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春分社进口商品展览会在哪条街?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延续至今,一脉相传,拥有许多独创的文化遗产,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是传统历法节气文化和传统民俗节日"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安仁赶分社
2015年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延续至今,一脉相传,拥有许多独创的文化遗产,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是传统历法节气文化和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春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草长茑飞,万物生机勃勃的时节,在神农文化流传的安仁县,人们把它过成了节,至今仍保留着春分祭神农、开药市、通贸易、备农耕、赏春花、吃药膳、躬耕田的习俗,当地人称“赶分社”,其时间空间、参与人员和热闹程度超过春节。安仁赶分社是传统历法节气和传统民俗节日融为一体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春分节的“活化石”。 中国论文网 /7/view-6584795.htm  一、安仁赶分社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与传承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宵山脉井岗山西麓,郴州市北部,东接茶陵、炎陵,南邻资兴、永兴,西连耒阳、衡南,北近衡东、攸县,总面积1478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   安仁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掘多处新石器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打猎农耕。民间盛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在安仁遍尝百草,采茶于九龙庵,野炊于香火堂,制药于药湖寺,并分时立节、度地经土,教化民众耕织、制茶与集市换物。在安仁豪山误食断肠草而亡,葬于鹿原坡(炎帝陵墓位于安仁县和炎陵县交界处的炎陵县鹿原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陵县曾隶属于郴州管辖,现为株洲市行政区域)。因此,安仁是一个民间信仰十分繁盛的地方,神农殿等主要祀神场所,安仁百姓都供奉着他们共同信仰的神灵―――炎帝神农。   (一)应时而生因地而别的赶分社   安仁民间故事传说炎帝神农在安仁观气象与物候,分时立节造历法,教民医药与农耕。   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   阳历:也叫太阳历,以太阳回归、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5天5时48分46秒)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阳历。   阴历:也叫月亮历,以朔望月是月亮和太阳会合的周期,即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阴历。朔望月:29天12时44分03秒。   农历:也叫阴阳合历和夏历(夏朝出现的),它用严格的朔望月周期为定月,用设置闰月的方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似,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   天干地支:是农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包括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四个最主要的节气。它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独有的宝贵财富,是长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而创造出来的,它所反映的是关于气象、物候、农事等多方面的变化规律。它反映寒暑变化和农时季节,在全国特别是农村中可以说家喻户晓,在国外,一些地区和华侨华人集居地,也广泛流传,对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初,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人们会根据不同节气播种、收割不同的农作物,若是耽误了时间,误了农事,农作物就会减产,甚至欠收。如今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仍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包括饮食、起居、农事、养生、节日、习俗和民间信仰等。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古代的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全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决定的。太阳从黄经零度开始,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月二个。其中,表示四季更替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表示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物候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是人民生产、生活中最宝贵的气候钟。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正当春季90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民间谚语说,春分春分,昼夜平分。