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圆桌对话会:创业需要什么绝招,如何在快速

圆桌对话:机遇与未来路径
如果说自媒体的爆发是从近几年开始,那么刚刚过去的2015年,则是验证自媒体优质内容价值的一年。众多自媒体创业者脱颖而出,大笔资本进入自媒体,不断推高估值。那么随着自媒体向众媒时代的迈进,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业者进入,也让整个行业开始面临新的拐点,所谓优质内容的春天已经到来,那么针对内容创业总编辑王永治提到了几个内容创业者最关注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优质内容?优质内容又如何找到自己的用户?未来内容创业是个人创业为主,还是会演变成小微机构?未来平台在内容创业中是一个怎样的角度?都是自媒体行业正在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高樟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范卫锋共同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探讨。对于何为优质内容,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认为,一方面是能够帮助用户提高生活的效率,可能是更偏物质性方面的;另一方面是让用户得到启发,赏心悦目的,让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营养,也就是精神方面的影响和引导。那么从投资角度来讲,高樟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范卫锋认为,优质的内容更强调价值观,与用户理念的匹配,创新工场更关注那些在垂直和专业领域能够产生深度内容的账号,而对于泛大众、接地气的内容目前不是很关注。那么好的内容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用户也是自媒体人关注的焦点,周源表示知乎本身的平台特性是问答社区,所以用户的需求很明确,那么知乎会通过推荐的方法筛选出优质的内容推荐给用户,让用户能够更准确的找到有用信息从而实现平台的粘性,以及通过内容形成用户连接。随着资本大量涌入自媒体,越来越多的小微机构获得了投资人的关注,这也造成了对个人自媒体的挤压,2016年这种趋势也将爆发。因此未来个人自媒体是完全向小微机构发展,还是寻求其它出路?范卫锋表示,自媒体从自身的发展初衷来分呈现两种,投资人更希望选择在某个细分领域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小微机构,2016年将会有大波小微机构拿到资本,就会有质的变化,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那么这就会对个人自媒体造成非常大的挤压,那么从长远来看,个人自媒体比较理性的选择就是与平台的深度合作,通过与平台的合作,获得更大的流量、用户连接和变现能力的提升。未来有无限的用户阅读需求需要被满足,而腾讯也希望通过内容生态的建设,连接用户(流量)和内容(生产者),提供基础设施和能力,同时通过粉丝经营,让好的内容在平台上成长起来,做大做强,腾讯也希望与内容生产者一起实现自媒体的共生共荣。以下为对话实录:王永治:
我是腾讯老王,喊我隔壁老王也行。当然今天我不是自夸卖瓜的,大家听了腾讯两个技术大咖的介绍之后,应该对腾讯整体的芒种计划有所了解了,一定想听听业内的大咖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心得体会,下面请内容创业者和投资方的代表跟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
下面有请第一个论坛的嘉宾,知乎创始人周源先生,高樟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范卫锋先生。
咱们比较轻松一些,因为这两位业内的大咖,年龄不大,知道得很多,正好跟今天来的小伙伴们做一个分享。
首先请教周源先生,目前内容创业火热的一塌糊涂,但是几乎所有的媒体人也好、机构也好、非媒体人也好,都想做高端的内容。但是高端的内容有时候又发现很难找到自己匹配的用户,但是在知乎平台上解决得比较好,有没有比较好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周源:
首先我觉得内容创业或者内容很火,这个事情是肯定的。因为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帮助大家提高生活的效率,像O2O这一类的。另外一类其实是让大家生活变得更丰富,变得更有营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两三年,有各种各样形式的内容平台、内容产品或者内容的形式出现,我觉得这个背景是肯定的。
在我眼里对于高品质,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和消费者来说,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如果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它应该是一种能够让他有尊严的,能够让他有钱的,能够让他有影响力的内容。对于消费者来说,肯定要解决一个问题,他可能有所启发,阅读得赏心悦目,有可能从中认识一群人。所以情况会发生很大的不同。
对于我们来讲,对于知乎来讲,这个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花那么大的精力思考过,因为知乎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去连接问题的需求方和内容或者一个答案的回答者,它是通过一个问题关注信息流动的方式,把这两者匹配在一起,然后最后沉淀下来再给其他人来看。
这种方式反过来看,也找到一个产品的方式。以前我写很多的博客,最头疼的问题是我写什么东西别人是爱看的,这个问题非常困扰。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写一篇文章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比较为难的时刻。王永治:
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吸引或者迁就,或者叫谄媚用户。周源:
对。反过来让读者或者让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有他自己想法的人把他的需求,或者通过问题的方式提出来,这个东西是很明确的。
知乎上面回答一个问题,或者我们邀请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被300个人、3000个人关注了,你的第一顾虑就打消了。所以在产品方面会有一个更好的连接机制,让一个比较明确的真实需求通过某种形式提出来,形成一种匹配。王永治:
知乎基于平台的特性很好地解决,基于自己的筛选功能会导致最优质的内容浮现在上面,把一些相对比较垃圾的内容或者其他的内容沉淀到底层去了,让所需的用户快速在知乎的平台上找到他想要的内容。周源:
知乎,比如有很多关于二次元的讨论,过去有很多的这方面的问题,确实不在我的时间线或者邀请的列表里面。但是对于另外的学员来说,对于科技和商业也是关注的,所以大家各取所需。每一个人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有相对闭环的流动性,对于他来说,这个信息可能就是比较高品质的。王永治:
问一下范卫锋先生,刚才周源先生讲得很好,从内容的创作者跟用户来说,其实对高品质的内容定位是不同的。你怎么看?你也投了很多项目,从你的投资经验怎么筛选你认为是好项目,或者好内容还是不好内容?范卫锋:
周总刚才说得很有启发性,从消费者看或者从自媒体来看是不同的。还有一点,如果这个维度更加扩大,从广告主来看以及从投资人来看,内容确实是不同的。以高樟资本自己来说,相对我们的风格,对于特别接地气的内容,我们缺乏很强大的感知能力。所以,在我们目前投资的十几个项目上基本没有特别接地气路数的,也许错过了很多机会。
再有一点,目前用户的内容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用户本身的水平会提高,我们会相信用户的水平会提高。
另外一点,我们的题材在变化,你的题材是关注纯粹的柴米油盐,这是一种。有的人认为关注精神生活多一点或者高一点,这是一种。但是,你关注这个物质的内容就一定比关注精神内容LOW吗,也不一定的。
