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华路200号听说民国时期的住宅是孔祥熙的住宅,有谁知

上海的“外国弄堂”花园别墅区-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的“外国弄堂”花园别墅区-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新华路是中国上海市长宁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淮海西路,西至延安西路。长2434米,宽16.7米到31米,为沟通虹桥路、延安西路与淮海中路的重要通道。
新华路原名安和寺路(Avenue
Amherest),修筑于1925年,属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改名为察哈尔路。1947年以附近的法华镇改名为法华路。1965年改名新华路。
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中国上海市立法保护[1]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处于长宁区境内。
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范围属于昔日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域,包含上海西郊哥伦比亚住宅圈的核心部分。风貌区占地面积34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6.1公顷,建设控制范围17.9公顷,是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中面积较小的一个。
花园住宅——该区域以独立式花园住宅为主要风貌特征,此类住宅具有容积率低,花园面积大,周边植被茂盛等特点。
风貌区内的建筑大体上建于1925年(最后一批越界筑路)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间。
新华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美誉。这条藏身于茂密的梧桐树荫下的窄窄的马路,安静而带有贵气、低调而优雅。路两旁的梧桐,静谧无声,守护着一街安静。走在新华路上,可以看到一幢接一幢的花园住宅,这条路上共有101幢花园别墅,每幢都风格各异,从英国式的规整,到法国式的闲情,再到传统中国的雕梁画栋,在新华路上都能够找到,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别墅区域。
   新华路的所在地原来是农田,最早叫安和寺路。1928年到1932年间,安和寺路和它旁边的哥伦比亚路(番禺路)还多半是市郊农田荒野。随着殖民的深入,西方人越来越多,英国人在新华路、番禺路口开设哥伦比亚骑术学校教授骑马,使新华路、番禺路成为上海时尚地带。为适应当时国内有钱人和在上海的上层侨民住房需要,新华路、番禺路一带建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欧式花园住宅,那时的新华路因此而获得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美誉。
风貌区内新华路(租界时代称为安和寺路)为一类风貌道路,应当维持现状宽度(20米)且永不拓宽;新华路119弄、155弄、185弄、211弄、329弄、272弄、294弄七条弄堂为风貌保护巷弄,其原有格局应当得以保留。&
风貌区内共有13处共24幢建筑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名单,另有一定数量的保留历史建筑。
新华路211弄、329弄——“外国弄堂”内花园住宅(分五批列入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新华路179号住宅
新华路185弄1号住宅
陈果夫住宅(新华路200号)
&新华路211弄1号
呼啸山庄(新华路211弄2号)
罗马家园(新华路231号)
新华路236、248号,272弄2、6号,294弄1号住宅
新华路272弄2号,6号花园住宅
新华路315号住宅
新华路329弄17号
新华路329弄32号乙
蛋糕房子(新华路329弄36号)
新华路336号
淮海西路338号住宅—梅泉别墅(新华路593弄)
孙科住宅(番禺路60号)
比利时领事馆(武夷路127号)
邬达克住宅(番禺路129号)
番禺路联排式花园住宅外国弄堂&&&&&
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范围为:
东界:番禺路;南界:淮海西路;西界:安顺路—定西路;北界:法华镇路。
二、新华路155弄1号&
三、新华路179号&
新华路179号在现在看来也很富有时尚前卫的感觉,是一幢具有德国式居民风格的别墅建筑,&
新华路179号住宅是新华路外国弄堂一幢沿街住宅,是一幢具有德国式居民风格的别墅建筑,占地面积1348平方米,建于1925,距今已有八十余年历史。很有特色的平瓦双坡屋面,棚屋型老虎窗,白色的水泥拉毛墙面,衬着山墙上半露的明黑色的木构架,简洁、素雅,十分赏心悦目。此建筑原为外侨居住,现为新华路警署使用。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
四、新华路185弄1号&
   新华路南侧,近番愚路,是美国民居式独立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建筑面积626平方米。现在是安徽省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招待所。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新华路185弄1号住宅位于令新华路南侧,近番禺路,是英国民居式独立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建筑面积626平方米。1930年由上海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邬达克设计。建筑为假二层砖术结构,双陡坡红机平瓦屋面,屋面有棚屋形老虎窗,外墙面红机砖清水墙,窗框周边有护角隅石装饰,山墙而有凸窗,窗顶有都铎式拱券批水,南立面有连续拱券走廊。伸出山墙屋面的清水红砖烟囱顶部有精致的齿形装饰,形成建筑的突出个性。住宅南面有近千平方米花园。新华路185弄1号原为外侨住宅,解放后外侨回国后成为单位用房,现在是安徽省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招待所