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是个比较重的节气,它不仅有关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四季的开始,所以春分是春季的开始,当然也是天之年的第一天。   根据春分气象条件,江南进入农事繁忙期,郴州、安仁正处油菜开花期,人们开始早稻育秧等农事工作。北方进入麦起身期。   安仁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县,安仁因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等先祖在此居住,教化百姓农耕,较早出现了农耕文化,先民们以种植水稻为其食物的主要来源,因此,这一地区很可能是栽培水稻起源的中心。因地理、天时、水利等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很早就认识了农业生产与气侯的关系。春分,安仁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人们忙于备耕,利用春分集会结社、祭祀神农,进行谷种、耕牛、犁耙等农耕工具和防治疾病的中草药材交易,形成了春分节气古老独特的赶分社习俗。   (二)祭祀先祖得以传承的赶分社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与岁时节庆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伴生物,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变、整合、发展,俗成而形成的特定时日。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有相对稳定的节气节日,有特定的民俗文化事象与民间艺术活动,有稳定的民族性,群体性、原创性、社会性、草根性、本土性。中国民族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形态是多元的,有生产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社交节日、娱乐节日等。传统民俗节日蕴含着原始文化,农业文明的节日气象和大量信息,带有复合性、综合性的内容。   在中国,以春节为代表的民族节日文化,将民俗与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传统节日文化,这些民族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已经形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根基、血脉、标志、身份和精神家园。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民族心理、知识价值和文化认同正经历新的变化,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与民间节庆文化,如今传承艰难,众多民间节日节庆民俗在萎缩、在锐减、在淡化、在消失。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之痛。因此,抢救和传承民族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越来越急切,刻不容缓。
  探寻、追溯民俗节庆节俗产生的根源,人们期望春播秋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吉祥以及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祛邪避灾、逐傩除疫等诸多信俗,均与历法的选择有关,与原始信仰、祭祀观念相联系,安仁赶分社也不例外。   《尧典》记录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气。《吕氏春秋》记载了“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月长至(夏至)、立秋、月夜分(秋分)、立冬、月短至(冬至)”八个节气。这充分表明当时四时(四季)八节的日期已经推定,已成为农耕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活动和民间信仰活动的依据。四时八节伴随着农事活动逐渐形成了相关的节日节庆,并产生、沿袭、传承、发展了深沉神秘的民间信仰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全国统一实行夏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以社日春秋、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节庆节日基本形成定制。   目前,在全国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作为传统民俗节日来过的,可能只有郴州安仁县,安仁县至今仍延续过春分节的习俗,即赶分社,安仁人对春分节情有独钟,寄托了安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春分节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涌进安仁县城,因为春分是安仁县一年一度赶分社的日子。   相传,上古时期炎帝神农带8名大臣、随从到安仁境内尝百草,治百病,教化百姓农耕。据考证,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开始,安仁人民为了纪念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在安仁“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的伟大功绩,兴起了在春分节进行祭祀、结社、交易、开耕,开始一年的下田春耕播种,年复一年,形成了独特的春分节―――赶分社,至今已流传千余年。   赶分社,用的是一个赶字,人们不分年龄、性别、身份、贫富、民族,把身边的事情暂时放一旁,在春分节期间从四面八方赶到安仁县城进行祀神祈谷、春分开耕、集会结社、赶场交易、娱乐休闲。分字也有含义,除了指春分时节之外,还表示在这一天,人人都能分享到福份和交换分配所需的东西。社,即安仁民间对土地神(社神、田神)的信仰和炎帝神农的信仰。