所以,目前看品质,还是强调他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是不是符合我们大概的一种理念。另外,给他的内容的质感是不是有一以贯之的质感,这是不需要看很多东西就可以判断的,你大概看一个人在知乎上面发的内容,大概就可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格调区域。我们相对来说还是相信优质的内容,但是,我们觉得有的时候你更抓紧少的、优质的、有目的的流量,它可能具有海量的流量所不具备的价值。王永治:
用户很聚焦,量不大,内容也很高品质的,相对这一类内容的平台或者公众号更好变现,还是鸡汤类的,有海量用户的这种?范卫锋:
你说的鸡汤是比较LOW一点的鸡汤。从变现的难易程度来说,最快的可能就是量大的,LOW一点的,直接可以通过粉丝数量、阅读数量容易报一个价。但是那个卖得层次比较低,如果从走得远和天花板的高度来说,只有优质的和对用户影响深的,你才有可能往更深层次的商业去发展,你的天花板越高,也能挖得更深。相对来说,我们只投资于后一种。王永治:
周总,互联网用户的年龄层次分得特别厉害,尤其00后以后,两年差不多就一代人了,知乎会不会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对用户匹配做一定的区分?周源:
这个没有办法严格区分。你从增长吸引用户的角度来看,还是靠用户本身和用户产生的内容本身去吸引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人。有一部分可能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人所看到的,我们的所思所想被吸引过来,也有很多属于普适年龄段的内容,年纪可能比较年轻,在知乎上提的问题产生了回答才吸引了人,可能会比较交叉。
从我们来讲,我们不做区分的一个好处就是,社区的丰富性在它的增长过程里,是大于它的某一个单一属性的重要性,其实跟某一个城市是一样的,总会有一些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东西,它出现是很好的事情。因为没有办法做很严格的区分,因为他来的时候,你也不确定他到底多大,是不是你的用户。
另外,你不限制可能还好,属于整个平台大家所共同追求的那部分用户沉淀下来了,有些用户得不到回声,可能会慢慢消散掉。王永治:
对在座有志于创业的人,二位给他们的建议是,在内容上先入手的是面向更年轻的用户,还是大众用户,还是自己选定一个特定的中老年用户,或者是三四线城市?因为至少在我的产品运营当中,我们把用户这块强调得特别突出,而且部分产品确实也能够有很明确的用户的区分。周源:
讲讲我自己的思考。知乎还没有上线的时候,有一个做媒体做了很多年的大佬,他当时跟我讲,只有细分的东西才有价值,他是做杂志的。当时我觉得他讲得特别有道理,因为你要做一个满足于中国互联网用户都喜欢的东西难度是很大的,只能取得一个最大公约数。这些东西往往等同于所有人全年龄段都会觉得很有趣的那些内容来进行对比,所以他说细分有价值的核心就是每个细分的一个动向一个,内容本身可以产生竞争壁垒,而且可以把这个人群的人挖出来。
但是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我觉得他说的这个话好像在互联网上也不完全对,或者可以得到很多反证。
刚才您说这个作为一个大众型的问题,小众的更容易变现。回到内容本质来看,内容从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消费品,而这种消费品本身是不太区分什么是大众的消费品和奢侈品,或者是中产阶级消费的东西。内容本身来说,很难分出一个一万块钱的内容和一个10块钱的内容,它跟一般的分奢侈品和日用品的层次很难对应。哪个类型的东西读者消费是最多的,它往往是更容易赚钱和变现的。因为反向来看,它的单价可能上不去,所以很难卖出一个钻石或者戒指的钱。
我个人认为再往后应该会发生很不一样的第二个阶段的变化。内容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可能会变成一种连接的介质,不再单纯作为一个消费品。知乎有很多用户会觉得我在上面会传播内容,它把内容当做一种消耗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时代会很快过去。因为知乎上有很多用户是通过内容的方式建立新的连接,通过内容的方式获得了新的机会,这个时候内容还是一种可读物吗,它的内容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增值,由内容产生的连接和介质产生新的机会,我觉得价值可能会更大。王永治:
周总可以举一个例子,现有的哪些平台或者公众号带有这种性质,让大家一听就明白,比如逻辑思维算吗,它的内容本身已经引导O2O等东西,你感觉它的平台不完全围绕内容本身,而是围绕整个产业链在运营?周源:
我可以举一个反例。前两天我有一个同事在跟我讨论一个问题,当时有一个订阅号的列表有很多文章,里面有很多可以读的东西。他跟我讲知乎上面的东西,他正在看公众号的列表。两个列表从形式上是有一定相似性的,从一个回答和一篇文章本身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大概是500字到2000字左右的关于某个观点的阐述。
后来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在切换的时候搞混了,因为其实这个东西都是内容,但是如果都是内容的时候,你其实是不太区分平台的。当我切换到知乎的全部问题列表的时候,你发现它没有内容,里面都是功能性的东西跟你进行交互。所以不会把它当做一个单纯的消费品或者一个阅读的东西,你进去是要进行互动的,你未必会进行互动,也有可能点开它的主页跟他进行一些私信的交流。我昨天看扎克伯格的一个视频,大概十分钟,下面有139万次的点赞。他发那个东西讲话还是有一定的不连贯和间断的,从内容的角度来说,不是一个精心打磨的视频节目,里面也没有什么梗,也没有什么爆款的东西。但是它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你可以看到这种交流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放大。
所以,以内容的形式形成的很大的连接和交互接接下来会变得很多。王永治:
平台是介质,各种传播手段是介质,周总说内容也是介质,您作为资深媒体人,这会对你造成一种颠覆性吗,还是让你开拓另外一种思路?范卫锋:
周总谈的如果能实现当然是很好的,,因为一旦内容是一个介质,我能看到我能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我的商业价值能提升很多倍。一旦你从单纯内容消费这个事情转移到交易的介质,进入到交易,一下子你的价值起码涨20倍吧。
但是从目前阶段,内容还是比较纯粹的。因为知乎已经是一个较大的独立平台,里面有自己的生态。对于绝大多数自媒体,特别是今天来的自媒体,感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在各个平台上面,包括微信公众号、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等等这些平台,你跟用户的联系还是通过平台来实现的。
另外,如果是前面那种用户浅层次消费,草根一点、鸡汤一点的话,是永远看不到那一天的,永远不能与用户更深度的连接。
我们自己有投这个媒体,它确实是这个领域里面第一的媒体,通过腾讯平台打造的。它的用户已经跟它进行了非常深度的互动,在金融类,用户也愿意相信它的很多推荐和筛选进行金融类交易,这样有可能成为一个不仅仅是内容的东西,在相当长时间内和相当大的比例下,我相信内容就是内容,做好这件事情,相当大的程度。王永治:
那你怎么看现在还有哪些内容是类型也好、形式也好是处于萌芽阶段的,未来有潜质的爆发性的,除了视频之外的,说得详细一点,让在座的各位兄弟多听一听。范卫锋:
我看到这样一个状态,其实您说这个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逻辑。我特别喜欢看聊天类的刊物,看商业的刊物,我喜欢看企业家的采访,企业家的专访。但是这几年能看到企业家的深度专访越来越少了,后来我们找了一个人,我说你应该做一个商业人物领域的垂直媒体,因为我一直想看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能看的越来越少了。
他做了之后,很快就起来了。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在财经领域,包括我们投得比较多的,在更加升级的内容领域。因为前些年的内容较大的猎取者、占有者还是那些相对比较大众化的,因为那个时候是抢用户增量。现在,还是在垂直的优质内容领域,基本上都处于是早期,完全没有说现在已经耕耘的差不多了,如果按季节来说,就是这个阶段。王永治:
周总,您觉得未来爆发的可能是哪一个领域?周源:
大家早晨醒来在床上看手机一直到上班走进办公室,你会把你能翻的东西全翻完,你从今天早上起床第一个打开的APP来看有没有新的东西出现,朋友圈,微信的通知、邮件,各个方面的新闻全部看一遍。
所以,某种意义上内容是很缺的,各个方面都很缺。范卫锋:
我补充一下,我们说中国的有钱人、高净值人士,可流动的金融资产100万美元以上,在中国这样的人数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其实只有200万户,未来十年可能会到一千万户、两千万户。
