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凯恩斯主义说明,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不同阶段,国家应该采取那些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调控宏观经济

货币论(上)
&&&&&&&&&&&&&&&&
/ 货币论(上) 
前 言  我在这本书的第三篇和第四篇中,提出了一种货币理论基本问题的新研 究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找出一种方法,不但可以用来描述静态平衡的性质, 而且可以用来描述不平衡的性质,同时还要发现货币体系从一种平衡状态过 渡到另一种平衡状态的动力规律。这就是本书上卷关于“货币的纯理论”中 的主体。在下卷关于“货币的应用理论”中,我力图将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 结合起来,对于所讨论的量值的量级尽可能地善加估计,所根据的主要是英 国和美国现存事实。在本卷中,我也叙述了现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主要特点, 并讨论了实际领域中的货币管理的方法与目标。  当我校阅本书清样时,深感其中大有缺点存在。原先写作时,一边在做 旁的工作,前后共费去好几年的功夫。我的思想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发展和改 变,结果是各部分相互之间并不完全协调。结束时和起始时的看法相去很远。 我恐怕这样的结果就会使本书中有很大一部分代表着我抛弃已往惯有的观念 和寻求现有观念的过程。有许多已被摈弃的余物仍然掺杂在字里行间。因此, 我要是把这书重新写过的话,就可以写得更好、更简短得多。我感到自己很 象一个在丛莽中用力钻的人。现在我已经钻出来了,并看到自己本来可以采 取一条更直的捷径;原先在途中困扰我的问题与疑难对我说来和当初所认为 的意义已经不完全一样了。但我仍然希 望能适当地把这本书就其现阶段的价 值贡献给全世界,纵使这只代表着一种资料汇编而不代表一本完成的作品, 也在所不计。其次,我还设法把这一兼具纯粹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系统论文和许多可以独立成为专论的专题讨论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也许是不聪明的。这些半离题 的讨论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指数的第二篇和关于投资率变动的第六篇。其中尤 其是第二篇,使本书第三篇和第四篇中的基本理论探讨的主要进程推后了许 多页,有些读者也许会宁愿跳过这几章,或者先跳过去然后再回头来看。我的另一个不利之处是没有任何规范足资借鉴,以便正确地安排和整理不同的论题。阐述这类问题的最好途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著作家的经验才 能渐次地发现。不过,我的研究范围虽然是世界各大学都开课的问题,但十 分奇特的是:据我所知,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没有印行过任何论文,对于现代 世界所存在的表征货币的理论与事实作系统而彻底的研究。我希望能利用我 现在已经得到的经验,以较小的规模提供一些东西,尝试着发现解释这一问 题的最佳道路。  我相信,正确地理解本书的论题对于世界的福利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如果我能作出贡献的话,这也是得力于我在剑桥工作时的讨论与交谈的气 氛。D.H.罗伯逊先生对于某些基本问题提出了犀利的见解,没有他那些概念 的帮助,本书就不可能成为现在的形式;同时,本书之所以能逐渐发展而最 后定形,并得以避免许多错误,最应当感谢的是剑桥大学君主学院的 R.F.卡 恩先生。他的细心和明敏在许多地方的字里行间都留下了痕迹,索引也是由 他编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人都在不同阶段中对我提供了帮助,其中特别 值得提出的是 H.D.亨德森先生。  当本书大部分已付印后,我被派到财政部金融与工业委员会工作,该会 由麦克米伦勋爵任主席。因此,下卷中所提的实际建议只是代表我在该委员 会工作开始以前的意见,而不代表该委员会将来作报告时的意见。    本书承印者爱丁堡的两位克拉克先生极为耐心,对校样校对准确;由于 不断进行修改和增补致使他们的校样曾长期保持铅字版的形式,谨此致谢。J,M,凯恩斯1930 年 9 月 14 日于 剑桥君主学院中译本序言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当代西 方经济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的兴趣和活动是多方 面的,但就其主导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以传统的货币学家起家,然后转而以 建立非传统的就业、产量一般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经济学家;是一个最初信 奉萨伊定律、歌颂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然后转而倡导政府干预的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他的三部主要经济著作:1923 年出版的《货币改 革论》、1930 年出版的《货币论》和 1936 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以下简称《就业通论》),在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方面,前后差异很 大。可以说,它们是他的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发展的总过程的三部曲:一方 面,这三部著作,彼此有着巨大的变化和差异,可以独立成书;另一方面, 它们却有着前后继承关系,可以找出凯恩斯经济学说从《货币改革论》、《货 币论》到《就业通论》的发展线索。  《货币论》一书在凯恩斯的上述三部曲中,是一部过渡性的重要著作, 在凯恩斯《就业通论》的形成进程中,有它的独特地位。这里只就有关此书 的下列几个问题简要地加以介述:第一,关于凯恩斯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和发展,特别是《货币论》的时代背景问题;第二,关于凯思斯的治学风格,以及《货币论》一书的主要 特点; 第三,关于上述“三部曲”中,《货币论》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货币论》这部著作的过渡性,以及它为《就业通沦》作准备的发展线索。一、时代背景:坎坷多艰、江河日下的英国经济  维多利亚女王
年临朝的六十四年是大英殖民帝国经济的极 盛时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经济还是活跃的、有起色的,这时 市场机制的运行还算比较灵便,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还算大体上能够正常运 行。凯恩斯生于 1883 年 6 月,终于 1946 年 4 月。从他的出生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 年应召到战时财政部工作,这 32 年约占他一生的一 半岁月。这是凯恩斯的前半生,包括他的童年时代、在剑桥受教育的青年时 代、以及
年在剑桥大学担任经济学讲师的他的学术生涯早年时 代,这些都是在这个“黄金时代”度过的。尽管这时英国已届“黄金时代” 的尾声,它的处境已经内外交困,各种矛盾正在酝酿和发展,但大体上说, 大英帝国仍然算得国势昌盛,经济繁荣;英国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英 国经济的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凯恩斯终生拥护资本主义制度,并且相信只要 有“正确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都可以得到改善。 他的这种基本态度同其前半生的上述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大英帝国由强盛趋向衰败的转折点:受战争的沉重打 击,英国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海外许多传统市场被美、日等国夺走,航 运和国际贸易受到重大削弱。英国是这次战争的胜利者,又是这次战争的失 败者。它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帝国。从此,帝国瓦解初露端倪,再也不能 按照以往的那种传统办法继续统治下去了。英国在前一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过  程中所积存的各种矛盾,到大战胜利结束之际,都通通暴露出来,并且日益 尖锐。  英国战后及整个二十年代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主要有三:一、巴黎和约 与战债;二、通货紧缩政策;三、恢复金本位制。这三个问题在某些方面是 互相关联的,后两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尤其密切。凯恩斯认为,它们的严重后 果集中表现为英国整个二十年代独特的长期慢性萧条。现举当时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