春分节(春社社日)期间,人们聚社祭祀、会饮敬神、娱神娱人。赶分社,人们祈求祖先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春分节作为节日,在我国已经淡化,春分社日祭祀,在当今民间已难觅踪影。安仁赶分社,其实就是我国古代一种盛大节日春分社日的延续和传承。   早在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安仁形成的春分节(春社)赶分社习俗,世代沿袭,传承至今,仍未中断,实属难得。其博大精深的节庆习俗,释放出了从远古走来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综上所述,给安仁赶分社这类兼有丰富的传统历法节气文化和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内容的复合型、综合性的传统民俗节日一个精确的概念界定是很难的,为了学术界对赶分社展开深度研究和热烈讨论,本人的观点认为,安仁赶分社是为感怀先祖炎帝神农而衍生延续的民间信仰,是以民众自发为基础,春分社日为时日,祭祀神农为主体,祈福禳灾为诉求,融祀神祈谷、集会结社、赶场交易、娱乐休闲、吃药开耕等习俗于一体的春分岁时节令活动。   二、安仁赶分社民俗节日的文化内容   当代,传统节日包括八个重大传统节日,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节日的一些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都在萎缩、锐减、淡化、变异或者消失。而安仁赶分社(春分节)却较完整地传承保留了传统春分节农事祈祷,故事传承,感应春天的民俗事象,具有十分多样的文化形态、内涵和价值。   (一)文化形态   安仁赶分社的文化形态有:   1、二十四节气文化形态。春分节,春分,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至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0。到了春分,雨水开始增多,气温明显回升。春分期间安仁越冬油菜等农作物进入春季开花生长阶段,人们开始了早稻播种等春耕忙种的繁重农事。农谚:春分甲子家家忙,先种瓜豆后育秧。   2、祭祀文化形态。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安仁赶分社祭祀对象是炎帝神农,是土地社神。道、佛民间信仰祭祀仪式。民间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为春分,把春分视为社日举行祭神农、祭土地,春社祈求保佑农业丰收,秋社(秋分)以收获后答谢神明是为春祈秋报。   3、农业生产文化形态。安仁的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早稻―――晚稻―――油菜生产模式,同时,伴随着家畜饲养业为辅,因此,形成了重农、尚农,以农为本的社会共识。每年春分节赶分社祭祀神农之后还要举行迎春牛(送春牛),躬耕(开耕)仪式,吃药下田,一年的春耕春种开始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4、经贸商业文化形态。药市,传统中草医药材交易(传统中医药文化形态),墟场,农业生产和生活商品交易(传统集市文化形态)。每到春分赶分社期间,安仁县的医药农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等民间药商、民间医生和群众纷纷将自采自种的各种中草药,或各种药用动物、矿物等肩挑车载到安仁县城出售,形成了春分药市。市上除交易药材外,还有互相交流医药经验、传授医药知识,互相提供药材种子,发展药材生产等。人们通过赶墟,把多余的农副产品售出,换些自己不能生产的农器具和物品。   5、休闲娱乐文化形态。安仁赶分社期间有传统饮食文化、民间文化艺术、社会信息交流、踏青赏花交友(油菜花节)等休闲与娱乐文化活动,人们自愿自由随意地参加祭祀、交易、交友、美食、看戏、踏青等社会交流和休闲娱乐活动,寻求生理和心里的放松,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6、庙会文化形态。中国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自心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和大众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是活着的民俗,被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安仁县保存下来的赶分社就是由古代庙会演变而来的,其庙会形式与空间在神灵祭祀、商业贸易、休闲娱乐、文化传承、训导教化与精神引导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发挥着多重功能。
  (二)文化内涵   安仁赶分社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来说有以下7个方面的含义:   1、春分节文化   春分的内涵一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二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古时先民将春分日和秋分日定为“社日”,即以社神祭祀为中心内容的节日。社为土神,“社”地主也,社祭发端于先民对土地的崇敬与膜拜。社稷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列入祀典,并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朝因俗制礼,将祭祀活动作了系统的整饰与安排,因此有了祭社的日期,时间确定在仲春之月。这是根据土神自然属性的选择。仲春之月,阳气发动,万物萌生,自然是祭祀的好时机,“土发而社助时也”。秦汉时期,社日有了进一步发展,为适应春祈秋报的需要,形成了春社与秋社两个社日,“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汉代后,社日一般确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秋分),社日已成为民众生活中的节日。   现社日已衰微。而安仁与古代祭社有关的社火仍在延续,即安仁春分节赶分社。春分社日,人们不分男妇老少、身份贵贱,都结集起来,举行仪式祭社神(神农和土地神),杀牛宰羊献祭酒,交易交流看社戏,社日给人们提供了狂欢的机会,民众在社日中尽情娱乐,为社日增添了节气与热闹。   