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光裕能把家电维修生意生意做这么好?

共5746个阅读者,0条回复 |
发表时间: 08:03
传闻国美老总黄光裕被拘,证监会说原因比较复杂 &&
逸水之寒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68-1.html
【核心提示】
&&&&& 中国商业传奇人物、三届胡润百富榜首富、国美集团主席黄光裕据传已被北京市公安局专案组拘查数天。昨晚,有业界资深人士对记者称,黄光裕上周确被警方带走。对此,国美电器发言人何阳青表示,国美电器的财务、运营状况并未受传闻影响,多家国内家电巨头已发函声明将力挺国美。&(来源计世网)&&&
<embed src=/player.php/sid/XNTUzMTExNzY=/v.swf
quality=high
pluginspage=/shockwave/download/index.cgi?P1_Prod_Version=ShockwaveFlash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80
height=400>/player.php/sid/XNTUzMTExNzY=/v.swf
黄光裕“黑帮”式用人 揭开一个真实的国美
  锻造一把国美"屠刀",不仅是对他经营策略的总结,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那种"敢冒险、能执行"的性格的一种描述。他性格中的血腥的一面成就了他的今天,但是,这种性格会不会又是阻碍企业继续做大的一个因素呢?
  "他一言不发,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看着你,你感觉自己仿佛是笼子中的一头猎物,你不可能和他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国美的一场高层人才招聘面试会,主考官是由黄光裕亲自带队的十几位总监及总经理们,被试者是由猎头从同行企业推荐过来的一位候选人。"这是我几十年工作经历中最紧张的一次面试。"这位在行业中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候选人事后感慨说。"走南闯北几十年,我也和不少大老板直接共过事,但是黄是最不可捉摸的人。"
  "你不必问我黄老板的事情,外面对他的了解也许比我们企业内部员工对他的了解更多。"一位国美的中层经理诚恳地对记者说。"每天他藏在他那深如宫殿的办公室里,除了5大中心的总监能和他直接讲话,下面的人很少能见到他。"&&
06年黄光裕第一次接受警方调查
  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全部资产被查封,银监会参与摸查“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
  39岁的黄俊钦正面临一项针对其早年贷款的官方调查;这项调查,也涉及他名气更大、财富更丰的弟弟,37岁的黄光裕。
  今年国庆假期后,这对广东潮阳籍商人刚刚登上最新排出的“中国百富榜”,分列第二名及第20名,个人资产分别达200亿元和65亿元。在2004年和2005年,现年37岁的黄光裕更一度是榜上的“中国首富”。
  就在国庆前不久,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查封其全部资产;曾先后效力于黄氏兄弟的“新恒基系”最高层于星旺等人被逮捕。&&&
另眼看待“黄光裕事件”
  另眼看待“黄光裕事件”很吃惊,不意外。这是今天得到关于黄光裕被捕的确实消息后的第一感受。吃惊在于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对黄光裕立案调查,而不意外在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的创业背景并不是都那么“清白”。所谓清白不清白也是依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的社会环境来看的。所以,关于黄光裕的问题,个人看还是制度的问题。
  作为中国今年富豪排行榜的首富,黄光裕的人生历程是我们前一段时间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从当初的国美服装店再到誉满中华的国美电器,黄光裕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黄光裕发家史
  如果要问,“近几年,家电市场内谁最会折腾”,估计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会是国美电器。短短几年间,国美就通过直接或第三方的形式进行了多次收并购案,涉及的资金更是逾百亿元。
  近日,国美又被爆假手第三方山东龙脊岛建设有限公司斥资5亿元,收购了三联商社。
  如此一来,据不完全统计,加上在此之前国美曾收购的哈尔滨黑天鹅、常州金太阳等区域性品牌,以及上海的永乐、北京的大中等,国美系目前收购的家电连锁企业已超过10家。&
相关链接:
下一页:证监会:黄光裕被拘原因很复杂
证监会:黄光裕被拘原因很复杂
  中国商业传奇人物、三届胡润百富榜首富、国美集团主席黄光裕据传已被北京市公安局专案组拘查数天。昨晚,有业界资深人士对记者称,黄光裕上周确被警方带走。对此,国美电器发言人何阳青表示,国美电器的财务、运营状况并未受传闻影响,多家国内家电巨头已发函声明将力挺国美。
  被拘传闻源自短信
  黄光裕被拘的消息自19日起即已开始流传。各地记者陆续收到一则短信称,“国美老板黄光裕和财务总监周亚飞已于周一(17日),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至今无下落。黄的老婆杜鹃和一主要财务人员已潜逃,涉及多起重大案件……”。但消息传出后,国美电器亦未对此作相关公告澄清。
  记者从一位接近国美电器的消息人士处获悉,与神秘短信中所言事件有所出入的是,黄光裕被警方带走问话是20日晚。黄当天本来有一个重要的内部会议要出席,后来也因为被带走问话临时缺席,接下来的活动也被迫取消。
  传闻与黄光裕同被调查的国美电器副总、财务总监周亚飞手机则一直关机。上述消息人士表示,对于周亚飞和杜鹃的传闻是否属实也不知情。到目前为止,记者尚无法确定国美高层中究竟有几人卷入了相关调查。
  何称“这些短信很无聊”,但在接受采访时他并未正面直接否认相关传闻。他表示目前国美的业务运营、财务状态均一切正常,未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正是此前国美电器宣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公告日。
  此外,记者从昨晚开始试图联系国美电器总裁陈晓,但直至今天上午10:45截稿时止,陈晓的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一位国美内部人士则对记者说,他刚刚参加过北京总部的会议,目前国美运营“一切正常”。“这两天我们的视频会议上老板(指黄光裕)就会露脸。”结合这一说法,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黄光裕确有可能已经被释回家。
  事关“操纵市场”
  据财经网昨晚报道,对于黄光裕的原因,是涉嫌“操纵市场”,具体系指对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金泰(2.31,0.00,0.00%,吧)股价进行操纵。
