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俄罗斯经济转型及其启示
普京2000年就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一方面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一方面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俄边“转体制“边”调结构“的一些做法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
一、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核心是在市场体制的基础框架内,重新寻找公有与私有、经济与社会的平衡点.俄罗斯国有企业转型的基本思路是:实施可控制的市场经济,而非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其国有企业改革采用由易到难的做法,从小私有化着手,逐步扩大到大中型国有企业.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照企业规模和所属行业,采取有抓有放的策略.
作者单位: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10000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25.20&&&
立刻节省:¥10.80
所属分类: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冷酷的钢铁-一场耗资3..
经济思想的趣味-(增订..
民营化与PPP模式-推动..
&&& 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总面积占世界总面积
的18%,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两
国都实行过计划经济,后来又以不同方式结束了计划经济,目前都致力于市
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作为毗邻,两国边界线长达4 300多公里。近年来,
两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已经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比较两国经济
改革,总结两国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l,不仅对两国经济发展有
益,对其他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
&&& 一历史上的计划经济
&&&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仿照俄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1917年俄
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在实行战时
共产主义后,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经济存在。
日,根据列宁的提议,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四个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成联盟,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
联),加盟共和国后来增加到16个。苏联内部实行统一的经济制度。斯大林
上台后,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30年代苏联全面推行计划经济,走上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走俄国人的路!&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在中国成功。
1957年中国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全面实施。
&&& 中国的计划经济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有显著区别。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
的中央计划经济,并且把经济分工与合作的范围延伸到&经互会&组织的所
有国家。1949年1月在莫斯科庇护下建立的经互会把苏联和5个东欧国家
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跨国计划经济体系中,&经互会&各国对某一产品的需
&求往往由某国的一家或几家专业化大型企业供应满足。这样的国际专业化分
工体系发挥了跨国计划经济合作的最大效率,但却要求各国保持相同的计划
经济体系并服从核心国家的调配。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加入北约后,
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条
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
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
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日于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苏联为了与美国抗衡,
让整个国民经济服从军事需要,经济结构畸形发展。
&&& 中国的计划经济不如俄国的计划经济全面、彻底。中国没有实现工业
化,中央计划经济体系只覆盖国有企业。经济改革开始时80%的人口生活
在农村,农业中实行集体所有,没有统一的中央计划。农民不拿国家工资,
没有退休金,不享受国家医疗保障,然而还须交纳农业税支援重工业发展。
因此中国农民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付出的比得到的要多得多。由于与苏联在
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与美国的对立,中国不得不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从60年代初期开始,处在围堵之中的中国就有了&要准备打仗&的思
想。中国没有强调苏联式计划分工体系,而是要求各地建立相对完整的经济
体系。虽然埋下了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种子,但同时也使中国经济具
有较大的灵活性与抗冲击能力。由于缺少分工,大而全、小而全式中国的计
划经济比苏联的计划经济效率更低。
&&& 二& 渐进式经济改革
&&&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严格计划经济的最大缺陷是对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
挫伤和经济计划的失灵。自从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苏联就开始经济改
革。在农业中,苏联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业领域,苏联发放奖金,搞物质刺激。另外,苏联还不遗余力地改进生
产计划,力图解决供求矛盾。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推行经济改革,改善
人民生活。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苏联人民生活改善幅度最大的二十年。
苏联的经济改革被中国批评为&修正主义&。在苏联进行经济改革的时候,
中国经历了&大跃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
&倾翻案风&等运动。计划经济加上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
边缘。1978年,邓小平以极其伟大的气魄在中国启动了经济改革。给企业
自主权,解散人民公社,允许个体、私人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改革比苏联
早期的改革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幸的是,当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改革的时
候,苏联把它又看作是修正主义,认为中国在市场道路上走得太远。计划经
济简直成了戴在中国和苏联人民头上的紧箍咒!