2、先祖炎帝神农信仰文化   炎帝神农开创了我国以农业为主的原始社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炎帝神农文化历史悠久,其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农耕文化、陶瓷文化、贸易文化、中医药文化和社会文明等方面。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神农就在原郴州辖区内的安仁县、炎陵县、资兴县、汝城县这块土地上生活过,且炎帝神农归根安寝之地就在炎陵县、安仁县交界处,因此,郴州各地民间广为流传了许多有关炎帝神农的传说故事。随着神农文化的传播和神农信仰的发展,以及和神农精神、神农价值的与日俱增的认同,朝圣神农的春分社日赶分社的祀神祈谷已是民众所趋。祀神祈谷的神农祭祀活动是安仁赶分社的传统项目,春分社日当天,在县城神农殿祀社神以祈谷,祭祀方式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官方祭祀由政府官员主持,民间祭祀由道长主持,祭拜炎帝神农,缅怀其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的丰功崇德,在击鼓三通、鸣金三响和鸣炮奏乐之后,祭祀人员抬着牛、羊、猪“三牲”,端着“五谷”和时鲜水果,虔诚地在殿前祭拜神农,祈求神农的神灵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祷一方平安、人丁康乐。祭祀礼成后,人们自觉轮流在神农像前祈愿。   3、传统医药(药市)文化   史书记载了炎帝神农晚年来到南方,尝草采药,为民治病,曾“日遇七毒”而不辍。后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今炎陵县、安仁县交界处鹿原坡)。史传记录了炎帝神农及先民们在采集渔猎活动中,逐渐发现,由于误食了某些动植物而发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吃了某些动植物又能清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吃了某些动植物而引起的中毒现象。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便能逐渐辩识许多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功效,遇到患有某种疾病,便有意选择某些动植物来进行治疗。正是这种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中医学文化,后人为纪念神农,将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每年的春分节前后,安仁县总是万商云集,百货风行。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许多客商都齐聚安仁赶分社,进行中草药材及其他商品交易。这一药市至今已延续一千多年,堪称中国最古老的春分药市,对于传承当地传统医药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药材不到安仁购不齐,药方不到安仁配不灵,郎中不到安仁诊不神”这是盛传安仁方圆百里的千古佳话。安仁药市源于上古时期,炎帝神农带领8名随从来到安仁境内,制耒耜、兴农事、教化百姓,当他了解到当地百姓居住简陋,耕作时常与风雨为伴,患病者多,便带领人们上山识别并采集草药,他亲尝百草,悟出药性,配伍药方。他最早传授安仁百姓用野兽脚炖食百草,以治病强身,延年益寿。这是人类以草为药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医药的萌芽,安仁至今仍保留着吃了春分草药膳后才下田开耕的习俗。神农因首创中医药被后人尊为“药王”,因此,安仁赶分社祭祀“药王神农”,并开春分药市,民间又称“药王节”。   4、农耕生产文化   安仁因温暖湿润的气候,丰沛的雨水和盆地、丘岗、河谷、山区兼而有之的地理环境,给农业发展及中草药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境内植物丰富,其中农作物百余种,中草药千余种。安仁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也种油菜、豆子、玉米等农作物,畜牧业、渔业也有发展,山林面积很大。特别是由于地势平坦故容易开垦稻田,种植水稻,米粮是安仁县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因此,每年春分节赶分社期间,安仁百姓都要隆重举行春分开耕、吃药下田仪式,拉开春耕的序幕。当地民众在田间祭祀社神(土地神)和炎帝神农,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现场,七里八乡的老乡们吹起唢呐,敲起锣鼓,舞起长龙,牵着耕牛,欢庆春分节的到来,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举行祭拜仪式。在稻田摆开长桌,放上五谷、三牲祭供品,焚香鸣炮,宣读祭文,食用药膳,随后地方官员或老农下田犁下今年春天稻田的第一垄。家家户户也利用赶分社时购买、交换、采集的草药,回家按民间土方配药熬成药膳,食用后下田开耕,安仁县春分吃药下田开犁的农耕生产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5、庙会文化   北宋咸平年间(公元1002年),在安仁县城旁的永乐江畔香草坪处建有神农庙“择社日祭神农以祈谷”,已有春分社日庙会存在。延续至今在神农殿举行庙会并扩展到安仁县整个县城(县城旁稻田公园)。在春分社日庙会上,人们涌入县城集会在神农殿前举行祭祀神农,不仅烧香磕头、求神保佑,还进行中草药材等商业贸易,休闲娱乐,盛况空前。赶分社庙会集民间信仰、商贸交易、民俗活动于一体,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深受群众欢迎。   6、民间艺术文化