  财经网昨日的报道称,黄光裕或涉嫌对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金泰(600385.SH)股价进行操纵。黄俊钦系新恒基集团创始人,而ST金泰去年发布资产重组公告称,将以每股不低于3.18元的价格,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80亿股A股。其控股股东新恒基控股集团及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旗下价值221亿元(未经审计)的九个地产项目资产,认购70亿股,另向其他特定投资者发行的10亿股将为现金认购,预期募集资金25.65亿元。
  自日复牌至日,*ST金泰连续拉出26个涨停板。加上日停牌前的四个涨停板,该股连续30 个交易日开盘即封涨停,股价从日的3.16元涨至14.09元,上涨近4.5倍。 日,更涨至26.58元的最高价。但大涨之后是大跌。 2008年4月,*ST金泰跌至8元,11月21日收于2.31元。 日该公司发布年度预亏公告,其三季报的股东权益仅为-2亿元。
  问题可能不止于此
  对于黄光裕涉案起因是否包括涉嫌操纵市场,昨晚至今天上午,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多位人士对记者表示不知道此事。据上述人士解释,正常的证券监管部门调查程序应为,若上市公司及实际控制人涉及操纵市场,应由证监会稽查总队进行非正式调查,在获得确凿证据后进行正式立案调查,此时将知会上市公司要求对此公告,并将在调查结束后公开发布结果,涉及刑事犯罪者将被移送公安机关。
  前述证监会人士表示,黄光裕被拘原因要比操纵市场还要复杂。同时有媒体报道称,黄光裕可能还涉嫌其他经济问题,相关深入信息有待披露。
  有传闻称,黄光裕可能涉及动用资金炒作期货或衍生品,在资金来源和进出内地与境外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此外,也有消息称黄光裕被调查,疑因有人涉及早年利用空壳公司违规进行资本运作、非法挪用资金及有行贿行为。
  家电巨头声明挺国美
  虽然相关传闻针对的是黄光裕本人,但因其国美集团主席、国美电器董事长身份,对于国美电器公司本身也将产生影响。而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巨头,国美电器的波动将直接对我国家电业产生影响。
  消息自上周末开始传播以后,虽然一直未得到官方证实,依旧引起与国美保持业务往来的内、外资供货商高度关注,很多厂家纷纷致电国美求证。
  此前坊间有消息称,有关黄光裕的传闻已经引起了部分家电供应商的不安。昨晚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家电制造商人士表示,目前的合作仍在继续,将静观其变。
  今天凌晨1时,记者收到国美电器发来的一份声明。其中显示,目前包括海尔、创维、海信、康佳等数十家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已向国美发函,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长虹公司副董事长林茂祥、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康佳集团多媒体总裁穆刚、美的制冷集团总裁方洪波等一众业界大佬表示,“将继续支持国美电器,保证供货,加强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记者今天上午致电上述企业,就此消息获得了证实。
  本报记者今天上午访问了国内一家连锁流通企业的高管,他表示前几天已经听到黄光裕出事的消息,“他这几年对于具体的业务已经没有多少兴趣,把大量精力放在资本运作、炒期货等上面”。
  对于国美的前景,他则表示,“假如黄光裕不在国美了,对国美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客观地说,国美的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在公司发展比较早的时候就注意建立制度。所以国美自身的运作并不一定出大问题。 ”
  “不过,这件事对方方面面的冲击会很大,尤其是心理上的。 ”
  目前尚未得知黄光裕一案对国美电器的经营有何具体影响,但已有传闻称一些电器供货商在考虑是否向国美采取更为谨慎的供货方式。记者今天了解到,国美高层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已经与部分核心供应商进行了私下沟通。某家电企业中国市场营销负责人透露,国美方面通报了一下情况,并说 “与国美上市公司没有关系”。目前,该企业与国美合作的业务一切正常。
  另一家家电企业中国业务有关负责人也说,“现在一切合作正常”,目前该公司正在与国美积极准备下一步的促销活动。
  不过,也有一些家电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称,国美方面尚未就此事与他们进行正式的沟通。不少供应商态度谨慎。
  一家合资品牌表示,正等待国美尽快发出正式的公告,以了解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他认为国美对国内家电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不希望看到国美本身出什么问题。
  有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即便“黄光裕出事”被证实,也并不意味着国美电器今后不能正常运营。
  计世网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新闻晚报) (计世网咨询转)
下一页:黄光裕“黑帮”式用人 揭开一个真实的国美
  黄光裕“黑帮”式用人 揭开一个真实的国美
  锻造一把国美"屠刀",不仅是对他经营策略的总结,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那种"敢冒险、能执行"的性格的一种描述。他性格中的血腥的一面成就了他的今天,但是,这种性格会不会又是阻碍企业继续做大的一个因素呢?
  "他一言不发,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看着你,你感觉自己仿佛是笼子中的一头猎物,你不可能和他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国美的一场高层人才招聘面试会,主考官是由黄光裕亲自带队的十几位总监及总经理们,被试者是由猎头从同行企业推荐过来的一位候选人。"这是我几十年工作经历中最紧张的一次面试。"这位在行业中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候选人事后感慨说。"走南闯北几十年,我也和不少大老板直接共过事,但是黄是最不可捉摸的人。"
  "你不必问我黄老板的事情,外面对他的了解也许比我们企业内部员工对他的了解更多。"一位国美的中层经理诚恳地对记者说。"每天他藏在他那深如宫殿的办公室里,除了5大中心的总监能和他直接讲话,下面的人很少能见到他。"
  这是怎样一个神秘莫测的人?这个以超过百亿的身价而成为胡润版2004年中国富豪排名榜首富的人,为什么他的一声咳嗽,能让上游的家电制造商们心跳加快,而他的每一家新店开张,能引发数千民众连夜排队抢购?为什么人们对他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呼--价格屠夫,或者是资本高手?
