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城市群经济增长极的分布特点

•&•&•&•&•&•&•&•&
长江中游城市群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央广网北京4月17日消息(记者马 刘t辰)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涉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区。国家发改委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喻成一条长龙的话,那么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是中间这一段,如果这一段不通的话,龙头、龙尾必然联系不上。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介绍,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去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大约是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8.8%,略低于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地区的九个核心地市的经济体量大体相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个特别明显是,发展态势十分良好。
  于合军: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根据城市群发展规划,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区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开展合作。在产业合作方面,如何避免同质化,合理引导内部竞争?于合军表示,国家发改委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不同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
  定位准了,就便于各个城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专门有一章对产业分工协作进行突出强调。走集约节约的道路,努力提高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期是2015年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于合军说,它有利于探索我国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有利于农民就近城镇化:
  通过更大区域实行社会保障跨区域无障碍转移、公积金异地存取自由,户籍制度的改革等等,对整个区域实行转移接续无障碍的推进,使农民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就近市民化就更加便利。
更多新闻v&& 08:55:40v&& 13:52:11v&& 09:03:29v&& 08:55:57v&& 13:39:58
&&&&&&&&&&&&&&&&&武汉市长:建长江中游城市群 培育经济重要增长极-中新网
武汉市长:建长江中游城市群 培育经济重要增长极
  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章敦华 徐金波)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受阻,哪里将成为下一个增长极?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长唐良智8日表示:构建涵盖湘鄂赣皖四省主要城市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培育中国扩大内需“主战场”,使其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经济增长极。
  唐良智说,中国已进入到城市群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有力地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当前,同处长江中游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地域相近,经济相对发达,联系日趋紧密,以全国3.7%的国土面积,聚集了10.7%的人口,创造了10.6%的GDP。构建这个涵盖湘鄂赣皖四省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既是促进经济梯度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然结果,也是促进中部崛起、培育内需市场的客观要求。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有基础也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增长极”,唐良智认为,该区域首先是人口众多,市场腹地广阔,内需潜力巨大。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933亿元人民币,正成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
  其次,科教优势突出,是国家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仅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个省会城市就有高校240所,两院院士176名,且同属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2年,4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280亿元。四个城市也都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扮演试点角色。
  再次,该区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面临着沿海产业和人口转移、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国家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担当“突破口”的重任。
  唐良智说,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目前具备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湘鄂赣皖四省已就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省会城市达成了合作共识,并在产业、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统一市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同时,必须推进产业大对接、交通大联网、市场大统一、创新大驱动、生态大保护、公共资源大共享、城镇化改革大试验,城市群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希望国家像支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发展一样,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将该区域的发展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产业发展、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完)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A2&&&&&&&&今年3月26日,国务院以国函〔2015〕62号文正式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出台并组织实施《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负责人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独家专访时,全面解读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该负责人表示,“宏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我们相信,只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扎实推进《规划》落实,合力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就一定能够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栏目主持人|李杨
【期号:2683】【版面:A01】【作者:李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网站电话:010-& & 传真:010-
Copyright 中国经济导报网&&&&京公网安备
产业报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010-;举报投诉email:
技术支持:股票/基金&
让中部城市群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全国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
  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把这些点连成带,推动中西部地区依托“黄金水道”合理承接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的升级发展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进而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也至关重要
  文|《小康》记者 尤蕾 鄂[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节点城市武汉,建设长江经济带为武汉带来了实现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武汉市应如何在长江经济带中准确定位?应如何利用好这一黄金机遇实现武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近日,《小康》记者对全国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进行了专访。
  依托“黄金水道”,承接产业转移
  《小康》: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以来,获得了中央高层的大力扶持。目前比较受关注的国家战略还有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与其他区域发展路径相比,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哪些战略意义?您觉得建设长江经济带这个机遇对于武汉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辜胜阻:长江经济带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内陆地区扩散。从地图上看,沿海相当于弓,长江相当于箭。长江经济带是继沿海经济带之后,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又一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东起、西至,涉及11个省市,是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并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GDP总量达12.68万亿元,占全国总量高达47.14%,平均增速为8.7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7个百分点。在长江经济带上,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长江流域自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呈连续阶梯状分布,汇集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把这些点连成带,推动中西部地区依托“黄金水道”合理承接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的升级发展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进而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也至关重要。
  首先,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武汉利用产业与人口“双转移”契机与城镇化机遇,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与城镇化水平提高。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劳动力从东部沿海向内陆省份回归的 “双转移”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武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工业体系完备,城镇化水平较高,应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合理引导沿海产业转移,并完善本地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吸引劳动力回流,合理承接产业劳动力双转移,进一步提升本地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其次,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武汉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武汉不仅聚集了大量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教资源丰富,而且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良好的发展实力。统计显示,2013年,武汉市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1700.19亿元,同比增长25.6%。同时,武汉的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促进武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经济的服务化水平。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武汉有四大优势
  《小康》:2007年,国家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并列为全国十大城市群落。当时便有学者指出,这或许是武汉乃至走向中部崛起之路的又一理论支点。您也曾说过,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带动增长的新引擎,相信它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您如何看待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作用?
