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经济重心由制造业 服务业向服务业转变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顾客产品质量测试与管理研究——以旅行社顾客产品为例
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约3/4的人口从事服务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全球产业结构软化趋势非常明显。正如马克思.韦伯(Max Web)所言,后工业社会产生了特定的“服务经济时代”。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尼.贝尔(Deny Bell)也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重物质,轻服务”的思潮,出现了“物质生产对服务生产的替代化”倾向。这一思潮和倾向,导致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缺失,以及资源要素配置的非服务化,中国服务业总体滞后于其他产业和人民对服务的需求。但年间,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服务业无论是从总量与相对量,还是从就业人数与就业比例来看,都获得了快速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亿元,年均增长18.3%。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2.2%升到35%左右。2008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5%,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排名第八位,进口排名第七位,服务业开放程度达到62.5%。专家预测,中国服务业在近几年内将有1.4万亿元的巨大发展空间,中国经济将开始进入服务化转型阶段,“服务经济化”是中国迈向后工业化社会所要经历的一个自然过程  
相关研究和实践证明中国服务业当前是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十五”期间投入产出比约为8.5)。但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一是中国服务业的两个比值分别落后19.9%和37.6%(2007年):二是国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低于“服务业就业占社会总就业比重”,但中国是倒挂的。这表明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是粗放的,其产业经营与管理水平是滞后的。  
学界前辈们对服务业的研究在概念研究、服务经济研究、服务管理研究、服务质量研究以及服务贸易投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服务业研究路径选择与制造业:偏离还是对接?”以及“服务业精确化管理方面”还存在纷争。由于服务业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业的研究偏好“把服务业与制造业”分离研究的路径,以及偏好服务业的定性管理与研究。然而,中国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2008)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趋同研究和精确化管理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背景和趋势,本文尝试从服务企业和产品等微观的层面出发,采取“服务业与制造业对接”的研究路径,借鉴旅游产品的研究成果,设计服务业的基础概念:顾客产品,以旅游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对顾客产品进行质量测度与管理进行量化研究。试图建立基于“产品-企业-产业”范式的产业发展和研究体系,把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统一、兼容和对接”起来,促使服务业回归到传统的产业研究范式:“产品-企业-产业”。  
为此本文主要实现以下研究目标:  
1.提出和设计“顾客产品”概念,解决服务业发展的“产品”理论瓶颈,实现服务业产品与制造业产品的“统一、兼容和对接”。  
2.建立服务业研究的基本范畴和范式:产品-企业-产业,并与制造业对接。  
3.提高服务业产品计算功能和经济分析功能,为服务业的精确管理打下基础。  
4.构建“顾客产品”质量测度与管理框架,实现对“顾客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测、测度、持续质量改进和顾客行为优化。  
5.力争实现顾客产品质量测度与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服务类企业中得到一定应用和推广。  
其研究内容共九章四个板块:  
第一大研究板块是背景基础研究: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进行描述性研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总体框架,并简要介绍了所应用到的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大研究板块是概念理论研究:在研究了现有服务产品理论和服务产品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并设计了服务业的基础概念“顾客产品”,通过与制造业产品的对比研究,论述了“顾客产品”与“制造业产品”之间的“一致性、兼容性和对接性”,以及顾客产品良好的可计量性和可测度性等良好的经济分析功能,显示了“顾客产品”较好的应用前景。  
第三大研究板块是技术理论研究:在回顾服务质量测度研究的基础上,演绎论证了顾客产品质量测度的思路、方法、框架和OAM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顾客产品质量管理框架(PERForCPQM)。基于该框架,运用质量结果持续跟踪(QTRaC)与产品接触测量与管理(MAP)理论对“顾客产品”进行质量监测和数据分析处理。根据质量监测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有针对性的动态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和顾客行为优化工作,从而实现对“顾客产品”的精确管理。  
第四大研究板块理论应用研究:运用本文的概念和技术方法,选择纯旅游领域旅行社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旅行社顾客产品的质量监测与管理进行了个案研究。具体介绍了相关理论的操作流程和所获得的基本结论。  
