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证有什么福利可不可以挂在不是福利的企业

评论:对福利企业不能光讲市场-中新网
评论:对福利企业不能光讲市场
  近年来,我省福利企业由上千家减少至300多家,有的倒闭,有的选择退出福利企业行业。作为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特殊企业,福利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福利企业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与普通企业一样,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福利企业比普通的市场主体承载了更多的责任,特殊的企业需要政策上的特殊照顾,这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必然要求。
  求解福利企业的困境,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程。1950年前后,国内各地广泛建立了由民政部门领导,烈属、军属、残废军人、贫民组成的生产单位。此后,社会福利生产统一纳入地方计划。上世纪80年代起,社会福利生产单位逐步发展为社会福利企业。在当前的福利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占很大比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福利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远超以前,经营者不得不对成本和利润更较真。一方面,残疾员工平均生产效率大多低于普通员工,且由于残疾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制约着企业更新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另一方面,福利企业虽可享受税收优惠待遇,但2007年国家对福利企业退税优惠作出每名残疾人每年3.5万元的上限规定。当“福利”的帽子成为难以承受之重,福利企业就可能倒闭或退出。
  从市场配置资源的角度看,效率低下的福利企业倒闭或退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从社会事业的角度看,原本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堵塞了,这又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很大程度上,福利企业的运行状况是经营者意愿、政府扶持、生产效率三方的博弈结果。鼓励民营福利企业继续做下去,有必要通过政策扶持,填补福利企业与 同行业普通企业客观存在的利润缝隙。当前,各级扶持政策不少,却太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效应。福利企业的普遍感受就是目前的政策扶持力度有所欠缺。根据福利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理顺各类政策规定,有效整合,督促落实,成为当务之急。
  不过,政策扶持须防止滑向另一端。过度的扶持,可能会对普通企业造成新的市场不公平,而政府“养”着福利企业,也不利于福利企业在竞争中成长。予以合理扶持与让其适度竞争,是硬币的两面。此外,还须警惕一些企业为了套取政策红利,假冒福利企业。据了解,一些福利企业并未向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而是给予残疾人一定的安家费,在接受上级检查时,才让他们回到公司充当职工。
  与此同时,还应关注残疾员工本身的发展。为什么很多福利企业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什么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冒出几家福利企业来?很大原因是很多残疾人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只能从事一些传统的手工工种。其实,一些残疾人如果能得到更多的关爱,得到更好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完全有能力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多为残疾人提供更均等的发展机会,才是福利企业背后更厚重的社会命题。作者 郑晓强
【编辑:叶攀】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福利企业骗税背后的渎职犯罪
福利企业骗税背后的渎职犯罪
访问次数: 12459
& & 福利企业是指安置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集中就业、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特殊企业。政策上国家对福利企业给予很大的优惠,减免各种费用和税款。然而近年来一些私营业主为了一己之利,利用国家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税款,且严重危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也导致福利企业监管部门相关人员渎职犯罪的发生。 & & 一、福利企业骗税背后渎职犯罪的特点 & & 渎职犯罪主要发生在福利企业认定和退税审核环节。企业骗税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非福利企业弄虚作假,假冒福利企业。另一种是具备福利企业主体资格,虚增残疾职工人数,提高残疾人上岗率,骗取更多的国家税款。这样加大了民政部门对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和税务部门在退税审批环节的执法风险。 & & 不作为是渎职犯罪客观方面的主要特征。福利企业骗税背后的渎职犯罪,主要表现为民政部门在福利企业的审批、日常管理和年检中以及税务部门在申请退税的审批和日常监控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怠于履行自身职责。存在着民政部门对福利企业主体资格认定不严格把关审核,税务机关只是在退税审核时到企业例行公事走一趟,以致在不符合福利企业标准时,不但发现不了,而且企业在申报减免各项税收时,仍能照常减免,容易造成玩忽职守犯罪。 & & 多因一果,责任分散,多为窝案、串案。福利企业享受先征后返税收优惠政策,涉及主体资格认定,申请退税上报材料及残疾职工上岗率核查、审批等多个过程和环节,涉及民政和税务系统,企业偷逃税收,就会牵扯到民政和税务机关多个相关责任人员,窝案、串案较多。 & & 二、减少福利企业骗税背后渎职犯罪的对策 & & 让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回归合理。福利企业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给残疾人搭建一个自力更生的舞台,然而却成为了不法人员窃取税收的平台。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企业主通过每年逢年过节时给残疾人送点小礼品,让残疾人将残疾证挂靠在企业,冒充福利企业骗取巨额退税。 & & 建立民政、税务等部门协作制约机制,严把退税入口,严格出口。税务机关要重视对福利企业退税优惠执法行为的事前监督,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减免税执法环节的事中监督,二者共同强化对税收优惠落实情况的事后监督,从而对福利企业退税实施全程监督,防止权利滥用,杜绝行政不作为。 & & 检察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检察机关要深入到企业中去,要能发现原案,深挖其背后隐藏的渎职犯罪。检察机关对此类案件的查处,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让福利企业这么一个不尽为人所知的事物呈现在公众面前。为什么这么多年,假冒的福利企业能够顺理成章地获取巨额退税,原因之一就是福利企业存在的很隐蔽,认证、年检、退税,企业、民政、税务,形成了一个闭路,不为外界所知,也不需为外界所知,福利企业就自然无风无险闷声发大财。(作者:沙立献,淮安市楚州区检察院)
目前尚未有任何评论!!
常用查询||||||||||||||||||||||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残疾证福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