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有 “淮南市田家庵区政府泉山村建安公司”这个地址么

当前位置: >>
安徽省情(2011年最新版)
安徽 一、概况: 概况:省情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 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介于东 经 114(25'~119(50'、北纬 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 450 公里,南北长约 570 公 里,国土面积 13.9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46%。1999 年末全省总人口 6237 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4.9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447 人,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 3.4 倍。全省共有 17 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 15 个省辖市,2 个行政公署) ,107 个县级单 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全 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面积 3.8 万平方公里。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 面积 3.64 万平方公里,岗沟相间,一般海拔 40~100 米。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 面积 1.19 万平方公里,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峰 80 个,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 1488 米, 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面积 2.66 万平方公里,以黄山、九华 山为主,山峰海拔 1000 米上。黄山莲花峰海拔 1873 米,为省内最高峰。沿江平原属长 江中下游平原,面积 2.61 万平方公里,一般海拔 10~20 米,河湖星罗棋布。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全年平均气温在 14~ 17(C 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淮北和大别山区在 15(C 以下,沿江以南南部在 16(C 以上, 其他地区在 15~16C(之间。 全省年平均无霜期为 200~250 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 770~1700 毫米, 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 全省日照充足, 光能资源较为丰富,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800~ 2500 小时,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 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 416 公里,俗称“皖江”。 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 6.6 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皖河、滁河、青戈江、水阳江,还 有巢湖水系和龙感湖、大官湖、菜子湖、升金湖、黄湖、泊湖、武昌湖等湖泊。其中, 巢湖水面 784 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 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 430 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 6.69 万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有颖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淠河,还有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等万亩以 上大湖。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 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 194.3 公里,流域面积 6500 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 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 135 种,已探明储量的达 67 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水泥石灰岩等 20 多种 矿产储量居全国前 10 位。 现已探明煤炭储量 246.54 亿吨, 居全国第 7 位; 铁矿储量 299.9 亿吨,铜矿储量 384.9 万吨,均居全国第 5 位;硫铁矿储量 5.64 亿吨,居全国第 2 位。 安徽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全省共有野生植物 3200 余种,许多植物种类具有 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工业、食品、化工、药材的原料。在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 稻、小麦、山芋、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烟草、麻 类、蚕桑、茶叶、水果、蔬菜、药材等。林作物主要是木材、毛竹、油茶籽、板栗、松 脂、油桐等。全省野生动物近 500 余种,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马、驴、骡、鸡、 鸭、鹅、兔等家禽家畜,水产主要是鱼、虾、蟹、贝类,其中鱼类有 170 多个品种。在 众多的动物种类中,扬子鳄和白鳍豚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动物种类,被誉为活化石。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计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 290 多 处,其中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 5 处,历史文化名城 3 座,另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重点寺观多处。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人文交相辉映,是我国品位 最高、景点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山岳风光旅游区。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 名于世。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江南道教圣地,太平湖和新安江, 素有“山水画廊”之誉。江淮之间有历史上享誉数百年的古南岳天柱山,有因宋代著名 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驰誉古今的琅郎山。采石矾、敬亭山、桃花潭、五松山、 齐山和秋浦河等江南山水,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钟情之地,诗踪遗迹十分丰富。此 外,小孤山、浮山、巢湖等名胜景观,都各具特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毫州、寿 县,分别以其悠久的文化,古老的名胜建筑和著名的典故、传说而闻名遐迩。 经济: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物产资源,全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依托特点。安徽 省自然条件较好,农产品产量较高,为本省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安徽省依托资源的产业电力、冶金、建材、纺织、化工原料、食品加工占有较大比重; 汽车、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电子等行业近 10 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安徽省新兴的支柱 产业。服务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二、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在中国 发展战略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安徽省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的区位优势。 (1) 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利于客商将其产品和技术输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铁路陇 海线亦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向西可以挺进中西部腹部 开拓市场,向东则可以从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港经数小时到达上海,便捷地进入 海外市场。铁路京浦、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北上直达中国首都北京,南下直达 上海、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乘汽车通过合肥至上海的高速公路,只需 5 小时即可抵达 上海口岸。同时,合肥机场已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西安等 30 多个大中城 市通航。 (2)周边省份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以安徽为基地, 向周边省份覆盖的人口约 5 亿, 占全国人口的 40%。总之, 安徽省是中外客商投资与发展最佳选择之一。 对外开放 外国人凭有效签证,可在安徽省 90%的地区自由进出,从事经济、贸易、文化、科技、 教育、体育交流活动。省会合肥市和沿江城市芜湖市为中国政府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 外国投资者在上述城市投资办企业,中国政府实行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 。 进出口稳步增长。2002 年,是我国加入 WTO 第一年,全省上下利用这一契机,大力调 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全年进出口稳步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41.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5.7%。其中,出口总额 24.5 亿美元,增长 7.5%;进口总额 17.3 亿美元,增长 29.6%。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 20.6 亿美元,增长 11.3%,占 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 81%提高到 83.9%;加工贸易出口 3.9 亿美元,下降 9.4%。 分地区看,对大洋洲、北美洲的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 22.8%和 16.2%,对非洲、亚洲 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分别增长 9%、8.5%和 3.5%,对欧洲出口下降 1.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 口额 11.3 亿美元,增长 13.9%。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全年实际利用外资 7.4 亿美元,比 上年增长 53.3%,增幅为近六年来最高。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3.8 亿美元,增长 11.4%。当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 338 家,比上年增加 78 家。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 作平稳发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 297 份,比上年增长 57.1%;新签 合同金额 2.1 亿美元,下降 9.6%;完成营业额 1.1 亿美元,下降 15.2%。 开 发 区 为给外来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安徽省设立了 34 个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的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其中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 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开发区内的高新技 术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在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中, 合肥经济开发区、安庆经济开发区等已建成必要的基础设施,有大型工业企业建成投产。 