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家叫禅熙的店,是薄熙哦来现在在做什么么的?

让人很有启发: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故事39 沉默大师
& &&&有位和尚自称“沉默大师”,其实只是欺世盗名而已。
& &&&为了让人信服,他专门找了两名能说会道的侍僧。别人前来参问,都由这两位侍僧替他回答,而他自己则摆出一副莫测高深的摸样,一言不发,以表示他的“默照禅”不可以言说。
一天, 正当他的两名侍僧因事外出之际,来了一位游方僧人。游方僧人恭问:“如何是佛?”
& &&&“沉默大师”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只得东张西望。或许他在找那两位侍僧吧!
& &&&游方僧人点点头,又问:“如何是法?”
& &&&对于这个问题,“沉默大师”依然无法回答,他装模作样看看屋顶,继而又看看地下。
& &&&多么神奇的“默照禅”啊!游方僧人心中叹道,接着再问:“如何是僧?”
& &&&至此,这位“沉默大师”只好闭上眼睛,再也没有别的花招可耍了。
& &&&最后,那位游方僧人问道:“如何是福?”
“沉默大师”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已举起双手,向对方投降,心中暗想:“你饶了我吧!”
& &&&那位游方僧人对这次参访非常满意,他辞别“沉默大师”,又上旅途。
& &&&在路上,游方僧遇见了“沉默大师”的两位侍僧。谈起“沉默大师”,游方僧崇敬有加,赞不绝口:“我问他如何是佛,他立即向东看看,有朝西望望,表示众生总是到处求佛,不知佛既不在东方,也不再西方。
& &&&接着我问他如何是法,他以俯仰作答,表示佛法平等,无有高下。
他在回答如何是僧这个问题时,只是闭起眼睛,一言不发,这暗合了这样的名句:闭目云山深处卧,始知其人是高僧。
& &&&最后,我问他如何是福,他的答复是;伸开助人的双手,救渡众生。他真是一位大悟的禅师!他的禅道实在太高深了!”
& &&&两位侍僧互相看了一眼感到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 &&&禅思禅悟:有时候一些无意识的表现往往因为受者自身的原因被理解为不同的意思。游方僧理解的佛、法、僧、福其实是他自己认识的反映。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故事 40 禅师的最后一课
& &&&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于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的奥秘。禅师突然问他的弟子们:“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微微的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这样吧,寺庙后面那块地已经荒芜了很久,杂草丛生。我将这块地分成几块,你们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将分的一小块地。从明天起,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方法出去地上的杂草,而我也将同样运用我的方法。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在寺庙后的那块地相聚吧。”
&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如约相聚在那块地旁边,他们之前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早已放弃了这项任务,如今只是为了看看禅师的方法是什么。
& &&&果然禅师所处理的那块地,已经不再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
& &&&弟子们顿时领悟到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最好的方法。
& &&&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时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 &&&禅思禅悟:人的坏习惯有时就像杂草,祛除的最好方法就是养成一个新的好的习惯。人的心灵亦是如此要想让心灵不荒芜,只有修养自己的美德,不断完善自身,才能让心灵更纯净。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故事41 怒从何来
& &&&一位年轻人自己觉得对“空”的意义理解得很透彻,便夸下海口,走遍天下,也没有有人能够难倒他。
& &&&他果然所言非虚,一路过关斩将,名声日隆。人们惊叹不已:他有问有答,滔滔不绝,真是后生可畏!
& &&&每经过一座禅林,当地禅师都以特别规格的礼仪接待他,这使得年轻人更加口若悬河。想想他也确实有一些功夫,他能以哭泣把《大品般若》里的“二十空”讲述十个小时!
& &&&因此人们建议他去结交一位三十年胁不至席的坐禅大师。
& &&&和那位大师面对面坐下,年轻人按捺不住夸示自己的悟境之高:“心、佛也众生,是三重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凡无圣,无施无受!”
& &&&那位大师静静地听着。其间一会儿请年轻人喝口茶水,一会儿请年轻人享用水果。可年轻人哪里顾得上,只顾说自己的,言谈有如悬崖瀑布,绵绵不绝。
& &&&忽然,大师出其不意,用手边的烟管打了这位年轻人一下年轻人立刻愤怒地站起来,斥责道:“大师为何突然有此之举?”
& &&&“既然一切皆空!”大师悠悠说道,“试问怒从何而来?”
