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具体是做什么的科技具体指什么?

金融科技带来的不全是颠覆--百度百家
金融科技带来的不全是颠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金融科技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不全是颠覆,更多的是连接。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不断进步让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界的大佬们都在思考“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金融科技公司”之时,却都在有意无意中模糊着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义。
在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京东金融集团CEO陈生强做了“金融科技与开放生态”的主题演讲,全新阐释金融科技公司应该遵从金融本质,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行业服务,从而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定义,同时他强调金融科技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应该是连接。
遵从金融本质
一年多前,京东金融管理层在讨论公司定位的时候就曾提出并最终将公司定位成了“金融科技”公司,后来国内也陆续有公司贴上了“金融科技”的标签,加上国外Fintech一词传入国内,金融科技公司从此广受关注。
何谓科技金融?它是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服务更高效的企业,构成的一个经济产业。Fintech公司通常是那些尝试绕过现存金融体系,而直接触达用户的初创企业,它们挑战着那些较少依赖于软件的传统机构,是用科技切入金融领域的某一部分,使科技与金融糅合相生的产物。
显然,科技金融绝非简单的在“互联网上做金融”,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发展创新和效率提升。“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它的本质都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表示,信息技术不会颠覆金融的本质。金融科技应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行业服务,从而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凡是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能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公司,都可以称之为金融科技公司。”陈强生表示,京东金融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从成立之初就选择以数据科技为核心竞争力,通过自身的积累以及对外广泛的战略部署,其已具备了获取各种不同维度的数据源的能力,也具备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应用的能力。
无疑,不论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是金融科技公司,既然涉足金融领域,就应该要对金融怀有敬畏之心,要坚守金融本质,公司才能走得长远。
在这一点上,京东金融从来没有越线,一直将风控放到第一位,在坚持不懈之时市场也给了京东金融机会,抓住了经济转型中的一些势能,从而成就了京东金融做金融科技公司之势。当然,重要的是京东金融有自己的数据优势、数据开发应用能力优势以及技术优势,而除了京东经营多年所积累的大量用户、商户、物流、产品数据等,其还投资了一些数据公司,此外机器学习、智能投顾也是京东金融持续投入创新的领域,这些都是京东金融做强金融科技的优势。
不一定是颠覆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度让传统金融惊呼“狼来了”,双方的关系也有如水火。虽然有别于互联网金融,但传统定义还是认为金融科技公司通常绕过现存金融体系直接触达用户,对传统金融机构也将构成严重危胁。
“金融科技公司为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不是挑战而是连接,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非金机构应该扩大合作,将自身的能力输出给大家,可以帮助他们改善效率,降低成本。”陈强生表示,构建开放生态是京东金融下一步的战略重点。京东金融不想把自己做成一个金融机构,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所有的能力开放出来,不仅服务大型的、全国性的金融机构,还针对那些小型的、地方性的、偏向于服务农村农业的金融机构提供菜单式的、嵌入式的基础设施服务。
目前,京东金融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已然实现针对第三方企业的技术及系统能力输出;消费金融也实现了向首付游等外部商户输出风控能力;其搭建的保险云,为保险公司提供基础算法、提供大容量存储功能、以及外延功能产品的快速开发及上线。
此外,京东金融大数据消费指数,为证券行业提供及时、深入的信息支持;其自建的大数据平台,也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数据服务;在用户能力开放方面,京东金融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合作开发的小白卡;基于优质的风控能力,京东金融将消费金融现金贷产品”金条”的资产端开放给上海银行,白条和京保贝的ABS,也基本开放给传统金融机构购买。
“京东金融要做的是为传统金融机构赋能,降低他们的成本,提高他们的效率,这不是一个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而是一个“金融+互联网”的模式。金融是核心,科技是手段。当前的金融科技,被认为是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一部分。如果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抓住了这一历史机会,就会成为全球金融行业变革与进步的驱动力。”陈生强表示。
金融科技改变了银行在产品设计和定价中的低效现状,并且它们能够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低门槛的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从目前来看,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但随着金融科技跟传统金融的融合的不断加深,金融科技在未来金融业将逐步成为常态,其所带来的除了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和生产效率之外,还会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传统金融而言,金融科技带来的不一定全是颠覆!
