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4.0与智能制造中,智能产品是个什么东东

热门推荐:
  原创声明
  作者:夏惊鸣(华夏基石业务副总裁,首席战略与组织专家)
  文字整理/编辑:李泽慧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工业4.0”是智能制造吗?
  我们热衷一些概念,一些模式,不沾沾这些概念或模式,似乎就是落后了,似乎这些模式或者概念是点石成金的神秘法宝。最近又热了一个概念“工业4.0”,一提到“工业4.0”,你会想到什么?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就是西门子的智能工厂或者叫无人工厂。我看很多文章都把“工业4.0”等同于智能工厂或者智能制造,真是这样吗?如果这样去理解工业4.0,那是一种误导,严重的话,有可能会耽误我国整个工业产业发展进程的。
  我就拿网上比较火的一个工业4.0案例――红领集团先来说说,试着理解“工业4.0”与智能制造的关系。
  我曾经到红领的工厂去参观,去之前,我久闻其名,用3C打印的理念,进行西装的个性化定制,它号称是中国工业4.0典范,是智能制造工厂。那么一提到是智能制造工厂,我脑海里出现的是一个就像网络上西门子一样的工厂,至少应该差不离。但是,一进去之后是什么景象呢?里面乌泱泱的全是人,可以讲,红领是一个劳动比较密集性的企业,它与我所想象的智能制造完全不同。
  那么,红领集团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红领集团既然成功了,那么它所走的路就一定是对的。那么红领是“伪工业4.0”吗?我个人认为他就是工业4.0,货真价实的工业4.0!那么他为什么和我们想象的工业4.0不相符呢?我想,可能是我们所理解的智能制造,我们所理解的无人工厂出现了问题。
  从红领集团这个案例,反映出我们在实践“工业4.0”需要理解以下五个命题。
  一、工业4.0必须厘清价值逻辑,回归价值创造
  我们在实践工业4.0时,首要的要厘清一个概念:业务逻辑与价值逻辑。
  今天上午,施炜老师谈到,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一个管理概念爆发的年代,产生了很多种管理思维或者模式,包括李志华老师所介绍的阿米巴模式,还有海尔提出的人单合一模式,还有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经营模式、盈利模式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管理概念或模式所描绘的图景都非常美好,但是很多企业却并没有做出突破,或者说一直没有做成功。为什么那么多美好的概念或模式,那么多失败呢?我认为这其中存在的最基本问题,是没有把价值逻辑搞清楚。
  什么是价值逻辑?
  你的客户到底是谁?你到底要为他解决什么痛点或需求?他们为什么买你的产品而不去买竞争对手的?客户需要花多少成本带来多大的价值,也就是他为什么愿意为你的产品付钱?你的业务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客户在哪里?客户如何决策?我们又如何让客户认同我们的产品?很多企业看起来商业模式很美丽,概念很超前,但是迟迟不能突破,其实它的核心问题也在这里。很多企业说的模式,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构建一个“美妙的业务逻辑”,但是并不是从客户出发,思考清楚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不论是工业4.0,或者是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一定要把“模式”忘掉,回归到客户、回归到价值、回归到创造价值,回归到现金如何回流,然后,回归到实现突破的现实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模式”就这么一步一步的走出来了!
