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和房价与gdp的关系曲线哪个最能反应经济水平

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搜房网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搜房网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中国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房价与GDP 的关系。回答尽量详细易懂
浏览次数:0
回答被采纳后将共获得20
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跌下去很多产业都要受到影响,房价是不能跌的,另一个方面,地皮的成本,建材的成本,工人工资都在上涨,开发商为了维持高额利润,必须让房价上涨房地产和GDP的关系,GDP,在现有统计规则下,在计算GDP的增速时,物价上涨的因素需要被扣除,也就是说物价上涨造成的 GDP数值的增量要被扣除,实际的GDP增速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计算的,一般的商品和劳务因为其价格是被计入CPI和PPI的,因此其价格的上涨部分会按照统计规则进行调整,终计算增量的只有实际真正增加的产出,只有实际产出的增加才能让老百姓的福利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但按照目前我国的统计规则,占2009年国内消费总额一半的住宅地产的价格是不计入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也不计入PPI,这样由于房价上涨而增加的 GDP数额会被基本全额计入当年的GDP,同样是卖掉了100万平方米的房子,在房价5000一平的时候创造的GDP就是50亿,而如果房价上涨到2万一平的时候创造的GDP就是200亿,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的房子同样是100万平方米,却多付出了150亿,同时在总产出没有变的情况下,GDP却增加了 150亿,这150亿是什么,只是一堆泡沫,只是购房人财富的被转移。在同样的规则下,假如是汽车制造业,要创造这么多的GDP就不能依靠,必需造出 4倍数量的汽车,在创造GDP的同时消费者也能享受到4倍数量的商品,由此可见,通过房地产来拉动GDP是多么容易、多么简单、多么立竿见影。
不知道下面这条知识能否帮助到您
今年上半年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房地产涨势迅猛,成为关注焦点。房地产关系着民生,关系到经济,关系到金融,是构成整经济大厦的基石。去库存目的,是为了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要站在这个高度,对整个房地产市场进行一个长远谋划。2016新房价走势是怎么样的? 该怎样分析中国的房价?
2016新房价走势 怎样分析中国房价
位提问人正在寻找答案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没有搜房通行证,
去看看中意的房子多少钱
ask:2,asku:1,askr:909,askz:19,askd:109,RedisW:0askR:3,askD:0 mz:hit,askU:0,askT:0askA:4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 400-850-8888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热门推荐:
  作者:海通宏观姜超、顾潇啸等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ID:jiangchao8848)或授权转载
  近日,一则房地产新一轮调控的传言,导致上海新房销售连日井喷,连民政局都开始对离婚限号,这是个多么神奇的世界!
  过去两年,全国一二线城市涨声一片,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持续暴涨。按照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与14年末相比,深圳二手房价累计涨幅为66%,北京二手房价涨幅为48%,上海二手房价涨幅为39%。
  过去10年,在房地产市场逐渐形成了京沪永远涨的神话,在最近两年又被改写成“京沪深永远涨”,而那些曾经预测中国房价要下跌的大师给大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被大家把名字牢牢记在了心里。
  为何一线城市房价一直在涨,背后的推动力何在,到底房价有没有泡沫,存不存在拐点呢?
  长期看,经济决定房价。
  如果把房地产看做是一项金融资产,那么其每年产生的回报就是租金,而租金又来自于租客的收入,租客的收入又来自于当地的企业,因而理论上房价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房价走势应该和经济相关。
  我们统计美国过去50年新房销售均价年均涨幅为6%,而过去50年美国的名义GDP年均增速也恰为6%左右,两者大致相当。
  房价超涨形成泡沫。
  而从美国房价的年度涨幅来看,也与GDP名义增速走势高度一致。纵观美国过去50年的房价涨幅,房价涨幅远超过GDP名义增速的情况只出现过4次,分别是73-74年、87-88年、04-05年和13-14年,其中73-74年和13-14年两次房价的超涨源于前几年房价出现了暴跌,而另外两次房价超涨之后的房价均出现了暴跌,一次是87-88年的房价超涨,后来在89-90年引发了储贷危机;而之后一次04-05年的房价超涨在08-09年引爆了次贷危机,并席卷全球。
  中国房价与经济无关。
  而在中国,房价涨幅与GDP名义增速的走势并不一致。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说明经济决定房价的规律在中国并不适用。大家购买中国的房地产并非基于经济的好坏、房租的高低。
  全国来看地产泡沫程度有限。
  二是统计05-16年,全国新房价格的年均涨幅为8.3%,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3.4%,全国经济增速远超同期房价涨幅,说明从全国来看地产泡沫程度有限。
  从统计局公布的70大中城市房价涨幅来看,过去5年的房价上涨主要集中在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和南京、苏州、武汉等少数二线城市,而诸如成都、长沙、重庆、西安等大多数二线和三线城市房价几乎没涨,这也意味着全国性的地产泡沫问题没那么严重。
  货币决定中国房价。
  如果中国房价走势和经济无关,那么到底和什么有关呢?