  黄光裕,国美集团董事长、总裁,105亿身价的"新科"首富,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17岁少年,经过18年的浴血打拼,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财富帝国。从一个昔日为人轻视的小商贩,到今天亿万人瞩目的首富,这一路是怎样的机缘与计谋,成就了他的今天?什么又将是他明天前进路上的羁绊?人们有着太多太多的好奇!
  让我们从财富的起点说起--
  第一部分:屠刀初起
  你不得不承认黄是一个商业天才。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在这个市场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他首创的很多零售业拓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通用模式了。如果说黄光裕是零售市场的一个"价格屠夫"的话,到1993年时,黄光裕初步打造了"国美"这把"屠刀"。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5月,属鸡。
  小时候,黄家家境清贫,最困难时,黄光裕曾拾过破烂、捡过垃圾。也因为家境困难,黄光裕16岁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跟着20岁的哥哥从老家广东汕头北上内蒙古做生意。广东潮汕一带人似乎有着经商的天赋,那里产出过大数量的企业家、大富豪,其中包括大实业家李嘉诚。黄光裕把李嘉诚作为他学习的榜样之一。当然,在他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的青少年时期,他是断没有设想过有一天也能成为众人羡仰的大富翁。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那时他还叫黄俊烈)跟着哥哥黄俊钦,揣着在内蒙古攒下的4000元,然后又连贷带借了3万元,在北京前门的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名叫"国美"的门面,那是一座二层小楼。先卖服装,后来改卖进口电器。
  初进北京的那种新奇、兴奋,间或还有几分惶恐与无助的感受,黄光裕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出了北京站,想去找旅馆,结果是花了五毛钱,去住一个地下旅馆,花了一块钱让一个三轮车拉我去找那个旅馆,结果找了半天,实际上他是绕了一大圈,第二天起来以后我一看北京站就在门口。还花了我一块钱!"初来北京的黄光裕"觉得北京大得不得了",一整天他就在北京站周围转来转去,不知道哪里是商业区,应该怎么去做买卖。"差不多快下午了,应该是下午两三点钟了,我就在栏杆那儿站着,看着北京站。这时有个人过来了,问我要不要拍一张照片。"黄光裕就"很奢侈地"花了10元钱,拍了一张一次成像的照片。他想给初进北京的自己留下一个纪念。
  就在那个时候,那个在北京站前留影的、其貌不扬的、年仅17岁的广东小伙子,他在盘算什么呢?他心中是否有一股潜藏着的征服这个城市的冲动与雄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那张一次成像的作品,他一直保留着,直至前两年因为磨损很厉害,才不得不丢弃。
  "家电相对比较定型,我觉得自己做起来还比较合适。"国美电器城于是成立
  位于前门珠市口黄金商业地段的"国美服装店"生意并没有预期的红火,因为"服装有款式、面料、质地、规格、季节等各种差异,变化很多,潮流更新快",黄光裕自言不太懂,而且这个半大小伙子也没有兴趣去学。他的兴趣是在观察为什么他的邻居的家电生意比他好,他在学习人家是如何做生意的。他发现当时的家电销售是卖方市场,只要找到货源,转手就能卖钱,而且相对于服装,家电是扩展性最好的商品。"那时我也琢磨过做食品生意,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做服装生意,有面料、季节性的讲究,我也不太懂。而家电相对比较定型,我觉得自己做起来还比较合适。当时家电还是有货不愁卖,就看你能不能进货。"黄光裕在回忆当初创业情形时说。
  黄氏兄弟决定改做家电生意。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正式挂出来了。尽管是有货不愁卖,但黄氏兄弟仍然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当时那个卖方市场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经营方式。黄光裕之所以采用"薄利多销",并不是缘于某个商学院的教案指导,而是出于一种原始的生意人的精明,也是初期为了打开市场,不得不为的举动。
  黄光裕回忆说,其实当时有"逼"的成分。因为那时的商业机构大多是国有单位,有一级、二级批发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网络,实力比他强,门路比他多。"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来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当时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销。
  低价策略为小小的国美电器店带来了不少回头客。不仅是薄利多销,在货源上他也下足了功夫:"当时洗衣机、彩电等都是凭票供应的,要从非正规渠道得到这些货,就要去想办法。有时候,别人有好多好多产品,却没人来买,我就想办法从他手里把货拿过来。"为了寻找价廉物美的"好商品",国美是不是和当时很多的家电零售商们一样,从广东番禺一带贩卖了一些走私货?黄本人一直不正面回答,但坊间对此传闻很多。
  但是,不管怎么样,你不得不承认黄是一个商业天才。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在这个市场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他首创的很多零售业拓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通用模式了。
