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视网膜退化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与答案详解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8页
环境经济学
一、关键概念
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外部经济性:又称正外部性,指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
外部不经济性:又称负外部性,指对受影响者不利得外部影响。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纯公共物品:(非竞争性的非专有物品。)指范围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通常具有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
准公共物品:指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
共有资源:(竞争的非专有物品。)指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
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 “市场失灵”。
政策失效: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与市场失灵不同,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因。
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累积性污染:指如放射性废物、塑料废弃物般,沉积在环境中的污染量与排放量大致相等,降解率慢,在环境中停留时间长的污染。
非累积性污染:指如噪音般,沉积在环境中的时间短,消散快的污染。
生产率变动法:又称生产效应法或生产率法,指通过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的方法。
旅行成本法:又称旅行成本法,指以人们在消费环境物品过程中的费用,比如参观旅游所花费的交通费和时间,衡量他们对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的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常常被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它要评估的是旅游者通过消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效益,或者说对这些旅游场所的支付意愿。)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人力资本法:指计算环境恶化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的方法。
防护支出法:指计算人们为避免环境危害而作出的预防性支出来衡量环境危害的经济损失的方法。(指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
重置成本法:又称恢复费用法,指它将消除环境危害的费用作为环境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方法。(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要支出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价法。)
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1、运用机会成本计算资源价值的方法。将某种资源安排特种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所造成的损失、付出的代价,就是该种资源的机会成本。 2、在评估无价格的自然资源方面,运用机会成本法估算保护无价格的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可以用该资源作为其他用途时可能获得的收 1
第1页/共8页
寻找更多 ""WTO与环境;1.固定源空气污染控制成本的分配是累退的;2.空气污染成本是累退地分摊,而收益则是累进地分;经济学对社会公平的界定:水平公平,垂直公平,成比;3.增长与发展的概念:传统的发展是狭义的发展(经;区别:发展指的是福利状态的质的提高;增长指的是物;4.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消除战争可能;5.代内公平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主要;6.
1.固定源空气污染控制成本的分配是累退的。
2.空气污染成本是累退地分摊,而收益则是累进地分配。固定污染源控制的净收益是累进地分配,而移动源污染控制的净收益分配是累退的。由于移动源污染控制占支配地位,从总体上看,空气污染控制的净收益分配是累退的。
经济学对社会公平的界定:水平公平,垂直公平,成比例分配、累进分配、累退分配。
3.增长与发展的概念:传统的发展是狭义的发展(经济增长):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广义的发展是指人类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福利改善,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还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
区别:发展指的是福利状态的质的提高;增长指的是物品和服务在物质产出(不是价值产出)上的扩张。
4.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消除战争可能性、保障人权、避免浪费人的潜力。
5.代内公平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主要的环境保护责任,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担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责任。
6.能源对增长的影响:(1)能源价格上涨会减慢资本投资和资本形成(2)能源价格上涨会使劳动的使用增加,引起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3)较高的能源价格可能会压抑技术进步率。
7.可持续性:指某一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所提高。
三个方面:可持续性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关系:其中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前提,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是目标。
8.应当保持资产至少不将其消耗至某一极限,任何基于消耗自然资本的消费都不应当看作收入。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是对国民收入核算进行调整,并对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进行投资,投资的量应等于环境资源的稀缺租金。
9.环境可持续性:自然资源的物质流量(而不是其总价值)应当保持在可持续产量水平上。
10.实现环境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1)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率;(2)必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的产生率不能超过环境吸纳废弃物的能力;(3)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应当为对其可更新替代物的投资和开发所抵消。
11.增长率降低的根源:投入流减少(人口增长显著放慢,资源耗竭);资本替代能力的降低;技术进步的限度(技术进步率)。
排污权交易
1.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政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地买卖。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2.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成本最小化;有利于宏观调控;给非排污者表达意见的机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投资污染控制设备的积极性;更具有市场灵活性。
3.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合理分配排污权:既能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又不会由于获取成本过高影响交易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条件:排污权的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但排污权市
场的交易秩序需要良好的交易环境。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政府必须目前排污许可证的分布状况,并能制止无证排污。对有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他们以权谋私,是实现政府部门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
4.排污权不够政府为什么不补发反而增加扣发:1.排污权代表的是环境容量,是不能增加的;
2.许可证不够时表示排污即将要超标,为了遏制其达到环境容量应扣发重新再分配;3.为了维护排污权的权威,维护其正常交易体系。
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比较。(见第12章,T21)
1.庇古税: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2.最优庇古税:使排污染量等于最优污染水平时的排污收费(税)。此时边际外部(损害)成本等于边际私人纯收益,即净边际私人纯收益0,厂商利润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3.污染治理成本是厂家通过投资购买和安装处理污染物的设备,减少对外界的污染排放所花费的成本,是厂商把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一种手段