产业导向 根据 1999 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外商在安徽 省投资以下产业,享受国家鼓励外商投资项目的优惠政策。 1 粮食、蔬菜、水果、禽畜 产品、水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 2 林木营造及林木良种引进; 3 竹资源的综合利 用; 4 棉纺织生产企业技术改造; 5 碳纤维的开发、生产; 6 公路、独立桥梁和隧道 的建设、经营; 7 煤炭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 8 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 9 非金属矿的勘查、开采及产品深加工; 10 农用机械制造; 11 铜材料相关电子产品 制造; 12 旅游景区(点)及其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和经营。 能源 煤 炭: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煤炭储量巨大,全省年产原煤超过 4500 万吨,可以保 证本省火力发电厂和其他行业的用煤需要。 电 力:全省现有火力发电机组 870 万 KW,主要分布在安徽北部、长江沿岸地区。 电力输送网遍及全省各地,可满足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需要。正在建设中的火力 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 200 万 KW。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可保证火力发电需要。全省现有 和正在扩建中的发电机组、输配电网,可保证当前和今后工业、农业、生活用电需求。 口岸 在中国中部地区,安徽是开放度较大的省份。在出入境方面,安徽省现有航空、港 口、铁路对外开放口岸 9 个,境外旅客和进出口货物可直接在安徽办理出入境手续。在 安徽省的一类开放口岸,中国政府设有海关,办理出入境查验手续。 通讯 2002 年,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142.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9%。其中, 电信业务总量 125.4 亿元,增长 21%;邮政业务总量 17 亿元,增长 5.7%。年末城市电话 户数 371.8 万户、农村电话户数 415.8 万户、移动电话户数 540.7 万户,分别比上年增 长 15.7%、30.8%和 28.8%。电话普及率 21%,比上年提高 4.2 个百分点。年末电信数据通 信用户 111.2 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 109 万户。 交通运输 安徽省地处中国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的交汇地带,是东西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北 京至上海、广州、厦门的铁路,上海至西安、新疆铁路均从安徽经过。安徽省政府所在 地――合肥市是全省交通枢纽,对外交通四通八达。未来几年,合肥市与周围各大城市 将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南部,是安徽出海水运通道。 安徽省 现有合肥、黄山(屯溪)、阜阳、安庆 4 个机场开通民用航空运输。中外旅客进出安徽, 还可使用邻近安徽省界的南京、徐州、九江机场。 安徽省通过长江航道可实现远洋运输。 在安徽省长江沿岸,建有马鞍山、芜湖、铜陵、贵池、安庆 5 个大型港口,其中芜湖港 可停靠万吨级货轮,其它港口可停靠 5000 吨级货轮。 三、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 生产要素成本低廉 安徽省具有沿江通海的区位优势,而生产要素成本比沿海省市远为低廉。有合肥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 产业配套能力较强 经过多年建设,安徽已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项目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福布 斯“世界 500 强”分布的 49 个行业,大多数在安徽有着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都能找到 理想的对口企业和合作伙伴。具有优势的行业门类有: 汽车及工程机械 汽车及工程机械是安徽最大的工业行业,规模居全国前 10 位,初步形成了一批优 势特色产品。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在全国排名第 3 位,农用机械行业排名第 4 位,汽车工 业产销量排名第 6 位。叉车、挖掘机、豪华大客车、客车底盘、快速液压机、大型潜水 电泵、农用运输车、汽车及摩托车仪表、立式加工中心、活塞环、滤清器等一批产品达 到国内先进水平,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特别是安徽省的汽车行业近两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汽车工业增长最快的省份之 一。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产品体系也由单一的载重汽车发展到客车及底盘、轿车、 轻微型载重汽车、商务车、专用汽车等系列产品,涌现出江淮汽车、奇瑞轿车、安凯汽 车、合肥昌河、星马专用车等国内知名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江汽集团客车底盘是中国质量最好、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品,安凯集团的安凯客车位于 世界顶级客车之列,合肥现代客车在中国中档客车中有着较好的性能价格比,奇瑞轿车、 瑞风商务车都畅销全国各地。 家电 安徽家用电器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以美菱、荣事达为代表的一批本地企业在 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海尔、美的、科龙、西门子、日立、三洋等一些国内外知名家 电企业也纷至沓来,使安徽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2004 年,安徽省家用电冰 箱产量 377 万台,居全国第 3 位;家用洗衣机产量 336 万台,居全国第 4 位;彩色电视机 产量 350 万台,居全国第 6 位;房间空调器 524 万台,居全国第 3 位。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安徽重要的新兴产业。主要产品有军民用雷达设备、微型计 算机、电视机、电子仪器、聚丙烯电工膜、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元件、录音机电机、 磁性材料等。出现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重点企业,如合肥海尔、安徽康佳、芜湖 实达电脑、安徽铜峰电子、铜陵三佳电子、中科大讯飞公司等。形成了一些独具优势和 特色的电子基础材料基地,如铜陵的电工薄膜和电子铜材、马鞍山的磁性材料、安庆的 电子陶瓷、淮北的电子铝箔等。特别是铜峰电子(集团)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容器薄 膜和薄膜电容器生产基地,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 软件业发展迅速,软件业收入和企业数每年以 30%的速度递增,居全国前列。已有 各类软件企业 100 多家,从业人员 1 万多人,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品开发基 地――合肥软件园、芜湖软件园,已开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软件产品。中 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 863 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汉语语音合成技术世界领先。 新型建材 安徽新型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为新型墙体材料,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 PVC、PE、PP -R 等型材和管材,及各类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等。化学建材年产量达 29 万吨,在全国处 于首位。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新型建材骨干企业,如海螺型材、国风塑业、 安徽百通、芜湖华亚等,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能源及原材料 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形成能源、建材、冶金、 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矿(淮 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马钢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铜陵是 我国重要的铜冶炼和加工基地。 科技与教育资源集中 安徽科学技术整体力量居全国前列,省会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省现有 国家各部门及中国科学院驻皖科研机构 20 个,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 145 个, 高等院校办省部级研究与发展机构 104 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 271 个,民 营科技企业 5072 家。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重点试验室 16 个,省部共建实验 室 5 个,企业技术中心 178 个。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11.3 万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 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 82 所,当年招生 17.9 万人,在 校生 50.1 万人;当年招收研究生 7290 人,在校研究生 17474 人。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 校 510 所,在校生 52 万人。 依托上述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很容易在本地寻找到所需的 人力资源和科研力量。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安徽多年来一直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已取得显著成效。 公路:目前全省总里程达到 7.18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294 公里。以省会合肥为 中心,在 500 公里范围内,有上海、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徐州、连云港、杭州、 九江、南昌、武汉、郑州、济南等大中城市,乘汽车均可在 2-5 小时内到达。未来 5 年 内,安徽省还将安排公路建设投资 780 亿元人民币,新增高速公路 1800 公里,实现“东 西 3 小时、南北6小时过境”的发展目标。 铁路:京沪、京九、陇海、宁西等铁路干线穿越省境,是华东地区铁路密度最大、 通车里程最长的省份。 航空:拥有合肥、黄山、阜阳等 6 个机场,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 30 多个大中城市直接通航。 水运 :安徽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内河航运前景广阔。在 400 多公里 的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座落着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 4 个一类口岸,其中芜湖朱 家桥外贸码头可停靠万吨级巨轮。 邮电通信:已形成程控电话网、长途传输数字网、移动通信网等相结合的现代化主 体通讯网。2004 年,全省有程控电话 1191.6 万户、移动电话 873.4 万户、因特网用户 190.4 万户。 电力:2004 年发电量为 607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0.5%。 资源丰富多样 安徽土地富饶,物种丰富。全省耕地面积 411 万公顷,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总 量约 718 亿立方米,水能储量 412 万千瓦,目前实际利用 50 万千瓦。森林面积 360 万公 顷,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约 300 余种,草本植物约 2100 余种。脊椎动物(不包 括鱼类)约 500 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91 种。 目前全省共发现有用矿藏 138 种,探明储量的有 71 种,矿产潜在总价值近 2 万亿 元人民币,居全国第 10 位;其中煤、铁、铜、磷、明矾石、硫铁矿、水泥用石灰岩等 37 种矿产居全国前 10 位。 安徽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全省共有野生植物 3200 余种,许多植物种类具有较 高的经济价值,是工业、食品、化工、药材的原料。在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 小麦、山芋、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烟草、麻类、 蚕桑、茶叶、水果、蔬菜、药材等。林作物主要是木材、毛竹、油茶籽、板栗、松脂、 油桐等。