阅读:268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408
阅读:13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是打开互联网金融大门的钥匙,之后的几年互联网...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不敢想象!金融科技的未来竟然是这样!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科技改变生活,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金融行业。且不说这个金融科技到底是怎么玩的,但目前有哪些科技手段可以加入到互联网金融当中来呢?爆雷!爆雷!爆雷!P2P这个名词快要由当初的红极一时变成了现在几乎要和非法集资划上了等号,而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也在逐渐变成过去式。那我们今年要说什么?金融科技!对,就是金融科技。科技改变生活,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金融行业。且不说这个金融科技到底是怎么玩的,但目前有哪些科技手段可以加入到互联网金融当中来呢?人工智能(AI)我们首先说的就是大家最熟悉也是目前最火的人工智能。自从阿尔法狗轻松KO了李世石之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待就又高了几分。实际上,人工智能用来理财或者说在金融方面的应用在国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举个例子来看,第一个以人工智能驱动的基金Rebellion预测了2008年的股市崩盘,并在2009年9月给希腊债券F评级,而当时惠誉的评级仍然为A。通过人工智能手段,Rebellion比官方降级提前了一个月。掌管9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Cerebellum也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结果从2009年以来,没有一个月是亏损的。目前国内的一些平台也相继开发了智能投顾这种新的投资方式,BAT等巨头也早就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开始布局,进度最快的已经于今年的4月1日推出了超级理财“AI DU”,但这是个玩笑还是某种已经成型的产品我们还不得而知。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智能理财已经不是不能实现的梦幻泡影,人工智能和金融之间的结合也是大有可为。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给出投资建议,用高科技手段来为用户提供傻瓜式服务,这样未尝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当然,人工智能未必没有风险。无论是从高成本的角度还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完善也都还需要时间。零壹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一站式互联网理财研究报告》认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顾还存在以下难点:1)理财用户尚不成熟,对用户本身的刻画存在困难;2)基础产品不够丰富、现有资产的风险相关性强,真正有效的资产配置模型不易开发;3)产品获取渠道不畅通,购买跨品类产品的技术成本较高。VR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其具体内涵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目前对于VR技术的应用多在娱乐、医学、城市规划、航空航天和教育等各种领域,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乍一看上去这个和金融的关系可能不会太大,毕竟金融技术更多的是基于数据分析的建模和判断,并不需要和VR电影或者VR游戏一样专门去制作一个场景出来。但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VR对于金融领域也是大有可为!不信你来看。如果像上图这样将各种金融模型从电脑里搬出来呢?是不是就多了几分酷炫的感觉?还有,这个并不只是存在于电影之中,这种“概念”式的东西花旗银行已经在实验了。花旗银行与虚拟现实设计企业8ninths合作打造了一个“科幻”式的操作和交易方式,利用VR的手段来构建场景,再用AR(增强现实技术)的方法来进行操作。笔者认为,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发展方向。此外,富国银行也试图将VR技术融入到工作中。他们使用Facebook的Oculus Rift,实现客户与银行出纳的互动。虽然关于VR的讨论总是集中在VR电影、VR游戏等方面,但是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这些概念性质的实验也的确证明了VR在金融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可操作性。由此可见,VR未必不能为金融行业带来一次崭新的变化。区块链最开始知道区块链是因为比特币,而区块链恰恰是比特币这个逆天顽童的核心技术。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互关联所产生的数据块,每一次交易的过程都会在其中得到体现、记录并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就像是一个记载着所有交易数据的数据库账本,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也被大家一起维护和管理。这个可以说是在金融领域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了,但我还是想说一说。区块链这项技术之所以能被金融行业所青睐主要还是因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去中心化、信息透明、无法修改。这几点如果可以得到足够的开发和应用,足以让金融在安全和效率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目前为止,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瑞银集团、高盛集团、桑坦德银行、巴克莱银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家知名机构都已经投身到区块链开发和应用的研究中。近日摩根史坦利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区块链的确可以帮助减少运营成本,但区块链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成本,以及其在未来发展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可能使它变成一把双刃剑,对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诚然,现在各种各样的科技手段都可以找到和金融相搭配的出路,也可以给金融带来更好的体验和前景。但是由于目前科技水平还在发展过程中,整个研究开发成本就延缓了这些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再者,由于这些还都是新兴科技,整个行业对于他们的研究和风险预估还不透彻,所以之后具体的应用手段还不能确定。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绝对会变成现实。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阅读原文!金融科技公司到底是华尔街范儿还是硅谷范儿?
发表于 14:11|
来源赛迪网|
作者赛迪网
摘要:在P2P平台纷纷试图将自己打造为Fintech企业时,这一连串略显尖锐的话题显然变得有趣了起来,让人觉得好奇不已。笔者这个好奇宝宝昨天终于按捺不住,走访了这么一家来自上海的金融科技公司:他们的产品相信经常上网的用户或多或少在网上听过或见过:钱牛牛(原名钱升钱),贷上钱,快分期。
Fintech,即finance+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金融科技&,这一从国外火到国内,大有席卷全球之势的新鲜词汇,究竟是不是概念大于实质?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应该长什么样?是华尔街金融范儿,还是硅谷科技范儿?