  我们发现,真正和中国房价走势高度相关的是货币指标,无论是广义货币M2增速,还是全国总存款增速,其走势都和全国房价走势高度一致。
  这意味着中国的房价主要是流动性驱动、而非经济驱动。在过去15年当中经济增速最快的是2007年,当年的全国GDP名义增速高达23%,但是全国房价涨幅只有15%。而在金融危机以后的09年,GDP名义增速仅为9%,但是当年的全国房价涨幅高达23%,创下历史最高涨幅,源于当年10万亿的信贷投放,当年M2和存款增速均高达28%。
  15年监管放松,存款飙升。
  而从15年开始的全国房价上涨,一个重要背景是在15年的存款增速出现了飙升,当年的新增存款接近22万亿,远高于14年新增的存款的10万亿,15年的存款实际增速高达19%,为金融危机以后的第二高涨幅。
  有人会问我,15年官方的存款增速不是12.4%吗,好像没有你说的19%那么夸张啊,有没有搞错呢?
  没错,在看似平稳的官方存款增速背后,其实隐含了巨大的变化。15年新增存款22万亿是实实在在的数据,为什么会这么多呢?
  10万亿同业存款变身一般存款。
  原因是央行在15年初大幅扩展了存款口径,将原本的同业存款纳入到一般存款,直接导致15年1月份的总存款新增加了接近9万亿,全年比14年多增了10多万亿,直接导致了实际存款增速的飙升。
  而同业存款,顾名思义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存款,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款,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在银行的存款,比如我们买的保险、我们买的余额宝,实际上是把钱交给了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他们会把一部分钱存到银行,而这部分资金的规模当时就在10万亿左右。
  15年信贷增速回升。
  在15年以前,银行的信贷投放受到75%贷存比的限制,在14年底时用总贷款和总存款测算的金融机构整体贷存比为71.7%,逼近75%的红线,而将同业存款纳入以后,15年1月的贷存比立即下降到了68.4%,意味着银行信贷能力大幅提高,而15年6月以后央行进一步取消了贷存比约束。
  因此,15年信贷增速的反弹其实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个就是金融监管的放松。央行在15年开始对同业存款、贷存比监管持续大幅放松,释放了近10万亿的流动性,推动了15年信贷增速的反弹。
  另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持续降息,从14年11月开始,央行连续6次降息,1年期贷款利率从6%降至4.35%的历史新低,利率下降增加了信贷需求。而货币信贷的回升在15年推动了全国房价的回升。
  京沪深房价神话。
  从中国房价走势来看,过去京沪深的房价交替领涨,而从15年开始,京沪深的房价涨幅又一次远超于同期全国房价涨幅,京沪深永远涨成了正在上演的神话。
  京沪深房价涨幅远超经济增长,已经泡沫化。
  首先,我们比较了京沪深各自的房价涨幅与经济增速,发现两者基本无关。而且从05年到16年,京沪深的房价涨幅均超过了经济名义增长,说明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泡沫化。
  其中北京房价平均涨幅为13.9%,而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2.2%。上海房价平均涨幅为12.3%,而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0.3%。深圳房价平均涨幅为19.5%,而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3.5%。
  京沪深房价神话就是货币现象。
  而京沪深房价的上涨也唯有货币可以解释。
  从05年到16年,上海的存款总额从2万亿增加到10.5万亿,增加了5倍,年均增速15.6%,完全可以解释同期年均12.3%的房价上涨。
  从05年到16年,北京的存款总额从2.7万亿增加到13万亿,也增加了近5倍,年均增速15.5%,也可以解释同期年均13.9%的房价上涨。
  从05年到16年,深圳的存款总额从8600亿增加到5.8万亿,增加了近7倍,年均增速19%,完全可以解释同期年均19.5%的房价上涨。这说明深圳房价的领涨并非偶然现象,因为其过去10年的货币增长最快,房价上涨就是彻头彻尾的货币现象。
  而且如果我们单独来看京沪深的房价涨幅与各地存款增速的变化,其走势也是高度一致。
  比如上海是这样:
  再比如深圳是这样:
  还有北京是这样:
  15年放松监管,京沪深三地存款飙升。
  我们注意到,本轮京沪深房价涨幅惊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15年的存款增速出现了飙升,而这主要归功于当年金融监管的放松。
  前面我们提到,14年底的时候央行宣布将同业存款算作一般存款,直接导致15年1月全国总存款增加了8.5万亿。而京沪深是全国区域的金融中心,比如全国几乎所有的公募基金公司都设在京沪深,而所有大型保险公司的总部也几乎都在京沪深,这也使得京沪深自然成为同业存款的主要集中地,全国一半的同业存款都集中在京沪深三地,所以在对同业存款的监管放松以后,15年1月三地的存款均出现了大幅飙升。