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和安和寺路(今新华路)的修筑,哥伦比亚路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到虹桥路,安和寺路从凯旋路到番禺路,在这范围内,主要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了许多花园别墅和联体别墅,如番禺路55弄、57弄、95弄外国弄堂,今新华路的211弄、329弄外国弄堂,这一外国人居住区被称为“哥伦比亚圈”。在“哥伦比亚圈”内,还有孙科住宅、荣玉德住宅、美国乡村总会、邬达克住宅、开滦煤矿英国大班住宅.番禺路西班牙式住宅群以及今新华路一带的许多花园住宅,这些建筑大多由邬达克本人或邬达克洋行设计,形成了这一带的特殊建筑风貌,成为今天上海城区特有的近代别墅群风貌保护区。
五、新华路185弄3号&
六、新华路185弄6、7号&
七、陈果夫住宅(新华路200号)&中西合璧的住宅--1948年建
   新华路200号,这是鼎鼎大名的陈果夫当年的住宅,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西式建筑的格局上,充满了中国宫殿式的风味。重檐大屋顶,屋面覆盖着红色琉璃筒瓦,灰白墙壁,沉稳而庄重。曾是王孙贵胄出入的场所,而现在则是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所在地,里面由于还有一家漫画杂志,常见小朋友出出入入,外墙上还有一家马可波罗咖啡馆,是新华路上晒太阳的首选。
新华路200号住宅系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屋顶建筑。由上海统一纱厂及永庄老板的妻子杨慧珍主持发起募集资金。该建筑绿色琉璃瓦重檐屋面,四只戗角跷起,共装有八只风铃。这家老人信教,不但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式样,连其窗户彩色玻璃都制有神像。大楼底层有精雕的门框、门扇和隔断,二楼大堂有精雕的水泥大梁、牛腿和天棚,三楼大厅有柚木制作的藻井天花。木门、钢窗,柳桉条木地板,木楼梯、木栏杆、木扶手。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还建造这样传统形式的建筑,实为罕见。解放后,新华路200号曾借给空军四五五医院使用,后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汉语大辞典编辑部所用。&
新华路200号住宅原址为法华镇乡村,位于新华路北侧,在西郊“哥伦比亚圈”内。系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传统形式的大屋顶建筑,占地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9平方米。此处原为光佛寺旧址,道观建筑,由上海统一纱厂及永大钱庄老板的妻子杨慧珍主持发起募集资金,以宋有佛申请,甘少明设计,在1948年由安泰营造厂建造。该建筑绿色琉璃瓦重檐屋面,四只戗角跷起,共装有八只风铃。底层和二层三面外廊铺红缸砖,有斗拱装饰,共5个开间,中间进门为双柱到二层挑檐,三层为4坡顶屋面,因三层柱廊没有升上去,故平面收进一圈。这家老人信教,不但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式样,连其窗户的彩色玻璃都制有神像。大楼底层有精雕的门框、门扇和隔断,二楼大堂有精雕的水泥大梁、牛腿和天棚,三楼大厅有柚木制作的藻井天花,完全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建筑艺术手法。墙柱构件均为斩假石面层,外墙面水泥砂浆粉刷涂土黄色。木门,钢窗,柳桉条木地板,木楼梯、木栏杆、木扶手。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还建造这样传统形式的建筑,实为罕见。
沿新华路的围墙和门柱均为传统形式,绿色琉璃瓦压顶。解放后,新华路200号曾借给空军四五五医院使用,后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汉语大辞典编辑部所用。该建筑干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八、万国弄堂&
   位于新华路211弄1号,新华路329弄28、30、34、36、38、40号,新华路321号。这是两条组成“U”字形的,互相连通的弄堂。七十多年前,这里住着许多国家的外侨,故名“外国弄堂”,拥有数十幢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式样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可以说就是一个万国住宅的博览,独具风情。长期以来,这里有个说法,弄口入内十步为“分贝临界线”,过了这条线,任外面路上再喧嚣,你也会完全沉浸于一片安静的绿色中了。
新华路211弄,329弄“外国弄堂”新华别墅介绍
该条弄堂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住了许多国家的外侨,故名“外国弄堂”。这条弄堂的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匈牙利建筑家邬达克(年),他心里已规划好,一定要让这里的每一幢房子都造型美观,居住舒适,并且交通方便。&
8.1、新华路211弄1号
原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藉经理旧居
新华路211弄1号是座独立的西班牙式花园别墅,建于1940年前后。该花园别墅主体二层、局部三层,二层女儿墙红色筒瓦压顶,局部三层红筒瓦坡屋面,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
该幢房屋原是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籍经理的私人别墅,上海解放后英籍经理回国,由王姓代理人代管。上海乐团成立租借了这幢房子,由民族乐队使用。1954年后上海乐团分给乐团干部居住。1960年鉴于英国当局没收了我国在英国的财产,故英国的在华财产亦被没收,此房屋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房产部门接收管理。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典型住宅建筑作品之一。
   上海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建筑师邬达克的典型住宅建筑作品之一。这座建筑充分运用了西班牙建筑的建筑语言和构图,特别是两座烟囱出口以尖拱使整幢建筑个性突出,成为较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住宅。”