年加工工业生产指数如下表,作为考察当时英国经济状况 的具体材料: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工业生产指数国 别
1913 年
1929 年
美 国
100
l80.0
英 国
100
100.3
法 国
100
142.7
意 大 利
100
181.0
日 本
100
324.0
德 国
l00
117.3
资料来源:《工业化和对外贸易》,日内瓦 1946 年版,第 134 页。  从上表数字可以看出,英国二十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同其他国家相对 照,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特性。二十年代的美、日、法、意等国的工业都有相 当大的增长,而英国在整个二十年代却是停滞不前的;到 1929 年,英国的工 业生产才勉强达到 1913 年的水平,这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中确实是空前严重 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统治阶级普遍具有满足于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即使在战后经济困难的年代里,英国正统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对 1914 年以前兴盛优势的留恋。他们认为,战前有着经济发展的常态和均衡。为了 重新回到那种“幸福世界”,原来的经济体制和政策都应该恢复。在这种恋 旧情调的支配下,英国各届政府在战后和二十年代主要采取如下几项重大的 经济政策和措施:(一)坚持健全财政原则(财政部观点):平衡预算,紧缩政府开支,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同时厉行通货紧缩政策。英国在大战期间,战费开支浩 大,入不敷出,于是国债大大增加,同时货币供应量也有所增加,引起通货 膨胀,物价上涨。这是战时经济的必然结果。战争结束后,进行财政与金融 的整理,回到平时经济的轨道,这是所有交战国在战后初期必须实行的共同 原则,不仅仅是英国如此。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英国战后希求“回到 1914 年”这种怀旧幽灵,强烈地表现为支配着英国战后经济政策的独特格调。其 他如美、法、日等国却没有战前“黄金时代”的历史包袱,它们的经济政策, 特别是货币金融政策,都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当扩大信用;特别在经 济衰退的年份,不仅不追求预算平衡,而且不惜举债去应付困难。在这种适 度扩张政策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在二十年代都有相当大的发展。而英 国呢,不论在二十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中,还是在随后的长期慢性萧条期间, 都是在传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始终贯彻着财政金融紧缩政策。  历届政府推行这种紧缩政策,在于希图借此来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健全 的环境,使其便于充分自动调节,回复到 1914 年以前的经济繁荣局面。但是, 结果却适得其反,使英国经济长期陷于慢性萧条的困窘境地。凯恩斯则坚决 反对这种通货紧缩政策,围绕着“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这种关键性的重 要经济政策问题,在整个二十年代、以至三十年代前半期,长期地、经常地、 越来越强烈而深入地,同传统经济学教义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他对通货膨 胀和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认为两者都会导致物价水 平的波动(上升或下降),引起财富重新分配,而使一些阶级得益,另一些 阶级受损;他认为,通货膨胀有欠公平,而通货紧缩则必然会造成经济衰退 和失业增加,危害很大;权衡利害得失,在两者中宁取前者(假若比较温和 的话),而反对后者。  (二)恢复金本位制,而且回到战前平价。第一次大战期间,交战国家 乃至中立国家暂时脱离了金本位制。英国停止了银行券的兑现,实际上等于 结束了传统的金本位制。  英国战时和战后初期通货膨胀是严重的,物价普遍上涨。战后英国朝野 人士怀恋战前物价水平的稳定,寄希望于恢复金本位制,控制通货数量的增 大,遏制通货膨胀,此其一。英国战后输出贸易处境困难。大战期间许多传 统的国际市场被别国夺去了;同时,英国出口商品因价格昂贵,在国际市场 中竞争能力低落,战后输出总值只及战前的三分之二。而英国出口贸易在国 际经济中素占很大比重,输出锐减使英国战后国民经济遭到很大困难。英国 统治阶级希望恢复金本位制,能够提供一个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F 消除或 减轻英国国际贸易大量逆差的失调病态,此其二。战后英国在国际金融领域 中的地位大为降低,英镑的国际信誉大受损害;世界黄金储备的 40%被美国 掌握,纽约一跃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政府决定恢复金本位制,寄希望 于提高英镑汇率,使英镑价值固定在黄金上,从而达到提高英国在国际金融 中的信誉,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等目标,此其三。英国《麦克米伦报告书》指出:恢复黄金的昔日地位,作为国际的标准价值,是战后六、七年来通货政策的正常目标。经过战后几年的筹划和酝酿, 终于 1925 年 4 月由当时财政大臣温·丘吉尔决定:恢复金本位制,并且回复 到战前的金平价,即提高英镑外汇价格的 10% 。这一重大措施的后果,完全 事与愿违,使英国输出商品价格昂贵,进口商品价格低廉,从而使英国对外 贸易逆差变本加厉。凯恩斯对恢复金本位制一向坚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使英镑汇率回到战前金平价。他早就指出,这种措施会使输出更加困难,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 更趋恶化。这种论断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但是,他这种预言后 来却得到证实,英国不得不于 1931 年 9 月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英镑贬值。(三)工人运动高涨。战争使国内阶级矛盾大大地尖锐化。 强行降低工资激起了空前的全国总罢工。战后英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也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大鼓舞。当英国及其他各国资产阶级联合进 攻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时,英国工人阶级坚决反对干涉苏俄,成立了“不许 干涉俄国”全英委员会及地方委员会,进行了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1920 年 英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英国二十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使工人失业率达到 10%以 上,问题十 分严重。资产阶级谋求复苏工业,解决失业问题。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认  为,失业是工资过高造成的;只要工人肯降低工资,资本家就能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从而增雇工人。英国统治阶级早就着眼子通过降低工资来改善对 外贸易的不利困境。经过几年策划,1926 年 4 月底煤旷业主宣布降低工资, 延长工时,并以大批解雇来威胁工人。英国工人阶级于 5 月 4 日开始全国性 总罢工,除矿工而外,铁路、运输、机械、建筑、印刷业、电力等行业的工 人都参加了罢工,全国交通断绝,整个国民经济瘫痪。这次总罢工历时 9 天, 但煤矿工人罢工则持续了大约半年。它显示了工人阶级团结斗争的巨大力 量。  凯恩斯反对用强行降低工资的办法谋求输出贸易的好转,他早就预言并 警告过:强行降低工资势将引起劳资纠纷。他的论断没有受到重视和采纳。 结果,在英国历史上空前的全国总罢工爆发了。目睹当时整个国民经济陷于 瘫痪的那种危殆局势,他从维护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对政府当局 及传统工资理论进行了指责。  《货币论》这部专著就是凯恩斯以英国这种长期慢性萧条、特别是二十 年代后半期的危困局势为时代背景所提出来的病情诊断和治疗处方。