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食品经营者的欺诈消费者行为的认定行为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1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Hi,看起来你很喜欢这些内容,但是你还没有登录!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收藏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当前位置:&&& &
国家食药监总局明确界定食品安全欺诈行为
09:51:12 点击 56 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5日发布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普通食品使用“可治疗”“可治愈”等医疗术语、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等,构成食品宣传欺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5日发布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普通食品使用“可治疗”“可治愈”等医疗术语、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等,构成食品宣传欺诈。  《办法》规定,用非食品原料、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等情形,属于产品欺诈行为。虚假标注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标志,虚假标注“酿造”“纯粮”“固态发酵”“鲜榨”“现榨”等字样,属于食品标签、说明书欺诈。申请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时,提供虚假信息、数据、材料和样品等情形,属于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申请欺诈。  对于有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办法》除规定相应的罚款,还将给予信用惩戒,将其记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情节严重的列入食品药品安全“严重失信名单”,通报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管机构和有关金融机构。
欲即时了解仪器资讯,请安装或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仪器信息网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来源:人民网]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热评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共有32家厂商申报了55台产品,经过本网编辑评审组及顾问专家初审,最终有11台仪器及设备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
本届展会吸引了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848家企业参展,其中有200余家企业为首次亮相。
“当时听到自己的名字,我也吃了一惊。当时脑中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奖被中国人拿到
.cn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京ICP证030950号下载封面客户端
关注封面公众号
关注封面公众号
封面评论|有法可依是治理食品安全欺诈的第一步
◎蒋璟璟在购物时,往往带有“纯绿色”“鲜榨”“无污染”等字样的食品很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殊不知,这种营销方式今后很可能将会被定性为食品安全欺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食品安全欺诈具体是指在相关活动中故意提供虚假情况、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包含生产经营欺诈、标签说明书欺诈、食品宣传欺诈等。(经济日报)尽管《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但是“食品安全欺诈”的概念界定以及惩戒举措,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早有体现。无论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是在食品安全法中,对此类现象均有所提及并都作出了针对性安排。如今,由国家食药监局起草的这一专门法律,更多只是将上位法中那些分散的、抽象的法律原则加以梳理、细化,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可诉性与可操作性。据悉,《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包括产品欺诈、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欺诈、标签说明书欺诈在内的十项欺诈行为,这可说是囊括了食品行业产运销的各个环节。在这其中,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消费者所感同身受的,无疑是食品标签、说明书欺诈。一直以来,诸如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鲜榨”、“无污染”等字眼大量充斥于产品包装与广告宣传中,客观上造成了“不实信息误导消费决策”的结果。对此加以约束,已然迫在眉睫。其实,关于食品标签欺诈、说明书欺诈等,在新食品安全法中,也有相关表述:对食品作虚假宣传且情节严重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暂停销售该食品……很显然,这一条款因其适用标准含糊、执法主体单一,故而并不足以回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现实。在此语境下,表述更为具体、案例列举更为充分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无疑更适用于作为职能部门日常执法的依据和行动指南。以此为例,公众应当很容易发现,《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的出台,实则是完成了食品安全立法的最后一块拼图。就刑事犯罪层面而言,刑法中有关于“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相应法条;而在行政违法层面,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一般性约束条款。而今,随着《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起草、生效,食品安全执法的最后短板也有望就此被补全。当然,有法可依仍只是有效治理的第一步。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您的位置:&&&&&&&&& > 正文
过期食品构成欺诈是否可以要求双倍赔偿
11:17&&来源: |