8.2、呼啸山庄(新华路211弄2号)-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旧居
   新华路211弄2号。“呼啸山庄”这个外号是弄口阿姨随口起的,却颇为精到地点出了这幢英国乡村式别墅的最大特点——哥特样式。尖尖的屋顶,灰蒙蒙的外观,仿佛一座充满了谜团的荒凉山庄。这幢房子建造于1925年,曾是英国传教士李佳白的住宅,据了解,这也是新华路上最老的保存完好的洋房。
李佳白(年)近代美国在华传教士,尚贤堂及其报刊创办人。生于纽约。先后毕业于汉密尔顿学院和纽约协和神学院。1882年奉美国长老会之命赴华,在山东烟台、济南等地传教。1892年回国。二年后辞去长老会工作再次来华,筹办尚贤堂。周旋于北京上层人物之中,与恭亲王奕、李鸿章、翁同龢等人时有往来。1897年尚贤堂得到清政府认可,于是他去欧美募款,宣扬其“尚贤堂计划”,引起美国政府重视,募得15万余美元的经费。1898年汉密尔顿学院授其神学博士学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李佳白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翻译。1902年尚贤堂从北京迁到上海,在教育、社会、宗教和文化各方面开展活动并开办尚贤分科学校。1910年出版《尚贤堂纪事》(月刊)。辛亥革命后,曾支持袁世凯。1917年任《北京邮报》主编,倾向德、奥。同年12月被美国政府遣送马尼拉,1918年回国。1921年重来中国。次年在北京发行《国际公报》(周刊)。五卅运动时,他出面组织中外睦友会,主张中国“不可与外人为敌”,反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7年卒于上海。
李佳白:()是美国著名传教士,他于1882年来华传教。1886年至1889年间,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五省发生特大旱灾,有近千万人饿死。在赈灾过程中,不少西方传教士参与其中,李佳白就是其中的一位。通过参与赈灾,李佳白结识了不少中国高官。随后他脱离美国长老会,以独立传教士的身份进入北京,结识了当时中国政坛上200多位高官和名流。他与洋务派官员李鸿章、奕訢等人私交甚厚,他游说中国官员和名流,陈说中国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重要性。他还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关系密切。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加入了“强学会”,俨然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洋参谋”。他还在中国创建尚贤堂,力促中西交流、传播西学及宗教联合等事业。他是一个彻底的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他说:“天下唯和平二字可以永久存在。争斗之事不过一时之冲动,其最后之结果,仍必归于和平。”李佳白对中国于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战的举措亦强烈反对。不仅如此,他还强烈批评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日,美国最高法院签发逮捕令,指令美国驻华公使拘捕李佳白。经美国领事法庭审理后,中国政府在外交压力之下将李佳白驱逐出境。四年之后,他又回到中国,继续为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奔走活动。他不遗余力地作和平演讲。日,李佳白在上海病逝,享年70岁。
李佳白在上海的住所在安和寺路“外国弄堂”内的一所英国式的乡村别墅式洋房(即现在的新华路211弄新华别墅2号)洋房由英商普益地产公司投资,柴顺记营造厂承包兴建,1925年竣工使用。南立面红瓦坡顶,在西侧一面一直下覆到底层窗口,引成重檐格局,东侧二层退成阳台,屋面上架设栅式老虎天窗。西侧入口有门廊,单扇木门,有清水砖筑门拱,门廊水泥顶,用一对牛腿支撑,两侧墙角用齿状仿古装饰。
8.3、新华路211弄3号
8.4、新华路211弄5号
8.5、新华路211弄6号
8.6、211弄10号
新华路211弄是新华路外国弄堂的一部分。弄内有各式花园住宅多幢,211弄10号原是意大利侨民住宅,建于1929年,用地面积约128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97平方米。建筑有欧洲民居的特征,砖术结构,三层双坡圆筒瓦屋面。人口门廊在北面,上覆四坡屋面。底层清水外墙采用荷兰法兰德斯瑚浩,呈下大上小放坡形,两层以上粉水泥砂浆,刷浅黄色。局部红砖清水窗间墙,南立面山墙面有德国式黑色外露术构絮.构架间窗下墙用红砖清水砌几何图形,接受了荷兰砖砌工艺的影响。建筑构件有钢窗、木门、木地板、小楼梯硬都铎式铁花窗台。南面有一花园,花园里有水杉、桂花、石榴、夹竹桃等树术,居住环境一H幽静。建筑形式兼具英国、德国、荷兰的风格。
8.7、&新华路211弄12号
新华路211弄12号建于L930年后,用地面积约102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67平方米,砖术结构假二层机平瓦屋而,硬条木地板术门钢窗木楼梯,外墙面水泥拉毛粉刷,清水红砖砌窗台线,局部作装饰线。此建筑曾是汪精卫某偏室的住宅,院子里原有一只八角亭怍跳舞用,是混合式建筑。
8.8、新华路211弄14号
新华路211弄14号建于1930年后,用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9平方米,西斑牙建筑风格,由邬达克设计,假二层砖木结构,圆筒瓦缓坡屋面,局部已改为机平比,硬本地板,木门、钢窗、木楼梯,水泥拉毛粉刷外墙面。屋面烟囱顶做3个连续小尖券,是邬逃克设计作品的特征之一。
8.9、新华路21l弄16号
新华路21l弄16号原是英侨住宅,建于1930年后,用地面积64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40平方米。二层砖术结构,屋面采用机平瓦,木门、木窗、木地板。外墙面土黄色水泥拉毛粉刷,二层外墙面做清水砖带,为混合式建筑。
8.10、新华路21l弄18号
九、新华路329弄
9.1、新华路329弄17号-上海商棉纺业巨子薛福生旧居
上海棉纺业巨子薛福生的孙女薛安伦住在新华路上的家族老洋房。这座洋楼薛福生在解放之前购买的。当初到上海创业,一家都居住在此。文革时候,薛家一家搬出去,直到20世纪80年代又搬回来住。她一人与母亲相伴。洋楼的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邬达克是30年代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薛福生老宅到1958年公私合营时收归公有。现在还给了薛家的后人,但也只还了其中的五间,有两间迄今尚被他人占用。
