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体系科技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24期
编辑出版: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编辑部主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半月刊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中文  ISSN:
电子杂志订阅本期:12.80元全年:10.24元/期,全年24期,共245.80元  
立即节省:61.40元 &&
其他年期订购&&&全选 &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1996年&1995年&1994年
往期回顾&&&&&&&&&&&&&&&&
按年查看                                                   
您最近的浏览记录现代农业教学大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现代农业教学大纲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现代农业科技 【范文十篇】
现代农业科技
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最重要的特定内容,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题名应避免使用缩写词、字符、代号、标点符号。 2 作者、工作单位和作者简介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享有著作权的标志。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如:CAI Zheng-pin(蔡正平)。外国作者的姓名应遵从国际惯例。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左上角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作者之间用“,”隔开,作者工作单位直接排印在作者姓名之下。如:
(1《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安徽合肥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国外作者应在工作单位之后加列国名。
作者简介可按
顺序标出。 3 摘要(包括英文摘要)
摘要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不引用图、表、公式和化学结构式。研究论文应以反映作者的科研工作成果为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做,做了什么,得到什么结论。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读者判断论文价值,判断论文是否值得阅读的依据。因此,要用数据客观如实,准确简练地陈述其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特别要摘入作者不同于前人的新成果和特别强调的观点,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
专论与综述论文应以当代某领域科技成果为对象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的鉴别、整理和重新组合,并提出合乎逻辑的具有启迪性的看法和建议。因此其摘要语句可采用:综述(或阐述、介绍、评述、对比等)了……(尽可能具体点)。提出(或指出、预测、展望等)了……的发展方向(或前景)。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不论何种论文摘要都得用第三人称,不使用“本人”,“本文”等陈述语句。在译成英文时,也要用第三人称,介绍作者的研究工作时,谓语用一般过去时态,描述其结果、结论(看法、建议)时用一般现在时态,字数250个实词左右。 4 关键词(包括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应选取能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关键词对文献索引和检索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应从《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的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 “;”分隔。每篇选用3~8个。 5 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该项目批准文号。如:基金项目:国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6-553-03-02)。
正文中使用标题序号为1、1.1、1.1.1……;2、2.1、2.1.1……;余此类推,且顶格书写。前言不标序号。
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请参阅GB国家标准。
一般常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废除的单位见下表1:
7 参考文献
只能引用公开出版的文献。内部资料、产品简介等读者无法查找的非正式出版物不得引用。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及格式为: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 [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主要责任者多于3个,录前3个,后加“,等”。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著录格式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b) 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 期刊中的翻译文章
[序号] 原作者名.文章题名[J]. 译校者名.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h) 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
8 英文部分
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与中文相对应),放于中文关键词之后,正文之前。 9 对表的要求
(1) 表应以易于理解的方式提供信息,每张表在正文中都应明确提及,如“见表1”。
(2) 表应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编号,该编号应独立于章和任何图的编号。如果只有一张表,则应标明“表1”。
每张表都应有表题,表题应放在表的上面,居中排,表序与表题间空一字距。
栏中使用的单位应在该栏表头项目名称下方。
表内的文字宜用比正文小1号的字,表序、表题宜用有别于表内文字的字体。
按国标和国内科技编辑界的作法,表的结构要简洁,采用三线表。
表要随文排,先见文字后见表。
表应精心设计,具有自明性,数据应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编排。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及文字表述重复。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应同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表中相邻或上下栏的数字或内容相同者,应重复标注或以通栏表示,不能用“同左”、“同上”、“"”、“——”等代替,表内“空白”表示未测或无此项,“—”或“…”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实为零。
如有英文表序与表题(与中文对应),放于中文表序表题下面。 10 对图的要求
(1) 论文中适当地应用图时,对每幅图在正文中都应明确提及。
(2) 图应该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编号,该编号应独立于文章和任何表的编号,如只有一幅图,则应标明“图1”。
(3) 每幅图都应有图题,图题应放在图的下面居中排。图序与图题间空一字距,如果有分图应在每一幅分图的正下方标注分图图序a、b、c……。如图1a、1b。
(4) 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5) 图要精心设计和绘制,要大小适中,半栏图宽应在7cm以内,通栏图宽应在14cm以内。图中的线条要均匀,主辅线分明。图中的文字与符号均应植字,不用手写,缩制后的字号大小应以6号字为宜。
(6) 坐标图中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的符号、单位”,图的标目通常由物理量及其相应的单位和符号组成。物理量的符号应按GB 量和单位规定的斜体国标注字符给出,不准使用中外文的文字叙述代替物理量符号;单位也应该按国标规定用正体字符标注。量和单位字符间用斜线“/”隔开,如I/A,P/Pa,ρ/kg·m-3等。
(7) 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表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8)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图在文中的布局要合理,一般随文排,先见文字后见图。
图的标值应防止标注得过分密集或稀疏。标值应排在价值标轴外侧靠标值短线的地方。为阅读方便,标值的数字应尽量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以后不超过1个0。
图序图题如加英文(与中文对应),放于中文下面。
范文二:现代农业科技成就
广东省农科院80周年庆推出了一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展出的另类蔬菜、花卉和农业设施科技让人大开眼界。
彩色辣椒抢滩花卉市场
平时,我们看到的辣椒不是青色就是红色。在展览上,紫色和黑色的辣椒很是新鲜,开着紫色小花的迷你紫色辣椒在花盆中种着,看着就像一盆漂亮的花。农科院的专家告诉记者,辣椒的品种很丰富,中国就有400多种,农科院收集的辣椒品种也有几百种。辣椒的色彩和形状多样,都是由辣椒的基因决定的。辣椒本身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茄红素等,不同时期有一种色素占主导,于是就出现了五颜六色的彩色辣椒。比如,花青素占主导就是紫色。因为长相妩媚,不少花卉市场也有这种彩色辣椒售卖,打理起来也很方便,整个冬天都能开花结果。
紫色大白菜能预防高血压
彩色辣椒的旁边是一盆娇艳的“紫玫瑰”,不过,仔细一看标签,品名却是大白菜。和普通白菜不一样,这种紫色大白色叶片一片卷着一片,像漂亮的木耳边,每片叶子上还有小小的锯齿,叶片稍硬而且厚实。据介绍,这是省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新品种,之所以是紫色,是因为青菜颜色的基因出现了变异,并且将遗传基因传递了下去。与普通白菜相比,这种大白菜含有更多的花青素,具有预防高血压、缓解肝功能障碍以及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
南瓜90公斤,两人抱不过来
南瓜算是整个展览中的大个头。各式各样的品种,千奇百怪的造型,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中,一只90公斤的巨型南瓜,两个人合手也抱不过来,而最小的南瓜只有鸡蛋大小。西瓜也同样让人大跌眼镜,最大的50公斤,最小只有冰淇淋大小,一口一个。记者了解到,这都是省农科院观光农业研究所研究出来的观光蔬菜,大个头的西瓜和南瓜都属于巨无霸农产品,生长速度极快,几乎每天都能长两三公斤左右,个头和重量是普通的果蔬品种的十倍甚至数十倍,但它们的口味却不怎么好,有的甚至不能食用。
红薯空中吊着长
眼下冬天,红薯是很多家庭的最爱,熬粥、烘烤,都别具美味。但大家所熟悉的红薯都是生长在土中,果实也在土中,而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却开发出了水培树式红薯,它们能在空中结果,而营养成分就是像水的营养液。整个红薯的生长过程一目了然。专家解释说,这种技术能让红薯根系的生理功能加以分工,做到吸收养分的细根和储存养分的红薯快根系有效分离,让红薯想长在哪儿,就长在哪儿。
