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挣钱还是英国代购怎么做挣钱挣钱

  以色列这个国家太神奇了  因为犹太民族太苦逼了  一直在万族中被抛来抛去  据说成立时,邀请爱因斯坦做总理??  有没有童鞋去过以色列,来八八风土人情?  世界各地回去的人民,能和谐相处么  他们是怎么分辨对方是否自己人的。。  因为显然肤色有些不一样了。。。  昨天看个片子,约瑟和他的彩衣  看见那个演员分明是个阿拉伯人啊。。。幻灭幻灭  不过人家本来就是迦南地那一块地方来的啊。。。。  背景::::  以色列(希伯来语:??????????????????希伯来语中意为“与神角力者”,阿拉伯语:????????????????????)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目前人口超过700万,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最高的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拥有该地区管理最良善、对财产权利保护最佳的经济体制。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也相当突出。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   犹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约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纪)离开埃及迁回到迦南地(现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之后分裂为南北两国,北方是由十个支派组成的以色列王国和南国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公元前一世纪末由希律王加以扩建,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流散在欧美各国。后来,在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围墙,虽然是伊斯兰圣地围墙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珍惜它,这段墙被视为犹太人
耶路撒冷哭墙  信仰和团结的象征。据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常聚在这里哭泣,因而名哭墙。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占领,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居民的绝大多数。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并遭驱逐,散于全球各地,连中国的开封都有犹太教会堂的遗迹。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遭到镇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数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了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间由马木鲁克统治,接着在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  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了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殖民区。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6年,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1917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地图(15张)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1月2日发表《贝尔福宣言》。 表示主张“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在1929年爆发的一场巴勒斯坦暴动中,阿拉伯人杀死了133名犹太人。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以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年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复国  40年代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着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会。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哈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感觉书里面,以色列人,对于祝福,约定,都很看重  为了得到父亲的祝福,甚至不惜使用计谋啊。。。
  没有去过以色列的童鞋么  求炫耀
  @nowtanzen
09:57:06  没有去过以色列的童鞋么  求炫耀  -----------------------------  上一个公司是以色列的一家外企哈,我们同事大半都去过啦,据说那边的帅哥和美女很多,而且有以色列外派过来的同事真的很帅的,可惜啦,我是还木有机会去就被裁员了,好像以前有带回来的照片滴
  小姑子去过
说帅哥好多好多 苦于英文不流 不能搭讪之
  没听说过去那里的人他们参加过奥运吗??  
  我现在导师是以色列犹太人,人家真是聪明啊
  @zesty1314  先安慰下。。,。  那个,我觉得他们的教育很牛逼啊。  不是说美国的富人都是犹太人么  以色列这个国家,在阿拉伯的重重围攻下  亚历山大吧
  楼主自己网上搜索下,几年前杭州有个达人,自行车骑行以色列-埃及。
  本土的就跟阿拉伯人一样
还鹰钩鼻  东欧回去的就是斯拉夫人长相吧  还有埃塞俄比亚的老黑犹太人  当然
据说还有开封犹太人
  @说猫不是猫  是吧。  所以犹太人怎么互相识别的?  割礼?还是其他文化的烙印
  好像不是很神秘,据说以色列人跟上海人的关系很好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千万别入错了行未来5年这些行业最赚钱
  女报讯
学历高不一定就能挣钱,投资多也并不代表一定会有相应的回报,最主要的就是看你有没有入错行。那未来五年最容易赚钱的行业有哪些呢?未来五年哪些行业将是台风口?
1.平价消费品行业;2.眼镜制造与销售行业;3.互联网行业;4.提供“打折”优惠的行业;5.定制服装行业;6.出版行业;7.殡葬行业;8.汽车制造与销售行业;9.中小学教育行业;10.酒店行业。
未来五年最容易赚钱的行业这十个足以让你选择。男怕入错行,在创业前期一定要考察市场,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情况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创业项目,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日益壮大。 (宗和)
本文来源:舜网-都市女报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315431条
评论166143条
评论156603条
评论140771条
评论109630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老牌核电强国英国是如何一步步沦落至没钱没技术的?