  回到红领的案例,不妨先作一个假设:假设红领现在才开始做工业4.0,它会怎么做?假如它想到工业4.0,就是智能制造、无人工厂,于是开始搭建系统,开发各种软件,开始裁掉员工,全部使用机器人,那么它会怎么样?它一定会倒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做,成本太高,系统太复杂!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红领模式的运作过程:
  红领的智能制造,首要的是完成了设计数据化。它通过多年的西装制造经验,把各种人的体型以及各种西装的版式等等数据化,形成数据库。
  第二,在定制化生产上,红领是人机协同。通过流水线来实现规模化和效率,通过人来实现个性化和柔性管理。比如,当我量好尺寸后,进入系统,新的订单产生,每个订单都一个射频识别卡,每到一个工序,工人将该识别卡一刷,电脑屏幕就告诉他,这件衣服,在这个工序应该如何操作。比如,裁剪的工人在终端上通过刷卡,电脑就会告诉他这件衣服如何裁剪,当他完成了作业,把裁剪好的布料架在特制的衣架上,通过滑轨,自动滑到下一个工序。下一个工序也由人来操作,同样是通过刷卡,电脑上即会出现其相应的作业标准,那么这个工序的工人就按电脑显示的标准继续操作。所有的工序都是这样完成的,直到一套西装成品的诞生。
  所以红领的个性化与柔性并不是“智能化”,是“天然智能”――通过人来实现的。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么做,在现阶段成本是最低的。如果针对每一道工序去开发机器人,而这种机器人又不会是批量的,那么显然其开发的成本是巨大的,可能还需要很长的磨合期,所以如果要这么干,可能它就被拖跨了。
  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一定不要被过多的概念和模式冲昏头脑,要把脑海当中的概念忘掉,回归到客户,解决客户的问题;回归到怎么实现收入,怎么降低成本,怎么盈利,回归到客户为什么选择你而不去选择竞争对手,这才是最重要的。
  厘清业务逻辑和价值逻辑非常重要!我再举一个例子。
  大概是2015年5月份,我与彭剑锋老师、施炜老师去一家非常著名的工控企业交流,他们的老板一直在讲要做工业4.0,要做智能工厂,甚至已经开始和某家电企业合作。当时他说,要引领未来智能工厂的标准,像英特尔一样占领智能工厂的制高点。回来以后,针对他们的情况,我进行了思考,并写了一个项目建议书。这个建议书的核心就是要从价值逻辑出发,否则可能会有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英特尔。坦率地讲,英特尔在做平台战略的时候并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而是在无意之中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无意中,富士通曾经让英特尔生产游戏机的芯片给了格鲁夫启发,因为,根据摩尔定律,IT产业,计算的效率是关键,而芯片是效率的核心,所以做芯片必然会很有前途,于是花了大概几万美金,从富士通手里把芯片专利买过来,开始存储转向了CPU。但做着做着,发现客户并不买账,为什么呢?因为客户花了大价钱买高效率的芯片,但是电脑整机的效率并没有提高。因为,其它的东西如声卡、显卡等等不配套。所以就逼着他们开发总线,如是,英特尔联合IBM、微软、惠普等巨头形成一个行业联盟,进行总线开发,并进行开放,形成一个软件开发平台,让所有的应用基于该总线进行开发,于是乎,英特尔的春天来了,一不小心做成了标准。
  但是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要做标准,我认为一定是做不成的,因为你没有人愿意让你去扼住他的咽喉,没有人必须遵循你所提供的标准。这个暂且不说,那么为什么英特尔做IT产业的制高点,形成标准战略就一定会成功,而我所讲的工控企业这么做会有问题呢?
  英特尔的成功是因为它为极大规模的用户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从而能帮助他的客户极大的提高盈利能力!英特尔创造的价值是极大地提高了客户的产品性能,而电脑行业本身的市场需求就是巨大的,所以一旦把这个产品改良之后,必然会赢得巨大的市场价值。因此,它无意的标准,客户都愿意买单,一不小心就成了所谓的“标准战略”。
  同理,如果我们要做智能工厂的标准或平台战略,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试想一下,美的也好、格力也好,假设它投资20亿去做一个智能工厂,这会为他们带来什么?洗衣机依然还是洗衣机、电视机还是电视机,产品本身并没有产品质的变化,虽然工厂的效率可能提升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减少了一些,但是这并没有节省多少,白白投入了20个亿,却没有让产品发生质的改变,没有让客户看到巨大盈利价值,我想,这么走是很难的。
  所以,听起来非常美妙的工业4.0平台战略、标准战略,从现阶段来看,我认为是行不通的。不是工业4.0平台战略不行,是出牌的顺序有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客户、回归到价值,不断创造价值,不断成功,不断盈利,然后不断积累,不断摊销研发成本和固定成本,将来有一天是可行的,或者像西门子那样,能够通过资本的力量,不断进行整合。因此,尽管我们说战略思考要“从后天看明天”,但是战略突破一定是“从今天走向明天”。从今天现实的客户需求,从今天现实的问题出发,一步一步的走向明天!这是最根本的。
  这是第一点,首要是要清楚业务逻辑和价值逻辑。
  二、工业4.0是战略创新,而不仅仅是运营创新
  从红领这个案例我们还可以得到第二点启示:工业4.0是战略创新,而不仅仅是运营创新。
  为什么我反对把工业4.0等同于智能制造?制造只是一个生产运营过程,很多人把它等同于智能制造,这是有问题的。
  我们看红领的智能制造过程,它的人机协同是很现实的,是有效的,它的关键不仅仅是运营创新,柔性化、流程化。它最本质的东西是战略的创新――C2M。即形成消费者社区,链接个性化制造云平台,实现从供应链管理转向需求链一体化管理。再假设格力、美的希望通过无人工厂实现个性化、柔性化订制,这是运营创新的范畴,这又有多大的价值呢?另一方面,客户似乎也不太需要个性化定制洗衣机、定制空调,似乎是产品的进一步智能化更有需求。
  客观地说,红领现在也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如果它最终把前端的消费者社区完全建立起来,然后整合后端的制造云平台,真正实现需求链的一体化,那它的未来不可限量。红领的成功绝对不是制造的成功,而是战略的成功。所以我们讲,要理解工业4.0,不仅在于运营创新,而更要着重于战略创新!
