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经济方案,路该怎样走

不知道的肯定以为是影视学院的学生在拍戏呢。
新郎的衣服已经被撕开,双脚也被透明胶带捆住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核心摘要&br/& “东北经济下滑是结构性下滑。”黑龙江省科顾委主任陈永昌不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这个观点。在他看来,东北经济轻工业过轻,重化工业过重,就像两条长短不齐的腿,短腿太短够不着地,长腿太弱没有劲,因此东北经济跑不快。东北振兴第一个十年主要是给东北经济补充营养,体质增强后第二个十年振兴就要动大手术。&br/& 在第二个十年振兴之际,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也给东北经济真正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br/&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哈尔滨、长春、沈阳报道&br/& “俺们这旮也有互联网+&a href=&http://s./t/cn/024/300024.html& class=&link_color&&机器人&/a&!”走到哈尔滨机场出口,大门上方的广告不乏东北式幽默。&br/& 今年一季度,东北经济数据公布后,人们又将目光投向这里。去年一季度黑龙江经济增速全国垫底,今年坐上这个位置的又是辽宁。&br/& 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去年以来全国舆论一直颇为关注这一话题,也有很多官员和专家无数次回应这个提问,当地更投入更多力量研究这一问题。&br/& 在此背景下,东北各地都在探寻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在东北振兴计划第二个十年之际,这个老工业基地究竟能否找到一条真正的转型升级之路?&br/& 上半年东北经济难现转机&br/& 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大力扶持东北经济,这一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6%、6.5%、5.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br/& 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到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代表团,就东北振兴问题与东北代表们进行交流。&br/& 今年一季度,辽宁经济增速仅1.9%,黑龙江和吉林分别为4.8%和5.8%。4月份,李克强赴吉林现场督战东北经济,他在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分析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研究推进东北发展相关工作。&br/& 目前,5月份各地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东北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br/& 6月11日,黑龙江省召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对黑龙江前五个月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运行压力仍然很大。&br/& 黑龙江面临的主要压力在大庆,大庆油田今年继续减产,产量将下降150万吨,此外佳木斯、鹤岗、双鸭山、鸡西四大煤城发展形势也不见好转。&br/& “大庆油田到明年或许减到3250万吨,按照现在油价下跌的水平,一年的GDP大概要减少100多亿元,财政税收减少50~60亿元。黑龙江经济下滑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这。”黑龙江省科顾委主任陈永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国家治理大气污染逐步减少燃煤量,再加上进口煤炭冲击,四大煤城依然没有好转迹象。&br/& 2014年吉林的经济数据要比黑龙江和辽宁好看一些,但和全国水平仍有差距,而且是吉林省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br/& 与黑龙江类似的是,吉林省经济结构比较依赖汽车工业,但今年前五个月一汽大众销量下跌,5月份销量下滑近20%。一汽大众及其配套的企业效益下滑,这对吉林省今年的经济造成较大影响。&br/& 进入二季度,吉林省工业增加值由正转负,从3月份的同比增长3.8%下滑到4月份的-1.2%,5月份再下滑到-2.9%。不过,吉林已经算是东北地区增长势头不错的省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1~5月份吉林省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在东北地区唯一保持增长势头,黑龙江和辽宁分别是-0.3%和-6.1%,都排在全国后三名。&br/& “2014年吉林省经济增速从一季度开始下降,第三季度降到6.0%的最低点,第四季度回升。但是今年就更差了,今年第一季度是5.8%,比去年最低的第三季度还要低。”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由于汽车产业形势不好,所以第二季度不乐观,下降的可能性大一点。&br/& 从一季度以及1~5月份的数据看,辽宁省的经济下行压力比黑龙江和吉林更大,辽宁的产业结构中重化工占很大比重,这也是它一月份下滑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br/& “目前来看,(辽宁)经济形势还是挺严峻的。”辽宁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季度由于重化工业不景气,辽宁受到的影响比别的地区更大。&br/& 新十年东北如何再出发&br/& 从2003年中央启动东北振兴开始,现在已经到了第二个十年振兴阶段,然而国内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问题又爆发,第二个十年似乎举步维艰。&br/& 东北振兴第一个十年正当好时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于重化工业的需求不断上升。而东北经济正是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为主要结构,正好迎合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需要,因此第一个十年振兴期间,东北经济取得了不小成就。&br/& 但是,当这个浪潮过去之后,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加剧,中国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东北重化工业面临着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的双重困扰。&br/& 这个问题从2014年一季度黑龙江经济增速全国垫底开始显现,作为典型的老工业省份,黑龙江的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工业,大庆的工业产值一度占到全省的90%以上,到2014年也还占将近一半。&br/& 但是大庆油田开采半个多世纪后,石油产量不断下降,从最初高峰时期的5000多万吨降到去年的4000多万吨。不过,从2007年开始稳产在4000万吨的这个底线也被突破,自从去年开始出现量价齐降的局面之后,现在大庆每年要减产150万吨。&br/& 大庆工业增加值下降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黑龙江经济从此开始进入下降通道,而随着大庆石油产量进入3000万吨时代,黑龙江经济这根石油支柱就又细了一圈。&br/& 屋漏偏逢连夜雨,佳木斯、鹤岗、双鸭山、鸡西四大煤城在资源逐渐枯竭之际,又遭遇煤炭价格跳水,控制这四个煤城煤矿的龙煤集团严重亏损,需要政府拨款帮助渡过难关。&br/& 同样依赖重化工业的辽宁面临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辽宁省曾提出发展沿海重化工产业带,在大连、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地区布局了一大批重化工项目。吉林三大支柱产业除了汽车和&a href=&http://s./t/cn/061/000061.html& class=&link_color&&农产品&/a&加工外也包括化工产业,自然难免受到影响。&br/& “东北经济下滑是结构性下滑。”黑龙江省科顾委主任陈永昌不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这个观点。在他看来,轻工业过轻,重化工业过重,就像两条长短不齐的腿,短腿太短够不着地,长腿太弱没有劲,因此东北经济跑不快。东北振兴第一个十年主要是给东北经济补充营养,体质增强后第二个十年振兴就要动大手术。&br/& 不过,在国家层面目前尚未出台第二个十年振兴规划,而东北各界对此颇为期待。去年虽然出台《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但只是针对短期的问题,而非长期规划。&br/& “前十年基本上是解决外围的一些问题,现在谋求解决深层次的矛盾。”