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出现过垄断经济吗

您的位置: &
& &&&2014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点: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2014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点: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11:27&&自考365 【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综合运用)
  (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
  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
  具体看,日本和美国先后成为中国经济上的最大控制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为最大控制者;抗战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成为在华的最大控制者(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有时被称作&英美派&)。
  (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高额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三重剥削,中国农民更贫困、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
  (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 官僚资本(识记2):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 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控制金融:&四行(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银行)二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滥发纸币,发行内债等,把广大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财富转化成为官僚资本集团财产)
  商业投机:利用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
  垄断工业: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占到整个工业资本的2/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100%)。
  对(1)(2)(3)之结论: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 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 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
  更多更全资料请见自考365《》。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不能忘却的纪念――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力工业
作者:周继军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力量,支持中国的长期抗战。
  可以说,抗日战争早期,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的较量,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争的实质已转变为交战双方经济实力的比拼。因此,加快包括电力工业在内的经济建设成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中国电力工业》记载,至1936年年末,全国发电容量仅为136.59万千瓦(不含台湾),其中东北地区的49.30万千瓦已全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时中国电力工业同其他工业一样,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广大的西南、西北地区则少而又小,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另外,各地电力企业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水力发电虽已起步,但其规模与火电相比微乎其微。这样的布局和规模不仅严重制约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也给国防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当时的有识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事一旦发生,敌骑纵横我濒海地区时,彼时我国几乎全无电气事业可言矣!”
  国难当头 电力工业被迫曲折内迁
  “七七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在消极抗日的被动局势中节节败退,、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电力工业在战火中损失惨重,国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国民政府被迫迁往,西南和西北地区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
  为保存沿海沿江大城市中的重要工业,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迅速组织实施了工厂内迁工作,其中电力工业的内迁计划中,主要包括重点电力企业及大型厂矿自备发电设备的转移。《中国电力工业》记载,此次撤退中,国民政府将汉口、沙市、宜昌、长沙、湘潭、常德等地的发电设备共计2.5470万千瓦,拆迁至后方各地,对来不及撤走的杭州、广州、武汉等地电厂设备就地炸毁。
  随着战局的迅速扩大,宁、沪、杭沿线的电力工业如戚墅堰电厂、南京下关电厂等遭敌机轰炸后,发电设备几乎毁于一旦。上海杨浦树、闸北、浦东等电厂,镇江大照、武进、嘉兴等电气公司的发电设备、输电杆线等电力设备设施因来不及拆走,均被日军强行掠为军用,损失严重。
  “1938年10月,日军逼近武汉,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将6000千瓦发电机组及附属设备共1800吨,分别由新江号轮船及33艘木驳船装载,经川江运抵重庆宜宾电厂。”省电力史志专家丁明衡介绍,既济水电公司是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民营火电厂之一,主要经营电灯和自来水业务。此次电厂内迁工作得到了广大电力员工的积极响应,他们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克服饥饿、疲劳、交通阻塞等各种困难,肩挑背扛、跋山涉水,将发电设备搬运到千里外的大后方。
  相对于大型电厂有计划的内迁转移,一些民营小型电力企业则因当局所提供的条件有限,内迁途中历尽艰辛,损失极为严重。《宜昌县志》记载,永耀电气公司奉命迁往,途至宜宾段,全靠雇用木船,由工人充当纤夫拉船溯流而上,顺利时日约前进两里,更多时须躲避敌机轰炸寸步难行。此行历时半年之久,物资设备损失过半,员工被炸死3人,病死2人,伤者甚多……