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尝试为服务业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即传统经典范式和精确管理视角,追求服务业“精益生产”和“精确管理”的理想。通过本文的研究力争在服务业的基础概念、研究路径和精确化管理方面有一点小小的突破。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您好,欢迎来到品牌网   
热门行业: |
&|&&|&&|&&|&&|&&|&&|&&|&&|&&|&&|&&|&&|&&|&&|&&|&&|&&|&&|&
> 内容版权也是财富------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转变 全球品牌网 & 请加微信号:xiangmu114,有惊喜!&&&&&&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2008国际版权论坛”上表示,从整体上看,中国版权产业仍然是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版权产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版权资源在经济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速度和效 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多年来,世界组织一直倡导并推动各成员国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努力确保知识产权制度为各国的财富创造与社会做出充分贡献。中国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国际版权论坛,并将“版权创造财富”作为论坛的主题,就是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汇聚海内外版权界的优秀代表,探索版权保护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寻求版权产业发展的新的超越和新的突破。 &&&&下面,我就“版权创造财富”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期与大家交流与探讨。  &&&&当前,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许多国家与个人的财富大幅缩水,有的人多年积聚的财富顷刻化为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财富资源、结构和创造方式进行深刻地反思。 &&&&本轮金融风暴,首先是石油等资源价格不断高涨,推动住房、食物等商品价格连续上涨,继而引发。当实体经济下滑之后,过度繁荣的虚拟经济风光不再,金融系统岌岌可危。传统经济结构和一些金融的弊端也由此充分暴露出来。 &&&&追求和积累财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财富资源、结构与财富创造方式是不同的。社会,土地和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最基本的要素;工业社会,工厂、、自然资源是创造财富的最基本的要素;信息社会和时代,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基本的要素。 &&&&为了财富的增长,必须想方设法获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价值。但由于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和不可再生,导致财富创造的成本越来越高。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如何减少环境资源问题?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如何降低发展的代价?于是,人们开始寻求节约资源、成本最低的可持续财富增长方式。 &&&&幸运的是,我们开始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财富的主要资本。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把知识作为资源和资本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和智力成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明显,而且也催生与传统工业经济有明显区别的新型经济与新型产业,改变财富的创造方式,增强财富的创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走新型产业化道路。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时代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财富创造方式,总能够取代已有的传统旧产业的财富创造方式,而成为主导方式,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能力。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新的财富增长理论作为思想和实践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起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以知识创新和智力成果为核心的新的产业群。我们必须尽快确立和实现知识成为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使知识成为获得财富的主要来源,使财富增长建立在低消耗、无的基础之上。 &&&&尽管本轮金融风暴的消极影响还无法估计,但可以预见,消耗型的传统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纯粹依赖知识创新和智力成果为支撑的产业,受到的影响相对来说将会小得多。 &&&&我们身处一个知识产生财富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变为了现实。利用知识,保护知识,创造财富,造福人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 任和使命。&&&&&&(一)版权是一种巨大的财富资源。 &&&&版权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类智力创造活动从产权角度进行的制度,通过对作者和相关权利人创新精神的保护,带动与作品创作和传播有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版权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版权制度的规范下,版权被定义为作品创作的财产权—“智力成果权”,明确赋予权利所有人拥有、使用和经营其智力成果的权利。