辽宁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新十年通过国家支持彻底解决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遗留问题,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br/& 而在第二个十年振兴之际,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也给东北经济真正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br/& 东三省争相布局新经济&br/& 在东北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态势下,三省都急于寻找解决办法,既保持传统产业的持续增长,又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各省都把目光投向“互联网+”等新技术。&br/& 今年4月份,辽宁省召开绿公司年会,将马云等互联网界商业领袖请来讨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经济潮流。新省长陈求发刚上任就提出,要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企业依靠“两化”融合向价值链高端跨越。&br/& 辽宁省还提出实施电子商务四大工程建设,包括实施企业上网工程、“O2O”网上商城普及工程、电商服务企业壮大工程及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拓展工程,推动辽宁省产品通过互联网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计划到2017年,引进1000家电商企业及服务电商的企业,以带动本地电商服务企业快速发展和提高。此外,还在酝酿出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意见》、《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br/& “这方面辽宁目前还是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占的比重还比较小,包括机器人产业也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张万强表示。&br/& 在这方面黑龙江也不落后,在年初推动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后,省长陆昊在各个场合不断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发展。6月3日,黑龙江省专门召开“互联网+”推进工作会议,陆昊在会议上表示,努力开创全省“互联网+”工作新局面,促进创新创业,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汇聚新动能。&br/& 值得一提的是,陆昊在会议上向政府部门和企业人士推荐了三本关于互联网经济的经典著作,凯文&凯利的《失控》、《新经济新规则》和杰里米&里夫金的《零边际成本社会》,他强调要特别关注用互联网经济的新理念看待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商业模式。&br/& 目前,黑龙江省科顾委主任陈永昌正在牵头制定《探索互联网+10项行动方案》,试图通过互联网+金融、商贸、工业、农业、林业等十大产业,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探索路径和方向,并以此培养全省经济的新增长极。同时他建议在黑龙江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和突出互联网+。&br/& 陈永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黑龙江产业定位是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并不多,原来就是一些电子信息产业,但现在互联网+具有带动辐射效应,所有的主导产业不加进来就可能被淘汰。&br/& 吉林省更是采取实际行动,6月3日连发两道文件都与“互联网+”等新经济相关。其中《关于促进吉林省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将云计算创新作为突破口,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试点示范,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以此提升改造吉林省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健康等支柱和优势产业。&br/& 互联网+能否振兴东北?&br/& 实际上不只东北,全国各地都在关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问题是,这是否适合东北以及全国各地的发展?换句话说,互联网能否加得起经济结构沉重的东北?&br/& “互联网+是东北地区发展的一个机会。”吉林省智库秘书长刘庶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是价值重新发现,它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将导致生产方式的重组,东北要紧抓这种新业态新模式。&br/&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老工业曾经创造了辉煌,但现在更多的是东北发展的沉重包袱。从去年至今,东北地区经济下滑主要是这种老工业产能过剩,又无法满足新的高端需求。但互联网+等新技术则给老工业焕发新春的机会。&br/& 今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用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制造业,打造智能制造。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制造业一直是当地的优势,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些制造业已经落后了,急需用智能制造提升其水平。&br/& “现在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其中也涉及到传统的制造业用互联网+的新技术和发展模式怎么提升自己,如果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把调整产业结构和它结合起来,整个的产业链能融入到新经济当中,对于它的产业的升级是非常有好处的。”张万强表示,辽宁这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地区,制造业怎么转型升级跟互联网+是密切相关的。&br/& 那么如何改造这些传统产业,将东北基础深厚的制造业转变为智能制造?&br/& 目前,各省都在探索道路,除了政府鼓励引导之外,更多的还需要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既要在生产销售等链条上引进互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上也需要运用新技术。&br/& “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制造,把产品的设计制造智能化,把产业的运营和管理智慧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技术等力量,给东北的传统制造业大省带来一次新的飞跃,把制造大省变成智造强省。”陈永昌表示,这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给东北带来的一次机遇。&br/& 当然,除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之外,运用新技术来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当前东北转型的另一条道路。&br/& 这些年来东北经济的问题在于新兴经济占比过少,从而难以扭转旧有产业结构,而互联网+等新技术给了这一地区新的机会。&br/& “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有一定地位,从发展智能装备这一点上来看,现在辽宁机器人产业发展还不错,我觉得最大的机会在辽宁省,因为它是一个新兴产业,一旦有一个企业搞得好其他企业跟着就做大了。”孙志明认为这些都是科技密集型产业,东北的优势不是很明显。&br/& 在看到这些产业带给东北的机遇之外,还要看到新技术新经济在东北会遇到的障碍。&br/& 作为一个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进入市场经济的地区,东北的体制性问题比较突出,强政府弱市场的特点比较明显。因此,要发展新经济,首先东北地区的各个政府要转变自己的职能。&br/& 刘庶明认为,在互联网+等技术推广的背景之下,东北地区首先应该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运用这些新技术,使得政府更加透明、高效。正因为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的大政府格局,在这方面进行改革,产生的推动效应更加明显,更有震撼力。&br/& 除了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要大众解放思想,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在创新意识方面,东北仍比较欠缺。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东北人,而是在这样的体制和社会环境之下,人的思想观念受到约束,产生某种依赖,因此缺乏创新动力。&br/& 孙志明表示,东北的转型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有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方面,要打造新的环境,这才能创造适合新经济生长的土壤。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86147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试关于振兴东北经济的若干要素.pdf3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内容提要 如同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