& && &禅思禅悟:佛家讲究“四大皆空”,看哪个是一种境界。故事中的年轻人自以为理解了“空”所有的含义和奥秘,到处出吹嘘,最终在真正的大事面前路出马脚。满瓶酒不响,半瓶酒丁当,往往只有那些“半瓶酒”才会到处去虚张声势。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42—盲人摸象
据《六度集经》第八十九《镜面王经》记载,其中有这样一则典故:
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说法期间,有一次,比丘们持钵进城求食。时间还没有到正午,他们心想:“进城求食时间还早,我们何不先到异学梵志讲堂坐一会呢?”于是,比丘们便来到异学梵志讲堂讲堂就座。这时,梵志正在互相争论,各自都以为有道理,不肯相让。几乎每个人都振振有词:“我知道法的真谛,你知道的是什么法?我所知道的法合于道,你所知道的法不合道。我的道法可以施行,你的道法难以普及。你所说的法,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给你说法你不理解,给你重担你挑不起。你空知自己极无所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比丘们听他们越说越不像话,觉得不便参与,就起身告辞,进舍卫城求食去了。
比丘们吃了所求之食,便收起食钵,回到祗树给孤独园,向释迦牟尼行礼,并将刚才去异学梵志讲堂的所见所闻一一作了汇报。比丘们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梵志学法都很刻苦,为什么没有弄清法的真谛呢?
释迦牟尼便告诉弟子们:“他们这些异学,并不是一世痴愚冥顽。很久很久以前,在阎浮提地有一个国王,名叫‘镜面’。他学佛念经,富有智慧。而臣民却大多不去念经,眼光短浅,崇信萤灼之明,怀疑日月的光华/
“镜面王见此情形,想以盲人为喻,启发臣民的觉悟。便下令:‘将盲人们都如今到王宫来。’臣下接受了这一任务,将国内失明者都叫到了王宫,便向国王报告:‘已将盲人们都叫来了,正在殿下等着。’镜面王说;‘去牵一头大象来。’大臣奉命牵来象,让盲人们触摸。
“盲人有的摸到象足,有的摸到象尾,有的摸到象腹,有的摸到象背,有的摸到象耳,有的摸到象头,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鼻。他们各持己见,议论纷纷,都以为自己认识了象的真面目,而别人的看法却是错误的。
“镜面王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盲人们回答:‘知道了。’镜面王又问;‘你们说大象像什么样子?’
“摸到象足的说;‘大象像漆筒。’
“摸到象尾的说:‘大象像扫帚。’
“摸到象腹的说:‘大象像面鼓。’
“摸到象背的说:‘大象像张床。’
“摸到象耳的说:‘大象像簸箕。’
“摸到象头的说:‘大象像石头。’
“摸到象牙的说:‘大象像菜茯根。’
“摸到象鼻的说:‘大象像根杵。’
“盲人们都肯定的对大王说:‘大王,大象真的像我所说的那样。’镜面王听了盲人们的争论,不禁笑了起来,十分感慨的说:‘盲人啊,盲人!你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这是无明,就如同愚蠢的人不学习知识一样。’”
禅思禅悟:盲人以自己狭隘的局部经验,得出主观的结论。
人们应该抓住局部特征的同时,看清事物全貌,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故事43楠田学禅
& &有一位名叫楠田的年轻医生,一次外出散步时遇到一位学禅的朋友,就向他请教什么是禅。
& &&&“禅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朋友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学会了禅之后,你就不怕死了。”
& &&&“这多好啊!”楠田说道:“我要试着学禅。对了,我去哪里找老师呢?”
& &&&经人指点,楠田去拜访知名度很高的南隐大师。
& &&&临行前,他稍稍在身边藏了一把匕首。他想验证一下学会了禅的人,到底怕不怕死。
& &&&南隐大师一见到楠田,就招呼道:“啊,朋友,好久不见,你近来可好吗?”
& &&&楠田觉得很奇怪,问道:“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怎么说是好久不见呢?”
& &&&“哦,真抱歉。”南隐大师说,“你一进门,我就把你当成另一位曾在这里学禅的人了。”
& &&&有了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开头,楠田也就失去了考验这位禅师的机会。他不便再拔出匕首恐吓南隐,只得故作漫不经心地问:& &“大师,为偶像学禅,您能为我讲解其中的奥妙吗?”