作为财产权,作品的版权具有可计量的价值,这种价值使得版权可以被交易并充分参与经济活动。由此可见,版权作为产权化的智力成果,财富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在环境中,版权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 &&&&(二)版权创造物质财富。 &&&&现代版权保护制度通过对人类智力创造成果从产权角度予以法律保障,有效地维护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创作者、传播者的权益,极大地激励了人们的创新活动,为促进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版权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尤其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新的转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建立在作品的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之上,以版权制度为支撑体系、以智力成果为核心资源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信息传播、影视、文化娱乐业,以及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的信息网络、计算机软件业等版权产业发展迅猛,其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传统,不但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大促进了的快速发展,对推进经济的不断增长贡献越来越大。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估计,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核心版权产业所占份额大约在3%~6%左右,全部版权产业大约占10%以上。版权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加快发展版权产业,已经逐步引起众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版权产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升级发展的领航产业。在规模经济发展的基本阶段,战略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促进的、导向的作用,它们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科技进步能力,并能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版权创造精神财富。 &&&&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追求财富,总是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层次上。但是,物质财富只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低级需要。当物质财富可以满足基本生存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主要由物质来满足的基本需求远远不是人类唯一的需求。正如马斯洛所描述的那样,人有生理、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求层次,其中绝大部分需求与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息息相关,与人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正是这样的人类文明进程,导致了又一场财富革命,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重视追求精神财富。 &&&&现代版权保护制度以保护智力劳动成果、激励创作为基本出发点,以促进文学艺术、科学事业和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为目标,在维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创作者和传播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文化的自我表达与公共传播、实现文化的繁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版权资源为智力支持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等版权产业是文化创新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持续力承载者,为社会公众提供所必需的精神食粮,促进文化繁荣,培育精神,树立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过程中,以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产业为重点的版权产业迅速发展,有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强劲的后发优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自2007年开始,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在中国开展“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调研项目。通过调研,掌握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即版权产业占GDP、总人数、进总额的百分比,研究其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同时提升全社会对版权保护制度、对知识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中国版权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调研项目进展顺利。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所进行的初步核算,2006年,中国核心版权产业的总产值约占当年GDP的3.2%,而且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一般产业。 &&&&中国的版权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整体上看,中国版权产业仍然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版权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版权资源在经济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但我们相信,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传统中国人民,会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推动本民族及整个人类的知识创新做出贡献,中国的版权产业也将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为人类财富增长做出贡献。 查看