  1991年,黄光裕第一个想到利用《北京晚报》中缝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当时国营商店对于广告的认识还停留在"卖不动的商品才需要广告"的层面,即使后来也有人想学习国美的广告策略,但黄光裕已经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很少的广告投入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电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货一卖而光"。黄光裕乘胜追击,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店名不一而足,1993年前,小店面已达七八家。
  为了避免"消费者看了广告也不知到何处买产品"的情况发生,黄光裕说服那些用美金做产品形象广告的外国厂家与国美合作打广告,既让厂家广告开支得以减少,又让消费者"看得到买得到";进而黄光裕又向厂家要求,赠予国美一些样品作展示,并开设相应的产品专柜,使顾客能看、能摸,现场就能买到。
  1992年,珠市口100平米的"国美电器店"早已发展为大型电器商城,同时,黄光裕在北京地区初步进行连锁经营,将他旗下所持有的几家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
  到1993年时,已经发展至五六家国美电器连锁店,而黄氏兄弟的财富增长后,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黄氏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如果说黄光裕是零售市场的一个"价格屠夫"的话,至此,黄光裕初步打造了"国美"这把"屠刀"。
  第二部分:磨刀霍霍
  凭借着遍布全国的近200家门店,国美织就了一张"零售大网"。拥有这张网,黄光裕就拥有了足够的资本挟"价格"号令诸侯,将上游生产商的利润一刀割下让利给消费者。由此,黄光裕也就被众多厂家形容为价格"屠夫"或"杀手"。
  24岁的黄光裕和哥哥分家后,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并从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他和国美的财富神话。1993年,黄光裕的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的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到2004年底,国美电器已经在全国的40多个城市及香港及东南区地区,拥有了190个门店和30个分公司。
  分析黄光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首先,源于黄光裕本人的商业敏感及敢于创新的个性。可以说,国美的每一步跃进都体现了黄光裕敢于创新的思路。他最早尝试新的供销模式,脱离中间商,而与厂家直接接触;他最早在媒体投放广告;他最早开设了连锁店;他最早尝试跨地域发展……自国美创立后的18年间,通过一系列的创新,黄光裕将连锁业态的有关内容都做了尝试,这种尝试的成功,为自己积累了原始的财富。
  国美发展史上有三个关键点,也是黄光裕的三次创新:
  首先是在1993年将北京的几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等,统一为"国美",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此举为国美今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黄光裕可谓是国内企业家中最早有"品牌意识"者之一。
  第二次,在1996年下半年,以长虹、海尔等为首的国内家电企业崛起,国产家电品牌发展势头势不可挡。黄光裕感受到中国家电制造业所具备的特有优势以及所带来的巨大潜力,他迅速地将产品结构由先前单纯经营进口商品转向经营国内品牌,几乎在一夜之间,所有国产品牌都稳稳地站在了国美的展示台上。现在,国产、合资品牌已占国美所售商品的90%。
  第三次,是在1999年,国美走出京城,开始全国性的跨地域经营。从天津开始,上海、成都……一路攻城掠地,迄今国美在全国40多家城市有了自己的"势力"。
  黄光裕的创新思路体现在国美经营的每一步。虽然国美的成名起源于它的"低价格",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厂家、商家大打价格战时,国美又提出了"免费送货上门"、上门安装调试、800免费电话服务等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国美的售后服务比一些大商场还周全,大大提升了国美的竞争力。
  其次,得益于快速扩张的业务模式。从1993年起,国美开始在北京开设连锁店,到1995年已经拥有了10家店。到1999年,黄光裕不再满足于北京市场的成就,从天津开始,拉起了全国扩张的大旗。从此开始,几乎每一个月就有两家国美直营店及一家加盟店在某一个城市诞生。同时,国美电器的商品种类也不断扩展,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家电、通信、IT等。2004年,国美又增设了数码产品、音像制品等。
  黄光裕走出京城的第一步选择了近邻天津。日,国美在天津的第一家店开业。由于国美所售商品的价格比天津市场上便宜数百元,引来津门百姓抢购。这在当地零售业中引发了一场强烈地震,当地十几家商场联合起来对国美进行封杀。在国美天津两家连锁店开业前10天里,天津劝业场、百货大楼、滨江商厦等天津十大商场至少召开了三次会议。他们成立了"商业联合体",发布《关于统一电讯商品零售标价的联合声明》,并要求"厂家不要因一时之利,而影响我们多年培育的关系……否则,我们将联合提出抗议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正是这样一份声明,反而使得消费者趋之若鹜,国美日销售额飙升至140多万元。一年后,国美在天津的分店就增至5家,市场占有率保有绝对优势。
  当然,扩张过程中也有过失误,那就是"国美王府井商城"败走麦城。1996年初,营业面积达3000平米的国美电器王府井商城开业,黄金地段、精美装修,黄光裕和整个国美管理层对其十分关注,仅开业前的广告费就达100万元。但开业后却发现:房租过高,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交通不便,紧邻夜市而致交通堵塞,货运车无法进入。种种尴尬之处,迫使国美提前终止合同,撤出王府井。