  辜胜阻: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城市群的建设将是我国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走向。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历史条件下,要以培育和壮大一大批城市群来引领城镇化新布局。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无论是采用“T型战略”还是“弓箭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将成为战略大支点,有着其他一些城市群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成为落实和推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城市群发展需要以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中心城市通过吸收和辐射效应壮大自身规模,进而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具体而言,武汉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方面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先天的水资源优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未来学家称21世纪全世界有十大超级城市,中国有两个,即大上海、大武汉。这样的预测主要基于水是生命之源,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二是科教资源优势。湖北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大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一,高等院校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国家重点院校数目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研究生教育水平国内排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三是区位优势。湖北地处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其中,武汉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与北京、、上海、、西安等特大中心城市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左右,市场辐射的比较优势尤为突出。四是产业资源优势。武汉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潜在市场巨大,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优势明显。武汉要发挥好增长极作用,科学进行城市定位,加强与其它城市在产业、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共享基础设施,以项目为纽带,引导企业跨地区重组联合,形成一批支撑城市群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城市群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经济联系,着力解决资源分散、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问题,推动形成城市群发展合力。
  技术创新+金融创新,
  化科教资源为现实生产力
  《小康》:武汉科教实力全国领先,(,)区的规模和实力也位于全国前列,这都是“复兴大武汉”不可或缺的助力,对于如何将武汉的科教与技术资源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您有什么建议?
  辜胜阻: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密不可分的要素。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和新技术的吸纳主体,如果没有金融创新的深度参与、资金链无法匹配创新链需求,那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技术吸纳能力弱、前沿技术不足等短板就无法解决。美国硅谷拥有一大批专业投机者和金融机构,他们的行为推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就地被发现和被产业化,推动了一大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就地被孵化和被培育壮大。前首相夫人曾说过,欧洲在高科技方面落后于美国,并不是在科技方面落后,而是在风险投资方面落后十年,缺乏足够的金融创新。比利时和芬兰的高技术产业,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人才机制,但大量技术的产业化在国外,原因在于当地没有活跃的创新创业投资市场。通过与国内其他地区对比可以发现,截至日,北京资产证券化率为488.2%,上海为102.2%,武汉仅为36.1%。北京(,)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229家,市值1.3万亿元,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硅谷,而东湖高新区上市公司仅为33家,市值500亿元左右,差距明显。湖北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也与高技术产业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公司达811家,中关村“新三板”挂牌企业252家,东湖高新区为35家。
  运用好武汉的科教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要推动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支持创业创新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显著提升股权投融资比重,改变金融“短板”。第一,要发挥政府引导的功能,吸引投资机构集聚,大力发展VC/PE,培育更多天使投资人,完善股权融资链,强化新兴产业的要素集成,推进产业孵化与培育,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二,要推进湖北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支持创业创新的场外资本市场交易,让资本市场惠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拓宽天使投资、VC/PE退出渠道。第三,要构建多层次的信贷体系,实行定向调控,提高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发展面向科技企业的民间金融,切实缓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困境。第四,要推进政府金融公共服务发展,完善配套金融担保体系,使金融担保更多回归公益性,解决高科技产业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和“抵押难”问题。第五,要有效整合各种金融资源,加强不同金融工具间的协同,打造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企业从小到大连续发展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创新驱动:武汉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小康》:武汉提出了“工业倍增”计划,您对于这一目标规划的实现有何建议?在您看来,武汉的产业发展中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辜胜阻: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在做强制造业的同时,也在积极提升创新实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转变。未来,武汉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创新驱动”成为武汉经济转型的(,),具体而言:
  一要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相互依存,有技术创新而没有金融创新,会形成“闭锁效应”;有金融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则金融创新也是无米之炊。要继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发展中小银行、鼓励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积极扶持等。目前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已出台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措施,如何利用新兴金融业态发展新兴产业值得武汉关注和重视。