  首先来看北京,14年12月时的存款总额为9.5万亿,到15年1月为10.8万亿,净增加了1.3万亿,月环比增幅为13.4%,15年全年北京存款增速为30%。
  再来看上海,14年12月时的存款总额为6.95万亿,到15年1月为8.57万亿,净增加了1.61万亿,月环比增幅达到23%,15年全年上海存款增速为42%。
  最后来看深圳,14年12月时的存款总额为3.4万亿,到15年1月为4.7万亿,净增加了1.3万亿,月环比增幅达到37%,15年全年深圳存款增速为57%,领涨北上深,也基本预示了之后深圳的房价涨幅。
  16年以来存款增速骤降。
  但是,15年的监管放松带来的流动性增加是一次性的,我们观察到从16年开始,京沪深三地的存款增速就出现了大幅跳水,到了16年7月,仅上海的存款增速还勉强保持在8%的个位数,北京和深圳的存款增速都降至了0增长,这说明北上深三地流动性增加的潜力已经接近枯竭。
  存款增速跳水,贷款高增难久。
  而在存款失速之后,北京的贷款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从15年8月最高的18.6%降到16年7月的6.3%。
  上海的贷款增速在16年3月达到24.5%的峰值,目前已经下降到了18.6%,其中和地产最相关的居民贷款增速已经从年初最高的43%降至25%。
  目前北上深三地中只有深圳的贷款增速依然保持在25.8%的高点,但在存款增速降至0以后,相信贷款增速的高增也不会长久。
  既然是货币现象,就没有不破的泡沫!
  总结而言,京沪深永远涨神话的背后其实是彻头彻尾的货币现象,尤其是15年以来的房价上涨和15年初对同业存款监管的放松高度相关,当时政策的本意是增加银行的一般性存款,促进银行信贷投放能力,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是结果导致了三个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性爆炸式增长,并且直接推动了之后两年三地房价的暴涨。
  而这个过程,和15年股市的牛市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年也是各种逃避监管,资金通过各种渠道配资流入股市,最终形成了疯狂的人造牛市。而美国08年次贷危机的形成,也在于放松了对次级房贷的监管,最终酿成了地产泡沫。
  因此,对于目前上海排队离婚的人们,我想奉劝一句,天下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没有不破的泡沫。
  而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万幸的是由于房价只是结构性上涨,而且整体涨幅未超过经济名义增速,因此还称不上全面性的地产泡沫,而只是结构性的地产泡沫。也真心希望对流动性的监管能及时归位,千万不要形成全面的地产泡沫。
  【推荐】地方政府年均赚6千亿“土地利润”
  作者:叶开 来源:第一财经
  从1999年至2015年,这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土地资产化最为迅猛的年代,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27.29万亿元,年均1.6万亿元。
  不过,这些钱也不全是地方政府的收入,现行土地出让收入为“毛收入”,包含征地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出让前期开发支出、补助被征地农民支出等,这类支出为政府在征收、储备、整理土地等环节先期垫付的成本。
  如果减去这些成本,能否算一算地方政府能够到手的“土地利润”到底有多少?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后统计出,自2003年的1799.1 亿元到2014年的 8988亿元, 这12年间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纯收益约为70433亿元,年均5869亿元。
  而从2003年到2014年,这期间的土地出让总收入约为23.55万亿元,总体来看,这12年间土地出让纯收益占到总收入的29.9%。
  官方说法与民间研究
  虽然有不少学者和业界人士对土地财政诟病已久,但民间有关土地出让纯收入问题的研究却很少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官方较少公布这些数据,只能从各类材料中抽丝拔茧方能窥见一斑。
  对于土地纯收益的比重问题,官方有过说法也曾提供过数据。
  日 《人民日报》上,曾刊登了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的署名文章《开创财政理论发展新局面》,文章中称:土地出让纯收益占出让收入还不到1/3,不到地方可用财力的一成。简单地提“土地财政”,既不客观,也不科学,还容易误导决策。
  2016年8月,王保安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财政部在《2014年全国土地出让收支情况》曾推算,此类成本性开支大约占土地出让收入的八成左右。如2014年,扣除成本性支出后,当年形成的土地出让收益为8987.93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全国土地出让收入20.9%。