战略举措。东北经济的问题有其特殊性和典型性,如何在原有计划色彩浓厚、国有企
业占主导的环境中实施地区经济振兴,不仅关乎东北地区的民生,更关系到国家的产
业布局和整体经济发展,并对我国在新世纪继续坚定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具有重
要意义。 市场经济需要由其微观主体所主导,在一个社会里,企业是发展经济、创造社会
财富的基本主体,因此,在特定意义上说,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是振兴该地区的企业。
鉴于此,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理论为
指导,解析了东北地区“早期繁荣、中期停滞、后期衰退”发展轨迹的制度原因,在
此基础上对振兴东北经济的若干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开展东北经
济振兴应摒弃计划经济思维,着手于市场微观主体及政府的改革,真正建立起市场配
置资源的经济机制。本文的第~个部分对东北经济进行了简要介绍,揭示出东北经济 “早期辉煌、中期停滞、后期衰退”的发展特征以及该地区的企业发展和地方政府运
作的状况;第二个部分简要介绍了现代企业理论,从中总结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
求和前提条件;第三个部分以现代企业理论为指导,详细分析了产生东北经济“早期
辉煌、中期停滞、后期衰退”的根本原因:第四个部分则以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要求
和前提条件为准则,具体从构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培育经理人市场以及政府职能转变
三方面分析振兴东北经济和推动企业发展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镱建议。根据分析,
本文提出的观点是: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出台 2030年成全国重要经济支撑带
作者: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  《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这是时过13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出台促进东北崛起的意见。  此前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此后2009年、2014等年份,国务院也分别出台了促进东北振兴的政策。  当前,东北经济仍下行压力大。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经济增速分别为5.7%、6.5%、3%,  黑龙江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宋魁告认为,东北资源条件好,有后发优势,只要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东北经济就会有希望。  东北新战略振兴  2003年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  此次新颁布的《意见》则指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  其中,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意见》称,近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比如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东北经济持续保持低位,未见有大的好转。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综合研究所负责人衣保中认为,东北经济的主要问题是过去产业集中于原材料、能源等重工业领域,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会发展很快,但是经济下行时,则受影响很大。  此外,东北国企比重大,“下一步国企要深化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经济活力。”衣保中说。  就,《意见》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使其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的新机制  解决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new Date().getHours();东北振兴的区域经济路径;首先,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引领振兴东北战略;东北地区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富裕,国有计划经济条;调控区域经济差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科学地调控区域经济;(1)均衡与非均衡问题;(2)效率与公平问题;(3)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4)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社会、文化差异问题;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1.理顺利益关系,明晰各级政府
东北振兴的区域经济路径
首先,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引领振兴东北战略。巩固和提升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地位和功能,是振兴东北地区的关键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这些基地产业均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地区或跨国公司的日益强烈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竞争优势。国际经验表明,一个产业竞争优势决定于其所在地区的区情,而在众多区情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配套条件以及企业战略行为、组织和同业竞争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所构成的“钻石体系”。传递并丰富“钻石体系”力量,培育区域竞争力,是建立起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一直在采取措施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但总体上来讲过去主要是就工业论工业。因此,振兴东北地区必须跳出就工业论工业、就产业论产业的思想,借鉴国际经验,从丰富和传递东北地区“钻石体系”力量高度,去建立产业竞争优势,从而巩固和提升东北地区经济地位和功能,实现东北振兴。这就是说,要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引领振兴东北地区战略。
东北地区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富裕,国有计划经济条件优越,利用这种资源和条件具有相对高的比较利益。由于这种比较利益的存在,使得转向依靠知识、技术和发展非公经济的转换成本很大。因此,振兴东北地区战略关键在于降低转换成本。要鼓励民间自主创业,通过民间创业推进产业和城市转型。建议调整国家资金投入方式和方向,实施国家东北地区创业专项支持计划,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业特别补贴,大力鼓励和支持东北民间创业或国内外创业者与东北民间的联合创业活动。要进一步从强调项目投资、技术改造和脱困向强调企业改制的思路转变,把最大限度降低转换成本、增加转换收益作为国企转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特别财政政策的配套支持下,采取股份制改造、租赁、并购等多种途径,改制国有企业。 要实施南向战略。为了最大限度地开拓腹地、利用区内外规模和集聚经济,东北地区必须实行南向发展战略。南向可以最充分地发挥本地规模经济和集群经济的作用。