全省野生动物近 500 余种,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马、驴、骡、鸡、鸭、 鹅、兔等家禽家畜,水产主要是鱼、虾、蟹、贝类,其中鱼类有 170 多个品种。在众多 的动物种类中,扬子鳄和白鳍豚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动物种类,被誉为活化石。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计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 290 多 处,其中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 5 处,历史文化名城 3 座,另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重点寺观多处。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人文交相辉映,是我国品位 最高、景点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山岳风光旅游区。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 名于世。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江南道教圣地,太平湖和新安江, 素有“山水画廊”之誉。江淮之间有历史上享誉数百年的古南岳天柱山,有因宋代著名 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驰誉古今的琅郎山。采石矾、敬亭山、桃花潭、五松山、 齐山和秋浦河等江南山水,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钟情之地,诗踪遗迹十分丰富。此 外,小孤山、浮山、巢湖等名胜景观,都各具特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毫州、寿 县,分别以其悠久的文化,古老的名胜建筑和著名的典故、传说而闻名遐迩。 四、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现有 17 个省辖市和 5 个县级市、56 个县。省会合肥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 是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 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在中国发展战略重心由 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安徽省具有独特的承 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1)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利于客商将其产品和技 术输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铁路陇海线亦称欧亚大 陆桥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向西可 以挺进中西部腹部开拓市场,向东则可以从芜湖、铜 陵、马鞍山、安庆港经数小时到达上海,便捷地进入海外市场。铁路津浦、京九两条干 线南北纵贯全省,北上直达中国首都北京,南下直达上海、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乘汽 车通过合肥至上海的高速公路,只需 5 小时即可抵达上海口岸。同时,合肥机场已与北 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西安等 30 多个大中城市通航。 (2)周边省份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以安徽为基地,向周边省份覆盖的人口约 5 亿, 占全国人中的 40% 。 总之,安徽省是中外客商投资与发展最佳选择之一。 安徽省 2005 年行政区划表 总 计 合 肥 市 庐阳区 17 地级市 44 市辖区 5 县级市 56 县 蜀山区 包瑶海区 河区 长丰县(水湖镇) 镜湖区 芜 湖 市 江区 芜湖县(湾b镇) 蚌山区 蚌 埠 市 上区 怀远县(城关镇) 田家庵区 八公山区 淮 南 市 潘集区 凤台县(城关镇) 雨山区 马鞍山市 当涂县(城关镇) 相山区 淮 北 市 濉溪县(濉溪镇) 铜官山区 铜 陵 市 铜陵县(五松镇) 迎江区 桐城市 安 庆 市 宿松县(孚玉镇) 怀宁县(高河镇) 岳西县(天堂镇) 望江县(雷阳镇) 潜山县(梅城镇) 枞阳县(枞阳镇) 太湖县(晋熙镇) 大观区 郊 区 狮子山区 郊 区 杜集区 烈山区 花山区 金家庄区 固镇县(城关镇) 大通区 五河县(城关镇) 谢家集区 小可必胜! ! 南陵县(籍山镇) 龙子湖区 繁昌县(繁阳镇) 禹会区 淮 肥东县(店埠镇) 新芜区 肥西县(上派镇) 马塘区 鸠 屯溪区 黄 山 市 黟 休宁县(海阳镇) 县(碧阳镇) 琅琊区 天长市 滁 州 市 全椒县(襄河镇) 凤阳县(府城镇) 颍州区 界首市 阜 阳 市 临泉县(城关镇) 太和县(城关镇) 徘 宿 州 市 萧 县(龙城镇) 灵璧县(灵城镇) 居巢区 巢 湖 市 和 含山县(环峰镇) 县(历阳镇) 金安区 寿 县(寿春镇) 六 安 市 舒城县(城关镇) 金寨县(梅山镇) 谯城区 亳 州 市 利辛县(城关镇)黄山区 歙 县(徽城镇)徽州区 祁门县(祁山镇)南谯区 明光市 来安县(新安镇) 定远县(定城镇)颍东区颍泉区颍上县(城关镇)阜南县(城关镇)泗 县(泗城镇)砀山县(城关镇)无为县(无城镇)庐江县(庐城镇)裕安区 霍山县(衡山镇) 霍邱县(城关镇)涡阳县(城关镇)蒙城县(城关镇) 贵池区 池 州 市 东至县(尧渡镇) 宣州区 宁国市 宣 城 市 广德县(桃州镇) 旌德县(旌阳镇) 绩溪县(华阳镇) 1.调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区划(国务院 2004 年 1 月 10 日批准 国函[2004]4 号)。 (1)蚌埠市东市区更名为龙子湖区,中市区更名为蚌山区,西市区更名为禹会区, 郊区更名为淮上区;调整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的行政区划。市人 民政府驻蚌山区东海大道。 (2)龙子湖区辖原东市区的东风、治淮、东升、解放和曹山 5 个街道;原中市区的 延安街道;原郊区的李楼乡、长淮卫镇,雪华乡的曹彭、仇岗、孙郢、山南 4 个村。区 人民政府驻解放路。 (3)蚌山区辖原中市区的天桥、青年、纬二路、胜利和黄庄 5 个街道;原东市区的 宏业村、龙湖新村 2 个街道及烟墩村;原西市区朝阳街道的新建、东方红 2 个居委会, 钓鱼台街道的友谊、雅郢 2 个居委会和施徐村;原郊区的燕山乡,雪华乡的邱桥、纪郭、 沈圩 3 个村,长青乡的陶店、金圩 2 个村,秦集镇的仲集村。区人民政府驻南山路。 (4)禹会区辖原西市区的大庆、张公山、纬四 3 个街道,朝阳街道的红旗里、平安 里、新风、创新、新村 5 个居委会,钓鱼台街道的继红、钓鱼台、安平、燕山路、迎河 桥 5 个居委会;原郊区长青乡的许庄、九龙、山香、黄山、王岗、石巷 6 个村,秦集镇 的秦集、九塘、河北、东周、姜顾、花郢、西朱、禹会、大徐、高埂、前郢、冯东、冯 西、宗洼、草寺、大孔、老贯徐、三尖塘、彭巷、仁和、枣林、周蔡、杭刘、广德 24 个 村。区人民政府驻红旗一路。 (5)淮上区辖原郊区的小蚌埠镇、吴小街镇;原中市区的淮滨街道;原属怀远县的 郎溪县(建平镇) 泾 县(泾川镇) 石台县(七里镇) 青阳县(蓉城镇) 梅桥乡;原属固镇县的曹老集镇。区人民政府驻小蚌埠镇。 2. 调整淮南市和长丰县部分行政区划 (国务院 2004 年 5 月 29 日批准 国函[2004]39 号) 。 将长丰县的孔店乡划归淮南市大通区管辖,长丰县的史院乡、三和乡、曹庵镇划归淮南 市田家庵区管辖,长丰县的孙庙乡、孤堆回族乡、杨公镇划归淮南市谢家集区管辖。 五、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古井贡酒我国八大名酒之一, 产于毫州市古井镇。 古井贡酒是用古井泉水酿 造而成,其井系三国时代遗迹,井水堪称甘露,呈乳白色。由于井水天然味甜,酿成的 酒颜色清澈如水,香纯如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同时它还具有润喉止渴、 通胃解劳之功能,是我国宴请国内外嘉宾之珍品。 口子酒产于淮北市滩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据传,战 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口子酒历时千年,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昧占 江南第一家”之誉。口子酒人口昧道甘美,酒后心悦神恰,素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 里香”的美誉。 黄山毛峰中国极品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黄山毛峰外形美 观,每片茶叶约半寸,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酷似雀舌,全身 披白色绒毫,为其他名茶所不及。黄山毛峰是历代皇帝点名要的贡品茶。1949 年以后, 也一直作为我国外事活动中馈赠国宾的礼品茶。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中国著名的工夫茶。 主要产地为祁门、 东至、 贵池、 石台、默县等地。素有“茶中英豪”和“群芳最”之称。“祁门红茶”品质优异,制造 工艺精湛。条索紧细,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饮之醇和,回味隽厚。国际上称之为“祁 门香”。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在国际市场上享 有极高信誉。 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市黄山区。因其品质超群,人称“尖茶魁 首”,冠以地名,故名“太平猴魁”。因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芽长藏而不露,有“两 刀夹一枪”之说。1915 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奖状。 中国传统名茶,简称“屯绿”,有“绿色黄金”之誉,是皖南地区数县 绿茶的统称。 因黄山辖清县和相邻县的绿茶旧日均在屯溪茶市总经销转口, 故称之为“屯 溪绿茶”,是黄山市大宗出口产品,也是我国炒育中出类拔革的品种。 徽墨主产于黄山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创始人为南唐制 墨名家奚超和其子奚延。徽墨以松为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墨、晾干、挫边、描 金、装盒等工序精致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馨香浓郁、造型 美观、防腐防蛀等,宜书宜画,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尤其 是“超顶漆烟墨”更是珍品中精品。 徽墨,原称李墨,是唐代墨工奚超、奚廷从河北易水来到歙州后制成“拈来轻、嗅 来馨、磨来清”佳墨,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召奚廷为墨务官,赐给“国姓”为李廷, 当时即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美称。后来,形成“新安人例工制墨”的局面,歙 州更名为徽州,新安之墨统称为徽墨。随着制墨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一千多年来, 徽墨始终以其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舔笔不胶,入纸不晕,幽香浓郁,书画自如,落纸 如漆,万载存真之誉而深得书画家喜爱。1915 年胡开文墨店所制“地球墨”获得巴拿马 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名扬天下。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始产于唐代,因生产于宣城泾县而得名。其主要采用皖 南山区的青檀皮和砂田稻草为原料,经过揉、蒸、浆、水捞、贴烘等 18 道工序、100 多 项操作过程精制而成。其特点质地细薄、绵韧、洁白、紧密,不蛀不腐,搓折无损,润 墨性强,尤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而被称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是古今 中外书画艺术的珍贵载体。据史载,早在明嘉靖年间(),宣纸就远销欧洲。 地处宣城泾县的中国宣纸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宣纸生产基地,“红星牌”宣纸曾两次获国 家金质奖,是国家出口免检商品。2002 年 8 月,宣纸被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办公室正式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宣城泾县被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 它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第一个获此保护的产品。 芜湖铁画 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 原名“铁花”。铁画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 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经过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 序和“打活”、“钻活”等工艺,精致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 艺术品。其特点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艺术立体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 被称为“巧夺万代所未有”。 徽州漆器 主产于黄山徽州。徽州盛产国漆,以国漆作原料,掺以绿 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漆器。徽州漆器五彩 缤纷,绚丽多彩。现代产品继承了传统细嵌螺甸漆的风格,髹漆打磨推光,需经几十道工 序。成品图案花纹瑰丽,光彩夺目。人立其上,不见漆损;沸水茶杯置其上,不伤漆面 丝毫。