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业对居民生活水平调查报告有哪些影响

当前位置:
>>>(1)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哪些?简析图表中因素对居民生活消费的影..
(1)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哪些?简析图表中因素对居民生活消费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针对连创新高的CPI涨幅,国家可以运用哪些宏观调控手段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分析题难度:中档来源:0103
(1)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根本原因,此外,还有物价因素、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国家政策、消费观念等。图表揭示了我国消费品价格,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快。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会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降低居民消费水平 (2)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目标。 (学生回答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可酌情给分。)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哪些?简析图表中因素对居民生活消费的影..”主要考查你对&&宏观调控,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水平,影响消费水平的其他因素&&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宏观调控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水平影响消费水平的其他因素
宏观调控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财政政策的含义: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含义: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1、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2、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④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1、分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宏调原则:“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宏观调控的创立: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比较快;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反之,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3、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增加居民收入,农民收入,完善社保,缩小城乡差距。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物价上涨对不同消费群体影响是否相同?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但物价变动对不同消费群体影响是不同的。对高收入群体来说,物价上涨虽然会增加他们的消费开支,但对其消费水平影响不大;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生活必需品(如食品消费等)的支出在其消费总支出中会占据较大的比重,相比之下高档品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据的比重较小,物价上涨对其消费水平影响较大。
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制约。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降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但是如果物价持续下跌,出现过度的通货紧缩现象,也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限制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从而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其实,消费水平根本上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而不是取决于物价水平。此外,家庭消费水平还与家庭人口数量有关。──般来说,在包括收入水平在内的其他所有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提高,则家庭消费水平降低;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下降,则家庭消费水平提高。 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全面地正确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
(1)消费从根本上说,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这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表理形式。从这一点看,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国民经济。 (2)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品的价格。①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就会提高。可见,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家庭可支配入的多少。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收入。②在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成为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品价格水平提高,则家庭消费水平降低;反之则提高。控制消费价格上涨,是维持家庭正常消费的有效途径。&(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原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影响消费的因素:
发现相似题
与“(1)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哪些?简析图表中因素对居民生活消费的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209798158122049137690137477137430郊区旅游业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郊区旅游业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价格改革的不断推进,物价经历了几次大的起落,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物价再度升温,对经济社会特别是居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中央把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把控制物价上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本文拟通过对近期物价上涨与前几次物价上涨的比较,分析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提出减少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本轮物价上涨的特点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30年,我市的物价运行轨迹类似“坐过山车”。这其间经历了四次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波峰分别出现在1985年、1988年、1994年和2007年至今(见下图)。每一轮物价上涨各有其特点,对于目前这一轮物价上涨与前几次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独特之处。        相同点:食品类涨价成为拉动各时期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几次物价较大幅度上涨都是由于食品类中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诱发的,各波峰年与上年相比,1985年、1988年、1994年物价分别上涨15.4%、30.4%、28.9%,今年上半年物价比上年同期上涨7.0%,其中这四次食品类涨价对消费价格总水平拉升的影响程度都在65%以上。