  安仁县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民俗风情和艺术源远流长,世代传承,丰富多彩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赶分社已成为人们一年一度聚会的重要形式,赶分社期间参加祭祀后人们聚集在一起或谈天说地,交流农事经验,互相祝愿有个好收成,或走亲访友,拜访师友,年轻人甚至利用这一节日到县城见面相亲,结百年之好。赶分社期间,人流物流的大集散,交易活动的昼夜不停,为民间文化艺术与餐饮娱乐提供了无限商机。来自四面八方的民间艺人们在人海中各献其艺,唱社戏、演皮影、玩杂耍、舞龙狮、踩高跷、走旱船,更增添了赶分社的热闹气氛,米塑、剪纸、陶艺、木雕更是安仁县著名的民间艺术。昆曲、祁剧、湘剧、花鼓戏也有院团班队前来演出。各种民间小吃,如烫皮、牛舌子、鸡婆糕、米豆腐、烤饼、爆米花等也出现在集市上,为看热闹的人们增添口福。   在赶分社的民间民俗艺术活动中,放河灯是其中颇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河灯有荷花灯、小船灯、南瓜灯等,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有的还在灯上写上或放入祈福的寄文。夜幕降临,人们带着自制的河灯自发来到永乐江边沿河将一盏盏河灯点亮放置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祀祖先神灵,表达对丰收、幸福、平安的美好生活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少男少女对放河灯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相约来到河边,抒发男女爱情,在自制的河灯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   7、花朝节(油菜花节)文化   阳春三月春分节,正值油菜花信期,安仁县结合每年春分时节全县近20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的壮美景观,举办油菜花节。古代流传着花王(神)掌管人间生育。由于古代都是人力生产,所以人越多越好,因此那时人们都希望多多生儿育女。民间认为春分节还是花王(神)的生日,所以在春分节赶分社期间举办花朝节,人们踏青赏花敬奉花王(神),以祈油菜多开花多产籽,家族多生儿多育女。传统的花朝节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油菜花节,人们踏青赏花的热情也越来越浓厚,比古代的踏青赏花场景更壮观,让赶分社的气氛变得更热闹。   (三)文化价值   在安仁赶分社习俗中,祭祀神农和土地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在一年春分节的日子,通过这种祭祀活动,不断地强调着族群的意识和血缘的亲情,表达着后辈对先祖的追思和怀念,充满着人情和伦理,是维系民族感情,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的重要载体,因此其价值更加丰富。   1、历史学价值。赶分社因祭神农而成俗,宋代命名,世代相袭,承载着农耕和医药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史。特别是有关神农在安仁的活动,这不断是后人研究神农也是研究安仁当地历史的宝贵资源。   2、民俗学价值。在春分节时令,存续上千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及活动空间保存得如此完整,国内独有,堪称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这为研究当地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大众心理都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   3、民间医药学价值。安仁中草药物丰富,流传、保存下来的民间土药方子多,疗效好,尤以草药猪脚汤著称,具有驱寒、祛风湿、健身作用,使得老百姓对中草药膳产生了长期信赖,对研究我国的中草药文化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   4、社会学价值。赶分社以春分节时令为载体,其赋予的内容保存完整且连续,是尊重自然规律,弘扬农耕文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众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   5、经济学价值。赶分社的出现表明人类自然经济已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这种通过集体祭祀而产生的大型交易活动自发产生,表现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对今天经济的发展也不失借鉴之处。比如当下如此重视节庆日甚至特别地引进、鼓动洋节,原因之一无不归功于众多商家的促销目的,这与赶分社带动兴旺的交易市场无不相似。安仁药市,源于古老的赶分社,安仁县可以“春分药市”和“药王节”为平台,助推中草药材业的发展,大力扩大药材种植,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南方最大药材集散地,打造春分药都品牌。   6、乡土社会文化和民间文化艺术审美价值。赶分社从古代活态传承至今,纯朴自然,充满了浓郁的民间风情和清新的乡村气息,特别是赶分社花朝节赏油菜花,更是构成了一道清丽的人文风景,在当今时代是难得一睹的乡土文化景观。春分赶社,这是一个男女老少共同的节日,除了祭祀和药材等商品交易外,还会有唱大戏、舞龙灯、划旱船、皮影戏、放河灯、杂耍以及地方风味小吃,赶分社不仅是祈福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狂欢。   总的说来,安仁赶分社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在与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合、与神农祭祀文化融合、与农业生产融合、与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合、与商贸文化融合、与休闲娱乐文化融合、与民间文学艺术融合等,因而安仁赶分社有重大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鲜活的文化遗产,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艺学、审美学、文化学、经济学的活态典型个案,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三、安仁赶分社(春分节)的现状与保护   当今时代,外来思想文化及现代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扩展、渗透,加之时尚流行文化艺术的冲击,使我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挑战,安仁赶分社民俗节日文化和民间文化艺术也在逐渐萎缩、淡化或异变,其状况令人担忧。