  导读:经常字超市或者小商店买零食的人恐怕都遇到过买到过期食品的经历吧,一般的消费者买到这种都会自认倒霉,因为这些往往金额比较小。但是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也是可以要求双倍赔偿的,下面通过一则来具体解析。
  案情:
  王某于日在某烟酒食品商店购买牛肉干10盒,同月23日,又在该食品店购买牛肉干15盒,共计25盒,牛肉干单价为每盒12元,共计300元。该牛肉干包装盒所标注的生产日期为日,保质期六个月,即王某购买之日,该食品已超过保质期一个月有余。同年4月5日,王某曾就他人于3月25日所购买的价值240元的牛肉干向该食品店索赔,食品店退款并双倍赔偿。嗣后不久,王某又就3月20日、23日两次所购买的牛肉干向该食品店索赔,要求双倍赔偿,因协商未果,王某遂诉至法院要求退还货款并双倍赔偿。
  分歧:
  本案是一起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对该案的处理存在着几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先后分两次购买共25盒牛肉干,而且在诉讼之前曾代理他人向食品店索赔,对其行为有明显的认识,显系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以生活消费需要为目的,故不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所称的消费者。另外,该牛肉干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均明显标注在包装盒上,食品店并没有故意隐瞒该食品的瑕疵,王某是明知其已超过保质期而购买,故不应获赔偿,应驳回其诉讼请求。对于食品店的行为,可以建议卫生防疫部门处理。
  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以营利为目的,不是法认同的消费者,故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但是,食品店出售过期食品的行为显然是违法的。虽然该食品的瑕疵是明显的,但食品店并没有告知王某有瑕疵,故食品店应承担退货的责任。食品店的行为虽然依据有关解释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但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还应有王某因食品店的欺诈行为受到损失,才可获增加赔偿,而本案的王某并没有受到损失,故不应获增加赔偿。
  第三种意见认为,王某是否以营利为目的,这并不妨碍其作为一名公民行使其赋予的权利。而且,食品店方也无充分证据证明王某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该过期食品,故王某应为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消费者。食品店出售过期食品显然是一种违法行为,食品店应承担退还货款的责任。根据国家工商局发布施行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四条的规定,食品店的行为属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应当承担欺诈的法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属于惩罚性条款,在食品店有欺诈行为的前提下,王某要求增加赔偿的请求应予支持,只是王某所要求增加双倍赔偿,系理解法律条文的错误,增加赔偿的数额应为该货物价款的本数,而不是价款的两倍。
  评析: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是:
  首先,王某应为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消费者。依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之涵义,消费者应是以生活消费需要为目的,有偿取得商品或服务的公民(或者自然人)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为消费者所下的定义是:&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这里的消费是狭义的消费,即指个人的消费,即满足个人所必需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区别于生产商品者、批发零售商品者而言的。看一个人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消费者,关键是看他有偿获得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是否是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个人或家庭有偿获得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是用于消费,那么该个人或家庭就是消费者,如果不是用于消费,而是用于生产和经营,则不是消费者。就本案而言,食品店认为王某系出于营利的目的购买商品,不应为消费者,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食品店对其主张应负举证责任。但食品店并无充足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嗣后亦放弃了该主张,故王某仍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另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第二款: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第十五条第五款: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本案王某作为一名公民,有权对市场进行监督,有权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法律武器打击违法行为,而且,在当前一些职能部门尚不能严格管理的情况下,王某的这种行为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故对于王某的行为法律应予保护。
  其次,食品店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对该行为负法律责任。王某购买超过有效期的食品,虽然该食品的瑕疵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王某并不因此而丧失请求赔偿的权利,只要他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即可。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特别法来看,它的着眼点在于严惩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强调了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的责任,即&卖者当心&,对于消费者是否应尽到注意义务并没有强调规定。
  王某先后两次购买了食品店销售的牛肉干,均为过期食品,并在其后为他人于其后购买该过期食品向食品店索赔,获得了退款和双倍赔偿,进而又为自己所购过期食品向食品店索赔,故产生了食品店所说王某是以加倍赔偿为目的购买该食品,不是为了生活消费需要,不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保护的消费者。