  三、工业4.0不能等同于智能制造
  第三点,不论是红领也好,或者说工业4.0也好,它一定不能等同于智能制造,它是智能产业,是产业的智能化,不是制造智能化。只有从产业的角度去理解,那么我们知道,有很多方向是可以创新的。比如:
  智能设计,设计的智能化。像波音公司用来设计飞机的软件就有8000多种,它的设计是智能化;
  智能试验,试验的智能化。我们现在工业产品设计出来以后要先做样机,样机出来以后再进行试制,然后不断修改、调试,要通过不断的试验。而试验智能化以后,我们的产品不用再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实物来,再去一次一次地修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完成试验的过程;
  智能物流。最近在微信上有一篇比较火的文章,就是讲亚马逊的仓库。智能物流目前是以亚马逊为代表的,它有如一个支配一切的大脑,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了大量货物的快速出入库;
  智能服务。比如一台飞机发动机出厂以后,传感器会自动将运行数据传回,以供进行大数据分析。它的运营状况是怎么样的呢?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时候需要维修?哪个部件需要更换,都会有非常详尽的跟踪;
  再就是智能生产和产品的智能化等;
  还有就是智能产业链或智能产业生态圈。比如说红领的C2M真正成功的话,就形成了智能产业链或智能产业生态圈。
  四、工业技术不发展,工业4.0制造可能还是“垃圾制造”
  我们从红领集团的案例中也可以得出的第四个启示是要厘清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
  在提到工业4.0,是要智能制造,要智能化之后,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通讯,是信息技术。实际上,我们最缺乏的,可能还不是在信息技术上,而是我们的工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前段时间有人提出,互联网+垃圾产品=垃圾产品,套用这个逻辑,如果我们的工业技术本身不能发展,那么我们的工业4.0制造有可能还是“垃圾制造”。
  我想,工业4.0的智能化一定是以我们的工业技术数据化为基础的。比如波音公司用于飞机设计的8000个软件,是他们在制造飞机的过程当中所积累的千千万万个“KNOW-HOW”,并把它数据化以后形成的,只有把这个数据化了之后实现的智能化才是真正的智能化。所以我认为,未来工业4.0所遇到的真正的挑战,是我们的工业技术要过关。比如工业机器人是连续生产,其精准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伺服系统、执行系统等等,其背后的支撑都是工业技术。所以,我们的工业4.0,逃不过工业技术这一关。
  五、智能工场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
  再有,智能工“厂”和智能工“场”,一字之差,但谬以千里。
  工厂是连续生产,里面的工业技术非常复杂,精度、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但是一些“工场”,是间歇性的,没有复杂的工艺,对精度和可靠性相对工厂,要低很多,就像服务机器人比工业机器人难度要小一样,我们存在许多工作场所,可以通过物联网和智能化,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比如说我们有生态检测系统,比如防洪系统,通过传感器,对区域内的水流进行监测,我通过沿线的数据分析,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何时会发生洪水,洪水有多大。再比如今天讲到的智能物流系统,比如智能天气预报系统,比如垃圾回收系统等等,我们把它叫智能工场,从这个概念来讲,不仅要盯着“工厂”,还有很多“工场”需要我们创新,还有很多机会。
  所以,通过红领集团的案例,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工业4.0不能够仅仅理解成为智能制造,如果把工业4.0等同于智能制造,就有可能被误导,好好的工业4.0可能就被“忽悠”了。反而会在热潮中耽误了工业4.0的发展。
  总之,在2015年我就已经提出,未来是一个智能地球,这与IBM所提出的智慧地球是有区别的。那么既然是智能地球,未来的工业4.0一定是很有前途的,但是第一,不要被美妙的,所谓的商业模式所束缚,不要从模式出发,一定要基于价值逻辑,一定从客户从价值出发,一定着眼于战略创新而不是运营创新;一定要从整个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来看,有智能设计、智能试验、智能服务等等,同时要注意两点,工业技术是基础,智能化首先是工业技术的数字化,要老老实实地把工业技术提高上去。当然,智能工场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要大家关注。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十年后,回头望,一片喧嚣。被概念和模式绑架的,“裸泳”着,笑傲江湖的,一定是那些默默耕耘客户价值者。
  谢谢各位!
