消化历史包袱,让城市转型“轻装上阵”。截至目前,铜川已先后关闭拆除一大批高耗能污染企业,同时森林覆盖率达到44.8%,2011年有328天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
生态转型回答了经济发展“为了什么”,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则是解决发展“依靠什么”的问题,为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鼓足后劲。
黄石是全国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区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矿业文化历史,通过城市文化体系建设,黄石正在打造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王建鸣说,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巨大。近年政府通过打造文化公益性设施平台,提升人的素质,让群众百姓广泛参与城市建设。黄石的文化转型,对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生态美、文化兴,更要社会稳,实现激情与活力竞相迸发、安定与有序紧密结合、公平与正义充分彰显。
鼎盛时期的铜川矿务局,职工和家属曾达到30万人之多。然而随着市场变化,企业破产、职工下岗……谁来为这些长年居住在老旧棚户区的早期城市建设者埋单?从2003年开始,铜川启动沉陷区、滑塌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房261万平方米,12万人喜迁新居,占到当地总人口的1/7。2011年,铜川在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评比中位列第一。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勘查开发、资源税费改革等多个领域。破解难题最重要的是制度保障。
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主任赵亚军认为,从长远看,关键是真正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形成系统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体系。目前看,较为迫切的是调整考核标准,提高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发展指标的考核权重;深化资源税制改革;设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
城市转型,决策者们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十八大倡导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将引领我们抚平一个个“地球伤疤”,前行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必将为人类工业文明续写华章。
】【】【】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几个问题
根据中直机关党校的统一部署,2014年春季学期四支部12名学员于日至17日赴黑龙江省大庆市进行了社会调研。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殊区域的资源型地区,其产业结构、财政支撑、城镇体系乃至文化生态,渗透着资源型经济的基因,充盈着资源型经济的烙印。在资源型经济发展历程中,一般认为,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尤其是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其工业化起步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但从长期来看,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的经济模式会出现经济增长缓慢,乃至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呈现出强烈的“锁定”特征。结合之前工作考察过的辽宁省阜新市、河南省焦作市、山东省枣庄市等资源型城市以及在中直党校有关专题的理论学习,通过大庆社会调研的系统考察,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几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请专家老师指正。
一、为什么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要加快转变?
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需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由于资源型城市是资源产品的生产基地,对发展原料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在整个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必须把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摆上重要位置。资源型城市一般以资源的开采利用为主,结构上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其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区域经济整体格局的调整,这与其他城市产业结构的局部调整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要把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今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点地区。此外,许多资源型城市存在资源枯竭、下岗失业人数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突出问题,因而这些城市又是中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难点地区。可以说,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面较大,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总体布局和发展进程。因此,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于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料加工输出为主,劳动力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料加工输出领域,所以其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规模直接决定着劳动力的就业程度。经过长期的开采,由于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枯竭,再加上历史上没有形成必要的积累,欠账较多,资源型产业出现严重的萎缩,不仅区域经济不景气的现象难以避免,而且必然导致大量矿工需要转岗就业。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一直处于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其他非主导产业力量薄弱,很难担当起吸纳众多转岗劳动力的重任,以至于出现大量职工下岗失业、收入下降、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困难群体。资源型城市弱势群体具有数量多、分布集中的特点,容易引发频繁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保障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源型城市是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是区域交通、信息、文化教育、技术、政治中心,对于带动整个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可以协调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能够延长城市的生命周期,促进城市人口与社会发展。资源型城市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战略,能够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处理好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不断加大污染源的控制力度、防治现有的污染和不断减少污染程度,维持并逐渐恢复生态环境,从而使资源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
除此之外,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资源产业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要,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确保资源型城市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切实提高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资源型城市应有什么样的转型发展思路?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思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协调推进。总体上讲,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要与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与就业和再就业集合起来,与发展战略转换结合起来,与管理升级结合起来,与环境改造结合起来,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与人才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在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过程中融合贯彻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展开来讲,至少有如下要点:
加快转变资源型型城市发展方式要以产业转型为动力。经济的发展在于产业的发展,在于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没有交接有序的产业,经济的发展则容易滞缓。资源型城的问题是因为产业衰退而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导致。因而,应寻找多种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存在两种动力,即“产业创造”和“产业升级”,实施“产业转换十产业延伸”复合模式。这种启动机制的具体内容是:一方面大力培育优势接续产业,努力将该产业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新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原有资源类产业,延伸以资源为基础的深加工产业和旁侧产业,继续巩固原有的基础产业。
加快转变资源型型城市发展方式要以体制改革为保障。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根深蒂固,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必须让市场成为产业选择、资金筹集、企业布局的主导,成为资源配置和再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手段。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经济转型,按照能转则转、能股则股、能售则售、能破则破的原则,缩小国有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心、放手、放开,加大了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走“以小为主,以多取胜”的路子,让民间资金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经营资本。企业产权制度、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按市场经济要求改革,政府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支持创办新企业、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加快转变资源型型城市发展方式要以项目建设为内容。城市经济转型的具体内容还是要落实在项目上,表现在具体的企业组织上,可以说没有项目就没有转型。如何增加新项目,如何增加新企业,成为城市经济转型的落脚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坚持以项目注入推进经济转型,在抓项目、上项目上狠下功夫。把扩大对内对外两个开放作为第一战略,通过开放促进改革,促进发展,通过开放促进新增项目,促进新增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促进本地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改造。
加快转变资源型型城市发展方式要以环境建设为抓手。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造成得环境污染比较大,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以城市的全面发展体现经济转型,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环境建设、群众生活环境建设和矿区环境建设。通过改观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发生重大变化,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保证经济转型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在环境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新建矿区时,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发。搞好环境整治,既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需要,也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需要。环境也是生产力,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搞好环境整治是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加快转变资源型型城市发展方式要以社会稳定为目标。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没有稳定就无法转型,人心稳定则队伍稳定,队伍稳定则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才能保障经济转型。坚持在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上下功夫,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的实际条件和就业愿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保险扩面工作。建立分类救助、定期定额救助、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低保检查制度等低保配套制度。
三、国家应有什么样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取向?
(一)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必须建立景气预警机制,及时规划城市转型,不要等枯竭了才转型
过去对资源型产业发展周期性和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一味追求产量产值,错失转型和发展的最佳时期。有些资源型产业到了枯竭衰退期,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而这一时期,资源型产业已经没有了转型的基础,资源型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使产业转型步履维艰。资源型城市必须及早考虑并适时进行经济转型,转型越晚越积重难返,付出的代价越高,转型启动时机越晚越被动,越早越主动。变被动转型为主动转型,变生存转型为发展转型,变产业转型为产业更迭。因而,应该从总体上考虑转型事业,应当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编制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适度的发展战略,利用资源的稳产高产期提取并积累转型成本,发展非资源性产业,适时推进经济转型。不要等到失去了转型条件了才去转型。
经济转型存在效益问题,因此要追求转型成本最小化。采用渐进式的转型方式,在时间上分散转型成本,降低转型的风险成本,在城市还没有进入资源枯竭期就开始城市的经济转型。建立资源型城市景气预警机制,选择良好的转型时机,使得转型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构建城市转型成本函数及资源型产业利润函数,设计资源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资源型城市开发过程的成长期、鼎盛期、衰退期,以绿、黄、红确立预警级别,分别施以同的宏观政策。宏观政策要正确处理三个发展过程的关系,始终贯彻开发与反哺相结合的原则,延长资源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在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期后,要确立援助机制的启动时间表,以及援助的大致周期。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转型成本,构建动态转型成本函数,根据限制条件求解最优值,从而建立资源型产业预警系统,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赢得宝贵时间,有效降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本。
(二)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学决策,发挥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创造城市转型大环境
我国资源型城市绝大部分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国家实行积极的经济转型政策,有助于避免经济转型中的“市场低效”和“市场失灵”。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运用适度的产业援助政策,为传统产业的退出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根据美、法、德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采取援助政策的目的在于转移就业、抑制区域功能萎缩和促进地区开发。一般来说,行业结构调整诱发的问题很多,应当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配合下,运用市场机制的力量予以解决。而对于资源型城市,由于行业调整矛盾集中和城市自我调控能力有限,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将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制定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就显得格外有必要。比如可以设法将区域外的工业活动有选择有步骤地诱导到资源型城市,以此促进本地区劳动力的安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这一过程至少在三个方面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援助:外地企业迁入的政策代价;人员转移、安置和培训的费用;将原有的十分庞大的企业办社会体系包括学校、医院等进行剥离并进行重新组合需要支付的巨额成本。