大家知道中国几乎所有的高净值人士都是刚刚变成高净值,他还没有适应作为一个有钱人的生活,没有完全脱离过去的消费、生活以及他的阅读、精神生活。
一个人要适应作为一个高净值人士的生活状态,需要熟悉300个新品类的消费。几乎这些知识是非常初级的。这个过程在未来十年之内,围绕中国的消费升级,既包括物质的升级,也包括精神的,还有带有精神化的物质的消费,这个市场极其大,目前的公众号绝大部分都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绝大部分那些大号也不能满足那些需求。周源:
我举一个例子,上个星期我包坏了,需要买一个新的包,我就需要做一个决策。最后我自己做了一个表格,把品牌、实用性、重量、大小、价格做了很大的计划。你在网上会看到大量跟相关决策相关的知识还没有流到你自己脑子里形成习惯,你买这个东西的时候可能是第一次,买完以后可能会变成一种知识。这种东西的生产对大家的生活更有价值。王永治:
对内容这块,不仅仅是以往的专业工作者,大量的自媒体是有能力、有潜力、有爆发力进入这个行业。范卫锋:
新媒体创业和内容创业不一定是以前你是报纸的编辑、报纸的记者、电视台的记者,真的不一样。你拥有某一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同时,你如果想搞大还要有一点管理能力,这个事情是不难的。因为你并不是参加文学大赛,也不是参加表演比赛,你生产的内容本身这个东西才是。
如果就垂直领域来说,垂直领域的知识和垂直领域的这个东西是要你经营已久,或者多年泡在这个圈子里面的,这一点原来跑口的急着要跑得深才能做得起来。事实上来看,很多做媒体的人,有些当年文笔特别好的媒体人,其实跟行业的接触偏少,因为他很快进入管理岗位了。
在行业里面,原来只有媒体人流出去到企业里面去,现在有很多企业里面的人出来做媒体,企业懂行的人,比如我对于我成为一个新的有钱人我需要熟悉的300个品类熟悉的人,他在企业做一个PR、公关的收入远远不如自己做一个媒体。周源:
补充一点,我以前是做过开发,也做过媒体人,我发现写字其实是一个很专业的事儿。但是,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你的专业写作的专业性和你采访的那个人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这是两件事情。
举一个例子,我们原来读文章的时候是把它从头到尾捋一遍,这个文章要有专业的写作,要有转承起始,才会读。但是有很多人读文章是跳着读,其他的同行看你的故事,行业专业性缺乏的人看你历史的沿革。如果打散了之后,对于不是专业写作的人来说,如果要回答是答得最好的。因为他不需要像专业写作那样去驾驭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只要把这个问题回答好了,只要把专业知识输出好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回答最好的。这个在知乎平台上看到太多的。王永治:
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跟他们竞争的机构不光是同样的媒体,还有若干倍的自媒体在跟他们竞争。两位会怎么建议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早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还是安安分分的,可能不具备成为一个企业的能力,就做一个微信号就好了?范卫锋:
目前我们属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之中,传统媒体对用户的掌控力是严重下降的,相当于以前日本人,我们智取威虎山,日本人走了之后留下无数个山头,那些山头都是自媒体,都觉得我慢慢退休养老,但是大量地拿了投资,团队化运作新的机构开始出来了。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容忍大量的垂直领域内完全是由个人在这里,还是像现在这个样子以个人为主,这个时代有可能会过去,未来还是这样的走向,但是会比现在分散。
大量分散的专业机构,如果你继续选择作为一个个人自媒体,你会感觉挤压会越来越大。
另外一点,你的市场要看什么市场。如果你的市场过于狭小,想要变大也挺难的。整体,2016年开始,大量拿到投资的自媒体机构这件事情会迅速发生。王永治:
对目前刚开始创业的自媒体机构要生存下来,跟平台结合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吗?范卫锋:
这是必须的。如果我们不跟平台进行一个较深度的结合或者捆绑或者合作,我担心你会彻底沦为一个散兵游勇。其实智取威虎山里面座山雕也是有编制的,你能够跟平台结合和不能够跟平台结合。现在的自媒体跟原来不同的在于,你要精心研究各个的平台机构,要像解读买房子的新政条款一样,要去解读目前各大平台的政策,研究怎么样为我所用,怎么样深度合作。王永治:
咱们的讨论到此为止,谢谢两位!
也希望在座各位能够从他们两位创业的前辈身上得到好的经验教训,好,请台下就坐。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honeyzhe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英才网联旗下网站
圆桌对话四:创业板,IPO,2009值得期待的盛宴
嘉宾主持:汉能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苏维洲先生;
对话嘉宾:德勤中国区合伙人金建先生
&&&&&&  东京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山本秀树先生
&&&&&&  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集团亚太区执行董事季苏海先生
&&&&&&  伦敦证券交易所代表张宁先生
&&&&&&  野村证券投行部中国区执行总监周晓先生
  大家好!我叫苏维洲,我是汉能投资的董事总经理,汉能主要做投行业务,帮助企业融资做收购兼并方面的顾问,这是我们主要业务,虽然我们也有一个基金,也做一些投资。
  今天我们这场圆桌对话的题目叫&创业板,IPO,2009年值得期待的盛宴&,我想主要是几个议题,在座的都是我们全球特别有名的交易所的负责人,除了这三位交易所的负责人,还有德勤四大会计所的合伙人金建先生,还有证券他们主要做香港、美国、日本各地的上市、成交,其他几位先生有伦敦交易所,有纽约交易所,有东京交易所的代表。一会儿我找一个机会,尤其是三位交易所的代表,让他们各自花一点儿时间介绍一下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因为在座的有很多企业对这个比较关心。
  今天主要想谈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现在中国的创业板,十年千呼万唤走出来,很多企业非常高兴,尤其是人民币基金业非常高兴,我想对企业今后的退出,国内退出现在有好几个渠道,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创业板的推出,由于国内新兴人民币市场的兴起,会有很大的变化吗?以后主流退出的渠道会在国内?我想这是一个话题,另外国外大资本的走向,这是大家关注的另外一个题目,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已经结束?至少今后两、三年期间国外资本市场是什么样的走向,这也是在座的比较关注的,无论从投行的角度,还是会计所的角度,无论是和资本市场接触很密切的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一看今后企业在资本商场到底是什么样的走向?就这几个话题请嘉宾随意做一下讨论。
  在我们讲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就可以直接提问。
  第一,境外的资本市场沉寂了很长时间,最近有复苏的趋势,因为大家知道从金融风暴以来海外的退出的窗口基本关闭了,这也影响了很多影响,包括前面我讲的PE、VC投的企业,我们做这个行业知道,一个企业生命发展周期到融资的时候,到上市的时候是需要上市的,上市如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公司的成长当然有很大的影响,对投资人当然也有很大的影响。去年有一大批公司本来第三、第四季度排队等着海外上市,突然天有不测风云这个窗口就关闭了,现在到底形势怎么样,我们先就这个话题谈一谈,尤其是几位交易所的负责人。金建是德勤中国区的合伙人,山本先生是东京交易所的首席代表,纪先生是纽约泛欧交易所的代表,几位代表的面子还是很广的。
  海外市场的走向,过去几个季度,包括今后几个季度的展望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先开始这个话题。
  大家好!