漆器色泽艳丽多彩,有天蓝、墨绿、淡绿、奶油、铁锈红、朱砂红以及淡紫、洁 白等品种有镶嵌、刻漆、描金绘彩、磨漆、堆漆五大类。产品有挂屏、台屏、屏风、炕 几、书橱、果盘、花瓶、电视机柜、啤酒橱等,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及 东南亚各国,享誉甚高。 灵壁石产于宿州灵壁县。“灵壁一石天下奇,宝落世间何巍巍, 声如青铜色如玉,秀润四时岚岗翠”,这是宋代诗人方岩赞美灵壁大理石的绝妙佳句。 灵壁石有奇特的天然造型,峰峦洞壑,浑然一体,骨秀色青,扣之有声,集漏、透、瘦、 怪、丑、清、奇、形、响诸美于一身,色泽秀丽雅致,质地细腻光洁,居中国四大美石 之首,为历代名人雅士所珍藏。 舒席又称“龙舒贡席”,产于六安舒城、安庆潜山、怀宁等县。 因潜山古称舒州,而得名“舒席”。舒席是弛名中外的传统手工艺品,其选料精严,专 用水竹。竹篾通过剖、刮、煮、晒等工序后方可编织。舒席色泽鲜艳,柔软光滑,折卷 不断。其特点凉爽消汗,不腐不蛀,经久耐用,携带方便。舒席不但是有实用价值的夏 令佳品,也是精湛的手工艺品,凡古今字画,翎毛花卉均可编织得惟妙惟肖。现舒席已 畅销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青阳折扇又称“九华折扇”,明代已跻身于国内名扇之林,由池州 青阳县九华工艺厂生产。青阳纸折扇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把实用和艺术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纳凉、装饰、收藏及馈赠亲朋好友的精美礼品。 砀山酥梨 简称“砀山梨”,盛产于宿州砀山县,被誉为“优梨之 冠”。其果实大,色黄亮,皮薄、肉多、汁丰富,味甘甜、脆酥,入口无渣且核小。 主 要品种有金盖酥、白皮酥、青皮酥等,以金盖酥品质最佳。砀山梨营养丰富,含有多种 维生素及糖、矿物质,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润肺止咳,去热消炎及解酒毒等。除能鲜 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梨酒、梨汁、梨膏、梨脯、梨罐头等。 怀远石榴产于蚌埠怀远县。古人曾赞其“子白莹澈如水晶,果实大 如碗,皮黄而透红,粒精赛玉米,明洁如珍珠,肉肥核细,汁多味甘”,“一粒入口, 甜如含蜜”。怀远石榴为我国五大名贵石榴品种之一,而怀远玉石籽石榴名列首位,明 清时期即被作为贡品送入宫廷。怀远石榴以其独特的品质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远销 欧亚。 水东蜜枣盛产于宣州素有“枣乡”之称的水东镇。早在 300 多年前 水东青枣即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而闻名于世。经加工制成的蜜枣具有糖份 重、色面好、晶莹透明、甜香可口、储存时间长等特点,素有“天香枣”之称。其“金 丝琥珀枣”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萧县葡萄酒盛产于宿州市萧县。该酒营养丰富,醇香浓郁,柔和 爽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具有药用价值,长期饮用,可增进食欲,活络筋骨。 该酒品种繁多,主要品牌有味美思、白兰地、十全大补、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等。 特别是“夜光杯”牌葡萄酒在全国享有盛名,并远销东欧、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861”行动计划 六、 “861”行动计划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起步阶段提出了&861&行动计划,即扎实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确 保到 2007 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000 美元以上。这既是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 是未来几年我省经济快增长的重要支撑。从今年开始,我省将开始全面实施&861&行动计 划。现将有关&86l&行动计划的相关内容摘编如下: 一、&861&行动计划概要 &861&行动计划概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把这一目标 真正落到实处,化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省委、省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就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特别是未来五年的重点建 设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指标是:到 2020 年,国内生产 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半。分三步走: 年为起步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5%左右,到 2007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000 美元以上; 年为第二步,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3%左右,到 201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2000 美元;
年为第三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左右,到 202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达到或超过 3000 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合肥、芜马铜地区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达到 8000 美元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力量起草了《安徽省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提出在起步阶段建设 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的建议,省委、省政府审定后以皖发[2003]12 号文件下发 执行,成为指导我省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 出了&8+6&计划,经省政府审议提炼后形成了&861&行动计划。&8&是揖建设八大重点产业 基地。(1)加工制造业基地。主要发展汽车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和家电产业。(2)原 材料产业基地。主要发展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3)化工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石油化 工、煤化工、橡塑制品。(4)能源产业基地。主要发展煤炭、电力、煤炭液化和煤层气。 (5)高新技术产业基地。(6)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主要为农产品 生产,粮油、水果加工,畜牧深加工,纺织和造纸。(7)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8) 重要的文化产业大省。&6&是指构筑六大基础工程。(1)防洪保安工程。(2)通达工程。 (3)信息工程。(4)生态工程。(5)信用工程。(6)人才工程。&1&是指到 2007 年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620 亿元,人均达到 1000 美元以上。简称为&861&行动计划。 &861&行动计划作为一个计划体系,由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预备开工项目和前期工作 项目等四部分构成,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动态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逐年推进。列入&861& 行动计划的项目,都是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骨干工程,其中 制造业项目和能源项目的投资多在 5 亿元以上,少数项目投资规模超过 100 亿元。计划 涉及交通、能源、制造业、原材料、化工、水利、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加工、环保、高技 术、社会事业等十个方面。经初步汇总,&861&行动计划目前约有项目 600 个,项目总投 资 10000 亿元 “861”行动计划 “861”行动计划 “861”行动计划内容 “861”行动计划内容 “861”行动计划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总体战略部署,即建设 8 大 重点产业基地和 6 大基础工程,到 2007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000 美元以上。经初 步汇总,“861”行动计划目前有项目 800 余个,项目总投资逾 1 万亿元人民币。 建设 8 大重点产业基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力争到 2007 年 或稍长一点时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加工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 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加工制造业基地: 主要发展汽车、机械装备和家电产业。 原材料产业基地: 主要发展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化工产业基地: 主要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橡塑制品。 能源产业基地: 主要发展煤炭、电力、煤炭液化和煤层气。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集中力量,培育和建设合肥科学城及合肥软件、合肥生物医药、淮 南生物医药、芜湖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亳州现代中药等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 6 大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主要发展农产品生产,粮油、水果加工, 畜牧深加工,纺织和造纸。 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以“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开发为龙头, 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开发和配套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重要的文化产业大省: 重点发展新闻报刊业、文艺演出业、电影电视业、图书音像业、 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业、文物拍卖业等 8 大产业。 构筑 6 大基础工程 加速工业化进程,建设重点产业,必须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 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 防洪保安工程 ◇ 生态工程 ◇ 通达工程 ◇ 信用工程 ◇ 信息工程 ◇ 人才工程围绕“861”行动计划的实施,2003 年-2007 年安徽省鼓励发展的产业和建设工程具 体目标是: 加工制造业 汽车产业:形成 120 万辆汽车、10 万辆改装车及配套零部件的年生产能力。 机械装备产业:形成 3 万台叉车、1 万台装载机、8000 台挖掘机、500 台大型液压 机、1000 台大型潜水泵、500 万千瓦电机、2000 万千伏安变压器、600 万千瓦农用柴油 机、50 万吨环保设备的年生产能力。 家电产业:形成 2000 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其中电冰箱 550 万台、洗衣 400 万台、 空调器 500 万台、彩电 450 万台、微机 100 万台。 原材料产业 金属材料:形成 1300 万吨钢、60 万吨电解铜、40 万吨铜材加工的年生产能力。 非金属材料:形成 1 亿吨新型干法水泥、500 万吨非金属深加工、10 万吨有机硅的 年生产能力。 化工产业 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形成 500 万吨原油和 1500 万吨原煤的年加工能力。 橡塑制品:形成 150 万吨塑料制品、1200 万条轮胎、30 亿件橡胶密封件的年生产 能力。 能源产业 煤炭:形成 1 亿吨煤炭的年生产能力,到 2020 年力争达到 1.7 亿吨。 电力:形成 2000 万千瓦的年生产能力,到 2020 年力争再建设包括核电在内的发电 机组 2000 万~3000 万千瓦,使安徽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 煤炭液化:形成 100 万吨煤炭液化的年生产能力。 煤层气:力争两淮地区(淮南矿区、淮北矿区)煤层气年抽排量达到 4.5 亿立方米。 高新技术产业 力争 2007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年总收入达到 1000 亿元人民币,高新技术产 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年比重达到 20%以上。 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业 农产品生产:形成 2600 万吨粮食、400 万吨肉类、200 万吨水产品的年生产能力, 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 60%。 粮油、水果加工:形成 1500 万吨粮油、100 万吨水果、 200 万箱卷烟、50 万吨优质白酒 的年加工能力。 