& &&&南隐对他说:“其实学禅一点也不难。如果你是一位医生,只要好好对待你的病人,就是禅的要义之一。”
& &&&禅思禅悟:拜佛求禅不一定要出家为僧,只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最好的悟禅之道,因为禅和佛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故事44风动幡动
& &&&慧能接受了五祖弘忍的衣钵传承,离开了湖北黄梅,历经险境,十五年后,他来到了广州法性寺。
& &&&当时印宗法师正在寺中宣讲《涅盘经》,前来听讲的四方弟子很多。休息时,大家在院子里走动。突然,一个和尚看到风吹动了幡,说:“你们看,幡动了!”
& &&&另一个和尚不以为然:“你错了,是风在吹动。”
& &&&这时慧能走进院子里,听见他们两人在争论风动还是幡动,插了一句:“我看,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
& &&&大家的眼光全都注视着慧能,感到惊讶。印宗法师走来,正听到慧能的一番精辟见解,不禁大为赞赏。交谈之下才了解到慧能就是黄梅弘忍禅师的衣钵传人。
& &&&从此,慧能就在法性寺倡导顿悟法门。第二年,慧能又到漕溪宝林寺大阐宗风,开创了曹溪禅,弟子有四十三人,其中最出名的是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位禅师。
& &&&慧能对于风动还是幡动的简介一直是禅经佛理的经典佳话。
& &&&禅思禅悟:对于世事的看法多由心态决定,这就如同故事中说的,是幡动还是风在吹动,其实是看一个人的心态,最主要是一个人的心如何动。
45& &即心是佛
&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法号道一,“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而称呼他的。他曾在福州人弘禅宗,普度众生。
& &&&各地出家人都很仰慕马祖。有一次,一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 &&&马祖问道:“你来这里什么事?”
& &&&法常答道:“我来求佛法。”
& &&&马祖又问:“求什么法?”
& &&&法常恭敬地说:“向你请教!”
& &&&马祖合掌,接着又合眼,嘴里吐出四个字:“即心是佛。”
& &&&法常听了,顿时开悟,谢过马祖,回到自己平时参禅的地方。
& &&&过了一段时间,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一位弟子前去探望,看看他对“即心是佛”私自是否真正悟通。
& &&&弟子找到法常,一进门就看见法常在专心参禅,于是开口便问:“禅师,你从前在马祖那里曾经得到什么见识?”
& &&&法常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合掌合眼,一心参禅。
& &&&弟子见法常聚精会神,根本没有有注意到自己,就大声喊:“马祖过去跟您说过什么?”
& &&&法常答话了:“即心是佛。”
& &&&弟子接着又说:“马祖现在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
& &&&法常听罢,长叹一声:“这个老汉捉弄人,让他‘非心非佛’吧,我还是‘即心是佛’。”
& &&&弟子回去见马祖,把法常的情况细述一遍。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彻,脚踏实地,心不受扰,不禁合掌欢喜,对弟子说:“梅子熟了!”
& &&&此话一语双关,表面上实说法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中却指法常的功夫已经到家了。
& && &禅思禅悟:人要学会相信自己,而非迷恋权威,一旦参透其中真意,就更要相信自己的路走下去。朝三暮四,总在不断寻找目标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46& &马褡子里的鹅卵石
&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信徒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佛祖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蛮坏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佛祖的重要旨意。
佛祖果然出现了,他对这些虔诚地信仰者他的人说:“你们要沿路多捡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佛祖就消失了。
& &&&信徒们感到非常失望,他们原本期盼佛祖能给谈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佛祖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
& &&&但无论如何,那毕竟是佛祖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仍旧各自随意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马褡子里。
& &&&就这样,他们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饿黄金。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 &&&禅思禅悟:人生总是如此:当你期望现在能够有所得时,却发现因为过去付出得太多、积累的太少,因此想在无法获得想要的东西。所以便有了诸如“当初要是读书认真些就好了??????”,“当时要是多付出一些该多好”的悔恨。
& &你今天所得的一切都来自于过去,未来所得的一切则源自今天。从今天起,为未来而努力、而积累。
47 生命的意义
一位信徒向禅师请教:“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禅师思索了一会儿回答:“享受你所拥有的每一个当下。”
看着信徒困惑的表情,禅师说:“不如给你讲个故事吧。”
& &&&有个旅客在沙漠里走着,忽然后面出现了一群饿狼,追着他要群起而噬。他大吃一惊,拼命狂奔,为生命而奋斗。当饿狼就要追上他时,他看到前面有一口不知多深的井,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
& &&&谁料那口井不但没有水,还有很多毒蛇,见到有食物送上门来,昂首吐舌,热切引颈以待。他大惊失色下,胡乱伸手想去抓到点什么可以救命的东西,想不到竟天从人愿,给他抓到了一颗在井中横伸出来的小树,把他稳在半空处。
