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功利主义的影响对经济学的影响

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1961年,约翰·穆思(John F.Muth)在其《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中首次提出“理性预期”概念。在60年代,这一概念被用于货币市场分析。70年代初,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Hcas)等人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重大发展,卢卡斯对传统的稳定性经济政策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作为目前理性预期理论中最为著名的观点之一的“卢卡斯批评(LucasCritigue)”。该批评认为,传统经济政策评价完全忽视了公众对政府政策的预期与反应。至此,才正式形成了理性预期理论。自70年代中期起,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ant)、尼尔·华莱士(Neil Wallace)、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等一批学者又提出并论证了目前为经济学界所共知的“政策无效说”,并发展了自然率假说、货币中性、非中性假说等理论。基于上述理论,他们又建立了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和政策评价工具。理性预期被引入宏观经济学,从而引起了宏观经济理论...&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学派林立,各抒已见,同一时期完全相左的一种或几种理论、学说往往同时并存,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阶段,大多又有一种主流经济学说占有统治地位,大危机之前,自由放任学说一直占主流,随后,凯恩斯主义便开始盛行,七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结果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的学说又甚嚣尘上,但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些理论仍有其不足之处。纵观这些理论,无外乎在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两个极点间摇摆,没能突破前人的局限。 近些年来,理性预期学派(也称合理预期学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小罗伯特·卢卡斯、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萨缪尔森指出:“经济论战过去是在两派之间进行的,即货币主义学派同执中的凯恩斯学派之间的论战,现在则在三派之间进行了。”(引自刘涤源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第456页)这第三派即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分析了人们...&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物·卢卡斯(Robert·E·Lucas)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经济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是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说,他的理论对经济政策,以及对于经济理论的确定有着重大意义,并成为高层决策的组成部分。一、卢卡场的生平简介卢卡斯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亚基马市。1959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士学位(历史),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经济学)。1970——1974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教授,1974—一1975年任芝加哥大学福特基金会客座经济研究教授,1975年以后担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经济系副主任,现在还任芝加哥大学约翰·杜威讲座高级经济学教授。担任的公职包括:1976年被吸收为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员;1978年任《政治经济学》杂志编辑;1979年任美国经济协会执委会委员;1980年成为美国全国科学院成员,同年被聘为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等职。二、理性预期理论及其背景卢卡斯在许多经济理论和经济...&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西方经济学的引进、研究及其对现代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赵晓雷一、西方经济学引进、研究综述(一)西方经济学引进的历史概况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比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引进传播要早。19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批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就开始传播一些西方经济知识。此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者又较为系统地翻译、介绍、研究、阐述了西方古典经济思想及近代经济思想。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引入和传播虽然时间较长,但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水平不高,甚至还没有做到将西方经济学说完整、系统地翻译介绍进来。据胡寄窗教授的考证,当时一些到国外研习经济学的留学生,大多不愿以基本原理作为专业方向,而多选择应用经济学科。这样,就使得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引入和研究受到影响,更罕见在理论上有创见的研究成果。①建国以后一直到70年代末,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和研究是十分有限的。据统计,从1949...&
(本文共9页)
权威出处:
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结果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揭晓。遵性预期学派的杰出代表,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获得殊荣。卢卡斯的获奖意味着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衰退的今天,本世纪70年代崛起的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在与国家干预为中心的新老凯恩斯主义的论战中占了上风,理性预期理论,被认为是对货币主义在理论上的新发展,也被看作是预期理论上的“一次革命”。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评价卢卡斯的成就时说:“卢卡斯研究的是行为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领域,同人们的期望值有关,而期望值是人们从信息中得到的东酉。卢卡斯改造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理论对于经济政策以及对于经济理论确实有着重大意义。卢卡斯已经使得直到70年代为止所发表的大多数经济理论站不住脚了,他也是自那时以来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由于卢卡斯的获奖,理性预期理论将会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和未来一定时期的政策行为和经济运...