  据此计算,2014年我国地方财政收入为75860亿元,土地出让纯收益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11.8%。
  《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曾提供过2003年至2008年间地方政府的土地纯收益,但在2009年后这一数据便不再涉及。
  这一做法也造成了近年来官方数据的缺失,客观上对土地财政问题的研究制造了障碍。
  不过,也有民间学者进行过对相关官方数据进行过简单测算。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徐振宇2013年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一组数据,得出了年五年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纯收入约4.1万亿元的结论。
  据其测算,土地出让纯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除了2012年为9.49%外,其他年份超过了两位数,最高的2010年超过了38%。
  就其数据来源问题,徐振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曾表示,其数据来源于历年财政预算执行报告、国土资源部官方网站及《中国统计摘要(2012)》。
  不过,上述几个来源并没有“土地出让纯收入”这个数据,他是根据相关计算得出的,即用土地出让总收入减去土地出让收入支出总数。
  卖地不仅是为了赚土地钱
  徐振宇认为,如果仅仅衡量土地出让总收入,政府的确获得了巨额收益。但由于没有考虑与土地有关的种种支出(尤其是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从而严重高估了政府从土地出让中获得的真实收入并夸大了“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的意义。只有在剔除了土地交易的全部成本之后,土地的净收益才是地方政府可支配的部分。
  一旦考虑了成本性支出后,国家土地出让纯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必然出现重大缩水。即便是在比例最高的2010年,土地出让纯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分别只有18.91%和38.69%,2011年则迅速下降到6.92%和13.67%(甚至低于2008年的水平),2012年则进一步降低到4.95%和9.49%。
  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土地出让纯收入的不断下降,除了地方政府为防止资金过多上缴给上级政府而开始有意识地“打埋伏”的考虑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贯彻实施,以及农村居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长,“钉子户”的极端反抗和种种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被迫提高了征地和拆迁补偿标准,导致政府从国有土地出让中的纯收入(扣除了土地补偿性支出后的收入)近年来出现迅速降低。
  虽然政府土地出让纯收入近年来进一步降低,但地方政府仍然热衷于土地收储。在土地财政的运作模式下,通过土地出让直接赚钱是一个因素,另外借此搭建投融资平台也是地方政府重点所在。
  地方通过国土部门收储大量土地,做大土地出让市场,可以借此做大城市投融资平台(可抵押的土地增多),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此外,商业用地出让增多,房地产市场规模也会随之变大,附带而来的税收也会增加。
  《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面积为49.08万公顷,抵押贷款总额11.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19.1%。(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仅仅用GDP增长率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吗_百度知道
仅仅用GDP增长率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啥也不说了,我来用案例说话。有个故事很经典,两个大款,一天喝多吹牛,甲说乙如果敢吃一坨屎,就给他5000万,乙借着酒劲,毫不犹豫的吃了,甲无奈掏了5000万出来。第二天乙清醒了,非常生气,心里想老子不缺钱啊,就给甲打电话,说你要是敢吃屎,我也出5000万,此时的甲正在为昨天的5000万心痛不已,哈,正中下怀,立马吃屎挣回这5000万。甲乙各吃一坨屎扯平了,国家乐了,GDP增长一个亿啊!