所有文章相关文章·&·&·&·&·&·&·&·&·&·&·&·&
本站微信号:创业加盟项目大全
关注创业,关注项目,每日精选各领域有趣文章。(微信扫描如上二维码,或者直接添加微信号:xiangmu114)
加入全球品牌网项目库
&|&&|&&|&&|&&|&&|&&|&&|&&|&&|&&|&&|&&|&&|&&|&&|&&|&&|&&|&&|&&|&&|&&|&&|&&|&&|&&|&&|&&|&&|&
&|&&|&&|&&|&&|&&|&&|&&|&&|&&|&&|&&|&&|&&|&&|&&|&&|&&|&&|&&|&&|&&|&&|&&|&&|&&|&&|&&|&&|&&|&&|&&|&&|&&|&
&|&&|&&|&&|&&|&&|&&|&
&|&&|&&|&&|&&|&&|&&|&&|&&|&&|&&|&&|&&|&&|&&|&&|&&|&&|&&|&&|&&|&&|&&|&&|&&|&&|&&|&&|&&|&&|&&|&&|&&|&
&|&&|&&|&&|&&|&&|&&|&&|&&|&&|&&|&
&|&&|&&|&&|&&|&&|&&|&&|&&|&&|&&|&&|&&|&&|&
&|&&|&&|&&|&&|&&|&&|&&|&&|&&|&&|&
&|&&|&&|&&|&&|&&|&&|&
&|&&|&&|&&|&
&|&&|&&|&&|&&|&&|&
&|&&|&&|&&|&&|&&|&&|&&|&&|&&|&&|&&|&&|&&|&&|&&|&&|&&|&&|&
&|&&|&&|&&|&&|&&|&&|&&|&&|&&|&&|&&|&&|&&|&&|&&|&&|&&|&&|&&|&&|&&|&&|&&|&&|&&|&&|&&|&&|&&|&&|&关于英国重振制造业的大集合_英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7,246贴子:
关于英国重振制造业的大集合收藏
为了方便朋友阅读,我做了个关于英国重振制造业的大集合。 之前我发的帖子太零碎,全部自己扔掉了。祝好
历史上引领世界工业化浪潮的英国,失去“制造业强国”桂冠已有一段时间。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让英国警醒:发展金融业固然有诸多优势,却也带来环环相扣的风险;彼岸欧陆核心的德国在危机中屹立不倒,亦让英国在内的国家意识到制造业的不可偏废。金融业仍在持续爆出丑闻、声誉每况愈下,英国政府则已开始着手重振制造业。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BIS)发起“制造在大不列颠”(Make It In Great Britain)活动,向公众宣传英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2012年奥运期间,英国也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举办同名展览,告诉人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在英国造的”是一个误解:制造业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1300亿英镑产值,创造250万就业。财新记者在伦敦的科学博物馆采访了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商业与企业国务大臣普锐斯克(Mark Prisk)。  财新记者:过去多年来英国政府的政策更偏向于金融业,损害了制造业的利益。你怎么看这些年来英国政府政策对制造业的长期影响?  普锐斯克:没错,过去20年我们的政策传递的一个主要信息是对伦敦金融城的照顾,但在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发现,经济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所以本届政府上台两年多来,希望加强和重建,不仅仅是金融业——我们不想跟金融业对着干——同时也确保有一个更好的平衡。我们需要设计和制造业,需要那些创新的材料能够用于生产价格低廉的产品,或者把英国人那些奇怪想法产生的设计用于改善人们的健康,我们有这些设计和制造的基础,所以我们才要在学徒制和技能培训方面加大投资,加快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商业化,保证一旦有高明的想法产生,就能把它们投入到市场中去。
忽视制造业给了英国血的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调整,第三产业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从1973年以后,英国的制造业总产量再未出现上升趋势,1990年,英国制造业占GDP的总比重下降到20%。进入新世纪(10.61,0.08,0.76%)以来,这个数值稳定在18%左右。而银行业、保险业、餐饮业、娱乐业和信息业差不多占GDP的70%。  这有什么不好呢?也许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英国人没有想到过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拥有了如此庞大的服务业群体,英国人可以在四点钟悠闲地喝着下午茶,而不是在车间里忍受机器的轰鸣;更多的人可以西装革履,出入高端会所,过更“绅士”的生活而不是每天下班后清洗工作服上的油污。“把那些有污染和赚钱慢的制造业都卖掉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国人出售了很多的制造业公司。其中就有著名的罗孚汽车公司(这家公司曾在伯明翰地区辉煌了一个世纪左右)。想想看在当今的制造领域英国还有多少把排名前三的交椅?航空领域有美国波音和法国空客(1967年英国退出了空客制造联盟);汽车领域有德国奔驰和美国通用;工程机械领域有卡特彼勒;轴承领域有德国舍弗勒……在众多制造业的细分领域内,我们已经找不到这个昔日工业大佬的影子。在英国人将国家的经济重心交给房地产和金融业的时候,金融危机带给了他们一次“血的教训”。这次被美国人认为是最大挑战的全球危机从某种程度上击破了一些“看上去很美”的虚拟经济的泡沫。次贷危机后,英国的房地产市场受到很大波动,而金融风暴全面爆发之后,英国银行的倒闭速度一点也不亚于美国。曾经引以为傲的服务行业竟成了失业率暴增的根源。 