&&& 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摸着石头过河&,采取渐进模式。1978年中国
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旨在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中国改革的重大成功是从
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30%
以上。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由于公社领导的瞎指挥以及农民缺乏生产积极
性,农业产值低下,农民生活十分艰难。加上没有固定收入和社会保障,农
民没有尝到计划经济的甜头。1980中国将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改变成为家
庭联产承包制度。农业改革毫无阻力,没有成本。农民从计划经济的枷锁下
解放出来,没有失去任何东西,而得到的是生产和交换的自主权。农业生产
率大大提高。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广大农民开始发展多种经营。从广大的农
村生长出来几千万个集体企业和个体户。个体和集体企业在80年代支持了
中国的高速度发展。80年代后期、9O年代初期,合法存在的私营企业成了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个体劳动者收入大大增加,出现了&搞原子
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目前,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已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 经济衰退导致苏联剧变。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早在50年代就实现了工业
化。因此,难怪原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开始把重点放在了国有企业改革,力图
通过增加国有企业活力或者提高国有企业的自主能力或者扩大国有企业的自
主权,搞利润挂帅来提高生产效率。1970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缓慢,到
80年代末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苏联政坛发生剧烈变化,苏联解体,俄罗斯
独立。这时,俄罗斯又认为中国改革的步子太慢,应当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
进入市场,融入世界经济。
&&&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991年,俄罗斯选择了资本主义的激进式改革道路,开始了大规模的
私有化过程,力图通过全面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尽快赶上西方发达
&国家的生活水平。其激进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放开价格,放弃政
府干预并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供求,解散各级政府的计划部门和行业管理部
门,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彻底实行政企分开和明晰产权界定等。
这种做法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看,的确是很完美,可以实现微观体制转轨
和宏观控制的同步化,似乎实践中也应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次,中国人
没有&走俄国人的路&。中国没有发生剧烈变化,没有使用&休克疗法&。中
国的渐进式改革保证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保证了人民生活
水平的稳步提高。
&&& 中国的对外开放在经济改革中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除了农业改革的优
势外,中国的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中国饱受封闭之
苦,改革开放初期,就成立了经济特区,引进外资,鼓励国际贸易,赚取外
汇。为了吸引外资,中国采取了对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中国有着广
大的海外华侨,他们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至今仍是向中国
投资的主要力量。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在1978年只有206.4亿美元,到2005
年已经突破14 2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从1985年的19.6亿美
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3亿美元。中国在2004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外资吸收国。中国外汇储备2005年达到8 188.72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
本的最大外汇储备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6),2006年11
月已达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许多研究都表明,
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
&&& 俄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自苏联转变成独联体后,原来的国内贸易变成了
外贸,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出现了国际结算、汇率、海关等贸易障碍;而&华
约&和&经互会&解散后,东欧国家为了获得硬通货而纷纷选择西欧国家为
主要贸易伙伴,申请加入欧盟,参与欧洲经济一体化,割断或削弱了与俄罗
斯的传统经济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紧密型跨国和全联盟经济体系的
解体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是非常惨重的,许多企业突然永久性地失去了大部
分销售对象,而同时却要在没有出口的情况下用外汇来购买原料、零配件或
急需的专用设备,这当然会导致生产的停顿与产量的下降。据一些经济学家
分析,1991年至1995年间,独联体各国的经济滑坡幅度中约有50%以上是
以前的统一经济空间瓦解的后果。苏联与美国签订核裁军和常规武器裁军协
议后,进而从阿富汗撤军、实现中苏和解、解散&华约&,结果苏军(俄军)
&几乎完全停止了军事采购。这样,大批国营军工企业不得不由军品转产民
品,其结构调整不仅非常缓慢,而且相当艰难。因此,俄罗斯还未享受到和
平带来的利益,却先饱尝了生产过剩、工人失业和企业倒闭的痛苦。另外,
俄国也没有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向西方世界开放。俄国没有经济开放区,没
有对外资的优惠,相反,在俄国工作的外国人要缴纳高于本国人的个人所得
税。只是到了21世纪,国际石油价格大涨,俄国出口价值才大增,从而带
动了俄国经济的大发展。
&&& 俄罗斯市场体制的建立伴随着经济严重衰退。1991年的&休克疗法&
对当时俄罗斯的经济问题无疑是一剂错药。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改革经验表
明,改革结果不取决于速度,而且欲速则不达。俄罗斯经济经过连续多年的
严重衰退,社会失业和人民贫困现象严重,私有化导致了社会财产和收入的
两极分化,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已下降了一半。然而,自1989年起的10年
间,中国的GDP增长了近一倍,俄罗斯则减少了近一半。也就是说在刚开
始时,俄罗斯的GDP是中国的两倍还强,而在90年代末却比中国少了三分
之一;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急剧下降,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的储蓄荡然无存,
贫困增加,贫富差距拉大。1995年,俄国基尼系数是48.7%,高于所有的
转型经济国家;1992年失业率小于l%,1999年高达12.7%。由于生活水
平下降,人均寿命从年的69.7岁减少到年的66岁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3);男性寿命在1998年更是降到61岁(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发展报告》,)。俄罗斯人民经历了几十年
来最严峻的考验,90年代无疑是俄国失去的十年!