在P2P平台纷纷试图将自己打造为Fintech企业时,这一连串略显尖锐的话题显然变得有趣了起来,让人觉得好奇不已。笔者这个好奇宝宝昨天终于按捺不住,走访了这么一家来自上海的金融科技公司:他们的产品相信经常上网的用户或多或少在网上听过或见过:钱牛牛(原名钱升钱),贷上钱,快分期。
与众不同的Fintech团队
说实话,笔者在第一次听说他们的产品名字时,根本没有把这么接地气的产品与高大上的Fintech联想到一块,只听说这家公司团队很牛,有几位科学家级别的研发,正在创业中。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这里统称这个团队为钱牛牛好了。
上周笔者辗转联系到钱牛牛的一位后台工程师,通过他又接触到了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于是决定去拜访下这几位大牛,结果第一次实地拜访就被吓到了:一家200人出头的金融科技公司,居然有几乎一半的员工是从事与技术研发相关工作的,而线上推广和品牌传播的团队居然才不到15个人!
钱牛牛技术部的工位就在他们公司进门的右手边,笔者目测了下,半层楼的工位基本已经坐满,技术和设计人员的办公电脑是各种型号的Mac,办公&姿势&也是各异,笔者不仅看到了站着编程的程序员,还看到了程序员们饲养的各种奇怪生物和横放在办公桌旁的行军床,据说是技术们加班的时候顺便睡一睡的&&
实力深厚的技术团队
笔者找到那位为我引荐的后台工程师,趁他还没开始忙,与这位不善言辞的程序员哥哥进行了一次近距离对话,这里就叫他X吧。
笔者:你们公司谁的技术实力最强?
X:都挺强的,不强面试过不了&&
笔者:听说你们刚刚发布了一款叫&元方&的大数据风控系统,这名字谁起的?
X:反正不是我&& 看这个脑洞应该是我们CTO干的吧。
笔者:据说你们的风控系统很强大,还拿到了与腾讯云的首家合作?
X:嗯,是挺强的,我们开发的嘛。
笔者:那&风神&又是什么?
X:一款数学模型。
笔者:用于互联网获客和投放是吗?
X:对,也是我们研发的。
笔者:前两天看到新闻说钱牛牛这款产品通过风神模型指导线上投放,营销成本才不到9%,类似这种自主研发的产品还有吗?
X:太多了,我们光后台系统就十几个,你要问哪一个&&
笔者:这么多,那就简单介绍一下用户感受最强烈的一个系统吧。
X:用户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什么也感受不到,越厉害的系统越感受不到。
笔者:那给我们举个例子吧,越通俗易懂越好!
X:比如我们研发的支付路由系统,用户还在绑卡的时候,后台系统就开始对他的持卡进行综合判断了,充值时走哪个通道,怎么支付的更快,卡住了怎么切换通道,从一开始就已经判定好了。这些都是毫秒级内实现的,所以用户支付和买产品的时候特别顺畅,所以也就什么也感受不到。
笔者:听说钱牛牛的提现速度特别快,两小时内就到账?
X:其实我们打款通常15分钟以内就到账,特殊情况除外。
笔者:特殊情况是?
X:用户提现到余额后忘记点击提现到银行卡了&&
笔者:听说你们动员了很多精锐的技术开发银行存管系统,2个月就完成了?
X:其实就用了几个人,开发了两个月。你都说是精锐了,不需要那么多人。
笔者:我试了下钱牛牛上线存管之后的产品体验,完全感觉不到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其它平台还要跳转到页面手动注册什么的,钱牛牛这属于技术性优化吗?
X:对啊,除非你想让产品更难用&&
笔者:技术部平时加班多么?
X:基本不按时下班。
笔者:对公司有什么想吐槽的吗?
