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雾霾之祸,柴静雾霾纪录片完整版说的对吗

观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感想体会(一)在拿起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犹豫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呢?我写了发出去会有多少人看呢?他们会认同我,还是会说我故作姿态呢?但是我被柴静自费百万调查中国环境问题根源的故事所打动,也为中国发展现状惊讶和悲愤,更为我是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何去何从所忧虑。柴静如果有我这样消极的心态不挺身而出,展现一个媒体人从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话,今天我就不会、还有很多人也不会了解到中国环境这方面的现实,让我们认识到环境发展接下来的进程和方向是什么和意识到自己对改变身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再一想人家付出了这么多拍出这么贴合我们自身生活的纪录片,我们就不能花2个小时认认真真的看一下吗?非但要看还要写,要认认真真的写,一是加强认识,二是引起共鸣! 首先柴静是一名受害者,和中国无数受污染侵害的同胞们一样无奈和悲叹。然而柴静又是一名调查媒体人,她有权力和资源用行动揭示出中国正面临的可怕危机。她在社会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扮演了一个唤醒社会共识的先驱角色。柴静原本是央视《看见》栏目主持人,调查过中国各类社会问题,一度成为新闻热点。十年前柴静就调查过一个环保专题,然而当时环境问题似乎离我们很远,并没有在社会的水潭里泛起大的浪花。十年后怀着孩子一出生就患有肿瘤的悲痛,她毅然决然的又一次挺身而出,向社会“宣战”,向自己也向社会寻求一个公道和交待。 演讲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为中心逐渐展开。雾霾是什么?在这里做一下区分――即什么是雾?什么是霾? 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雾霾即是第二种。 雾霾像突然刮来的一股西北风,让整个中国都得了个重感冒。起先是河北山西重工业区,能源消耗巨大,致使蓝天白云成为奢侈品。很快江南沿海地区也步入了雾霾的阴影之中。就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一年中竟有200多天处在雾霾中。不得不感叹汽车燃油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之大。我信息比较闭塞,最先引起我关注的的北京的雾霾,然而北京不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石家庄和唐山重工业区污染才更严重。但是为什么雾霾都看北京呢?难道北京的市民就素质高,公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吗?更重要的是北京是中国的文化政治和国际交往中心,是中国的一张脸面。如果不处理好,该怎么搞奥运?该怎么谈外交呢? 世界在看中国,中国迫于压力,也将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然而经济发展和污染治理有着尖锐的矛盾,那中国到底会下多大的决心致力于治污呢?打个比喻:中国就像一个从农村出来创业,一路摸爬滚打跻身上流社会的暴发户,交际时发现有诸多不体面,于是考虑要不要花大钱买一身名牌西服,或者干脆回老家偏安一隅算了。然而清朝闭关锁国带来的教训刚刚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对污染放任并不可能得过且过,群众的呼声和舆论的压力会不断高涨,污染治理一定是一条必经之路。中国税收稳定,外汇储备稳定,对外贸易关系稳定。有钱才会阔气,中国不缺钱,只缺决心。 为什么要那么大的决心呢?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有些模糊和不透明的因素,市场经济调控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政府现在仍虎视牛行,积攒力量,静待时机。 从记录片中可以看出,法律对污染执法部门分工不明确,环境相关部门是指环保局、卫生局、质量监督局还是工商局?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责任不能具体到个人,都有权的后果就是都没权。没有权倒是好了,就怕有权却滥用权力。汽车不符合环保要求却个个贴着环保标,监督部门、监察部门、执法部门都视而不见,他们的职能又哪去了呢?权力成了相关部门敛财的工具,那就是逼着百姓弄虚作假啊。这不禁让我想起《康熙王朝》里的康熙的一段经典台词:大清的危难不在外面,而在朝廷,就在这乾清宫的大殿上,你们个个都那么清白?把你们做的那些事都拿出来,在太阳下晒一晒省得发霉、发臭,要知道,这朝堂之上腐一块,大清就腐一大片呐!(大意如此) 一个朋友说人们不重视环保也很正常,中国的环保事业刚刚起步,要将环保产业应用于实际,需要一个长期缓慢的浸透过程,必然会损害某些团体的利益,从而出现博弈,出现政治斗争。政治斗争胜利,工作开展才会顺畅,产业转型会如疾风骤雨,环保产业才会异军突起,中国在努力。中国目前环保投入大于产出,当地政府为了经历发展不同意,企业工人为了就业吃饭不同意,环保局形同虚设。就像片中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所说:它这个猫是地方政府养的猫,猫能不能捉耗子,捉几只是政府说的算,不是环保局说的算。环保部门没实权,不好干也不敢干。我有一个在环保局干了五年的朋友给我说:你千万别考环保局,环保局是给政府挡枪的存在,有事的时候用你,没事的时候滚的远远的。这不禁让我这个学环境的学子心寒,未来该何去何从?我觉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一时的不景气只在隐忍只在潜伏积累只在养精蓄锐,一旦时机来临,必如下山猛虎,逐鹿之豹。 片中道出中国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环保推动的关键因素,国企垄断经营,凌驾市场经济调控之上,缺乏必要竞争力,已经到了腐烂发臭的地步,每天消耗着巨大的资源,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盈利却微乎其微,出现了资源利用和产出严重不平衡的现状。