调控区域经济差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科学地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妥善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1)均衡与非均衡问题。力求相对均衡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各地区均衡发展,进而使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理想、富足的生活。但是,这种均衡发展的到来首先要以非均衡发展为基础。现阶段,我们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非均衡发展的存在,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始终充满活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效率与公平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因此,注重效率是我们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但是,单一追求效率又往往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增大,降低效率亦未必产生公平,而极力推行公平往往需要牺牲效率。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以使经济发展既有效率又有公平,使社会逐步走向和谐。
(3)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是,我们也应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要加快构筑新的增长机制的步伐,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4)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社会、文化差异问题。毋庸讳言,各地区存在着的不同社会、文化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也有助于区域社会、文化差异的缩小。有鉴于此,我们在调控区域经济差异时,应注意将区域社会、文化差异调控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它们和谐互动,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1.理顺利益关系,明晰各级政府职能。建立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扩大内需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客观需要,是区域投资集聚与扩散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协调的区域发展机制,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明晰各级政府职能。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像企业一样形成完全的市场导向机制,其政绩不能在市场框架内合理评价,短期行为成为地方政府的通病,中央政府不得不通过行政手段不断干预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结果导致地方政府的合理经营机制也无法形成。不同级别的政府长期处于政策博弈的状态,难以形成共赢的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就是划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和财产边界。要进行制度改革,尤其是各级政府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形成责权利统一的区域经营主体。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行为(非市场),只能通过制度的改进来解决,因为在给定的制度框架下,各级政府天然具有追求辖区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和动力。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中央政府尽管可以利用权威地位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矫正,但成本会增加很多,效果却未必如其所愿。
2.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 。目前有关区域经济合作,比如“9+2”或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基本上都还是强调省与省之间的合作。这都是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理解为是省与省之间的行政或经济联系,或者是中央来调节的经济行为。而事实上,区域之间能否实现经济合作和怎样实现经济合作,从根本来说不是行政行为,而是经济行为。主要不是取决于政府之间的愿望,而是取决于产业之间的联系,取决于这种合作能否对两个或几个区域之间产生互补互利的共生关系,取决于资源、市场和生产要素能否在这些合作区域之间实现通畅的流动,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是市场要素的整合。同时,区域经济整合也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干预,如果中国的区域整合没有政府必要的干预,那么区域经济的自发整合就会出现竞争越来越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出现地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的现象。同时,没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难以打破行政分区的壁垒,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政府与企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两只手,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总设计师、总规划师,而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两者分工合作的好与坏,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3.促进名牌战略实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一个地区商标数量的多少,特别是驰名、著名商标数量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和经济实力,名牌战略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创建名牌为契机,集中发展驰名、著名商标的产品,发展名牌企业群体,形成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特色,进而使名牌企业群体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主体,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打造名牌是企业的主要任务。但名牌战略也需要政府的推动,政府应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促进环境优化,扶持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为名牌经济的发展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创造环境。
4.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国外经验告诉我们,一国工业扩散化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要想让欠发达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其根本。因此,必须重视培育人力资源,形成各种人力资源发展措施。
同时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可看到,科技创新贯穿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继承性,随着经济成长阶段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优势的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发展,而必须充分发挥原有优势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产品和市场等先天之利,培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科技创新的作用便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来。要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达致协调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5.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要有序推进。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平衡性。从世界角度看,因自然环境的主导作用,区域经济分布的不平衡具有恒久性。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任何区域在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又走向未来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区域发展条件的不断变化,各个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就存在着明显发展阶段,这种客观存在的不同阶段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在特定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超越经济发展的阶段,但在一般情况下,那种“超常规、跳跃式”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的战略是难以实现的。