畜牧深加工:形成 700 万头猪、200 万头羊、100 万头牛、1 亿只家禽、500 万件羽 绒制品、20 万吨乳制品的年加工能力。 纺织:形成 300 万锭的年棉纺能力。 造纸:形成 40 万吨草浆、30 万吨木浆、280 万吨机制纸及纸板的年生产能力。 旅游业 力争到 2007 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 400 亿元以上,其中“两山一湖”地区旅游总 收入达到 120 亿元以上,尽早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 文化产业 力争到 2007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250 亿元,占服务贸易总产值的比重提高 到 15%左右。 生态工程 全面启动“生态安徽”建设。力争到 2007 年,基本控制淮河、巢湖、江淮分水岭 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推进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重点扶持现有绿 色产业、生态示范区,初步建立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基本框架,以及生态省建设科技支 撑体系框架。 通达工程 公路方面, 力争 2007 年高速公路达到 2500 公里, 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 20000 公里; 铁路方面,新建铁路 600 公里以上;航空方面,扩建黄山机场,改造合肥机场;水运方 面,建设马鞍山、芜湖、池州、安庆集装箱码头,建成蚌埠新港;管道运输方面,建成 西气东输安徽主干线和支干线,建设江苏仪征至安庆,安庆至合肥输油管道。 信息工程 全面启动“数字安徽”建设。进一步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基本 建成法人单位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和空间地理数据库,以及社会保障、 医疗、就业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信息运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电子商务,基 本建成覆盖 80%以上企业和 50%以上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库和服务系统;大力推进制造业 信息化,力争到 2007 年制造业企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其他各类应用比例达到 90%。 七、杂谈 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合肥曾有两座城隍庙。其一是合肥县城隍庙,旧址在现今省立医院的东大院内,抗战期 间被毁。其二是庐州府城隍庙,位于如今的霍邱路上,保存至今。“城隍”传说中原是 守护城池的神,后被认为是管辖十殿的阎王,负责赏罚人间善恶。因朝廷下令全国府、 县两级行政区都必须建立城隍庙,合肥也就相应修建了府、县两座城隍庙。 据载, 庐州府城隍庙建于北宋皇v三年 (公元 1051 年) 至清代咸丰四年 , (公元 1854 年),太平军攻打合肥时,毁于战火。同治十年(公元 1871 年),地方官筹款重建大殿 三间,官厅三间,门头一座,后因经费缺乏,中途停工。过了数年之后,才由李鸿章三 弟李鹤章出面募捐,于光绪五年(公元 1879 年)修建完工。 相传,在修建府城隍庙时,李鸿章曾多次过问和支持。花戏楼即按其吩咐,仿照北 京颐和园的戏楼样式建成;庙内的神鬼塑像由他从北京请来的雕塑高手塑造,栩栩如生。 其中,城隍老爷塑像手一拉就能站起,人称绝活;山门外西边走廊之上塑有白马,惟妙 惟肖。民间对此有过美好的传说。 1949 年之后,合肥城隍庙曾被机关、企业占用;庙里的塑像、对联、器物等或毁或 散失,格局也遭变动。上世纪 80 年代初,城隍庙得到修复,格局保存至今。虽是老庙, 内在人文氛围几遭全变,外在与传统样式也有差别。 城隍庙如今被包围在城隍庙市场之中。市场因庙得名,庙因市场名更彰显,此次“弃 商从文”之地,就是市场中间的原庐州府城隍庙。 徽墨的发展起源 墨与笔砚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作为一种消耗品,在人工制墨发明 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 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邢夷 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人工墨的出现,无论是从它的质量、使用价值,还是审美观 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被渐渐淘汰。至汉代,墨之原料开始取自松烟, 其次是漆烟和桐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入胶、和剂、 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 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 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 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 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 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 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 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 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 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 都是绩溪县人。 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 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 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 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 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 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 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 推崇。 合肥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总序 分级 级别 号 1 序号 1类别名称时代地址国家级近现代重要 渡江战役总 1949 史记 前委旧址 教弩台肥东县撮镇镇瑶 岗村21省级古建筑三国一 合肥市淮河路 清3 42 3省 省级古建筑 级古遗址包公祠清合肥市芜湖路 合肥市淮河路、 和裕路李鸿章故居 清 及享堂54省级古遗址三国新城三国合肥市三十岗乡 古城村65省级古建筑庐州府城隍 清 庙戏楼合肥市霍邱路76省级古建筑大孔祠堂清合肥市晓星乡学 堂村87省级古建筑振湖塔清肥东县湖滨乡潜 溪河村98省级古建筑包氏宗祠清肥东县文集乡大 包村109省级古墓葬吴复墓石雕 明 群肥东县肖圩享堂 任村1110省级古遗址大城墩遗址 新石器 肥东县龙城仓城 时代 村1211省级古遗址大城头遗址 新石器 肥东县阚集小城 时代 13 14 12 13 省 省 级古遗址 级古建筑 逡遒城址 汉村 肥东县龙城乡 肥东县西山驿镇 昂集村父子进士祠 清 堂15 1614 15省 省级古建筑 级古遗址刘老于 古埂岗清肥西县南分乡路新石器 肥西县上派镇 时代1716省级近现代重要 太平军三河 清 史迹 大捷遗迹 唐五房子― 清 转心楼肥西县三河镇1817省级古建筑肥西县袁店乡1918省级古墓葬孝子墩墓清长丰县土山乡桃 山村罗塘20 21 22 23 24 251 2 3 4 5 6市 市 市 市 市 市级古建筑 级古建筑 级古建筑 级古建筑 级古建筑 级古墓葬庐州城隍庙 清 段氏住宅 李家祠堂 民国 清合肥市霍邱路 合肥市淮河路 合肥市六安路 合肥市淮河路 合肥市长江路 合肥市林店乡桃 花店李国蘅住宅 清 高家祠堂 清桃花店古墓 汉 葬群26 27 287 8 9市 市 市级古墓葬 级古遗址 级古遗址东汉古墓东汉合肥市环城北路大雁墩遗址 商一周 合肥市大杨村 烟大古堆遗 商一周 合肥市大杨村 址 29 3010 11市 市级古遗址大古堆遗址 商一周 合肥市义杏花村 合肥市义兴镇为 乡村 包公墓 宋 合肥市芜湖路级近代重要史 卫立煌故居 民国 迹3112市级古墓葬“合肥”地名的由来及历史沿革 “合肥”地名的由来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 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 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 北支(东淝河),二百里 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 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合肥”地名的沿革 合肥” 秦置合肥县,属九江郡。曾为扬州治。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汝阴县。隋初复改合 肥县,为庐州治所。宋为庐州,元为庐州路,明为庐州 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1912 年废合肥县,分置肥东、肥西县。1988 年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 4 区和长丰、肥东、 肥西 3 县。 合肥地理位置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 巢湖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合肥历史地位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在国内 稳定时期,合肥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而 一旦战争兴起,国内动乱,合肥 又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安徽省会――合肥历史概述 合肥是一座有 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 汉末以来,合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地名之来历,有多种说法,但大多与淝河有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 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唐人卢潘的《庐江四 辨?合肥辨》根据《尔雅》对肥水的解释提出另一种说法:东淝河、南淝河都发源于今 肥西县将军岭,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一条往西北,流经寿春注入淮河;一条往东南流 经合肥入巢湖。《尔雅?释水》说:“归异出同流,(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 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这是史 籍中首次出现合肥地名。 合肥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吴、越,再后又属楚。秦始皇统 一中国后,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西汉初,合肥为淮南王国辖地。汉武帝元 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 元 25 年),合肥县改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废合肥侯国,复为 合肥县。 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所。东晋和南北朝时,在合肥县地侨置汝 阴县,先后为南汝阴郡、南豫州、合州等州郡治所。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 581 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为庐州 州治。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公 元 620 年),改庐江郡为庐州,合肥属庐州。 北宋淳化四年(公元 993 年),合肥改属淮南道庐州,后改道为路,合肥均为州治。 熙宁五年(公元 1072 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合肥改属淮南西路(简称淮西路)。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 1277 年)升庐州为路,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后改属南京直隶庐 州府,为府治。清顺治二年(公元 1645 年),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属江南省庐州 府,为府治。清康熙六年(公元 1664 年),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属安徽省庐州府。 民国元年(公元 1912 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38 年 5 月 14 日,合 肥为日寇侵占,后为汪伪合肥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省会由立煌县(今金寨县) 迁来合肥。 1949 年 1 月 21 日,合肥解放。1 月 31 日,中共合肥市委成立,2 月 1 日,合肥市政 府成立。解放初,合肥划市区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两个直辖镇,后市区划分为 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1951 年,又从肥东县、肥西县划进 8 个乡镇置郊区。