  今年上半年从09年一月份到六月份全国有165个IPO,总融资额是160亿美元,这个数字从去年同期和08年上半年,因为我们金融危机是08年下半年才开始加剧,08年上半年整个市场还是OK的,今年是165个,去年同期是625个,总的融资额是160亿,去年是911亿,这个差距还是很显而易见的。今年从6月份开始,资本市场有所复苏,像今年6月份,单单一个月一共有38家IPO,从融资额是90亿美金,前六个月加起来是160亿,但是6月份一个月就有90亿,占了一半以上。所以看前半年整个资本市场窗口是关闭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IPO,但是和08年的6月份相比,那个月有132家IPO,一共融了150亿,所以还是比今年多了很多的。很显而易见,资本市场目前来说,我们看到有所复苏了,包括香港恒升指数,包括美国的道琼斯。整个资本市场是有所复苏的,尤其中国是一个亮点,因为大概做了一下数据比较,一个月有全球IPO的统计,1&5月份,中国是全球最活跃的IPO市场,到6月份美国是最活跃的,一共融了30亿美金,有18家IPO,所以整个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也是最活跃的这个IPO的国家之一。
  然后今年下半年的话还是不错的,例如七月份有两家中国的企业都在纽交所上市了,一家是北京的环球水务,他们的表现非常不错,就是上市大概一个月股价已经涨了一倍还要多,另外一家是上海的,所以两家公司都是七月份上市的,而且他们的融资额相对来说也不是很大,一个是七千多万,一个是八千多万,但是下半年我估计比我预期的还要好一点,本来我预计只有一到两家今年年底之前能够出来,但是现在估计有4、5、6家也不一定,所以整个至少在美国的资本市场,还是就是说有所复苏的,香港也不例外了,其他的我就想让张先生谈一下。
  张先生您能不能讲一讲?伦敦的大概的情况,一个是整个市场的大概的走向和展望,另外一个就是在,特别是美国市场了,因为中国概念这个还是被很受人追捧,从06年以来,那现在比如说在伦敦,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对中国,一个是大的市场走向,再一个是对中国的企业有一些什么样的,中国概念是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好的,刚才季先生讲了IPO的情况,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结合伦敦的情况讲一些资料,08年伦敦整个全年的融资总额是创了历史的新高,这个大家会觉得非常以外,就是说08年其实是很困难的一年,但是整个伦敦的融资量创了历史的新高,但是这里面绝大部分是通过上市公司再融资来完成的,IPO占的比例很小。这个说明两个问题。
  问题一,伦敦这个资本市场作为老牌的全球的资本中心,他的资金供应量是很大的,这里面既有传统的西方世界的资本,也有像这种石油、美元、俄罗斯的这些热钱,这样大量的资本在全球投资,这是一点,资金供应量是很大的。
  问题二,投资人大家对于IPO和上市公司增发之间选择更多的是参加上市公司增发,这是两个情况。
  今年前5个月的统计还是差不多这样一个情况,就是今年如果按5个月统计来看,今年的前5个月的融资总额融资总额伦敦市场上又超过了去年的同期,但是这个还是增发占大部分,IPO占少部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一些积极的复苏的迹象,就是说主板市场,因为伦敦大家知道是两个市场,一个是主板一个是比较有名的创业板,现在我们看主板市场现在恢复得非常不错,5个月里面连着有两家比较大的境外企业在伦敦上市,一个是俄罗斯最大的水电企业,另外一个是印度很有名的塔塔钢铁,这个就是我们看到主板市场上有非常好的这种IPO恢复的迹象,其他的市场恢复得相对比较慢一些,这里面原因也比较多了,有投资人的原因、上市公司的原因,整个环境的原因,这是伦敦市场目前的情况,我觉得还是比几个月之前要乐观了很多,尤其是随着这几家大的海外公司的上市融资,这整个市场的信心也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刚才谈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伦敦对于中国市场、中国概念的认可和追捧程度,这个我觉得跟其他所有的这个海外市场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英国投资人越来越认识到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可能是说最可能,就是最善良的一个亮点和最有可能取得快速增长的一个国家,伦敦的投资人也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参与到中国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投资中国公司的股票肯定是其中的一种。
  所以说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伦敦交易所挺大的一个交易所,它在海外的代表处只有中国一家,这个也体现出来伦敦交易所对中国的这样的一个非常重视中国的市场,我们现在也有一些企业主板也有、创业板也有,正在准备登录伦敦市场。
  周先生您能不能讲两句,今后您做很多的海外上市,作为一个证券公司,因为你们的业务全球当然非常大了,就是横跨了很多不同的资本市场(日本、香港、美国)。从您个人的经历,从过去的几个季度有多少公司在排队?今后的两个季度还有包括明年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
  刚才我听了一下大家的,把各个市场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说明,我现在这面想把香港市场的情况结合我目前的一些体会再简单地介绍一下。香港市场去年来说应该说,08年是市场比较糟糕的一年,当然这也是全球的环境,从去年总的上市的数量来说大概不到30家,主要是在主板,创业板也有若干个,这么两家。总的融资额大概在660亿港币左右,这个比2007年,大概有60%到70%的降幅,这个幅度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个市场到今年的第一个季度,香港市场应该是十年之内是IPO数量,总的上市的数量和融资金额应该也是最少的,创了历史的新低,十年的历史的新低,也就是说今年的第一季度市场是到了最糟糕的状况。
  到了二季度情况可能就变得有所好转,这个也是随着全球经济的稳定,特别是中国政府这边的刺激经济的计划,还有整个中国经济复苏对海外投资者的前景的预期,香港股市应该说有一个非常好的表现。从大盘来说这个股市有50%以上的涨幅,现在在2万点以上。从中国股票的上市数量的话,今年上半年从5月份以来,陆陆续续有一些公司在中国香港上市,金额像中旺铝业大概有13亿美金,是5月份为止全球最大的IPO,也取得了成功。但是我们看看这几家企业上市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这个市场的情况是逐渐在好转,我举个例子在中旺上市的时候,投资者认购的情况还是比较谨慎,机构投资者不愿意在比较高的价格来认购,同时香港的散户基本上没有认购很多,大概只认购了拨给他的10%额度里面的60%,所以说没有超过认购,这一部分就会拨转到机构投资者来认购,而且这个时候配售的价格也是在他定价的区间范围之内的一个低端,所以看到这个五月份的时候,香港的市场还是非常谨慎的,投资者也担心经济第二次探底,香港市场可能还不是很稳定,经济可能还会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那随后又有续光、中国金属再生等等上市,还有其他的几家包括霸王的上市,我们看到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特别是霸王的上市我觉得还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是他的发行的市盈率也是比较高,大概有17倍,香港的这个零售部分的超额认购达到了400多倍,机构的超额认购也超过了50倍,所以说最后的话由于香港的机制,从机构这一块进行回拨,最后香港散户认购的部分,从原来计划的10%增加多整个发行金额的50%,所以说这个股票认购取得了非常好的表现,大概IPO第一天交易的价格有30%的涨幅,所以说看到这个市场在不断地进行好转,而且投资者从最初的防御性的投资变成了一个比较主动的投资,那么再往早一点今年二三月份我们看到市场上主要是一些非股票类的,包括转债、债务的发行,这个时候投资者主要是采取一种完全防守式的投资策略。
  所以我们通过投资者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通过自己的分析对全球的,特别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还是信心非常足的。
  从下半年的经济情况,包括我们野村的首席经济学家,也对中国经济是非常看好的,他的报告里面指出就是说中国经济还会再有十年的辉煌,也就是说这次的经济的调整只是前进步伐中的一个整理,后面还会有更强劲的发展,包括中国西部和中西部的发展,他们认为是未来非常大的一个增长点,这个可能会带动中国经济进行第二次腾飞。
  所以说我觉得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还是充满了期待。
  你刚才讲的那番话无论是近期的预测,还包括稍微长期一些的预测,我想对我们在座的这个企业和投资人都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我也问问金先生,对于中国企业就覆盖的面来讲,可能没有人比你们做得更大,我们在中国大概有多少员工?