&&& 与俄国相反,中国经济在90年代持续强劲增长。1992年,邓小平南巡
并发表讲话,号召全国继续改革开放;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出口急剧增加,
外资大量涌入,推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在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
1 634元,1997年达到6 054元(见《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313页),
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是8.7%。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是毫无疑问
的。提倡俄罗斯式经济改革的人往往争辩,中俄经济改革谁胜谁负下结论为
时尚早,认为俄罗斯的短痛会带来经济长期繁荣。这种讲法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采用俄罗斯的方式搞全盘私有化。在民营经济已
得到充分发展的今天,即使实行私有化也要比15年前私有化对经济的冲击
小。中国过去的经济改革方式无疑是正确的。
&&&& 新世纪开始,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依仗石油和天然气
价格的上涨,俄罗斯经济终于在90年代末开始复苏。近年来,俄国石油和
天然气出口增长迅速,充实了国库,偿还了外债,坚挺了卢布。随着石油等
资源价格的增长,税收收入提高,俄罗斯政府预算大大改善。1999年财政
赤字与国民生产总值比率从1996年的6.9%下降到1.2%。2000年俄国在
经历多年财政困难后首次实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的预算盈余。中国经
济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大增长后,在新的世纪里继续高速增长;GDP
增长率2003年为10.0%,2004年为10.1%。中国国家统计局最近宣布,
中国2005年GDP增长率为9.9%(China Daily,)。中国GDP
总量2005年达到人民币18.23万亿元(2.23万亿美元),人均GDP达1 700
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可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 四& 中俄面临的挑战及各章要点
&&& 中俄在经济转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私有化并不能保证企业是在企业
家的管理和运作下经营,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是两国面临的重大难题。在私
有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腐败,出现少数人侵吞公共财产问题。权
钱结合的原始积累形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更糟糕的是,由于存在腐败和利
用职权,由此形成的私有权削弱了国家利益,危害了社会秩序。经济发展造
成了两极分化。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4》,中国的基尼系数为4.5,
俄国的基尼系数为4.6,超过美国的4.1和印度的3.3。私营经济的发展,
立法的缓慢,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中俄两国来说,
这10年并不轻松,转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即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也同样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 以往的大多数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的方式(渐
进式与突变式)以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顺序的评论上。为了深入研究俄
罗斯经济,比较中俄经济改革,总结中国和俄罗斯在经济转型方面的经验和
教训,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于2003年夏组织了赴俄考察团。考察团走访了俄
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大学、国际驻俄机构和俄罗斯政府有关部门,与俄罗斯
经济学家、国际机构研究人员和俄罗斯政府官员举行研讨会和座谈会。在获
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学者经过三年的深入研
究,写出了中俄经济比较的论文。r本论文集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
&欧中亚研究所著名学者和国内其他学者的论文。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是具有
1 000多名会员的学术团体,多年来为中国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中
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是我国研究俄罗斯的主要机构,为中国
与俄罗斯的合作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包括的论文是作者们几年研究
俄罗斯的结晶。本书要对中俄经济改革的许多领域进行深入具体地比较。不
仅停留在对过去的回顾上,而且放在对未来的展望上。
&&& 所有制的变革是经济制度最根本的变革。第一章,李建民详细地分析了
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后的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她强调,从制度
变迁的角度看,经济转轨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包括从经济制度到社会制度的