  最后,经营者销售过期食品是否构成欺诈。日公布的《食品卫生法》第九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中,包括&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第9项)在如何具体认定欺诈行为问题上,国家工商局日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四条,其中将&销售失效、变质食品&,且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定性为应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法律责任的欺诈行为。在这里,经营者不能以产品包装上标有保质期和生产日期为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因为,首先,依《食品卫生法》的规定,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是禁止经营的,这是禁止性强制规范,表明经营者负有不向消费者出售这种食品的法定义务,其应知销售的每种食品的最后期限。经营者在食品过期后仍然予以销售这种行为,要么是故意,要么是重大过失,不是一般过失的问题。
  其次,作为消费者来说,一方面有的消费者不识字,有的消费者不注重保质期限,有的消费者匆忙中忽略了保质期限这种客观事实是广泛存在的;另一方面,经营者在出售食品中的注意义务要高于消费者,其将超过保质期内的食品不加任何说明和区别仍予以销售,即有利用消费群体普遍疏忽心理之主观故意心态,可起到使消费者误认为是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的误导作用,这就足以构成欺诈。
  所以,经营者只要没有以特别说明的方式公告于公众,而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按正常方式销售,就具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性质,应承担欺诈的法律责任。消费者如果通过对需购食品包装标注内容的审查,发现已超过保质期不予购买,这是消费者行使选择、比较的权利和予以自我保护的行为;消费者如是在付款后发现,即可行使加倍索赔的权利;如果消费者在挑选时已发现而仍予购买,并据此而向经营者加倍索赔,这只能说是经营者为消费者创造了这种机会,是经营者对自己出售超期食品行为所应承担的应有之风险,经营者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这种风险转嫁或予以免除。
特色通关班(含基础+法条+冲刺+论述题) 特色无忧班 当期考试不过,下期免费学
精品通关班 经典班次,科学搭配 精品无忧班 当期考试不通过,下期免费学
实验班实验通关班 智能交互课件,个性化辅导 实验无忧班 考试不过,下期免费学
定制通关班 大数据智能教学,省时省力 定制无忧班 考试不过,下期免费学
历年真题,应试指南。看书、做题、云笔记功能一应俱全
司法考试相关栏目推荐
··············
2017年司法考试移动班,支持以手机/平板电脑为载体学习网络课程,每15-20分钟一个讲座,化繁为简。权威名师倾情打造,授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
《刑事诉讼法》
《刑法学》
《民事诉讼法》
学员:kuangtian***学员:wppw***学员:laimeng***学员:liq***学员:szt520***学员:wangshen1***
电话:010-
特色班精品班实验班定制班
权威师资阵容,经典班次科学搭配;高清视频课件,移动应用随学随练。紧扣大纲全面讲解,超值优惠套餐!
含全套基础学习班、法条串讲班、 冲刺串讲班、真题解析班、论述题精讲班。
权威师资阵容,经典班次科学搭配;高清视频课件,移动应用随学随练。
智能交互课件,阶段测试点评。
含全套基础学习班、法条串讲班、 冲刺串讲班、真题解析班、论述题精讲班。
权威师资阵容,经典班次科学搭配;高清视频课件,移动应用随学随练。
个性化辅导方案,一对一跟踪教学。
含全套基础学习班、法条串讲班、 冲刺串讲班、真题解析班、论述题精讲班。
权威师资阵容,经典班次科学搭配;高清视频课件,移动应用随学随练。
大数据智能教学,私人订制服务。
含全套基础学习班、法条串讲班、 冲刺串讲班、真题解析班、论述题精讲班。
1、凡本网注明“来源:法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法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法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Copyright & 2003 - 2017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咨询电话:010-6500111 咨询时间:全天24小时服务(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
传真:010- 投诉电话:010- 建议邮箱:&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18层()
  /   京公网安备53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法律快车已经建立364个城市分站,累计法律咨询条,日均案件委托超过600项,日均访问量达70余万次,执业律师注册会员逾170411名,公众注册会员逾200万名。
您所在的位置: > >
>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附说明)
所在地区:北京 - 北京
手  机:
电  话:
(电话咨询免费,咨询请说明来自法律快车)
执业证号:53570
执业机构:北京证金律师事务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北区12号楼105底商(石景山人民法院立案接待厅对面)
按专业找吉安律师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附说明)
作者:鲁博鹏  时间:  浏览量 0  评论 0     
(日起试行 &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民事行政执行专业委员会第13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 & 为了正确审理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统一全市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办案标准和裁判尺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并结合我市审判实践,制定本裁判指引:
& &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打假”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称的“消费者”。
& & 二、经营者以商品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公示方式,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价格、售后责任等向消费者作出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消费者受上述说明和允诺引导而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应当视为要约。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合同,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经营者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 & 三、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主张食品价款十倍赔偿金,经营者以消费者人身权益没有遭受损害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对该抗辩理由不予支持。
