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wk创业维艰读后感vziey什么?

创业者该选择《从0到1》还是《创业维艰》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创业者该选择《从0到1》还是《创业维艰》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吴俊宇  在今天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中,“硅谷鸡汤学”、“创业成功学”成为了创业者以及媒体人必读(或者假装读过)的内容。走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言又几”书店,摆的最显眼的、卖的最火热的往往是《从0到1》、《创业维艰》、《参与感》、《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创业哲学”。  《从0到1》以及《创业维艰》可谓是创业大街创业者圈子中讨论最广泛,最受推崇的两本“创业圣经”。三五个连续创业(失败)者手持“西少爷”肉夹馍配着“总理咖啡”激烈讨论着创业项目,群情激奋之时往往还要引用《从0到1》或者《创业维艰》中的观点。这些场景在赵赛坡的“为什么创业者要假装读过《从0到1》和《创业维艰》”里面早已有详细描述。  纵然这两本“创业哲学”成为创业大街的泡沫佐料,但一些真正的创业者对《创业维艰》有着更深刻的感同身受,对《从0到1》持保留态度。  我为什么喜欢《从0到1》?  《从0到1》一书源于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2012年在斯坦福大学所教授的一门创业课程。期间,他的一个学生布莱克· 马斯特斯记下了详细的笔记,并把它发布到网络上,引来了240万次的点击率。随后,彼得·蒂尔参与将这份神奇的笔记精编成为《从0到1》一书。  《从0到1》主要基于作者作为PayPal和帕兰提尔公司(Palantir)创始人,以及Facebook 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上百家初创公司投资者的经验写就。《从0到1》的核心观点是解读互联网颠覆式创新,讲述如何创建型创新公司。“从0到1”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试错,发明新的模式或产品的过程,尽力证明自己是业界第一,最终实现市场和利润的垄断。  创业者喜欢《从0到1》,更多是两种心态的集合,一是“一夜暴富”梦想,二是“思想先进”的标榜。  《从0到1》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创业大街创业者们“一夜暴富”的心态。在这里,所有创业者怀揣的梦想是这样的:骑着自行车进来,两三年后开着宝马出去。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些创业者们整日泡在咖啡店,拙劣地寻找所谓的“风口”,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今天,他们用“互联网”这三个字标榜先进性,用“创业者”这三个字占据道德制高点,“互联网”和“创业者”成了“社会主义”之于“资本主义”一样,有了强大的理论自信和制度优势。  然而,创业者们真的读懂了《从0到1》吗?我们继续回到赵赛坡的“为什么创业者要假装读过《从0到1》和《创业维艰》”,赵赛坡最终是这样评价这些创业者的——  在如此大环境下读到这般纠结的创业指导时,中国的创业者们能想到什么呢?答案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拍封面并分享到社交媒体...... 当一张张多角度多滤镜处理的图书封面上传到朋友圈相册,当一句句精心雕琢的评语贴到微博微信,伴随着诸多创业者小圈子里不能言说的秘密,一个畅销书的神话就这样形成了。这个神话似乎没有多大危害,毕竟,创业者们都是聪明人,知道此“意思”与彼“意思”之间的细微差异。更何况在这个神话里,出版社赚到了银子、媒体赢得了点击率、读者加速了肾上腺激素的分泌……  我为什么喜欢《创业维艰》?  《创业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是硅谷最牛的创业者之一,也是最好的天使投资人之一,他从白手起家到IPO,再以16亿美金的高价成功出售公司,后来又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人。