& &&&于是乎上有饿狼,下有毒蛇,不过虽陷身在进退两难的绝境,但暂时还是安全的,就在他松一口气的时候,奇怪的异响传入他的耳内。他骇然循声望去,魂飞魄散地发觉有一群大老鼠正以尖利的牙齿咬着树根,这救命的书已是时日无多了。
& &&&就在这生死一瞬的时刻,他看到了眼前树枝上有一滴蜜糖,于是他忘记了上面的饿狼,下面的毒蛇,也忘掉了快要给老鼠咬断的小树,闭上眼睛,伸出舌头,全心全意去品尝那滴蜜糖。
& &&&“这就是享受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当下的含义,你明白了吗?”禅师微笑着说。
& &&&禅思禅悟: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困难属于过去,有些困难属于未来,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解决每一个现在可以解决的问题,争取获得每一个我们现在可以获得的机会。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48& &看脚下
& &&&夜色中,法演禅师和佛果、佛眼、佛槛三位弟子在一座庭中闲话。这三位弟子号称“三佛”,禅功不相上下,都很得法演的赏识3.此刻只听他们讨论 得相当热烈。
& &&&不觉夜气已凉,几人裹紧袈裟,准备回寺休息。
& &&&归途中,忽然一阵风吹过,把走在前面的佛眼手中提着的灯吹熄了。四周一片昏暗,法演不失时机地对几位弟子说:“快把你们此刻领悟的心境说出来。”
& &&&话音刚落,佛槛答道:“裁缝舞丹霄。”
& &黑暗和光明并没有分别,此刻在禅者的心里也像是五彩斑斓的凤凰翩翩起舞于红霞明丽的天空。
& &法演把头转向佛眼,佛眼说道:“铁蛇横古路。”
& &&&只要心地空明,没有什么能阻止求法者的脚步。
& &&&轮到佛果了,佛果指指路面:“看脚下。”
& &&&灯火灭了,脚底下的任何东西,都要注意。所以在黑暗中走路也和悟禅一样,都要看脚下——从自己凝视的地方实实在在地踏出一步。
& &&&法演这才点头叹道:“能够胜过我的,只要有供果了。”
& & 禅思禅悟:不论你的目标有多么远大,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坎坷,我们最基本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看脚下。踏踏实实走好这一步,才能走好下一步,走好人生路上每一步。
49& &生什么气
& &&&古时,有位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上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转而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受罪。”
& &&&“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说。
& &&&“为什么?”“生气也没有办法呀!”
&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
&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的标准,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他:“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到地上。
& &&&妇人看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感悟,于是,她叩谢而去。
& &禅思禅悟:“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生气便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既是如此,又何必生气呢?莫生气,因为生气伤身又伤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否则,有些过分的言语和行为,会误事更会伤人。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50.慧能悟禅
& &&&据《六祖法宝坛经》记载,其中详细描述了慧能继承弘忍衣钵之事:
& &唐初,有个姓卢的年轻人,三岁丧父。长大后,砍柴为生,以养活母亲。后听人讲解《金刚经》,觉得很有道理,便出家到黄梅(今属湖北)双峰山弘忍禅师门下,充任行者,法号慧能。
& &唐高宗咸亨年间,弘忍要挑选一个衣钵传人,命令门下弟子每个人作偈,规定偈中必须反映自己的佛学心得,以此来观察弟子们对佛学的悟性。他的上座弟子神秀,以刻苦勤劳、聪颖好学而受到赏识,故有“东山之法,尽在秀耶”之说。他按照弘忍的要求,精心作了一偈,题于壁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大字不识一个的慧能,听人诵念了这四句偈诗,便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他认为大师兄并未彻底领悟佛理,便口诵一偈,请人复题于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慧能当时的地位,只是寺中舂米的小僧。但弘忍看了他的偈诗,认为他已彻见本性,领悟了禅的真谛,便秘密地向他传授禅法、法衣,立他为禅宗六祖。成语“继承衣钵”
之典即出于此。
& &&&尔后,慧能因法辈较低,害怕别人夺走法衣,便回到岭南。遇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方得以落发,受具足戒。不久,回到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顿悟之法,宣扬“见性成佛”,与神秀在北方宣扬的渐悟之说相抗,成为禅宗“南宗”之祖。
& &&&禅思禅悟:时时检视自己的行为、心念,让自己的心不被外界污染固然好,但一个人如果心中本无恶意、杂念,那么他也就不会被外界的恶意、杂念所污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摒弃自己心中的恶念。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51.婚姻的真谛
& && & 一位女孩即将出嫁了,她的母亲陪着她去寺庙烧香求签,见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禅师。母亲禁不住替女儿请教道:“禅师,我的女儿出嫁以后,应该怎样把握婚姻和爱情呢?”