  ――――――――――――――
  华夏基石e洞察(微信ID:chnstonewx):由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泰斗、咨询业开拓者、《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剑锋教授领衔创办,权威、理性、睿见,欢迎关注!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华夏基石e洞察由著名管理专家彭剑锋领衔创办,我们努力提供最...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究竟什么是工业4.0?
[摘要]工业4.0的关键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是一种高能效的工厂,它基于高科技的、适应性强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生产线。
腾讯科技讯 5月20日,“工业4.0”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一个流行概念。这个词起源于几年前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Hannover Messe),它被定义为制造业的电子计算机化,包括更高层次的互联性、更智能的设备和机器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水和蒸汽动力带来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的使用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电子工程和IT技术的采用,以及它们带来的生产自动化。工业4.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对来说,这一次变革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依靠高级的软件和能够通信的机器设备,工业4.0将使工业生产进一步优化。工业4.0的关键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是一种高能效的工厂,它基于高科技的、适应性强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生产线。智能工厂的目标是整合客户和业务合作伙伴,同时也能够制造和组装定制产品。而且,未来的智能工厂将很可能在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决策能力。工业4.0更多的是依靠机器进行工作并解释数据,而不是依靠人类的智慧。当然,人的因素仍然制造工艺是核心,但人更多地是起到控制、编程和维护的作用,而不是在车间进行作业。位于德国安贝格(Amberg)的电子工厂(Siemens Electronic Works)是新一代智能工厂的一个很好例子。这个高科技电子工厂面积为10.8万平方英尺,其内部是一组智能机器,它们能够协调从生产线到产品配送等一切要素。西门子电子工厂拥有超过16亿个机器组件,其产品种类多达950种。这意味着该工厂的生产系统所处理的数据真正是海量的。尽管如此,Gartner在2010年进行的一项产业研究发现,西门子电子工厂的可靠率超过99%,每百万件产品中只有15件缺陷产品。在工业4.0时代,机器设备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它们提供的信息、统计数据和动态分析能够使生产变得更精益、更节能。如果你在食品制造行业工作,你可能知道现在的许多生产线的能效低于60%,这意味着它们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节约水电对现代工厂管理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智能工厂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环保目标。制造业的转变德国和美国政府已经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战略研究和工业4.0的实现。德国拨款2.22亿美元用于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的RES-COM等项目。同样,美国已经推出了Smart Manufacturing Leadership Coalition等研究项目。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对工业4.0表现出很大的的热情。GAMBICA和CLPA等制造商和贸易机构已经对此表示支持。虽然这些国家还未宣布推出重大举措,但它们肯定已经对工业4.0作出了有力支持。令人高兴的是,与工业4.0相关的许多技术已经出现。但是,要采用这些技术,企业需要花费巨额资金,尤其是那些希望抢先采用这些技术的公司。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向工业4.0的转变将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而非一种迅速的革命。未来几年,旧系统对制造业来说仍然是必要的。将来会是怎样?工业4.0最终将成为制造业和工业的一个显著变化。从长远来看,工厂设备对高级软件的使用可以帮助计算机进行自动调节并作出更多的自主决策。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工厂中,目前由一个中心主机执行的任务将交由系统组件来执行。今后几年,随着智能工厂在世界各地的出现,工厂之间的边界和数据隔离可能成为过去。对英国食品和饮料行业来说,工业4.0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它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逐步实现传统工厂到智能工厂的转变。新技术也将导致更多灵活的、可持续的和环保的生产线的出现。(谭思)
[责任编辑:honestsun]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在工业4.0中,智能产品是个什么东东?
智能产品在工业4.0中是个重要概念。在《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Recommendi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以下简称“建议”)&中, 智能产品(smart product
)是一个出现频度较高的词汇,在三个章节中出现了10次。 其频度和智能工厂(smart factory,9次)
大体相当,远高于智能生产(smart production 或 smart
manufacturing,各自出现1、2次&)。那么,在工业4.0中,智能产品是个什么概念呢?下面是笔者个人的看法。
&&&&工业4.0中的智能产品,本质上是个CPS。在实物产品生产之前,这个产品就已经在虚拟世界中产生了。这个虚拟产品,开始的时候是由若干虚拟零件构成的,然后逐步与制造工艺、制造过程挂钩。紧接着,虚拟空间的零件和现实空间的零件挂钩。这时,这个虚拟世界的产品,就可以在现实的智能工厂中生产了。
在《建议》的第二部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智能产品能够理解它们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如何使用,它们积极协助生产过程,回答诸如‘我是什么时候被制造的’、‘那组参数应该处理我’、‘我应该被传送到里?