& & 四、经营者对消费者公开作出“假一罚十”等有关赔偿承诺,如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构成欺诈行为,可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判令经营者承担其承诺的赔偿数额。经营者请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退一赔三”作为赔偿限额的,不予支持。
&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所称的欺诈,是指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消费者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 & 人民法院认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是否构成欺诈行为,可以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等有关规定的情形予以确定。
& & 六、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用语是否属于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应视其是否会使广告受众产生认为该种产品具有治疗某种(类)疾病的功效的效果而定,经营者使用的广告用语属于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的,可以认定其构成欺诈行为。
& & 七、经营者未按照《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提出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申请,并由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其使用权,擅自在商品上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或者在核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外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构成欺诈行为。
& & 八、消费者因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受到损害的,消费者除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至第五十四条向经营者主张权利外,还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由经营者赔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但消费者要求赔偿其为实现债权所支出的费用的,不予支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中的“缺陷”是指经营者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该款规定中的“健康严重损害”是指消费者所受的人身伤害已构成伤残等级。该款规定中的“惩罚性赔偿”包含精神损害赔偿。
& & 经营者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前已经知道该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为由进行抗辩,主张其不构成欺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 九、有证据证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前已经知道该商品或服务存在瑕疵,经营者不构成欺诈行为。消费者要求退回其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应予支持。消费者要求经营者赔偿其他损失的,不予支持。但如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已明确告知该商品或服务存在瑕疵,并已作出削价处理,消费者不得以该商品或者服务有瑕疵为由要求经营者承担退货等民事责任。
& & 前款所称的瑕疵,是指产品不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或者所具备的性能低于明示的产品标准,但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 & 消费者购买食品、药品发生纠纷,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进行处理。&
& & 十、消费者曾以其购买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存在瑕疵为由向经营者提出赔偿请求,该消费者又再次购买相同商品或者接受相同服务并再次向经营者提出赔偿请求的,视为消费者在再次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前已经知道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瑕疵。
& & 十一、经营者以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为条件,以奖励、赠与等促销形式向消费者作出赠送其他商品或者服务的允诺,经营者未按允诺赠送商品或者服务时,对于消费者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应予支持,但消费者因此要求解除原买卖合同或者服务合同的,不予支持。如经营者允诺的赠品已不存在或者经营者已无法提供赠送服务,消费者要求经营者赔偿该赠品的价款或者服务费用的,应予支持。
& & 经营者提供的有奖销售,最高奖超过5000元的,超过部分无效,不予支持。
& & 经营者提供的奖品、赠品或者奖励、赠与的服务存在瑕疵的,应承担修理、更换、重做、退货以及其他民事责任。经营者提供的奖品或者赠品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 & 十二、经营者不存在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消费者以其购买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存在瑕疵为由,要求经营者赔礼道歉的,不予支持。
& & 十三、消费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如未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后果的,不予支持。
