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奶企迎来重要调整年,哪些企业如何度过难关能度过阵痛期

迎来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的新闻纪录
更多相关报道粮食流通迎来“阵痛期”
  “价格跌回十年前水平,国家粮库这一最大客户还不收了”。又到一年卖粮季。今年的粮食购销市场有何动态?《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到我国粮食主产区一线调查发现,在我国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后的第一个购销季,玉米购销就面临价格下跌和需求疲软的双重难题。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产量、商品量、调出量最大的地区,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玉米是该地区产量最大的粮食品种,黑龙江玉米种植面积约占一半,吉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大半是玉米。即便今年调减了部分玉米种植面积,玉米仍然是东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粮食品种。
  与往年相比,今秋粮食市场出现很大变化。继棉花、大豆取消“托市”后,东北地区实行多年的玉米临储政策也迎来重大调整。今年3月,玉米“托市”取消,东北地区玉米购销将一改往年的“政策市”,实行“市场化收购”。
  粮食部门专家们认为,玉米临储收购取消,市场消化能力有限,农民存粮能力不足,我国粮食流通步入“阵痛期”。当前,要推动加工转化,促进市场流通;长远上需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玉米价格深跌
  目前,东北地区已经有新玉米零星上市,价格比去年同期大幅走低。来自黑龙江省粮食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本周黑龙江现货玉米购销较清淡,烘干后的三等新玉米上车价格仅为1520~1540元/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获得的监测数据显示,东北深加工企业已陆续开秤收购新玉米,其中吉林燃料乙醇企业收购价为1450元/吨,内蒙古扎兰屯企业收购价为1400元/吨,辽宁开原企业收购价为1570元/吨,均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玉米价格越来越滑向十年前的价格。
  自2007年我国玉米临储政策推出以来,黑龙江玉米价格由1380元/吨一路上涨到2014年的2200元/吨。2015年玉米临储价首次下降。但相比进口价格,2000元/吨的临储价仍在高位徘徊。
  在玉米临储时代的“托市”影响下,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大部分玉米没有进入市场,而是进入了国储库,成为“政策粮”。这是“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粮食库存高企”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地方干部看来,如今不再“托市”,意味着玉米将重回市场。
  不仅东北玉米价格下跌,华北玉米价格也在继续下跌,南方销区玉米同样呈现下跌趋势。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华北夏玉米大规模供应市场,东北玉米也开始零星上市。随着两大产区玉米陆续上市,市场供应逐渐增加,国内玉米价格仍将继续下跌。
  北大荒粮食集团副总经理石贵民、大连圭泽贸易公司副总经理杲修春等预计,东北地区玉米上市后,干粮价位在1350~1450元/吨。这就意味新玉米价格可能回到十年前的水平。在市场无其他利好因素的背景下,预计玉米价格可能直接跌破农民心理价位。
  目前,一些市场信号正逐步释放出来。近日,在哈尔滨举行的2016中国秋季粮油市场分析暨贸易洽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在临储收购政策取消的第一年,玉米市场必然面临重新定价的局面。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测处处长曹智表向本刊记者表示,国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市场定价导致玉米价格下跌预期强烈,国内外增产预期加剧供求失衡矛盾,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内玉米价格趋势以下跌为主。
  粮食市场静悄悄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市场化收购主体大多持观望“等等看”的态度。接受采访的十多位粮食收购企业负责人介绍,由于失去临储支撑,收购上来的玉米可能没有销路,这就会造成粮食积压,占用大量资金,所以大都不敢贸然收购。
  黑龙江省汤原县鑫航粮食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明灯说:“往年收购的玉米烘干后,可以卖给中储粮,不愁销路。今年临储政策取消,只好把收购重点放在水稻上,玉米要看看情况再说。”
  “往年这时候有的粮食经纪人已经开始活动起来了,至少要提前联系一些种粮大户和粮库,但今年还没动静。”依安县依安粮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说,玉米收获即将开始,但今年的粮食市场“静悄悄”。
  “今年,习惯上卖给国储库玉米的农民,必须要找新客户。找不到新客户,今年粮食流通中就不仅是粮价低的问题,有些玉米可能面临卖难境地。”他对今年玉米收储形势的担心,在东北比较普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为本刊记者分析,当前玉米主要是两个出口。一方面是饲料行业,需求量相对稳定;一方面是深加工方面,玉米价格降下来,一定程度会刺激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减少,带动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增加。虽然可以腾出一块收购空间,但无法冲抵失去国储库这个大客户带来的影响,玉米购销形势依然严峻。