   花园别墅,西班牙风格建筑,红砖砌成的拱门衬着洛可可式黑色铁质花纹
&9.2、新华路329弄28号
9.3、新华路329弄30号
9.4、新华路329弄32号乙-原瑞典总领事36--47年官邸
1925年普益地产公司建造。北入口门廊饰塔司干式柱,两侧二层有多边形城堡塔楼造型属英国民居形式,局部带罗马城堡式。1936年——1947年期间为瑞典驻沪总领事官邸。解放前此建筑曾转卖给盛宣怀的五子盛重颐,由盛重颐之子盛泮澄全家居住,后于1948年离沪去香港,至今盛家尚有后裔居住在该住宅内。
   新华路329弄32号乙,上海外国风格的建筑数不胜数,但具有地道北欧风情的房子却并不多,这幢曾做过瑞典公使馆的房子,可谓最纯正的瑞典风格。据说解放前此建筑曾转让卖给盛宣怀家族,至今盛家尚有后裔居住在内。
新华路329弄32号乙花园住宅是新华路外国弄堂建筑之一,占地面积2033平方米,建筑面积1066平方米。属英国民居形式,局部带罗马城堡式。该建筑建于1930年,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柴顺记营造厂施工,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筑外墙为清水红砖砌筑,入口门廊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式样,两边各有一根多立克立柱,主入口有半圆拱门套,门顶有半圆铸铁花饰楣窗,东侧山墙底层有凸窗,红平瓦盖顶。建筑采用木质大门、钢窗,硬木地板,门廊顶层为宝瓶栏杆。楼地面为水曲柳拼花地板、木楼梯、木栏杆、木扶手。主入口东侧为多边形楼梯间,建筑为陡坡双坡机制红平瓦尖顶屋面,有红平瓦棚屋老虎窗,整座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局部为钢筋混凝土。
1856年-瑞典与挪威联邦政府在沪开设领事馆,由美国人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为首任领事,1857年升格为总领事馆,福士(Paul
S.Fordes)为首任领事。1905年瑞典、挪威两国各自独立后,1907年阿里沙巴沙(Richard
Bagge)任瑞典驻沪首任总领事,馆址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502号,后相继迁址威海卫路5号、吕班路75号、苇罗路102号、圆明园路169导,抗战胜利后迁中山东二路9号。新华路329弄32号乙花园住宅,在1936年-1947年期间为瑞典驻沪总领事官邸。原瑞典驻沪总领事(Malte
Pripp)于1940年-1945年曾在此居住。解放前此建筑曾转卖给盛宣怀的五子盛重颐,由盛重颐之子盛泮澄全家居住,后于1948年离沪去香港,至今盛家尚有后裔居住在该住宅内。新华路329弄32号乙花园住宅于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9.5、新华路329弄34号
9.6、蛋糕房子(新华路329弄36号)-原西班牙公使旧居
   匈牙利现代主义建筑师邬达克拉地斯拉夫在上海设计了一生中最杰出的大部分作品——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绿屋,并且因为它们而在上海红极一时。而他最得意的作品,则是这幢“蛋糕房子”,新华路329弄36号——上海少有的二层圆形花园别墅,因为形似蛋糕而得名,拥有蓝色的屋顶,宛如童话中的房屋。或许是因为太留恋自己的作品,邬达克设计完这幢房子之后,把自己的家搬到了两百米外的番禺路口。
   原同济大学校长、革命烈士周均时被捕前曾居此楼里。
&这幢叫“蛋糕”的房子是沪上少有乃至全国独一的双层圆形花园别墅。这幢房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外露,红砖坪清水勾缝。底层中央客厅有一大理石铺砌的欧式喷水小池,外圈为硬木带纹地板并用玻璃砖隔断。整座建筑新颖奇特,装修豪华。这里曾是西班牙公使官邸,后为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著名民主人士周均时购得。周先生因主张和平而被投入监狱,于1949年殉难于重庆“白公馆”.如今这幢建筑属于旅居海外的周均时的女儿。
9.8、新华路329弄34号
9.9、新华路329弄40号
9.10、新华路329弄42号
十、罗马家园(新华路231号)-原荣漱仁(结婚陪嫁)旧居
新华路231号,1932年由著名的荣氏家族购地建造,系具有意大利风格的英国乡村别墅,板瓦陡坡屋面有四坡顶老虎窗,南面挑出敞廊,墙体用白色砂浆粉刷,东侧进门门斗由木构架搭成,构架间用泰山面砖贴成席纹墙面,其他外墙面为红砖清水勾缝或泰山面砖贴面。在铸铁水斗上铸有梅花图案和1932年字样。这幢花园住宅是中国近代大实业家荣德生作为荣毅仁的姐妹荣漱仁的陪嫁之宅,后由荣家捐献给国家。
荣漱仁(年)
江苏无锡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民国22年起历任上海纱布号、织造厂、工业原料号经理、董事。上海解放时,荣漱仁是私营面粉厂经理、副厂长。建国后,率先参加公私合营。抗美援朝时,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上海分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她还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市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等职。日在参加沪港经济协会理事会时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3岁。与棉纺业享有盛名的企业家杨味云之子杨通谊结婚。杨通谊曾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工科学学士及工业管理科学硕士学士。&
属新华路外国弄堂范围,此地原为法华镇左家宅农田,1932年由实业家丁氏购地建造二层砖木结构花园别墅,占地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613平方米,另有花园660多平方米。该建筑系英国式乡村别墅,板瓦陡坡屋面有四坡顶老虎窗,南面挑出敞廊,二层为阳台,上有钢制栏杆,外立面局部外露黑色木构架,木构架间墙体用白色砂浆粉刷,东侧进门门斗由木构架搭成,构架间用泰山面砖贴成席纹墙面,其他外墙面为红砖清水勾缝或泰山面砖贴面,清水砖墙为法兰德斯砌法,体现了荷兰砖砌工艺对英国建筑的影响。在铸铁水斗上铸有梅花图案和“1932年”字样。南面的花园原有暖房、亭子、假山等现已不存,仅有弧形围墙保存良好。