范文三:从无人机、商业智能到物联网,现代农业因为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生产能力,同时也变得更为环保。   Tim Malterer是美国的第四代农民,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开始在他家的土地上劳作。他的很多农业知识来自他的父母,而他的父母则来自祖父母,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算起来,在他28岁时,Malterer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际耕作经验,他也从世代相传的这些农耕经验中受益匪浅。不过,他现在开始认识到在农耕知识方面计算机可能更有优势。 以物联网为基础,农业正在形成基于传感器和各种监控的生态系统。   去年,他在为自己的玉米施氮肥时,考虑了各种因素(包括降雨和土壤条件),准备每英亩施氮肥20~30磅,但他使用的The Climate公司一个名为Nitrogen Advisor(氮顾问)的分析工具推荐每英亩40~50磅。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接受这些工具的推荐。我们和我们父母掌握的那些直觉和实际经验只能算基础知识,而新的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他说。   有些地块上Malterer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有些土地上他会接受软件的建议。到了收获季节,采用了软件推荐量的土地产量明显要高一些。“这么做我们的前期投入要高些,但回报明显也更高。”他说。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使用复杂的IT系统来帮助他们耕作。他们采取先进的分析工具和复杂的软件,以更好地对农业生产进行规划和管理。他们甚至开始使用一些更尖端的技术,如卫星图像和无人驾驶飞机,不久机器人也将进入农业。   “我们看到大量的新技术进入农业领域,让农场得以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这一切就是在近几年内发生的。”The Climate公司(The Climate是农药和农业生物技术公司Monsanto的子公司)营销副总裁Anthony Osborne表示。   正如许多其他行业,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使粮食生产更有效率,作物产量更高。同样重要的是,技术使农民以更环保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在农业领域,IT还有很大的机会来改变农场的经营和日常管理。”埃森哲提供精密农业服务的数字实践部门董事总经理Ankur Mathur如是说。   事关人类生存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持续走高,饥饿问题成为高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利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利用各种IT技术来增加产量,同时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既有助于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满足人类所需,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IT技术的应用最直接的意义是确保粮食安全,这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美国农业部国家食品和农业研究所所长桑尼拉马斯瓦米表示。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信息,到2050年地球要养活全球95亿人――这是一个常被引用的数字。然而,在人类对食物总量需求上升的同时,可耕作的农田和水的供应量都在下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要保证全球人吃饱真的很难,不只是美国,在全球都一样。”拉马斯瓦米说,“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根本性的措施来提高粮食的产量,而且是在上述约束条件之下,此时技术就变得极为重要。”   Mathur说,粮食生产的计算机化是农业几千年来发生的最重要的技术革命之一,在之前是机械犁的发明。   应该说,这种技术革命早在几十年前当拖拉机制造商把计算机放进他们的设备就开始了。这些计算机不仅帮助农民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宝贵数据。随着计算机变得更加专业,并与GPS 技术相结合,农民们能够对他们的车辆行进路线进行精确控制,从而能在特定地点播下指定数量的植物种子。在收获的季节,农民可以收集每个地方庄稼的产量数据。   新技术的回报   34岁的Aaron Ault也是美国第四代农民。他在农场里长大,他在印第安纳州拥有约3000亩土地,种有玉米、大豆,还养了3000头牛。他亲眼目睹了IT革命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Aaron Ault还记得很多农民用一张作物产量图来记录各个地块的产量,这些信息很有趣,但多年来它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   “这张图上会记录每个地块的产量,据此我们知道今年的收成如何,除此之外,这个图就没有其他的价值了。而今天通过与GPS结合,我们就可以确切知道各个地块的产量,从而优化明年的生产安排。”Aaron Ault介绍说。Aaron Ault是普渡大学OpenAg 技术和系统集团高级研究工程师,致力于将开源项目应用到农业。   显然,像其他行业一样,农业经营者学会了如何利用IT技术,并把它们与更新的其他技术结合来取得实际的回报。比如,农民正在和其他专业人士一样,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对所获取的那些数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存储、组合和分析。这赋予他们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时也让他们在更精细的级别上来解决问题,比如他们的规划不只是就整个农场,而是可以具体到每亩甚至具体到某1平方米的土地。   这意味着农民可以根据土壤条件、水和其他因素详细规划他们种植什么、种多少以及种在哪里。他们还可以更有针对地使用的水、营养素和其他物质(如杀虫剂),从而减少浪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你开始看到大量颠覆性技术的人进入农业。”Ault说。   行业领导者率先采用IT技术   在农业世界,一些世界知名的公司扮演了IT技术引领者的角色。   迪尔(Deere & Co.)有限公司是约翰?迪尔品牌机械的制造商。迪尔公司车载应用总经理Ron Zink介绍说,出于监控设备运行状况、方便维修的目的,迪尔公司在上世纪70 年代末期首次在其收割机和拖拉机上装备计算机。从那时开始,约翰迪尔的计算机系统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上世纪90 年代后期,迪尔在它所有的设备中配备了计算机系统,其中连接各个控制模块的数据总线为控制喷雾机、打包机、播种机创建了一个生态系统。   后来有一些新的技术公司加入进来,帮助农民实践今天所说的精准农业。迪尔公司的产品包括 AutoTrac GPS 辅助控制转向系统,它让设备操作员可以双手离开方向盘;JDLink,使机械设备可自动将地块上的数据上载到云端,同时允许农民把播种或施肥指令以及其他操作信息下载到机械设备中; Machine Sync,通过使用 GPS 数据在卫星照片生成地图,以提高种植、播种、喷涂和营养效果。   “精准农业是拖拉机问世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它不仅将成为制造行业的未来,而且也将成为未来世界食物供应行业的未来。”Zink说。   潜力巨大   在精准农业领域另一个熟悉的名字是Land O'Lakes公司。这家位于明尼苏达州的食品制造商是美国第二大采用会员制的农业合作社。公司副总裁、CIO Michael Macrie介绍说,Land O'Lakes的目标是提高产量,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为此,Land O'Lakes于2010年开始涉足数字农业。公司开发和部署各种技术,用来帮助粮食生产者更有效、更低成本、同时更可持续地进行生产。今天, Land O'Lakes 提供的很多技术都涉及农业服务。例如,其R7精准农业工具分析大量的数据点,如种子的生长记录和卫星图像,以确定哪些种子在哪些地块生长得最好。   今年,Land O'Lakes还发布了R7地块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卫星图像来发现有问题的区域并将报警信息发送给农民。Macrie 解释说,该工具让种植者能及时发现他们以前通过步行或驾车难以发现的问题,因而管理范围可能达数千英亩。虽然农民也可以自己发现哪块土地出了问题,但这个系统会比人快得多,从而为农民尽早采取行动赢得时间。另外,R7地块监测系统还可以准确定位问题区域,从而避免了浪费。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帮助农民快速决策,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Macrie 说,其好处也是显著的。比如,这些地块每英亩能收获加仑玉米,而美国平均水平才是1360加仑。   “还有更多的技术,包括更多计算能力,可以应用到农业中,其中的技术组合甚至要超过把人类送到月球的阿波罗航天器中所用的技术。”他说。   而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因为一些关键IT技术的进步,才让农民使用这些系统成为可能。其中一个是云计算,它允许农民和其他农业专家可以存储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各种数据源,例如农场、气象卫星、历史记录、土样、学术研究实验室和农业公司。   其他推动因素还包括高速互联网服务和移动技术的进步,它们让农民需要实时访问和共享数据时保持与数据源的连接,即使他们正在地头操作设备。   大数据和分析工具的崛起也是重要驱动力,现在的农民可以从收集的所有信息中获得实时洞察,其中GPS 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把数据和位置结合了起来。在此之上还有一些更新的技术,如装有摄像头的无人驾驶飞机和可以放置在土壤中或者放在一些植物中的传感器上。   未来,农民可能很快将使用机器人到田间进行巡检、除虫、除草,以及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农民。而把所有这些聚集到一起的关键技术就是新兴的物联网。像其他的行业一样,农业正在形成传感器和各种设备的生态系统,这些传感器和设备收集大量数据,并把这些数据传输给分析引擎进行分析,然后将结论传回给农民和农业机械设备。   这些新的农业技术在农作物的生产中使用得最多,但专家说,在其他行业,如畜牧业和渔业,先进的IT系统也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   实际上,农业行业这些高科技的方法在全球各地都有使用,只是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农民可能有更多的硬件和应用程序可供选择,但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选择也在逐渐增多。部分原因在于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更多的农村地区,同时移动服务的成本和其他相关技术的使用成本正在下降。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发现有不会用计算机也不会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农民。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他们接受了最新的技术,正在探索如何用它来帮助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一家从事农业相关咨询服务的分析师表示,“因为他们发现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更精确地使用肥料、水,减少浪费,以及更有效地使用设备。这可以节省资源和金钱。而且它不只是省钱,也是关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各种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代表我们向前迈出一步,但还只是开始。