1952 年 8 月 7 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合肥市为省辖市和安徽省省会。2002 年 3 月 6 日,经 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合肥市对市辖区进行重大调整,撤销郊区建制,将市辖区划分为 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四区。 合肥所辖肥东县,两汉时为浚遒县地,属九江郡;晋改浚遒为逡遒,属淮南郡;东 晋废逡遒侨置慎县;宋代改慎县为梁县,属庐州;明初梁县并入合肥县;1949 年析合肥 县地置肥东县。肥西县,两汉时为成德、合肥县地,属九江郡;魏、晋属淮南郡、汝阴 侨郡;隋代以后复为合肥县地;1949 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长丰县,汉为寿春、合肥、 成德等县地,属九江郡;魏、晋属淮南郡;隋唐为寿春、合肥、定远县地,分属寿州、 庐州、濠州;明清分属庐州、凤阳二府;1964 年分肥东、肥西、定远、寿县地置长丰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合肥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西汉时,合肥即以经济发达而 载入史册,是全国除长安以外的十八大商贸市场之一。三国时期,合肥为扬州治所。刺 史刘馥“单骑造合肥空城”,“聚诸生,兴学校,广屯田”,短短数年间,就使因战争 而几成废墟的合肥成为“恩化大行”、“官民有畜”的江淮“巨镇”。隋唐时期,合肥 为庐州治所,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都有长足进步,社会繁荣,百姓殷富。宋元时 期,合肥曾为淮西路和庐州路首府,实为江淮之间首屈一指的政治、军事重镇。南宋淮 西帅郭振筑斗梁城,使金斗河(淝河流经城区的一段)横贯城中,进一步促进了合肥城 市的繁荣,城中“百货骈集,千樯鳞次”,金斗河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一直 到鸦片战争前,合肥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仍毫不逊色。只是到了近 现代,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交相侵掠,合肥才逐渐衰落。 合肥地当南北要冲,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 地。在和平时期,通江达淮的地理位置使合肥颇受其益。而在战争时期,地当冲要的合 肥又屡屡成为金戈铁马的战场。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集团在合肥展开了数十次的争战, 使合肥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至今三国遗址仍遍布城乡。南北朝时,合肥亦是南北方 争夺的焦点。在南宋与金国的对峙时期,宋金双方在淮河流域进行了反复的争夺。作为 江淮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合肥成为南宋抗金的前哨阵地。抗金名将牛皋、刘 、杨沂中、张浚等先后在庐州大败金兵。因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合肥赢得了“铁庐 州”之号。此外,韦睿堰水破合肥、张献忠智取庐州城、太平军两克庐州和三河大捷, 都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富有反抗压迫、反抗剥削、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是合肥人民在谱写自己历史的过 程中表现出的一个鲜明特征。历代农民起义,合肥健儿多有响应。辛亥革命时期,合肥 籍志士追随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万福华 勇刺王之春,倪映典喋血广州燕塘,吴D谷为共和甘洒热血,范鸿仙誓死讨袁……五四 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合肥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 的阶段。1926 年,崔筱斋在合肥北乡建立了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播洒革命火种。 同年 11 月,共产党员蔡晓舟、李云鹤等联合进步人士许习庸等发动了有数百人参加的吴 山庙武装起义,迎接北伐军入皖。1932 年 4 月 7 日,崔筱斋、李星三率领合肥北乡双河 集农民举行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合肥人民奋起反抗日 本的侵略,新四军四支队和二师、七师先后挺进合肥抗击日军,抗日烽火燃遍庐州。解 放战争时期,合肥人民不断掀起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相配合的反蒋反美 斗争的第二条战线,最终迎来了合肥的和平解放。 合肥的解放使这座千年古城获得了新生,合肥的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合肥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使合肥的面貌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 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合肥人民正以更加昂扬的热情、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扎实 的步伐,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奋力拼搏。 合肥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安庆之最 1.安庆是国务院单独、特批的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也是长江安徽段(即皖 江)上的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是千年古城、 百年省会!其境内的振风塔是万里长江第一塔,有“过了安庆不看塔”之说!天柱山被 汉武帝封为古南岳 ,早于后来封的南岳衡山! 2.安庆自古被人称为: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安徽之源。 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七仙女与董永”即发生在安庆。 4.中国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发生在安庆。 5.安庆一中是毛 泽 东视察的唯一一所中国的中学。是全国重点中学,已经连续 28 年高 考升学率位居安徽省第一! 6.安庆是中国最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军械所 ----洋务运动后中国诞生的第一个军事机构云集了诸如徐寿、华衡芳、李善兰、容闳等 中国最好的科学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中国第一艘机动船。 7.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留学美国前在安庆军械所科研实验,并诞生了----中 国第一台蒸汽机和中国第一艘机动船。 8.安徽的第一所大学、第一个图书馆、第一张报纸、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电话机、第 一家电报局、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等都诞生在安庆。 9.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安庆接受的基础教育,“宁”指安庆怀宁。 10.安庆还盛产美女。三国时期有闻名于世的大乔、小乔。当年《红楼梦》挑选演员首选 安庆,其中安庆美女郭宵珍饰演史湘云,袁玫饰演袭人。现在,安庆美女李小璐、安庆 美女田海蓉双双入选“中国新四小花旦”。另据网上一项传播很广的美女指数调查显示: 安庆美女三项综合指数位居华东地区第一!超过杭州、苏州、扬州、芜湖、南京、无锡! 铜陵概述 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117°42′00″――118°10′6″ 0″――118°10′6″、 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 117°42′00″――118°10′6″、北纬 30°45′12″――31°07′56″之间。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沪宁铜铁路、 30°45′12″――31°07′56″之间。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沪宁铜铁路、 ――31°07′56″之间 合铜黄高速公路、 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长江黄金水道, 铜陵长江大桥过江 合铜黄高速公路、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长江黄金水道,使铜 陵的交通便捷、快速。 陵的交通便捷、快速。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 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 ,由于 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 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 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 ,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 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 ,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 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元年 (1662),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 池州府为其所属。 民国元年(1912 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 年 6 月至 1928 年 8 月属 安徽省芜湖道。1932 年 10 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 年 8 月 6 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1949 年 4 月 21 日,铜陵解放。同年 5 月 13 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 年 2 月 4 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1956 年 10 月 12 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 1958 年 9 月 5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 省直辖。 1959 年 4 月 3 日,经国务院批准 ,保留铜陵市建制, 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 属安庆专区。 1964 年 7 月 29 日,经国务院批准, 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 为省直辖。 1971 年 12 月 11 日,经国务院批准 ,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1974 年 11 月 8 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辖。 经济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铜陵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 心,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努力提升经济活力。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中,国有、集体类由 1997 年的 73%下降到 2003 年的 23%,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 1700 家,区级工业经济基本实现民营化。全市拥有 5 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和融资数量分 别占全省的 13.2%和 10%以上。对外经贸技术合作与友好交往不断扩大,2003 年,全市外 贸进出口总额达 54695 万美元,经济外向度为 43.9%,与世界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与世界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并与国内外 12 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利用外资数量连年成倍增长,有力促进了铜陵经济社会发展。城 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 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 2006 年实现生产总值 243.55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6.0%。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 7.04 亿元,增长 3.9%;第二产业增加值 163.14 亿元,增长 19.7%;第三产 业增加值 73.37 亿元,增长 10.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 34303 元,全社 会劳动生产率 57143 元/人,比上年分别增加 8558 元和 13880 元。