  我们在中国有8700人。
  上市当然是你们的工作之一了,就是做这一块,从你跟企业接触得那么多,你觉得企业这方面的心态,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就是从过去几个季度到今后,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转折点你觉得。
  根据我们现在接触的情况来看,有出现三个情况的特征:
  情况一:著名的跨国公司,普遍地我们接触下来都出现亏损,而且由于母公司都是以欧美为主要的代表,所以说他们受金融风暴的牵连比较大,预计今年的年报都很难看,都会出现巨大亏损或者撇帐,所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虽然他有盈利,但是他的母公司受牵连,所以他整个的业绩就不那么好看,会影响他在中国的投资,有可能在中国的一些大的项目会放慢,特别是IPO的项目也会受到影响。
  情况二:中国的本土企业,特别是大型的一些国企,由于在金融风暴当中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和冲击,所以他在重组、改制、上市的环节当中也受到了拖慢,据我了解整个现在大型国企的改制上市都比较缓慢。这样的话对于国内的本土的大型企业来说,现在上市的高潮来没有到来。
  情况三: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投型的企业,现在确实是一个,我的说法是叫厚积薄发、暗流涌动,在这个时机当中他躲过了金融风暴的冲击,特别是很多跟出口贸易没有直接相关联的高科技或者是一些传媒,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传统行业,他们现在倒觉得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市场占有率也很大,所以我认为这个企业的类型在今明两年会成为我们资本市场的主力军。
  同时海外上市虽然政策上现在没有完全开放,但是我们觉得我们现在活接不过来,为什么?因为他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解决海外上市的方法,所以我们现在发现海外上市成为我们事务所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个头都不大,都比较小,都是创投型的企业,而且去上市的地点现在看来比较分布得广,不单单是美国、伦敦,还包括东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所以这样的广的范围带来连锁反应,就是一些创投企业会寻找一个能够走到资本退出的途径,只要有路子可以走,他们都可以走。所以我们现在也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就是说只要证券市场有这个途径给他们上市的话,我们都极力配合。
  再一个总的看来这次金融风暴的影响,可能对中国创业板的发展,我认为是一个好的机会,为什么?因为金融风暴对大企业,我们叫个头大的受的影响比较大,对小个子反而躲过了,就像海啸来的时候浪头打到最高的时候打到高个子,小个子打不到,所以创投企业将来要寻找创业板的发展,我认为是一个好的机会,再加上中国政府刚刚退出创业板,你怎么样他要维持这个表面风光,他绝对不让你像以前那样其他的主板市场受到大的冲击,所以我认为创业板的发展有三个特征可以树立信心:
  特征一:创业板要走向国际化,就是将来我们国家的创业板能否和国际上的创业板接轨,特别是允许一个企业在两地或者三地同时挂牌,如果创业板达到这个目的的话,对创业板的上市企业来说那是给他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听说香港交易所正在筹划这个事儿,跟深圳交易所在交谈、交流,能否达成这个协议,就是一旦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同时可以到香港创业板挂牌,将来伦敦创业板或者是纽约纳斯达克等等,都可以参与到这么一个模式当中来,这个对中国的创业板企业是一个活脱的渠道,他的融资量就会增加。
  特征二:创业板的发展有可能会大大推动我们国内的人民币基金、PE、私募基金进入这个角色,因为它和国际接轨了,所以他们觉得很容易跟国际上的能够对等,这样的话会加速我们的PE或者其他的基金投入到创业板企业,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当中。
  特征三: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把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完全接轨,如果实现这个目标以后,那么我们国内的企业他原来的会计审核的一些标准基本上和国际接轨了,那就对他的成本方面会大大下降。那么最终会使得他上创业板更加容易,所以对我们推动国内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能够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所以我认为从今明两年来看,整个的创业板的发展,应该是成为一个热点。当然这个还需要我们政策的引导,政策的引导又取决于我们这个市场的发展,所以相互之间是一个互动的。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交流,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多发表一些声音给政府部门来引导他的政策制订,可能更加有利于实际。
  讲得非常好,刚才周先生讲的资本市场大概的利好的消息,你也指出了好几个特点,都是挺鼓舞人心的。
  特点一:海外的资本市场不再很单一,企业有很多的选择,包括东南亚的国家,比如说韩国、日本都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而且我想这肯定也是得益于中国现在国际上这样的一个经济体的地位,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枝独秀,对企业在海外上市肯定有很多的帮助。
  特点二:另外你讲有这方面的政策的可能,甚至有一些突破,就是说如果是在中国挂牌,甚至可以同时在海外挂牌,那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这可能解决了很多我们在座的投资人的退出的问题,这个可能也需要时间了。
  你讲的前面两个事儿正好引到了下面的话题,境外的资本市场给中国企业到底带来了什么?不同的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有什么样的吸引力?这个问题我问一下山本先生,因为东京交易所其实并不是那么为人所知,中国企业去的也寥寥无几,数得出来有那么两三个,而且也有一些有问题的,表现可能也不见得很好,包括新华财经。
  你能不能讲一讲,牵扯到刚才金先生说的其中的一个话题,就是说你们好像不同的交易所同时挂牌的这个事情,你们好像有一些创新在跟伦敦的创业板,同时也做了这样一个举动,你能不能把这方面的,就是你们交易所的特点,为什么对中国有吸引力,你是一个怎么样的定位。
山本秀树:
  我们东京交易所刚才苏先生也说了,中国企业一共有两家,很小的。日本离中国的市场很近,可是资本市场却很远,这个原因是什么?私人的企业、IT行业,他们在海外上市的想法是先看纳斯达克和美国的市场,或者中国的概念来讲应该是新加坡或者香港,日本是没考虑的。
  可是我最近自己分析来讲,资本市场之外经济、贸易方面在日本跟中国的关系很密切的,可是下一步那融资方面,特别是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来讲,应该哪些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措施,我们来讲是什么?肯定在中国的创业板、深圳创业板上市之后,很多的企业在内地上市,可是中国的新兴企业很多,不满足这样的中国的新兴企业的上市需求,肯定在今后也在海外上市。
  那么我们关注的是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里面需要IT的技术或者是什么销售系统,或者是什么环保方面的技术也是。有这样的关系的企业有没有可能需要日本的市场,所以我们刚才也讲了,伦敦交易所跟日本交易所,一直在东京建立一个新的交易所,叫AIM市场,这个是什么?我们先用伦敦交易所的AIM的方式,因为日本没有这样的市场,所以这样的市场能不能在中国发展式的企业,能不能在中交所来,我们提供资金,我们是采取这样的措施。
  趁着这个机会,季先生和张先生说一说,我刚才大的话题是说每个证交所有什么独特的定位,对中国企业有什么独特的吸引力,你能不能就几句话,就你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来讲一两句。
  我相信对于纽交所来说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因为它毕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已经200多年的历史了,首先就是全球很多最大的100家公司里面,70%以上都是在纽交所挂牌的,但是同时这也给中国的投资者可能有一点儿小小的误区,就认为纽交所只是最大的企业才能够去那儿上市,其实这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的,因为毕竟有很多财富500强的公司都在纽交所上市,但是另外又是一个小小的误解,其实纽交所不光只是对于那些大市值的公司,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公司市值都是在十亿美金以下的。而且就刚才我提到的两家中国的公司,今年刚刚上市挂牌的,他们其实规模也都不大,融资额也都在七、八千万美元左右,所以他们的IPO也是相对来讲比较小的,而且去年自从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又增加了一套新的上市标准,这套标准就相对来说更灵活,门槛相对来讲低一点儿,很多以前达不到纽交所上市标准的公司,现在也都可以去纽交所的主板去上市,其他的规则就很简单了,基本上就是两条。
  一,融资规模,IPO的规模不小于6000万美金。
  二,上市的市值不低于5000万美元。
  这个相对于以前的规则来说门槛要低了很多,所以以前达不到纽交所上市标准的中国企业,现在也都能够来纽交所挂牌,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跟大家澄清一下。
  另外一点我们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了,最早的中国企业在纽交所上市的,第一家就要华晨金杯,1992年就在纽交所挂牌了,后来陆陆续续都是一些非常大的国企,什么大家知道的中移动、中石油、中石化,很多的这些都是在两地挂牌的,最早在纽交所,但是自从无锡尚德是作为第一家民营企业在纽交所挂牌以后,我们觉得就是有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现在基本上100%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去纽交所挂牌的,大家可能听说过的像表现非常良好的,即使在金融危机最惨烈的时候表现还是一枝独秀或者两枝独秀。