范文四:以色列以沙漠之国打造农业强国的奇迹闻名于世,发展水、肥利用率高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其主要措施之一。6月底,国内农化行业专家、种植大户及农业科技带头人等 100余人来到以色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现代农业培训交流活动。百闻不如一见,以色列先进的农业科技理念、完备的农业服务体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还有将沙漠变良田的当代“愚公精神”,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肥一体化使沙漠变绿洲   以色列 60%的国土为沙漠,是一个极度贫水的国家。在出了机场前往特拉维夫的路上,笔者凭着对沙漠地貌的认识,本以为看到的会是大片连绵的荒漠,而实际感受到的却是一路花团锦簇和绿意盎然。公路两旁的沙砾地上开满鲜花,远处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笔者注意到,农田地表上都遍布着纵横交错的管线。随行的当地翻译吴迪告诉笔者:“在以色列,90%以上的农业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由电脑自动把掺入肥料的水通过塑料管道渗入植株根部。水肥一体化使以色列每寸土地都融入了高科技,使沙漠城市也照样绿荫浓浓。”   笔者在随后几天的行程中发现,以色列的滴灌系统确实像人体的血脉一样,布满了这个国家每个角落。无论是在田间地头、果园、公园,还是城市的林荫道、居民门前,甚至阳台的花盆或路边的一棵树都铺设着滴灌系统。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大家参观了以色列的沙漠农业奇迹――阿拉瓦谷、以色列农业部农业研究署、世界知名滴灌设备制造商耐特菲姆公司等,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现场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以色列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状况。   年降雨量仅有 25~50毫米的阿拉瓦谷位于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夏季气温高达 40℃。干燥的荒漠高度盐碱,然而以色列人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据阿拉瓦谷负责人介绍,50年前,为了证明在沙漠上可以生存,一群年轻人自愿来到这里开垦荒地,经不断奋斗,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如今,阿拉瓦谷生活着近 800户人家,其新鲜水果、蔬菜的出口量占到了以色列出口总量的 60%。   在参观活动中,来自阿拉瓦谷的农户 Rami Sade向我们介绍,阿拉瓦谷种植的经济作物有黄瓜、西瓜、甜椒、茄子、椰枣等。他领着大家来到一处水稻滴灌试验田,只见很多粗细不一的黑色塑料管线深入到水稻丛中。水稻被分成若干区域,每块区域都竖着颜色各异的牌子,详细记录着滴灌管道的直径、施肥种类等数据。原来,这是当地一家滴灌设备公司进行的一项试验,他们下一步计划将滴灌系统引入亚洲种植水稻的地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确定塑料管径到底要多大、出水量要多少才能创造出最大产量。   Rami告诉笔者,阿拉瓦谷种植的农作物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户可直接给水溶肥生产厂家打电话,他们即会派人来进行测土配方,然后再将量身定制的水溶肥送达用户所在地。   “我们必须对作物施多少肥料斤斤计较。” Rami说,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电脑系统进行控制,既可以控制每升水里加了多少肥料,还可以准确掌控施肥量。   “从 1948年建国到现在,以色列农业的收益率相较其他行业,增长速度相当快,其中关键因素就是对农业技术的高度重视。”以色列农业部农业研究署主任 Yoram Kapulnik教授说:“1955年,一个以色列农夫可养活 15个人;2000年,一个农夫养活 90个人;到 2015年,一个农夫要养活 400人。”   新理念让我们大开眼界   在以色列的所见所闻,加深了国内种植大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认识,同时也坚定了他们采用这项技术的信心。   “回国后,我准备在经济作物上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山西朔州应县农发经营管护合作社负责人章银旺告诉笔者。   章银旺还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安装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的亩均成本是 2000元,12亩地的全部费用 2.4万元左右。一开始是多花了钱,但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肥和水都不浪费,作物还高产。产量提高了,就把成本摊销掉了,同时利润也提高了。“此次以色列培训不虚此行,让我们领略到先进的农业理念。”章银旺由衷地表示。   广西南宁冠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梁庆平也深有感触地表示,以色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无法相提并论,但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理念却比我国先进得多。目前我国还是传统肥料大水漫灌的用肥方式,不仅肥料利用率不高,不科学的施肥方式还给土地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我们要把以色列的高效现代农业理念带回国内,让水肥一体化技术尽快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相信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会有很大贡献。”梁庆平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此次以色列之行,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以色列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程度。   阿拉瓦谷负责人表示,以色列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但和其他一些国家不一样的是,以色列政府并不直接补贴农产品,也不出资帮助农民建温室大棚和滴灌系统,但政府会免费帮农民建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提供的知识和高端技术,都无偿给农民使用,并且都能够在种植上给予农民实际帮助。农民在耕作上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到研究中心免费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位负责人一再强调。   大家听后都深感震动。对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表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谚语说得恰到好处。以色列政府出资搞培训、出资提供技术的方式对我国农业政策非常有借鉴意义。我国如果能将仅仅为农民安装滴灌管道系统,变为增加更多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工作,将会更有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另外,科技人员给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这对科技人员本身也是一种提高。以色列政府非常鼓励科技人员从实际问题入手,去解决困扰农民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细节。   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万连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曾经做过 15年的农业技术员,以一个技术员的眼光来看,以色列的农业技术做得很扎实,也很实用。国内的农业研究,虽然看起来理论都很成体系、成果也很宏大,但不能完全解决农民的实际需要。“而在以色列,不管是多么知名的专家,其研究成果都和实际结合得很紧密。看似研究成果都很小、很细微,但就是这些小而细微的成果,把以色列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上来了。”万连步表示。   在以色列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周,但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在以色列,农业是一个焕发出青春活力的传统行业,更准确地说,是以传统为表科技为里的高科技行业。相比之下,我国经济建设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农业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而在这方面,以色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样板。
范文五:邦伯简介   上海邦伯现代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坐落于上海大学科技园区。拥有国内领先的农业专门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2012年11月公司完成第一次融资,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银江股份。   公司创始人张侃谕教授首先在国内提出“智慧农业”概念,并给出其确切的定义,带领公司成为国内在智慧农业领域内唯一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企业。   公司主营业务   ★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设备与系统提供;   ★节水灌溉与精准施肥的水肥一体化工程与技术服务;   ★先进农业栽培和养殖技术支持与服务;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温室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   温室建设及其自动化智能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邦伯公司把现代温室建造和智能栽培环境调控技术相结合,从温室建造和种植技术的结合点入手:   ★提高温室自动化水平,实现温室管理的省人化、智能化;   ★采用智能栽培专家库、决策辅助系统,实现温室环境调控和智能栽培,提高温室产品产量产值;   ★采用节能降耗,节水节肥技术,减少温室运行成本。   通过深入研究设施智能栽培技术和温室环境调控技术,直接为用户提供温室建设智能化、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邦伯公司已为上海市嘉定区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设计了基于水产物联网的刀鱼全人工繁育环境调控和监测系统的方案。   