二、凯恩斯的治学风格  凯恩斯生逢大英帝国由鼎盛转趋衰败,坎坷多艰,江河日下的危困时期, 又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他的资产 阶级立场驱使他对英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障碍究竟何在,以及如何解救这一 中心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探索、再探索。这就是凯恩斯为了救治英国资本 主义病症,不断规划诊治方案的三部曲:第一步“探索”:是他的《货币改革论》;第二步“探索”:是他的《货币论》; 最后一步的“再探索”:是他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凯恩斯在这种不断探索、寻求救治方案的过程中,表现出他如下的治学风格:  (一)注重经济现实。凯恩斯是一个以货币学家起家的经济学家。货币 金融这个领域,相对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说,是更接近于经济现实的。凯 恩斯所从事的经济研究,大都针对当时英国及国际上的重大的经济现实问 题。他的上述主要著作“三部曲”如此,即使他早期出版的第一部专业著作《印度的货币与金融》,战后初期出版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所发表的战后国际金融方案等等,也无一不如此。 二是对问题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他承认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严重问题,战后情况改变了,过去的老办法行不通了,必须改弦更张。因此,他对解救 问题的办法采取自由派的开明态度,反对全盘回复战前的旧体制和旧办法。 这样,他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处于“异端者”的地位。  三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出谋划策的立场始终如一。他认为,只要采 取正确的经济政策,病症就可以得到救治,英国经济就能保持兴旺。他在重 视经济政策的同时,还重视对经济“病症”的“诊断”。在上述“三部曲” 中,每一著作都是既有政策建议,又有理论诊断。  (二)多产与善变。凯恩斯的著作既有通俗性的论文和小册子,又有学 术性的专著;此外,还有大量书讯和演讲词。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把他的全部  作品编辑成《凯恩斯选集》,计 30 大卷。 凯恩斯的上述专业著作“三部曲”,前后差异很大:《货币论》与《货币改革论》相比,《就业通论》同《货币论》相比,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都 是各成体系,成为独立的专业著作。在不到二十年的岁月里,理论体系和政 策主张发生了三次划阶段性的变化,每次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可以说 前后判若三人。  (三)凯恩斯的整个学术生涯贯彻着激烈的论争。争辩的矛头指向当时 执政当局所推行的政策和传统的经济学教义。以二十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而 论,论争就十分激烈。  例如,战后初期英国经济严重失调,处于慢性萧条的困境,英国统治阶 级力图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货币改革论》主要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出世 的。在此书中,一来反对当局采取的通货紧缩政策,认为这一政策使物价水 平不断下跌,招致产业萧条;主张容许温和的通货膨胀,试图用这种货币政 策去解救经济衰退。二来反对英国朝野提出的恢复金本位,并回到战前金平 价的政策,主张改采管理本位的货币制度。  例如, 1925 年 4 月英国保守党内阁财政大臣丘吉尔作出恢复金本位制 的决定后,凯恩斯很快就写了《丘吉尔先生政策的经济后果》一文进行争辩, 指责丘吉尔“是在故意扩大失业”。又如,英国整个二十年代的失业率,除 1924 年外,从未低于 10%。这是长期慢性萧条期间最令人困恼的病症。1929 年 5 月英国普选,凯恩斯代自 由党撰写大选宣言——《关于扩张计划》,阐述了劳合·乔治提出的每年由 政府支出一亿英镑,使 50 万失业工人获得就业机会的扩张计划。劳合·乔治 为了采用公共工程政策作为失业的治疗剂,四处游说。凯思斯和汉德森合写 了《劳合·乔治能做得到吗,》的一本小册子,对劳合·乔治所作的努力表 示支持。他认为通过政府财政支出,举办公共工程,能够对救济失业产生积 极的效应。在关于救洽失业对策问题的这次论争中,凯恩斯首次跳出了货币 调节的传统领域,进入财政政策领域;同时,在讨论财政政策的效应时,他 还粗略地提出了储蓄对投资的关系等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说是日后《通论》 中有关重要论点的葫芽。论争,这是凯恩斯贯穿于他的许多论著中的理论特点。  可以说,《货币改革论》是二十年代初期大论争的总结,《货币论》是 二十年代中期和晚期大论争的总结,《通论》是三十年代前半期大论争的总 结。三、《货币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同《就业通论》中就业理论的联 系(一)《货币论》中货币调节方案的基本内容  1.从《货币改革论》中的货币调节方案到《货币论》中的货币调节方案 的转化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长期萧条病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20 年经济危机爆发到恢复金本位制前夕为病症初发、有时略见好转的早期 阶段;从 1925 年恢复金本位制到 1929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为病症加剧而 空前持久的中期阶段; 年经济大危机及随后的特种萧条为病势垂危的晚期阶段。  《货币改革论》中的货币调节方案是凯恩斯救治上述早期萧条病症的理 论诊断和政策处方。他撰写《货币改革论》的岁月,病症尚在初期,他以为 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为理论依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辅以英格兰 银行货币政策的温和调节,就可以稳定物价、克服萧条,恢复英国经济的均 衡和繁荣。但是,事与愿违,这一套救治方案并未被英国当局采纳;而且, 英国经济病情继续恶化,即使方案付诸实施,也未必能有明显“疗效”。特 别是 1925 年按战前平价恢复金本位制后,英国输出贸易更加困难;随后,政 府和垄断资本家强行削减工资、延长劳动工时,激起 1926 年英国历史上空前 的全国总罢工和煤矿工人的长期罢工,局势严重恶化。凯恩斯面对英国历史 上最严重而漫长的萧条困境,深感救治这种痼疾的迫切性大大提高,而《货 币改革论》中提出的货币调节方案,忽略了应该考虑的一些复杂因素,对日 益严重的慢性萧条病疾解释得不够深透,必须进行修正。  于是,《货币改革论》出版不久,凯恩斯就着手撰写《货币论》,编制 “新”型的货币调节方案。他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换成“物价水平基本方 程式”,将原来被忽略了的因素增补进去,从而使以此为基础而推导出来的 货币调节政策在内容上、格调上都相应地扩大化、复杂化了。例如,原来偏于笼统的货币总量,此刻进行了各种货币的明细分类;原属单一的银行存款,此刻分解为收入存款、企业存款和储 蓄存款了;原来偏 于笼统的货物总量,此刻分解为消费品货物和投资品货物;相应地,原属统 一的支出,此刻分解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了;原属统一的物价水平,此刻分解为消费品物价水平和投资品物价水平了。  原属利润的范畴,此刻分解为企业家的正常收入和意外利润了;原属单 一的利率范畴,此刻分解为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了;原来只在《货币改革论》序言中简要地提到“储蓄—投资”关联问题,此刻把储蓄和投资两者的均衡和矛盾问题,着力加以发挥,构成“新”型货 币调节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这样,两种类型的货币调节方案,既有着共同的实质和战略目标,显示其前后的连续性;也有不同的具体格调和表述方式。2.《货币论》中的货币调节方案的基本纲要和总体结构  《货币论》的中心内容是:将《货币改革论》中的货币数量论加以修订, 增加一些认为被忽略了的因素,扩展成为“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式”;并以 此作为理论基础,论述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经济的均衡。  他认为,物价是否稳定与经济是否均衡,取决于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 而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又取决于市场利率是否与自然利率相一致。  他提出,如果放弃金本位制,改采货币管理本位制,由中央银行采取适 当的货币调节措施,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使投资与储蓄相等, 则物价水平就可以稳定于生产费,使经济趋于均衡。  