全面重构和建设。私有化被认为是构造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条件,在其
经济转轨政策中居于核心地位。她按工业、农业、银行业三个典型部门介绍
了俄罗斯私有化的历史与现状。
&&& 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第二章里,林双林分
析了中俄两国的传统税制,近期的税制改革,现行的税制和税改的前景。计
划经济下,中俄都曾忽视税制的重要作用。为激励国有企业,两国开始税制
改革。当渐进式改革无法刺激经济增长时,俄国将所有国营企业私有化,而
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并鼓励私营企业发展。90年代初,中俄建立了以市
场为导向的税制,财政出现困难二进入21世纪,中国继续扩大政府支出,
而俄国开始减税。俄国建立了单一所得税制,而中国仍沿用累进所得税制。
俄国采用内外统一的企业所得税,而中国对外资采取税收优惠。中俄两国都
严重依赖增值税。俄国有诸如社会保障税等中国没有的税种,税收远高于中
国。俄国将继续减税政策,中国也正酝酿新一轮税制改革。在第三章,宋顺
锋则是讨论了中俄两国的养老金制度的比较。他分析了两国现收现付制社会
保障存在许多内在的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造成的财政困难及分权管理造成
的社会保障功能缺失,然后回顾了各自的改革路径:中国的养老制度改革始
于1984年,目标是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转为一个三层制度;而俄罗斯的养
老金制度改革始于1997年,从2002年开始实行,目标也是从传统的现收现
付制转为一个三层制度。最后,他还深入地剖析了两国在社会保障改革方面
都面临许多新旧的挑战。
&&& 陈爱民和张聪明分别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俄罗斯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
集中的讨论。陈爱民认为,俄罗斯的&一夜间&的私有化,包括第一阶段的
&大众私有化和第二阶段持续了约五年&贷款换股票&方案,成功地将从前国
有的公司变成私人的公司。但是,俄罗斯1991年的大众私有化不仅引发了
公司治理的问题,而且造成了以内部人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公司治理模式。她
对俄罗斯公司的财务方面的分析表明,俄罗斯私有公司严重依赖于短期银行
贷款自我积累的基金,而股市的发展对公司的融资并没有提供多大的支持。
张聪明在第五章中从所有权结构、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结构、信息披露程度
和质量、独立董事的参与等方面对俄罗斯大公司的治理结构做了介绍和分
析。他认为在俄罗斯的大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所有制
结构趋于合理,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已经有了改变;董事会和经理委员会的结
构也开始趋于合理化;独立董事也开始进入董事会;信息披露的内容扩大
了,质量也有了提高;小股东的权利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保护。但是对俄罗
斯大公司的治理状况过于乐观是对现实缺乏清醒认识的表现,俄罗斯大公司
的治理结构可能还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优化过程。
&&& 第六章和第七章涉及农业问题。陈鸿仪在第七章详细介绍了自前苏联在
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在农业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以
及这一改革对俄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她指出,俄罗斯联邦的农业改革以土地
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为核心,旨在以家庭私营农场取代原来的大型国营和集
体农庄,以此促进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历经十年的农业和农村改革,
家庭私营农场并未成为俄国农业部门的主要组织形式。她还将俄罗斯联邦的
农业改革与中国的农业改革进行比较,认为俄罗斯联邦农业改革前十年失败
经历的主要根源在于俄国农村和农业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发展历史,以及
在此历史上发展起来的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的价值观。而中国农村和农业改
革的早期成功,得益于这一改革与在中国拥有二千余年历史的土地私有制,
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普遍出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工潮。但
是许多城市并不能为这些进城务工者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相应的生活安
排。在第七章中,卢志刚和宋顺锋依据2003年在天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和障碍,讨论了这些农民工的经济和社会特征,以及
与城市工人相比,农民工在工作及社会状况上的差别。通过建立的收入回归
模型,本文还分析了对农民工和城市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只有减少
或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社会公平性才会有所保证,农村的经济发展
&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 第八至十章集中讨论经济转轨的问题。在第八章,陆南泉首先回顾了俄
罗斯推行激进式&休克疗法&改革的历史背景,随后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绩
效进行了详细的评析,然后他进一步探讨了造成俄罗斯经济转轨危机的原
因。结合俄罗斯近期的改革措施,他还就普京总统的治国方略与改革思路进
行了开放式的讨论。