技术优势   温室建造运行与智能环境调控和智能栽培管理相结合的整体设计建设方案;   研究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呼吸消耗、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等过程,建立数字的温室智能栽培管理专家系统;   通过研究温室栽培环境中的肥水需求规律,实现精准施肥灌溉一体化;   通过病虫害远程诊断网络技术平台,实现病虫种类识别、发生流行规律、防治决策方法和治理技术的查询。   方案解决过程   应用案例   已经为全国10多个省市(南至西沙、南沙群岛,北至吉林长春,西至甘肃、新疆),110多个农业园区和农业生产企业提供温室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和系统的工程服务。   主打产品   GSZK-01节水灌溉与精准施肥控制系统   GSZK-01节水灌溉与精准施肥控制系统具有高性价比的特点,节水节肥、省力省时、产量提高,专用于连栋温室、日光温室、温室大棚和大田的水肥一体化控制,是公司的主打系统之一。   产品特点   ★节水节肥——高效水肥灌溉和精准调控;   ★可迅速大面积灌溉和施肥;   ★根据土壤水分等相关参数自动反馈控制灌溉;   ★省人力、省时;   ★提高产量——投运该系统可增产30%~50%。   GFZP-20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控制与生产管理系统   GFZP-20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控制与生产管理系统针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提供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全程智能控制系统。   产品特点   ★上、下位机的二层网络结构,集中监控与菇房现场控制相结合;   ★全数字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变风量变频调节的环境综合调控模型;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全过程自控与管理;   ★各种菌类栽培数据库及栽培过程参数复用;   ★缩短食用菌培育时间,提高产量。   系统功能   该控制系统由中央集中监控计算机和多个嵌入式控制器组成,通过CAN现场总线构成分布式网络,可同时对多达16 个菇房进行生产监控。中央监控计算机集中管理菇房食用菌栽培生产过程控制和数据处理显示分析;控制器承担菇房的数据采集和控制任务,控制器具备小键盘和液晶显示器,完成菇房现场的控制参数设置和全程生产管理工作。   ZPSY-30组织培养室环境调控与种苗生产管理系统将环境自动控制与植物组培技术融合,实现了环境控制和植物种苗组培全程生产管理及信息追溯,属于邦伯公司的独创。   ZPSY-30组培室环境调控与种苗生产管理系统   产品特点   ★植物种苗组培、脱毒等生产过程和操作流程的全程自动化管理;   ★组培室楼群的温湿度、CO2、光照、菌落、空气流通量等环境参数的自动调控;   ★绿色食品的基于条形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安全生产监测与追溯管理;   ★组培过程视频监控;   ★缩短组培时间。   系统功能   该系统集环境监控和生产管理功能于一体,自动采集组培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并通过相应的执行机构进行环境自动调控,用户只需在上位PC机上设置参数,就可自动控制各类环境参数,生成报表、曲线,实现对组培苗种生产的全程管理,以及出入库、生产流程、工艺操作的管理和远程追溯访问。
范文六:《现代农业科技》投稿须知
《现代农业科技》(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隶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于1972年创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农业技术研究性期刊, 每月10日、20日出版,大16开,彩色四封。系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期刊、2008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分类阅读科普科技期刊第4名、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09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分类阅读农业类期刊海内外入榜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阅读排行TOP100期刊、2010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海内外阅读分类排行农业农村类入榜期刊。2013年期刊影响因子0.333,领先国内同类期刊!刊号:CN34-1278/S,国际标准刊号:ISSN,邮发代号: 26-41。投稿邮箱: 。
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最重要的特定内容,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题名应避免使用缩写词、字符、代号、标点符号。 2 作者、工作单位和作者简介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享有著作权的标志。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如:CAI Zheng-pin(蔡正平)。外国作者的姓名应遵从国际惯例。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左上角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作者之间用“,”隔开,作者工作单位直接排印在作者姓名之下。如:
(1《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安徽合肥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国外作者应在工作单位之后加列国名。
作者简介可按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联系电话 顺序标出。
3 摘要(包括英文摘要)
摘要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不引用图、表、公式和化学结构式。研究论文应以反映作者的科研工作成果为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做,做了什么,得到什么结论。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读者判断论文价值,判断论文是否值得阅读的依据。因此,要用数据客观如实,准确简练地陈述其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特别要摘入作者不同于前人的新成果和特别强调的观点,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
专论与综述论文应以当代某领域科技成果为对象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的鉴别、整理和重新组合,并提出合乎逻辑的具有启迪性的看法和建议。因此其摘要语句可采用:综述(或阐述、介绍、评述、对比等)了……(尽可能具体点)。提出(或指出、预测、展望等)了……的发展方向(或前景)。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不论何种论文摘要都得用第三人称,不使用“本人”,“本文”等陈述语句。在译成英文时,也要用第三人称,介绍作者的研究工作时,谓语用一般过去时态,描述其结果、结论(看法、建议)时用一般现在时态,字数250个实词左右。
4 关键词(包括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应选取能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关键词对文献索引和检索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应从《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的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 “;”分隔。每篇选用3~8个。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h) 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8 英文部分
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与中文相对应),放于中文关键词之后,正文之前。 9 对表的要求
(1) 表应以易于理解的方式提供信息,每张表在正文中都应明确提及,如“见表1”。
(2) 表应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编号,该编号应独立于章和任何图的编号。如果只有一张表,则应标明“表1”。
每张表都应有表题,表题应放在表的上面,居中排,表序与表题间空一字距。
栏中使用的单位应在该栏表头项目名称下方。
表内的文字宜用比正文小1号的字,表序、表题宜用有别于表内文字的字体。
按国标和国内科技编辑界的作法,表的结构要简洁,采用三线表。
表要随文排,先见文字后见表。
表应精心设计,具有自明性,数据应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编排。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及文字表述重复。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应同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表中相邻或上下栏的数字或内容相同者,应重复标注或以通栏表示,不能用“同左”、“同上”、“"”、“——”等代替,表内“空白”表示未测或无此项,“—”或“…”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实为零。
如有英文表序与表题(与中文对应),放于中文表序表题下面。
10 对图的要求
(1) 论文中适当地应用图时,对每幅图在正文中都应明确提及。
(2) 图应该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编号,该编号应独立于文章和任何表的编号,如只有一幅图,则应标明“图1”。
(3) 每幅图都应有图题,图题应放在图的下面居中排。图序与图题间空一字距,如果有分图应在每一幅分图的正下方标注分图图序a、b、c……。如图1a、1b。
(4) 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5) 图要精心设计和绘制,要大小适中,半栏图宽应在7cm以内,通栏图宽应在14cm以内。图中的线条要均匀,主辅线分明。图中的文字与符号均应植字,不用手写,缩制后的字号大小应以6号字为宜。
(6) 坐标图中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的符号、单位”,图的标目通常由物理量及其相应的单位和符号组成。物理量的符号应按GB 量和单位规定的斜体国标注字符给出,不准使用中外文的文字叙述代替物理量符号;单位也应该按国标规定用正体字符标注。量和单位字符间用斜线“/”隔开,如I/A,P/Pa,ρ/kg·m-3等。
(7) 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表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8)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图在文中的布局要合理,一般随文排,先见文字后见图。
图的标值应防止标注得过分密集或稀疏。标值应排在价值标轴外侧靠标值短线的地方。为阅读方便,标值的数字应尽量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以后不超过1个0。
范文七:维普资讯
20 0 7年
农 业 与 技 术 
^ c l r & e n lg     u t e Te h oo, u ' v
V 12   No 5 n.7 . 