那种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规律,盲目地追求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可能还会导致宏观效益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时,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制订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战略,有序推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外资与中国区域经济
一、对区域资本形成的影响
目前,中国直接吸收的外商投资85%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分布的这种不平衡性特点,将会对各地区的资本形成,继而对地区经济增长、工业化进程、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就业和创新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则不太明显。
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GDP估计增长率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分布的差异引起的。外商在华投资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导致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对区域工业化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大体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其中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西部地区至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这种差异性,除了历史因素、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外,外商直接投资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在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的大规模进入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而中西部地区这种作用并不明显。
四、对区域对外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主要是依靠外商投资企业来推动的。由于外商在华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因此,外商投资的大规模进入有力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贡献较小。在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已经成为推动进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力量,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这种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五、投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将通过多种直接和间接的途径,促进所在区域的科技和制度创新。从直接影响来看,外资企业将通过技术进出口、新产品开发以及采用新的营销和管理方法,刺激区域的创新。从间接影响来看,外资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将会通过人员流动、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示范效应、模仿和学习等途径传递扩散到周围的其他企业。事实上,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进入已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十分相似。2002年,广东、江苏、上海、天津、福建、北京、辽宁、浙江和山东等9个沿海省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97.3%。这些省市也是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分布高度集中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企业 FDl 区位分布的现状
使资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 , 可以进一步扩大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规模 , 带动我国产业调整和结构优化 , 促进出口等等。 企业投资区位的选择对企业能否获得FDI所带来的好处有重大影响。
从总体上看 ,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 但多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仅在港澳地区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总数的1/3, 其余的主要分布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北美等地。从具体的国家和地区来看 , 除港澳地区外 , 日本、泰国、 新加坡、阿联酋、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分布较多。
我国企业目前这种投资区位的分布状况与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中国企业FDI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 这就使我国企业在FDI地域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地理位置临近 , 人文条件相近的国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投资的风险 , 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企业发挥其自身的比较优势。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中国企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投资。通过向发达国家进行渗透以及相应的转移机制 , 将在发达国家获得的大量技术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国 内 , 这有助于国内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国际市场行情 , 从而优化国内企业的各 种经营活动 , 并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二、影响我国企业 FDI 区位选择的因素
企业进行FDI区位选择的决策时 , 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
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贸易制度和法律的完备程度等。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因而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 是不同的。对企业来说 , 这类因素既具有必须服从的强制性 , 又具有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 , 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重点探讨制度因素的作用。