第三产业是应该建立在实体基础的之上。假如没有制造业公司了,银行和风投去给谁“投钱”;航空和运输将为谁服务;物流又要运送谁的产品呢?在全球经济繁荣向上的时候,英国人可以为国外企业服务,但是危机之中,国外的企业尚且自顾不暇。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可否认,金融和服务的确非常暴利,但是暴利必然引来更多的进入者,于是对于制造业而言,金融服务者太多了,此次危机正好给他们洗洗牌。冰岛这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在不多年之前,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还是渔业,在看到了华尔街大把赚钱之后,冰岛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大国”。然而虚拟的金融业光环总是那样容易被撕碎。金融危机中,冰岛国家破产,外债高达GDP的7倍之多。一位当地的证券从业人士失业之后失望地说:“我还是回去打渔吧,因为我原来就是打渔的!”当这个国家认识到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时,亡羊补牢已经来不及了。
詹妮纺纱机(约1776年)、水力纺纱机(1769年)、走锭纺纱机(1779年)、动力织布机(1787年)等这些机器,一齐出现在英国18世纪的最后30年,形成一个创新力急速蔓延、异彩纷呈的工业时代。新技术使棉纺业的成本和产品价格急剧降低,产量迅速上升,消费大增,从而开始了持续100年的工业**。在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期间,英国纺纱业的机械化,比单个生产力提高了300至400倍。1860年前后,英国生产了全世界铁的53%、煤和褐煤的50%,消费了全球原棉产量的约一半。它的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具有相当于全世界的40%~60%的现代工业能力。制造业的强大,带来贸易的繁荣。它单独占有全世界商业的1/5,占制成品贸易的2/5。全世界1/3以上的商船飘扬着英国国旗。英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工业国”。其人均工业化水平是法国和美国的3倍,是中国和印度的15倍和20倍;伦敦是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政治中心和新闻中心。可以这样说,造船技术、蒸汽机和动力织机不断改变世界均势。蒸汽机和动力织机把英国推到19世纪世界领导国的地位。工业技术转移改变经济力量对比制造业带来英国的繁荣,后期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带来英国的衰弱。到了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的进一步扩大又一次开始改变世界力量的对比。在19世纪晚期,英国的煤炭、纺织和铁器制造业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却逐渐下降。在钢铁、化学、机床和电器等新兴的越来越重要的工业中,英国很快失去了早先那种具有领先能力的地位。工业产量在1820年~1840年,1840年至1870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4%和3%,1875年至1894年只有1.5%多一点,远远低于竞争对手。英国总体上正稳步地丧失其地位。1880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仍然占有22.9%的比例,但到了1913年已经减少到13.6%。1880年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为23.2%,而在1911年~1913年,却只占14.1%。就工业实力而言,美国和德国已经走到前面。1913年,美国走到世界技术前沿,而英国人的思想日趋保守落后第二次工业**所依赖的东西,在美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电、内燃机、化工和人造纤维,等等。电报改变了世界通信方式。电的开发在生产热、光和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派生性影响。电使建立新型工厂成为可能,在那里可装配和成批生产一系列新型家用电器,如缝纫机、电冰箱、洗衣机、真空吸尘器、收间机和照相机。电也对新型的大众电影娱乐的迅速普及做出了贡献。化学方面,人工合成材料、化肥和化学**的制造成为可能。这些新产品对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在农业机械制造上成为世界霸主。从工艺技术上看,国际联合收割公司、辛格、杜邦、贝尔、科尔特和标准石油公司都赶上或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美国很快将农机、钢铁制品、机床、电气设备等打入国际市场。从1860年至1914年间,美国出口额增加了7倍多,由3.34亿美元增至23.65亿美元。在新兴汽车工业方法,法国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国。但亨利·福利发明了大规模生产法,使美国汽车生产能力一下迸发。1913年,它生产、拥有的汽车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1913年,美国取代英国,最接近当时技术的前沿。1919年,美国的经济实力压倒了欧洲。欧洲统治世界的400年历史宣传结束。在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以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靠的是先进的制造业,而不是其他。离开制造业,经济就没有核心为什么日本没有超过美国?是因为日本制造业最终没有走出模仿的陷阱,没有全新的技术发明带来产业**。而美国通用性技术**前没有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美国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在以电、蒸汽机技术为牵引的第二次工业**后,美国在航天航空、电子技术领域继续领先。战争期间,美国工厂的规模扩大了近50%,产品产量增长了50%以上。战后,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00亿美元,几乎占世界总量330亿美元的2/3。一半以上的制造业生产量是由美国承担的,美国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造船业膨胀使船舶总吨位占世界的一半。正如迈克尔·鲍尔弗所指出的:在1950年以前的几十年里,由于美国一直是标准化手段和大规模生产工艺的革新者,因此它的产量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增长得快。之后,美国又发动了生命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计算机和网络,再一次像蒸汽机一样改变世界。欧洲与日本再次暴露出它在制度能力(经济体制、企业组织制度)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弱点。美国凭借信息工业的**,不仅把人类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而且利用知识经济这种新的发展方式,再次把日本抛在后面。