这幢花园住宅是荣漱仁的堂外甥丁宜生于1946年经房产商过养墨向一英国人以125万美元购买,丁宜生解放前夕去了香港,解放后托荣漱仁代管。荣漱仁曾将新华路231号房屋借给国家办幼儿园,后房屋被分给多户知识分子居住。曾有此建筑是荣漱仁姐妹的陪嫁之说,实为误传。近年房管部门对这幢住宅进行了大修,恢复了建筑的原有风貌。该建筑于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荣漱仁自小生活在上海,中学就读于江芬路教会学校中西女中,后继父业成为工商界的知名人士。荣漱仁为人心慈面善,举止大方,解放后儿女去了外地或国外,由她和杨通谊夫妻俩负责赡养老人。她一向热心公益事业,创办了4所幼儿园。1978年支持儿子杨世纯引进电子手表生产技术,供手表五厂生产金雀牌手表。还动员亲戚让出了虹桥路一块土地,建造了国际会议大厦。1984年9月在中西、圣玛利亚、第三女子中学一群校友及老校长薛正的倡议和市区领导部门的支持下,中西、圣玛利亚、第三女中校友会成立,荣漱仁担任副会长、会长。1987年因突发心脏病逝世。
十、&新华路236号
新华路236号花园住宅位于新华路北侧,原为法华镇乡村,近上海影城,是一幢假三层砖木结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占地面积772平方米,建筑面积389平方米,建干1930年前,是上海西部“哥伦比亚圈”内的高级别墅之一,建成后为外国侨民居住。这幢英国式乡村别墅,底层为红机砖清水勾缝墙面,二层处有小牛腿挑出腰线,二层及山墙部分木构架外露,油绛红色。木构架间墙体部分粉白色水泥拉毛粉刷,陡坡机平瓦屋面,屋面檐口略翘起。坡屋面上有棚形老虎窗。清水红砖墙砌烟囱贴东山墙穿出屋面,建筑平面呈L型,南面有客厅、起居室、卧室,北面有楼梯间、卫生间及其他辅助用房,整个三层藏在屋顶空间之内。建筑的主入口由东南面山墙经花园进入。入口大门为硬木拼板门,红砖小尖券拱顶门套白水泥沟缝。南面的小花园内树木葱茏、四季常青。随着时事变迁几经沧桑,原有的主人解放前夕离开上海,解放后被分配给多户职工居住。由于建筑历史久远形式特异,236号成为新华路沿线街景之一。该建筑于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十一、&新华路248号
&新华路248号花园住宅是“哥伦比亚圈”的花园住宅之一。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现代建筑,黑色机平瓦缓坡屋面,洋松木基层。占地面积904平方米,建筑面积684平方米,建于1930年后。外墙为绿色水泥拉毛粉刷,汰石子线脚。室内铺设水曲柳条木地板,水曲柳木楼梯,木栏杆、木扶手,人n为实拼木门,钢窗卫生lb,厨房间铺六角形马赛克。底层南侧凸出做磨石子平台伸人花园,由两根圆柱架空二层钢筋混凝土阳台,阳台设铁栏杆。一、二层往南面转角及正面均做大面积玻璃窗,使住宅有较好的采光和通风。该建筑多趋向现代式建筑风格,住宅的厨、卫设施齐备使用方便,南面花园里绿树成荫,种有雪松、香樟、冬青等树木。建筑虽靠近新华路,但南面花园及道路绿化形成绿色隔离屏障,居件环境尚为安静。该建筑于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十二、新华路272弄2号、新华路272弄6号
&新华路272弄2号、6号位于新华路北侧,法华镇路以南,原法华镇农村。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25年在此筑安和寺路(即今新华路)后,市井日渐兴旺,上海的房地产商开发了道路二侧土地,兴建了许多花园别墅。272弄2号、6号建于1930年前,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715平方米,均为二层砖木结构西班牙建筑,四坡红色筒瓦屋面,洋松木基层,各有二座壁炉烟囱穿出山墙屋面。外墙鱼鳞纹水泥砂浆拉毛粉刷,钢门、钢窗,木楼梯、木栏杆、木扶手,室内为硬木地板。6号南面有圆拱门廊,磨石子地面,二层为阳台,铺红缸砖地面,铁栏杆。2号进户门有半圆拱雨罩漩涡型牛腿及清水红砖门套,南面有钢筋混凝土阳台,铁栏杆、红缸砖地面。南面均有数百平方米花园,种有多种花卉树木。解放前均为外侨居住。2号现为民居,6号现为托儿所。以上房屋均在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十三、新华路294弄1号
新华路294弄l号花园住宅是“哥伦比亚围”的花园住宅之一。该住宅建于1930年后,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带西班牙式建筑,占地面积483平方米,建筑面积213.6平方米。红色圆筒瓦双坡屋面,设单坡顶老虎窗,外墙为黄色,水泥拉毛粉刷,山墙开半圆拱顶窗,木门、钢窗,南面有2座烟囱出山墙屋面,式样与建筑风格协调。室内铺设水曲柳条术地板,水曲柳木楼梯,木栏杆、术扶手,底层入口为花式实拼木门,清水红砖门套,东西两侧均有入口。南立面二层有二间挑廊,挑出底层墙面约60厘米,由底层挑出木牛腿支撑。该建筑虽然主体采用西班牙形式,{但在细部已经简化,东北部分建筑屋面,或许为后来加建,已采用机平瓦。该建筑南面小花园内外树木繁密,有棕榈、梧桐、铁树、水杉等。1999年该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十四、、新华路294弄5号陈止善(蒋介石军事顾问)堂旧居现军体委
陈止善堂,建于1933年,是一座假三层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建筑。房屋以主人的名字命名(陈止善,1927年北伐时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解甲归田”后建造此楼),南面主入口是圆拱门廊,挑出阳台和天井墙上所设喷水狮子头带有民族特色,室内悬挂各式水晶灯饰。
十五、新华路315号盛宣怀五子盛重颐旧居
&这栋建于1930年的英式乔治王风格洋房,原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盛宣怀之子盛重颐的宅邸。退休工人樊左观1958年随岳父偏居于盛宅西厢的两个半房间,分别是当年盛家的锅炉房、金鱼房以及从正厅里隔出的半间堂屋。这栋带花园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盛家老宅,目前住着八户人家显得宽绰有余。
&盛老五重颐为盛宣怀侧室刘夫人所生。他继承了父亲注重实业的家风,专心事业,与官场瓜葛较少。盛重颐有钱,也喜欢讲排场。抗战期间,盛重颐没有去重庆而留在上海做生意。抗战胜利后,盛重颐学着做股票,结果因为不懂行,元气大伤。受股票生意的牵连,房地产生意也江河日下。盛重颐晚年,已经贫病交迫,连药费都付不出了,遇到熟悉的朋友上门,就讪讪告贷。 