GDP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经济产出的价值,创造的价值越高当然也越富有。
如果人均GDP只有1美分,那增长1000%也还是低水平。而且就像楼主说的随便一个人都能产出超过1美分的价值,这增长就没有意义。但这种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一个地区的人均GDP会受到当地生产力的限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肯定会有付出劳动,一般来说都是当地产出的正常水平或极限水平,如果有增长就说明经济的提升。不可能会有那么一个地方的人说我就故意低产出,人均1美分,然后明年来个千万倍的增速,这又不是在过家家,所以GDP增速可以反初一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
但这种比较仅限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士不可取的,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经济水平低,增速肯定会快,而经济水平高,增速也肯定会慢,这谁都知道,那两个经济基础差不多的国家GDP增速比较还有一些可取之处,拿中美同期GDP增速作比较其意义不大,不要说经济学,就是以正常的逻辑思维都可以轻易得出这是不合理的结论。
但GDP并不能完全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因为GDP是可以掺水,一些经济泡沫会把GDP哄抬起来,在中国现在政府尤为喜欢用房地产拉动经济,大力哄抄房地产,房价攀升,地产建设带建材产业,高房价...
GDP是核心指标 分为国际汇率GDP 和 购买力平均GDP 一般可以看一揽子数据,还有GNI 失业率 贫困率
单位GDP消耗量 GDP只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比如美国和中国,中国期初GDP为10,美国期初GDP为90,两个国家增长量都是90,那么中国增长率为900%,美国为50%,这样只用增长率来比较经济增长合适吗?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合适是指什么 GDP是一个流量,你可以理解为“收入”。但我们知道衡量一个人富裕与否,还要看“存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你的表述有点问题,应该是中国增长了900%,美国增长了100%。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如果比较增长率,一般用收入水平差不多的比,比如拿中国和印度、泰国比较。美国和日本、欧元区比较。否则意义不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gdp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其实房价和GDP并没有多大关系,大城市才有房地产-行情资讯-欧浦钢网
其实房价和GDP并没有多大关系,大城市才有房地产
很多时候,我很迷惘。因为我知道房子是非常贵的。
譬如说,前一阵子换新租客。我给客户添了一台50寸的彩电。电视机非常地大,简直象一架婴儿小床。而带低音炮,丽晶画质,网络USB和无线蓝牙功能。家居品质,的确提升了一个台阶。
这样一台彩电,只收了我2999元。
上次顾淳相亲,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家伙有厨师执照。据说是当年为了哄女朋友开心,特意去考的。然后我问他在家里面做不做饭。他说,炒菜是小事,但是你要事先把这么多的材料准备好,切片整齐。
然后下锅一炒。事后又要洗碗,这实在是打击士气,毫无成就感的一件事。所以,越来越多的我们去到饭店吃饭。
但是饭店吃饭也不贵。哪怕很不错的中餐厅,坐进去,点几个菜,结账人均也就七八十元。你仔细算算这些盘子,碟子,仅仅让我洗碗,我就受不了。这样得出的结论,吃饭也不贵。
总的来说。房子实在是太贵了。
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台30kg重的,集中了当代诸多最先进科技的大彩电,只要卖你2999元。
我们也很难理解,当你点上六七个菜,洗掉二十个碗碟,再加上备料,切工,大厨,卫生。饭店还要房租灯光环境,最后才收你人均几十元钱。
相比之下,房子为什么要这么贵!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回忆。但是很多年前,早至年时,当时空军们有一个口号:&房价,应该只卖建筑成本价。即1500元/㎡&。
空军们的口号是,房子,不就是一堆钢筋水泥么。就该卖水泥成本价。
当然,现在已经很少有傻空这样说话了。傻空们现在的心愿,是房价只卖&钢筋水泥&十倍价,15000/㎡,已经谢天谢地了。
读史以鉴今。要研究楼市的走势,另一个方法,就是看看成熟市场,看看别人是怎样走过来的。
正譬如我们说,要研究内地城市,后发城市的房价走势,十分简单。只要看看上海楼市是怎样走的即可。上海的楼市历史,减去三五年,就是内地的历史。
所以zhifei问我塘沽怎么看,我说照抄浦东新区历史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资源投入的新城,但弱点是开盘起价就已经太高。
同样道理,前天聚会之后,各位都对楼市充满了信心。试图在房子里面挖掘出A8,A9来。在繁华的喧嚣之中,我有时候想想,房子,真的有价值么?