然而国家为了稳定劳工就业,在未好下一步发展战略之前,只能消极出资扶持,以维持社会稳定。片中柴静问:‘中国的雾霾需要治理的话,最关键的是什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义说出六个字:‘能源体制改革’ 能源体质如何改革?国家已经行动。众所周知2014年是反腐的一面,15年反腐也将持续进行,能源产业中大批高层落马,体现出国家整顿改革的脚步正在前行。习总书记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并一再强调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反腐是政企分开,还原市场经济的第一步,只有把树大根深的官僚主义搬到,才能掀起能源体质改革,才能推动产业转型,进一步完善法律机制,将权#from 本文来自 end#力合理分配,构建社会经济新秩序。我认为这将是中国环境接下来发展的蓝图和前景。在习总书记铁腕治国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看到一个更美丽的中国,实现共同的。观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感想体会(二)整个演讲大概为两个小时,我从来没有这么仔细认真,这么迫不及待的想连续性的看完这个视频。当然,看完之后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去清醒的了解认识到,作为正常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好好的活着,也应该想想自己的子女将来会怎么样的活着。 起初,中国的雾霾我们都以为只是在北方笼罩着,还沾沾自喜沿海地区空气好没有雾霾。当新闻中的当事人说白天出门对面站着的是谁都看不清楚时,我们都有点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当她们说出门必须要戴口罩时,我们又觉得至于那么严重吗?当北京APEC蓝回来时,我们就会自嘲说,一切原因就是中国人口太多。可终究,我们还是以井底之蛙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太相信“只有自己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这句“真理”。确实,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太快,而相关的法律约束又跟不上,可以打着经济口号钻空子的机会太多,有良知的人还是很多的,但一切又是那么的无奈,柴静采访的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敢于毫不避讳的道出原由。为了找出雾霾产生的真正原因和如何告诉人们应该做些什么,柴静和她的团队真的是呕心沥血,在演讲的过程中又是那么的语速平静,一段段真实的采访视频,循序渐进的把我们的心拉扯到沉重、震撼、激动甚至愤怒中。让看到视频的人们,不用再无端的指责是工厂排污过多,是烟花爆竹燃放过大,是汽车尾气排放过量等等,让人们懂得雾霾的产生是有一定的过程,有一定的基础的,而且污染的产生源也不是我们正常人想像的那么简单,你所生活的城市没有雾霾并不代表空气质量就一定好,未来的日子就肯定不会有雾霾,PM2.5的危害是极其之大的,伦敦的前车之鉴,我们要好好的反省。 现在,既然有这么伟大的团队,把雾霾的前因后果都系统的告诉了我们,治理成了关键,最终的能源改革将会如何进行,国家一定会积极的推动改革,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守法执法,把冷漠收起来,劝导一切可以劝导的事物。为了家人和孩子将来可以好好的活着,我们都积极的参与吧,加油! 学优网/观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感想体会(三)刚花了点时间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内心很震撼。我是一个普通人,深深得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很多事情都是逆来顺受,很麻木,对很多事情都不会说不,捂着耳朵,闭着眼睛过着自己的生活。因此在佩服柴静的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可耻。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到,要治理雾霾,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要去治理会牵动很多企业的神经,会同时带来社会上很多问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天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政府,企业,大家都能行动起来并不是解决不了的。希望柴静辛辛苦苦做得这个片子并不是就热这么一阵子,时间一过,大家都忘记了,企业忘记了,政府忘记了。很期待后续能看到各种有职责的部门后续的action,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也会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支持环保。我没有车,所以5公里以内不开车我算是做到了;以后去商店买东西,能不要塑料袋就不要;看到餐饮店很多烟雾,我希望我可以去拨打12369,最近12369有没有被打爆呢?? 环保,从身边做起;有时候,不在乎你能起到什么作用,在乎你是否意识到了....观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感想体会(四)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雾霾: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心得体会:网友评论本类热门48小时热门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再难也要回家过年
本文节选自
时常想,是什么力量使千里之外的游子不顾旅途艰辛,再难也要回家过年。
是浓浓年味?还是仍然在家乡维系着的感情?年味又究竟是什么味?感情又是怎样的情呢?