  【写在前面】
  作为本次习近平访英期间最有望签订的合作协议之一,位于英格兰西南部萨默塞特郡的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早在数周之前便成为舆论焦点。作为全球核电市场后起之秀的中国参与老牌核电强国的国内核电项目,合作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各类细节也耐人寻味。
  就在习近平出访前夕,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分别接受了英国BBC“新闻之夜”(Newsnight)及《?马尔访谈》”(The
Andrew Marr
Show)两档节目的专访,并针对核电问题舌战BBC记者。在面对“中国是否允许英国在本土建设核电站”的质疑时,刘晓明当即反问:“你们有资金吗?你们有技术吗?你们有专家吗?”
  游刃有余的外交辞令背后其实是有的放矢。没资金、没技术、没专家,刘晓明点出的恰是2008年英国核电重启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现状与此前英国颇为辉煌的核能发展史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核武器和核能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核能发展何以在三十多年内一步步沦落至“没钱、没技术”?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即使在今天回过头看,英国核能发展的历史过程仍是值得探讨和总结的。为此,澎湃新闻推荐原载于《南方能源观察》的文章《英国核能发展启示录》。该文详细梳理了英国核能发展从全面领跑到步步衰退的全过程,尤其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导致英国核能发展陷入“黑暗二十年”的诸多原因予以条分缕析。通过此文,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必须仰仗国外企业的技术和资本。对努力谋求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出海的(,)企业而言,这也正是历史机遇所在。
  澎湃新闻经作者本人授权发布。
  帝国余晖
  从1976年到1985年,英国在国内建成了7座使用AGR技术的核电站,共14台机组,其单机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左右。
  从头开始说。毫无疑问,在核科学技术上,英国一度是走在世界前列的。1897年JJ
Thompson发现了电子,1906年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这一系列重要的发现,构成了经典的原子结构理论,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三个重要的发现,都是由英国科学家完成的。在原子弹的研制方面,从1939年开始,英国就开始了自己的核计划,开始研制原子弹,后来由于英国本土不断遭受轰炸,1943年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与总统福签署了魁北克协议,将英国所有的知识和专家转交给“曼哈顿工程”,这大大加速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发过程。到二战结束后,1946年英国开始进行自主的核计划,以设立在哈(Harwell)的原子能研究中心为中心,英国建立了一系列的核研究实验室。到1952年,英国在(,)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英国民用核能的起步阶段也走在世界前列。1953年,英国开始在Windscale建设Calder
Hall核电站,这个核电站用二氧化碳做冷却剂,由于燃料包有镁诺克斯(Magnox)合金,这种堆型也被称作镁诺克斯反应堆。Calder
Hall核电站历时三年建成,1号机组于1956年8月正式并网,两个月后投入商运,其容量为6万千瓦。这使得Calder
Hall核电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运的核电站,在这个核电站一共建成了四个Magnox反应堆,从1956年到1959年依次投入商运。
  在能源政策方面,英国核能的起步阶段,发生在的苏伊士危机对英国的核能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956年,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此举遭到了英法两国的反对,英法联合以色列发动了对埃及的军事打击,之后在美国和苏联的介入下,埃及虽然战败,但是收回了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英国因此担忧其石油供应会受到影响,因而决定发展核能。在Calder
Hall核电站之后,接下来的60年代,英国一共建成了7座Magnox核电站,共14个反应堆,其总装机容量达到480万千瓦。