  王府井商城的选址失误,让黄光裕意识到连锁经营的一些标准以及流程的重要。1998年,他组织编写了《国美经营管理手册》。其中,选址标准总结为:
  1.面积:原则上营业面积应大于1000平方米,其中附属周转库房面积应大于200平方米。
  2.楼层:原则上只选择首层,可以考虑首层带二层。
  3.交通:具备不少于20个停车位,公共交通便利的商业区域为最佳。
  4.期限:租赁期限应在五年以上,十年以下。
  《国美经营管理手册》成为国美扩张过程中的"红宝书",这个手册的出台使得国美在全国扩张过程中,很多兄弟城市能够借鉴成熟地区的经验模式,少走弯路。
  第三,坚持了"薄利多销"的商业宗旨。黄光裕扩张,所用手段并不复杂,是他一贯持之的"薄利多销"政策:以比对手低得多的价格去吸引消费者,迅速占有市场。所以,国美每新进入一个新城市,都会引发当地消费者的连夜排队抢购,也令当地的竞争对手坐卧不安。一直到今天,薄利多销仍然是国美每一步发展的核心策略,哪怕他从最初的一家小门店发展到今天在全国各地拥有200多间卖场,哪怕他的业务领域从家电零售扩展到房地产业--2004年底推出的"国美第一城"的销售,打出的口号就是"像卖家电一样卖房子"。
  国美所售商品之所以能比竞争对手低得多,一方面是通过直接从厂家进货,省略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国美的规模,他通过自己的渠道优势而尽可能压低厂商的供货价格。
  通常,销售商为了减少资金占压,也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和厂家合作多为代销制。但在1999年,当国美对销售国产品牌有了一定经验后,黄光裕经过一番考虑,决定与厂家签订包销协议,要求厂家以最优惠政策和最优惠价格供货,而国美则承担相当大的销售量。这种与生产厂家直接签订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销售大单,对每一个厂家都是极大的诱惑,这时国美往往也就能以很低的价格拿到货。"勤进快销,以销定进,注意库存的合理性,以明天能卖多少或后天中午能卖多少来决定今天的进货量。""销量越大,进价越低,进价越低,销量越大。"这就形成了国美低价扩张的良性循环。
  经过这些年迅猛的全国性扩张,国美已经织就了一张疏而不漏的"零售大网"。凭借着这张网,黄光裕有了足够的资本挟"价格"号令诸侯,将上游生产商的利润一刀割下让利给消费者。因此国美被众多的厂家称为"价格屠夫""价格杀手",也成了他们眼中"最可怕的人"。
  第三部分:换人如换刀
  人事调整的出发点是因为,黄不相信任何一个人,他不能容忍经理们建立起自己的地方势力。这种调整在内部人员看来,变革的实质不是为了强化管理流程,似乎更是为了进行人事斗争。
  和"价格杀手"的称号类似,国美人事变动之频繁同样闻名于业界。在国美,机构调整几乎每半年就要来一次,国美的中高层是一个黄可以随时任免的位置。黄自己透露,不光二级公司,各三级公司的总经理,也均由其亲自任免,"对于每一个我看重的人,我都会调他到我的身边工作一段时间,可以互相熟悉。"这句话的另一面是:对于每一个我不再看重的人,我就会把他"雪藏",或者将他"赶尽杀绝"。
  原国美北京公司总经理张志铭早年是黄的司机,后来与黄的妹妹黄燕虹结婚。黄看他踏实肯干,日渐"委以重任",张曾被称为国美的第二号人物,但是他在国美频繁的人事调整中已经"不止五起五落",因此有媒体说"他的名字比他在国美的职位更便于记忆。"最近的一次变化是在今年2月底,国美发布公告称,"张志铭将从2月28日起辞去国美电器董事的职务",转而负责国美地产的项目。
  何炬,原国美副总裁,北京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1993年加入国美,在为国美效力的10余年中,作为黄光裕曾经的得力干将之一,在国美的全国扩张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先后担任过常务副总经理、国美集团总经理等职,即便位高如他者,也"必须学会适应被随意地搬来搬去,你必须把这种情况看成合理--你与公司之间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2004年夏天,因为不满新一轮人事变动中的安排,何炬辞职南下,转投中国建材集团投资的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对于何炬的离职,黄光裕着实恼火,甚至在易好家开张前3天,不惜给各大厂商发出《通函》,威胁合作厂商们  "不得直接和间接地与易好家发生任何业务关系"。
  个别高管人员的变动也许不足为奇,但整个管理层被撤换的事情在国美也是时常有之。2003年6月,哈尔滨分公司因为分公司经理有"不听从黄的指令"的嫌疑,整个分公司从总经理到副总经理等十多人都被"悉数拿下",全部换血。这种情况早在深圳分公司也上演过。
  最近一次的"人事流血"是在2004年10月,几乎所有在总务部门工作过的人员都被撤换,人事变动涉及全国30多个分部。起因是黄光裕发现有些在总务部门工作的人员有吃拿卡要现象,他因此"认为所有在总务部门工作过的都有可能损害过公司利益。""对于国美这样一个大摊子,我们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控制。也许会因为缺少灵活性而丧失一些机会,但这比因失去控制而让企业冒更大风险要好。"一位曾经亲自操作过"换人风波"的国美高层对记者解释黄的出发点。
  "黄是一个行动快速的人,有想法马上做,发现不对马上改。做得好,马上赏,做不好马上罚。"一位在国美工作多年的人告诉记者。黄自己也承认说:"我是要求速度的,尽快实施,我不会说花三个月来谋划,把这个规划书标点符号我都给它改清楚了,然后再去做这件事情,我不会。我是边实施边做边修正。只要有三分把握的事,我就敢去做。"
  2002年下半年,"为了让采购与销售更专业化",国美实行采购与销售脱钩制,但后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造成了采购与销售互相对立、互相推卸责任的弊病。坚持到2004年8月,采、销中心又最终合并。2003年,黄光裕亲自操刀,将全国销售区域分为南北两个大区,本来是想通过内部竞争而扩张,但事实是人为地把国美的规模优势一分为二了。5个月之后,不得不重新恢复成原来的格局。2004年底2005年初,黄再次调整国美高层,将国美分成东北、华中、华北一、华北二、华东、西南、华南七个大区,同时将总经理人选进行了一次"八大军区司令大对调"。