当今时代,城乡一体化正在形成,安仁赶分社面临巨大挑战,如是不抢救、不守护、不传承,风格独特的赶分社文化就会灰飞烟灭。   节日,是民族之基,是愉悦习俗,是审美文化,是文化认同,是精神家园,守住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根脉,显得急迫。失去传统根基的民族,其生存与发展是艰难的。   在当下,抢救保护安仁赶分社(春分节),对于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祭祀是维系一个群体或民族成长发展的文化记忆,是展示一个群体或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成为增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许多学界人士认为当下社会之所以浮躁之气太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民众普遍缺乏一种崇高的信仰,心神涣散。那么像安仁赶分社一类民俗活动怀着对先祖的信仰,众心齐聚,无疑是对我们先祖的尊重,将继承先祖的崇高美德,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无疑能增强广大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自信力,自然也能促使我们整个社会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和谐尽美。在集会结社中不仅交流物品,也交流思想。在艺术娱乐中不仅展示自我,也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的作用。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找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才能做一个健康的人,才会有一个健全安宁的社会。
  2、弘扬传承遗存文化。赶分社的祭祀仪式、民间艺人的传统艺术表演、技艺的展示、药市展销的千百种中草药材以及吃药下田开耕的习俗,都渗透了千百年来至少是安仁本土的传统文化因子,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只有通过活动的举行,传统文化才不至于遗失,新时期美好的文化才得以产生。比如,目前神农殿前神农广场的修建,相关赶分社的文艺作品,无不是在多年活动的基础上得以催生。时下一些新潮的歌舞晚会、烟花盛会也无不是在赶分社的活动之下才得以有展示的舞台,才孕育着新文化的产生。   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市场交易的繁盛,我们不妨看一些数据。由于赶分社活动时间长,内容多,交易广,参与人员范围大,促进了当地的消费,带动了经济血液循环。活动还带来招商引资的机遇。2007年,“赶分社”活动持续两周多,期间逾20万当地以及各方群众前来赶分社,安仁县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招商引资,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0多个,协议投资4个多亿。2009年,赶分社投资说明会举行,参加中草药交易和工农业产品展销、经贸洽谈共3800人,其中参加经贸洽谈的客商260人,洽谈项目40个,签定合作协议37个,合同引资总额5.81亿元。参加项目签约的客商代表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广东、福建、江西、深圳、浙江、温州、汕头、海南、厦门、长沙等地。还利用赶分社的契机发布了以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产权转让等重点招商项目46个,为安仁招商引资打造了良好载体,进一步加快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步伐。这些年,各种数据仍在增长,项目在扩展。现安仁春分药市已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中草药材集散地,带动当地农民、药商开发中草药材种植面积4万多亩,涌现中草药材收购点30多家,中草药材加工厂40多家。通过多年不间断地举行赶分社并依托赶分社开展经贸交易活动,在全国不断扩大影响,必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动安仁经济发展,提高安仁的知名度。   安仁赶分社是当地百姓千百年来一代代传衍下来的地方重大民俗活动,包含了对始祖炎帝神农的景仰,也是我们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促进了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我们要加以保护与传承。我们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安仁赶分社这一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安仁赶分社的繁荣兴盛。我们要正确处理守护传承与借鉴发展的关系,抢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树立整体性保护的大观念,用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认识与方法来引领指导安仁赶分社保护、传承与发展。比如编制《安仁赶分社保护发展规划》和制定相关的地方保护措施等。   安仁赶分社是安仁一方水土培育的独特民俗产物,它的民俗文化特征,存在于安仁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群体之中,因此保护时必须加强对其特征特色特质等民俗事项的保护。近些年,安仁县为了保护赶分社独特生态环境,已经先后恢复或修建了神农殿、神农广场、石头坝中草药市场、神农文塔、九龙庵、药湖寺、香火堂神农百草园等炎帝神农文化遗址、场所。同时,注意保护好了一些祭祀和民间艺术的基本用具,如祭祀器物、农耕器具、戏剧实物、皮影设备、技艺工具等。