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建造于1930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花园面积700余平方米。双陡坡红瓦屋顶,出檐较大;外墙立面上部为白色水泥拉毛墙面,下部为清水红砖墙,清丽简洁。南立面中部前出,山墙露黑色木构架,木门窗选用带有疖疤的木料,保留粗糙的釜凿残痕,门把手、窗件小五金装饰精致考究。部分外墙立面转角砌隅石,还其自然感觉。&
新华路315号花园住宅,是一幢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建造干1948年,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用地面积2422平方米,是新华路、番禺路“哥伦比亚圈”住宅群中的一幢经典之作。据说,这是当时在沪的某石油大王为其儿子结婚建造的住宅,业主庞恒,由黄迈士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住宅系假三层、砖木结构,双陡坡小平板瓦屋面、大檐口。外墙面凸现黑色木构架,构架边缘均为浅波浪纹,构架间墙体为白色拉毛水泥粉刷。底层为红机砖清水勾缝,墙体采用法兰德斯砌法,局部墙角采用不规则隅石护角。屋顶层有单坡平板瓦棚顶老虎窗,底层客厅北面是大面积落地玻璃窗。全部木门窗均选用带有疖疤的木料,保留原始的斧凿痕迹。此建筑采用的木料均从国外进口,建筑的门窗小五金制作精致考究。
该建筑南立面中部凸出,二楼是主卧房、书房,小客厅外有阳台、用缸砖铺地,铁花栏杆围护,主人可由小客厅走出室外欣赏南面的花园绿地。花园绿地近2000平方米,中间是大片草坪,四周围绕雪松、桂花、香樟等树木,营造了一片宁静的绿色空间。
这幢花园住宅解放后曾一度由盛宣怀的五子盛重颐居住,后又作为上海市一商局疗养院,现在由上海长江经济联合发展公司使用。该建筑地处新华路历史支化风貌保护区,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十六、&新华路321号
十七、新华路336号-汉奸曾仲鸣、陈纳德陈香梅、董竹君旧居现大门洋房开饭店
克莱尔·李·陈纳德,或通常直接称呼为陈纳德,-,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飞行员。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即飞虎队)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
陈香梅,日-),北京出生,早期为中央通讯社记者,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的指挥官陈纳德的太太。她在二战后一直都在美国政坛活跃着。&
  一幢二层法国式花园洋房,原汪精卫的秘书曾仲鸣于上世纪30年代建造居住,1947年陈纳德和陈香梅夫妇移居至此,1950年则住进了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
原汉奸曾仲鸣、陈纳德陈香梅、董竹君旧居现轻音乐团
曾仲鸣于1896年生于福州。1912年留学法国,后获文学博士学位。1922年与方君璧二结婚。1925年回国后,历任国府秘书、汪精卫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兼交通部次长等职。日凌晨,在河内汪精卫寓所中被前来刺杀汪精卫的军统特务误刺,同日下午4时许,终告不治身亡,死时43岁。&&&&&&
董竹君,江苏海门人,上海出生,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了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历尽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新华路483号-原造纸大王金润痒军统戴笠与胡蝶旧居
金润痒,浙江宁波人。上海神州法律学院肄业。曾自设润丰恒商行,后任华通烟草公司烟台分公司经理、上海德泰洋行买办、光耀桅灯厂华人经理。1927年后任民丰、华丰造纸厂协理,上海市商会常务委员。抗战时期,任上海市抗战后援会主席团成员兼供应委员会副主任、民丰造纸厂董事长、大同企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华实业银行常务董事。抗战胜利后任民丰、华丰造纸厂总经理,上海市造纸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全国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参议会参议员。建国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路483号建于1946年,原业主张明为,后成为“造纸大王”金润痒私人住宅。解放后曾为长宁区结核病防治所使用,改革开放后一度作为肯德基上海总部,今为长宁区药品监察中心。
&新华路(法华路)483号是一幢现代式三层钢筋混凝土混合建筑,建于1947年,建筑业主为张明为,由上海光华建筑师事务所颐梦良工程师设计,上海梁记营造厂施工,占地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3
6平方米。该建筑立面水平线条流畅,大玻璃窗、钢门、钢窗,立面简洁,无烦琐的装饰。地面、楼面均为柳桉小地板,底层大厅为纹地板。整个建筑的立面由圆弧殛平直线组成,底层有客厅,书房、餐厅、厨房、卫浴等,楼上为卧宅,还有半圆形阳光室、书房等。花园面积造639平方米,花园内各种树木葱郁,园中草地如一幅绿色绒毯。后成为嘉兴民丰造纸厂老板金润庠私人住宅。据说云南王龙云之子龙三和孔祥熙之女孔二小姐孔令伟也曾在此住过。
该建筑一幢现代平屋建筑,南面起居采用弧形玻璃大玻璃窗和角窗,不但在功能上满足居住建筑日照的要求,而且使简洁的立面造型又富有变化。白鬼外墙粉刷使建筑富有现代气息,使用近60年,如争建筑物状态良好。解放后该住宅曾为长宁区结核病防治所、肯德基上海总部及长宁区药品检验中心使用。
胡蝶(.4.23)上海滩电影皇后。原籍广东鹤山,生于上海。1924年回上海,入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演员训练班,结业后参加无声片《战功》的拍摄。后相继在友联、天一等影片公司主演《秋扇怨》《铁扇公主》等二十余部古装片。一度经商,并曾主演《明月几时圆》等影片。后被戴笠软禁,戴笠死后才得以脱身。1967年定居加拿大。日,胡蝶因中风并发心脏病,在温哥华谢世。享年81岁。
&&&&&&&&&&&
戴笠(.3.17)浙江江山人。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以残酷无情著称的戴笠,号称“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最神秘人物”。194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日,追任戴笠为陆军中将。1951年春天,戴笠墓被夷为平地。胡蝶在太平洋战争中成了这个特务头子的情妇。