&&& 以实证的方法和规范的分析,在第九章中李新就中国与俄罗斯经济的转
轨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是由原来的特权阶层操
纵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尽管中国的经济转轨也是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
但二者是很不同的。他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在有序地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
制框架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经济改革的收益明显超
过成本;而俄罗斯经济转轨造成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使经济转轨的
成本大大超过收益。但是,他强调,90年代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虽然是不成
功的,但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市场经济游戏规则逐步得到完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
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
&&& 在第十章中,景维民和孙景宇讨论了混合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与转型绩
效差异。他们指出,经济转型时至今日,中国、前苏联(俄罗斯)和东欧国
家在转型绩效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对转型绩效差异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直
接关系到转型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所采取的战略。他们将经济转型作为一
个整体,把为当前理论界所公认的转型起点&&计划经济、目标&&市场经
济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三者结合起来,从世界经济秩序的发展演进来全
面考察经济转型的动因、目标和本质,从而解释中国、前苏联、东欧等国家
在转型绩效上的差异。他们的研究表明,经济转型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经济现
代化为目的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混合经济体制转变的体制转换过程,而混
合经济中所有制结构的差异,是形成中国、前苏联(俄罗斯)和东欧国家转
型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
&&& 第十一章和十二章讨论俄国对外开放、外国直接投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等问题,并与中国相比较。冯毅、孙毅和沃顿在第十一章中分析俄罗斯的
外国直接投资及其与中国的比较。他们回顾了外国直接投资在俄罗斯的发展
历史、-发展趋势、地理和行业上的分布特点以及相关的政策。强调在俄罗
&斯,外国直接投资所遇到的障碍大多是制度上的;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
的制度因素都对俄罗斯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且,他们还分析
了俄罗斯经济在国际经贸中的比较优势。与中国相比,他们认为,俄罗斯并
未形成一个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长期战略,而且俄罗斯的各种利益集团都很
强大,能够使他们的利益不被外国投资者所侵占。因此,这就要求建立一个
强有力的政府,从而得以消除利益集团为防止外国投资者竞争而建立的各种
&&& 在第十二章,尹尊声讨论了俄罗斯加入wTO的探索与体制改革的需
要。他们认为,俄罗斯在实现其政治改革之后,经济体制改革远远没有到
位。上从政府的经济、贸易和金融政策,下到产业部门和公司治理都严重存
在&夹生饭&问题。其形式上的私有化和市场经济与实质上的寡头垄断和缺
乏竞争机制,使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与世贸组织的标准差距很大。因此,他们
的结论表明,俄罗斯人世谈判表面上指日可待,实际上仍任重道远。
&&& 经贸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三、十四和十
五章着重探讨中俄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在第十三章,李建民回
顾了中俄经贸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进行了展望。她的研究表明,经过中俄双方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两国战略协
作伙伴关系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近年来,随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稳步推
进以及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双边经贸合作快速稳定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
大,能源、科技、通信、金融、交通等各领域合作全面、深入开展;经过双
方共同努力,目前中俄已互为重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伙伴。从今后长期发展趋
势看,经贸合作将在两国战略协作关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中
俄关系中最活跃的催化剂。
&&& 在第十四章,孙薇着眼于能源领域,分析了中国企业对俄进行能源投资
及能源合作方面的问题。她介绍了中国企业对俄罗斯能源领域投资与合作的
背景及目前的进展,并且分析了能源合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她