我们举三个例子,美国,日本,香港。
这三者其实是很不同的。美国,代表着大型的农村。地价基本没有价值。日本,代表着中型国家。土地有稀缺,一半城市一半农村。香港,是城邦型国家(地区)。
对于美国来说,美国完全都没有房地产。
房地产在美国,并不是一项稀缺资源。美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大约在80平米左右。基本不存在&房痴&,&房奴&。
以美国一套典型的小镇上的郊区房子而言。售价25万美元。大概分三部分组成。其中,建筑成本8万美元,地价8万美元,&建筑许可&8万美元。
建筑许可,这一块的成本,也是美国国家主义的典型失败。在美国造新房子,你必须得到左邻右舍的同意。包括新建房的高度,颜色,建筑风格,都有严格的限制。这样做的结果,最终是推高了房屋售价。
但无论怎么说,我们可以看见的是。在美国,&房地产&是完全不稀缺的。地价和建筑成本的比例,大约是1:1。
如果换算成人民币的实际体验。你可以设想成,在中国内地农村,建一幢房子,只要25W元人民币。其中8W建筑成本,8W地价,8W交给村长。
其次说日本,日本的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中国二个省。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可以割裂分成二个市场:东京,非东京。
很 多人都知道日本&房地产&狂潮。但进一步细心读阅史料的人,才会发现,这个狂潮,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东京。在东京以外的地方,哪怕在大阪,福冈这样的地方。 房地产价格也不是太高。可能只有东京1/3的价格。和也差不多。而在日本更低一级的行政区,在一些乡和镇,已出现了无人居住的村落。房地产甚至完全不 值钱。一百万日元就可以维修拿走。
最后的例子是香港。香港是一个城邦型的国家(地区)。全香港都很贵。哪怕最偏远的元朗,屯门,现在新盘也要近100000元/㎡。
这三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房价和GDP,人均GDP,GDP增速无关&!!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结论。我们曾看到,许多人把上海,的房价,和美国比较。并且问&美国的房价才卖多少&。不如抛了房子移民。
你要和他说,&房价,和GDP、人均GDP、GDP增速无关&。
简单点来说,北京和长城关外的张家口,其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其实是差不多的。这二者房价差多少倍?
三、房价所在
第三步,我们来看看。是什么东西,支撑到北京上海房价,40000元/㎡以上的。
同样的二个兄弟城市,因为其定位不同,功能不同,其房价可以差一倍,3倍,5倍。哪怕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均是几乎一样的。
较典型的,譬如东京和大阪,台北和高雄,首尔和釜山,上海和。若单纯论人均GDP,上海还没有高。
那么,是什么支持到上海房价卖40000/㎡么。这个才是核心因素。如果这个因素不再,或者改变,上海房价就会狂跌,甚至跌到比还低。
我认为是&区位度&。
很 多人不知道,在一个消费品市场上,只有前三名的品牌可以活下去。譬如P&G,Unilever,Colgate。因为消费者可能先选第一名的品 牌;他觉得不满意,再选第二名的。再觉得不满意,才选第三名的。。。。而之后的第四第五名,生存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或许在细分市场还能找一点机会。
同样道理,在资本市场上,行业No.1的公司市值,通常是No.2的十倍。典型的譬如Intel和AMD,苹果和HTC,新浪和网易搜狐。
这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一旦市场凝固成全国性大市场,而不是分立的板块一块一块(换言之,人口全国流动)。则只有No.1赢家通赢。No.2绝不是比例的问题,而是成指数差距的问题。
大约二年之前,GE通用电气医疗器械,招收一个中国区CEO,开出了远远高于市场价一大截的工资。该职位,对于履历并无特别要求。仅有一点附加条件:&不得居住于上海/北京,需居住在中国其他任一城市,以便开拓二级市场&。
这也正是很多跨国大型公司的策略。当一个公司要在亚太区步一个点,他首选的位置会是东京,或者香港(Asia excl.JP)。如果他要步第二个点,又或者是中华区长得很大,他才需要在&二级城市&中挑选一个。备选的就是北京/上海。