  伴随着英国在民用核能起步阶段的快速发展,在整个核产业循环和技术研发上,英国一开始也走在世界前列。快堆研究方面,英国设在苏格兰北部的Dounreay厂址,其原型快堆(PFR)1974年成功并网,该反应堆功率达到25万千瓦,并且在PFR的研究基础上,英国与、德国合作,完成了欧洲快堆计划(EFR)的概念设计。聚变研究方面,1960年英国就在Culham设立了研究所,研究核聚变。核燃料循环领域,英国与1961年成立国有的英国核燃料公司(BNFL),负责英国整个核燃料循环领域的相关工作,其中包括前端铀资源的浓缩,以及后端设立在塞拉菲尔德的两个后处理厂。在前端技术方面,英国的第一个气体扩散法铀浓缩工程于1953年就开始运行,该工厂位于Capehurst,到1976年,该扩散厂被一个采用离心法进行铀浓缩的工厂取代。在后端技术方面,英国是除了法国之外,另一个较早掌握了后处理技术的国家,位于塞拉菲尔德的Magnox后处理厂于1964年即投入运行。
  可以看出,早在民用核能起步的五六十年代,英国就已经发展出了比较完善的核工业体系。从前端的铀资源浓缩,核燃料制造,到核电站技术的发展,到后端的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乃至快堆、聚变堆的研究,门类已经比较完备。并且在60年代就具有了大约48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
  此后,在第一代Magnox技术的基础上,英国继续研发出了第二代先进气冷堆(AGR),这也是目前英国在运核电站的主力堆型。从1976年到1985年,英国在国内建成了7座使用AGR技术的核电站,共14台机组,其单机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左右。
  黑暗二十年
  在全球核能发展中领跑了将近20年之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的核能发展陷入了停滞。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英国放弃了本土设计的技术,转而使用压水堆技术;英国的核能投资随着能源公司的私有化进程而受到影响;英国从事核能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少。
  在核电技术路线方面,英国放弃了本土的气冷堆技术。由于成本等原因,英国认为气冷堆无法发展出可供出口的技术,因此在1978年,英国政府决定支持引进压水堆技术,经过一系列考察之后,决定选用西屋公司基于Callway和Wolf
Creek核电站的SNUPP设计,经过修改之后,在英国建设了第一座压水堆核电站Sizewell
B核电站,这个核电站1987年开工,1994年投运,是英国目前最后一个建成的核电站。关于英国核能发展的这一转向,Juan
Matthews表示,一方面是由于AGR技术在经济性上相比压水堆不具有优势;另一方面,纵观全球核能发展的历史,也能看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压水堆最终成为了主流的堆型。
  相比放弃自主技术转而走引进路线,对英国核能发展影响更大的是80年代开启的电力市场改革与能源公司的私有化浪潮。
  在私有化改革之前,英国核电站的业主主要是中央发电局(CEGB),这个国有公司负责英格兰和地区的发电、输电。《1989年电力法》出台之后,中央发电局的发电业务被拆分成为三个公司:国家电力公司(National
Power)、电能公司(PowerGen)和核电公司(Nuclear Electric),输电业务改组为公司。这一轮的改组,对当时英国核电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建的Sizewell
B核电站,这个采用引进压水堆技术的核电站,原计划建设5个压水堆机组,不过随着CEGB的拆分和私有化,以及廉价油气资源的冲击,最终只建成了一台机组。
  经过此轮拆分之后,英格兰旗下所有核电站全部转交到核电公司(Nuclear Electric)来运营。拆分之后的PowerGen和National
Power很快在1991年实现了私有化,其公司60%的股份卖给了投资者,英国政府持有40%的股份,1995年,英国政府将剩余的40%股份卖出。而持有英格兰所有核电站资产的Nuclear
Electric公司其私有化进程则相对滞后。
  除了英格兰之外,在苏格兰也有部分英国核电站在运行。在私有化改革之前,苏格兰有两大电力公司:SSEB(South of Scotland
Electricity Board)和North of Scotland Hydro Electricity Generating
Board,其中苏格兰的核电站全部在SSEB旗下。在1990年的私有化改革之后,成立了新的苏格兰核电公司(Scottish
Nuclear),苏格兰所有的核电站都划到这个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到1996年,英国的核电版图再次迎来变化。第一轮私有化改革之后成立的核电公司和苏格兰核电公司迎来合并重组,成立了新的私有公司:英国能源公司(British
Energy)和镁诺克斯电力公司(Magnox Electric),英国能源公司(British
Energy)旗下拥有七座AGR核电站和一座压水堆核电站(Sizewell
B),而当时还未退役的所有第一代Magnox堆型则全部划到镁诺克斯电力公司进行管理。
  私有化的改革引来了欧洲大陆能源巨头的投资。2004年4月,法国电力公司成立了在英国的分支机构EDF
Energy,在收购了几家小的电力公司之后,2009年EDF