禅师听了位母亲的话,微微一笑,对那位母亲说:“请施主从地上捧起一捧沙子。”
& &&&母亲虽然觉得非常奇怪,但是立即照办了。
& &&&禅师指着母亲手中的沙子问女孩儿:“沙子的形状是怎样的?”
& &&&女孩看了一眼那捧沙子,答道:“圆圆满满的,没有一点流失没有一点散落。”
& &&&禅师转身对母亲说:“好,现在请施主双手握紧这把沙子。”
母亲按照禅师的吩咐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立刻从母亲的指缝间泻落下来。待母亲再把手张开时,原来那捧沙子已所剩无几,其团团圆圆的形状早已被压得扁扁的,毫无美感可言。
& &&&女孩望着母亲手中的沙子,领悟地点点头。
& &&&禅师语重心长地说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永远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那么不妨学着用一捧沙的情怀来对待婚姻,好好珍惜,好好把握,爱情必定会圆圆满满。”
& &&&禅思禅悟:爱情无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和谅解,爱情也会因此而变得毫无美感。患得患失只会使我们不懂得谦让,一位地渴求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都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那么多少家庭都刻意重新享受幸福与和睦。
52.人生如梦
&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诗人,早年即奉佛学法。长清二年,他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他到任后,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吟诗访友,还不忘会见得道高僧。当地得知乌窠和尚精通禅理,便急不可待地前去拜访。
& &&&白居易来到乌窠和尚的修禅之处,见他栖于一棵盘曲如盖的巨松之上,便好奇地问道:“禅师的住处,不是太危险了吗?”
乌窠和尚却说:“太守的危险甚于我啊?”
& &&&白居易有所不明,又问:“弟子是一方行政长官,有什么危险呢?”
& &乌窠和尚便指点出:“薪火相交,识浪不停——难道不危险吗?”白居易觉得很有道理,点头称是。
& &&&两人谈得投机,白居易觉得这次拜访,得益匪浅,临别之时,他问道:“什么是佛家大意?”
& &乌窠和尚应声答道:“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 &白居易听了,有点不以为然:“这个道理连三岁小孩也知道!”
& &乌窠和尚严肃地说:“三岁小孩虽然知道,八十老翁却未必做到!”
& &白居易闻此言,亦有感悟,恭敬做礼以别。过儿几天,白居易做了一首偈诗寄给乌窠和尚:
& &&&“特如宗门问苦空,敢将禅师扣禅翁。
& &&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乌窠和尚收到这首偈诗后,也以偈作答: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也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 &&&白居易读了乌窠和尚这首偈语,钦叹不已,似有拨云见日之感。
& && &禅思禅悟:人生有悲欢苦乐、分离聚合,变化无常,我们要把握住人生,在如梦般的人生中积极进取。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53.戏剧人生
& &&&王安石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熙宁二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择日拜相。上台后,他推行新法,但处处遭到保守派的抵制,并对他施加压力,迫使宋神宗于熙宁七年将他辞退。但到了第二年,又再度请他出山,可好景不长,只干了一年,又遭辞退,即隐居江宁,封荆国公。
& &&&宦海沉浮,是王安石对世态看得较为透彻。所以他在宦场中,能有较清醒的头脑,并常有退隐之念。当他拜相之时,贺客盈门,大多是趋炎附势之徒。元宵之夜,宋神宗赐宴相国寺,并一同观看优伶演出。五条上戏演了一场又一场,展示的好像人生的一幕幕悲喜剧。王安石触景生情即作一偈:
& & “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