& & 经营者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消费者,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物品,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后果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一般应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 & 十四、生产者、经营者、网络平台提供者、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等依据法律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消费者可以一并起诉请求其共同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起诉其中一个或者几个作为被告,由其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人民法院为了查清案情,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追加当事人参加诉讼。
& & 十五、本指引与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不一致的,以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为准。
& & 十六、本指引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 & 十七、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施行后尚未审结的案件,适用本指引。凡本院过去的规定与本指引相抵触的,不再适用。
& & 十八、本指引施行后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有冲突的,由相关业务部门提出修改意见报本院审判委员会进行修订。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的说明
& & 本裁判指引对在消费者权益案件中普遍存在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尚未解决的争议问题作出规定,以期统一我市两级法院裁判标准。
& & 1.第一条是关于“知假买假”者属于消费者的规定。
& & “广义的消费,是指人类为生产或生活的目的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它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消耗,属于生产行为和过程本身;后者指人类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对生活资料的消耗,包括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耗,不属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狭义的消费仅指生活消费。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中,所研究的消费亦指生活消费。”
& & “对生活资料的消耗”并不只是指使生活资料直接的物质上的减损:如某生活资料的购买者将其所购生活资料赠与他人,对于生活资料来讲,其并没有因购买者的赠与行为而减损,但对购买者来说,其所购生活资料却发生了减损。而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此消费者显然是属于其所保护的消费者,虽然其并不以直接对生活资料物质上的消耗为目的。“知假买假”者并不对其所购买的商品进行加工、制造,从而创造出比原来商品更有价值的产品,因此“知假买假”者购买的商品是生活资料,而非生产资料。
& & 《牛津法律辞典》对消费者的解释是:那些从经营者处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人。美国《布莱克法律辞典》对消费者的定义是:“消费者是与制造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相区别的人,他是指购买、使用、保存和处分商品和服务的个人或最终产品的使用者”。可见,消费者只是与经营者(包括制造者、批发者和零售者)相区别的概念,没有主观判断因素在内,即一个公民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不是区别消费者的条件。
& & 对此,王利明认为,即使是明知商品有一定瑕疵而购买的人,只要其购买商品不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再次将其投入市场交易,就不应当否认其为消费者。或者说,对于“知假买假者”,只要他不是一个商人或者为交易而购买的人,就应当认为他是消费者。至于购买者购买的动机和目的,可能涉及道德问题,但不属于法律问题。
& &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闻发布会上,孙军工明确指出:“知假买假”行为不影响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确认其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对于打击无良商家,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净化食品、药品市场环境”。
& & 综上,我们认为,“知假买假”者属于消费者。
& & 2.第二条是关于经营者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属于要约还是要约邀请的规定。
&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构成要约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内容具体确定,二是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故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所作的说明和允诺是否构成要约,一是要看其内容是否具体确定,二是要看消费者是否是受上述说明和允诺引导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也即该说明和允诺是否对合同的订立以及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如果符合这两点要求,则即使该说明和允诺未载入合同,亦应视为合同内容,对于经营者违反的,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 & 3.第三条是关于消费者主张食品价款十倍赔偿金是否需以人身权益遭受损害为前提的规定。
& & 我们以往在审理该类案件时,依据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认为消费者关于价款十倍赔偿金的请求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能得到支持:1、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2、食品给消费者造成人身损害。而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并无与上述第2个条件相同或类似的规定,也就是说,根据该规定,消费者主张食品价款十倍赔偿金不以人身权益遭受损害为前提。孙军工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闻发布会上,亦强调了这一点,因此我们的审判标准亦应相应改变。
& & 4.第四条是关于经营者作出的赔偿承诺的法律效力的规定。