4.在垄断竞争市场中,次优的排污收费标准或污染税要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排污收费标准。
5.达到同样的排污控制量,排污收费比单纯执行标准的成本要低。
6.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1.降低达标费用;2.降低监督实行环境标准的费用;3.有利于污染控制技术的革新;4.有利于筹集环保资金。
7.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分担了排污费;污染治理成本由资本家,劳动者,消费者共同承担。
8.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特点:欠量,等量。
环境经济政策
1.环境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有效率的污染
三大环境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加强环境管理”
三个“有利于”(资源利用、生态可持续、控制污染)
一个体系: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
2.“三同时”:实行污染防治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
3.污染者付费原则(PPP):即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即,在生产过程和/或消费过程产生污染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中, 应当包括这些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
4.“调节市场”是利用现有的市场来实施环境管理,例如,征收各种环境税费、取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建立抵押金制度。调节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思想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这类环境经济政策又称为庇古手段。
“建立市场”包括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国际补偿体制等。建立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又称之为科斯手段。
5.两类政策手段的实施途径和效果的不同:1.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如果不存在“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2.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这又使得科斯手段效率降低。3.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4.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这又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5.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
6.我国就有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配套使用的尝试,以排污权交易为主,用排污收费做保证,从而以最小成本实现污染控制目标。
7.环境经济政策的行为激励功能表现为通过经济手段,借助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经济的环境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纠正他们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1.环境损害(费用)与效益的价值评估,又称为环境经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
环境经济实际上就是要衡量人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
2.为什么要进行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 1.对环境损害和效益进行价值评估则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了技术基础,并且是将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纳入到综合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2.之所以要对环境物品或服务进行货币化评估,是因为通过货币的形式,能够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和效益进行测度。
3.环境经济评价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是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4.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的3种类型:直接市场评价法(常规市场法)、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陈述偏好法(理想市场法)。
5.直接市场评价法有时称常规市场法,又称物理影响的市场评价法。它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方法。
直接市场评价法把环境质量看作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评价法利用市场价格,赋予环境损害以价值或评价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
6.直接市场评价法包括:剂量-反应方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
剂量-反应方法:通过一定的手段评估环境变化给受者造成影响的物理效果。目的在于建立环境损害(反应)和造成损害的原因之间的关系,评价在一定的污染水平下,产品或服务产出的变化,并进而通过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对这种产出的变化进行价值评估。
生产率变动法或称生产效应法认为,环境变化可以通过生产过程影响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或是通过消费品的供给与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福利。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方法是用于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通过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机会成本法:在评估无价格的自然资源方面,运用机会成本法估算保护无价格的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可以用该资源作为其他用途时可能获得的收益来表征。用机会成本法计算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也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7.揭示偏好法: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8.揭示偏好法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旅行费用法,
9.内涵资产定价法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人们赋予环境的价值可以从他们购买的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中推断出来。通常选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它通过揭示不同的房地产价格与不同的房地产的环境属性,采用多重回归方法来研究房地产价格与可能影响房价的许多变量的关系;工资差额比较法是用工资水平的差异(工时和休假的差异可以折合成工资)来衡量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的方法。
防护支出法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
而重置成本法则是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要支出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价法
旅行费用法常常被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它要评估的是旅游者通过消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效益,或者说对这些旅游场所的支付意愿。
10.陈述偏好法: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
11.陈述偏好法包括: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投标博奕法,比较博奕法,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试图通过直接向有关人群样本提问来发现人们是如何给一定的环境变化定价的。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中有两个广泛应用的概念,即对某一环境改善效益的支付意愿和对环境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投标博奕法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假设的情况,说出他对不同水平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投标博奕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公共物品的价值评估方面。投标博奕方法可分为单次投标博奕和收敛投标博奕。收敛投标中:被调查者不必自行说出一个确定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的数额,而是被问及是否愿意对某一物品或服务支付给定的金额,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不断改变这一数额,直至得到最大支付意愿或最小的接受赔偿意愿。