《货币论》的全部目的在于,考察如何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经济的均 衡,如何维持投资与储蓄之间的相等,如何促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 具体建议是实行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管理,操纵并调节利率去影响投资率, 使投资与储蓄相等,并保持稳定,从而达到价格稳定与经济均衡的战略目的。 罗宾逊夫人论断说:凯恩斯在此书中“关心的只是严格地限于一般物价水平  久我们可以说,《货币论》是一部物价决定理论:以物价稳定为轴心,对影 响物价波动之各种因素进行理论上和政策上的探索和分析。  《货币论》中的货币调节方案所包罗的因素颇为复杂,可以概括为如下 要点。第一,战略目标:物价稳定与经济均衡,解救英国当时的经济困境。 第二,理论结构:(1)一些奇特而怪诞的经济概念;(2)根本理论——(a)十足的名目主义货币本质观,(b)以货币购买力为具体内容的货币 价值论;(3)核心理论——从以传统货币数量论为基调转化而成的“货币价 值基本方程式”;(4)中介理论——(a)利率理论——市场利率与自然利 率两者间的矛盾与相等;(b)投资理论——储蓄与投资两者间的背离与一致。 第三,政策方略:(1)基本方针——市场调节为主,辅之以货币金融领 域的调节,促使物价稳定、经济均衡。(2)货币调节的主脑和操纵者——中央银行。  (3)货币调节的杠杆——利率。中央银行指挥整个银行系统操纵市场利 率,使之与自然利率相一致。(4)货币调节的对象——投资。凯恩斯的诊断 是:病症在于投资与储蓄的差距;救治对策在于促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做到 “储蓄=投资”。投资(固定资本、营运资本和流动资本)因素及其波动的 分析。(5)货币因素及其波动的分析。货币因素的管理,特别着重对银行货 币的管理,对收入存款、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及其各自的流通速度的管理。(b)货币管理的运用——国内金融管理与国际金融管理的结合,利率政策(贴现政策)与公开市场政策配合使用。 以上是“《货币论》中的货币调节方案”的基本纲要和总体结构:第二项是《货币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第三项是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3.基本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经济均衡的各项条件以及物价水平的基本 方程式凯恩斯《货币论》中的货币调节方案有其奇特而怪诞的一系列经济概念、经济理论以及繁杂的“货币价值基本方程式”,不易理解,现简要地加以介 述。(1)货币本质观与货币价值论  凯恩斯的货币本质观是十足的名目主义。他认为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是 “计算货币”(Money of Account)。他在《货币论》第一章开宗明义他说: “计算货币,即债务、价格、一般购买力所赖以表现的计算货币,是货币理 论的基本概念”。①他又说,通过货币的支付而使债务契约与价格契约得以清 偿,并以货币形态去储存一般购买力,这种货币本身的性质乃由其对计算单 位的关系而派生出来。  由此可见,凯恩斯不是从商品经济的矛盾、不是从价值形态的发展去引 出货币,而从货币计算单位去引出货币;也就是不从货币本体去引出货币符 号,而从货币符号去引出货币本体。这是对货币发展历史的严重歪曲。
关于货币的形态和分类,显得十分复杂。总的说来,从“计算货币”这 个概念导致两种货币形态:一种是用计算货币所表现的契约与债务凭证,随 着时代的发展,债务凭证逐渐用于结算交易而成为货币本体的代用物,后来 成为“银行货币”。另一种是相应于计算货币,通过其交付而用以履行契约①
凯恩斯:《货币论》,上卷,第一章,第一段。或债务的货币,成为“国家货币”的货币本体。两种货币相辅而行。在英美 两国,银行货币占“通货”总量的绝大比例。银行货币的数量及其流通速度 成为货币调节的主要目标。  关于货币价值问题,凯恩斯认为人们保存货币不是为了货币本身,而在 于它的购买力。它的购买力是由货币所能购买的“综合商品”的价格来量度 的。这就形成价格水平,其变动用物价指数表示。凯恩斯对货币购买力、物 价水平、物价指数等问题十分重视,在全书的整个第二篇中作了细致的考察 与分析。(2)收入、生产费与“意外利润” 凯恩斯承袭了马歇尔的生产四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和管理才能)说,把社会的货币收入、各生产要素的收入和生产费三者说成同一含义。他把收 入分为四类,即工资和薪水、地租、利息和企业家的报酬。  企业家把这些金额付给各生产要素,即企业家的生产费,同时构成备生 产要素的个人收入。他们又以消费者的身份支出其收入的一部分,向企业家 购买消费品。收入的其余部分,由他们加以储蓄,存入银行,或购买有价证 券和不动产,或用以清偿原来的债务。  最奇特的是,凯恩斯把一般经济学中的利润这个范畴,区分为企业家的 正常报酬和“利润”两部分,把正常报酬当作生产费和收入的一部分;把利 润称为“意外利润”,是常年产量生产费与实际销货收益两者间的差额,不 算是生产费,也就不算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所谓“企业家的正常报酬”即企业家获得当时通行的报酬率,使其生产规模处于均衡、稳定的状态,既无扩大营业规模的动机,也无缩小营业规模 的意向。若企业家所取得的实际报酬超过其正常报酬,即意外利润为“正”, 则企业将扩大其营业规模;若实际报酬小于正常报酬,即意外利润为“负”, 则企业将缩小其营业规模。因此,企业家获取利润不是必然的而是“意外的”, 因而称之为“意外利润”。凯恩斯认为,利润是现行经济制度下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正”的意外利润将引起一种促使就业率和经济扩张的倾向;反之,则反是。若产品的 价格等于生产费,即“意外利润”为零,则经济处于静态的均衡状态,既不 扩张,也不紧缩。因此,他提出的第一个均衡条件就是要消除利润,使利润 为零。(3)储蓄与投资的背离与均衡  在凯恩斯主要经济专业著作的“三部曲”中,关于储蓄与投资二者间的 关系问题,论点不断有所发展。他在《货币改革论》中没有正式接触这个问 题。当他着手撰写此书时,还是服膺着,‘储蓄全部自动转化为投资”、“储 蓄=投资”这个新古典学派论点。到此书撰写完毕而写“序言”时,他才开 始意识到储蓄与投资两者未必相等的问题,凯思斯关于储蓄与投资两者间关 系问题的探索,在此已经初露端倪。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把储蓄与投资两者间的背离与矛盾看成是英国 当时经济萧条的病根。按照他的定义,储蓄是人们货币收入与其常年消费支 出两者的差额;利润不是收入的组成部分,它不用于常年消费,也不组成储 蓄的一部分。投资是在一定时间内社会资本的新增价值。由于他在《货币论》 中将收入限于工资、企业家的正常报酬、利息和地租,而不包括“意外利润”, 故储蓄与投资必不相等。    凯恩斯认定,投资成为货币调节的对象,只要通过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 节,使储蓄等于投资,经济均衡就可达到并保持了。因此,“储蓄=投资” 便是物价稳定、经济均衡的第二个条件。(4)利率理论: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背离与一致 凯恩斯在《货币论》中的利率理论只不过是阐述维克塞尔的理论。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等术语,两种利率的背离导致经济波动、两种利率相等则导 致经济均衡等论点,都是从维克塞尔的利率理论袭用而来的。  他认为,自然利率是使储蓄与投资价值完全相等的利率,从而也是总产 品的价格水平与各生产要素的收入完全相等的利率。市场利率围绕着自然利 率而上下波动,使储蓄与投资两者不能相等,物价不能稳定,经济失去均衡。 他认定,“意外利润”决定于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之间的差额。如自然利率 高于市场利率,则利润为“正”,经济趋于扩张。如自然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则利润为“负”,经济就会趋于紧缩。如自然利率等于市场利率,则利润为 “零”,经济保持均衡。  凯恩斯坚信利率有调节储蓄与投资的巨大作用,中央银行调节市场利率 使之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则可使价格等于生产费,储蓄= 投资,从而消除 利润,使价格稳定,经济均衡。因此,在凯恩斯《货币论》中的货币调节方 案内,“市场利率= 自然利率”是经济均衡的第三个条件。(5)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式  凯恩斯在《货币论》中的“货币价值基本方程式”是他在《货币论》中 对货币数量论的一种修正。他在其主要专业著作的“三部曲”中,对待货币 数量论的态度一变再变:在《货币改革论》中对它备加信奉;在《货币论》 中则加以修正,改换为“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式”;而到《通论》阶段,则 抱反对态度,改换成“物价的一般理论”①。在《货币论》中,货币价值基本方程式虽然演化成十个方程式,但主要只有两个,即:EP ? ?OEP ? S RI ? S? ? ? ? ? ? ? ? ? ?