  一,一家叫新东方,是做教育的。
  二,第二家叫深圳的麦瑞。
  他们两家公司的股价从来没有跌破过发行价。所以我们觉得中国以后的趋势还是优秀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的企业,这是我们非常看好的,也是加大力度想拓展在这方面的业务。
  另外除了纽交所主板以外,还有我们去年年底收购的全美证券交易所,它以前是一个独立的交易所,但是现在也在纽交所的平台下面了,这个交易所就是说,我们把它当做我们的一个创业板来做的,所以今年大概有5家公司都已经陆陆续续从美国的柜台交易平台转板转到了全美证券交易所,因为他的进入门槛相对来说更低一些,所以这个就是说有很多规模小一点儿的公司,他们也可以去全美证券交易所去上市。
  基本上是这样一些情况。
  谢谢,很快地。
  我比较快地把伦敦的情况介绍一下,伦敦跟纽约是全球并列的两个金融中心,伦敦交易所有几个特点。
  特点一:刚才我讲过了,是国际性,伦敦传统海洋贸易的传统和本土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它把吸引海外公司上市作为他的最主要的发展战略,我们现在有超过一半市值的企业其实是海外的公司,就是非英国的公司,这是第一点。
  特点二:伦敦的资本来源相对于其他的一些金融中心,可能是全球最广泛、具有西方世界的资本,也有一些新兴国家,包括石油、美元这样一些资本供给,所以说它的资金来源非常广泛。
  特点三:伦敦的投资人是一个机构高度主导的一个市场,这个可能跟中国、香港、美国也不太一样,这个机构主导导致了很多的伦敦自身的特点,包括他上市的门槛,就比较低,上市的过程比较简单,上市以后公司的治理和维护,企业的负担比较轻,这都是跟他的机构投资人主导所相辅相成的。
  伦敦交易所07年跟欧洲的意大利交易所进行了合并,现在是伦敦和意大利两家交易所,是在一个集团下面,我们是唯一可以两地可以同时上市、两地同时挂牌交易的一个交易所。意大利有一些高端的时装、消费品等等这样一些行业,对于中国企业,这是一个很好的进入欧洲的一个切入点。
  再一个就是说刚才接着山本先生讲的这个,我们的一些,就是现在在考虑的不同交易所之间的这种互相互动,我想包括可能港交所、纽交所,我们交易所都跟很多在谈,我觉得今后发展的前景肯定是说,像刚才嘉宾谈到,中国的证券市场更加地国际化,我们既有中国的企业在中国上市,然后在境外,不管是通过存托凭证也好,通过同时两地上市也好,有另外境外的上市,也有国际的企业、红筹的企业回到中国的国际版,也就是说红筹回归,一个是走出去,一个是走回来,这两种趋势都是很明显的。
  我最后再说一点这个存托凭证,大家可能也对这个概念有了解,其实存托凭证对于中国企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因为企业会有很多的想法,就是说他在发展壮大以后可能会考虑,还是要在中国国内A股市场上市,在这之前可以通过发行存托凭证的方式,在境外进行一轮融资,这样你没有发行股份,所以说你有比较大的灵活性,今后企业发展成熟之后,还是可以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在中国也好、在其他市场也好,再做一轮融资,我觉得这个是企业应该考虑的一个选择。
  这样我还有一个话题,就是我们刚才今天这个题目的第一个词,就是创业板,创业板当然在国内资本市场上一个大的市场,因为刚才讲了十年之久,这么长时间的准备,人民币的投资机构,包括很多企业都是为这个事情等白了头发,现在终于出来了,到七月底好像有108家企业递交了申请,大概有105家企业接受了申请,这个在资本市场这样的事件引起了很多的议论,这个议论其实也和人民币基金的发展有关系,我们前面的模块也提到了,就是一个大的趋势有不同的看法,有一部分人觉得今后国内资本市场肯定是人民币基金主导,完全是主要的退出,完全是在国内,海外退出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对海外的基金、海外的交易所当然是有影响的。
  就这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大家可以一会儿,我想在座的也可能有一些问题,我们无论是交易所的负责人还是什么,比如说周先生您是做证券,我们主要是做海外上市的,创业板的退出,包括国内其他的几个资本市场,长远看来对于中国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机会,那么对于海外上市有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的影响还是说以后还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融资的,对某些特定的企业是非常有效的融资渠道,您个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的创业板我们也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酝酿,大概现在已经开始起步了,可能第一批刚才也讲了,大概有100多家,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创业板的发展也是一个这个时代必须的,同时也是对中国主板的补充,我对中国创业板总的感觉是前途光明,但是道路可能比较曲折。
  所谓前途光明,我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有这么多的企业,而且中国的经济在增长,而且有很多的企业从零到开始,最后到长大,从过去的这么多年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成长,那么未来我个人也认为也会同样如此。所以说创业板应该能够给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能够促进他们在这个产业经营发展的过程当中,通过资本市场的运营来进行进一步的拓展,这个我觉得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所谓道路是曲折的,我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他面临的环境还是比较恶劣的。
  1)企业比较小,他所承受的风险还是很有限的,容易在经济的波动中产生一些问题。
  2)如果是企业发展太快了,他本身也会在市场上会有很多的竞争对手,也就是说你过去一两年的成功,未必能证明你今后永远都成功,随着你企业的扩大,公司管理层对这个风险的控制,规模增大以后对企业的驾驭能力,这个都在短期内很难得到验证,这个我觉得是中小企业的风险,可能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风险。
  作为投资者来说还有另外一个风险,中小企业的透明度并不是很高,大的分析师很少能够对中小企业做一些非常详细的研究报告。分析师基本上也是归属在一些大的研究机构、投行里面,他们也是要拿薪水的,这些中小企业并不是这些大的投行、大的机构他们所光顾的对象,所以这个你在美国就可以看到,像OTCBB这些比较小,他们基本上很少有投行来进行调研。对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很少能够得到有足够的信息,来对这个企业进行非常好的判断,所以说这个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总的我感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但是对于海外市场来说,应该是一个互补的,也就是说国内的中小板的建立的话,并不会影响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包括到美国还有到香港,因为我们在给这个企业做上市或者是一些战略咨询的时候,我们都会根据企业的不同的需要他的战略需要、他的客户、他的供应链、他的市场,企业的管理层和给他服务的中介机构,会有一个最佳的判断,也就是说什么市场在什么时候对你是最有利的,那我个人觉得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美国和香港市场上市的话,对于企业在战略上,还有在运营商我觉得帮助是特别大的。特别是如果企业的市场还面临着海外的一些销售或者说是他的产业链里面有跟海外相衔接的部分,在这个时候你作出在海外上市的选择应该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我们遇到一些出口的企业,他的80%恩的市场都在欧洲或者说在美国,企业的董事会他们很自然地作出要在海外上市的决定,这个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的建议,因为他们觉得在海外上市有利于公司这个产品在海外的销售和品牌的建立。
  还有他的供应链的下端,好比说他的采购和各个方面可能来自于日本,他的销售也会回馈于日本,这样的企业很可能选择在日本上市。
  还有的企业从公司的治理,还有从这个融资的情况来看,也有很多的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因为在香港还有在欧美,上市以后的融资还是非常方便的,因为在国外的话你IPO上市以后,如果你再做一些增发或者说是配股,需要得到的证监会的审批非常麻烦,而且一般我们好比说在海外做闪电式配售,基本上头一天晚上决定我要卖,我要进行配售,当天就要成交,这个在国内是做不长的,因为国内需要在证监会进行审批,审批完以后再进行配送,这个窗口机会往往就没有了,因为股市的波动,往往我们在配送的时候要找到一个最佳的窗口机会,这个时候实际上是看市场而行的一个行动,我觉得今天市场好了,我当晚就决定明天要配送,这个在国内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很多统筹还有到美国上市的公司,觉得特别不方便的。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他对资金的需求是经常的,所以说他的融资也是需要经常的,这个方面如果能够提供一个非常方便的、经常的融资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应该是非常有利的。
  再一个就是说是在海外上市的话,实际上就是说,他在对他的公司治理方面,我觉得应该还是非常有很多的帮助,包括他们会聘请一些海外的资深人士等等。
  所以说我个人感觉,这几个市场应该是互补的,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上市的地点,通过我们这几年的工作我们也感觉到,海外市场现在要上市,包括香港那我预期下半年还有20、30家中国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市,所以说这个供应源也是非常充分的。
  讲得非常准确,讲了一些海外的市场对比于国内的资本市场主要有哪些不同。下面请金先生讲讲,你也应该算身处其中,因为你服务这么多的中国企业,我估计就上市这一块来讲,应该基本上所有的都是瞄着海外市场的,应该做国内市场你们帮他们做审计很少的应该是,所以说这一块你觉得创业板包括国内其他的资本市场现在的火热,对你们做海外的业务有一些什么影响和展望?