他亲身经历了创业的各个环节,见证了高潮与低谷,目睹了互联网的狂热与泡沫爆炸,他的经历无疑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他让更多人看到了创业者背后不为人知的那些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在他看来,创业就是一场“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 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这本书几乎全景展现了霍洛维茨早年创业期间如何应付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  在“伪创业者”之中,《从0到1》更受欢迎。当然,我们也不能称喜欢《从0到1》的创业者就是伪创业者,但显然,《创业维艰》更加切合创业路程中的焦头烂额。相比《从0到1》来说,《创业维艰》在成熟创业者之间的受欢迎程度要高得多。  在Zealer最近一期视频中,王自如对话刘作虎,两人最大的共识便是,“更喜欢《从0到1》还是《创业维艰》”。王自如和刘作虎不约而同地表示,更喜欢《创业维艰》。  刘作虎直截了当地说:“我从来不推荐大家去看《从0到1》这本书,应该去看《创业维艰》,《从0到1》只会让人每天想着抓机会,我看了一半就放下了,只有《创业维艰》才会让人感同身受。”刘作虎还分享了一次创客活动时的所见所闻,一位创业者兴奋地讲着自己的项目,并且高喊着要一夜致富,这种事情让他“超无语”,所以他再也不参加此类活动。刘作虎还表示,他很反感“风口”这个词,这种投机主义心态让年轻人变得很浮躁,会把人带到坑里去。所以,创业者还是要踏实,要沉下心来做产品。王自如面对刘作虎对《创业维艰》的推崇,则表示称他《从0到1》看了三章便把书关上,而却给所有核心员工都发了一本《创业维艰》。  《从0到1》还是《创业维艰》?  如果要笔者来选择,到底是更推崇《创业维艰》还是《从0到1》,笔者依旧会选择《创业维艰》。创业不是《从0到1》的光鲜亮丽,更多的还是《创业维艰》的焦头烂额。  如果要追问“创业维艰”这四个字出自何处,我们最早可以在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里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后,问大臣创业与守业哪个更难,曾跟随唐太宗征战杀伐、出生入死的房玄龄,认为“见创业之难”,而与唐太宗一起治国安天下的魏征则认为“见守成之不为易”。唐太宗总结“创业维艰,守成不易”。从开始创业到最后成功IPO,李世民无疑是个成功的创业者,深知创业和守成均不易。  《创业维艰》可以说是CEO的指导手册,里面有一系列创业遇到的关键问题的指导。《从0到1》读了之后,给人的感觉可能更接近《世界是平的》之类的书籍,轻松易读,观点明确,要垄断,不要竞争。然而,在激烈的市场中,竞争是永恒的,垄断者往往会被新的野蛮创业者“跨界打劫”,从而面临新的《创业维艰》。  创业者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常人选择安逸和舒适,但他们从一开始,选择了这条难走的路,注定就是生活在一个反复痛苦和重复打击的环境中,他们永远是焦头烂额。  创业者,你是喜欢《从0到1》还是《创业维艰》?体会真正的创业之后,你的选择一定会是《创业维艰》!  作者吴俊宇,微信号:,微信公众号“深几度”,欢迎交流沟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一个喜欢精神污染的文字民工
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用户原点,带给用户回归日常生活的体验。
面临229号文件,互联网电视其实能做的事情依旧很多。有人对文件…
回归的小屏背后,其实正是各大厂商正在逐渐回归用户体验这一本质…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锋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发私信给南七道
导语:在常人眼里,功成名就的创业者应该会比一般人快乐很多,事实并非如此。换而言之,创业者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同步到新浪微博
当月热门文章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以方便用邮箱登录创业维艰:为啥大多数创业者都不开心?|创业者|创业_互联网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创业维艰:为啥大多数创业者都不开心?