  "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案,只要有必要,就会马上调整,找出最佳方案。以后如果需要,我还会继续调整。"黄光裕对于变革持肯定态度,但是在他的下属们看来,这种变化过于随意,"每一次变阵之前都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也没有岗位责任的重新设置,更没有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所以每一次变动都会带来很长时间的混乱。"在这种频繁的组织调整中,很多员工离开了国美,包括原总经理何炬这样的高层。"这种随意的人事调整,不考虑你个人意愿的做法,作为一个有尊严要求的人,你会觉得自己毫无尊严可言,这是难以忍受的。"一位最终离开国美的员工说。
  黄光裕之所以能毫无顾忌地"换人如换刀",主观原因是,黄不相信任何一个人,他不能容忍经理们建立起自己的地方势力。这种调整在内部人员看来,变革的实质不是为了强化管理流程,似乎更是为了进行人事斗争。客观原因是因为国美还是一种粗放型管理,对渠道的倚重强于对人才的倚重,"管理人员的可替代性很强,换个人熟悉一段时间也能胜任。"某业内人士分析说。
  第四部分:宝刀不容老
  在国美发展初期,企业在频繁的攻城掠地的战争中形成了现有文化中的杀斗之气,血腥之味,这种勇猛对于创业企业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做到一定规模的国美企业,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种人性化的管理。
  不可否认,黄光裕是一个能干而且敢干的人,"国美的工作会议,可连续开上十几个小时,甚至会连续开上几天几夜。这时,黄的手下一个个快要倒下了,而黄依然是神采奕奕,干劲十足。他的干劲非一般人能比。"一位刚加盟国美的中层深有感触。
  可是,和国内没有人的财富比他更多一样,对他公开质疑声音也超过以往任何一届首富,甚至任何一位企业家。对于他的过去,人们怀疑那些财富的原罪。有人认为,国美电器创业初期可能是靠贩卖二手家电赚取了可观利润。同时,由于他强硬的管理风格,人们对于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了疑问。
  外部竞争,强手如林
  从现在的规模看,国美毫无疑问是国内家电连锁的第一把交椅,但它与第二名的差距,并不足以让它能够安心睡大觉。苏宁、永乐、五星、大中等,一个个后来者对它的市场"虎视眈眈"。苏宁在深圳上市了,永乐、五星也都以每年翻番的业绩在成长。永乐携摩根斯坦利的5000万美金的投资强势而来,而且传闻它将会在海外上市。苏宁在它的华东市场扎下的深根,这是国美所撼不动的。苏宁在南京的一个旗帜店能做到单店营收8到10亿,可见其在当地顾客心中的品牌认知度,国美只能望其项背。
  日,由中国建材集团投资的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在深圳开业,并宣称5年目标是商场100家、销售额200亿元,其管理团队由原国美高层何炬带队,其余高层也有不少来自国美。这是黄光裕不可小视的对手。
  同时,上游的供应商们不堪打压,如TCL、海尔等制造商也传出要"修渠道"的小道消息;日,中国零售市场正式对外资开放,外资家电连锁巨头如BEST BUY等企业入驻中国市场只是迟早的事情。
  国美创造的一些营销手段,现在已经成为小弟弟们争相模仿的法则,作为领跑者的国美,它旧的核心竞争力在逐步丧失,而新的竞争力尚未形成。"在低价策略走到尽头后,企业更要从内部管理中挖潜。未来要打的是管理战,人才战。"新华信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刘海东说。中国的家电市场总体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但在这场赛跑中,国美能够是永远的领跑者吗?
  内部管理:不安内岂能攘外?
  黄光裕在国美有着足够的权威,他是这个"国美帝国"的君王。他的亲信之一,也是他亲妹夫的张志铭在黄的办公室里低眉顺眼像个小媳妇,其他员工在谈到黄时,更是轻得连大气也不敢出。最可怕的是,每次总裁会后,在没有最终领会黄的意思之前,五大运营总监们不是当面询问或请示黄,而是会后互相打电话,猜测黄的意思,"两个人的猜测基本相同,大家才敢执行,否则再打电话,听听第三个人的猜测。"这种黑社会老大式的企业文化显然不是一个现代化企业管理合适的文化。这种文化带来的另一大弊端是:高层们关注"政治"多过关注"业绩"--他们想的是如何让黄对自己满意,而不是凭业绩做官。
  国美是一个十足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黄光裕的家属们多在公司担任高层管理工作。黄是国美大老板,他的妻子杜鹃管理着香港国美,他的妹妹黄秀虹为华东区总经理,二妹夫张志铭是多个机构的负责人,他的母亲管理着国美投资公司,他的父亲有时也来公司做一些事情。尽管黄光裕对外拒绝承认国美是他的家族企业,但从股权上看,国美的财富97%以上是控制在他个人手中的。在国美,除了黄光裕及家人外,外姓管理层还不曾分得一股。
  财富与职权,这是看得见的,有心想改变为人诟病的现状,对于聪明的黄也不难,难的是企业文化的改造。国美的企业风格是重"勇猛"而轻"谋略",重"人治"而轻"法治",重"控制"而轻"指导",重"惩罚"而轻"奖励",重"服从"而轻"沟通"……在国美发展初期,企业在频繁的攻城掠地的战争中形成了现有文化中的杀斗之气,血腥之味,这种勇猛对于创业企业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做到一定规模的国美企业,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种人性化的管理,这种管理做得好,要"取悦客户,取悦员工",但是现在的国美,仍然是"单赢"思维占主导。
  李嘉诚是黄想学习的企业家之一,但是黄现在还做不到李嘉诚那样的海量与胸怀。"李嘉诚是一个让人敬重的企业家,而到目前为止,黄仍然只是一个商人,只是从小商人变成了大商人而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美员工对记者说。
  锻造一把价格屠刀,不仅是对他经营策略的总结,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那种敢冒险、能执行的性格的一种描述。他性格中的血腥的一面成就了他的今天,但是,这种性格会不会又是阻碍企业继续做大的一个因素呢?