忙碌的春节
我的家乡湖北省阳新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平时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就连中年人也很少,整个村庄空空落落,显得格外空寂与悲凉。
过年时,外出的人们才陆陆续续回来,因此,各种酒席都集中在春节期间举办,建房、做寿,婚嫁尤其如此,一户人家春节期间办上一两次酒席是常事,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到正月初十的双日子里,一天之内常常需要吃两三个酒席,有时还能碰上一天四五个的。大部分的亲朋在吃酒席的时候相聚,重叙旧谊。
说起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事,还数年轻人的终身大事,平时年轻人都不在家,无论自愿与否,趁着过年时相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同经历。子女结婚是父母的人生任务,再加上结婚成本很高,不得不早点筹备。虽然《婚姻法》规定男22周岁、女20周岁才可结婚,但是在农村,只要不继续读书,从十七岁开始,父母就催着子女去相亲。如果到了二十二岁还没有结婚,父母就担心子女找不到对象,女孩子尤其如此。相亲也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亲戚也会很关心,并积极参与其中。子女的亲事成为亲戚间谈论最多的话题,我想这也成了年味的一部分。
过年时的热闹与平时的空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恍如两个世界。雨季的泥巴路泥泞不堪,拥挤的车辆与人群,不曾停歇的爆竹,使得家乡的春节格外的丰富多彩,这或许就是特别的年味,对于归乡的游子,拾取几点细细品味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结婚的账本
在乡亲们的闲聊中,结婚成本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除去装修房子和购买基本家具的费用,男方结婚成本在10万元左右,虽无法与沿海地区动辄上百万的结婚成本相比,但对于农民而言,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我们姑且以最低标准的一个结婚案例来分析这一成本的构成。两人在媒人或“月老”的撮合下见面,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的亲戚家,如果男方看中了女方,就把见面礼4000元留下,如果女方也情投意合,就收下这礼金。紧接着是“对象认亲”:男女双方家庭建立亲戚关系,开始走人情。男方去女方家走动,需要买戒指给女方,大概2000元,另给茶钱1000元,并给女方及其叔伯兄弟等带肉和酒,大概1000元。女方则要办1~2桌酒席,并请叔叔伯伯们陪客吃饭。男方回去的时候,女方家庭“打发”
600元给男方,叔伯则各“打发”1200元和400元。在此期间女方会去男方家,获得“打发”2000元。其次是开年庚,即男方的父亲去女方家拿女方的生辰八字,选定结婚日期,并和女方家庭商量彩礼,男方给喝茶钱10000元,女方“打发”6000元。最后是上门报日,即男方到女方家告诉结婚的日期,需要给女方所有的亲戚带上肉、酒、饼子,以及商量好的彩礼钱40000元。如今上门报日不再送肉,而是把肉折算成现金,大概5000元。根据亲疏远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已经成家的兄弟、叔伯,每家给送400元加上酒和饼子,另外女方外祖父母需要一个猪肚;第二等级是舅舅和已经嫁出去的姊妹、姑姨,每家需要送200元加上酒和饼子;第三等级是其他更远的亲戚,每家需送100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礼娘担”(音译),一是给女方办酒席的钱,由女方根据亲戚的多寡提出,这个按10000元来计算;二是婚纱照,最少也得4000元;三是媒钱,有三个媒人,每人400元;四是给女方买新衣服,4000元左右;五是结婚当天女方这边派人送嫁妆,男方需要给1000元左右;六是给女方买的金子17000元。
男方给钱越多说明越重视女方,给钱少了就是不大方,女方会被看不起,甚至可能会因为某个环节价钱谈不拢而悔婚。如果是男方提出悔婚,那么已经给的财物将不再退回,因为男方提出悔婚是对女方的侮辱;如果是女方提出悔婚就需要把所有的财物原数退还,已经使用的物品需要折价退还,防止女方借悔婚骗取财物。
彩礼的用途是购买夫妻将来过日子所需要的日常用品
,包括热水器、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电脑、电视等电器,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酱醋茶、菜刀、砧板、针线等,大概花费20000元。彩礼还需要用来“打发”给男方4000元,最后剩余10000元左右,当作女方的压箱钱带回到男方的家中,扣除压箱钱和打发回来的钱,男方的花销达82000元。加上修建房屋、装修房屋等花费,结婚需要二三十万元,而一般的家庭有两三个儿子!