& &&&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 &&&王安石是个聪明人,虽然推行新法时急功近利,但当他失败之后,并没有因为被罢相而感到失落,因为他由这个思想准备。他的一生,从平凡到富贵,从绚烂到平淡,曲折起伏,高潮迭起,矛盾百出,很有戏剧色彩,或者说,他的一生,好像是一部戏。
& &&&他写的这首偈语,阐述了看戏的感想,也揭示了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舞台上,可以扮演戏中的富贵者,也可以扮演戏中的贫贱者;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富贵者也可以变得穷困潦倒,贫贱者也可能飞黄腾达。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安石在位高权重时,并不得意忘形;在隐退山林时,也并不心灰意懒。
& &&&禅思禅悟: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顺境和逆境不要为暂时的容颜沾沾自喜,也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悲观失望。人生可以是喜剧也可以是悲剧,导演就是你自己。
自己把握自己的角色;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54.婢羊争斗
& && &据《杂宝藏经》第十卷《婢共羊斗缘》记载,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 &&&从前有一个婢女,禀性清廉,办事认真,经常为主人炒麦豆。主人家有个头公羊,在婢女炒麦豆的时候常去偷吃麦豆。麦豆不足分量,主人就责怪婢女,对她不信任了。
& &&&婢女一气之下,便用棍子打羊初期。羊老是挨打,也发怒了,就用羊角来撞婢女。如此你争我斗,矛盾越来越深。
& &&&有一天,婢女空手取火,羊见她手中并无木棍,便冲上来用羊角顶她。婢女危急之中,用所取之火仍在羊背上。羊被烧得像一团火球,东奔西跑,所经之处,烧着了村人,也烧着了山野。膻中 有五百只猕猴,大火袭来,不及逃走,也都被烧死了。
天敌目睹此事,便说道:“无休无止的怨恨、争斗,只会衍生出恶果:谁会料到,婢女与羊的斗争,会造成损人及大批猕猴的死亡呢?我们也必须从这件事上吸取教训教训。”
& & 禅思禅悟:不要以为两个人的纷争,只是双方的事,它可能危及他人、危及社会;不要以为一点误会、一点矛盾没什么了不起,无休无止的怨恨、争斗,只会衍生出恶果。
& && & 息事宁人,和平相处,用包容的心看待世界。
54.信徒的机会
& &&&一位信徒不小心跌入了水流湍急的河里。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相信佛祖一定会救他的。
& &&&这时,正好有人从岸边经过,但信徒心想:“我这么虔诚,佛祖一定会救我的。”于是没有大声呼救。
& &&&过了一会儿,河水把它冲到了河中心,他发现前面有一根浮木。但他仍然坚定地抱着这样的念头:“佛祖一定会救我的,我根本不用着急。”于是他照样在水中扑腾,一会儿浮一会儿沉,最后他被淹死了。
& &&&信徒死后,他的魂魄忿忿不平地问佛祖:“我是一位如此虔诚的佛教信徒,您为什么不救我呢?”
& &佛祖奇怪地问:“我还奇怪呢?我给了你两次机会,为什么你都没有抓住?”
& & 禅思禅悟:机会摆在你的面前,你要善于抓住。优秀的人不会去抱怨机会不来临,而是主动把握、抓住机会。机会随时都有,看你有没有慧眼判断。在你叫喊着机会iweishenm不降临的时候,你其实已经错过了许多。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56.过去的就放下
& &&&有一次,一休禅师和徒弟出去讲禅。走到桥边,于是那个山洪爆发,洪水把唯一的桥梁冲毁了。试图二人站在桥边发愣,正想着:“怎么过去呢?”
& &&&这个时候,有位年轻美貌的小姐也要过桥,看到桥梁断了,万分着急地跺脚。一休禅师见状便走上前问:“小姐,你要过去吗?这样好了,我来背你涉水过河。”
& &这个小姐因为有急事,顾不得男女有别,回答:“好啊!好啊!”于是,一休禅师就背着小姐涉水过去了。到了对岸,一休禅师把小姐放下来,双方便各奔东西。
& &而跟在后面的土地心中一直不以为然的想:师父常常跟我们说“男女授受不亲”,今天遇到这么一位美丽的小姐,却很欢喜地背着她涉水过河。但是,由于对方是师傅,自己是徒弟,他也不敢说出心中的想法。
&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徒弟心里仍放不下爱那件事。终于有一天,他跑到师傅面前说明他不以为然的意见。
& &师傅一听,不禁抚掌大笑:“哎呀!徒弟,你太辛苦了!我背那个女人过河后就放不下了,你怎么还把那个女人背在心上,而且一背就是三个月,真是太辛苦了!太辛苦了!”