  东北地区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如果玉米上市价格过低,农民惜售心理也会加重,再加上市场化收购主体入市动力不足,将出现玉米购销冷淡,甚至阶段性“僵局”的情况。
  除受粮食购销政策调整影响外,部分地区粮食品质下降,也加剧了粮食购销市场的阵痛。今年夏季,受台风、洪涝、干旱等恶劣气象灾害影响,东北地区、南方部分省份均出现明显灾情,部分地区的粮食品质有所下降,也加重粮食流通中的“阵痛”。
  李国祥等专家认为,在阶段性、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下,国家不托市,市场消化有限情况,粮食市场流通进入一定的“调整期”。对于农民来说,如果国家给予的补贴,不能冲抵粮价下跌造成的影响,那农民卖粮将面临一定时期的“阵痛期”,“专家认为,东北地区的玉米购销政策调整,将直接影响全国粮食价格走势和购销,甚至影响到储粮安全和下年农业生产。”
  当前,不少农民“地趴粮”式储粮,保管方式落后。一些地方干部介绍,如果遇到冷暖天气交替,水分较大的玉米极容易在储存时出现生霉、腐烂等“坏粮”风险。卖不掉的玉米可能会出现大面积“憋粮”现象。一旦合作社、种粮大户出现因玉米积压、坏粮等损失,将会影响明年粮食生产。
  加快供给侧改革
  为“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9月末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今年是改革第一年,做好新机制下的玉米收购工作至关重要”。并从保证收购信贷资金、引导市场化收购、提前安排仓容、加强产销对接等八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在专家看来,东北地区玉米收购政策调整,关系着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关系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深远影响。针对今年粮食市场的新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新动态、新问题,一些地方干部和专家建议:
  一是鼓励支持建立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收购体系。国有粮食企业应抓紧粮食竞拍轮出速度,利用新粮上市前的有利时机,腾仓倒库扩大库容。同时,做好与农发行协调贷款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如期开秤收粮。民营粮食企业也要创新收购方式,紧盯玉米精深加工业这个出口,依靠大型粮食企业、大型加工企业,采取联合、合作、代储等方式,开拓市场,打开销路。
  二是加大对市场化收购玉米政策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舆论氛围。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尚强民建议,加大对市场化收购的宣传,介绍其意义,澄清一些地方还存在的可能启动应急收储传闻,避免因为市场价格低,农民等着启动“应急”收储,加大收储压力。
  三是加强“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引导农民科学储粮。基层干部认为,有关部门2007年启动了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取得一定成效。还应继续加强农户科学储粮知识的培训,加大绿色环保储粮新技术、新装具的研发推广,提高农民科学储粮水平。科学储粮,合理规划卖粮时间,是顺利售粮和防止坏粮的重要措施。
  专家认为,从长远看,首先,要扩大加工转化能力。加大支持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加快粮食消化。着力增加化工、医药、保健等领域所需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有效供给,逐步补齐短板;其次,加强“北粮南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粮食接发设施,支持建设一批中转仓、铁路专用线、内河沿海码头,并在粮食南运上加大补贴力度,重点解决“北粮南运”面临的物流成本高难题;再次,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当调减一些结构性过剩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有效供给。同时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适应农产品和粮食供需新形势。(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管建涛 王建)
[责任编辑:乳企国内海外自建牧场 2015年或将迎来“降价年”-财经频道-齐鲁晚报网
乳企国内海外自建牧场 2015年或将迎来“降价年”
核心提示:
不管从政府企业来看,还是从行业发展来看,中国的乳制品行业仍具有极大发展空间,但“倒奶”情况还是来了。
不管从政府企业来看,还是从行业发展来看,中国的乳制品行业仍具有极大发展空间,但&倒奶&情况还是来了。近日,河北奶农因奶价狂跌每日倒奶,养猪户更是买鲜奶用来喂猪,大多数奶农甚至打算卖牛保本。据了解,目前原奶价格已经低至每公斤3.3元,业内预计,随着全球奶源价格下跌,加上中澳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2015年我国乳制品很可能会迎来&降价年&,国内乳制品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的市场形势。
  奶农经历似&过山车&
近两年,中国的奶农经历很是坎坷,&过山车&一般很是头疼。2013年初,对于当时严重依赖进口的中国乳业来说,恒天然&双氰胺&事件以及香港限购令等因素的出现,进而导致国内乳品价格一路飙升,到年底甚至出现了部分超市&断奶&情况。