第一、第二、第三产 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2005 年的 3.5:61.7:34.8 变化为 2.9: 由 67.0: 30.1,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 61.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280 元,比上 年增长 1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8065 元,增长 19.9%。 全市生产总值跨过了两个百亿元台阶,由 2002 年的 93 亿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290 亿 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 16.6%,总量在全省前移 2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5000 美元。财政总收入跨过五个十亿元台阶,由 9.4 亿元增加到 50 亿元,年均增长 39.4%, 总量在全省前移 9 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 21.9%、41.8%和 58.1%,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分别前移了 5 位、2 位和 6 位。“861”行动 计划顺利实施,有色金隆电解铜扩建、铜化 60 万吨磷复合肥、海螺三期、国电一期等重 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95 亿元,相当于 2003 年前 47 年投资额的总和。 铜工业、化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及基 础材料产业呈集群化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滨江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兴建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实施了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改造、 金隆余热利用、海螺余热发电、电厂烟气脱硫等工程,关闭了一冶鼓风炉,累计淘汰小 水泥产能 195 万吨,关停小采石产能 240 万吨,节能减排见到实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累计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 410 余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112 项,高新 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五年前的 16.5%提高到 35%。商业服务设施不断优 化,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新增中国名牌 4 个,中国驰名商标 1 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 92 家增加到 213 家, 有色控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400 亿元。 县区与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县区 3 个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铜陵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 指标实现翻两番,铜陵县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动态十佳县行列。 芜湖概述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地理位置优 越。1949 年 4 月 24 日芜湖解放,同年 5 月 10 日设立芜湖市,为安徽省省辖市,现下属 三县(芜湖、繁昌、南陵),四区(新芜、马塘、镜湖、鸠)。 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 109 年,距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 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 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 200 万至 250 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 万年。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96 年被国务院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辟芜湖为对外通商口岸。1877 年起,芜湖逐渐成为全国 四大米市之一。 由于位置优越、 商业鼎盛, 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 “长江巨埠”。 芜湖历史悠久,古来即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商埠城市。旧石 器时代文物以及古铜冶炼遗址证明,古代芜湖的冶金和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就十分发达。 明代的纺织业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近代芜湖是全 国四大米市之一,晚清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是长江下游地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丰厚,例如繁昌县“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 现,引起世界瞩目。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 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祥地之一。 池州概述 池州市位于长江南岸,安徽西南部,东与铜陵、芜湖交界,东南与黄山毗邻,北与安庆 隔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接壤。1988 年 9 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池州地区,2000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管委会。作 为州县建制,始于西汉,时称石城县(在今贵池灌口乡石城村一带)。唐永泰元年(公 元 765)复立池州时,迁移到今池州城。自唐复立池州并治于此,它一直是州、县的治所, 是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6 年该市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 区,1997 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列入实施《中国 21 世纪议程》全国十六个地方试点之 一,2003 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池州市是以林为主的重点山区市, 全市国土面积 8272 平方公里,林地面积 808 万亩,占国土面积的 64.3%,三县一区均为 省重点山区县,自然格局呈“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早在约 2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池州这块土地上修养生息、辛勤耕作。 秦汉时期,这里的冶铁、造船、铸造等手工业比较发达。古石城是当时江南经济较 为繁荣的城镇之一,同时也是水陆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是历代屯兵之地 永泰元年(765),唐王朝为了政治、军事的需要,复置池州,移治于今池州城,以 便“扼控大江”。开成、会昌年间(836--841),池州刺史在城东南湖中筑翠微堤,开 始了城内的建设。 明正统十年(1440),知府何绍正费银 33000 两,修筑府城(旧府址在元伯颜下江 南时毁于兵火)。新城将近 10 里,开有 6 门,其中九华门楼 3 层,高 6 级,宏伟壮观。 后来知府陆岗、钱相继建造百牙塔、清溪塔。双塔凌云对峙,仿佛府城卫士,城墙巍 然屹立,犹如天然屏障。新府城充分反映唐代以后,池州经济继续向前发展,茶、麻、 桑等作为传统经济作物,不断发挥其优势,手工业产品也逐渐崭露头角,池州白麻纸在 唐代被列为土产贡品。宋时,这里了当时经济的繁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唐代以后,池州经济继续向前发展,茶、麻、桑等作为传统经济作物,不断发挥其 优势,手工业产品也逐渐崭露头角,池州白麻纸在唐代被列为土产贡品。宋时,这里生 产的纸质量较高,《东坡志林》上将“池纸”与“宣墨”并称。印刷业也很发达,刻有 《昭明文选》、《朱子语录》等。近年在山西祁县发现南宋绍兴二年(1229)池州所刻 朱寂《昌黎先生集考据》,印刷精美,为名贵善本。清代,建德县盛产绿茶,名曰“朱 兰茶”,又名“千两茶”,享有盛名。清光绪元年(1875)。歙县人余干臣在尧渡街创 办“红茶庄”,试制功夫红茶获得成功。数年后,余干臣将其经商中心移至祁门,故名 曰“祁红”,饮誉海内外。民国年间,今东至县徐村竹编工艺品制作精美,曾作为中国 民间工艺品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览,为祖函赢得了荣誉。 池州人民不仅勤于耕作,而且敢于斗争。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南宋末年,池州是抗元重地,池州知州赵昂发,为抗击元朝伯颜大军,率领军民, 奋力守城,城破之后,全家自尽,后人为其立祠。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池州人民拥护太平军,与之协同作战,屡次击败清军,太平 军曾在池州建立农民政权。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池)秋(浦)东(流)地区,发生了三次农民武 装暴动: 1932 年 9-10 月间,中共秋浦县委在贵秋边区发动和组织农民暴动,由于泄露机密而 未成功。 1935 年 1 月,中共贵秋东中心县委以贵池郑家村为中心,领导农民武装暴动,历时 9 天, 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而失败。 同年 9 月,中共江南特委以高山为中心地带,领导了贵秋东地区的第三次农民暴动。 江南特委在红军独立团的有力配合下,从 7 月开始,举办培训班,培训党的干部、积极 分子和妇女干部,召开干部会、代表会和群众大会,宣传和发动群众,组织暴动队伍。 中秋节这天,秋浦北山欧村 2000 多农民群众,携带土枪、刀、矛、叉、棍等武器,进行 示威游行,附近地区农民群众纷纷响应。一天之内,以高山为中心,东起贵池狮茅岭, 西至东流白水张家,南起秋浦鸡头岭,北达贵池鸡公岗的广阔地区,5 万暴动群众,没收 土豪劣绅财产,捕捉顽固分子,处决罪大恶极的反动地主。贵秋东地区的国民党政权和 地主武装被摧毁。暴动胜利后,成立了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及特区总工会、妇女会、青 年团、互救会,领导人民巩固胜利成果。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池州人民为赶走侵略者,打倒反动派而前赴后继、英 勇奋战,涌现出许多思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业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1949 年 4 月,池州全境解放,人民当家作主,池州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 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基本情况 (一) 池州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池州属于扬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范 围。春秋时期,池州属于吴地。吴灭,归越。战国时期隶楚。秦郡县天下,分全国为三 十六郡,池州为鄣郡所辖。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姑 熟(今当涂县北境地),池州属之,古石城县就是这年建立的。南朝梁时,石城县隶南 豫州之南陵郡。隋开皇三年,改郡为州,时归宣州;十九年改古石城县为秋浦县,仍归 宣州。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于秋浦地始设池州,秋浦县属之。贞观元年州废,秋浦县 再隶宣州。永泰元年(公元 765 年)复立池州时,州、县的治所迁移到今池州城。五代 时,吴主杨溥于吴顺义六年(公元 962)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游石城时,吃了石城 味道鲜美的鱼,封其水为贵池的美誉,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从此,贵池县名一直沿用至 今。南唐时,升池州为康化军;宋改为州;元改池州为池州路总管府;明复改为州。明 洪武辛丑二十一年(公元 1361)改池州为九华府,后又改为华阳府,不久又定为池州府, 辖贵池、铜陵、太平、东流、至德、石埭等县,是军、州、府的治所。清顺治二年(公 元 1645),池州属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公元 1666)池州属江南省左司,清末,安 徽下设三道,池州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 1932)安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池州 为第八区。抗日战争期间,池州隶属于皖南行署;抗战胜利后池州复为第八区,贵池一 直为池州所辖。 1949 年解放初,成立皖南行署池州专员公署。1952 年池州专员公署撤销, 1965 年复立,1980 年又撤,1988 年再建,辖贵池市、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 华山管理处,人口 150 万。