  最近炙手可热的《创业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是硅谷最牛的创业者之一,也是最好的天使投资人之一,他从白手起家到IPO,再以16亿美金的高价成功出售公司,后来又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人。他亲身经历了创业的各个环节,见证了高潮与低谷,目睹了互联网的狂热与泡沫爆炸,他的经历无疑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他让更多人看到了创业者背后不为人知的那些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在他看来,创业就是一场“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 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创业维艰”这个词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后,问大臣创业与守业哪个更难,曾跟随唐太宗征战杀伐、出生入死的房玄龄,认为“见创业之难”,而与唐太宗一起治国安天下的魏征则认为“见守成之不为易”。唐太宗总结“创业维艰,守成不易”。从开始创业到最后成功IPO,李世民无疑是个成功的创业者,深知创业和守成均不易。
  在我做过创业者访谈的过程中,横跨的角度相对比较大:有刚刚起步的小微团队,也有事业有成的行业领头羊。有BAT这样背景的豪华团队,也有起点极低的草根团队;有四处寻找投资的新生创业者,也有估值数十亿被资本追逐的明星创业者;有白手起家两手空空的年轻创始人,也有过了不惑之年身价过亿的连续创业者;但是在接触的人中,除了勤奋、上进、敏锐等是他们的共性外,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注意的的共性:创业者大多不开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近些年,创业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尤其在互联网圈内,如果不去创业或者不提下自己创业的构想,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在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概念后,创业更是变成了一件国家层面高度的事情,仿佛人人创业的时代即将来临。但是,有很多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创业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过关的总是少数,创业是真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创业项目从一开始来到世界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焦虑和矛盾的东西。创业很多时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实在想法。但是在实际的创业道路上,困难从没有停止过,哪怕是一分一秒,甚至让原有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创业从第一步开始,就是个不小的难题。首先,创业要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对很多人来说并不轻松,尤其是工作相对比较安稳,收入还不错的人,如BAT的老员工或管理层,对于自己,对家人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个人、家庭、收入等等各种现实因素,很多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说服自己,说服家人。陌陌唐岩在创业之前反复问自己老婆,要是失败怎么办,他老婆说再创,卖了房子再创业,如果三次不行就离婚。于是唐岩下定决心去做,三年上市的成果和他太太的支持密不可分。多备份的创始人胡茂华,原来是一号店的VP,生活安稳,收入可观,两个小孩已经在上海读书。在离开1号店前,创始人刘峻岭请他吃饭,对方告诉他,创业真的很艰辛,时间不属于自己,牺牲个人爱好,经常半夜3、4点就醒了睡不着。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继续选择创业,辞职后举家从上海迁回深圳创业。腾讯创业系做旅行社交的李玮,放弃腾讯稳定的工作出来创业时,家人反对,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的说法就是“家人反对得不强烈就是支持”。人的天性是享受安逸的生活,但创业确实要说服自己、说服家人,走出心理的舒适区,这都是不容易甚至痛苦的选择。
  团队是创业的重要的一环,甚至是最关键的一环。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磨合可能是最难的也是必须经历的。去年火爆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让很多人体验到了创业者们的兄弟情深和创业艰辛,但是真正版本的中国合伙人故事却并没有这么美好,轰动一时的泡面吧创始人俞昊然和合伙人王冲在公司A轮确认后,为了争夺公司控制权,不惜撕破脸,甚至删除公司代码。西少爷肉夹馍的合伙人甚至为了一己之利,团队分裂后闹上法庭。