环境因素又分为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 , 人口状况和收 入水平等。由于经济环境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最直接 , 因而在考察国外投资环境时 , 各国 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应当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 ;自然环境是指东道国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 如果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目的与东道国资源的富裕程度密切相关 , 那么对自然环 境的调查分析也将是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区位决策的重要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 FDI 区位选择的策略
一般认为 , 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时 , 应充分分析东道国的区位优势 , 并按照产业的发展水平 , 向与本国产业发展存在梯度的国家进行投资 , 投资的结果应是使企业在产品的生产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 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已趋于成熟 , 在我国市场上出现了饱和和过剩现象 , 因而这些行业适于向 外进行投资。那么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进行FDI区位选择的决策呢 ?
从投资东道国的类型看 ,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投资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而发展中国家 , 特别是东南亚国家 , 由于与我国存在地缘上的邻近性和产业上的互补性 , 考虑到在邻近国家 投资的风险性比较小 , 因而东南亚国家应该是我国企业目前投资的重点。我国企业在这些国 家和地区的投资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 , 不仅经济技术相近 , 有着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互补 关系 , 而且在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 便于我国企业开发其市场。
发达国家市场基础条件优越 , 人均GDP高 , 市场容量巨大 , 其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 , 管理和运作规范 , 因而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非常大。由于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的落后状况 , 使我们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相对劣势 , 因而我们现阶段不宜在这些难以发挥企业优势的市场上进行大规模投资。
从适合进行投资的行业看 , 我国目前对外投资的行业应将小型制造业、资源开发业和轻工业作为重点。而这些行业的技术比较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 , 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 , 对于我国一些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和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制造业 , 应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 , 降低产品成本 , 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一般处于我国产业的下游梯度 , 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潜在的比较优势。
从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看 , 在进行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时 , 应注重寻求产业群集 , 以获取区域创新优势。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选择区位时 , 应有意识地将业务设在靠相关公司群集的地点 , 因为群集集中了资源和能力 , 如要求苛刻严格的买方、专门化的供方、高级人力资源、金融机构和发展完善的支持机构等等。处于群集中的企业很容易获得研究开发、 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 , 从而获得相关技术 ;同时 , 完善而集中的产业体系更强化了对相关产业领域的研究力度以及对新技术等创新资源获取的便捷性 , 使企业的创新更具有优势。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 可先着重于邻国或与我国有长期外交关系的发展中国家 , 而后再向其它地方发展。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对外投资的低级阶段 , 因而更需要集中经营资源和实力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国外经营基地。现阶段 , 保持这种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布是有现实意义的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目前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的共有16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
在三大都市圈中,长三角所属的江浙沪发展潜力最大,该区域不仅有上海这一龙头城市,而且周边地区的发展成熟度高,协作配套能力强。由于外资逐步向长三角区域集聚,与江浙沪的完备产业体系相结合,长三角、江浙沪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动力。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在占全国土地面积1%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国7.25%的城市(地级以上的城市)。这些城市及所管辖的70个县(市)与上海经济存在密切的联系。随着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内的产业分工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有助于上海增长极的经济扩散。
以上海为核心的该区域发展目标指向是成为世界性的市场和服务中心之一,并成为全球制造业高地。其发展的主要抓是以金融市场和航运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为手段,加快资金、资本和货物流转,在这基础上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层次,特别是促进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大规模吸引外资,在这一区域奠定世界性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产业的发展基础,成为推进和提升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产业布点区域。
长三角都市圈:以市场服务业中心及制造业高地为其发展目标,主要功能定位于提升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尤其是提升工业化基础DD装备业水平。其产业发展将经历由“重(重化工业)、套(成套设备)、全(产业链)”转向“轻(高端部门及产业服务)”的较长过程。在科技发展方面,主要瞄准产业发展的系列技术创新突破为主。在市场服务业方面,主要建设和发展以金融和航运(资金流和物流)为主体的市场服务体系。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在进一步增强协作联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如何营造具有全国性、全球性的区域突出优势和功能。 长三角应成为吸引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领头羊,成为中国的产业高地和经济中心。并逐渐把产业的控制部门和高端部门留在中心城市,而把协作配套业务向周边地区及全国扩散,并借此延伸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辐射半径和影响区域,把产业做大增强作为服务业扩张的基础和依托。长三角都市圈的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装备产业、信息产业、造船产业、能源设备产业等,将在全国做成一流水平。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中心和产业布局重心,已经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上海必须实行“双辐射”战略。