Oc . 2 0   t 0 7
现 代 科 技 与 精 细 农 业 
邓云泽 陈俐 慧 
10 2 ) 302 
( 林省 科 技 管理 干 部 培 训 中心 。吉 林 长 春 吉
【 要】 农 是 用 年 兴 的 感 宏 控 和 量; 理信 技 采 存贮 分 和 地面 块所 的 摘  精细 业 利 近 采 起 遥 技术 观 制 测 地 息 术 集、 、 析 输出 或田 需  
要 素 资料 ; 以全 球 定位 系统 将 地 面精 确 测 量 和 定位 ,再 与 地 面 的信 息转 换 和 定 时控 制 系统相 配 合 , 产 生 决 策 ,按 区 内要 素 的 空 间  
变量数据精确设定和 实施最佳播种、施肥 、灌溉、用药等 多种农事操作。实现在减 少投入 的情 况下增加 ( 或维持 )产量、降低 成 
本 、 减 少环 境 污染 、节 约资 源 、保 护 生态 环 境 , 实现 农 业 的 可持 续 发 展 。  
【 关键词】 农 可 续 展; P; I I; f; S 精细 业; 持 发 Gs G ;t V lD   S S ’ S
中图分类 号 :S一1   文献标 识码  A  
农业 的发 展经 历 了 原始农 业 、传 统农 业 和 现  代农 业三 个主要 发展 阶段 。 自 9 0年代 以来 ,随着  全球 定位 系统 ( P ) G S 、地理 信息 系 统 ( I) GS 、遥  感 ( S 、变量处 理设备 ( R )和决 策支 持 系统  R) VT ( S )等现代 科 技 的发 展 ,精 细 农业 作 为基 于信  DS
肥 、杀 虫 、除草 配方 ,就地采 取耕作 措施 。   国外 精细农 业 的实践 表 明 :精细 农 业 不 仅具 
有 重要 的经济效 益 ,而 且 其获 取 的详 细耕 作 信息  有助于解 决许 多未 知 问题 。精 细 农业 的根 本 效益  体现在 降低作物 的生产 成 本 和过 量 施用 农 化 产 品  的污染 风险 。“ 细农业 ”研究 的革命 性 的意义是  精
息高科 技 的集 约化 现代 农 业 问世 了 ,并成 为 农业 
可持 续发展 的 主要 手段 之一 。精 细农 业 的核 心 是  指实 时地获 取地 块 中每 个 小 区土 壤 、农 作 物 的信  息 ,诊 断作 物 的长 势和 产量在空 间上差 异的原 因 ,   并按 每一个 小 区作 出决 策 ,准 确 地在 每 一个 小 区 
提出 了一 种经营 现代 农 业 的新 技 术 思想 并 付诸 于 
实践 ,发 展前景 已在 国际上具 有广泛 的共识 。  
2 世纪 ,人类 正在 逐步 进 入知 识 经济 社会 的  l
大 门。过 去 2 0多年来 ,信息 技术 的高速 发 展 ,已  使 它迅速 渗透
到 国 民经济 的 各个 部 门 ,改 变着 人 
们 的生活 方 式 、工 作 方式 和 思 维方 式 ,引 发许 多 
上进行灌 溉 、施 肥 、喷 药 ,以达 到最 大 限度 地提 
高水 、肥和 杀 虫剂 的 利用 效 率 ,增加 产 量 ,减少 
环境 污染 的 目的。  
传统技 术 思想 和 观 念 的革命 。国 际竞 争 ,将更 多 
地转 向 以知 识为 基础 的科 学技 术 与产 业 技 术 的竞 
近年来 ,美 国 、欧洲 一些 技 术 先进 的农 场在  精细农 业方 面 已经 进 入 中等 规模 的 实施 阶段 。有  的农 场 将遥 测 传 感 器 装 置 、G S仪 器 、微 型计 算  P 机 以及 化肥 、杀虫 剂等 全 都装 在 拖 拉机 上 ,在拖 
争 。农业 是 国民 经济 的基 础 产业 ,保 障世 界 的食 
物安全 和农业 的可 持续 发 展 ,是全 球 性 的永恒 主  题 。过去五 十年 ,世 界 农业 发 生 了重 大 变 化 。农  业生 产通过生 物 和农 艺 技 术 的进 步 和 支持 ,以及 
拉 机 田间行驶 的同 时 ,有 传 感器 获 取作 物 生 长状 
态信息 ,G S给出精确定位,计算机软件 系统将  P
事先存贮 在地 理 信息 系统 中与该 地 块 的土 壤 、作 
物品种 以及本 生长 阶段 完成 的耕 作 措 施等 有 关参 
将生 物和农 艺技 术转 化 为 大规 模生 产 力 的现代 农 
业 工程技术 、农业 系统 经营管 理技术 的不 断改善 ,  
使得世 界食 品产 量 的增 长 ,超 过 了人 口 的增 长速  度 。上世 纪后半 期 世 界农 业 的高 速发 展 ,基本 上 
数调 出 ,运 行快 速 诊 断决 策 模 型 ,给 出灌 溉 、施 
5 ? 20 07年 l 月  O
农 业 与 技 术 
v12  N .  0.7 o5
是依靠 生物遗 传 育种 技 术 的进 步 ,耕 地 和灌 溉 面 
积的扩 大 ,物 理 与化 学 产 品投 入 的大 量增 加 ,机 
Fn i )是上世 纪 8 an g n 0年代末 由美 国 、加 拿大 的一  些农 业科 研部 门 提 出的 , 目前 , E本 、英 国、丹  t
械 动力 与矿物 能源 大 量投 入的条 件 下获 得 的 。由 
此 而引起 的水 土流 失 、生态 环境 恶 化 、生 物 多样  性 损害 等 问 题 , 已经 引 起 国 际社 会 的严 重 关切 ,   并 成为推动 技术 创 新 ,实 现农业 可持续 发 展 的重 
要驱 动力 。  
麦 、中 国等 国也 正在 积 极进 行 这方 面 的研 究 。美 
国国家 研究 委 员会 ( ao a R sa h C uc )为  N t nl eer   on i i   c l
此 曾专 门立项组 织 了一 个 由一 批 多学 科 著名 专 家  组成 的专家组 对有 关 发展 研究 进 行 了评 估 ,
报告经 过 由美 国科 学 院 ,工 程 院 和 医学科 学 院 院 
士组成 的评 估 组 进 行 审 议 后 ,于 19 发 表 了  97年
“ rcso   rc lue i h   1 tCe tr P e iin Agiu tr  n te 2    n u y— Ge s ai   s op t l a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农 业 和农 村经 济 得到 了 
飞速 发展 ,但仍 面 临严 峻 的挑 战 。我 国化 肥 的生 
产量 和施用量 居 世界 首 位 ,单位 面 积使 用 量是 美 
a d Ifr t n T c n lg si  rp Ma a e n” 研  n  nomai   eh ooi  n Co   n g me t o e
国的 2 倍 。但是,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很低 ,我  .6
国化肥 的利用率 ,氮为 3 % ~3% ,磷 为 1% ~ 0 5 0  
2 % ,钾为 3 % ~5 %,农 药 利 用 率 在 3 % 左  0 5 0 0
究 专著 ,全 面 分析 了美 国农 业 面 临 的压 力 、信息  技术 为改善作 物生 产 管理 决 策 和改 善经 济 效 益提  供 的巨大潜 力 ,阐明 了 “ 细 农 业 ”技 术 体 系研  精 究 的发展现状 ,面临 的 问题及 其 支 持技 术 产业 化  开发 研究 的机 遇 。19 98年夏 , E本 政府 拨 专 款支  t 持若 干大学进 行 “ 细农 业 ”应 用 研究 , E本 农  精 t 林水产 省 已与 洋马 公 司和 久保 田公 司等 企业 合 资 
成立 了研究机 构 ,开发 利 用卫 星 定位 系 统 的农 业 
右 ,对环 境造成 严重威 胁 。我国水 资源 严重 匮乏 ,   而 降水 利 用 率 不 足 3 % ,只是 发 达 国家 的 13  5 /,
节 水 已成 为一 项 紧迫 而 繁重 的任 务 。我 国每 公 顷  耕地 平均拥 有 农用 动 力 1 瓦左 右 ,相 当于 美 国  千
的 2倍 ,然而 我 国 的农业 发 展 水平 却远 远 低 于美 
国。我 国农业 应尽 快 实 现从 粗 放经 营 到精 细 农作  的转 变 。农 业科 技 发 展 纲 要 ( 0 1 00年 )提  2 0—2 1 出 :“ 推进新 的农业 科技革命 ,实 现传统农 业 向现 
机械技术 。据 测算 :采用 精 细农 业技 术 ,可 以节  约 3 %以上的肥料 和农 药 ,可使 作 物生 产 成本 降  0
低 2 % 以 上。 在 减 少 投 入 的情 况 下 增 加 ( 维  0 或
代农业的跨越” “ 。 实现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的跨 
越 ,尽 快缩小 与 发 达 国家 的差 距 ,必然 要 在农 业 