比较博奕法又称权衡博奕法,它要求被调查者在不同的物品与相应数量的货币之间进行选择
12.把环境影响的方面分为4大类: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
13.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是唯一的能够揭示环境资源存在价值的方法
14.环境影响及其价值评估技术选择。(见第8章 T58)
15.环境价值评估方法比较。(见第8章 T63)
环境资源价值与费用效益分析
1.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三部分:使用价值或有用性价值,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或内在价值。
2.使用价值: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是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由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的。
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间接使用价值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功能。
3.选择价值又称期权价值,任何一种环境资源都可能会具有选择价值;选择价值同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资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支付意愿的数值有关,包括未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取决于环境资源供应与需求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且依赖于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因此,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项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失去它的风险。
4.存在价值是指从仅仅知道这种资产存在中获得的满足,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价值是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和关注。
5.环境资源具有存在价值的原因:1、遗赠动机2、礼物动机3、同情动机。
6.贴现:通过一定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
7.贴现的意义:当所评估的费用和效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时,就要用到贴现率。对发生在未来的费用和效益进行贴现的原因是因为纯粹时间偏好的存在和资本的机会成本。 时间偏好:指的是个人偏向于尽快享用效益而稍后承担费用,而不是采用相反的方式。一定数额的成本或者效益出现的时间越晚,它们的主观价值就会越小。
资本的机会成本:指由于资本可以在生产中增值,所以当前一定数额的货币比未来同样数额的货币的价值要大。当各种使用途径具有不同的时间特征时,贴现有助于在不同的使用途径之间进行资本的合理配置。
8.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能够随时间变化而增值,所以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同样一笔资金,作为费用,早付出比晚付出要付出得多;作为效益,早得到比晚得到要得到得多。
9.从效率标准来看,净收益不仅要大于零,而且要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静态效率。
动态效率标准:净收益的现值最大化。
10.环境评价方法: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影响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评价指标: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率。
经济净现值: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建设起点(期初)的现值之和。
经济内部收益率:使得项目计算期内的经济净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贴现率 。
经济净现值率:是项目净现值与全部投资现值之比 。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资源的可储存性为在不同时间范围内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
2.可更新商品性资源:指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
特点:完全明确的财产权;专有性;可转让性;可实施性
3.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指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拥有,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可更新资源。
特点:消费不可分性或无竞争性;消费无排它性
4.然资源的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
5.自然资源的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源流入量和流出量。
物质平衡理论
1.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无论商品是被“生产”还是被“消费”,实际上只是提供了某些效用、功能和服务。
2.循环经济的概念: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
3.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经济效率理论
1.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消费。
2.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充分条件是: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或特例是直线)。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空间的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点,以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
3.最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是:①帕累托最适度状态;②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4.最大社会福利的充分条件是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5.补偿原则: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中使得一方的收益在补偿另一方在该项政策中所受损失之后还有剩余的话,潜在的福利是增加的。
6.次优理论:当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某一部分未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时,则对于经济系统中的任何其余部分的最优工作方式(或条件)将不是所有部分都处于最优状态时那样的方式(条件)。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如资本)按整个系统最优的条件运行,而另一部分(如劳动力市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按整个系统处于最优时的条件运行,则该经济系统是低效率的。
7.帕累托改进: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至少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8.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的资源配置状态。