转载:英国意识到:过于依赖金融业等虚拟经济的危害性 西北重镇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的开路先锋,纺织机器诞生于此,并由此发轫了第一次工业**,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纺织中心。但随着纺织业向亚洲等地区转移,曼彻斯特早已不见当年的生产盛况,只留下一个沧桑的老城。  数据显示,过去30年,英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持续下降。1990年,制造业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还有22%,到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金融危机的爆发,终于让欧美等发达国家意识到过于依赖金融业等虚拟经济对国家经济整体造成的危害。  “不需要制造业也可以成为全球创新者的设想‘非常危险’,政府和企业必须尽快摈弃‘去工业化的试验’。”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呼吁。  于是“再工业化”开始被提上日程。  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  英国政府自2008年起也多次发布制造业发展战略,成立战略投资基金资助制造业。2011年还确定了制造业五大竞争策略:占据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加快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帮助企业增加对人和技能的投资、占领低碳经济发展先机。2011年1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甚至还专门设立“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师奖”,奖励那些技艺精湛的工程师,奖金高达100万英镑。  尽管举措众多,但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欧美制造业复苏必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最终能否真的实现,目前还难有定论。
挖坟性质的补充……英国制造业现在比较坑爹是是没有出名的品牌(奢饰品除外)。Airbus UK在威尔士的工厂(还是英格兰靠经威尔士北部的地方)生产的空中客车所有的机翼。福特汽车在英格兰南部的工厂生产全世界福特的发动机的一半。Isle of Wright的GKN structures生产大量汽车和飞行器的结构件(而且据说基本上世界上所有的飞机都会有至少一个GKN的零件)。英国制造商供应一架波音787价值50%的零件(主要是劳斯莱斯的发动机吧……)BAE system的军火也是大量在英国制造(世界最大军火商传说中,英国制造主要是轻武器,轮船,潜水艇,坦克,导弹和飞机,同时这个公司也是美国国防部大承包商(能让美国进入军火进口世界前十……))。医学的葛兰素史克(GSK)和阿斯利康都是世界前十……汽车制造也有不少出口(虽然不是自己品牌,或者品牌被外国企业收购,比如路虎,莲花跑车,劳斯莱斯,宾利,mini等等)小众一点的,Accuracy International(在portsmouth)在英国生产大量狙击枪(打CS的都用过AWP吧,就是那个)。劳斯莱斯虽然船用发动机玩不过芬兰的瓦锡兰和德国MTU但是也有很大的份额。JCB工程机械行销不少国家(虽然比不过利勃海尔啊卡特彼勒啊但是毕竟是存在而且英国制造!工厂在Staffordshire的rocester)。Ricardo Engineering的工程咨询,发动机设计以及prototype production(小规模样品定制,主要做的也是发动机,HQ伦敦)在发动机设计(不是制造!)也是世界前几大了……Derwent铅笔(尤其是彩铅)质量不比德国辉柏嘉和施德楼差(虽然贵和木头质量明显不如,产地湖区)。Alexander Dennis巴士(苏格兰制造)在英国和远东(尤其香港和新加坡)有很大是市场份额。Schwann Morton手术刀和解剖刀在谢菲尔德制造(中国也有,常见的是眼科手术刀)。凯旋摩托车(最后的完全英国品牌的大的整车制造,工厂在莱斯特郡的hinckley)也很多见(中国也有哦,淘宝就有卖的)Dennis Eagle(品牌被西班牙人买了,但是两个工厂一个在华威一个在blackpool)是世界第二大垃圾车设备(也有制造整车的)制造商。至于奢侈向的跑车的话,阿斯顿马丁(总部warwickshire的gaydon)Ginetta(工厂在leeds),麦拉伦(工厂在Surrey),Morgan等一系列有。树莓派单片机(流行世界啊,淘宝有大量,英国学校周围都是)在威尔士制造(最近加了北京工厂,专供大中华地区)。Anglepoise台灯也是很不错的英国制造(全世界各种被山寨)还有一些基本专供英国爱尔兰的制造规模也不小。比如Vauxhall(贴牌欧宝但是也是英国制造啦,少数型号在德国和韩国),DAF(DAF左肽车在荷兰美国台湾一系列地方造,但是设计工作和全部右肽车制造都在英国Preston,兰开夏郡),MG(上海制造零件,在英国组装),LTI出租车(右肽版本在考文垂制造,其余在上海制造,就是那种英式的cab出租车,国内不少城市都有上海造的版本)轻工业(包括食品加工)虽然很软但是也不是不存在。轻工业比如Body Shop和Lush的出口很多(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化妆品护肤品,以及例如tangle teezer传说中世界最好用是梳子专对付头发打结和严重贵的D R Harris都是英国制造)。食品工业比如苏格兰威士忌,烟熏三文鱼,啤酒(各种ale和精酿啤酒)都是很出名啊……(还有无比难喝的川宁茶,不过去年在澳洲发现在亚太的已经是中国制造,但是欧洲还是英国制造:准确说都是包装啦)如果还有些大型跨国制造业的话,英国联合利华和壳牌,BP和前面说到的BAE system都很大……现在自己手边看,英国制造的有:一盒Derwent铅笔,三个whitefurze塑料饭盒,一个M&S的碗,一副Robert Welch餐具,一个在wilko买的篮子,一条被子,两个枕头(都是Wilko的),一罐Joseph Dobson的糖,一把Smithfield的刀,一杯Taylor eye witness的去皮刀和剪刀,两支Arm&Hammer的牙膏,一包Blu tack,一盒GSK的panado,一堆零食饼干和英国印刷的教材和小说,和一箱子帮忙代购的Rodial面膜和lush肥皂
楼主你好,想请问一下英国有没有一个叫英国国家制造业指导中心的机构?
英国轻工业还不错,航天生物很强,但除此之外,也没别的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