&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所谓“预期”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如个人、企业等)在决定其当前的行动以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动所作的一种估计。而“理性预期”则是当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上发生的事实时的情形。很显然,公众要进行预期就离不开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了历史的统计资料,而且也包含对有关经济变量因果关系的判断等知识。卢卡斯指出,人们在预期即将发生的经济变动时,总是倾向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根据已获得的所有信息,作出合理而明智的反应。理性预期学派关心的就是公众的这一反应对政府政策效力的影响,并认为政策的制定者不能无视这种影响,否则,政策的目标不仅实现不了,而且有时还会引发政府事先无法预料,事后又难以控制的局面发生。例如,1988年我国“抢购风”的形成就主要是因为公众普遍地形成了通货膨胀的预期,这种“人人预防、人人自保”的社会心理在通胀时期,就会如大堤决口一样势不可挡,于是当时制定的“偷税联动方案”等价格改革措施,尚未出台便胎死腹中。这个让人记忆犹新的...&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理性预期理论与中国市场的发展高冠江一、理性预期理论与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理性预期的概念最早在1961年由约翰·穆恩提出,但直到10年后,由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凯恩斯主义不能解释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开始失灵时,理性预期理论才得以在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批评中,经过卢卡斯等人的进一步阐发,迅速发展并扩大影响,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理性预期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供求,并调节整个经济。通过这种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资源就可以达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在经济政策上,这种理论强调市场调节.反对国家干预。理性预期理论发动了对凯恩斯主义的“革命”,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其理论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把预期引入了经济模型,作出了“政策无效”的论断。认为经济主体了解政府政策的前因后果...&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功利主义与功利主义经济学
&&&&&&&&&&&&&&&&&&&&&&&&
功利主义与功利主义经济学
&&&&&&&&&&&&&&&&&&&&&&&&&&&&&&&&&
——读莫志宏《生产和消费之外的存在》
当多数人还在抱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时候,志宏却在抱怨“经济学物质主义”,显然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抱怨”:前者认为经济学的触角太长了,对世间百态都进行“经济学分析”,而后者认为经济学太强调“生产-消费”了,而不关注非物质领域。
志宏这篇文章中所说的“经济学”,准确地说是“主流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因为“生产和消费”(还应该包括“分配”和“交换”)的区分,是新古典经济学喜欢做的事,如构建生产函数,消费函数等等就是这样做的表现,当然这种区分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而奥地利学派是不做这种区分的,从人的行为的角度看,生产是生产活动,消费也是生产活动。看书,是生产还是消费?吃饭,是生产还是消费?即便是这些最通常的行为,都是很难用生产和消费去定义的,因此,我们很难把人的行为区分为“生产”,抑或“消费”,整个社会是序贯相连的行为结构,把社会的活动,区分为“生产”和“消费”,是把作为整体的活动人为地静止化,并且是地社会动手术,人为地把一个整体割裂成生产部分和消费部分。
经济学的规律,无论是在物质领域,还是在非物质领域都是适用的,这就如同米塞斯说人类行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适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也适用。志宏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经济学偏偏重视的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消费相关的领域,而忽视了其他领域,如文化、宗教和精神价值?志宏提到,这与多数人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经济学关注物质消费问题,或者说那些可用货币去计算的问题,实属正常,尽管如上所述,非物质领域也是可以用经济学分析的。
但是,经济学很自然地关注这些物质-消费相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宣扬“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这是两回事,但是当前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的确确很流行,那么,经济学是否要为此承当部分的责任呢?我认为“福利经济学”,或者说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主流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和这种状况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福利经济学或功利主义的基础是基数效用论,问题就在于基数效用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同的效用是可以加总比较的,从而可以计算社会的总效用,这种理论的流行,自然会贬低那些效用难以计算的活动,如真正的文化创造、宗教和精神等领域,而提升那些创造货币价值的活动,如物质生产和消费,也必然会“过分地”要求社会增加物质生产和消费,实现所谓的“帕累托改进”。因此,“功利主义”的经济理论,与“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之间,是有联系的。
紧接着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社会流行的是“功利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因为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更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物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吗?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知道,功力主义的经济学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种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和整体主义的方法是错的。那么为什么功利主义却还占据主导呢?我的猜测是,这是政府的需要,是政府有意为之。这种理论虽然不能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水平,也不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是却能够帮助政府计算GDP,制造大家都改善了的幻觉,当然,政府也需要经济学家去计算投资、外资、贸易、专利、消费、R&D投入、收入水平等等,这些都要用到功利主义的经济学。
最后,我想补充说,经济学的“物质主义”问题,实际上不是研究对象“物质”还是“非物质”的问题,而是研究方法的问题。
莫志宏的文章,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利主义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