如果他要继续再挑选,我们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公司,会把HQ设到去。除了浙江省的本土公司,或者就是业务极端依靠浙江的公司了吧。
然后再进一步,如果在开设一家&世界500强中心&呢。那多半会死得很惨,成烂尾楼的。
这也就是No.1的好处。即对于跨国公司阿拉伯富豪这样的大鳄来说,Great China区,他只要和No.1打交道就可以了。
只有当No.1满足不了他的需要,又或者业务增长到很大很大的情况下,才需要开始考虑No.2
所以,在&外来大鳄&这件事上,No.1是赚足了风头。一个人独享了太多的好处。这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比例关系。
No.1通常是No.2的十倍。
北京有那么多外国使节。每一个大使馆都有一大群为他们服务的房东。这是天津所绝对没有的。
北京有许许多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电力的总部,所以哪怕北京的人均GDP和张家口差不多。但北京的房价,可以是原绥远省首府的10倍。
四、幂定律
下面,介绍一个定量计算的&幂定律&。
幂定律,是混沌学科中的一条定律。混沌学的本质,就是&没有道理&。所以幂定律没有任何道理,纯粹是一种猜想,纯粹是一种经验定律。没有任何理论基础。
幂定律指的是,对于一个大型的,复杂的,有机的,正正正正反反反反负负负负反馈的系统。其博弈的最终结果,大致会形成&幂定律&:1,1/2,1/3,1/4,1/5&&
譬如说,在海滩礁石上的生物统计。占统治地位的生物数量,是第二名的2倍,第三名的3倍,第四名的4倍&&&&
譬如说,美国大城市的人口,第一名的纽约,是825W,第二名洛杉矶385W,第三名芝加哥287W&&&&
同样道理。在体育明星,和高管薪酬中,也满足幂定律。第一名明星运动员的收入,会是第二名的2倍,第三名的3倍,第四名的4倍&&&&哪怕他们运动水平差不多。
其具体的解释,是人们宁可花10.99美元,去看一场最棒的比赛。也不用花9.99美元,去看一场次棒的比赛。于是赢者通吃。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找些文献。譬如:http://blog.ecocn.org/archives/656
幂定律不是万能的。如本节开卷就写的,他并不精确,只能作为估算使用。
在同一个区域之中,&首位&要比第二名贵一倍。就好像上海要比杭州贵一倍。
而在同省之中,这又是排位。&首位&杭州要比宁波再贵一倍。
再到地级市里面,&宁波&要再比象山贵一倍。
虽然大家GDP都差不多的。
再次重申一边,幂定律毫无依据。纯粹是一种混沌科学。
我们只想跳过来直接说我们的结论,&只有大城市,才有房地产&。
我们的结论是,&只有大城市,才有房地产&。
根据我们的思考,美国,日本,香港,都是GDP接近三万美金的成熟市场。但是他们的房地产市场结构,完全不同。
我们认为,房价,和GDP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房价之所以凌驾于GDP之上,房价反应的,其实是一种&集聚&效应。
只有当一个城市,反应出了&集聚&效应后,才会产生房地产的溢价。譬如上海杭州宁波象山,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但房价是8:4:2:1.
所以,上海北京的房价,就该是工资的45倍。你如果不满意,你可以住到象山去。
从目前的情况下,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集聚成一个中心,似乎可能性还不大。
中国暂时华北以北京为中心,华东以上海为中心。
如果要去外省投资房地产,不是不可以。但切莫照搬北京上海的例子。
我们要时时刻刻记着,只有人潮集聚的地方,产业集聚的地方,房子才能卖得超过1500元/㎡,产生&钢筋水泥&溢价。
否则,哪怕GDP高如日本,人口稠密如日本,越前越後,备前备后,很多土地也是空置着,房子白送人都没人要。
只有大城市,才有房地产。 凤凰
转发此文章到:
相关资讯推荐:
2015年对于我国钢铁行业来说是尤为艰难的一年,国内钢价下跌幅度之大、速度之...
400-887-8388
微信查价、下单
下载手机APP
欧浦智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价 gd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