持)产量 ,一 是节 约 资源 、降 低 成本 ,二 是 减 少  环境污染 、保 护生 态 环境 。 因此 ,实行 精 细农 业 
技 术成 了近 几 年兴 起 的新热 点 。遥感 ( S R )和地  理 信息 系统 (
I)技术上 世纪八 十年代 就 已用 于  GS 农 业领域 和发挥 了 良好 作用 。 19 ,美 国的全  93年
科学研 究与技 术 开 发上 取得 重 大 突破 ,促使 先 进 
适 用技术 及 时充 分地 应 用到 农 业生 产 中 去 ,加 速 
科学技术 、特 别 是 高新 技术 全 面 向农 业 渗透 ,大 
幅度提高 农业 科技 整 体 水平 ,实 现农 业 生产 力 水 
球定 位 系统 ( P ) 民用 后 ,使 这 三 项 技 术 构 成  GS
平质的飞跃” 。知识经济时代 , 迅速发展与普及的 
计算 机和 信息技 术将 推 动人 们 在科 学 利用 资 源潜  力 ,发展节 本增 效 生 产方 式 ,改 善和 保 护生 态环  境 ,实现基 于信 息 和知识 的生 产过 程 管理 决策 方  面 ,突破许 多传 统 的模 式 和 观念 。它对 传 统产 业 
的改造 E益广 泛和 深刻 ,对 农业更有其 特殊 意 义。 t  
了一个相得益彰的完整体系 ,俗称 3 技术。它是  S
利 用 R 作宏 观控制 ,G S精确定 位地 面位点 到米  S P 级 ,GS将地 面信 息 ( 形 地 貌 、作 物 种 类 和 长  I 地 势 、土壤质地 和养分 水 分状 况 等 )进行 储 存 、处 
理和输出,再与地面的信息转换 、实时控制 、地 
面导航 等系统 相配 合 ,按 区 内要素 的空 间 变量 数  据 精确设 定 最佳 耕作 、施 肥 、播 种 、灌 溉 、喷 药 
精 细 农 业 ( r io  gcl r 或 Peio  Pe s n Ar uu ci i te r sn ci
V 1 7 N .  o.   05 2
农 业 与 技 术 
20 年 1 07 O月  ?6 ?  
等多种农 事 操 作 。传统 农 业是 以亩 ,甚 至百 亩 为 
化 ,统 一 为 “ r io  gi l r” 和 “ rc i   Pe s n A r uue ci ct Peio sn
单 位 的地块作 为统 一 操 作单 元 的 ,而 同一 地块 单 
元 内的地 形 、土 壤 、作物 生 长状 况 差 异 很 大 ,3   S 技 术则 可将操 作 单元 缩 小 到平 方 米 ,使 传统 的粗 
Fri ” 的学术名 词 在 国际 科技 与 产 业 界 广泛 采  amn g
用 。国内一些 学者 曾将其 译 作 “ 细 农 业 ” “ 精 、 精  准农业 ” 精 致农 业 ” “ 细 农作 ” 等 ,本 文 将  、“ 、 精 其译作 “ 精细农 业 ”  。 尽 管存在 多种 不 同的表 述 ,但人 们 对 精 细 农  业理解都 包含 以下几 个 共 同点 :第 一 ,精 细 探 察  差异 ,采取针 对性调 控措施 ,随 时随地挖 掘潜 力 ,   达 到 全 局 优 化 ;第 二 ,以 G S I、R 、D S  P 、G S S S 、
放 生产变 为 精细 农 作 ,可 以显
著 提高 水 、肥 、药 
的利 用效 率 ,以最经 济 的投 入获 得 最佳 产 出及 减  少 对环境 的污 染 。精细 农 业 技术 不 仅适 用 于种 植  业 ,也适用 于畜 牧业 、园艺 和林 业 。精 细农 业 在  美 国和欧 洲一 些 国家 已进 行 试 验 和推 广 应用 ,并  取得 了显 著 效果 。以荷 兰 、以 色列 两 国为 例 ,以  色 列 目前实控 面积 2 8 k   .7 万 m ,其 中 2 3为丘 陵  /
先进传感 技 术 、智 能控 制技 术 、计 算 机 软硬 件 技 
术 、网络 技 术 、通 讯 技 术 等 作 为 高 新 技 术 手 段 ;  
和沙 漠 ,气 候 干 燥 ,年 平 均 降 雨 量 约 为 30r , 0rn n  平 均淡水 资 源仅 1 6亿 m ,人 均 占有 淡 水资 源 不  3
到 30 3 0 m ,仅 相 当 于 我 国 的 18 / 。从 5 O年 代 至 
第三, 通过合 理调 控 ,提 高效 率来 提升 正 面效 果 ,   抑制负 面效 应 ,全 面提 高 经济 效 益 、社 会效 益 和  环境 效益 。此 外 ,精 细农 业 实 践 的理论 基 础是 信  息论 ( 括生 物信息论 ) 包 、系统论 、控制论 和农 学 
理论 。  
19 ,在没有 增加 水 资源 的条件 下 ,农业 产 值  95年 增 长 了 1 倍 ;荷兰也 是人多 地少 、农 业 土地资 源  2 相 当贫乏 的 国家 ,经 过 多年 的发展 ,已成 为世 界 
第 三大农 产品 出 口国 ,农 产 品 出 口创汇 占全 国 出  
综 上所述 ,我 们 认 为 :精 细 农 业 是 利 用 遥 感 
技术宏 观控制 和测 量 ,地理 信息技 术采 集 、存贮 、  
口创 汇 收 入 的 14 以色 列 、荷 兰 都 是 小 国,他  /。
们大 力推 动农 业科 技研 究 与 科技 创 新 ,对世 界 农  业生 产与农 业科 技发 展 做 出了举 世 瞩 目的重 大 贡  献 。荷 、以两 国在农 业 工 程高 新 技 术应 用研 究 和  农业 工程设 备 产业 发 展方 面 的经 验 ,对 于 推动 我 
分析和输 出地 面 或 田块所 需 的要 素 资料 ,以全 球 
定位系统将地面精确测量和定位 ,再与地面的信 
息转换 和定 时 控制 系 统相 配 合 ,产 生决 策 ,按 区 
内要素 的空 间变量数 据精确设 定 和实施最 佳播 种 、   施肥 、灌 溉 、用 药 等 多种 农 事 操作 。实 现 在 减 少  投入 的情 况 下 增 加 ( 维 持 )产 量 、降 低 成本 、 或   减少环境 污 染 、节 约 资源 、保 护 生态 环 境 ,实 现 
农业 的可持续发 展 。  
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实践都 
有重 要现 实意 义。  
“ 细农 业 ”一词 ,译 自国外 近几 年来趋 于统  精
的  “Peio  F ni ” 或 r sn ci
ma g n
“Peio  r sn ci
A r u ue 。八 十年 初 国外 开 始 的有 关 技 术 思 想  gi l r ct ” 的早期 实践 ,曾使用 过 : “ pt l —V r beCo  S aM y a al r i i   p Maae e ̄ ( 间变 量 作 物 管理 ) “ r c pi   ngm n’ 空 、 Pe r tn si o
A r u ue ( 方 农 业 ) “ r c pi   a i ” gi l r” 处 ct 、 Pe r tnF r n   si o m g
参 考文献 
[] 1何勇 . 精细农业与 3 技术 . s 浙江大学  [ ] 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 . 2 对地 科学出版社 , 0 .  2 12 0 [] 3 汪懋华 . 精细农业的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 . 中国论文下载 中心 ,  
20 0 3—3—3   O
( 方农 作 )等 名 称 ,到九 十年 代 中期 ,由于  处
G S I等 的 集 成 应 用 和 有 关 装 备 技 术 的 产 业  P 、GS
[ 1S 4 3 技术与精细农业 . 中国农业网技术中心专栏 ,16 6 8 20 — —   3
范文八:1 题名
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最重要的特定内容,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题名应避免使用缩写词、字符、代号、标点符号。
2 作者、工作单位和作者简介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享有著作权的标志。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如:CAI Zheng-pin(蔡正平)。外国作者的姓名应遵从国际惯例。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左上角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作者之间用“,”隔开,作者工作单位直接排印在作者姓名之下。如:
12(《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安徽合肥
23003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
国外作者应在工作单位之后加列国名。
作者简介可按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联系电话 顺序标出。
3 摘要(包括英文摘要)
摘要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不引用图、表、公式和化学结构式。研究论文应以反映作者的科研工作成果为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做,做了什么,得到什么结论。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读者判断论文价值,判断论文是否值得阅读的依据。因此,要用数据客观如实,准确简练地陈述其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特别要摘入作者不同于前人的新成果和特别强调的观点,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
专论与综述论文应以当代某领域科技成果为对象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的鉴别、整理和重新组合,并提出合乎逻辑的具有启迪性的看法和建议。因此其摘要语句可采用:综述(或阐述、介绍、评述、对比等)了,,,,(尽可能具体点)。提出(或指出、预测、展望等)了,,,,的发展方向(或前景)。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不论何种论文摘要都得用第三人称,不使用“本人”,“本文”等陈述语句。在译成英文时,也要用第三人称,介绍作者的研究工作时,谓语用一般过去时态,描述其结果、结论(看法、建议)时用一般现在时态,字数250个实词左右。 4 关键词(包括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应选取能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关键词对文献索引和检索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应从《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的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 “;”分隔。每篇选用3~8个。
5 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该项目批准文号。如:基金项目:国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6-553-03-02)。
正文中使用标题序号为1、1.1、1.1.1,,,,;2、2.1、2.1.1,,,,;余此类推,且顶格书写。前言不标序号。
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请参阅GB国家标准。
一般常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废除的单位见下表1:
只能引用公开出版的文献。内部资料、产品简介等读者无法查找的非正式出版物不得引用。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及格式为: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 [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主要责任者多于3个,录前3个,后加“,等”。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著录格式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 期刊中的翻译文章
[序号] 原作者名.文章题名[J]. 译校者名.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h) 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8 英文部分
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与中文相对应),放于中文关键词之后,正文之前。
9 对表的要求
(1) 表应以易于理解的方式提供信息,每张表在正文中都应明确提及,如“见表1”。
(2) 表应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编号,该编号应独立于章和任何图的编号。如果只有一张表,则应标明“表1”。
每张表都应有表题,表题应放在表的上面,居中排,表序与表题间空一字距。
栏中使用的单位应在该栏表头项目名称下方。
表内的文字宜用比正文小1号的字,表序、表题宜用有别于表内文字的字体。
按国标和国内科技编辑界的作法,表的结构要简洁,采用三线表。
表要随文排,先见文字后见表。
表应精心设计,具有自明性,数据应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编排。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及文字表述重复。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应同图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表中相邻或上下栏的数字或内容相同者,应重复标注或以通栏表示,不能用“同左”、“同上”、“"”、“——”等代替,表内“空白”表示未测或无此项,“—”或“,,”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实为零。
如有英文表序与表题(与中文对应),放于中文表序表题下面。 10 对图的要求
(1) 论文中适当地应用图时,对每幅图在正文中都应明确提及。
(2) 图应该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编号,该编号应独立于文章和任何表的编号,如只有一幅图,则应标明“图1”。
(3) 每幅图都应有图题,图题应放在图的下面居中排。图序与图题间空一字距,如果有分图应在每一幅分图的正下方标注分图图序a、b、c,,,,。如图1a、1b。
(4) 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5) 图要精心设计和绘制,要大小适中,半栏图宽应在7cm以内,通栏图宽应在14cm以内。图中的线条要均匀,主辅线分明。图中的文字与符号均应植字,不用手写,缩制后的字号大小应以6号字为宜。
(6) 坐标图中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的符号、单位”,图的标目通常由物理量及其相应的单位和符号组成。物理量的符号应按GB
量和单位规定的斜体国标注字符给出,不准使用中外文的文字叙述代替物理量符号;单位也应该按国标规定用正体字符标注。量和单位字符间用
-3斜线“/”隔开,如I/A,P/Pa,ρ/kg·m等。
(7) 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表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8)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图在文中的布局要合理,一般随文排,先见文字后见图。
图的标值应防止标注得过分密集或稀疏。标值应排在价值标轴外侧靠标值短线的地方。为阅读方便,标值的数字应尽量不超过3位数,或小数点以后不超过1个0。
图序图题如加英文(与中文对应),放于中文下面。
邮局汇款:邮
编:230031
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
收款人:《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