  二要让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要积极通过推进武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有组织地转移转化,加快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盟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实现新技术的应用扩散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三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激发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加快武汉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要兼顾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力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要尽快为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扫清障碍、构建新兴产业创业创新投融资链、构建扶持民间投资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建立政府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合作机制等措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责任编辑:HN025)
09/23 05:3809/22 18:5109/22 14:4309/18 20:0209/17 06:3209/14 10:2009/13 10:4409/09 06:34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喜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规划》中腾飞_观点库_观点中国
当前位置:
喜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规划》中腾飞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获批,湖北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规划提到的六大重点任务,又应该从哪里率先突破?记者联系相关专家,第一时间进行解读。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伴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区域融合与协作有了统一的行动纲领。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体量最大、城市地位最高、地理位置最优、资源要素最密集的、定位于整个集群的中心城市湖北武汉,如何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搭乘此次“规划”快车,加速挺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无疑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建立共同的协调机构,制定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消除相互之间的贸易壁垒,逐步实现区域内共同的协调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经济贸易发展。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托起特大城市群中,扬帆起航风正劲。为此,国务院规划明确的首项重点任务就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看到批复,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一眼看出“新鲜”:在城乡统筹发展这一重点任务中,规划提出“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二广发展轴,是以二广高速、焦柳铁路及蒙华铁路为依托,以襄阳、荆门、宜昌、荆州、常德、益阳、娄底等重要城市为节点的一条重要轴线,比过去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辐射范围更大。二广发展轴向南延伸,是北部湾经济区;向北延伸,则是、关中城市群,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现院长周济均表示,中三角的健康发展,对的城市化,乃至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具有战略意义。根据这个发展《规划》,可以打造新常态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就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据了解,《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产业协调发展;四是共建生态文明;五是公共服务共享;六是深化对外开放。足以可见,《规划》中的重点任务,就需要“三省”各级组织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共同努力去完成《规划》的蓝图。城市群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中国已进入城市群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央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这一块块试验田已经获得良好的示范作用,都已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如今,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高速铁路、长江及其支流航道整治和沿江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无疑成为重中之重。初步估算,三个省之间共同推进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规模的基建投入,将带来一场投资盛宴。为此,在国家已出台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宏观战略背景下,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区域性融合发展战略需要快马加鞭。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开弓没有回头箭,《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获批落地,“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都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好机遇,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引领新常态。为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规划》强调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督促检查机制,并要求各有关方面提高认识、紧密合作、扎实工作,共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武汉、长沙、南昌3市在所构建的“朋友圈”内,促成了交通、旅游、产业以及多项民生项目的合作,逐步拉近“空间距离”的同时,也给三市乃至三省居民带来多项优惠。“长江中游城市群”目标规划是一幅宏伟蓝图,也是经济实现大发展的有力引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的殷殷厚望。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这是国务院的战略定位。赣鄂湘三省高新技术优势明显,科技实力雄厚,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形成创新联合体,研讨创新机制,联合三省力量,释放经济活力。为此,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蓝图下,也期待湖南、江西、湖北等三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能够切实落实《规划》,真正跨区域地突破“各行其道”,相互互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为长江中游百姓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向着朝阳进发,让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早日腾飞,收获希望、收获梦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