  在国人普遍缺乏契约精神个法律意识的环境下,很多人加入创业团队,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这个事业,不过是想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的上山结义的团伙而已。他们是典型的“创业浪漫主义者”,根本没有想好创业意味着什么,而是像阿Q那样的墙头草,“革命了?同去同去·····”,但随着激情消逝和遇到的困难,最先散伙和撤场的就是他们。任何一次团队的变动,对于创业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身心考验,所遭受的折磨可想而知。
  有了团队,创业者还要搞掂投资。在很多创业者和准创业者眼中,投资人无疑就是天使,却不知道很多人是确实插着翅膀的鸟人。能挣钱的项目才投,挣得少的不投,不挣的更不用说。为了保护自己的成果,投资人在很多时候会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让项目关门来降低自己的损失。所以投资人和创业者是相爱相杀,但这些都无可厚非,资本的源动力就是追逐利润,把损失降到最低。
  但是鱼龙混杂的投资行业让创业者步步惊心。在融资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创业者不遇到一些扭曲的投资人,有些投资人已经投了竞争对手,却借着机会套取信息;有的根本就不准备投,但是却拿创业者消遣和开涮。更有甚者,投资方和创业者签订了相关协议,却借着条款的优势拖延兑现,一直到项目歇菜。2014年口袋购物王珂融资成功后公开和红杉撕逼,说红杉店大欺客,欺行霸市,不兑现承诺,差点拖死整个项目。即使像唐岩、罗永浩这样有积累和一定知名度的创业者也不能幸免,更何况是大多数的草根创业者。罗永浩说唐岩曾经有个小本子,专门记录那些伤害过他的投资人。围观者常常惊叹于创业者融资的金额和估值,却往往忽略了整个过程中的对他们的身心的考验。
  创业者在早期果然会经历各种困难,甚至日夜为生存所焦虑困扰。考虑商业模式,赶超竞争对手,一门心思追求更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一定规模后,创业者的焦虑并不会减轻。王尔德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一个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投资的我有外卖的CEO林喆从19岁开始创业,年纪轻轻就已经财务自由。在早期,他的理解是钱越多,痛苦应该越少,自己就会越开心,于是有了100万,又追求1000万,有了1000万,再去追逐1个亿,但是到后来发现,追求的数字实现后,反而更加痛苦。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开始信佛、吃素,追求内心的平静,焦虑感和失落感才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和释放。
  老徐是名媛坊和宠宠熊两个项目的创始人,成功的连续创业者。身价过亿,财务自由。他谈到焦虑感这个问题时,他说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创始人的焦虑感并不会随着生存、盈利的稳定而缓解,反而是越来越重。因为事业越大,背负的责任越重,对自己的要求越高。单纯追求数字上的变化对自身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创业上不断取得的成就才能得到更多的满足和成就感。
  2004年,35岁的雷军将卓越网以7500万美元出售给全球电子商务巨头。
  不过,迈入富豪行列的雷军并没有常人想象中的开心。“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其实非常痛苦。”为了从卖掉卓越的失落中摆脱出来,雷军强迫自己忘掉卓越,甚至强制自己在半年内没上卓越网,不在网上购物。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我以前每天一上班就用半个小时上卓越,每周在卓越上买一点东西,现在要忘掉它就像戒烟一样。”
  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第七章里举了李彦宏的例子。按常理,公司IPO时,应该是一个创业者最快乐的时刻之一。但是李彦宏却是诚惶诚恐:当开盘股价大涨时,“我的感觉确实苦涩····这意味着我的实际业绩必须要大大高出预期业绩,我别无选择,只好埋头于运营、专注于技术和用户体验,最后,我终于交差了”。
  总而言之,创业者不论早晚,不管大小,钱多钱少,总是不开心的。著名精神病学家纳西尔·加梅(Nassir Ghaemi)在《一等疯狂:解密精神疾病和领导力之间的关系》提到:“情感上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并且总体上有一种幸福感的人,才称得上精神健康的人;然而平和而放松的心境,从来都不会激发出伟大的成就”。在书中,纳西尔?加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在严酷的环境下,精神疾病能激发出卓越的领导力。一生从未经历过心境障碍反复痛苦的人,一般难以面对危机。在评估当前困境、预估未来情形时,饱受绝望情绪折磨的人比“正常人”做得更好。英国首相丘吉尔、CNN创始人特德·特纳等都是最生动的案例。这和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里提到的: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的观点遥相呼应。