所谓的“双辐射”战略是:我国主要以大市场的优势和充分供给的高素质劳动力优势接受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和充裕资本的辐射。这种互补快速有效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各方面水准,其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主要瞄准发达国家市场,而我国不断增长的制造能力,则主要是瞄准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以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和资本辐射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广阔市场和低成本劳动力实行互补;我国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在沿海地区的集聚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沿海发达地区也将产生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互补。总的态势将是:就国家间的经济协作来说,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辐射和互补,另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对周边及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辐射和互补;就国内来说,一方面是我国沿海地区接受跨国公司的辐射和互补,另一方面是沿海地区在接受的技术和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后,将大规模地展开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互补。在这进程中,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圈无疑是处于“双辐射”的枢纽转换地位。
只有在产业和能力集聚到一定程度,其辐射能力才能体现和实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圈应该有意识的加快“双辐射”模式的运作:如以上海深水港为核心对周边地区港口资源的整合;以上海资本市场为核心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拓展和整合;以上海汽车产业为核心对周边地区汽车产业的整合及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以上海宝钢为核心对周边地区及全国钢铁产业的整合;以上海石化产业为核心对国内石化产业的整合等。在这方面,特别重要的是以上海及长三角的制造业能力、金融实力、相对技术优势的组合,形成综合性的开发能力,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辐射和互补,并积极开拓对发展中国家及全球市场的辐射和互补。
以此为目标,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是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两翼的产业现代化和配套能力为支撑,而江苏和浙江的发展应该以做大、做强上海综合经济实力为其长远发展的依托和动力。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各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我国经济格局的演变为视野,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协作联动,加快长三角都市圈内部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融合,培育和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优势。
长三角都市圈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该区的加工工业具有较强的开发设计能力、综合配套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对国外新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及相当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同时,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快调整,以上海金融、航运中心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正趋向高度化,向生产者服务业方向提升。这样的产业发展态势为长三角区域、为全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产业的系统支撑。
长三角区域历史上的经济联系纽带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联系和经济纽带。珠三角是在一个行政区划内的经济布局和产业联系,从全国层面来看,加快长三角都市圈建设的目标是要在全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中起到整合性、龙头性的作用。目前三个都市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需要有一种功能上的组合,从而形成更为合理有效、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国民经济整体框架。由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如果长三角都市圈的功能定位能够进一步明确和突出,区域协作联系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将对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起到整合和带动作用。21世纪中国经济将可能形成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中心、珠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冀北圈为南北两翼的发展态势。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新进展
首先,推进一体化的理念、机制不断深化和完善。主要体现在:长三角的最高层次协调会开展专题研究,有共识地进入规划阶段,规划制定后就马上落实具体项目的实施;首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出台;在交通、人才开发、信息等领域的一体化协商机制初步确立;国家发改委决定制定长三角区域规划。
其次,具体领域的一体化有实质性举措:交通方面、市场和工商监管方面、人力资源方面、信息方面、金融方面、企业互动方面;同时,在科技、统计、对外宣传、文化产业、旅游业等领域的一体化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趋势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长三角的竞争优势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长三角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业联系较密切,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紧密,在长三角区域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次,中心城市上海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其他城市与上海接轨、联动发展的意识也较强。这都有利于长三角的整合和协调发展。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产业基础、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都优于珠三角,随着区域发展更加趋于协调,经济高速增长势头仍将持续,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领军地位必将进一步巩固。
经济增长动力继续由内资带动向内外资并举转变。
FDI的区位选择:中国FDI的时空异置与西部劣势
1、从区域分布看,FDI明显呈“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从地区分布看,在全国累计FDI中地位最重要的省、市,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2、从省际差异来看,FDI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沿海发达省份,广东、江苏、福建、上海三省一市集中了全国总投资的50%以上,
3、从变动速度看,各地区FDI的增长率差异较为明显,且波动幅度差别较大。
1990年以后,中部地区FDI增长率高于东部,而西部FDI增长率却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1997年以后,东部和中部FDI均出现下滑,而西部地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00年各地区的FDI增长速度均有所恢复。从总体看,由于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基础较差,FDI对优惠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变动表现得十分敏感,其升降幅度显著超过东部和中部地区。