很多人认为结婚成本高是由于女方家庭索要高额彩礼,或者是由于小夫妻一起赚取父母的钱。可是仔细算来谁也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赚取多少钱,最后10000元的压箱钱也按照习俗花掉了。如果这些礼节没有相应的花销来承载,这些习俗也就消失了。
道不清的人情
过年是走人情的高峰期,“争礼”是常常发生的事情。外公过生日的时候,舅舅怪自己子女没有回家,怪已经工作还没有出嫁的外孙女没有送烟花1,妹妹出嫁的时候二叔怪没有给坐媒礼2,外婆怪外孙女婿清香3的时候只带爆竹而没有带烟花,妈妈没事的时候絮絮叨叨,永远也争论不清。
很多的礼节都扯不清楚,一是由于各地风俗的不同,甚至三里不同俗;二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很多人已经不懂风俗具体如何;三是随着社会变迁很多风俗发生了变化。扯不清的礼节背后是道不清的情,“争礼”反映的是大家对感情的期待不同。虽然礼轻情意重,但是大家的感情还是需要礼钱的轻重来衡量,礼钱数量往往根据亲疏远近,有明显的等级划分。有了这些礼节,才有了大家之间的感情,尤其平日里大家都在外打工,春节时的各种“礼节”就显得尤其重要。
正是这些礼节维系了大家之间的感情,就拿“拜年”来说吧,虽然有时候并不想去,往往把礼物送到,茶都不喝一口就走了,很多人都感到厌烦,但还是会去拜年。如弟弟所言,大家一年了都没走动,如果还不拜年,就没有感情了
。正是拜年时的相互走动维系了大家的感情,这些感情的存在进一步维系了乡土社会的存在。
空寂的村庄与繁荣的祠堂
祠堂是过年中最热闹的场所,农民在祠堂中举办酒席,燃放爆竹和烟花,同家族的人共同祭祀,耳濡目染中明白了宗族观念与礼数。
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家乡兴起了修祠堂的小高潮。大湾子的宗祠修建得十分雄伟壮观,动辄耗资数百万元。小湾子,宗族内部团结,就修建小一些的宗祠。修建以后还需要请客吃饭,酒席规模非常大,有的祠堂请客吃饭会来100多辆车。
祠堂修建在村庄中最显眼的地方,庇佑着家族的子孙,也向世人昭告家族的壮大。在越来越空寂的村庄中,祠堂却越发的繁荣起来。
当年味不再,家乡将不再是家乡
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年俗活动几乎没有了,春节的大量空闲时间被打麻将占据,而很少走亲访友。手机和电脑带来的网络交流使人们不再一起烤火聊天了,吃完饭就各自散了,父母看电视,年轻人上网。而那些不爱打麻将也不爱上网的年轻人几乎要被这没有年味的年逼疯,还不如早早的外出打工。
正是集中春节期间的婚嫁、走亲访友以及各种酒席维系起来的人情所形成的年味,吸引着游子们年复一年地牵挂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正是有了年味,游子才有了乡愁;正是矗立在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祠堂”,才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繁衍不息。这些是他们生命的意义,也是他们外出拼搏的理由。当这些不再,家乡将不再是家乡,而我们也不再是家乡的游子。
我,一个常年生活在家乡村庄之外的陌生人,很少参加家乡的人情活动,也不用参加宗族的祭祀,婚嫁、年俗也与我关系不大。因而,不仅感受不到年味的存在,反而觉得多少有些无聊,看着父老乡亲们忙碌和热闹的场面,内心深处突然感到无比的失落和寂寥。
本篇文章作者王海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郎咸平:雾霾之祸,柴静说的对吗?――聚财网
当前位置:& >&& >&& >&
郎咸平:雾霾之祸,柴静说的对吗?