外部性理论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环境经济复习资料50等内容。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和环境...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名词解释 1、消费:是指...  环境经济管理复习资料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1、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所谓的稀缺,并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稀少,而 是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 ...  环境经济与管理复习资料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环境经济与管理复习资料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绪论 ?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 环境经济学四大原理: 1 双赢原理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  全面复习,重点掌握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 环境经济学: 是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式,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  环境经济学复习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第一章 1.名词解释 环境问题: 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 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 人类造成灾害...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_环境科学/食品科学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_环境科学/食品科学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一、...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产权经济学属性 1、具有强排他性和强竞争性的物品属于私有物品,如衣食房车,依 靠市场配置...【图文】环境损失价值测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环境损失价值测算
上传于||文档简介
&&安​全​经​济​学​课​件
大小:98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经济学7-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导读: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25、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26、资源配置:就是各种经济资源在部门、地区、各生产单位间的流动和分布,35、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40、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净贡献的绝对指标,41、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相对指标,42、经济净现值率:是项目净现值与全部
1、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2、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
3、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4帕累托最优在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5、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6、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7、支付愿意: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8、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9、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10、公共物品: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有排他性的物品。
11、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 12、政策失效:是指由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3、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
14、边际收益: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
15、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
16、边际社会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社会总成本的增量。
17、边际私人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私人总成本的增量。
18、边际外在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外部总成本的增量,是边际会社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之差。
19、边际社会效益:每增加一单位产量引起
社会总效益的增加。
20、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满足程度,或者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数量时,所必须要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21、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新增效用。 22、消费者剩余原则:用消费者剩余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福利,指出任何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的方案均为帕累托最优。
23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如果资源配置的结果使福利受益者补偿福利受损者后,受益者的福利水平仍可以提高,那么整个社会的福利也相应提高,这一配置就是最优配置。 24、环境产权: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
25、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26、资源配置:就是各种经济资源在部门、地区、各生产单位间的流动和分布。 27、外部性问题:就是由于在市场中存在尚未界定清楚的权力边界,从而导致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的严重偏离。
28、使用者费用:现在使用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费用。
29、可耗竭资源:假定哎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
30、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
31、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
32、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 33、可更新商品性资源:是指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
34、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是指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拥有,但是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可更新资源。
35、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
36、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源流入量和流出量。
37已探明储量: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资源位置、数量和质量得到明确证实的储量。 38为探明储量是指目前尚未探明,但可以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其存在或应当存在的资源。 39、资源蕴藏量: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0、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净贡献的绝对指标。
41、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相对指标。
42、经济净现值率:是项目净现值与全部投资现值之比,即单位投资现值的净现值。 43直接市场评价法: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方法。 44、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它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健康的状况。
45、人力投资:是对劳动者健康。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所进行的投资。
46、揭示偏好法:是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它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47、防护支出法: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
48、重置成本法:是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要支出的费用。
49、旅行费用法:常常被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 50、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 51、投标博弈法: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假设的情况,说出他对不同水平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
52、比较博弈法:要求被调查者在不同的物品与相应数量的货币之间进行选择。 53、无费用选择法:通过询问个人在不同的物品或服务之间的选择来估算环境物品或服务的价值。