X:只有一条,求品牌部同事放过,别让我参会上台演讲。
强悍的技术研发能力
与X大致聊过后,笔者又拜访了钱牛牛技术团队其它几位大牛,对这家公司的产品和模式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这是一家基于元方大数据风控系统,定义中国信用人群的标签,针对人群画像进行数据建模、反欺诈、信用评估,并将资金与资产两端进行撮合匹配的科技化公司。
旗下几款产品:钱牛牛(出借端产品)、快分期(消费分期)、贷上钱(小额现金贷)、IPC小微贷(IPC补充风控技术的小微贷款)。
钱牛牛团队通过互联网获客投放模型&风神&进行线上获客,并转化为投资用户,当用户通过钱牛牛APP进行投资时,支付路由机制将为用户自动切换支付通道,保障充值速度。而后,用户的资金经由银行存管体系,进入实时匹配系统,实时清算系统,再之后是钱牛牛的实时进件系统,对资金与资产两端进行自动排队和分发,而资产端则由元方云风控系统进行反欺诈判定和决策、打分。
平台的每一笔买入和资产进入,后台系统均提供超过10亿/秒的自动匹配逻辑,每秒钟均进行重新计算&&用户资金将被自动分散匹配到N个资产项目中,以降低风险。而撮合匹配成功后,计息、付息等操作均在银行存管体系下自动实现,当用户进行提现操作时,高度优化的提现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资金提至用户的银行卡中。
至此,一整套资金与资产匹配撮合的关系结束。
据钱牛牛工程师透露,团队内部近日正在研发一套更为复杂、智能的匹配系统,真正实现打破刚性兑付。由于此套系统还未上线,笔者在这里就暂不透露更多关于这款黑科技产品的细节了。
这次拜访钱牛牛团队,对于笔者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不仅见到了真正的金融科技团队日常的工作状态,在与这些技术大牛的沟通中,确实越发深刻的感受到,当外界提到&P2P&时所带来的误解,对于真正的科技化团队来说有多么不公平。
笔者认为,与传统金融相比,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成就远远不止是对金融效率的提升,其科技化的基因,尤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一定能够为行业带来如飓风般的前沿科技力量。
推荐阅读相关主题:
网友评论有(0)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相关热门文章技术和效率是金融科技的核心
6月26日,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财新夜话时,首次对外透露京东金融做开放平台的构想,并表示京东金融将坚持全球视野,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为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在财新夜话中,陈生强表示,京东金融一直在思考未来中国经济的机会,以及有哪些潜在风险。从2013年,新一轮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消费者更关注品质、安全、美观和智能。企业杠杆率高,但中小企业多用自有资金发展,融资需求难以满足。消费层面,消费者杠杆率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投资层面,渠道狭窄,门槛高。此外,技术加速进步,技术全球化投资和并购方兴未艾。这都是机会。
陈生强进一步强调,经济层面的变化,特别是消费升级、技术进步,其实拥有极大势能,会催生很多优秀的创业公司,倒逼传统企业转型。
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基于消费升级,京东金融在两年前推出了产品众筹,品类上从智能硬件到生活美学、文化娱乐、公益等。2015年3月,推出京东东家,解决了创业公司的资金需求;设立众创学院,做创业辅导;供应链上的公司也都到京东金融的平台,最终形成一个服务创业的生态,提高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成本。目前,产品众筹和京东东家都是市场第一。
其二,基于消费者杠杆率低、有可上升空间的这个势能,京东金融推出了市场上首个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一分钟授信,一秒钟付款。线上线下覆盖众多场景,拉动消费上涨。
其三,基于中小企业依靠自有资金发展的痛点,京东金融做了京保贝,为京东商城供应链企业提供融资方案。线上操作,无人工审核,无需抵押和担保,按天计息,随借随还,灵活高效。新推出的京保贝2.0,并不仅仅服务京东生态圈,而是服务京东外的公司。这个模式大大提高了行业效率,降低了行业成本。
陈生强补充道,迄今为止,京东金融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应用已经建立了七大业务板块,包括支付、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众筹、保险和证券。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控制。京东金融的供应链金融、消费信贷,每天几十万笔的贷款申请和发放,没有一个人工审批,包括应该给多少贷款、利率多少,都是系统处理。
他认为,技术对于京东金融至关重要。大数据对于一些公司来说是概念,对京东金融来说,是生存的根本。
两年多来,除了技术储备,京东金融还投资了很多技术公司和数据公司。国内当前大多数的创新公司,更多的是模式上的创新,很少有深层技术上的创新。所以,京东金融做技术创新,必须有全球化视野,将全球范围内的最新技术融入到我们的产品中,加以消化。
此外,陈生强还强调下一步京东金融的关键词是“开放”。京东金融以数据为核心、技术为基础搭建非常有效率的平台,希望和传统金融机构一起分享京东金融的优势,提高行业的效率,共同为金融消费者服务。
最后,陈生强阐明了京东做金融的初衷:“一是要有长期价值,能为行业不断地降成本提效率;二是要有社会价值,能够为普罗大众创造福祉。到现在,京东做金融一直坚持这个初衷。”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金融指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