经历了2013年&奶荒&之后,企业都认识到&得奶源便可得天下&的重要性,加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整顿监管措施,要求奶企&自建自控奶源&。在此大背景下,各大乳企在2014年上半年除了为达到国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换证的要求而进行整改之外,还纷纷响应政府兼并重组的号召,优胜劣汰,将步伐迈向了国际。与此同时,国际各方&势力&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强大潜力,进口奶粉大量进入市场,企业纷纷来华建设大型牧场。
正是由于此种因素影响,2014年下半年以来,鲜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鲜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至3.3元/公斤,而与此同时,饲料售价居高不下,养殖成本上升,奶牛顿成了烫手山芋。原奶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市场现象,就连奶源最欠缺的广州,今年也罕见地出现了有10户奶农弃养的情况。
据农业部监测数据表明,2014年最后两周内,全国生鲜乳主产区的平均价格为3.81元/公斤,较年初均价下跌了9%,创下14个月以来的最低位。
据了解,自11月初以来,国内多地奶价暴跌,山东、河北等地原料奶价格普遍下降。其中山东省原料奶收购价从春节前4.1元/公斤降至2.6元/公斤,而山东奶业协会统计发现,部分地区甚至出现1.5元/公斤的收购价格。此外,青海大通、湟中等奶牛养殖主产区今年也曾出现&倒奶&情况。
  大型乳企国内海外自建牧场
业内认为,事实上,乳企开始&自建自控&奶源以来,对奶源质量的把控能力大大增强,间接导致了奶农散户的原奶市场越来越小,这是乳业整合调整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必然而又不容忽视的时期。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业已在奶源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参股、合建了14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其还将继续参与建设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场,将新增投资30亿-35亿元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三年内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光明乳业也在武汉投资1.3亿元建设&生态示范牧场&,可饲养奶牛3000头,年产鲜乳1.3万吨。
此外,目前来自新西兰的恒天然公司在河北省运营着包括五个牧场的牧场群。这一牧场群拥有1.5万头泌乳牛,每年生产1.5亿升高品质牛奶。君乐宝2014年3月份已经在张家口的察北建了自己的牧场,伊利、蒙牛等已陆续在海外建牧场。
而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奶牛场、奶农户180万-200万户。按官方统计数字全国的奶牛存栏量:2010年有1420万头,万头,万头,万头,2014年可能连1400万头也难达到。但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真实的存栏量应打个折,目前可能连1200万头也不到。
资深乳品行业人士王丁棉此前曾向记者表示,&饲料售价居高不下,人工等养殖成本不断上升,正好今年又遭遇国际奶价大幅下跌,乳企过多使用进口奶粉而减少使用本地奶源,这些都是导致奶农倒奶、杀牛、卖牛的主要原因。&,她认为,目前行业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即去年很多地方都在争夺奶源,但后来却出现了&杀牛倒奶&,牛减少的同时奶价却还在下降,原因是国内很多大企业有自己的奶源,并且减少了使用国产牛奶。
乳业分析师宋亮也公开表示,乳企开始倾向自建牧场控奶源,中小规模养殖及散户养殖逐步面临淘汰。
 2015年或将迎来&降价年&
此外,业内也认为,随着国际国内奶价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大型乳企正计划加大国外原奶使用量,可能引发新一轮国内本地原奶&降价潮&。
西南乳业营销协会副会长高波近日向媒体表示,从全球市场上看,2014年以来,中国、印度、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受宏观经济影响,对乳制品需求量下降,且欧美国家对乳制品的需求持续低迷,导致2013年年过度扩张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乳制品面临着&产能过剩&。
此外,来自全球乳制品企业的采购数据显示,全球奶价自2014年3月开始就持续下跌。全球奶源主要供应地新西兰、欧盟的原奶价格跌幅已经达30%-40%。2014年12月上旬,占全球乳品贸易三分之一的新西兰恒天然下调其对2015年产奶季原奶价格的预期,这对已经低迷的国际乳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乳业分析师宋亮此前曾向记者表示,伴随国内乳业与国际接轨程度越来越深,国际市场价格对本土企业影响越来越大。2014年以来进口奶粉大幅降价,包括新西兰、欧盟在内,2014年原奶价格跌幅达到30%-40%。2014年初新西兰进口奶粉完税价格在每吨5.5万左右,现在价格则在1.8万-1.9万之间。这样的背景下,乳企对于奶源的选择性收购也是必然之举。目前来看,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奶源都保护良好,而选择对个别散户奶源的放弃。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全球奶源价格下跌,加上中澳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以及欧盟优质奶源进入冲击,2015年我国乳制品很可能会迎来&降价年&,国内乳制品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的市场形势。
【换个姿势看山东-天天豪礼有惊喜-全新界面国际范儿】
齐鲁壹点 最懂山东
责任编辑:朱业勤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直接加微信号“qiluwanbao002”关注齐鲁晚报官方微信公共平台。国内奶企迎来重要调整年,哪些企业能度过阵痛期?