由此可见,这几次物价上涨都是以食品价格上涨拉动为主,只是各时期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不同点:本轮物价上涨与前三次大幅度物价上涨比较主要有三个方面不同。    1、上涨原因不同。1985年,我市物价比上年上涨15.4%,首破两位数。该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可概括为“投资和消费的双膨胀”。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宏观调控措施,使物价涨幅在1986年回落到6.5%。    1988年,物价涨幅高达30.4%,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记录。由于实行“价格闯关行动”,使各地物价快速上涨,并引发了“抢购风潮”。面对这次物价大幅上涨,中央迅速做出反应,对经济实行全面“治理整顿”,我市的物价涨幅也由30.4%回落到1990年的1.6%,为改革开放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价格波动。    1994年,我市物价再度大幅上涨,为28.9%。邓小平第二次南巡,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是这一时期的两大明显特征。同时,在经济过热中金融行业有所失控。为此,政府再一次采取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打压物价。经过3年调控,1997年我市物价涨幅回落到3.6%。    2007年以来又迎来了新一轮物价上涨。2007年我市物价(CPI)上涨4.2%,步入2008年,我市物价月度涨幅屡创新高,4月份同比上涨7.9%,是1997年2月以来CPI月度最高涨幅,今年上半年同比上涨7.0%。这一轮物价上涨,突出表现在猪肉、粮油蛋等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国际性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输入性影响及货币流动性过剩等。    2、表现形式不同。2007年以来物价总水平的大幅上涨,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前三次都是需求拉动性的通货膨胀,表现的是价格全面上涨。如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8.6%,居住类价格上涨4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3%。而本轮涨价表现的是结构性上涨,今年上半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2%,而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还在继续下降,如电视机、照相机、轿车和手机等商品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1%、13.6%、4.0%和19.3%。    3、内外环境不同。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各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经济学家预计2008年全球平均通胀率为4.2%,明显高于2007年的3.2%以及2008年初预计的3.6%。因此,这一轮物价上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伴随着全球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以往几次大幅度物价上涨主要是国内需求、投资的过度膨胀所导致的,当时我国经济的开放水平有限,跟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是很强,对外依存度较低,国内因素是导致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而目前的物价上涨是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已融入到世界经济潮流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因此,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共同导致了流动性过剩,从而引发了较为严峻的物价形势。          二、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纵观30年来几次大的物价上涨,特别是去年以来本轮的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物价上涨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是物价上涨使城乡居民的名义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有效需求的增长,改善了微观经济运行环境,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盈利企业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和渔农民收入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大幅上涨,国家必然会采取包括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从而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从我市几次物价上涨的峰值年份来看,1985年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9.6%;1988年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3.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39.2%;1994年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6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40.1%。均为近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峰值年份。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252元,同比增长12.4%;渔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981元,同比增长16.0%。    二是物价上涨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和社会节约意识的建立。资源性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社会消费行为,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社会节约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缓解资源能源供需矛盾。以煤气为例,近几年我市管道煤气价格多次上调,促使居民煤气消费量减少。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管道煤气消费量从2005年的19.3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17.6立方米,年均下降4.5%。    物价上涨特别是大幅上涨带来更多的是消极影响    (一)物价上涨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1、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减缓。物价上涨虽然使居民的名义收入增加,但实际收入增长并不快。物价上涨一般伴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的提高,冲减了农产品涨价带给渔农民的实惠。从我市几次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年份来看,1988年渔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比上年减少5.0%,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虽然达到了40.1%,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收入仅增长8.7%,增幅比前五年都要低。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0%,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4个百分点,在居民增加的收入中,有60%的收入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2、居民财产缩水。物价上涨后居民储蓄保值效益下降,甚至出现负利率,使居民的财产严重缩水。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居民大部分结余收入存放于银行,一求安全,二求增值。但是,物价的大幅上涨,银行存款收益下降。今年上半年,随着物价的上涨,银行存款进入负收益时代。以一年期存款为例,银行一年期定期的存款利率为4.14%,扣除20%的利息税,实际利率只有3.31%,如果再扣除上半年7.0%的物价上涨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负3.69%,也就是说,将1万元存入银行,一年后这1万元不但没有增值,其实际价值为[1×3.69%)]9631元,其中369元被蒸发了。负利率使居民的财产缩水,实际购买力有所下降。    3、涨价后的几年居民收入增长减缓。