联系电话:
2160267(兼传真) 联系人:蔡正平
注:①本通知已盖章备案,一般只通过邮箱发送,若需书面通知请汇款时注明。
②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重庆维普、龙源期刊网等国内著名网站为本刊网络传播战略合作伙伴,凡本刊刊用的文章,即视为作者同意授权本刊使用其作品在上述网站上传播。
范文九:国 内 外 公 开 发 行  优秀科技期刊 、   》 源 期 刊 、《 来 中  国 内统 一 刊 号 :   C 3 —  7 / , 际 标 准 刊 号 : S  0 7 5 3 , 发 代 号 : 6 4 。 月 刊 , 月 1 日 、 0 出  N 4 1 8S 国 2 I N  0 — 7 9 邮 S 1 2 — 1半 每   0 2日 版 , 1 开 ,0 页 , 色 四 封 。 大  6 40 彩  
本 刊 栏 目 设 有 : 业 基 础 科 学 ( 础 研 究 、 础 方 法 、 业 生 物 、 业 信 息 、 业 统  农 基 基 农 农 农 计 ) 、 艺 学 ( 艺 研 究 、 物 栽 培 与 耕 作 、 传 与 育 种 、 种 资 源 、 艺 推 广 ) 园 艺 学 ( 艺  农 农 作 遗 品 农 、 园 研 究 、 蔬 植 物 栽 培 、 料 作 物 栽 培 、 用 植 物 栽 培 、 艺 植 物 育 种 、 种 资 源 、 用 菌 、 艺  果 糖 药 园 品 食 园 推 广 ) 植 物 护 理 学 ( 验 研 究 、 药 残 留分 析 、 物 病 虫 害 预测 预报 、 虫草 鼠乌 害防 治 、 、 试 农 植 病 植  物 检 疫 、 物 生 长 调 节 剂 、 保 纵 论 ) 林 业 科 学 ( 业 研 究 、 赏 植 物 、 林 历 史 、 业 基 础  植 植 、 林 观 园 林 科 学 、 种 与 造 林 、 种 资 源 、 林 管 理 与 利 用 、 化 建 设 、 林 工 程 、 场 经 营 ) 农 业 工 程  育 品 森 绿 森 林 、 学 ( 程 研 究 、 业 机 械 、 施 农 业 、 利 水 电 、 村 能 源 、 筑 工 程 、 路 建 设 ) 资 源 与 环 境  工 农 设 水 农 建 道 、 科 学 ( 学 研 究 、 境 检 测 、 染 与 控 制 、 壤 与 肥 料 、 业 气 象 、 土 保 持 、 感 技 术 、 态  科 环 污 土 农 水 遥 生 农 业 ) 动 物 科 学 ( 物 研 究 、 物 遗 传 与 育 种 、 禽 渔 养 殖 、 虫 鸟 养 殖 、 桑 养 蚕 、 草 科  、 动 动 畜 蜂 栽 饲 学 、 物 检 疫 、 病 防 控 等 ) 食 品 科 学 ( 品 研 究 、 品 科 学 与 工 程 、 品 质 量 与 安 全 、 品  动 疾 、 食 食 食 食 机 械 、 牌 园地 ) 农 村 经 济 学 ( 业 经 济 管理 、 村 区域 经 济 、 地 资 源 管 理 、 村 金 融 、 品 、 农 农 土 农 财  务 管 理 、 场 营 销 、 镇 企 业 、 村 教 育 、 农 村 建 设 ) 涵 盖 了 农 业 生 产 与 农 村 经 济 的 方 方 面  市 乡 农 新 , 面 , 学 术 - 权威 性 、 导 性 于一 体 , 受 国 内外 广 大读 者 欢 迎 。 集 I 生、 指 深   来稿 要 求 如下 :   1 文 稿 题 名 下 写 清 作 者 及 其 工 作 单 位 名 称 、 政 编 码 , 末 提 供 详 细 通 讯 地 址 、 系 电  . 邮 文 联 话 、 者 简 介 ( 名 、 生 年 份 、 别 、 贯 、 历 、 称 、 事 工 作 内 容 或 研 究 方 向 ) 文 稿 字  作 姓 出 性 籍 学 职 从 。 数 不 少 于3 0 0 , 附
摘 要 、 键 词 、 考 文 献 ( 条 以 上 ) 。   0字 并 关 参 5 等   2 研 究 性 论 文 、 述 性 文 章 、 验 报 告 等 需 要 撰 写 英 文 题 名 、 英 文 作 者 名 称 及 其 工 作 单  . 综 试 位 名 称 、 文摘 要 和 英文 关键 词 。 英   3 文 稿 要 求 主 题 突 出 , 段 明 晰 , 句 简 洁 。 寄 稿 最 好 打 印 , 可 通 过 E m   J 以  . 分 字 邮 也 - aj (   Mi 0 0 t W  d 式 发 附 件 ) 稿 。  C S f   o 格  r r 投   4 正 文 一 级 标 题 序 号 为 1 二 级 标 题 为 1 1 三 级 标 题 为 1 1 1 … … , 靠 左 侧 顶 格 书  . , ., . ., 均 写 。 标 题 的 分 段 用 ( ) ( ) ( ) … … 编 号 , 前 空2 。 无 1、 2、 3、 格  
范文十:影饯巷丝舒麓≥J≤舅
9《现代农业科技》杂志于172年创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的农业研究性期刊。系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国家忧秀农业科技期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避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278/S,国际标准刊号:ISSNl0075739.邮发代号26-41。半月刊,每月10日、20日出版,大16开,400页,彩色四封。
本刊栏目设有:农业基础科学(基础研究、基础方法农业生物农业信息、农业统计),农艺学(农艺研究、作物栽培与耕作、遗传与育种、品种资源、农艺推广)、园艺学(园艺研究、果蔬植物栽培、糖料作物栽培、药用植物栽培、园艺植物育种,品种资源、食用菌、园艺推广)、植物护理学(试验研究、农药残留分折、植物病虫害预;则预报、病虫草鼠鸟害防治、植物检疫、植物生长调节剂、植保纵论j、林业科学(林业研究、观赏植物、园林历史、林业基础科学、育种与造林,品种资源、森林管理与利用、绿化建设、森林工程、林场经营)、农业工程学(工程研究、农业机械、设施农业、水利水电、农村能源、建筑工程、道路建设)、赍源与环境科学(科学研究、环境检测、污染与控制、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水土保持、遥感技术,生态农业)、动物科学(动物研究、动物遗传与育种、畜禽渔养殖、蜂虫乌养殖、栽桑养蚕、饲草科学、动物检疫、疾病防控等),食品科学(食品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机械、品牌园地)、农村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经济、土地资源管理、农村金融、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乡镇企业、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集学术性、权威性、指导-『生于一体,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欢迎。
来稿要求如下:
1文稿题名下写清作者及萁工作单位名称、邮政编码文采提供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份、胜别、籍贯、学历、职称、从事工作内容或研究方向)c,文稿字数不少于3000字,并附摘要、关键词、参考又献(5条以上)等。
2研究性论文、综述胜文章、试验报告等需要撰写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名称及其工作单位名称、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
MⅢC3文稿要求主题突出.分段明晰,字句简洁。邮寄稿最好打印,也可通过E…iI(以
d格式发附件)投稿。softW0r
4正又一级标题序号为1,二级标题为11,三级标题为1
写,无标题的分胜用(1)、(2)、(3)、编号,前空2格。11,,均靠左侧顶格书
现代农业科技约稿函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现代农业科技XIANDAI NONGYE KEJI2010(21)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ahny.asp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