  按照黄光裕的规划,2008年,国美将实现销售1200亿元,是2004年的5倍,并从目前全球家电零售第23位的排名跨入销售过百亿美元的第一阵营。看来,"黄光裕仍然需要高举价格"屠刀"前行。(新浪博客 作者:jiajia)
下一页:06年黄光裕第一次接受警方调查
  <FONT color=#年黄光裕第一次接受警方调查
  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全部资产被查封,银监会参与摸查“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
  39岁的黄俊钦正面临一项针对其早年贷款的官方调查;这项调查,也涉及他名气更大、财富更丰的弟弟,37岁的黄光裕。
  今年国庆假期后,这对广东潮阳籍商人刚刚登上最新排出的“中国百富榜”,分列第二名及第20名,个人资产分别达200亿元和65亿元。在2004年和2005年,现年37岁的黄光裕更一度是榜上的“中国首富”。
  就在国庆前不久,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查封其全部资产;曾先后效力于黄氏兄弟的“新恒基系”最高层于星旺等人被逮捕。
  早前,银监会也参与了相关摸查;摸查目标,是“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包括黄氏兄弟在内的29人以及“两系”旗下的39家公司,被列入摸查名单。
  初步官方调查结果显示,至少有13亿元的问题贷款在鹏润和新恒基之间密切流动,最终流向境外,形迹可疑。这些资金既构成了上世纪90年代黄俊钦兄弟创业期的“第一桶金”,在2000年之后也继续支撑其扩张。
  这次立案调查的由头,与九年前发生的一起贷款案直接相关。贷款行是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就在今年国庆前夕,原北京中行行长、中国银行董事牛忠光被逮捕,黄俊钦本人也一度进入公安部监控范围。
  “偷梁换柱”案
  黄俊钦兄弟在20年前共同创立了国美电器。1993年二人“分家”后,哥哥转向房地产业,建立了“新恒基系”,在京城及东北拥有数栋著名的大厦;弟弟则独自经营“鹏润系”,国美电器、鹏润地产构成其主要资产。
  如今,国美电器专卖店已遍布中国100多座城市,数量接近600家;鹏润地产也在各地频频圈地,并已在北京开发了多处大型住宅区。
  多年来,对黄俊钦兄弟巨额财富的来源向来不乏质疑。此次官方调查显示,民营的“新恒基系”和“鹏润系”在创业阶段,涉嫌以违法或严重违规方式,获得北京中行的信贷支持。
  目前可知的较早一笔问题贷款,由北京中行在1997年6月贷出,当年共贷出1.6亿元人民币及1027万美元。贷款人名义是北京静安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静安公司),实则由黄俊钦操控。
  静安公司由外资身份的静安物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静安控股)和北京一家国企持有,外资持股六成,公司拥有北京市北三环东路静安中心地块。1995年前后,京城房地产景气不佳,静安地块无力动工,外方股东有意转手。
  约在1994年,实际由黄俊钦私人所有的北京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下称新恒基),挂靠在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名下,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1995年,黄俊钦等人以首创集团下属新恒基公司名义,与静安控股董事长邓南威接触,有意接盘静安控股全部股份。为维持该项目的“合资性质”,交易改由境外注册的香港捷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香港捷成)接盘。当年6月,双方签约,邓南威与另一名股东梁湖南,将静安控股100%股权转让香港捷成,作价1800余万美元。捷成为黄俊钦的私人公司。
  届时,黄俊钦及新恒基手头并无资金,仅承诺先进场施工,自找建设资金。双方约定在静安中心大厦建成后,黄俊钦以相应楼宇面积折抵股价款,届时方予办理静安控股的股权过户。
  1995年下半年,静安中心破土动工,但资金很快告急,黄俊钦等人开始寻求银行贷款。1997年,黄俊钦和于星旺等人伪造静安公司执照、董事会决议及法定代表人邓南威的签名,以静安公司名义向北京中行贷款,当年贷款五笔,总计折合人民币2亿余元。贷款安排人,正是时任北京中行行长的牛忠光。
  上述贷款主要转入香港捷成账户,后者再以投资款名义注入静安公司,另有一部分转入私人账户;直到1998年底,静安公司实际大股东邓南威、梁湖南二人方才知晓。令两位股东气愤的是,银行在此涉嫌骗贷案中,在发放贷款前必须核对借贷人的一切原始证照,“而且中行明明知道我们才是静安公司的所有者。”梁湖南对《财经》说。在他们看来,上述贷款发放绝非银行工作人员的疏忽,而是北京中行与黄俊钦等人的共谋。
  自1998年底起,这两名加拿大籍华人屡屡上告;翌年,同样在北京中行内部人员协助下,黄俊钦等人将上述几笔贷款的借贷人变更为新恒基。
  大力给予方便的银行内部人士正是当时的中行北京分行行长牛忠光。
  勾兑中行
  现年62岁的牛忠光已退休,历任北京中行信贷处处长、行长,中国银行总行董事,并曾于1999年负责筹办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牛忠光在金融界浸淫40年,人脉熟稔,颇有神通。
  黄俊钦是通过北京女商人雷瑛与牛忠光结识的。现年45岁的雷瑛在北京开有多家公司,与牛忠光过从甚密,后者对雷瑛的生意频频关照,这在北京中行内部是公开的秘密。今年国庆前夕,雷瑛与牛忠光相继被捕。
  1998年初,静安中心尚未竣工,黄俊钦等人故伎重演,再次采取篡改静安公司营业执照中法定代表人的手段,伪造“预售契约”,将在建中的静安中心首层、二层共计2237平方米的楼面,赠予雷瑛全资持有的香港中怡集团有限公司。
  随后,雷瑛以中怡集团名义,将上述两层楼面作价1.17亿元租赁给北京中行,租期50年,用作北京中行静安支行的营业场地。这一昂贵的租价,相当于每平方米5万余元,甚至高出当时楼价数倍。尽管静安中心远未竣工,但双方租期却始自1998年,北京中行分数笔将1.17亿元租金悉数付给中怡。事实上,中行静安支行迟至2003年才搬进静安中心办公。
  1999年下半年,静安中心落成,但黄俊钦迟迟不按约定向外方股东交付楼面。尽管静安公司股权因此不能交割,但黄俊钦事实上控制了这家公司,宛如主人身份主持楼宇的租售业务。
  直至2005年末,黄俊钦才向邓南威、梁湖南两位股东支付1500万美元,将静安控股股权过户至自己名下。