4、从相对规模看,各地区差异更为明显。2000年,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超过平均水平的只有9个,广东最高。中西部地区18个省份低于平均数
我国FDI区域差异显著,不仅在外资规模的绝对差距上,更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规模等诸多方面。
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梯度差异性,呈东高西低的特征。东部地区FDI对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FDI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具有波动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2、FDI的效率对中国区城经济的影响:投资效率在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它也是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1995年以后,国内投资数量和FDI数量的贡献度均出现下降的趋势;同时,投资效率差距的贡献度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FDI和国内投资的效率差距所起的作用持续增加。投资效率因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
3、FDI与区域经济制度变迁的相关性分析:区域制度变迁与FDI有较强的相关性;地区企业非国有化程度、政府行政效率、经济外向化程度与地区FDI之间具有良性的互动效应,地区资本要素市场化程度越高,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越大。
可见,FDI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导致中国区域制度变迁失衡的重要因素,而区域制度变迁的非均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FDI在区位分布上的非均衡态势。中国区域制度的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非国有化程度、要素市场化程度、区域经济的外向化程度和政府有效干预度均是由东到西梯度递减,表明中西部地区体制改革进程缓慢,体制变迁严重滞后。
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1、中国的对外开放是率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
东部沿海地区因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经济技术基础较好,吸引了进入中国的绝大部分FDI;形成一种区域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为促进外商投资逐步西进,今后除继续搞好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
2、投资效率代替投资数量成为形成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
国内投资还是FDI,数量差距在形成区域经济差距中的贡献度正在逐步缩小,而效率差距的贡献度却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必须转向提高引入资本的质量,增加国内外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在西部开发中应更多地依靠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使资金在寻求效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得到合理配置。第一,加快西部地区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的市场化程度,这是增强投资效率、提高投资质量的根本出路;第二,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西部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单位资本投入的总体回报率;第三,提高引入资本的技术含量,促使外部投资充分发挥拉动本地经济增长的作用;第四,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提高资本要素的综合产出效率。
3、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影响FDI区位选择偏好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源于并服务于FDI的流入:东部地区制度环境的完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行政效率的改善,形成了FDI与制度变迁相互推进、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区位条件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当前,西部地区应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来吸引FDI,并以FDI的流入带动西部地区的制度变迁,力求形成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吸引FDI→加速制度创新的良性循环,促进区域制度变迁的协调发展。
4、调整投资的空间分布,处理好国内投资和FDI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高等教育、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东北振兴的区域经济路径69等内容。 
 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所有制结构、 东西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 2003 年上海填空南水北调工程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振兴东北,是新一届政府...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振兴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振兴东北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第一代主导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全国 商品粮...  “十三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主推“四+三” 新一轮东北振兴再起 航 〖今日头条〗 “十三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主推“四+三” 新一轮东 北振兴再起航据经济参考报...  二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出现了重大的路径转换,中、 日、韩 3 国领导人...一、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态势的形成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政府着眼于...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 暂无评价 2页 2.00元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走重化工业化的振兴道路, 必须以区域经济一体化 对抗区域经济...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析 摘要: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凭借着地缘优势建立了...2009 年,国 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又通过了 《关于进一步...  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研究:东北振兴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长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与大举开放开发的华南,华东沿海地区相比,东北经济的发...  努力补齐民营经济这块短板 张占斌 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激发东北地区民间投资 先行先试的活力,探索东北在对外开放中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  加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研究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加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研究 摘要: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观察报 走出东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