要采取主动保护、动态保护、生态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创新传承、利用传承、发展传承,逐步构建其保护的长效机制,让安仁赶分社民俗节日和传统节俗传承延续下去。   安仁赶分社源于民间,民间是其生存和兴衰的沃土,必须在民间得到传承与延续。安仁赶分社为什么能薪火相传世代相传下来,并经久不衰呢?就在于民间的原动灵魂、原动力量、原动精神、原动神韵。安仁赶分社已成了民间百姓生活坐标中的一环,对炎帝神农的信仰仍然是民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神农文脉传万代,春分不觉是灵魂。文脉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魂脉。今天保护传承赶分社,就是传承延续安仁的文脉,郴州的文脉,中国的文脉。因此,保护、继承、发扬、创新、利用、发展,让安仁赶分社以人民大众为主人,民众自发传承下去,可持续地传承下去,在守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以促进安仁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更加协调发展繁荣,使安仁赶分社传统民俗节日成为当代民族的、地方的、大众的、科学的、文明的美丽风景。   安仁赶分社已传承上千年,但也是处于不断的演变中,如从早期仅有的祭祀渐变到市场的交易。当下迅速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等更是催促着赶分社的变化。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已久的民俗活动方式,也看到了一些新民俗的萌生与发展,其中最鲜明的是赶分社期间的“药王节”、“油菜花节”的兴起和稻田公园的创建。可将稻田公园建设成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展示体验基地,推动安仁赶分社(春分节)民俗文化旅游。这正是赶分社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创新发展的表现,因为这些新的优良民俗活动项目,拓展了赶分社的内涵、形式与空间,增添了赶分社的人气,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愉悦,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同时也激发了安仁的旅游文化产业,提高了安仁的知名度。在今后的发展中,肯定还会有新生事物的产生,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促期良性发展,很好地融入安仁赶分社,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动态下的发展保护,当然在接受新生事物时,我们绝不能忘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上的精髓,否则赶分社就异化质变了。   安仁是完全可以在保护好、传承好的前提下将安仁赶分社传统节日文化与节庆艺术作为推动安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亮点。政府每年坚持引导扶携民间和企业举办赶分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安仁赶分社(春分节),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其文化积淀极为深厚,蕴含十分丰富,形态多元一体,但现在一些民俗习俗被稀释,特别是传统文化艺术萎缩,保护与传承仍然受到冲击。关于安仁赶分社民俗文化的研究,从郴州和安仁来说,仍不深入,研究的广度、深度、高度还显不够,未出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今后仍需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安仁赶分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将安仁赶分社的节日民俗文化形态,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文化积淀和传承规律厘清,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保护传承利用发展赶分社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更需要中国民俗学会和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鼎力相助,以安仁赶分社为研究基地和研究课题,长期关注、关心和支持。这次叶涛副会长(秘书长)带领中国民俗学会专家学者来安仁县现场观摩考察指导赶分社保护工作和省艺术研究院领导专家的考察,就是一个良好开端。因此,抢救、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安仁赶分社任重道远,仍需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弘扬安仁赶分社节日民俗文化奉献微薄之力。   安仁县要积极推进赶分社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强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并依托赶分社等文化遗产资源,在保护传承传播好的基础上,整合到现代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体系之中并发挥独特功能,打造春分节―――赶分社民俗旅游文化品牌,让赶分社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以推动安仁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高天星.中国节日民俗文化.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陈勤建.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上海绵绣文章出版社,2013年5月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日本商品展览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