’等等问题。”&
有朋友问:只要生产系统知道智能产品的生产信息就可以了,为什么要产品本身知道呢?事实上,虚拟产品的信息一定是放在生产系统的计算机(或云)中的:它是系统数据库中的一个‘对象’。所谓‘产品知道’,是系统能够通过解析‘对象’的内容而得之,而产品位置和生产工序的变化都被记录在这个‘对象’中了。熟悉“面向对象”的系统(程序)设计方法的朋友,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这种说法。
当物理产品产生以后,生产过程中CPS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但是,同一个物理产品,可能转化成另外的CPS。根据虚拟世界部分的不同,新的CPS可能有两种转化类型:
蚕蛹化蝶型。在新的CPS中,其物理结构信息被虚拟世界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加以扩展。产品的CPS变成了一个可以在生命周期中“自我诊断”的智能产品。典型的对象为智能型生产设备,自我监控健康情况,以减少使备件、维修成本。
凤凰磐涅型。重建一个CPS。在新的CPS中,产品可感知其外部环境,使得新的CPS可以智能化地发挥其功能。典型对象如谷歌的智能汽车,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两种类型CPS的差别在于:前者对内感知,后者对外感知。当然,两者其实并不矛盾的。比如智能汽车,应该说是融合了两者的特性。既能感知自身的状态,又能智能地完成产品的功能。
在《建议》中,智能产品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CPS。但有意思的是:在对应的插图中画了一个智能手机。事实上,智能手机与学术界说的智能产品是两码事。在《工业4.0》这本著作中,产品被看成一个系统,似乎更侧重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理解。由此可见,智能产品是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概念。
现在有种流行的说法: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两大主题。但如前所述,《建议》中对智能生产的提及次数,远不及智能产品。同时,在《工业4.0》这本著作中,反复强调系统生命周期管理(SysLM)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升级版,即将产品看做一个(智能)产品。在书的封底上端,有这么一句话:“通过系统生命周期管理控制工业复杂性”。该书共有八个章节构成,其中6个谈理论的章节,全部都在讨论SysLM:其中的三章甚至将这个字眼写在题目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很多人意识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有很多的交集。作为并列的概念似乎不太妥当。于是,我猜想:这两大主题是不是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呢?毕竟,产品(product)和生产(production)只有后缀的差别。这是我作为企业工程师的个人猜测。鉴于我对工业4.0理论的理解只是皮毛,理解上的偏颇是难免的,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趁着儿子还没起床,匆匆写完这篇东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工业4.0”
破译“工业4.0”
通过价值网络实现横向集成
工程端到端数字集成横跨整个价值链
垂直集成和网络化的制造系统
畅想“工业4.0”
“工业4.0”在中国
“工业4.0”与“两化融合”
德国经济以其强大的工业基础为特征,特别是它的机械与设备制造、汽车工业和能源工业。工业4.0的实施绝对是对未来发展的关键。
——Ernst Burgbacher
议会国务秘书,联邦经济技术部部长
物联网和服务网在制造业中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如果我们成功把基于网络的服务整合进工业4.0,将极大地扩展这种潜力。
——Johannes Helbig博士
工业-科学研究联盟交流促进组织成员
中国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电气化)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所以,德国“工业4.0”对中国的启示是,通过两化融合的手段促进制造业继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周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摘自《e制造》
工业4.0(Industrie 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黄培 博士 e-works总编
2008年罗克韦尔自动化便率先提出“融合”的理念。2010年,又在融合的基础上又提出“全厂最优化”的横向战略,进一步打通了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供应链,罗克韦尔自动化纵向与横向的融合,可以说打通了实现“工业4.0”的任督二脉。
在节能增效领域,施耐德电气将节能方式从传统的机器、工艺改造,升级上升到系统层面,使节能成为设备端、工艺端、工厂级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一体化的集成。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电力、工业、建筑楼宇、数据中心和安防5大领域的技术和专业经验的整合。
2009年提出智能自动化的概念,并逐渐落地。WebAccess,工业通讯产品与PAC控制器不但是智能自动化框架下的完美组合,同时软件+硬件+通讯传输框架也是契合“工业4.0”的标准架构。在“工业4.0”基础之一的物联网技术方面,研华有丰富的WSN I/O模块经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4.0智能工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