  在常人眼里,功成名就的创业者应该会比一般人快乐很多,事实并非如此。换而言之,创业者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常人选择安逸和舒适,但他们从一开始,选择了这条难走的路,注定就是生活在一个反复痛苦和重复打击的环境中,甚至因此会进入到一种类似病态的心理状态中。但是这种焦虑和痛苦又会激励和鞭策创业者奋不顾身的去挑战自己,通过克服自我障碍去完成新的自我救赎。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提升。生命不息,创业不止,这是绝大多数创业者的常态。正如1924年,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在面对《纽约时报》“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的提问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因为山在那里!”(南七道)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知道这两本书,是去年11月15日微信订阅的一篇介绍文章,文章有个观点鲜明的名字:“我为什么更喜欢《创业维艰》而不是《从零到一》?”作者吴俊宇。当时因为处于一头雾水的苦逼创业阶段,于是随手转发备读。有朋友问,两本你都读过了吗?我猜她对该观点不以为然。该文观点如下:《创业维艰》比《从零到一》深刻。后者不过是迎合了创业者“一夜暴富”的心态。创业不是《从零到一》的光鲜亮丽,更多是《创业维艰》的焦头烂额。因此,“如果要我来选择,我依旧会选择《创业维艰》而不是《从零到一》。”&成功人士只剩下读一本书的时间,需要做出选择,这或者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呵呵。不过我的经验是,读后感写的再好再全面,都没法取代自己读。出于同样的原因,试听了两次罗辑思维之后,虽然对知识体系的边边脚脚有填充的作用,但一来我不期望自己是个通才,再者对老罗“咀嚼好喂你”的风格接受无能,忍痛取消了关注。总之,1,2月份把两本分别读完了。笔记现在补上。《从零到一》作者Peter Thiel,是Paypal和Palantir创始人。Paypal相当于美国的支付宝,Palantir可以说是第一家极其成功的大数据公司,在“大数据”这个词儿泛滥之前。Thiel同时也是Facebook,SpaceX等公司的初创投资人。SpaceX,那个把海上火箭回收平台命名为“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我当然依然爱你”的不走寻常路公司,正中我的老心脏。《从零到一》主要观点,创业即创新,与其奔赴红海在巨大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不如选择一个Niche market精小市场,做自己擅长的事,享受垄断利益,才有余暇精进。中国人有句老话“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勉强是这个意思。本书是作者2012年在斯坦福授课的讲稿。对年轻的学生们挺有价值。因为学生们一般都有特别的长处,然而不知在实践中如何运用。Thiel鼓励创新,以及对对市场的精准定义,或者更进一步,创造一个原本没有的市场出来。如果要创业,绝不要照搬他人。这是美好的期望。他人能否也这么自觉,是不可控的,但那是另一个问题了。一些摘录:全球化是横向的扩张,只能复制以前就有的成功,而科技创新是纵向的扩张,是创造以前不存在的东西。没有科技创新,只有全球化,这个世界只能玩完。这是为什么要科技创新的原因。我们常常以为竞争才是商业的本质,甚至为了打败对手,将所有精力放在竞争上,但是如果无法迅速取得胜利的竞争,只会导致价值的消耗,而不是创造价值。无法打败对手,就联合起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的路径是:先在利基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扩展到临近市场,一步一步扩大垄断,不要找原有产业的麻烦,不要像Napster那样试图去毁灭原有产业,因为这样会带来麻烦。(跟一位朋友前一阵分享的一本统计学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之所以如此炫目,是因为中国的起步非常低,所以靠复制得来的增长在初始阶段会非常快。(对所谓“中国模式”的吐槽,压根儿不存在。)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张彩票,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一切归因于运气,甚至放弃我们对未来的控制。控制未来,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全球化的力量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向毫无差别的竞争,而让人们不相信他们可以发现秘密...