Energy收购英国能源公司,从而成为了如今英国几乎所有核电站的业主。另外两家由中央发电局拆分出来的发电公司:PowerGen和National
Power则分别被两家德国能源巨头意昂(E.ON)和莱茵(RWE)收购,分别成立了E.ON UK和npower公司。
  苏格兰的两大电力公司:SSEB与North of Scotland Hydro Electricity Generating
Board也经历了不同的私有化改革。SSEB私有化之后首先拆分成了苏格兰核电(Scottish Nuclear)和苏格兰电力(Scottish
Power)两大公司,苏格兰核电最终拆分并入英国能源公司和镁诺克斯电力公司,而苏格兰电力公司最终被能源巨头Iberdrola公司收购。
  另外一家苏格兰电力公司在私有化之后改组成为苏格兰水电(Scottish Hydro)公司,1998年,该公司与输电公司Southern
Electric合并,成立了SSE(Scottish and Southern Energy)公司,并一直运行至今。
  至此,上述英国电力公司私有化之后,又经历了各种重组、收购的各大电力公司,与英国天然气领域巨头Centrica旗下的British
Gas一起,被称为英国六大能源巨头(big six energy suppliers)。这六大供应商分别是:British Gas,EDF
Energy,E.ON UK,npower,Scottish
Power和SSE,这六大巨头提供了英国国内绝大部分的电力供应。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六大巨头中,除了British
Gas和SSE,有四家公司都被英国之外的能源公司控制,其中运营着绝大部分在运核电站的是EDF Energy公司。
  这样一番电力市场的剧烈变化,让英国的能源投资决策分散到了各个能源巨头手中,政府能够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在电力改革发生的同一时期,英国也正享受着70年代发现并在8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的北海油田带来的廉价石油资源,这不仅让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实现了能源自给,并且能源价格也并不昂贵。在这样的条件下,核电由于基础投资大,回报时间长,又缺乏政府主导的发展计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受到重视。
  不仅是新的核电项目不再开发,英国核能的人才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了衰退期。在1980年,英国核能领域公共实验室雇佣的人数大约有9000人,到2004年,这个人数已经锐减到不足1000人,并且有一系列的核能实验室在这一阶段被关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世界核能发展重要的二十年,被Juan
Matthews称之为英国核能的黑暗时期。  别人的荣耀
  从2000年开始,英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开始下降,国内所有的煤电也基本关停。
  进入新的千年,英国的能源供给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从2000年开始,英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开始下降,国内所有的煤电也基本关停,到2005年,英国结束了此前25年左右的能源自给的历史,从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并且其进口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受气候政治的压力,为减少碳排放,核能被重新请回了舞台。2008年,英国政府发布《核能白皮书》,宣告英国核能重启。
  不过英国的核能重启却不得不仰仗国外的公司来做开发的主力。在目前英国的能源六巨头中,有核电业务的只有EDF
Energy,未来英国计划开发新建核电项目的8个厂址中,有5个也在EDF Energy旗下,这让EDF
Energy成为英国核能重启计划的最大受益者。目前最有可能率先开工的Hinkley Point C项目,也正是EDF
Energy控股的项目。这一项目起初有Centrica参与,但是之后Centrica不看好核电的发展前景而退出,从而给了包括、中核在内的中国企业参与的机会。中国的企业也希望借此机会,有机会在后续厂址中占据开发的主导权,实现核电技术出口。
  两大来自德国的巨头莱茵和意昂本来联合拥有有着两个核电厂址的地平线项目开发权,不过由于德国国内的弃核政策,该项目被挂牌出售,最终被日立公司购得,这也决定了地平线项目将采用日立旗下的沸水堆技术。
  还有一个厂址开发权的NuGen项目,原本是六巨头之一的Iberdrola与GDF Suez联合控股开发,之后东芝先后收购了Iberdrola和GDF
Suez在这个项目中50%和10%的股权,成为NuGen项目控股60%的控股股东,由于西屋公司是东芝的子公司,因此该项目预计将使用西屋的AP1000技术。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不仅现有的核电项目被法国的EDF