(1)? ? ?O? ? ? ? ? ? ? ? ? ?
(2)O  上两式中,P 表示消费品价格水平,π表示社会总产品的价格水平,E 表示生产要秦的收入,即生产费,O 表示社会总产品数量,R 表示消费者购买 消费品数量,I 表示新投资品增加量的价值,I’表示新投资品的生产费,s 表 示储蓄的数额。  上列第一方程式表明消费品价格水平是怎样决定的,第二式表明社会总 产品价格水平是怎样决定的。此外,书中还用下表示新投资品的价格水平。 由此可见,凯恩斯《货币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价格决定的理论;“基本方 程式”的目的在于表述价格决定的各种因素、研究价格变动的机制,以及中 央银行如何利用足够的权力去控制价格水平,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使价格 臻于经济均衡的稳定境界。
在这两个方程中,两种价格水平都由两个因素加以决定:(1)生产费(即 成本),(2)超过、相等或不足于常年储蓄额而为正、为零或为负的新投资①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下同),第 21 章。费用。由此可知,要稳定货币的购买力,必须使新投资的费用等于常年储蓄 之量。这就必须是“意外利润”为零,价格水平等于生产费,满足前面所述 的三个均衡条件。  在上述两个方程中,关于价格水平稳定问题的各种因素,凯恩斯没有考 虑到产量(总产量 0 或消费品产量 R)的变动问题。也就是说,0 和 R 都被假 定是既定的。所以,他在《通论》的“序言”中承认:“该书所谓‘基本方 程式’,是在一定产量这个假定之下所得到的刹那图”①。他明确承认,在《货 币论》中的调节方案内,“对于产量变动的后果,并没有充分讨论”,这是 一个显著缺点②。  总之,基本方程式主要是企图改进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公式,把利率和现 金余额数量与各种价格水平(特别是总产品价格水平和消费品价格水平)的 决定联系起来。凯恩斯企图通过这些方程式表明市场利率相对于自然利率的 变化,如何引起储蓄与投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又会转过来引起价格水平的 波动。因此,这些基本方程式表述了凯恩斯《货币论》中的货币调节方案的 中心理论和基本政策,是这种货币调节方案的核心和集中表现。  (二)《货币论》的过渡性:为《就业通论》作准备前面说过,在凯恩 斯主要专业著作的“三部曲”中,《货币论》处于过渡性著作的地位。既然 它们是“三部曲”,则一方面它们必然有着彼此差异的具体内容,即各自的 独特性,因而备自成书;另一方面,它们彼此又存在着有机联系,即前后承 袭性。关于这种前后承袭性,首先必须扼要介述凯恩斯“三部曲”中始终一贯的观点和论点;然后,针对《货币论》的过渡性,清理出它究竟为其后继著 作(《通论》)作了哪些准备工作。“三部曲”中始终一贯的观点和论点主要如下:  (1)他对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英国(当然包括卷入三十年代经济大危 机的其他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其出了毛病,认为不再能放任自流, 有必要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 展。他对这种调节和干预的“疗效”深具信心,认为只要政策对路,就可以 “药到病除”,永葆安康。而行之有效的政策,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因此,他的经济理论是对经济病症的诊断书,是为开具“处方”(政策措施) 提供理论依据的,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凯恩斯一生中的三部主要专 业著作是针对上述“病症”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救洽”方案,处方的具体 内容及其理论诊断彼此有所不同,但救治病症的基本态度则始终是一贯的。  (2)在货币理论方面,他始终坚持十足的名目主义货币本质观和以购买 力为内容的货币价值论。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坚决主张实行货币管理本位制。 他自始至终认为货币对经济发展很重要。尽管在“三部曲”中对待货币这个 因素,在考察的角度上,在强调的程度上,在政策运用的种类和方式上,彼 此各自不同;但货币在“方案”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3)他认为,投资波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动力,高水平的投资对经济 繁荣极为重要。他把产业资本家同金融资本家区别对待,认为企业家在经济 上是一个活动的阶级,而食利阶级则是一个不活动的阶级,因而自始至终看①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 4 页。②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 4 页。重前一阶级,而主张把后一阶级加以牺牲。  (4)他对物价变动的态度是,在原则上主张物价稳定;但如物价稳定不 可能做到,则主张宁可让物价温和地上涨,而反对物价不断下跌。他认为, 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使财富从活动的阶级转移到不活动的阶级(食利阶级), 这对经济稳定殊为不利。而物价上涨会给企业带来意外的利益,提高潜在投 资者对利润的预期,对促进高水平的投资和就业是一个必要的刺激。他始终 偏好以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投资和就业的增长。  但是,前面说过,《货币论》是一本通向《通论》的过渡性著作,尽管 它基本上属于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模式,但其中包含了一些新的经济思想,后 来发展成为《通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如下两点:  (1)在《货币论》中他对储蓄与投资两者的分离与矛盾及其均衡作了详 细的分析和论证,并列为经济均衡的条件之一。他明确指出,储蓄是一群人 的积累,投资则完全是另一群人的行为;没有任何一种自动的机制能足够使 一群人的储蓄必然等于另一群人从事的自愿性投资。这种分离与矛盾导致以 下三个重要论点:一来没有一个市场机制能够促使储蓄全部自动转化为投 资,则势必求助于市场机制以外的调节力量发挥作用,进行干预。二来投资 比储蓄重要,过多的储蓄甚至会使新投资所制造的商品销售发生困难,进而 使进一步投资遭受阻滞。三来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如果储蓄既不能转化为 投资,又不用于消费,则节约便成了社会的一种罪愆。这三个论点在《通论》 中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投资支配储蓄”理论、“投资社会化”的政府干预 方案及关于鼓励消费的论点。(2)《货币论》将银行存款分戍收入存款、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并对人们保存现金余额的动机进行了分析,这为《通论》编制流动偏好规律提供 了重要准备。总之,《货币论》这部两大卷的著作,在内容上涉及面很广,包括货币、银行、物价指数、国际金融与英格兰银行业务等等;既有理论,也有货币银 行实务。体系庞杂,组织松懈。凯恩斯在此书行将出版时所写“序言”中明 确承认其一些缺点;最突出的一个缺点就是,他撰写过程中,经历了好几年 的时光,不少论点已经有所发展和变化。结果,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彼此 并不完全协调;当他写完此书时,所持论点同他开始撰写时有着巨大的差异。 凯恩斯这种自我评价表明他自己的经济思想在这一阶段中的不断演变。我认为,这部著作在下列两方面至今仍然具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第一,在金融管理方面,它不仅对国内金融调节的各种因素作了比较详 细的分析,而且对国际金融调节机制也有不少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凯恩斯参与了战后国际金融体制的创建工作。西方有的货币金融学家认为,《货币论》对绘制这一国际金融机制的模式有着巨大影响。“里根经济学” 中的高利率政策就具有发挥《货币论》型的货币调节机能的含义。财政金融 专业人士和研究工作者要了解西方国际与国内金融的理论和实务,此书至今 仍然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货币论》是凯恩斯经济学说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了解 其经济学说全貌所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著作。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角度 看,《货币论》对深入研究凯恩斯从后期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转变为《通 论》“新经济学”的发展过程至关重要。