  去年,食药监总局颁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这项《管理办法》被国内奶粉企业形象地称为“最严奶粉新政”,因为这项政策对奶粉的配方做了严格规定,一些小企业生产的配方奶粉被直接淘汰。到了号,国内市场就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
  掐指一算,离奶粉新政正式实施的日子已经不到一年时间了。现在,国内的大小奶企都在为新政做着准备。可以说,2017年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那么,这一年国内奶企会发生哪些变化呢?面对最严奶粉新政,谁能笑到最后呢?我们来听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来和我们说一说。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
  关于给宝宝买哪个牌子的奶粉,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选择,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电视媒体上听到关于各类牌子的奶粉,但随着各种奶粉质量问题的陆续曝光,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消费者对奶粉的选择更加困难,进而也影响了对国内整个奶粉行业的信心,转向洋奶粉成为了不少人的选择,这种情况也导致了近年来国内市场上外资品牌的奶粉市场份额急速增长。
  据统计,目前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前五名基本全被外资品牌占据,虽然伊利、蒙牛和飞鹤等婴幼儿奶粉处于国内品牌第一梯队,销售额也处于前列,但整体来看,与外资强势品牌相比处于相对明显的弱势地位。
  为树立消费者信心,国家对奶粉监管采取了严苛的措施。2016年6月,食药监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业内俗称“奶粉新政”,新政规定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必须获得食药监总局颁发的注册证书,每个企业可以获得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而此前,在国内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03家,有的企业多达100多个配方。也就是说,新政下来后,一些企业原来的奶粉将无法销售。而淘汰配方奶粉的结果就是,将有约75%的奶粉品牌被清理退出市场。
  虽然新政规定,在日前,那些将要被清理的奶粉依然可以销售到保质期结束,这给了乳企相对充裕的过渡期,但许多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还是开始抛售,加快清理自己的库存,准备退出这一行业。毫无疑问,奶粉新政将加速国内乳业奶粉行业的洗牌。
  离奶粉新政实施还有一年时间,现在,雅培、达能、飞鹤等大企业都在为注册事宜做准备,而一些国产小品牌则纷纷停产或转产。可以看出,新政的下达,必然会给奶企行业带来阵痛,有人说,2017年,绝对是国内奶粉市场“最难熬”的一年。
  面对着新政,不少国外的知名品牌依然看好国内市场,因为国内迎来了二孩政策,给乳业奶粉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这对于国内乳业奶粉行业而言同样利好。但我们更加明确的是,随着注册制、食品安全法等法规在2016年的相继实施,品牌、配方数量将大大减少,在整体品牌数量减少、市场总量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中小乳企会有更强的危机感,飞鹤等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分享新政红利已成定局。&
  日大限之前的2017年,对中国的婴儿奶粉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有能力应对市场浪潮,最终留下来的企业自然是前途无量,然而想要“称王称霸”绝非一件易事,乳企的战略眼光高低和市场布局的能力将令国内乳业奶粉企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对于笔者而言,想说的只有一点,新政期限还有不足一年,能否捍卫住民族品牌?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希望在阵痛之后,中国的奶粉行业能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用信得过的质量和良好的口碑,捍卫中国奶粉行业的尊严和中国品牌的荣耀!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