物价大幅上涨后,国家会采取一系列包括收紧银根在内控制物价上涨的政策措施,在控制物价和发展经济方面寻找平衡点,减缓经济发展速度,这样可能会影响今后几年居民收入的增长。如1985年通胀后,1986年我市渔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增幅比上年回落26.0个百分点。1988年通胀后,198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由上年的增长6.8%变为减少5.5%,回落12.3个百分点;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由上年的减少5.0%变为减少18.1%,回落13.1个百分点。1994年的通胀使以后几年的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明显下降,1995年至1998年的四年,与上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分别为7.8%、0.8%、0.9%、-2.1%;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分别为-14.2%、-4.2%、0.6%、0.5%。去年以来的物价上涨也已影响到今年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    4、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物价上涨虽使居民收入增长,但高收入家庭收入增长较快,而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镇高收入居民家庭(占调查总数20%的是高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其中财产性收入增长55.1%。而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占调查总数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还要下降3.3%,其中财产性收入增长8.2%。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仅为高收入家庭的20.3%,其中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高收入家庭的4.7%。居民收入每增加100元,有62元进入高收入群体中,尽管低收入居民也能得到4元,但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由去年上半年的4.23:1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4.92:1,差距拉大。                   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分组的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人    接可支配    收入分组   2007年    1-6月   2008年    1-6月   增长%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低 收 入户    中间收入户    高 收 入户    平均收入户   4883    9751    20653    10900   5052    11037    24878    12252   3.5    13.2    20.5    12.4   -3.3    5.8    12.6    5.0       (二)物价上涨对居民支出的影响    1、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从物价涨幅最大的峰值年份来看,1985年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65.8%;198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48.1%,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4.2%;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60.6%,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1倍,均为近三十年来居民消费支出增幅峰值年份。    2、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物价的较快上涨,对居民生活形成较大的压力,居民消费信心受到了很大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56.8%,比去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    3、居民还贷压力增加。物价上涨一般伴随着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提高,这对利用消费贷款买房、买车的居民来说,银行上调利率将增加还款的负担。几年来的购房热使一些居民成为“房奴”,不但倾其所有积蓄缴纳首付款,并且在生活中节衣缩食,支付每月数额不小的分期贷款,日常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归还住房贷款678元,同比增长5.6%。    4、不同群体消费支出结构发生变化。去年以来的物价上涨主要特点为“结构性涨价”,即消费需求弹性小的食品、居住类消费品价格涨得多,弹性大的工业品价格涨得少;米袋子、菜篮子价格涨得多,高档消费产品价格涨得少;资源性、基础性产品价格涨得多,电子类、科技类产品价格涨得少。结构性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影响不同,承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为应对“开门七件事”,每月多开销几百元,对高收入家庭来说,压力不明显。但对每月不足千元收入的低收入家庭来说,日常生活压力加大。为了应对物价上涨,只能从与生存依赖度小、必需性差的消费中压缩开支,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等支出成为主要压缩对象,部分困难家庭有病不就医或直接自己买些药,减少了高档交通工具和移动电话等购买。上半年我市低收入家庭人均医药费支出191元,仅为高收入家庭的24.7%,为全市总体水平的46.6%;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285元,同比减少27.3%。高收入家庭人均支出1232元,同比增长17.9%,增幅相差45.2个百分点。高收入居民既消费了粮油肉,也购买享受型、科技类高端产品,在承受涨价负担的同时,也获得降价的好处。如买辆车,原价18万元,现在只需16万元,这2万元的“额外”收益,弥补了家用的“额外”支出。低收入家庭维持日常生活已很困难,更谈不上购买高档物品,得到降价的好处少。上述高低收入家庭支出的一增一减,进一步显示出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的差异。    (三)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1、食品支出增加,恩格尔系数提高。粮食、肉禽蛋菜等食品属于居民生活必需品,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使需求产生较大波动。上半年我市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5.2%,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7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由于价格上涨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多支出350元,户均多支出近千元。其中,粮价上涨使户均多支出22元,肉禽涨价多支出216元,水产品涨价多支出111元,鲜菜涨价多支出68元。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6.6%反弹到38.8%,比2007年提高3.0个百分点,生活压力加大。    2、主要食品消费量减少。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居民主要食品消费量减少。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同比减少5.7%,牛肉消费量减少22.9%,鱼、虾消费量分别减少2.2%和12.0%,鲜菜类消费量减少5.4%,鲜果消费量减少12.3%,鲜乳品消费量减少1.4%,各类食品消费量减少意味着有相当部分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有所降低。    3、食品涨价对不同收入群体影响各异。目前,我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总体向享受型、发展型升级,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为生存型,生活处于温饱阶段。食品是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小,替代效应不明显,不管价格是否上涨,都要消费。因此,价格上涨会使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上半年我市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支出1743元,恩格尔系数为45.8%,高于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高于高收入家庭11.8个百分点。低收入家庭因食品价格上涨而使食品消费支出增加261元,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同比分别上升0.6和1.1个百分点。