《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是凯 恩斯货币调节学说的姐妹篇,两者都是研究后期剑桥学派货币金融学说的重  要著作。因为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同凯恩斯《货币改革论》 中的货币调节方案在理论基础上、在调节机制上有不少类似之处,现代货币 主义代表人弗里德曼对《货币改革论》一书至今称颂不已。后期剑桥学派的 货币金融学说是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因此,对凯恩斯的货币调节 学说有所了解,有助于深入研究现代货币主义的内容及其实质。  归根到底,《货币论》对资本主义货币金融问题的分析,只抓住了一些 次要因素和现象形态,完全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生产停滞、 失业严重这种“社会瘟疫”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货币论》 是非科学抽象的产物。  首先,关于名目主义货币本质观和以购买力为内容的货币价值论,凯恩 斯不从商品经济的矛盾、不从价值形态的发展去引出货币,而从完成形态的 货币出发;甚至从“计算货币”出发去论究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价值;从货 币符号去引出货币本体。这样,他就割裂了货币从萌芽、逐步发展到完成形 态的历史进程。凯恩斯的货币本质观和货币价值论是庸俗的、错误的。  其次,作为《货币论》理论核心的“货币价值基本方程式”,是以货币 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增添“储蓄一投资”关系等因素、扩展而成的一个烦琐 模式。它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属于同一范畴,是不科学的。再次,他所分析的储蓄与投资的分离与矛盾、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偏离与矛盾等因素,相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实质根源而言,都 是些次要因素和现象形态。凯恩斯费了大量篇幅对它们进行了反复探讨,但 并没有抓住这种“社会瘟疫”的真正病根;他只是在枝节问题上、现象形态 上大做文章而已。刘 涤 源1985 年 3 月于武汉大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干翻译出 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 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 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 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 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 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 1981 年至 1986 年先后分四辑印行了名著二百种。今后庄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以名 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冽也不完全统一,凡是 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 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 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 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87 年 2 月货币论(上)第一篇 货币的性质第一章 货币的分类 一、货币与计算货币  计算货币是表示债务、物价与一般购买力的货币,这种货币是货币理论 中的原始概念。  计算货币是和债务以及价目单一起诞生的,债务是延期支付的契约,价 目单则是购销时约定的货价。这种债务和价目单不论是用口传还是在烧制的 砖块或纸载的文件上做成账面记录,都只能以计算货币表示。  货币本身是交割后可清付债务契约和价目契约的东西,而且也是储存一 般购买力的形式。它的性质是从它与计算货币的关系中得来的,因为债务和 价目首先必须用计算货币表示。仅仅在现货交易中用作方便的交易媒介的东 西可能接近于货币,因为这种东西可能代表储存一般购买力的手段。但如果 全部情形就是这样的话,我们便还没有超出实物交换的阶段。正式货币就其 充分的意义来说,只能相应于计算货币而存在。我们也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解释货币与计算货币之间的区别,即计算货币是表征和名义,而货币则是相应于这种表征的实物。如果同一种实物永 远只相应于同一种表征,那么这种区别就没有实际意义了。但如果实物可变, 而表征则保持不变,这种区别 就有很大的意义。其间的不同之处正象英国的 国王(不论当国王的人是谁)和乔治王之间的区别一样。如果有一种契约规 定在十年后支付重量等于英王体重的黄金,而另一种契约则规定支付当今皇 上乔治王的体重那样多的黄金,那么这两种契约便是不相同的。前一种契约 到时候还要等国家宣布谁来当英国的国王才能支付。提到契约和订价,我们就引入了它们借以强制实现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换句话说,这样就引入了国家和让会的因素。此外,货币契约还有一个特征 是,国家或社会不但强制实现其交割,而且还会决定以合法或合乎习惯的方 式清偿按计算货币订立的契约时必须交割什么东西。因此,国家首先是作为 法律当局出现,强制支付符合契约所载的名义或表征的东西。但当它除了这 种强制作用而外,还要求有权决定并宣布哪种东西符合干这一名义;在有权 不时改变其宣布的内容时,也就是说,当它要求具有修订品类规定的权利时, 便会起双重作用。所有的现代国家都要求这种权利,而且至少从四千年以来, 国家就有这种要求。只有当货币发展过程达到这一阶段后,克纳普氏的货币 国定说(主张货币是国家特有产物的学说)才得到了充分体现。  因此,人们一旦采用计算货币时,货币时代就继物物交换时代而开始了。 当国家要求有权宣布什么东西可以作为符合现行计算货币的货币时,当它不 只要求有权强制执行品类规定,而且要求有权拟订品类规定时,就达到了国 家货币或国定货币时代。现在,一切文明国家的货币无可争辩地都是国定货 币。  应当指出的是,计算货币必然是连续的。当名义改变时(可能与相应的 货币的改变配合一致发生,也可能不相配合),新单位必然和旧单位具有确 定的关系。一般说来,国家会颁布一个公式,用旧计算货币说明新计算货币。 但如果没有国家法令时,在某一日期前的一切契约便全都是按旧通货订定  的,而此后的契约则都是按新通货订定的。纵使如此,市场上还是不免要在 两者之间自行定出一种平价。因此,除非突然发生一次巨大的灾难,使一切 现存契约一下子都被扫除,计算货币谱系的连续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断绝。二、正式货币和银行货币  在上面我们已经看到,采用计算货币之后,就产生了两个派生的范畴: 第一个范畴包括以计算货币订立的约定货价、契约和债务支付证券;第二个 范畴包括相应于计算货币的正式货币,交割这种货币后,就可清付契约或债 务。前一范畴为下一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下一步的发展是:人们发现,对 于许多目的说来,债务支付证券本身在清算交易过程中可以非常有用地代替 正式货币。当债务支付证券用于这种方式之下时,就将称为银行货币;不能 忘记的是,它们并非正式货币。简单他说,银行货币就是以计算货币表示的 私人债务支付证券。这种支付证券从一个人手中转至另一个人手中,和正式 货币交相运用,清算交易。因此,国家货币或正式货币便和银行货币或债务 支付证券两者并存了。三、表征货币  这种情形转过来又导向国家货币的进一步发展。银行货币将不再象上述 定义中所说的一样,代表私人债券,而是代表国家所欠的债务。这时国家就 会运用其制定货币的特权,宣布该债务证券本身可作为清偿债务的手段被接 受。于是就有一种特殊的银行货币变成了正式货币。这种正式货币称为表征 货币。但当单纯的债务变成了正式货币时,性质就改变了,不应再认为是一 种债务;因为债务的本质是必须能用本身之外的东西强制实现的。如果认为 表征货币仍然是一种债务,那么纵使在它符合于一种客观标准时,也只能是 一种似是而非的类比。我宁肯让人说我不完全遵从一般流行的习惯用法,也要提出,国家货币不但要包括强制发行的法市本身,还要包括国家或中央银行担保在对其本身 的支付中被接受的货币,或担保可兑换强制性法市的货币①。所以大部分的现 代银行钞票,甚至连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内,在这儿都列为国家货币;而银行 货币(或非法市货币)目前则主要是由会员银行存款构成的。②从历史上说来, 许多表征性的国家货币都是由某种银行货币变来的。这种银行货币由于被国 家接受,所以后来就从一个范畴转到了另一个范畴。四、货币的形式
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一个与上述目标不相同的分析,也就是把国家 货币可能具有的三种形式加以分类,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这三种货币①