54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某一环节污染或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用建造该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经济损失的方法 55、影响因子: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改变环境介质,而使人体健康、人类福利、环境资源或全球系统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
56、影响:是指一个受体暴露给影响因子的变化后,所发生的化学、生物或物理后果。 57、成果参照法:是采用对基本经济评估法研究的价值进行估算的方法。
58、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或收费,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
59、环境财政: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环境服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发生的政府收入与支出活动。
60、环境税:是指所有能够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各种税收的总称,即包括为实现环境目的的而专门征收的税收,也包括其他并非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但却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税收。
61、倍加红利:是指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所获收入可以用来降低现存税制对资本和劳动产生的扭曲,获得倍加红利。
62、环境财政支出:是指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是政府为了实现其环境保护职能和目标而支出的财政资金。
63、税制绿色化:是指通过取消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的扭曲性的税收条款和补贴,调整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的扭曲性的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及开征新的环境税,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64、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造成的耗费。
65、帕累托改进: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66、机会成本:在某种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该资源一旦用于某种商品的生产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即选择了一种机会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机会。
67、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所需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
1、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2、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两大类。
3、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成为环境与自然
资源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4、根据竞争程度的不同,市场可分为竞争市场和非竞争市场。
5、私人物品的特征是公共性和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特征是非公共性和非排他性。 6、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7、环境产权具有:整体性、公共性、稀缺性、广泛性等特征。
8、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9、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通过控制使用率和收获率实现最大可持续收获量。
10、舒适性资源的过度利用主要表现在拥挤问题和污染问题两个方面。
11、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评价和变量评价与存量评价。
12、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源或环境具有存在价值,是人们具有:遗赠动机、礼物动机、同情动机。
13、在环境选择评估方法时,主要考虑: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信息的可得性、研究经费和时间三个方面。
14、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可以分为: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法、陈述偏好法三种类型。 15、揭示偏好法主要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和求出边际隐价格。
16、投标博弈方法可分为单次投标博弈和收敛投标博弈。
17、环境影响的方面分为: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
18、影响分为对人体健康、人类福利、环境资源和全球系统的影响四类。
19、影响的货币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基本经济评估法和辅助评估法。
20、污染排放权实际上是由环境容量资源所有者的免受污染损失权和环境容量的使用权这两部分构成的。
21、环境税分为:排污税、接课税、环境税收优惠。
22、一般经济学以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23、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24、公共物品形体上难以分割活分离,具有供给上的普通性或非竞争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25、基数效用认为,效用有大小之分,它们可以用基数来衡量。
26、需求量或需求曲线表现商品需求量和其自身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
27、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28、经济学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把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视为己任。
29、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心里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30、治理环境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庇古手段,一种称为斯科手段。
31、如果某种商品是正常商品,则需求的收入弹性是Em&0。
32、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答:①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②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③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⑤国际环境问题。 2、环境价值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答:目的:①完善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投资的可行性分析;②为制定环境政策、实施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作用:①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②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③确定国家、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重点;④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⑤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3、可持续性准则。
答①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②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③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④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⑤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4、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既符合效率标准,又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资源配置才能达到最优。最优体现的是效率与公平并重。但是,即使是最优标准,也还是无法准确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但强调本国和当代的公平,而且还强调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资源配置最优的统一。
5、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应当满足的四个基