Energy控制,其未来计划开发的核电项目,虽然一度被六大能源巨头所拥有,也都逐渐卖给了有能力进行核电技术开发和工程总承包的核电公司来主导。而英国政府在这轮重启中的角色,主要体现在通过制定差价合约(CfD)来吸引投资者,以及通过监管部门的通用设计评估(GDA)程序来确保新建核电站所用技术的安全性。新的核电项目,将主要由来自国外的投资者来主导。
  纵观英国核能发展的历史,在从核能发展之初领跑了全球二十年之后,首先放弃了自主的核电技术,也失去了借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能公司的机会。在投资主体方面,通过私有化改革,将包括核电投资在内的能源投资的主导权交给私有化的电力公司,这些电力公司又有不少被英国国外的能源巨头收购。这最终导致了英国核能在20年的黑暗时期过去之后,想要重新启动时,不得不仰仗海外的核电巨头前来主导开发。
  一点点总结
  我无权评价这样的发展过程是优是劣,不过至少就现状来说,英国市场成了海外核电巨头争夺的战场,这样的热闹里,英国本土的公司只能扮演配角的角色。当然,为了开发英国市场,包括AMEC、罗罗在内的一批历史悠久的英国公司依然会分到不小的蛋糕。
  针对整个发展过程,我试图对此过程做一点小总结,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在产业管理上,随着私有化的进行,国有企业逐渐解体退出,政府对能源领域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小,这一方面促进了能源市场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政府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中长期发展的掌控。这样的结果,导致英国在80年代首先放弃了自主的气冷堆技术,这或许是技术特点及成本决定,但是在决定引进压水堆技术时,也并没有配套的自主化方案提出,并且随着电力公司的私有化,5台压水堆机组的计划最终只建成了1台。英国此前本土的核工业发展的市场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从此再也没有在国际核电市场上以主角身份参与竞争的能力。
  在能源政策上,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统一规划和调控,让核能在受到廉价油气资源的冲击时,变得不堪一击,陷入停滞。关于这一点,我由不得想起2013年10月参加世界能源大会时,西屋总裁Danny
Roderick提的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观点:尽管美国核能当时受到廉价页岩气的冲击而显得缺乏,但是从长远来看,油气资源的价格波动性要远高于核电,所以,对大的电力公司来说,让核电持续保有一定的比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果等到未来气价飙升的时候再想起核电,就已经晚了。事实上,英国最初决定发展核电,和导致其石油供应受到威胁的苏伊士危机关系莫大(,),然而到了80年代,北海油田的开采,让核电在英国很难继续发展下去。但是等北海油田20余年的辉煌逐渐黯淡,英国重新变成能源进口国的时候,其国内核能的发展已经衰退了20余年,不复再有东山再起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所以,对于能源政策的制定者来说,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当前三五年的经济性,还需要考虑30到50年可能面对的变化,以及当下能源政策对以后相关产业的长远影响。
  在投资体制上,这一点的历史沿革在本文第二部分有比较详细的介绍。随着国有电力公司的私有化和其后的收购,英国的能源供给有不少的比例已经由国外的能源公司来进行,而其中的核电项目已经完全被国外能源公司所控制。在这样的投资体制下,EDF控股的厂址,显然会优先使用法国技术,日立控股的厂址,显然会考虑使用沸水堆技术,东芝控股的厂址,显然会力推AP1000。可以说英国8个待开发的厂址目前竞争局面的形成,其源头就始于电力公司的私有化。英国国内的核工业一方面在20年的衰退期中逐渐式微,在新的机会来临时,也完全没有能力成为主角来施展拳脚。
  最后的最后,本文主要探讨英国核能衰退的历史,对英国电力市场改革无意评论,英国始于80年代的私有化改革涉及的领域广泛而深刻,在能源领域的改革也是我国电改参考的重要样本。我只是想针对这场改革对核工业的影响做一点梳理。核电本身有着能源商品的市场因素,但是也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和特殊性。中国的核工业有悠久的自力更生发展史,在核工业体制面临改革的时候,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模式都有人提及,不过我们无论如何,是不太可能走上英国模式。
  (选自《南方能源观察》2014年10月刊,微信版本有所改编,文末“一点点总结”部分内容为针对微信版本撰写。)
(责任编辑:HN006)
10/12 09:1810/20 10:4810/20 06:3510/20 00:4610/19 17:0010/19 11:5410/19 08:5910/19 08:43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代购怎么做挣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