认为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上有很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前景,但同时也在总体规
划、价格、生态、产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双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
题,中俄两国的未来能源合作将会不断深入、互惠互利。
&&& 以开放的视角,劳茨佩在第十五章介绍了中俄两国相互交往的历史和相
互毗邻的地理环境&&以它们如何影响两国早期和当代经济关系的视角,并
&对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以定量数据研究了两国对世界
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两国经济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还探讨了两国之间
贸易的水平和组成。他使用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数据描述了区域间的经济互
动,还预测了中俄两国经济关系发展的趋势。
&&&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衷心感谢邹
至庄基金会对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赴俄考察和本书出版的慷慨赞助,衷心感谢
俄罗斯科学院和莫斯科大学对留美经济学会的热情接待。非常感激吴小贺、
张炜、韦大利等为留美经济学会赴俄考察所给予的具体帮助。十分感谢社会
科学院俄罗斯所所长邢广程和研究生院副院长刘迎秋教授对本书编写的积极
支持。本书各章的作者们为论文写作付出辛勤劳动,我们感谢不尽。另外,
我们十分感谢牛美丽、余向荣、苏静、于金玉等对本书编辑的有力协助。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张红女士为本书出版做出的积极努力,我们也非常
&&& 中俄经济改革尚未完成,经济发展任重道远。两国必将吸取计划经济和
经济转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现代
化。我们献上这本书,希望对中俄经济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第六章俄罗斯联邦的农业改革
&&& 导& 言
&&& 自前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原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俄
罗斯联邦后,俄罗斯政府在其农业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改革
的宗旨,是快速地将原来以大型国营农庄和集体农庄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生
产,转化为以家庭私有农场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系,期望以此提高农业生产
的效率、增加产出,并推动经济的全面增长。但是,这些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改革决策者的期望相反,经过十年的改革,俄罗斯
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来的大型农庄的生产组织结构,家庭私有农场
的发展仍然极为有限。与此同时,激进的改革措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休克性
的冲击。俄罗斯的农业生产和其经济总体一样,经历了灾难性的衰退。直至
21世纪的来临,情况才有所改观。
&&& 研究转型中经济的经济学家和其他研究者,常会把俄国的农业改革与中
国经济改革初期的农村改革进行比较,并以中国因为这一改革而在农业生产
方面取得的成就来反衬俄国改革的&失败&。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俄国的
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与中国极其不同,因此根本无法对二
者进行比较。本章试图以制度经济学关于社会经济环境、生产组织结构和经
济活动参与者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来解释俄国农业改革的进程,并以此简略分
& 析其与中国农业改革的异同。本章结构如下:第一节简略介绍自1991年以
来俄国农业改革的政策、进展,以及这一改革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接
下来的第二节介绍俄国农村及农业生产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样的历史沉
积如何为目前的改革带来障碍。第三节分析经济整体中市场体系的发展程度
与俄国农业改革讲程之间的关系。
&&& 第一节90年代俄国的农业改革
&&& 在1991年俄罗斯成为独立的联邦共和国前,其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主
要通过大型国营农庄和集体农庄来组织进行。农庄像其他产业部门的企业一
样从中央政府接受生产计划和财政支助,其生产资料和产品则由中央政府按
规定价格调拨。农庄同时又是农村的基层社会组织,执行中央政府的各项政
策,并为农庄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从这点来看,改革前苏联的农业和农
村组织结构与中国的人民公社体制有其相同的地方。但是,与中国农村在改
革前的情况不同,俄罗斯农村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国营农庄和集体
农庄的成员究其实质是作为国家企业雇员的农业工人。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从
事分工程度较高的专业化劳动,从农庄领取工资作为主要经济收入。还有不
在少数的农庄雇员从事的是社会服务性的工作,如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服