答:①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③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④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6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答:①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②外部性;③公共物品;④不完全信息。 7、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及后果。
答:主要原因:①决策判断失误;②利益集团的影响;③决策信息不全;④体制障碍。产生后果:①使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发生扭曲;②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产生外部不经济性;③政策失效的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④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
8、科斯定理满足条件。①产权明确;②交易成本较低;③有限的交易人数。
9、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①稀缺的相对性;②稀缺的差异性;③稀缺的绝对性;④稀缺的瞬变性。
10、稀缺的经济学含义与物理学含义的区别与联系。
答: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确切地说,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11、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资源绝对稀缺性;资源相对稀缺性。
12、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①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②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特性;③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13、环境资源稀缺性凸显的成因及表现。成因:随着人口增加、经济条件下环境所能容
纳污染物的水平越来越大,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迅速显现,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迅速提高。主要表现: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度,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
14、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答:必要条件:①高效率的资源配置;②高效率的消费;③对于所有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的商品替代率应等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技术替代率,并等于商品价格之比。充分条件: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空间的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点,以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 15、最大社会福利点的必要条件。
答:①该点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②在该点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16、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将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联系起来,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对环境经济问题加以分析,实现环境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具有新的内涵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选择的方向:①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时的缺陷;②后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标准环境资源配置效率;②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对效率、帕累托最优的重新理解。 17、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答:当政策处于低效率状态时,从不完全经济效率的观点,任何能够使政策效率水平提高的改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帕累托最优作为标准,则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的政策改进都是不可取的。帕累托最优只承认使一方收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产生帕累托最优的竞争性均衡不一定必然是公平的。需要政府通过再分配体制,尽可能实现公平的目标。对于环境问题来说,通过正确利用经济手段,有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如果初始资源配置就不公平,政府的干预就是必要的了。
18、产权的内涵。
答:首先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使用资源的规则,这种规则是依靠社会法律、习俗和道德来维护的,产权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其次,产权是一组权利,是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单项的权利。再次,产权是行为权利,产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们之间一组被相互认可的行为性关系。 19、科斯三定理的含义。
答:科斯第一定理: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地驱使人们谈判,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科斯第三定理:由于制度本身的生产不是无代价的,因此,关于生产什么制度、怎样生产制度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20、环境产权与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①环境资源合理定价与环境资源有效配置;②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是其相对价格;③产权明晰是环境资源市场价格等于相对价格的必要前提;④产权交易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 21、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特征。完全明确的财产权、专有性、可转让性、可实施性。 22、舒适性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答:类型:①自然风景美学资源;②地质历史变迁遗迹资源;③生物进化史资源;④野外娱乐资源。特点:①唯一性;②真实性;③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④不确定性;⑤破坏的不可逆性。
23、舒适性资源经济利用的特点。
答①日益显著的稀缺性;②公共物品性;③技术进步的非对称影响;④经济价值的构成;⑤竞争性利用的可能;⑥决策的不可逆性。 24、舒适性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答:①生态旅游;②舒适性资源的保护;③建立舒适性资源保护的资金渠道;④加强舒适性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25、直接市场评价法的基本类型。
答:剂量――反应方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 26、剂量――反应法: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评估环境变化给受者造成影响的物理效果。 27、生产率变动法的基本步骤。
答:①估计环境变化对受者造成影响的物理
效果和范围②估计该影响对成本或产出造成的影响③估计产出或者成本变化的市场价格 28、利用生产率变动法对环境损害或效益进行评估所需的数据与信息。
答:①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可交易物品的环境影响数据;②有关所分析物品的市场价格的数据;③在价格可能受到影响的地方,对生产与消费反应的预测;④如果该物品是非市场交易品,则需要与其最相近的市场交易品的信息;⑤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环境损害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需要对可能的或已经实施的行为进行识别和评价。
29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是用来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是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30、人力资本法的基本步骤。①识别环境中可致病的特征因素。②确定致病动因也疾病发生率和过早死亡率之间的关系。③评价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口规模。④估算由于疾病导致缺勤所引起的收入损失和医疗费用,对因疾病而消耗的时间与资源赋予经济价值。⑤估算由于过早死亡所带来的影响。 31、直接市场评价法的使用范围。