各种货币的严格法律地位是可能发生很大变化的。比方说,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的钞票便只是一种“任意”接受的货币。克纳普认为,国家担保在其偿付处所中接受的任何东西都是货币,不论是否已在公民中 宣布为法币都是一样。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正确的。②
这一名词的解释请参看本书第 12—13 页。称为商品货币、不兑换纸币和管理货币,后二者是表征货币中的两小类。 商品货币是由某种可自由取得的特定非垄断商品①的实际单位构成的。这 种商品碰巧被选来用于货币的某些众所熟知的用途,但其供应却正象其他商品一样,是由稀少性和生产成本决定的。 不兑换纸币是一种表征货币(即物质材料的内在价值与其货币面值分离的东西),现在除了零市以外,一般都用纸张印成。这种货币由国家制定发 行,但依法不得兑换成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也不具有以客观标准表示的固 定价值。  管理货币与不兑换纸币相似,只是由国家保证以一种方式管理其发行条 件,以致通过可兑现性或其他性质,使之具有一种以客观标准表示的确定价 值。  商品货币与管理货币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与客观的价值标准有关。管 理货币和不兑换纸币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表征货币或纸币,离开国家法 令或习惯办法之后,内在价值较小或根本没有。  因此,在某种意义下,管理货币便是两者的结合产物。也许正是由于这 一理由,它的性质便不容易理解。一般公众都知道商品货币,也知道不兑换 纸币。但由于大家更容易认识货币的本位而不容易认识货币的形式,所以就 往往把那些用一般熟知的商品作本位的管理货币看成了商品货币,并把具有 不熟知的商品作本位的管理货币当成假象的不兑换纸币。实际上最好的典型 现代货币虽然有许多依然是商品货币与管理货币的混合体,但却日渐更接近 于管理货币的形式。同时,在某种意义下,管理货币也是货币的最普遍形式: 从一方面说来,这种货币在管理当局为之提供百分之百的充分准备的客观本 位、使之实际上成为仓库证券时,可以认为已蜕化成了商品货币;从另一方 面说来,当它失去客观标准时,就可以认为已蜕化成了不兑换纸币。由于以 上各种理由,往下各章中所发展的理论都主要是针对管理货币提出的。但所 得到的公式如有必要时,却很容易加以修改,使之适合于商品货币或不兑换 纸币的特殊条件。以上所提出的形式与概念的格架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列图解表示:因此,我们便有了四种交换工具,其中三种是正式货币,第四种不是正式货币 而是债务支付证券。五、流通货币  货币理论中有一个基本因素是公众手中所持有的各种货币总量,至于有 关的货币究竟是国家货币还是银行货币却往往没有什么关系。两者的总和可 以称之为流通货币。兹将流通货币与国家货币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
典型的现代银行体系包括一个太阳和许多行星。太阳就是中央银行,行 星用美国用语说来最方便是称为会员银行。国家货币的总存量一部分由公众 持有、一部分由会员银行持有、还有一部分则由中央银行持有。中央银行所 持有的国家货币成为其存款的“准备”。这些存款可以称为中央银行货币。 最方便的办法是假定所有的中央银行货币都由会员银行持有,就其可以由公 众持有这一点说来,它可能和国家货币具有同等地位,也可以和会员银行货①
或实际存在的单位商品的仓库证券,比如美国的金券便大可以认为是商品货币。币具有同等地位,视具体情形而定。这种中央银行货币加上会员银行所持有 的国家货币就构成了会员银行的准备,会员银行又用这种准备作为其存款的 保证。这种存款就成为公众所持有的会员银行货币,加上公众所持有的国家 货币(如有中央银行货币也应计入)后,就成为流通货币的总量。因此,我们便可以继续把它们的关系发展成为谱系,如下图所示:然后,在第三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按下述方式分析流通货币:六、历史例证  历史上的某些例证可以说明以上的说法。历史家往往认为,正式货币是 从第一次铸造硬币时开始出现的;关于铸市,希罗多德认为最初在公元前六 世纪或七世纪时开始于吕底亚。这一说法仍然是可信的。但我认为铸造硬币 并没有造成一般人所认为的那种重大变化,这可能是走向表征货币的第一 步,至少也是使往后走向表征货币和不兑换纸币的转变过程变得更容易的一 个步骤。但基本转变过程(走向国定货币或国家货币的转变过程)却可能早 在这一过程之前就发生了;正好象下一重要步骤(变为表征货币的步骤)要 过很久以后才发生一样。因为国定货币是在国家指定相应于计算货币的客观标准时开始的,表征货币是在货币不再以其客观标准构成时开始的,不兑换纸币则只有在国家更 进一步放弃客观标准时才出现。唯有国家能铸造、而价值又可能离开构成本 身的商品的铸市,充其量不过是在表征货币方面跨出了第一步而已。因此, 铸造硬币便不是货币发展中三大关键性的革新之一。诚然,表征货币在初次 铸币后要过好几世纪才实际发行。从另一方面说来,国家指定货币(即国家 指定本位)时并不一定要铸造本位市。甚至在货币按重量而不按枚数流通时, 只要商品和重量标准是由国家指定的,国定货币的主要特征就已经出现了。 当吕底亚诸王初次铸币时,可能是作为纯度与重量的一种方便的证明, 也可能只是克里萨斯①的后裔与迈达斯②邻人所特有的一种炫耀手法。在金属 块上铸一个图记,可能只是一种地方性的虚荣心理、爱国主义或广告宣传的 表现,并没有什么深远的意义。这种办法在某些重要的商业区从来就没有受 到欢迎。比如埃及在托勒密王朝以前就没有实行铸币。中国所用的价值标准 是白银,但一般说来,直到很近的时期以前并没有将白银铸币。迎奉基人也 是不愿铸市的民族,要不是为了对外贸易活动,可能从来就不会铸造货币。 闪族各民族对于货币的本质具有最敏感的本能,他们所注意的是金属的重量 与触感,而不怎么理会造市厂那种欺骗性的图记,北方对财政金融外行的民 族却对这些图记感到心满意足。因此,泰伦①或夏克尔②并不一定要铸币,只①
吕底亚极盛时的国王,以富有著称,后战败于波斯被执,仅以身免。——译注②
希腊神话中的佛利基亚王,受神之赐,诸物触手成金。其城邦被克里萨斯并入吕底亚。此处暗指吕底亚 人铸币。——译注①
古希腊(或希伯莱)的重量名与货币名。——译注②
古巴比伦的重量单位名,古犹太银币名。——译注要这些单位是国家制定的就够了。所谓国家制定,就是由国家规定(并有权 不时更改其规定)、从法律观点看来、什么纯度和重量的白银可以偿付用泰 伦数或夏克尔数表示的债务或习惯付款。  第一次有明确记录的国家重量标准改革是纪元前三千年末巴比伦所进行 的一次改革。但这并不是最初的开端,还有更早的标准存在。在原始时代, 当人们还没有获得重量概念或秤的工艺结构的概念时,衡量必须依靠数大麦 粒、稻谷粒或玛瑙贝;这时以“一”、“二”或“十”等数字表示的债务究 竟应当用哪一种或哪一类性质的单位作为正式的支付方式,仍然是由国家或 社会决定的。因为直至十三世纪,英国政府对一个纯银便士币的定义仍然是 重量等于“谷穗上的小麦粒三十二颗”。又好比现代乌干达当地习用的标准 是山羊;那儿有一个行政区专员告诉我说,他的官职任务中有一部分是在发 生争执时裁定某一只山羊是否太老或太瘦,以致不能作为偿债的标准山羊。 正象某些其他主要的文明要素一样,货币这种设施的年代,比几年前人 们让我们相信的年代要古老得多。它的起源消失在冰河融化时期那一印象模 糊的时代中,可能远伸到间冰期人类历史上的黄金阶段中去了;那时气候宜 人,人类心灵开朗,是斩观念的沃土。至于发源地则是赫斯帕莱提诸岛①、新大西岛②或中亚的某个伊甸乐园。 纪元前六世纪时,梭伦对雅典货币所进行的改革是实行了一次与铸市同时并存、但却不取决于铸市的货币国定权。那只是一次本位的改变。据我所知,明确地为了取公众之财以增进国家利益的本位国定变更,最初出现在第 二次布恿战争时代。罗马人首先把这种措施加入到治国国术的武库中。从此 以后,本位国定变更就成了历史家所熟习的主题;一般所采取的方式是货币 减色,有时是为了某一种目的,有时又是为了另一种目的。然而,这些本位变更,就其对货币形式的影响说来,并没有使事情超出商品货币的阶段。本位市减色(也就是骤然减少计算货币价值的本位变更) 这一点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向表征货币跨进一步。商品货币并不会仅仅因为商 品单位的种类改变或数量减少而不成其为商品货币。直到很久以后,才出现 证据证明已经有货币在任何重大程度内成了表征或符号货币。铸币由干使用 方便、信誉卓著,或由于有印记保证其纯度与可接受性,有时则仅仅由于审 美品质(玛丽娅·特娜莎银元③在现代非洲阿拉伯游牧民族中就得到了这种好 印象),而使其价值超过其所含金属的价值。此外人们还可能因铸币的劳务 征收铸币费。有些辅币的通货面值很小。剪损或耗损的货币在一般人中可能 按其面值流通。但这些例子的性质都不足以构成正式的符号货币。商品货币 与表征货币的真正联系可能要在商品货币中去找;商品货币的供应受绝对稀 少性的限制而不受生产成本的限制,其需求则完全取决于它被法律或习惯选 定为货币材料,而不取决于它在其他用途上的内在价值,如波利尼西亚的原 始石头货币就是这样。除了据说古时就在中国流行的货币、约翰·劳 ①纸币以及其他先驱形式的①
希腊神话中的西方海岛,为金苹果守护女神住所,后转指西方国家。——译注②
柏拉图所述大西洋中岛屿,后世乌托邦主义者多假托此岛,现经苏联学者考证,原先确有此岛,后因地 壳变化而沉入海底。——译注③
奥地利银币,因其上印有玛丽怔·特娜莎象故名。——译注①