& & 现实中,经营者为了促销,对消费者公开作出“假一罚十”等有关赔偿承诺,这种承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关于增加赔偿之规定并不属于禁止性规定,没有规定“增加赔偿的金额最多不得超过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因而不排除双方约定的赔偿办法。由于商家自愿承担比法律规定更为严格的法律责任,一旦消费者购买了假货,商家应遵守约定优先于法定的原则,兑现其作出的承诺。对于经营者提出的“退一赔一”的抗辩,法院不予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日修正后,原第四十九条变更为第五十五条,同时对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时应增加赔偿的数额作了修改,故本条亦作相应修改。
& & 5.第五条是关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是否构成欺诈行为的规定。
& & 鉴于审判实践中对如何认定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行为存在争议,故我们在此明确欺诈的定义。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对如何认定欺诈行为有具体规定。根据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无论是“作虚假宣传”还是“作引人误解的宣传”均违反了经营者的如实告知义务,且这两项义务是并列的,即“虚假宣传”并未将“引人误解的宣传”涵盖在内,故在对“欺诈”进行定义时,对原指导意见作出修改,将“作引人误解的宣传”作为一种单独的情况予以列明,以便于操作。除《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十二条对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有规定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1996年颁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对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亦进行了列举,我们在认定经营者欺诈时不应仅限于《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的情形,故将原指导意见中的该内容修改为“等有关规定”。同时,为了更便于理解和操作,将原指导意见中该两款顺序调换,先对概念进行定义,再列举具体情形。
& & 6.第六条是关于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用语是否构成欺诈的规定。
& & 在消费者权益案件中,原告(消费者)经常以被告(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使用了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提起诉讼,主张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鉴于该问题的普遍性,故我们参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认定问题的答复》 对该问题专门作出规定。
& & 7.第七条是关于经营者在何种情况下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构成欺诈的规定。
& & 在消费者权益案件中,原告(消费者)经常以被告(经营者)生产或者销售的食品假冒绿色食品标志,主张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行为。鉴于该问题的普遍性,故我们参照《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第3、12条对该问题专门作出规定。
& & 8.第八条是关于消费者因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受到损害时,消费者能得到哪些赔偿的规定。
& & 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对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时应增加赔偿的数额作了修改,故本条亦作相应修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所规定增加赔偿为惩罚性赔偿,即本条规定的赔偿金额是在消费者所受损失之外增加的赔偿,不影响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至第五十四条向经营者主张请求权,故在本条中对此予以明确。因原指导意见中规定的“如果消费者已经得到的价款或者费用的一倍不足以弥补其因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造成的其他直接损失,消费者要求赔偿该部分损失的,可予支持”与上述规定相冲突,故将该部分内容删除,将原来的两款合并为一款。
& & 鉴于审判实践中对如何认定“缺陷”、“健康严重损害”、“惩罚性赔偿”存在争议,故我们在此明确这三项的含义,以便于实际操作及统一裁量标准,其中“缺陷”的定义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 & 因为缺陷商品或服务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可能会导致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所以不管消费者对此是否明知,经营者均构成欺诈,第八条的第三款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 & 9.第九条是关于“知假买假”者提出的诉求如何处理的规定。
& & 该条第一个争议点在于消费者知道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瑕疵时,经营者是否构成欺诈行为的问题。有观点认为不管消费者是否知道瑕疵的存在,均不影响经营者欺诈行为的构成。如前所述,我们对此观点不予赞同。
& & 我们认为,对“知假买假”的消费者应与被经营者欺诈的消费者区别对待,对于前者,只应支持其退回所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对于其提出的其他损失,不予支持。该条试图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打击经营者的违法经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让“知假买假者”有利可图,又不能纵容经营者违法经营。因为,如果给知假买假者判决过多的利益,因目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可能会造就一批专门从事“打假”营利为职业的大军,这些“打假者”关于净化市场等高尚的初衷也会因这些利益而变味,而大量诉讼蜂拥而至,法院办案压力也会加大。但如果对于打假者的诉求全部驳回,则又会使不良商家的不法行为更加猖獗,不利于保护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 该条第二款对“瑕疵”的含义予以明确,以便于在实际审理中区分产品缺陷和产品瑕疵。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条的“明知”仅指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瑕疵的情形,如果是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则属于第八条第三款所规定的情形,应适用该条款进行审理。