来源:&|& 19:06:46&作者:郎咸平
日,前央视主持人柴静重磅回归大众视线&&发布《穹顶之下》纪录片,探讨雾霾的起源与对人体的影响,在全社会激起千层浪。舆论对纪录片的讨论逐渐从雾霾,转移到质疑柴静此举的初衷。撇开对柴静个人行为的剖析,纪录片里的一些客观数据和所得结论是对的吗?&中国的雾霾已经延绵50余年,愈演愈烈的原因是机动车、燃煤数量的增加。&
有人很着急地问,我们这一次的全国性雾霾,是暂时性的呢,还是长久性的呢?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先看看环保部的专家是如何解释的:&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而且有较强大的大气颗粒物污染物传送。&
坦白讲,非常专业,我也没看懂。我专门请教了一个专家帮忙翻译一下,其实就三件事:第一,没风;第二,空气湿度大;第三,PM2.5是从北方吹过来的。如果真的是因为没风、空气湿度大,还有内蒙古的沙尘暴、河北的钢铁厂闯的祸,那我们就可以放心了。因为这些事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
但如果不是呢?还有一个更可怕的数据,我们在50年前就有雾霾了。年的时候,我们的天气非常好,能见度普遍都在30公里,但即使在当时,我们也在局部地区出现了雾霾天气;年这5年里,普遍的能见度降低到25~30公里,并且出现在东部地区的雾霾的区域范围有所扩大;年的时候,普遍能见度降低到15公里左右,整个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基本都会出现雾霾天气,而且人口密集的地方雾霾程度非常严重;年,普遍能见度不足15公里,东部沿海地区和东三省继续被雾霾困扰,而且发生严重雾霾天气的地方和频率都在增多;最后是2013年的情况,全中国东半部全部遭到雾霾侵袭,其中一半以上都属于爆发雾霾,也就是我们统计出的25个省104个城市。
通过大量的数据证明,中国的雾霾问题实际上已经存在了50年,然后逐步发展到今天&十面霾伏&的境地。如果真的是环保部所说的没风、空气湿度大、北方沙尘暴等造成了雾霾,它们会一直持续50年,并且影响范围扩大到长期湿度大,且北方沙尘吹不到的东南沿海地区吗?不可能。
那么到底是什么加速了雾霾在过去50年里的发展速度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北京的雾霾形成原因。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到,从包括内蒙古、河北在内的北方吹来的PM2.5只占了24%,剩下76%都是北京市内自己产生的。如果北京市政(府)想要治理雾霾,不要怪内蒙古和河北,你能够把北京市区内76%的污染源头解决掉,你就能解决雾霾。那么这76%又是来自哪里的呢?其中机动车占了22%,烧煤占了17%,建筑工地占16%,工业喷涂也占16%。
根据这个PM2.5来源分布图,第一,北京市政(府)能不能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出行等进行更严格的管控呢?第二,烧煤产生的污染这么大,政(府)能不能考虑推动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代替煤炭?第三,建筑工地,是不是能采取新的规范,来降低扬尘等问题。最后是工业喷涂问题,政(府)能不能下决心把它们迁出去,或者采用密封室来做。
我认为,我们的政(府),在面对PM2.5问题的时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样就是为什么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有蓝天,因为各级政(府)都加大力度整治。
北京是这种情况,那么南京和上海呢?我们就来看看上海的PM2.5来源。外来因素只占到20%,本地因素占到80%。而且我们惊奇地发现,上海本地原因和北京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其中机动车船25%,烧锅炉21%,建筑工地10%,工业喷涂15%。这就表示,中国的雾霾问题是一个历史的沉积,是50年的雾霾问题发展到了今天,而且问题愈演愈烈,情况越来越严重。
至于为什么雾霾问题集中在2013年12月初爆发,因为没有风、湿度高这两个诱因。请我们的政(府)正视这个严峻的问题,不要让我们的雾霾问题发展到英国1952年那么严重的程度。雾霾诚可怕,但只要政(府)能够正视我分析出的几点自身原因,分别进行治理,我相信,我们强大的地方政(府),透过强大的执行力,一定能够在未来的10年、15年、20年内,降低PM2.5浓度,让雾霾问题永远消失。
大家正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静雾霾视频完整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