英国银行家和经济学家。——译注货币以外,表征货币的历史重要性直到法国大革命这样晚近的时期才开始出 现。这次大革命的紧急后果使得当时的世界首要金融中心——法国和英国都 在许多年中不但采用了表征货币,而且采用了不兑换纸币。  表征货币虽然是较近代的设施,但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货币原先却是国 家将私人金融方面一种远为古老的设施——银行货币加以修改后借用过来 的。银行货币最早的原始形态正象国定货币最早的原始形态一样,消失在年 湮代远的时期中。银行货币,尤其是汇票和出外旅行的人所持有的信用证书 等形式,存在时期可能几乎和正式货币一样长。因为银行货币的运用所依据 的只是人们发现债务本身的移转在许多情形下对交易清算过程说来正和表示 债务的货币的移转一样有用。对债务的权利只比对货币的权利远了一步,在 人们对于债务迅速转换为货币一事感到有信心的范围内,远期支付的因素完 全不会影响银行货币在交易清算过程中的合用性。汇票形式下的银行货币对 于清算远距离的交易过程说来,在古代和近代一样有用和必要。因为划拨这 种银行货币的费用和运输正式货币的费用与风险比起来要合算得多。七、管理货币的发展  从图解上可以看出,我所谓的管理货币这种表征货币是所有的形式中最 混杂的一种;在四种形式中唯有它与另外三种全有关系。它是通过平易的发 展阶段而出现的。现在有许多货币体系仍然是复合性质的,一部分由管理货 币组成,一部分由商品货币组成。为管理货币的管理制定科学管理原则,使之符合其本位(不论是什么本位)的第一次重大尝试是从一次争论中产生的,这次争论的结局是产生了1844 年的不列颠银行特许状法案。十八世纪时,一般流行的仍然是商品货 币,但银行货币在银行钞票形式下的发展却已指示出走向符号货币的道路。① 法国革命的后果使法国和英国的通货径直变成了不兑换纸币。在英国方面, 当这一时期因引用金本位而告结束时,表征货币的运用对公众说来已是十分 熟悉而又令人满意的了,对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也十分有利,以致使新体系 不是纯粹的商品货币体系,而是混合的管理体系。如果李嘉图的铸锭提案实 行了的话,商品货币便不会恢复,英格兰也就会在 1819 年实行纯粹管理货币 了。管理货币虽然从那个时候起就已实行,但负责管理的英格兰银行的经理与该行董事会对通货管理的方法与原理却理解得很差,实际上可以说是完全 没有理解。接着就出现了二十五年的纷扰与本位崩溃的危机,直到当时的改 革者以 1844 年的法案开创了一个管理方法的新时代后才停止。这一法案包含 着一个健全的原理和一个严重的混乱因素,健全的原理在于强调限制表征货 币量,以便保证能维持其本位。混乱因素则在于徒劳无功地试图无视银行货 币的存在,因之也就是无视货币与银行使用的关系,并使表征货币完全象商 品货币一样发生作用。这一混乱的确是很严重的,幸好在前后不久的时间里, 最优秀的实际理财专家就认识到了第二条健康的原理,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实 际的崩溃。这一原理就是实际上并没有包括在该法案之中的银行利率原理。①
十八世纪中叶,银行钞票的流通在苏格兰已占显著地位,不持有金属的贵金属节省汰对北不列颠人说来和持有金属的贵金属实有法对亚细亚近东部分一样特别有吸引力。银行利率对管理货币的管理问题的效用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而且也是最新的 发现。在这几年以前,英格兰银行对于银行利率政策和本位的维护之间的关 系还完全没有理解。  银行利率政策在伦敦那一特别适合的环境下逐步发展,加上银行货币的 巨大增长,就成了往后七十年中英国货币发展过程的特点。银行利率的实际 效用在当时不但已经为人所熟知,而且也成了信念和教条。虽然如此,它的 严格作用方式以及在各种条件下应用时预计应产生的结果却没有得到清楚的 理解;我认为,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清楚的理解。  那时其他种类的管理货币正在开始流行,在汇兑本位这总称下讨论的形 式尤其如此。印度卢比是这种管理方法以及其大规模实际应用的首要理论探 讨的论题,因之印度卢比也就成了其中典型的例子。几年以前,我曾在《印 度的通货与财政》(1913 年版)一书中详细地讨论了汇兑本位的问题,在这 里不妨再作为题外话简短地讨论一下,以便刷新我对这类本位的最方便分类 法的看法。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某些讨论中,对于汇兑本位制和另一种制度之间的关 系有一些含糊的观念存在。后一种制度更正确他说来应称为汇兑管理制。我 对汇兑本位币的定义是:以某一外国法币为客观标准的管理符号币。关于印 度卢比究竟应按英镑还是应按黄金确定的争论,就是关于卢比究竟应不应当 成为汇兑本位币的争论。德国在稳定马克价值的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本位就是 汇兑本位,而最后确立的马克则是金本位的马克。从另一方面说来,有些地 方的客观标准不是外币而是黄金之类的东西:然而,对这种货币进行管理使 之符合这一标准的方法,却完全或主要是在外国中心保持准备金,并按规定 的汇率买卖外汇,而不是在当地按规定的汇率买卖黄金;这种币制我称之为 汇兑管理制。汇兑管理制所要求达到的客观标准可能是汇兑本位,但并不必 需如此。汇兑管理制的特点不在于其本位,而在于其形式。与邻国相比幅员较小的国家,或不具有在国际地位上居于独立的金融中心的国家,最理想的办法是采用汇兑本位制。但这样做之后,在某种程度内 就无疑必须依附于其汇兑本位所选定为基本货币的母国,对于国家的自尊心 理可能有损害。从另一方面说来,汇兑管理制却可以部分地免除这种反对意 见,同时由于节省了生金银的运输和避免了利息的损失,所以便在技术上具 有很大的好处。有许多国家已经运用这种方法多年,并获得了很大的好处, 日本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在一个以上的外国中心保持准备金,并根据具体环 境调节各中心的比例。德国对于汇兑管理制的态度似乎是变化不定的。有迹 象表明,国家银行当局对这种制度存在着偏见。我认为印度舆论界某些方面 对汇兑管理制所表现的偏见一部分原因是把汇兑管理制与汇兑本位制混同起 来了;依附的因素在后一种制度中更典型,但他们却错误地认为和前一制度 也一样。
欧战时期的英镑,或者说,1915 年到 1919 年的英镑便是一种汇兑管理 币的例子。从 1916 年 1 月 13 日起到 1919 年 3 月 19 日止,英国财政部委托 J.P.摩根公司作为代理机构,将英镑价格维持为 4.761/2 美元左右,在纽约 外汇市场上随时收购以这一汇率抛售的任何数量的英镑,或者按 4.77 的汇率 以英镑收购美元。①①
汇兑管理制开始于 1915 年 8 月。但在 1916 年 1 月 13 日以前,外汇汇率并未钉住不动,此后汇兑丰就稳  没有固定客观标准的法令货币往往采用汇兑管理制。在战后欧洲通货崩 溃的时期,“官方支持”以及不时可作变化的“钉住”外汇率的办法,都是 这方面人所共知的例子。  最后,欧战快爆发前,曾出现过截至目前为止的世界最大管理体系—— 美国联邦银行储备体系。这一体系开始时主要是借镜于英国体系,但后来却 沿着其本身独创的新途径发展,只是严格说来,这些途径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子,现在仍然有些怀疑和争论存在。  英国的体系由于 1925 年的通货法案而从通行了若干年的不兑换纸币发 展成了目前的这种形式。现在要对这一体系下论断还为时过早,但该法案中 却包含着一个明确的转变,即英国的货币不再是复合体系了。欧战前苏弗林 市形式下的商品货币没有恢复,李嘉图在百年以前提出的建议却被接受了, 法律规定英镑是纯粹的管理货币。  许多人相信,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之前所进行的争论是关于英镑往后应当 成为管理货币还是“自变”货币的争论,但这却是一种误解。“自变”货币 的意义除非是指数量严格地与“商品”货币供应相关联的货币,否则就不可 能指任何东西,而这种货币却既没有希望、也没有可能存在。这种误解之所 以产生是由于一般公众不知道在欧战后的法令货币和现代以前的商品货币之 间还有第三种形式存在。然而,对于其他问题不论作了什么决定,肯定必须 采取的却刚好是这第三种形式,也就是通过管理符合于一种客观标准的表征 货币。争论的本质问题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在某一个时候或者以某一种方式改变英镑的本位,以致使过渡过程牵涉到货币收入水平的重大改变,难道 是合适的吗?如果改变本位的方式能使新本位市的购买力在过渡时期等于现 存计算货币的购买力,并与货币收入平衡,其结果使本位改变本身在当时并 不牵涉任何货币现行价值水准的上涨或下跌的问题,那样岂不是任何本位的 改变部应当采取的方式吗?反对故意降低货币价值的意见在反对派方面所造 成的印象比在官方造成的印象深,所以反对派便认为在具体条件必然会使货 币价值象这样降低时,改变本位是不合适的。但官方却十分重视相应于计算 货币的黄金的严格金衡盎斯数。他们既不愿意使盎斯数适应于计算货币的现 有购买力,也不愿等到计算货币的购买力适应于所需盎斯数的时候,而是由 于许多原因愿意冒险,这种危险是用任何强制或骤然的方式使收入与物价间 的现存水准失去平衡时必然会伴随出现的危险。这一争论问题和后来进一步的争论问题是完全不同的。后来的争论的是本位本身的选择问题,也就是黄金是否最合适的客观标准的问题。一般称为 货币改革者的那批人和别人一样急于要使法令货币时期结束,他们的确比对 方更强调稳定的客观标准的重要性。但他们却说,现在黄金所具有的圆满客 观本位的性质甚至比以往更少了。因此便主张大体上根据经济学著作中早已 为人熟知的所谓物价指数本位,用某种综合的代表性商品来代替黄金。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恩斯货币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