附:戴笠死后,戴家开始破落。1949年5月,戴笠的母亲蓝月喜病亡。戴笠在1915年与原配夫人毛秀丛生有一子叫戴善武(亦名戴藏宜),1949年5月,戴善武见势不妙,便携妻儿匆匆南逃,想去台湾。解放军派兵击败劫匪,将戴善武一行捕往浦城县城。不料,戴善武在夜间跳窗逃脱,潜回江山县。1949年9月,戴善武被依法逮捕,宣判并枪决了戴善武。戴笠有3个孙子2个孙女,他们分别叫戴以宽、戴以宏、戴以昶、戴眉曼,还有一个叫戴璐璐的孙女,在寄养时夭折了。原来在戴善武被处决后,其妻郑锡英将女儿戴眉曼托交给戴笠家的厨师汤好珠收养,自己带着3个儿子到了娘家衢州城稍住,随后,便举家迁居上海。1953年末,保密局局长毛人凤遵照蒋介石的旨意,派遣军统特务黄铎装扮成渔民,偷渡进入上海。黄铎混进上海后,便与暗藏在上海市公安局的特务黄顺发、陆秉章取得联系,策划接郑锡英母子去台湾。经过一番密谋后,由陆秉章偷开公安局出口证,郑锡英改名沈凤英,偕戴以宽、戴以昶与特务黄铎一行4人,在日由上海乘快车到广州,然后经香港去台湾。而戴以宏则因户口被黄铎冒名顶替迁出,无法出境,被留在上海。
&十九、&梅泉别墅(新华路593弄)--1935年建造
   新华路593弄,就在“外国弄堂”的旁边,里面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以前,这条弄堂里,藏着一个小水池,2米见方,旁边种满了梅花,所以才得名
“梅”与“泉”。1933年,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由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在此修建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幢。机制红平瓦屋面,现代建筑样式,阳台为钢制栏杆,建筑造型美观,颇有特色。每幢小楼都有汽车间,每户东面都有花园。
梅泉别墅,1933年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建造。房子为砖木结构。以前这条弄堂里藏着一个小水池,2米见方,水池边种满了梅花,故得名“梅”与“泉”。此小花园在文革中被破坏,至今尚见水池的墙基印迹。该别墅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吴其达自住10号。
新华路593弄10号梅泉别墅建造人吴其达旧居--前门
当年梅泉别墅主人自己住在10号别墅,10号别墅位于整个小区的正中央,位置、风水皆为最佳。现主人是一位房地产界的知名人士!
新华路593弄10号梅泉别墅建造人吴其达旧居--后门
二十、新华路593弄20号-国府海军将领张君然旧居
张君然(1917年-2003年)原国府海军将领,日台湾省光复,日--日台湾气象局派员乘机帆船“成田”号从高雄出发,巡视南海诸岛。1946年9月起三下南海,四进西沙,1946年11月6日张君然、姚汝钰率永兴舰、中建舰两舰从虎门起航。24日抵达永兴岛,29日为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揭幕。同时竖立“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正面刻“卫我南疆”,背面刻“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及“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至今仍然屹立,收复南海诸岛的民族英雄之一。1950年张君然在香港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退休后担任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委员。日张君然重返永兴岛参与收复西沙、南沙40周年纪念大会。2003年张在上海去世。
二十一、孙科住宅(番禺路60号)&
   番禺路60号,国民党要员,孙中山之子孙科解放前在上海的住宅。原为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L.E.Hudec)设计的自住房,后因孙科曾帮助他将此宅低价让给了孙科。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筑,建筑风格受巴洛克影响,进口门廊气派大,窗框形式多变。住宅前有中国式庭园,并布置带形弯曲水池,景色怡人。&&&&&&&&
在延安两路1262号上海生物物制品研究所大院内有一幢风格独特、景色宜人的花园洋房,曾经是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旧居,这幢洋房旧时为哥伦比亚路22号(今番禹路60号),如今此门已被封死,只能由延安西路出入。孙科住宅占地约8000平方米,现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建筑,兼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其斜坡坡屋顶采用红色筒瓦铺设,檐f口细部装饰讲究,门套、窗框形式多变,运用各式拱券,壁炉顶上的烟囱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做法,外墙立面简洁明快,又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的风格和气派。这些都是上海二三十年代以来建造的建筑的共同之点。宅前是典型宽敞的中国式庭园,周边种植各种名贵树木,形成浓密的绿荫,庭院中间铺植草皮,布置水池,配以湖石驳岸,景色怡人。该建筑由邬达克设计。室内木楼梯制作精细,卧室、客厅、书房地板均采用进口柚木小条铺成席纹。平台和阳台均很宽敞,铸铁漏空栏杆轻巧美观,伫立阳台,环顾花园景色,亦为甜蜜之享受。
&这幢豪华建筑大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邬达克设计建造自用。1929年邬达克因在承担慕尔堂工程中遇到了麻烦,孙科曾帮助了他,因而邬达克未在此宅住过一日,而将此宅以低价让给了孙科,西侧有一部分建筑曾作过美国乡村俱乐部,时间大约在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
二十二、邬达克住宅(番禺路129号)
   邬达克住宅(番禺路129号)一幢英国乡村风格的建筑,底层有哥特式三连列窗和圆拱形大门,二层是折线型凸窗。这是邬达克为自己设计的家。&
二十三、番禺路联排式花园住宅外国弄堂
   外国弄堂,位于番禺路55弄、75弄、95弄,平武路2号、8号、10号、14号、18号。这些住宅为砖混结构联排式花园住宅,