  “国民政府仓促组织实施的内迁工作,虽然将一部分电力设备安全转移到后方,但损失十分惨重。以湖北为例,战前共有装机20千瓦以上电厂26家(不含厂矿自备电厂),日军入侵后,除武汉、大冶仅存的少数电厂被日军强占外,其余全部倒闭。”丁明衡认为,战时电力企业和设备的内迁,为国民政府在大西南、大西北后方重建经济基地提供了电力保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战时军需民用的电力供给,也促进了战时大后方的经济开发建设。
  战火纷飞 电力工业遭受残酷掠夺
  受战争影响,初兴的中国电业或毁于战火、或被迫拆迁、或被日军强占,可谓是横遭浩劫。据《中国战时经济志》记载,在中日战争之第一年,中国发电所之损失巨大。
  凡被日军占领地区的电力企业,立即转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时体制,华北方面设立“华北开发公司”以控制平津一带的电业,华中、华南方面设立“华中水电公司”和“汉州电业公司”分别控制华中江南一带的电业,东北方面设立“满电”以控制全东北的电业。这些公司对沦陷区的电业,原官营者予以没收,原民营者强行予以没收或合营,即对所有电力企业强行兼并,重演“一元化”故伎,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服务。
  “从1937年开始,日本通过诱骗和强奴中国劳工的手段,在松花江、鸭绿江、抚顺、阜新等地开展较大规模的电力建设。”据市劳工纪念馆馆长闻贵芳介绍,仅丰满电厂就有数千电力工人和10余万劳工参与修建大坝,这些中国工人和劳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稍有怠慢就会遭到拳打脚踢,身体和精神备受摧残。
  因为饥饿、疾病、镇压、杀害、工程事故等原因,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遗体被扔进“万人坑”。参加过丰满电厂建设的日本工程师内田弘四,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死亡者最高纪录,1939年(昭和14年)7月,月计78人,平均每天死亡2.6人。造成这么多人的死亡,我们向中国人民深表歉意。”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暴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期间,广大电力工人竭尽全力,不惜一切牺牲,为保护民族电力工业、支援前线抗战、开展后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童世亨拒绝和日本电力企业合作,主动停业抵抗。他闭门谢客四年,撰写了三卷企业回忆录,为中国电力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彰显了中国电力人的民族气节。
  1938年9月,武穴光明电灯公司经理山及3名工人为保护发电机组设备,被日军残酷杀害。该公司配电工陈实在逃生中,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投奔到抗日革命根据地延安,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名出色的革命领导干部。
  1938年前后,日本通过名义上的合资和直接实行军事管理两种形式,全面控制了东北三省及北平、、、、、等地电业,强行霸占公用电厂38个、自备电厂62个、送电线路291.7公里、配电线路5491公里、变电容量5.531万千伏安。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为进一步掠夺华中地区资源,采用同样的做法,对武汉等城市的水、电事业进行大肆吞并和接管,形成对华中地区电力工业的全面垄断。
  举步维艰 电力工业在战火中前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政治战略目标,希望通过长久的抗战,将日本拖入战争的深渊,直至其资源耗尽,从而取得抗战的胜利。
  “日本战争力量虽然强大,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武汉地方史志专家吴明堂认为,战争进入僵持状态后,中日双方都在全力开展工业经济生产建设,而电力作为工业建设体系中的基础,自然成为双方急需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中国电力工业志》记载,抗战初期,为加强战时电力建设,解决后方缺电困难,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通过独资和合办形式,分别在、、四川、、等地设立电厂。但终因战局变化,海防失陷,海外订购机组无法及时运进,以及燃料供应不足、煤价与激增等原因,迫不得已而停业者众多。至1940年,停产倒闭的国营和私营电厂共计有48家之多。
  同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等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电力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1941年,中共中央在延安阎店子创建发电厂,尽管发电功率只有3千瓦,却将原有的几十个无线电台的联络范围,一下子扩展到了国统区乃至苏联。这成为我党领导电力事业发展的开端。
  1942年春天,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八路军129师的官兵,在河北省涉县西北清漳河的赤岸村建起了一座10千瓦木质水轮机发电站,供军工和照明之用。赤岸村也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早通电的村庄之一。
  至1945年,全国在解放区和大后方共筹建大小电厂30多个,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如岷江电厂、宜宾电厂、汉中电厂、天水电厂、衡阳电厂、沅陵电厂、辰溪电厂、柳州电厂、昆明电厂、自流井电厂、兰州电厂、贵阳电厂等,共计新增发电设备容量超过3万千瓦。不过,这些电厂容量最大不过6000千瓦,且多为东拼西凑的旧机组修复而成,有的直到日本投降时还未完全建成。
  在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其侵略战争的需要,通过大规模电力建设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以东北电业为例,日本分别以丰满电厂、抚顺电厂、阜新电厂为中心,向长春、哈尔滨、抚顺、、鞍山、营口、锦州地区送电,构成联结东北三省主要负荷中心的154千伏电网。至1945年日本投降前,东北地区发电设备容量达178.2万千瓦左右,比1941年增加67.5万千瓦。当年东北电业的每一个“千瓦”和每一个“千瓦时”,都饱含着中国人民的血和汗。
  重获新生 电力工业走上光明之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分别接管了敌伪经营的电业,如北平、天津、唐山、石家庄、苏州、青岛、海南岛、安庆、广州、武昌、大冶、锦州及丰满等地的电厂。而上海、汉口、南京、无锡、杭州、镇江、芜湖等地的民营电厂和外资电厂,则分别发还给原业主继续经营。
  “当时国民党不仅接管了沦陷区的全部电业,还对解放区的电力工业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和掠夺,将共产党的用电空间范围压缩得很小。”原国家水电总局局长何纯渤早年回忆。日本投降后,八路军迅速进驻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并派人接管了东北三省电业。经过广大电力工人夜以继日的抢修,哈尔滨、镜泊湖、牡丹江、鸡西、北安、抚顺、鞍山、阜新、本溪、铁岭等城市全部恢复供电,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占领东北战略计划的第一步。