& & 食品、药品的安全和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经营者责任的要求更为严格,有关司法解释对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亦有特别的规定,所以在此特别单列一款指出消费者购买食品、药品发生纠纷应适用相应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处理,而不能简单套用前述关于“产品缺陷”或“产品瑕疵”的规定。
& & 10.第十条是关于具体认定“知假买假”的规定。
& & 在审判实践中,有些案件的消费者自己承认其为“打假者”,但有不少案件涉及到原告是打假者还是一般消费者的身份判断。该条重点在于消费者在上次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已经提出索赔,这应与单纯的重复购买行为相区别。
& & 11.第十一条是关于经营者未履行其作出的消费赠与允诺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
& & 消费赠与涉及两个法律关系,一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买卖或者服务合同,二是双方之间的赠与合同关系。对于买卖与赠与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有不同的看法,争议点在于赠与行为的定性问题。目前,对此存有两种观点,一是契约说,二是单方行为说。前者主张经营者所作出的赠与允诺系针对不特定人发出的要约,而允诺相对人完成指定行为―消费达一定金额或数额―本身就构成一种事实上的承诺,要约与承诺相一致,事实上的合同关系就已成立。[8]后者主张赠与允诺属于一种单独法律行为。只要消费达到允诺所要求的金额,经营者就应履行允诺,而不管消费者是否知道允诺的存在。契约说有其合理之处,但无法处理下列情形:1、消费者不知经营者的允诺,但消费却达到赠与的条件,依契约说,由于消费者并不知道要约内容,其如何承诺?2、如果将赠与合同独立于买卖或者服务合同,该赠与合同将受《合同法》有关赠与规定的调整,在提供赠与前,经营者有权撤销赠与,特别是消费者已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但经营者未提供赠与的,经营者随意撤销赠与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并且,根据《合同法》第191条的规定,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经营者不承担责任,根据《合同法》的189条的规定,只要经营者没有故意或者过失的,无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们认为,对于消费赠与的性质,采单方法律行为说更合适。因为附赠行为中的赠与行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赠与合同,附赠行为与买卖(服务)合同是互为条件的,如将其等同于《合同法》上一般意义的赠与合同并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消费者保护不利。根据单方法律行为说,只要行为人一经作出某行为,该行为即成立,不需要他人作出同意就发生法律效力,而且单方法律行为不得随意撤回。
& & 以奖励、赠与等促销形式来增加交易量是经营者通常采用的营销方式。经营者提供的奖品、赠品或者奖励、赠与的服务一般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决定,可以说,经营者是把奖品、赠品的价款或者奖励、赠与的服务的费用计入其成本之中,该奖品、赠品或者奖励、赠与的服务并非免费,所以经营者对其提供的奖品、赠品或者奖励、赠与的服务应与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一样承担民事责任。
& & 本条第二款的内容是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的规定制定,该条是禁止性规定,对于超额部分无效,消费者不得主张给付。&
& & 12.第十二条是关于经营者应赔礼道歉的几种情形的规定。
& & 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非常注重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根据该法第五十条的规定,除经营者在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情况下,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赔礼道歉外,经营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消费者亦有权要求经营者赔礼道歉。故本裁判指引据此对原指导意见进行修改。
& & 在多数消费者权益案件中,经营者并未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但消费者仅以其购买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存在瑕疵为由,除要求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外,还要求赔礼道歉,鉴于该诉讼请求提出的普遍性,本条在此特别作出规定。
& & 13.第十三条是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规定。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一条对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规定,为了避免在实际审判中精神损害赔偿被滥用,在这里作出特别强调,如未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后果的,受害人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不予支持。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三十一条[14]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下限为5万元,为统一裁量标准、避免实际审判中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畸高,在此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上限亦作出明确规定。
& & 14.第十四条是关于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及参加诉讼情况的规定。
& & 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已不仅限于生产者和销售者,同时还包括网络平台提供者、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等,所以有必要在此明确消费者在起诉时是否须一并起诉及法院是否应追加当事人参加诉讼的情况。
& & 15.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是对本裁判指引的实施时间以及与我院以前相关规定相矛盾问题的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欺诈消费者行为的认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