找到一个秘密之后,既不要谁也不告诉,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开一个公司,将这个秘密变成一个创意,和公司内部的人分享这个秘密,才是合适的方法。销售的核心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想法,而不是对客户忠诚。这件事如此之让人厌恶,所以销任何销售都必须是隐藏的,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能说出来。(这条比较难办,消费者不是傻子)五种销售策略:1百万美元-1亿美元之间的产品,CEO来销售,这种销售需要前期精心的准备、高超的个人技巧、和CEO的档次;1万-10万美元之间的产品,招募销售人员来销售,这种销售方式要遵循“从最紧急的微小市场开始先取得垄断地位,再进一步扩大战果”;1000美元左右的产品,难于销售,因此其销售成本大于销售利益。而小企业软件一般处于这个范围,这是为什么它们发展缓慢的原因;大众产品的销售,靠各种大众广告;最后一个,病毒销售:一个用户使用产品之后会带来另一个用户,口耳相传。一些批评该书的人认为Thiel本末倒置,因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创新。这真是关公战秦琼,哪儿跟哪儿呀。另一些人以古典经济学理论批评通过享受垄断而获得高额利润是天方夜谭。但事实上市场从来不是完全efficient的。总有一部分真理/信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零到一》的核心论点,“人不应从已有的选项中选择,而是要创造新的价值。” 也正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轨迹。但本书不是按部就班的创业创新手册,“创新”,正如其名,没办法复制。本书更像是,其实是,对创新精神的哲学总结和诗意赞美。至于企业建立之后如何面竞争,是《创业维艰》里接下来要谈到的。《创业维艰》作者Ben Horowitz,last name 与Big Bang Theory里头的Howard Wolowitz押韵。细述创业当老板的各种难事儿。请注意Horowitz大部分时间的所谓“创业”,其实是上市公司的CEO,因此对开煎饼果子铺儿的(assuming读者中没有上市公司CEO,如有请留言并不吝打赏),目前借鉴意义在于高山仰止。一些摘录,单抄出来相当的鸡血满满,在书中有上下文比较容易理解。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大多数管理书籍的重点都是如何正确地做事,不要将事情搞砸。但我的经验却是,把事情搞砸之后,如何深刻理解那些你必须要做的事。所有出色的企业家都会经历挣扎,而且是苦苦挣扎,人人都会挣扎。只要坚持下去就有转机:在科技行竞争中,明天和今天看起来完全不同。如果你能坚持到明天,也许就会发现,在今天看来似乎毫不可能的解决办法会赫然出现在眼前。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公司身陷困境也许都是你的错,因为人是你雇来的,决定是你做的,而且接受任务时,任务的风险性你是知道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位CEO都会犯无数错误,要正确评估自己,苛责于事无补。你每做一次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勇气就会增加一分。你必须坚信,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办法。而你的任务就是找出解决办法,无论这一概率是十分之九,还是千分之一,你的任务始终不变。Horowitz的创业之初,正赶上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资金告罄,合约告吹,被并购,裁员,严酷竞争,跟审计公司扯毛儿,在最恶劣的资本市场环境中上市,种种糟心事儿。Horowitz掰开了捣碎了细讲在这些严重的时刻作为CEO能怎么做。不要说“应该怎么做”,是“能怎么做”。笨办法也是办法,不要奢望造出silver bullet银光闪闪完美解决所有问题。跟《从零到一》相反,本书可以当实用指南来读,从该不该从朋友公司挖角儿,到如何进行绩效考察员工培训,如何聘用人,如何解雇人,step by step,讲的十分细致。抛去书中各种实用公司管理指南,重压之下,一个人硬着头皮,埋头死磕,以各种体面不体面的办法,顽强生存下来,是该书另一个动人的地方。这与创不创业无关。这是商界版《野性的呼唤》,一条家狗如何变野狼的故事。这本书里有一跟创业无关的细节我很喜欢:Horowitz日夜不寐为公司操尽了心,疏忽了妻儿而不自知。他的父亲一次来访,住了几天,父子俩儿在阳台拿着啤酒聊天,他父亲突然问,“买一束花,和离婚,哪个更贵?” 一语惊醒梦中人。赞。总结:两本书都很不错。apples & oranges,吃苹果还得吐核,吃橘子还要剥皮呢,没有十全十美的,值得都读。一个人的读书会(gh_cf5)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cf5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cf5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维艰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