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风险PR4级风险什么意思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量化投资处处长范楷:期货资管与银行理财的业务合作探讨
大家下午好!我之前和期货公司的合作大部分还比较局限,在我们处里的业务范围内,今天这个会是总行机构部的邀请,我和机构部合作还是比较少的,一般他给我们定个名单,通常我们是A、B、C、D类,通常什么类型可以做什么业务,所以我们一般和机构部合作比较少。今天是我第一次,也是说明期货资管行业的重要性是越来越高了。
会前和各位嘉宾聊了聊,很多对我们的工商理财不是很了解,我大概花点时间介绍一下。工商银行的资产管理部是在2009年成立的,当时是我们的高管层认为我们的资产,表内表外要分开,所以在2009年成立资产管理部。到现在规模是亿,这一万多亿的资金基本来自于客户,它的风控要求比较高。现在我们有13个处室,投资固定处、专户处、投资处,最晚成立的是量化处。工商银行是打算在资产管理这个领域里建立一个量化团队,2009年时,国内无论是客户还是投资人也好,说到量化可能觉得是个黑匣子,银行为什么做量化,我们的风控支不支持,这其实都是未知数,那么工商银行在2010年时准备做这件事情,然后搭建了团队、系统,我们当时想做一个数据库,这反映了传统的商业银行还是靠存款模式去赚钱的,你说作为一个比较挑战的、比较创新的业务,可能很多东西短期内是有一定掣肘的。团队在2010年推进这件事情,我本人是2011年回国,当时加入这个团队开始设计产品,搭建数据库,编小模型,在2012年推出产品。2012年我们开始建客户、建产品,我们工商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很强的,但我们发现我们的量化产品开始卖的时候非常难卖,因为2011年的行情,当时的非标收入是非常小,风险收益是7%。有的时候用户说你用一句话讲讲这是什么东西,我说这很难,后来我发现个人客户可能不太合适,后来就转入了机构客户,我们的产品从1千万、1个亿,前面做到60个亿,也是这样一步步做出来的。我大概讲讲我们的发展过程。
我先讲讲当前的现状。我是来自于资产管理部,我们现在银行理财的第一特点,总量庞大,大家觉得银行有钱,是个金主,但是我们看到增速明显放缓,前两年的增速非常快,但今年我们在控制规模,所以增速放缓是个大趋势。第二就是运作模式还是以预期收益产品为主,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第三是竞争加剧,对业务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这是2011年的数据,这个图是我们的存续情况,中国的理财市场,包括银行、券商、资金、私募放在一起,是80万亿,这里面银行资管占了34万亿,几乎是半壁江山,而剩下的那些券商、基金包括期货,有很多是重复。因为银行要做很多业务是不能直接做的,都是要通过通道业务做,所以有一些是重复计算的。这个图是产品,我们卖了什么样的产品,比如说大家去银行买理财,我们看到工商银行的柜面,一般显示的是固定收益。这类产品占比是非常高的,而真正波动的有风险性产品占比是非常低的,所以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是非常有限的,当然我们在做一些尝试,这个过程比较漫长。我们有一个对风险投资的要求,风险比较低的,投资的范围也会窄,就像PR1、PR2,是保本的,PR3是权益资产外的30%,是很有限的。我们量化的产品基本都是PR4,PR5没有,这个风险太大。PR4的波动还是比较小的,从我们的业务规范来讲,结构复杂,评级也要上升。那么在整个全场看,PR4、PR5整个的资金占比才在0.55%,这个市场还是蛮大的,但是确实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看一下产品的形态是怎么样的,客户买的感受是什么。这个是从低层往下看,我们看最大的两块是固定收益,是我们的非标、债券,这块是我们的现金管理,包括存款,这两块加起来将近七八成,那么真正和期货相关的,可能只有金融衍生品和商品类资产,这个占比是非常小的。这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客户愿不愿意接受,第二我们的渠道愿不愿意接受,第三,从资产管理来讲,我们有没有足够能力来管理这些资产。比如说资产的风险监控,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管理它、控制它,做好风险控制。从我们来看,在管理能力逐渐提高时这块会有越来越大的需求,这对我们的风控能力就有比较大的要求。第三个数据,我们看到同业的情况。在去年看五大理财的占比是非常高的,占了八九十,到去年下半年改变非常大,像在座的民生、浦发、广大这些银行,他们理财的规模非常迅速,现在全国过万亿的银行理财已经有很多家了。我们看到这些资产管理在扩大,我们说同业的学习对我们是督促,同时我们看到他们很多的模式,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我们了,我觉得我们是有先发优势,但是也会受制于传统商行的一些文化影响。