2000 年 12 月池州撤地建市,成为江南古老而年轻的省辖市。 (二) 古城形成的历史概貌 池州城是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传说它为唐武德年间尉迟敬德创筑。按唐窦《池 州重建大厅壁记》所云,池州城创筑于唐永泰年间李M在池州当刺史的时候,以此说, 距今是一千二百多年。 唐会昌五年(公元 854)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曾为城南门制造刻漏,并留下《刻漏 记》一文传世,这时的城廓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宋代,城廓多次被毁,但也有过多次的修复和增筑,至嘉定十二年,城廓基本固定, 城墙的周长为一千零六丈,约合今三公里半。嘉定十六年(公元 1223)知州史定之修城, 端平二年(公元 1235)知州王伯大筑城,而且三改秋浦门为秀山门。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 1520)知府何绍正筑城,并设了七门,南三门:中为通远门, 左为毓秀门,右为钟英门;东一门为九华门;西一门为秀山门;北二门:左为迎恩门, 右为望京门。七个城门上各建有楼,通远、九华、秀山、迎恩四门外还筑了月城护卫。 为了防御,城楼上设了警铺。明万历三年(公元 1573)九月,兵备副冯叔吉、知府王颐 加筑城墙,城楼设警铺 27 处。 清代,城廓又有过几次修筑,乾隆二十九(公元 1764)王寅奉命修筑池州城,计修 缮城墙一千四百二十八丈,这时的城墙一周几乎已达四公里,外墙高二丈三尺,里墙又 高出外墙三分之一。城西北部以山为基,大小山头削平四尺至五尺不等。城墙基底宽为 二丈三尺,上宽可以跑马。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池州,迎恩门外的月城被毁。解放战争时期,古 城未动枪炮迎来了大军渡江,城廓基本完好。后来逐年拆除,尚存部分残垣。但那巍巍 的七门,那环城四公里高筑的城墙还在不少人的记忆中留存。因为它是古代池州历史文 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放前,池州城内有三状元、九华、吉舜、郭西、牌坊、孝肃等十五条古街道。今 除少数街道名已经废弃外,大部分古街道仍保留着。孝肃、牌坊两条街道青石路面,古 风犹存。 (三) 江南的名城要地 池州城濒临大江,是江左要冲,历代一直为不少政治家和军事家们所瞩目。 志载:“池州之城,临瞰大江,为金陵上游之地,当吴越之冲。”又载:“池之为 郡,在江南实要会地;控引荆、襄、襟带吴越,有石城可居,长江可凭。”地理位置十 分重要。 自唐永泰元年复立池州作为州的治所时起,至今,一千多年来,古城几乎一直是一 个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之,历代不少名臣受命来池州任职,治理这个地方。 唐德宗时当过宰相的萧复,任过中书令的裴度,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等都在这里当过刺史。 宋代名臣包拯,以及周必大、王伯大等在这里任过知州。 作为冲要之地,这里曾设立过种种军事机构,不少名将被派遣到这里驻守。 唐永泰元年置州不久,池州和宣州、歙州共置一观察使,或兼都防御团练守捉处置 等史。五代杨吴时设宣州,池州都游奕使,南唐升池州为康化军,置节度使,不久即改 设为池州团练使。宋代江南分东、西两路。江东置宣抚使,守太平和池州,而池州有驻 有御前诸军统制。宋建炎四年,复合江东、西路为江南路,置帅于江(九江府)、池二 州,时有安抚史。罢帅后,池州水军尚设都统制和副都统制官,皆领军事。南宋抗金名 将岳飞“驻节庐山,往来于岳、鄂”,数莅池州。他并于绍兴四年(公元 1134)由池州 出师庐州。张俊曾节制池州军马。元朝的著名将领达鲁花赤阿塔赤?卜颜铁木儿,也曾 驻军于池州城。明代在池州设兵备道,抗清名将史可法巡抚安庆、池州、太平军务,他 曾于池州城西效杏花村演武场操练军马。清顺治二年(公元 1645),设立在安徽等处巡 抚及池、太(太平府)等处总兵官,驻守池州。 不仅封建统治者及其所属的政治家、军事家们重视这个要冲,历代反抗封建统治阶 级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们,也把池州作为一个军事要地而争战、重守。 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元末徐寿辉、陈友谅领导的一支起义军,朱元璋的起义军, 以及清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都曾占领、驻扎过池州城。特别是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驻守 池州城达八、九年之久。 (四) 人才辈出 人文荟萃 池州市历史悠久,山青水丽。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历代人民辛勤劳动,装点 了这片沃土,而且又十分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史料载,宋代的八桂书院、齐山书院、 绣春书院;明代的翠微书院、诸才书院;清代的池阳书院、秀山书院等,当时在江南都 是很有影响的,并育出不少人才。 唐时的胡楚宾,高宗时招为右史。他“为文甚敏,酒酣挥洒自如”、“豪迈自负, 与李白匹之”。当时民谣有:“前有胡楚宾,后有李翰林,词同三峡水,字值万黄金” 之说。唐乾宁中及第的殷文圭,事吴时,于杨武义元年拜为翰林学士。他的儿子殷崇义 为南唐时的宰相。南唐时伍乔,官至户部员外郎。宋时的樊知古,“沉雄有略”,曾有 宋太祖平定江南,造渡江的浮桥,当浮桥移到采石时,“三日搭成,不差尺寸”、“步 卒渡江,如履平地”。这可说是长江上最早的大桥了。宋嘉定十年的武科状元华岳,为 殿前司官。他为人正直,“轻财好侠,疾邪忧国”,曾多次讷谏北伐,并因除奸相史弥 远事败被杀。著述有《翠微南征录》、《翠微北征录》。再如唐伍唐圭,宋汤允恭,明 文科状元黄观,明末复社重要人物吴次尾,清代的桂超万、刘瑞芬、曹大镐以及儿科专 家夏禹铸等,也都是很出名的人物。 如前所述,这里千多年来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一个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少名臣受命来这里治理,众多骁将被遣来这里护卫。他们来到此地,和池州人民一道 共同创造了池州的历史,建设了古池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前面所述的萧复、裴度、 齐映、杜牧、包拯、岳飞、史可法等,仅仅是历代来此地为官、做将或执行军务中较为 知名者。此外,历代还有不少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因羡慕池州山川的美好,纷至沓来。 他们登山弄水,抒怀咏歌,流连忘返,不仅在池州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佳作。 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曾来石城游历。他爱石城秀山的美景,喜食石城水的美鱼,赞 扬石城“水鱼美”。汉代的名士高获,早年和汉武帝很有交谊,但他不愿做官,隐居石 城,死后又葬在此地。唐朝大诗人李白,他爱秋浦的风光,“欲安家焉”,曾滞留三年 之久。他多次到秋浦来,游遍了秋浦的山川,作诗四十多首。清溪乡的碧岩,里山乡的 江祖石,梅街镇桃坡村的水车岭、桃坡,刘街乡的虾湖、黄山岭,棠溪乡的曹村白笏坡, 石门桃花坞等地都是他足迹所到、诗中所咏的地方。 再如唐代的罗隐、张祜、白居易,宋代的梅尧臣、苏辙、司马光、朱熹、杨万里、 苏舜钦,元代的萨都刺,明代的王阳明、董其昌等都曾来到这里。府志、县志上收录了 他们的作品;山崖上记下了他们的行踪。这些都成了池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池州 的文明史上闪耀着光辉。 (五) 处处是文物古迹 池州市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极其丰富。 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41 处,古代名人墓 葬 17 座,古代冶炼遗址 25 处,摩崖石刻、石窟、碑记 13 处 400 余幅,名胜古迹 50 余 地,还有革命纪念建筑物和遗址 30 多处所。在这些古代文物和革命遗迹中,省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20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54 处。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 濒长江。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光旖旎。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设州置府,入赵 宋,至清季,一直作为府路之治,领有贵池、青阳、铜陵、石埭、至(建)德、东流六 县。民国元年,撤府留县,遂使舆图仅载贵池,而世人少识池州。新中国成立后,池州 专(地)区二撤三建,最后一次于 1988 年 8 月复建,2000 年 6 月改建为省辖市,下辖一 区(贵池)三县(东至、石台、青阳)。池州人口 156 万,面积 8272 平方公里。 淮北概况 地理位置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 116 度 23 分――117 度 02 分,北纬 33 度 16 分――34 度 14 分之间。地处华东地区腹地,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 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和河南永城。南北长 108 公里,东西宽 60 公里,总面积 2741 平 方公里。 淮北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 15――40 米之间,坡降为万分之十一。地貌 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95.3%,低山残丘面积仅占 4.7%。以寒武和奥陶 系地层形成的山丘,分两列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山地一般高程约 200 米,最高峰是濉溪 县的老龙脊,海拔为 362 米,次高峰是市政府所在地的相山,海拔为 342 米,其余平原 海拔高度在 22.5~37.0 米之间。 本市河流有十多条,总长 378 公里,主要河流有濉河、南沱河、闸河、龙岱河、岱 河、龙河、湘西河、洪碱河、巴河、王引河、新北沱河、包河、浍河、懈河、北淝河等 自然和人工河流。全市因采煤塌陷土地已达 15000 公顷,形成永久性水面 4000 公顷,季 节性水面 5000 公顷。 行政区划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苏、豫、皖三省交界处。市辖一县三区: ?濉溪县:10 镇 1 乡 ?相山区:1 镇 10 街道办事处 ?杜集区:3 镇 2 街道办事处 ?烈山区:3 镇 5 街道办事处 ?2007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 213.7 万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淮北市土地总面积 2741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35988 公顷,林地面积 23266.67 公顷,水域面积 10000 公顷,养殖水面 8333 公顷,荒沙、荒漠 1466.67 公顷。再生土地 资源优势独特,综合复垦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已成为我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多年来, 我市不断加强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土地复垦率达到 54%以上,位于全国前列。 淮北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和砂礓黑土两大类。潮土类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地区, 面积约为 1080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41.1%;砂礓黑土是淮北地区的古老耕作土壤, 分布面积最大,约为 1440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54.8%。此外,境内石灰岩残丘地 带有面积较小的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和棕壤分布。 我市素有“百里煤城”美誉,大小煤矿星罗棋布,每年因采煤塌陷土地约 500 公顷, 全市已塌陷土地面积 15000 公顷。形成的湿地面积中,永久性水面 4000 公顷,季节性水 面 5000 公顷。境内主要河流有岱河、龙河、龙岱河、萧濉新河、王引河、沱河、浍河、 闸河、解河等自然和人工河流,河流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 【矿产资源】 我市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 56 种,矿产地 488 处,其中大型 矿产地 20 处,中型矿产地 13 处,小型矿点 455 处。在查明储量的 16 种矿产中,煤、铁、 铜、金、水泥用灰岩、高岭土储量分别居全省第 2、4、6、2、6、1、位。其中,煤炭资 源最具优势,远景储量 350 亿吨,工业储量 80 亿吨。淮北矿区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 质优良、分布广泛、矿床规模较大、综合效益凸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产 基地。 【生物资源】 林业资源:我市现有树种 300 多个,分属 66 个科,147 个属,其中乔木 118 种,灌 木 177 种,藤木 14 种,竹类 8 种。古稀珍贵树木有古柏、古槐、银杏等。果树主要有杏、 桃、核桃、石榴、蜜枣等。 农作物资源:我市农作物有粮、棉、油、果、菜、药、麻、丝等,品种有 400 多个, 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稻谷、薯类、玉米、高梁、谷子、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 棉花、麻类、烟叶等,油料作物有花生、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南市田家庵区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