  我刚才前面提到过,就是说我们对海外市场还是抱着一个比较乐观的心态,而且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你要让他选择,你可以上海外,也可以上A股国内的,你选择哪里?80%以上都愿意选择海外?为什么?刚才周先生介绍了海外的好处之外,我觉得还有两点补充。
  一,海外上市它对稳定管理团队非常有用,因为它海外可以发期权,可以拿期权证,所以说通过管理团队来说我通过某种形式给你期权,它对管理层稳定军心、留住人才是非常有用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内A股市场上所缺乏的,这是做不到的。
  二,更重要的是对这个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在海外上市,远远超过在A股上市,我们在A股上市我们就是土鳖,海外就是海龟,海龟始终觉得比国内要强一些,甚至我们的企业在对外的宣传材料里面就说我某某企业,是哪一年在纽约上市、伦敦上市,我是上市公司,很得意,他说国内上市都不愿意提,这里面就说明品牌意识走向国际化,那在国际市场上我就达到了国际的水平,他是这样的一个感觉。
  所以从这两点看,企业还是比较愿意到海外上,如果我们国内没有所谓的这个10号文件、8号文件这些东西的关卡,我可以说80%的钱都愿意到海外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反过来又看到我们国内的政策不稳定,导致了我们国内A股市场叫政策市,这是对人民信心的最大打击,他可以半夜鸡叫,突然之间发生一个什么政策变化,他可以随时干预你,就像刚才周先生说的,我要增发、配股都要证监会批,你管得着那么多吗?累不累?你到海外上市根本不需要,海外上市随时随地增发配股,你一年配股20次,一年增发10次没人管你,只要董事会批准、股东大会通过,马上发公告,就行了,所以这里面涉及到市场真正的管理者是谁,不是政府,而是投资者?谁了算?投资者,我们这里是政府说了算,所以这里是好心办坏事儿,我们政府什么都想大包大揽,什么都想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这就涉及到一个两者的差距。
  而更深的层次来看,海外上市对于我们国家走向国际化、对我们国家按国际规则来办事儿,是有一个深刻的含义的,那就是说我们将来的监管、我们将来企业的管制、内部的整个整合,都需要按国际规则来办事儿的话,那就是很简单,就是外国人看得懂。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外国人看不懂,要我们来给他们做翻译,要我们给他做解释,说中国的这个企业是特殊性,中国的这个规定那个规定,这个准则、那个准则有很多和国际上不接轨,所以人家看不懂,看不懂的话他投资就带来很多的疑问,这样子造成了我们中介机构工作的量也大了,当然赚钱的机会可能也多了。
  但是我认为我们宁愿工作量小一点儿,让大家都看得懂,国际投资者能够直接进入中国的企业,而中国的企业到海外投资也能直接顺畅,因为海外投资不用真金白银去买人家的资产,你可以用期权、股权跟人家做交易,收购,而我们中国企业拿什么去跟人家股权交换?没有!所以中国企业现在到海外投资面临很大的困难,要不然就是真金白银拿美金出来,要不然就拿资产抵押,等等这给我们企业也是带来了一个投资方面的障碍,如果我们中国企业在海外都能上市,他们拿海外上市公司的股票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或者说去收购外国的企业就方便很多了。
  所以这里面就看出海外上市是必不可少的,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而且是一个改革、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当然国内A股上市现在的潮流是比海外上市是要大得多,特别是我们有很多企业愿意在国内上的好处就是说所谓的市盈率比较高,大家想一想,这个市盈率高有很多的水分的,但是很多东西我们不敢多讲,就是说你真正按国际接轨了,把中国的市场开放了,假如说把汇丰银行、麦当劳、其他的国际企业接到中国来上市的话,他们的市盈率不会像中国企业那么高,因为他们在国际上的水平已经体现了,你如果高的话人家觉得奇怪了。所以我倒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应该向国际开放,更多的国际企业到中国来上市,而中国的企业到海外去上市,那就是我们的世界大同了,谢谢。
  讲得非常好,很有激情,刚才金总讲的其中的一点就是说中国企业如果是一个国内的上市企业去海外,现在鼓励全球化走出去,这确实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因为我们做过很多这样的项目,就是你中国一个上市企业去并购一个海外非上市企业有这么几个问题。你用什么并购?那你就都交现金吧,因为做股权在外面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你毕竟流通有问题,包括汇率的问题。
  大家有什么问题?