年建。屋顶为双坡屋面,带老虎窗,立面简洁,做浅色拉毛水泥墙面,阳台栏板和窗台处为清水红砖装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二十四、比利时领事馆(武夷路127号)
武夷路127号,这幢别墅是武夷路上保存最好、最为别致的别墅建筑。正面来看,这栋别墅的设计用了深灰色的房顶和白色的墙壁设计,一般用于办公的建筑都设计比较庄严,这点就体现出来了,背面来看,窗户设计成了一个阶梯式的,院子内部有小喷泉的设计,自建房如果考虑这样的设计的话,也是有很多地方可以采取的,比如屋顶三层阁楼的设计,别墅侧面的小阳台设计,这是一栋很对称的住宅。&
武夷路127号比利时领事馆,位于武夷路东北,近延安西路,此地原为王家塘乡村。这幢别墅是武夷路上保存最好、最为别致的住宅建筑。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这是一幢假二层意大利式住宅建筑,主入口在西测山墙,大门两侧分别有多立克双柱,混凝土半圆拱顶棚。南面临大草坪一侧有近40平方米的玻璃厅廊,上部二层为露台,做宝瓶栏杆。三层房间在折坡屋面内,为四坡双层机制平瓦屋面,屋面上有双坡和单坡老虎窗,室内有壁炉,二座烟囱穿出屋面。二层檐口有小牛腿挑出,成为建筑的别致装饰。整个建筑的外墙面为淡奶黄色小拉毛水泥粉刷。底层窗台有旋涡牛腿托起,窗顶有花饰窗眉线。南侧厅廊二侧安放了二个雕凿精美的石座石盆。花园里有近1000平方米的草坪,整个花园别墅环境优美。此建筑原为私人花园住宅,解放前夕原主人离沪,解放初曾作为上海日用化工疗养院,后为意大利领事馆,现在是比利时驻沪领事馆。该建筑于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比利时领事馆是欧洲国家在我国开设领事馆较早的国家,早在1863年(清同治二年)设馆,首任领事是包礼士(L.BOLS),初设地址不详,1882年升格为总领事馆。在20地纪初,设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01号。比利时虽然国度不大,但有好几位领事担任过上海领事团的领袖领事。其中,薛福德(Daniel
Siffert)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起担任过很长时期的领袖领事。1927年,总领事馆搬到法租界辣裴德路(今复兴中路)1300号。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原址又重新开设。今天的比利时领事馆在武夷路127号。
二十五、汤山村(武夷路466弄)—原中央银行俱乐部
   武夷路466弄,建于1911年,由5幢联立式西班牙风格的花园住宅组成,立面对称布局,形式简洁,屋顶变化丰富,坡度大,有老虎窗。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花园,北面设汽车间,环境整洁幽静。沿武夷路,红平瓦屋面跌落起伏,建筑式样美观,解放前多由美商电力公司中外高级职员居住。抗战胜利后包玉刚曾在本村2号居住。
建于1911年,欧式三层高级住宅,弄内道路布局呈“T”字型,栅门及阳台均为精致的铸铁栏杆,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花园,北面设汽车间,环境整洁幽静。沿武夷路,红平瓦屋面跌落起伏,建筑式样美观,建国前多由美商电力公司中外高级职员居住,用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350平方米。
二十六、邬达克在上海
   邬达克(L.E.HUDEC),出生于斯洛伐克一个建筑世家,从1918年到1938年,邬达克留下了几十件建筑作品,有不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上海的标志,比如武康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花旗总会、四行储蓄会大楼、沐恩堂、广学大楼、市三女中五四大楼、达华宾馆……还有一些医院、学校、教堂、公寓、别墅等等,几十年后都被列入了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邬达克及其作品是上海值得留念的过去,也是上海视若珍宝的一笔精神财富。上海庇护了邬达克,放任了邬达克,欣赏了邬达克,才使自己拥有了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今天我们可以说,邬达克及其作品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和交流的历史,他的身影,丰富了上海的轮廓线。
   本文中新华路上十几处花园别墅都由邬达克设计建造。最特别的要数329弄36号的“蛋糕房子”——这是一座上海少有的两层圆形花园别墅,因形似蛋糕而得名。其设计的211弄1号花园别墅,现在成了上海民族乐团办公场所,房子里依然保留着原主人用过的家具,别致的尖拱烟囱时不时飘出袅袅炊烟,反S形铁制栏杆让人不禁想到情人凭栏相望的情思。邬达克自宅就在番禺路上。
高大茂密的梧桐,绿树掩映的别墅,街头精致的浮雕,这一切造就了有着“上海闺秀”美誉的新华路。没有到过这条马路的人或许不能体会到它那种含蓄、幽雅且与上海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气质,新华路的意趣是散落在马路的角角落落、需要你去细细品味和琢磨的。
新华路之所以成为“日月新华”,并不在于它的政治历史价值,而是因为它重造了这个城市的繁华绮梦。从最初的AMHERST
ROAD,到后来的察哈尔路、法华路,直至今日的新华路,它一直都是建造花园住宅的理想之所。沿街的花园洋房的围墙都被设计成镂空式,绿树红花的枝蔓透过镂空的围墙伸展开来,大有一种“红杏一枝出墙来”的韵味;再加上路边林立的花坛、花池和花架里,杜鹃、海棠、牡丹和大理菊等花卉争奇斗艳,构成了花团锦簇的景观,称之为“花园马路第一条”丝毫不为过。
在新华路上徜徉,会令人不自觉地想起过去的精美和趣致,心情也随之变的轻松起来。沿着街边一路踱过去,你会发觉马路才是城市里最美的风景。新华路上有匈牙利籍建筑大师邬达克留下的数十幢建筑小品,每一幢的建筑风格都迥然不同,然而却同样散发着浓郁的欧陆风情。那尖尖的屋顶,旧式的棚窗和半掩的铁栅栏门,无处不流露出无限的浪漫情怀。新华路上还有一幢显眼的建筑,这就是隶属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那幢唐风俨然的大楼,它那古朴的飞檐翘角似乎还在低声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海派洋气之外,也曾经很“中国”。新华路上还有一座“上海影城”,那里每天佳片连台,不停地为人们编织着现代的绚烂之梦,它或许也称得上新华路的“造梦工厂”了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风住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