& &&&禅思禅悟:究竟是为他人提供切实的帮助重要,还是遵守一些所谓的礼仪重要呢?真正得道的禅师动的把握这其中的轻重。而他的徒弟终日背负着这烦恼和不解,实在是累人累己。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57.欲取先予
& &&&一位商人遇到了难处,他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请教智尚禅师。禅师说:“后面的禅院有一架压水机,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 &&&商人去了之后,过了一会儿汗流浃背的跑来说:“禅师,压水机下面是枯井。”禅师说:“那你就去给我到山下买一桶水来吧。”
&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禅师说:“我不是让你去买一桶水吗,怎么才半桶呢?”
& &商人红了脸,连忙解释说:“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啊!”
& &&&“可是我需要一桶水,你再跑一趟吧!”禅师坚持说。
& &&&商人又到山下买了一桶水回来。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了。于是带他来到压水机旁,说:“将那半桶水统统倒进去。”商人非常犹豫,犹豫着。
“倒进去!”禅师命令。
于是,商人将那半桶水倒进压水机里。禅师让他压水看看。商人压水,可只听见那喷口呼呼作响,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桶水全部让压水机吞进去了
& &&&商人恍然大悟,他又拎起那整桶的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果然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 &&&禅思禅悟:一切都是先有付出才有收获,任何事都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哪怕是中大奖,也得先买彩票啊!
58.无穷无尽的宝藏
&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
& &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有,现在仍是深夜。”
& &&&石屋禅师心想,这个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道行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可是,那个人却回答:“我是个小偷!”
& &&&石屋禅师说:“喔!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
& &&&小偷回答:“数不清了。”
& &&&石屋禅师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 &小偷回答:“那要看偷得东西,价值怎样啊!”
& &&&石屋禅师追问:“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 &&&小偷回答:“几天而已,过后仍旧不快乐的。”
& &&&石屋禅师说:“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偷一次啊?”
& &小偷问:“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啊?”
& &&&石屋禅师回答:“只有一次。”
& &小偷疑惑地说:“只有一次?这样能够吗?”
& &石屋禅师回答:“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啊。”
& &&&小偷急问:“这东西是在哪里偷得?能教我吗?”石屋禅师指着自己的脑袋问小偷:“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如果你能够获得智慧和真理,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 &&&鼠贼深深后悔自己偷窃的行为,随后皈依石屋禅师,做了一个禅者。
& && &禅思禅悟:人总是贪念一些身外之物,但得到这些身外之物能给我们的快乐都是不长久的。智慧和真理才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才能让自己毕生受用不尽。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59.让阳光照进屋子
& &&&一座寺庙的一间阁楼由于窗户整天密闭着,年久失修,厚厚的布和满是灰尘的窗户遮蔽住了阳光,整个屋子十分阴暗。
& & 两个寺庙里的小和尚看着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应该让阳光照进屋子里面去,为屋子带去一丝光明。
& &于是两个小和尚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他们就拿着扫帚,到屋外去扫阳光去了。
& &他们很用心地将映在地上的阳光扫进桶里,然后又小心翼翼 地搬,但依然是徒劳,屋内还是没有阳光。
& &“为什么我这样努力都无法将阳光运到屋子里呢?”这个问题让他们迷惑不已。
& &方丈正好走过,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 &他们回答说:“师父,这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 &方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禅思禅悟:只要你将自己的心门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在你抱怨这个世界如此冷漠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觉得世界冷漠,很大程度上时因为你封闭自己的心,拒绝感受人间温情呢?