(三)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必须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基本办法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及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采的不同阶段,通过采取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资金等一整套补偿措施和扶持办法,支持矿产资源勘探与合理开发、保护和恢复被破坏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经济转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指通过财税扶持、资金和项目支持、减轻企业负担等方式,对伴随着资源的减少而走向衰退的产业进行直接援助,或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发展接续产业进行间接援助,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对资源型产业处在成长、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要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以预防日后可能的资源产业衰退。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企业是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对现有资源产业已经衰退甚至衰亡的资源型城市,要基于资源开发历史,建立健全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对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各级人民政府要实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解决资源枯竭矿山(森工)企业破产引发的经济衰退、职工失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对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和原中央所属矿业、森工企业,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偿社会保障、生态、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欠账。
要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防止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私人成本社会化。
(四)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必须从实际出发,顺利启动产业转型,避免产业发展被边缘化的危机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在于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主导产业,启动顺利的关键在于选择的转型产业方向能够体现地区的特点,坚持用市场导向、资源导向、信息导向、人才导向的原则选择主导产业,发挥优势,体现自身特色。对资源开采处于增产稳产期的城市,要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采收率,发展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资源开采开始衰减的城市,要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好各种共伴生资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拓宽资源开发领域,重视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为本地资源型企业寻找后备基地,同时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有关部门在规划重大产业项目布局时,要适当向资源枯竭城市倾斜,帮助其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接替产业是以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新的替代,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将有限资源从低效益领域配置到高效益领域,实现结构的优化。要收缩处于困境的产业,逐步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接替产业,实现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初级产品为主向综合利用为主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途径共同进行,实现发展效用的最大化。发展接替产业纵向可以拓宽原有资源开发领域,拉长原有资源产业链条;横向可以通过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实现。接替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多目标选择过程。接替产业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人文及市场等各种因素,重点考虑其需求收入弹性、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产业关联度、生态环境和劳动力等诸要素。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采用重新培育法(包括专家推荐法、全民推荐加专家选优法等)和现状筛选法进行选择。
五、加快转变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必须广开财源,多渠道解决城市经济转型的启动资金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直接转型成本构成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内容,(1)接续替代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形成成本;(2)接续主导产业的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成本;(3)衰退资源型产业退出成本;(4)生态环境治理成本;(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解决资源型城市包括地面塌陷、固体废弃物堆放、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等在内的特殊生态治理难题,国家和地方都必须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加快治理。由于这是一项任务很重、治理难度很大的工作,仅靠地方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一要国家制定对资源型城市治理污染的支持政策,以调动地方加快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国家统筹建立治理采矿塌陷地的复垦、矸石山综合利用和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等在内的专项基金,确保有足够的投入,以推动资源型城市环境的根本改善。
此外,要开拓多元化的非政府资金渠道。首先,要把引进外来资金作为筹集转型资金的一条主渠道。千方百计吸引外部资金,是解决转型资金的突破口。其次,要把争取金融机构的积极支持作为缓解转型资金供求紧张的重要保证。探索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设立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积极为资源型城市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最后,要把资本市场作为增加转型资金供给的一条重要渠道。探索组建转型基金、城市沉陷治理公司、项目融资等运作形式,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考书目:
1. 区域政策升级的动力、障碍和导向,张汉飞,《理论动态》,日。
2. 问题区域的发展问题研究,张汉飞,中国工商出版社,2013年7月。
文章获赞排行榜
单位获赞排行榜
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法律顾问:高洁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单位: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font color="#FF6001
ICP备案号: 陇ICP备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font color="#FF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