务等等,而不是农业生产。和任何一种社会主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一样,
前苏联的农业存在严重的高成本、低效率的毛病。虽然从总体来讲,社会主
义时代的苏联人民并不如中国人民那样时时受到饥馑的威胁,但食品短缺,
尤其是食品品种单一、质量低下,仍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
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时代起,耕作小块的家庭自耕地即成为前苏联人
民补充食品来源的主要方式。不仅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其自耕地,很多位于城
市的企业和个人也在邻近的农村拥有作为&菜园&的耕地。&菜园&的生产
为农村和城市的居民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食品来源。尤其是在农业歉收的年
份,很多城市居民必须依靠其&菜园&的产品,或他们在农村亲戚朋友自耕
地的产品作为重要的食品来源。好在前苏联地广人稀,虽说根据国内经济和
食品供应情况,中央政府对自耕地的控制时紧时松,但从未将小块自耕地的
耕作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予以革除。因此,有人将前苏联的农业和食品
&供应描述为一种大型农庄主导,小型自耕地辅助的&二层结构&。而绝大多
数的企业雇员,不论是城市或农村居民,则是&业余农民&。这样的农业生
产组织结构在前苏联时期维持了人民虽说不上丰富,但尚可称之为不虞匮乏
的&土豆加牛肉&的共产主义生活。
&&& 因此之故,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动机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同。中
国的改革因其经济不能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所需而起。自然而然地,农业
的改革以其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而成了改革的起点和重心。而前苏联的改革
则起自于其政府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的认识。所以从一开
始,其改革的宗旨和重心即是取消社会主义制度,代之以以私有财产权为基
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如一位俄国学者所指出的,①中国的改革领导者,
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务实目标来指导中国经济改革的;而俄国的改革领
导者则是以罗曼蒂克的、彻底改变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体制的理想主义意识
形态来指导俄国改革的。同时由于改革前俄国的农村人口还不到全国人口的
30%,农业总产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也很小(1990年农业总产值仅
占前苏联国民总产值的15.3%②),这就决定了俄国的改革领导人只将农业
改革视为整个经济私有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重要
性,或需要设计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改革措施。
&&& 从改革一开始,俄国的改革领导人即将改革的目标定为农业生产资料的
私有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家庭私营农场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农业生产部
门。他们期望,当大量不受政府干预的小型私营农场取代了原来的大型国营
农庄和集体农庄后,农业生产的效率将得以提高,而农业产出的增长则会有
力地推进整个经济的增长。根据指导整个经济改革的&休克疗法&的设计,
在农业部门中实现这一生产组织结构转变的途径,是进行彻底的土地和其他
农业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这一私有化的过程主要在年间完成。
但围绕土地财产权,主要是土地买卖权的争论和立法过程至今尚未完全完
成。因此在各地的具体实施中存在很大差异。
&&& 被称为俄国的&第四次土地改革&的土地私有化,是一个由俄罗斯联邦
前言&&&&&&&&&&&&&&&&&&&&林双林李建民(1)
第一章俄罗斯私有化进展与现状&&&&&&&&&&&&李建民(12)
第二章中俄税制改革比较&&&&&&&&&&&&&&&林双林(37)
第三章中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比较&&&&&&&&&&宋顺锋(67)
第四章俄罗斯的公司治理&&&&&&&&&&&&&&&陈爱民(83)
第五章俄罗斯大公司的治理&&&&&&&&&&&&&张聪明(104)
第六章俄罗斯联邦的农业改革&&&&&&&&&&&&陈鸿仪(124)
第七章& 中国流动农民工的经济和社会特征研究:
&&& 天津的调查&&&&&&&&&&&&&卢志刚& 宋顺锋(160)
第八章俄罗斯经济转轨若干重要问题分析&&&&&&&陆南泉(182)
第九章中国与俄罗斯经济转轨模式的比较&&&&&&&李& 新(205)
第十章& 混合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与转型绩效差异
&&& &&国际维度下的经济转型研究&&&&景维民& 孙景宇(225)
第十一章俄罗斯的外国直接投资及与中国的
&&& 比较&&&&&&&&&冯毅& 孙毅& 约书亚&沃尔顿(246)
第十二章& 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与WTO成员国申请&&&尹尊声(274)
第十三章& 中俄经贸合作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李建民(288)
第十四章& 中国企业对俄罗斯能源领域投资与合作:进展与
&&& 问题&&&&&&&&&&&&&&&&&&孙薇(310)
第十五章& 中俄经济关系:发展和潜力
&&& &&&&&&&理查得&劳茨佩(Richard Lotspeich)(336)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启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