答:①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泥沙沉积对流域下游地区使用者造成的影响。②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以及它对材料和设备造成的腐蚀等影响。③空气污染通过大气中的微粒和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④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⑤由于排水不畅和渗漏问题,造成受灌地的盐碱化,从而影响作为的产量。⑥砍伐森林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32、采用直接市场评价法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①环境质量变化直接增加或者减少商品或服务的产出,这种商品或服务是市场化的,或者是潜在的、可交易的、甚至它们有市场化的替代物。②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观察出来,或者能够用实证方法获得。③市场运行良好,价格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的良好指标。
33、内涵资产定价法的使用范围与具备条件。 答:范围:①局部地区空气和水质量的变化。②噪声、特别是飞机和交通噪声。③舒适性对社区福利的影响。④工厂选址、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的选线规划。⑤评价城市中比较贫困的地区改善项目的影响。条件:①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②人么认识到而且认为环境质量是财产价值的相关因素。③买主比较清
楚的了解当地的环境质量或者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④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扭曲现象,交易是公平而透明的。
34、内涵资产定价法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 答:①由于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十分活跃和顺利运转的,因此难以得到可靠的数据。②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运用大量的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③环境变量可能难以度量。④价值评估的结果依赖于函数形式和估算技术,因为环境因子等于回归的余数,函数的界定十分重要。⑤财产的价格可能会反应人们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期望,包括可能的环境变化情况。
35、防护支出法的步骤、适用范围与条件。 答:步骤:①识别环境危害。②界定受影响的人群。适用范围:①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②土壤侵蚀、滑坡以及洪水风险;③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④海洋和沿海海岸的污染和侵蚀。满足条件:①人们能够了解和理解来自于环境的威胁;②人们能够采取措施保护它们自己免受环境退化的影响;③能够估算并支付这些防护措施的费用。 36、旅行费用法的步骤与方法。
答:①定义和划分旅游者的出发地区。以评价场所为圆心,把场所四周的地区按距离远近分成若干个区域。距离的不断增大意味着旅行费用的不断增加。②在评价地点对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③计算每一区域内到此地点旅游的人次。④求出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影响。⑤确定对该场所的实际需求曲线。⑥计算每个区域的消费者剩余。⑦将每个区域的旅游费用及消费者剩余加总。
37、旅行费用法的适用范围、满足条件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适用范围:①休闲娱乐场地;②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用于娱乐的森林和湿地;③水库、大坝、森林等兼有休闲娱乐及其他用途的地方等。满足条件:①这些地点是可以到达的,至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呃逆可以到达;②所涉及的场所没有直接的门票费及其他费用,或者收费很低;③人们到达这样的地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或者其他开销。注意问题:①关于参观的多目的性问题;②旅行效用或者负效用问题;③评价闲暇时间的价值问题;④取样偏差问题;⑤关于非使用者和非当地效益的问题。
38、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方法类型。 答:①直接询问调查对象的支付或接受赔偿
的意愿;②询问调查对象对表示上述意愿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并从询问结果推断出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③通过对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的方式来评定环境资产的价值。 39、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缺点或局限性。 ①各种偏差的存在;②支付意愿与接受赔偿意愿的不一致性;③抽样结构的汇总问题。 40、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答:适用范围:①空气和水质量;②休闲娱乐;③无价格的自然资产的保护;④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⑤生命和健康影响或风险;⑥交通条件改善;⑦供水、卫生设施和污水处理。具备条件:①环境变化对市场产出没有直接的影响;②难以直接通过市场获取人们对物品或服务的偏好信息;③样本人群具有代表性,对所调查的问题感兴趣并且有相当程度的了解;④有充足的资金、人力和时间进行研究。
41、环境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规律与依据。 答:方法选择: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依据:①影响的相对重要性;②信息的可得性;③研究经费和时间。 42、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步骤。
答:①建立影响因子名录;②建立影响名录;③筛选和分析影响;④将影响量化;⑤将影响货币化;⑥估算因素分析;⑦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 43、影响的筛选过程。
答:①影响能否内部化或被控抑;②影响是否相对不重要;③影响是否不确定或过于敏感而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④能否完成影响的定量评价。
44四类影响量化方法之间共同的原则性步骤 答、①在影响筛选分析汇总表中,查找出需要进行全面或部分经济评估的影响,然后在表中查找出这些影响相对应的环境影响因子。②确定这些环境影响因子的量纲和数量。③确定受体以及影响因子对受体的传播途径。④确定描述受体所受影响的指标及量纲。⑤量化影响。
45、成果参照法的步骤。①文献筛选;②价值调整;③计算单位时间价值;④计算总贴现值。
46、造成偏差的原因。①经验数据;②样本;③方法;④专业影响;⑤部门影响。 47、定量估算中偏差与不确定性的来源。 答:①抽样误差或样本偏差;②差异性;③量度与系统误差,即真实值与估算值之差;
④主观判断;⑤语言不准确;⑥固有的随机性;⑦简化。
48、环境经济政策的两大类别和两大功能。 答:环境经济政策分为调节市场和建立市场两类。环境经济政策具的两种最基本的功能为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
49、世界各国常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具体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答类型:①明晰产权;②建立市场;③税收手段;④收费制度;⑤罚款制度;⑥金融手段;⑦财政手段;⑧责任赔偿;⑨证挥胙航鹬贫取Sτ昧煊颍孩傥廴究刂疲虎谧匀槐;ぃ虎圩试蠢茫虎芰饔颉⑶蜃酆匣肪彻芾恚虎莨屎腿蚧肪澄侍猓虎奚拖选 50、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答:实施条件:①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②相应的法律保障;③配套的规章和机构;④相应的数据和信息。影响因素:①政策可接受性;②相关政策的制约;③管理的可行性;④公平性的考虑;⑤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⑥产业政策。
51、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三个领域和五个层次。
答:三个领域:①环境污染防治;②农村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③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五个层次:①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有关方针和政策;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颁布的法律;③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规章;④国务院所属部委制定和颁布的规章和政策;⑤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的法规和政策。
52、正在执行的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别。 答①由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②由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③由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 53、排污收费提高经济效率的主要表现。 答:①降低达标费用。②降低监督实行环境标准的费用。③有利于污染控制技术的革新。④有利于筹集环保资金。 54、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