由于收入的差别,低收入居民与高收入居民食品消费方面的区别在“生存型”与“享受型”。上半年我市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粮油、肉禽蛋水产品、蔬菜三类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62.2%,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13.5%,支出额比上年同期减少21.6%。而高收入居民以“享受型”的食品消费为多,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32.2%,支出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5.5%。低收入家庭食品消费主要购买价低质次的商品,所购买的农副产品单价均低于高收入家庭。上半年城镇低收入家庭购买每千克大米、鱼、虾、鲜菜和鲜果的均价,分别低于高收入家庭0.34元、4.77元、7.62元、1.11元和3.57元。    (四)资源类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1、居民的居住和交通等费用增加。随着科技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对各种资源的依存度加大。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煤、电、水、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扬,使居民此方面的支出明显增长。今年上半年水电气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家庭户均增加支出45元,其中居民人均用电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3.9%,用水支出增长20.6%,液化石油气支出增长34.1%,均超过居民消费总支出10.6%的增长速度,也超过居民可支配收入12.4%的增长速度。    有车一族费用增加。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已驶进了普通居民的家庭。由于成品油价格的上调,使有车家庭的燃料支出大幅增长。以97#汽油为例,2007年初为5.0元/升,今年6月涨至6.36元/升,上涨1.36元/升,按每车月均行驶1500公里计算,私家车主平均每月需多支出油费200元左右。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费支出同比增长7.7%。    2、间接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水电油气价格上涨增加了下游产品的成本,间接增加居民消费性支出。如:成品油价格上涨,导致各类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影响了肉禽蛋菜果等食品经营成本的增加,提高了其市场零售价格。水电油气价格的上涨也间接影响到旅游、餐饮等行业价格的上涨。资源性商品价格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    3、低收入家庭影响更加明显。煤水电气等资源性商品是居民家庭最基本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影响更加明显。上半年我市水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0.9%和26.8%,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因此户均分别多支出10元和51元。水电燃料及其它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三、对策与建议         物价的持续上涨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把物价上涨对居民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确保农产品供应。本轮物价上涨是从粮食价格上涨和猪肉供给紧张开始的,表明农业生产在控制物价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高度重视粮、油、肉、蛋、水产品等主要食品的生产,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发挥公共财政支持畜禽产品、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的作用,降低渔农业生产成本,保护渔农民捕劳、种养积极性,帮助渔农民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对蔬菜等生产及贩运大户实行补贴,使蔬菜供应少受气候影响,保障鲜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供给不断档、不脱销,保持价格的平稳。    2、加强对市场物价监管,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力度,有效抑制不相关商品跟风涨价,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不断规范市场秩序,消除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后顾之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商品、服务项目作为监测重点,力求尽早发现价格波动的苗头,及时和抑制重要商品价格的突出性暴涨。要有针对性的发布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以引导生产经营,安定消费者心理,促进社会稳定,合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抑制价格的暴涨暴跌。要加强价格监测,建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机制。    妥善把握和控制政府调价项目的出台。随着国际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我市资源性产品涨价压力渐显增大。因此,要妥善把握和控制政府提价措施的出台,防止因公共产品和部分政府控制的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引起价格总水平上涨过快;同时要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制度的管理,严格控制企业随意上调产品出厂价格。加大社会公众对垄断行业和垄断产品价格制定的参与程度,增强价格制定的透明度和市场监督力度。要加强对市场物价信息的收集报送工作,使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市场价格动态,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市场供应和物价的稳定。    3、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因此,要处理好价格上涨和保障弱势群体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动态的物价与社会保障相联系的机制,及时帮助和救济弱势群体。有关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各项对低保对象的扶持措施。如教育部门减免非义务学杂费、卫生部门免收诊疗费,减半收取住院费、工商部门减免就业注册登记费、劳动部门免收就业培训费、广电部门减收有线电视收视费、自来水公司免收部分水费、电力部门免收部分电费等。对低收入群体在扩大就业、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增强其抵御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稳定低收入者的信心。建立与CPI变动相衔接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能够实行价格联动机制,在物价上涨幅度较大时,尽快给低收入家庭送去温暖,使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的上涨而受到太大的影响。    4、努力扩大就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把就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政策,在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门路、增加资金投入、提供就业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大力扶持民间资本,发展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扶持职业推介、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为下岗失业人员再上岗创造机会,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增强老百姓对物价上涨承受能力的关键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有效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强信心,减少过度储蓄,扩大即期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56元,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缩小这个差距,以提高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LZ有心人!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