我们通过和期货、资管的合作,那么银行有什么优势,这方面大家都清楚,我就不多讲了。第一,银行有信用优势,同样一个产品在银行卖和在券商资管以及期货资管卖,它的议价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信用问题。另外银行有很好的流动性管理。这对稍微大一点的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有几位讲到FOF和MOM,其实我们量化数做了一个量化的MOM,当时是在号,我们的研究是在2012年开始研究的,我们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不是很重视这块,如果说你底层的投资是股票、债券、商品,如果你的顶层流动性有问题,譬如像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底层的资产都会有影响。如果你是底层被动的话,原来给你配比是50%、30%和20%,最后的结果是90%、10%隔离,这样你的整个风险度是非常大的。现在做FOF有800-1000家,我们刚成立是60个亿,现在差不多是100个亿。我们的FOF也和一些公司合作,所以这个市场逐步做起来,但是它的流动性是个很大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有一个优势是信息优势和一定资产定价权。这大家可能说的比较少,但是对我们投资来说,信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很多我们开行业的会,分行会有一手的资料,这些分行的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信息优势不论对于投资来讲,还是对于整个市场宏观的分析,都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的机构部门占比在逐步提升,2012年时,客户占比非常低,而且客户体量很少,但去年下半年,我们有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很多机构来讲,它有资产的需求,当股本收益下降到一定程度,他会想我愿意拿一部分资金出来冒一冒险,可能收益不是很高,但是也有可能会很好。
再讲一下银行理财的缺点,一是传统的利差模式难以持续。现在利差是负的,那么我比较去想我怎么能够找到好的投资品,让我赚到更多的钱,这是一个倒逼的模式。二是缺乏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我觉得同业如果想做授信,理财做不了,我们和很多企业合作盖了章,理财是它的法人。和同业合作需要授信、保证金,我不是一个银行的实体,我是一个理财代理人,同时我们在做期货、股票,所以这是权利义务的对等和整个高层的定位问题。三是投研团队激励不足。做这个行业,我觉得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风险的把控是非常需要的。
银行理财与期货资管合作模式:第一个模式是结构化产品。对期货来讲,主要是保证金,第一流动性的要求,第二保证金交了没有,杠杆如果太高,我的预警线怎么设。这里面期货公司要做的是日内监测头寸及合约流动性。这种合作模式下,期货公司主要是融资,银行获取固定收益。第二个模式,在过去的两三年,我们和一些期货公司合作,就是期货公司推荐投顾、通道业务。关注点是投资逻辑和交易模式、策略容量、历史业绩、合规性、风控体系、人员架构等等。这个合作模式下,期货公司主要是履行管理人职责,主要是负责法审和风控。这个合作下,期货公司收取通道费,银行找到优秀投顾管理资产,当然收益和风险是由我们来承担的,这对我们的要求更高。
第三个模式,现在我们还没有做,但却是我们下一步想做的,就是对冲和平盘。这主要是场外衍生品交易,之前主要是和券商的,像去年和券商每个月的对冲交易量是在30-40个亿,我们很稳定,一个月换一次仓。那么在去年限仓以后,我们发现对冲做不了,我们把现货几十亿砸下去了,这个事我们也在和银监会沟通。现在其实券商受限制还是蛮大的,所以对冲基本还是没有做太大。在这方面,期货公司需要较强的平盘能力和交易系统,包括这些系统有可能要和我们来对接。另外,可能需要授信或履约保证金,那么双方怎么来建立授信制度,这是我们在考虑的。这个业务是可以持续的,因为这样可能合作更深入一些,合作第一就是为客户,第二就是对双方都有利可图,这种模式可以持续做下去的,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期货公司扩大交易规模和客户群体,银行获取稳定交易对手。这个模式我是希望能够再探索,至于能否成,我也不知道,因为创业业务,可能做5笔只能成2-3笔,所以这个模式我们在探索,也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汇报。我的演讲到这里,谢谢!