  现在国家开始允许外资进入中国股市,你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这个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如果说允许外资进入中国的股市的话,对中国的股市我认为利大于弊,为什么?刚才我前面提到过了,就是外资是海外上市的规范企业,他有国际的规则,这一套东西他熟悉了,然后到中国来上市,他希望也能够享受到跟他国际上一样的待遇、一样的规则,你不能中国的监管和国际上的监管是不一样,那对他来说是无法适应的,这是第一。
  第二他到中国上市他的目的何在,你说他缺钱吗?不是缺钱,他要取得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品牌、客户群、将来的供应链,都通过中国市场来把它联系起来。那就很简单,他有了中国市场的股票他就可以拿股票来收购你中国的企业,根本不需要外汇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其他涉及到海外投资的问题,很简单了,他就拿股权来收购你很容易。
  第三个问题是人才,他来中国上市就是笼络中国的人才,特别是海外大型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来就是要靠中国的人来给他赚钱,那靠什么?他就中国上市,中国上市以后把人心所向,把品牌提高,那么人才都聚集到他那儿去了。
  所以我说海外的企业到中国来上市有很多的目的,但是最终的目的就是占领中国市场,他不在乎钱,而是在乎市场占有率、品牌。
  同时我们中国如果允许他来上市,我们也说是一个很好的搀沙子、挤水分的作用,把中国的A股市场通过搀沙子把好的企业引进来规范化、整体化,然后把不好的企业踢出去,这是一个很好的整合过程,所以我们也需要外面的动力。
  当然这里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就是外资会冲击中国的A股市场,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他们一旦在中国上市,中国原来炒得很热的股票企业,恐怕就不行了,就明日黄花了。
  其他的问题。
  刚才金建先生提到了中国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同时,也可以到比如说香港交易所或者说其他的海外交易所上市,我想问一下金先生和几位交易所的代表,在具体操作上是不是也是通过存托凭证的方式到海外挂牌?然后就是说另外在技术层面上还有什么困难?或者说从监管层的角度上,你们觉得他们还会在这方面有什么其他的方面的考虑吗?
  这个不是我的专长,这个都是交易所来谈的,我只是知道这是一个趋势,而且这个正在谈,至少香港交易所我得到的信息,因为香港交易所新上任的总裁,马上10月16号上任了,他是中国到海外读书回流的一个博士,那么他的主观欲望我很了解,他很想推动把香港交易所和国内的交易所联合起来整合这个力量。特别是珠江三角洲这一带,有大量的资本市场,有需求。所以说他们认为这个整合是如果可行的话,这个技术层面我认为不担心,技术层面都可以解决,只要是把方向搞准了,而且中国政府现在也允许这样,据我所知,中央政府也明确让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更紧密缔结和起来,用什么形式?除了其他贸易方面等等用资本市场的整合把它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效果会非常地明显。
  具体什么样的措施我没有参与其中,我不太清楚,请各位交易市场的他们可以交流一下。
  这个事情只是在酝酿和讨论的事情,我想时间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个具体的我没有听得很清楚,我觉得趋势就像刚才金先生说的这个,是整个全球的资本市场,他会最后终究会一体化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但是这个时间路会走得很长,像现在大家已经看到很多港股都已经回流了,就是所谓的大红筹,就是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已经回归A股了,然后下面就是说海外的MNC了,就是大的这种跨国企业,有可能来中国A股去上市,这可能是第二波,再下面就是可能是所谓的小红筹,就是那些在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他们也可以是现在内地挂牌,当然中国内地的企业在海外挂牌,这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就是像在纽交所,那是最早的一批两地上市什么的,但是以后这种趋势,我们可能听到的,这些媒体里面反正也都有报道了,也不是说什么机密消息,也就是说大红筹的回归,可能有一些跨国企业会来中国挂牌,然后小红筹的也可以回归,就是这样的话把两地的,就是说各个国家的这个资本市场给它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不是那么简单的,很复杂,典型的像德勤他们,就是整个会计准则就不一样了,国外的公司不会承认,就是说来中国要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来上市,所以这个就是牵扯到很多的具体的操作方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像纽交所本身我们也很乐意,因为他毕竟具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交易所方面经验很丰富,像我们也跟郑州的商品交易所,还有大连商品交易所,就是签订了这些战略合作,能够跟他们交流分享一下,我们就是说做这个交易所方面的经验能够逐渐地把中国的交易所、证券市场做得更加规范,让大家觉得心里有底,因为外国投资者对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的证交所,某种意义上来说受政策的影响性还是相当大的,所以很多人都看不懂,所以他们就是不敢进来,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那一天应该会到来的。
  我就存托凭证讲几句,存托凭证分两种:
  一,美国存托凭证(ADR)。
  二,全球存托凭证(GDR)。
  GDR是伦敦做得最大的交易所,而且他有很多比较好的经验,就是说很多海外的公司选择在伦敦发GDR,然后伦敦还有一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专门为GDR的交易做电子交易的这样一个平台,所以说GDR的电子交易非常活跃,而且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你比如说俄罗斯,俄罗斯的法律规定,本国的企业只能在俄罗斯发股份,同时这些俄罗斯的最大的企业发过股份之后,都会到伦敦发一个GDR,这样两地同时交易,对于股票的流动性,对于价值的发现,对于公司治理的提升,都有很多的帮助。我觉得这个俄罗斯、印度这都是非常现成的成功的例子,而且伦敦为了促进海外企业在当地发GDR,有很多的灵活的措施,你比如说它有一个平台,这个GDR发行不需要三年的记录,另外还很有吸引力的一点,可以用本国的会计准则来做,像我们韩国就有韩国的企业、台湾的企业、东南亚的企业,他们都是用本国的做的审计报告,就可以在伦敦发存托凭证了,所以说这个确实是伦敦在存托凭证方面的发行和管理,确实有很多的经验。
  那刚才我想就是提到这个是各个交易所,我估计也都是在跟中国的监管部门有很多的互动,这个结果出来之前,我想可能大家也不会方便来分享太多。
  但是我觉得像大家的共识一样,未来是一个趋势,就是中国的企业、中国的资本市场、海外的资本市场最终会逐渐地容为一体。
  提一个跟投融资有关的问题,我想问以前就是投融资服务这一块的佣金大概是多少?金融危机来了以后佣金是不是有所变化?
  一会儿周先生可以回答一下,因为我们也是做这个业务的,没有特别多的变化,因为肯定是因公司而异,你公司这方面肯定有很多的选择,作为一个金融服务的机构,无论是做会计所还是说上市公司、证券商还是投行,我想还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吧,我个人的感觉还是有一个行业的标准。
  范围呢?
  我觉得我们如果是一个企业做一个融资,就是一个财务融资,需要比如说一个基金投上几亿或者几千万美金,那么这个就是佣金一个固定的百分点,这个百分点是可以谈的,比如说从2个百分点到5个百分点,这个没有一定,看你的项目大小,容易做的程度。我想主要是这几点。
  这个我补充一下,就是说这个佣金也好或者说费用也好,就是这个完全是根据双方的协议谈的,没有固定标准的,就是说这个完全是你愿意多给那是最好了,你不愿意给,那就人家不愿意跟你干,你愿意少给人家就会考虑你少给将来的效率怎么样,这就是双方在谈,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
  但是我可以提醒一下,就是说金融风暴以后,很多企业趁机对中介机构杀价,这个是存在的,说哎呀现在很危机了,你怎么还这样收费?你给我打折、减半吧,我们经常被人家杀价的,所以没办法,这也是这个时机所造成的,这完全是双方的。
  最后你不愿意干也可以,你杀我的价我不干了,那也可以,完全是双方情愿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现在确实这个价钱没怎么变化,但是如果你考虑去英国,英镑已经贬了不少了,等于是中介机构这个费用已经有比较大的折扣。
  不可否认过去一年左右从企业谈价格来讲,可能更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刚才讲的就是大家双方谈判的一个过程,因为从服务商这边来讲,如果毕竟要做事情嘛,是吧?这个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今天这个环节就到这里,再一些感谢各位行业的专家、嘉宾。
关注"英才网联"公众号
热门关键词:
网络招聘会
专场招聘会
业务咨询电话:010-
上海分公司电话:021-
市场/活动合作电话:010-
传真:010-
上海分公司传真:021-
媒体/商务合作电话:010-
客户服务热线:
深圳分公司电话:2
假日值班电话:
技术支持电话:010-
深圳分公司传真:8
京ICP证:100307号
京ICP备:号-5
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桌对话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