如果只是可以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给予你温情,那么你可能永远都难以后的那丝温暖。事实上只要将自己封闭的心门打开,首先付出一些爱,给予他人一些温暖,那么你也就同样获得了温暖,得道了那一缕阳光。
60.以不变应万变
&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
& &&&而道士心里容不下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不是今天呼风唤雨,就是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和尚都吓走了。但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可谓雷打不动。
& &&&到了最后,道士所变得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没有办法,只好将道观放弃,搬到其他地方去了。
& &有人问道树禅师:“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 &道树禅师回答:“我没有什么能胜过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过他们。”
& &“无,怎能战胜他们呢?”那人追问道。
& &&&道树禅师回答:“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何有的关系,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不变’当然胜过‘万变’两了。”
& &&&禅思禅悟:道树禅师所指的“无”是一种宽容的心态,是一种广阔的胸怀,是一种那个气定神闲的领悟,也是一种“无论境遇如何变迁,我岿然不动”的境界。
如果没有那样一种心态、胸怀、领悟和境界,道树禅师便做不到大彻大悟,也做不到以不变应万变。
而道士的“有”则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和浮躁的追求,自然是无法抵御道树禅师的“无”了。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常处见深刻
佛祖释加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佛祖让五百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学问,可是他仍然一点也不开窍。佛祖于是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的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以为这首偈子很平常,你只要认认真真的学会这首偈子,就相当不容易了啊!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的就学这首偈子,有一天终于体悟出了其中的禅里。
有一天。佛祖派般特去给附近的僧尼讲经说法。那些僧尼早就读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心里都很不服气,私下说:“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啊?”但是,他们表面上仍然很有礼貌的接待般特。
般特惭愧而谦虚的对僧尼们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是穴道一个偈子,现在讲给大家听听。”
接着,般特就念那首偈子:“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他刚念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起来,私下说:“竟然只会一首启蒙偈子,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啊。还用你俩讲什么啊?”
但般特不动声色,仍然从容的往下讲去。他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新意,从一首看似普通的偈子道出了无限深邃的禅里。
这时,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起来:“一首启蒙偈子,居然能够理解到这么深的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智慧悟语:
学不在多,贵在力行。只有把聪明停留在嘴边上面,这种聪明是结不出累累硕果的。很多看似普通的名言警句,实际上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在线时间35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都看完了,受益非浅~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101-孔雀与乌鸦
据《生经》卷五《佛说孔雀说》记载,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家叫做“波遮梨”。这个国家有史以来从没有出现过任何鸟类,当地人也不知道什么是“鸟”。
有一天,一个外乡人来到这个国家,碰巧带来了一只乌鸦。当人看到了乌鸦,都觉得非常惊奇。
他们觉得乌鸦有着黑亮的羽毛,长长的翅膀,能够在天空飞翔,是种非常新奇而又神圣的动物。虽然乌鸦嗓音沙哑,这个国家的人们仍然将它当作神物来供养。乌鸦在这个国度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波遮梨国“优待乌鸦”的消息传开了,四面八方的乌鸦都向这里飞来。没过多久 ,波遮梨国的树上,屋顶上,都布满了乌鸦,弄得到处都乱七八糟。但这个国家的人们仍然丝毫不敢怠慢地供养它们。
就这样过了很久,又一位外乡人来到了波遮梨国,这次他带来了三只孔雀。
波遮梨国的人们看到孔雀五彩斑谰的羽毛和优雅的姿态,惊叹地说不出话来。相比之下。孔雀好象雍容华贵的夫人,而乌鸦好比是跳梁的小丑。人们纷纷前来供养孔雀,再没有人去理会乌鸦了。
禅思禅悟:凡事没有经过比较就盲目推崇,总不免吃亏上当。生活当中也是如此,没有经过比较,就盲目推崇一种观点或一个人,最终可能发现自己推崇的原来只是不成气候的跳梁小丑而已。
在线时间20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101个禅经佛理的经典故事63-行动才能实现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两个和尚都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悟道,因此都计划去南海朝拜.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海南,你觉得怎么样呢?”
 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的打量了一番穷和尚,禁不住大笑起来.
 穷和尚莫名奇妙地问:”怎么了啊?”
 富和尚问:”我没听错吧!你也想去南海?可是,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南海啊?”
 穷和尚说:”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大笑,说:”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上的艰难险阻多得很,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做准备去南海的,等我准备充足的粮食,医药,用具,再买上一条大船,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你就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怎么可能去南海呢?还是算了吧,别白日做梦了.”
穷和尚不再与富和尚争执,第二天就只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他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一路上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很多次,他都被饿晕,冻僵,摔倒.但是,他一点也没想到过放弃,始终向着南海前进.
 很快,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梦想的圣地:南海.
 两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归来,还是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穷和尚由于在南海学习了很多知识,回到寺庙后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而那个富和尚还在为去南海做各种准备工作呢.
禅思禅悟:
做准备固然是好的,但世事无常,仍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们无法准备,所以只有我们有了基本的准备,再有战胜一切困难达成理想的信念,那我们就可以付诸行动了.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禅师遇到理科生 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