答: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想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55、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
答:①成本最小化;②有利于宏观调控;③给非排污者表达意见的机会;④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⑤提高流量企业投资污染控制设备的积极性;⑥更具有市场灵活性。
56、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答:①合理分配排污权。②完善的市场条件。③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57、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
答:①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监督管理。②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③建设项目排污总量的监督管理。④“15小”的监督管理。 58、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目标、基础和程序。目标:是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的基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程序:①排污耽误的申报登记;②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③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和颁发;④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59、排污权交易实施程序。
答:①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②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③政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恩那个合法的买卖。④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60、排污权的初始分配。
答:目前排污权的初始分配主要有三种方式:免费分配、公开拍卖和标价出售。
61免费分配指的是控制区域的排污权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的公开标准将区域内的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免费分配给当地的排污企业企业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当排污量剩余,企业可以拿到市场上公开售卖2公开拍卖指排污权将出售给公开拍卖时出价最高的企业,这也是最符合排污权交易目的的一种方式。3标价出售,政府确定排污权价格,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购买。此种方法对政府定价能力要求很高。当定价过高或者过低时,势必引起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导致市场失衡 62、环境税的倍加红利效应。①对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②和现有税制的互补效应;③对增加社会就业的影响;④税负在不同收入者间的再分配;⑤环境税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63、环境税和补贴政策两者治理污染的效率的比较在存在补贴政策的情况下,生产者会选择一个最优的产量水平使得自己的净利润最大化。此时生产者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加上失去补贴的边际机会成本,所以补贴政策会激励生产则减少产量至社会最优水平。如果不考虑生产者进入和退出一个行
业,补贴和税收恩那个导致相同的结果,但是当村在生产者进出行业时,税收减少了社会总体污染,而补贴则增加了社会总体污染 64、环境支出内容。①环境财政消费性支出;②环境财政投资性支出;③转移支付项目。 65、中国环境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答现状:常规性支出、非常规性支出――国债。存在问题:①由于没有关于环境财政的数据,无法对环境财政支出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②由于没有将环境保护支出以预算的形式单列,使得环境保护缺乏稳定可靠的财政资金保障。
66、财政支出的原则。①财政资金的稀缺性;②公平原则;③效益原则。
67、环境财政是中国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对环境安全的追切需求,决定了环境保护在中国社会公共需求中的重要地位。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对环境资源配置进行干预,要求政府代替市场提供环境安全这一极其重要的公共物品。政府调节的必要性和公共财政的必要性是相互重合的两个问题。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提供环境安全,以纠正环境资源市场配置失灵,保障中国市场化进程顺利进行,从而要求建立环境财政。因此,环境财政是中国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68、税制绿色化的途径。
答:①全面检查和纠正有害于环境的扭曲性补贴;②注重税收的中性原则;③调整现行税制;④开征新的环境税;⑤税式支出。 69、试述环境经济影响的评价步骤。 答:①建立影响因子名录;②建立影响名录;③影响因子的筛选;④影响的量化;⑤影响的货币化;⑥估计因素分析;⑦把评估结果纳入到项目经济分析。 1、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思想。
答:①一个现代经济系统由物质加工、能量转换、残余物处理和最终消费四个部门组成。这四个部门之间,以及由这四个部门组成的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流动关系。②如果这个经济系统是封闭的,没有物质净积累,那么在一个时间段内,从经济系统排入自然环境的残余物的物质量必然大致等于从自然环境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量。这个结论的推论是经济系统排放的残余物量大于生产过程利用的原材料量。因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许多投入,通常是不被作原材料考虑的。③上述思想也同样适用于一个开
放的、有物质积累的现代经济系统,只是分析和计算更为复杂。④现代经济系统中虽然越来也多地使用污染控制技术,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治理”污染物只是改变了特定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污染物的物质实体。⑤为了在保证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减少经济系统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藉此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量和使用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2、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与自然经济学的目的:研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既符合效率标准,又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资源配置才能达到最优。最优体现的是效率与公平并重。可持续发展不但强调本国和当代的公平,而且还强调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资源配置最优的统一。
3、科斯定理如何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答:外部性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外部效应内部化即通过某种方式消除外部影响。
(一)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项问题,而是相互性。只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解决是不公平的。其实外部性问题的实质是避免将损害扩大。 (二)科斯定理的核心在于产权明确,只要产权清晰,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论谁拥有产权,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可以基于自愿交易的私人合约行为对市场运转自我修正。因此,科斯定理的实质就是经济制度安排下产生的社会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 (三)科斯定理在产权理论的阐述,揭示了外部性问题的根源在于稀缺性导致的对资源使用的竞争性需求。
交易有三个步骤:首先,需要寻找交易对手。其次,交易必须是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的。第三,交易完成后执行交易协商结果。 4、稀缺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答:循环经济是在战略上寻求中国可持续能力瓶颈突破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的原则有:
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专业文献、旅游景点、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出国留学以及经济学7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止视网膜退化蔬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