  而在解放区,面对资金短缺、物资匮乏、技术薄弱、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筹建自己的电站,如被誉为“边区创举”的河北平山县^^水电站、河北曲阳县葫芦山火电厂、山西长治县刘伯承电厂等。这些电厂的建成投产,不仅为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保障,在支援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劳,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电力建设人才。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国电力工业在内忧外患中跋涉前行。《中国电力工业志》记载,截至1949年年底,全国的发电容量共有184.86万千瓦,年发电量仅为43.10亿千瓦时。然而,就是从这一刻起,中国电力人担负起“先行官”的使命,同共和国的亿万民众一起,踏上了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光明之路。
  始建于1937年的丰满发电厂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三次扩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跨入百万千瓦电厂行业。2012年10月,国家发改委核准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新建6台单机2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保留原三期 2台14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14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7.09亿千瓦时。
  1952年9月,阜新发电厂1号汽轮机组竣工投运,毛泽东主席特意发去嘉勉电,高度赞扬电力建设职工的新创举。后经多次扩建,到1961年4月,电厂装机容量达57.4万千瓦,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至2001年,阜新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95万千瓦,成为东北电网的主力调峰电厂之一。
  1974年8月,经过四期扩建的上海闸北电厂装机容量达到47.06万千瓦,是解放前的13倍,成为当时上海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年发电量30余亿千瓦时,占上海地区电厂发电能力的五分之一。时至今日,闸北电厂仍担负着上海电网峰谷负荷的调频使命。
  从1922年2月开始向京城送电的石景山发电厂,2003年3月改名为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京市第一家现代化大型发电供热企业,曾是北京地区电力负荷的重要支撑厂和主要的供热电厂。今年3月19日,有着93年建厂史的京能石景山燃煤热电厂烧尽了厂里的最后一块存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11年10月,曾经的远东第一大发电厂――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的2号发电机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百年来,杨树浦发电厂先后向全国各地的270多个单位输送了4300多名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被誉为“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一些老电厂(包括民营和外资电力企业),如南京下关发电厂、抚顺电厂、戚墅堰电厂、宜宾电厂、贵阳电厂等,通过抢修恢复和增容扩建后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一些电力史志专家认为,虽然大部分老电厂现在已经停止运行,或转型发展,但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见证,它们永远值得中国电力人铭记。
  历史不会忘记,在日军敌机的狂轰滥炸下,神州大地上一座座城市陷入黑暗之中;历史不会忘记,松花江畔令人胆寒的“万人坑”,依然弥漫着70多年前的悲惨和恐怖;历史不会忘记,在民族存亡的国难当头,一个个胸怀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力英雄慷慨而去的背影;历史更不会忘记,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顽强精神。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百度文库-信息提示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不起,该文档已被删除,无法查看
15秒后,自动返回首页> 【答案带解析】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
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8.8%降至1944年的46.3%。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1936年水平的78.6%。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②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
④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大后方”和“国统区”的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并且开始萎缩,其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而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掠夺资源、劳动力和吞并中国企业,不包含大量开设工厂。所以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
考点分析:
考点1: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相关试题推荐
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其主要内容中得以真正实施的是
A.国共坚决避免内战&&&&&&&&&&&&&&&&
B.贯彻和平建国纲领
C.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毛泽东对正面战场抗战评价道:“从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A.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
B.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
C.为敌后战场开辟创造条件&&&&&&&&&&
D.配合了各国反法西斯战争
标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图,标语能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北伐战争胜利B.开展土地革命
C.建立抗日根据地D.百团大战胜利
毛泽东的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黄洋界(井冈山上的地名)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下列纲领与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是
①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奋斗目标
②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抗战期间毛泽东的持久战策略
④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