海通期货总部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世纪大道1589号17楼,6楼01、03、04单元,25楼,2楼05、03单元
海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银行理财风险评估有多重要 你要太当真就输了
  在银行买过理财产品的人都知道,在购买之前都需要填一份风险评估报告,可以在银行网点也可以在网银上做。根据你的评估结果,银行工作人员将向你推荐适合你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不过实际上,有些情况下,这些评估结果并不能真正拦截超出你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投资者不能对其完全信任。
  银行风险评估报告的问题包括你有多少资产、多少用来投资理财、是否愿意承担一定的本金或收益损失、是否购买过其它理财产品等等。根据结果将投资者分为五类,一是谨慎类,二是稳健类,三是平衡类,四是进取类,五是激进类,其中谨慎类投资者不能承受任何本金损失,激进类投资者能承担一切风险,理财产品对应的风险等级分别为PR1级、PR2级、PR3级、PR4级、PR5级,风险依次递增。大部分投资者的风险评估结果是前三类甚至是前两类,一些保守的老年人是第一类。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去购买理财产品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却存在三大容易被忽视的漏洞:
  首先,评估结果只针对银行理财产品,但对基金等代销产品没有强制约束作用。
  无论买银行自营理财产品还是代销理财产品,在购买之前都需要做风险评估,但是如果你买的是基金,即使你购买的基金风险超出了评估结果范围,也同样可以购买。
  融360分析师咨询了(,)一客户经理,该客户经理表示,在招行无论是买银行理财还是基金都需要做风险评估,但是结果只对银行理财具有强制约束作用,对基金产品是没有风险拦截作用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评估结果是谨慎类或稳健类,银行理财产品只能购买PR1或PR2级,但基金产品无论什么类型都可以购买,即使是风险等级较高的股票基金和指数基金,购买过程中最多只会提示一句“购买的产品与风险评估结果不符”。
  融360又咨询了(,)的工作人员,答案基本上相同,只不过在网银的银行理财和基金板块分别设有不同的风险评估报告。
  有些投资者在购买基金产品的时候,会想当然的认为凡是能购买的产品都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殊不知却在无意间买到了“风险越位”的产品。
  其次,风险评估有效期为一年,有些银行超出期限却并未让投资者重新评估风险。
  银行的风险评估报告有效期均为一年,大部分银行也是按照这一规定执行的,一年之后如果你不重新做风险评估是买不了理财产品的。但是部分银行却无视这一规定,超过了一年期限投资者未做评估仍然可以继续购买理财产品。
  2015年5月,上海某市民曾向融360理财分析师反映,他于2014年5月在(,)购买了一款名为“年年盈”的理财产品,有效期为365天,然而产品到期之后却自动延期至下一期的理财产品中,只能等到2016年5月到期才能赎回。据光大银行工作人员解释,“年年盈”系列理财产品期限为一年,客户可以在到期之前任一天赎回,到期日资金会从理财账户打到银行卡活期账户,但如果到期之前未赎回,则会自动延期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中。
  产品投资期为一年,然而客户并不需要重新评估风险就可以直接参与下一期的理财产品购买,光大银行的这一做法显然违背了风险评估的规定。
  第三,有些银行风险评估报告太过随意,客户可以轻易更改。
  风险评估报告看似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然而实际上很多银行对此却太过随意。虽然客户只能按照评估结果去购买理财产品,但是却并没有说客户不能更改评估报告。
  比如某个客户想购买一款风险等级为PR3的理财产品,然而根据评估结果,他只能购买风险等级为PR2的理财产品,于是他要求重新做一份风险评估报告。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一定的业务量,往往纵容客户的这一做法,而不进行足够的风险警示。
  要严肃对待风险评估 但不能完全听之信之
  风险评估对于所有投资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可以直接反应你的风险偏好,避免让大家购买到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填写,千万不要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胡编乱造、随意夸大自己的经济状况或心理承受能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者也不能对风险评估完全听之信之,要知道评估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并不能对所有的风险都起到预警或拦截作用。
(责任编辑:陶海玲 HF003)
12/25 09:4901/13 03:2901/13 00:0901/12 11:5701/12 02:5501/11 07:52
理财精品推荐
特色栏目: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银行理财产品按风险等级分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银行理财产品按风险等级分类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理财风险大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