  另一方面,新恒基在开发静安中心时对北京中行欠下的近亿元贷款,也迟迟不曾归还。与此同时,黄俊钦兄弟利用与牛忠光等人的关系,以不同公司名义继续向这家银行贷款。在1997年-2001年间,上述贷款总额接近10亿元,其中4亿余元一直不曾还本付息。
  相比哥哥,黄光裕与北京中行另有一番渊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尚不足30岁的黄光裕结识了北京中行年轻女职员杜鹃。杜鹃约在1999年前后辞职,之后为黄光裕打理在香港的业务,长期担任上市公司国美电器(香港交易所代码:0493)执行董事。
  杜鹃在1999年前后嫁给了黄光裕,自此与丈夫共同进退。
  贷款去向
  即便在1998年牛忠光调离北京分行之后,黄光裕名下的地产项目鹏润家园,也在北京分行获得逾3亿元的按揭贷款。
  经营电器起家的黄光裕约在1996年前后涉足房地产,成立北京鹏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京城开发的第一个楼盘是鹏润家园。该项目于1997年动工,资金紧缺,黄光裕一度欲将手中十余家国美电器连锁店尽数出手,以投入鹏润家园开发,但最终无果。
  1999年,鹏润家园首期竣工发售,因户型设计偏大而销售缓慢,严重影响资金回笼投入后续开发。为此,黄光裕与北京中行内部人员谋定,以挪借来的大批身份证办理虚假个人按揭贷款,从北京中行贷出3亿余元。同时,黄将鹏润家园部分后续工程转手某合作者开发经营,由后者负责偿还虚假个人按揭。之前贷出的3亿余元现金,则由黄光裕转做他用。
  当年参与贷款者,包括时任北京分行副行长李宝光、零售业务处副处长徐维联。如今,徐维联已因卷入对北京森豪公寓的虚假房贷案,于今年7月在京受审。此案尚未宣判。
  时至2001年,同样在北京中行内部人的安排下,一家担保公司连续从北京中行获取汽车贷款。至2004年,三年间累积车贷金额高达4亿元。参与调查者称,这家担保公司事实上由黄光裕控制,“从北京中行历年对黄俊钦兄弟的贷款也可以看出,兄弟二人从来都是假借其他公司的名义从北京中行贷款。”
  与鹏润家园当年制造虚假房贷相似,以车贷名义借出的4亿元现金被迅速转移。之后不久,作为贷款主体的担保公司则被转予他人,但事后的调查表明,接盘人对担保公司4亿元车贷的或有债务毫不知情。目前,其中2亿元到期车贷已经偿还,另有2亿元尚未到期,仍然挂在北京中行贷款科目下。
  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早年创业期间向北京中行的违规贷款,和其后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虚假房贷和车贷,总计达到13亿元。这些贷款构成如今北京中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资金的最终去向至今尚未调查清楚。
  参与调查者指出,对上述13亿元资金去向的调查难度颇大。因为贷款大多以看似不相关的公司名义贷出,贷款用途大多含混,其中更有大笔的无抵押贷款。这些贷款在“鹏润系”和“新恒基系”的庞大网络中频繁调转,“光是一个鹏润,就开立了上百个账户,查账就像走迷宫。”
  初步调查显示,有部分资金被打入众多证券账户,更多的资金被转出境外。“如果不进行立案调查,而是单纯查账,可能这些贷款的主体都和黄俊钦兄弟的公司无关,最终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知情人称,“但北京中行的某些人自然心知肚明,这些贷款的真正使用人就是黄俊钦兄弟。”
  直到2004年中国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造,开始大量剥离不良贷款时,北京中行才开始落实上述问题贷款的真实债务主体。
  转移债务包
  2004年6月,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一齐参与了由央行及财政部主持的竞标,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账面资产50%的名义价格,竞得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总计2787亿元不良贷款。
  此前,在北京中行的不良资产剥离中,将黄俊钦兄弟历年来以其他公司名义贷出的部分贷款,明确至鹏润和“新恒基系”公司的名下,列为可疑类资产。这部分贷款总计4亿余元,随中国银行的整个不良资产包出售给信达,以账面资产23%计价。
  2005年,信达曾将上述4亿余元不良贷款单独打包出售。四家竞标者中,有两家公司与黄俊钦兄弟密切相关,有消息说其法定代表人均为其母亲。其中一家公司以账面资产40%的价格中标,据称中标价与标底相差无几。然而就在交易手续接近办妥之时,银监会予以否决。
  今年5月,信达再次公开招标出售北京地区不良资产包,在其中一个账面资产总计15.28亿元的资产包中,再次包含了上述4亿余元不良贷款,并在公告中直陈为“以某一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商业零售业的企业集团债权为主”。这一资产包的招标,原定的提交报价日为7月26日,但最终未果;随后再启动第二次报价,至今仍无结果。
  信达当年竞得中国银行资产包,承诺三年内处置完毕,否则将从自身资本金中抵扣。因此,包括前述4亿余元不良资产包在内的中行坏账,不可能无限期搁置,而需在2007年5月底前售出。消息人士称,这4亿余元可疑类贷款既无授信,也无明确抵押物,贷款用途不详,长年不能收回,“一般人根本不敢接,能接的人只有黄俊钦兄弟自己。”
  “一旦他们以四折价顺利购回这个资产包,就等于用一个多亿抹平了四个多亿的问题贷款,不会再被追债了。”中行信贷部门一位经理人员说。
  据闻,在眼下启动的北京中行案调查中,包括了对当初将4亿余元坏账剥离的追究。个中逻辑不难理解――既然贷款的最终债务人是黄俊钦兄弟,而后者近年来已积聚了亿万财产,为何还要久欠不还区区4亿余元贷款?北京中行为何要将其作为坏账剥离?
  同样的问题,也曾令早年静安公司的外方股东感到愤懑――静安中心大厦早在1999年下半年即已建成发售,黄俊钦及其新恒基理应回笼巨额资金,为何又要长年拖欠1000余万美元的股权款?
  “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多少钱。”参与调查者质疑道。
  “原罪”危机
  1993年黄俊钦兄弟分家时,无论是新恒基还是国美,都远未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1993年后,黄俊钦开始倾力投入房地产业,之后几年,曾在北京先后建成鹏润大厦、静安中心以及新恒基大厦;其间,时时可遇早期民营资本介入房地产开发时面临的诸多障碍,并经历着严重的资金缺血。一位曾就职国美电器高层的知情人告诉《财经》,兄弟二人在鹏润大厦建设时期发生激烈争执,一度反目。鹏润大厦系黄俊钦所建,黄光裕购买其中部分,但迟迟未向哥哥支付楼款。“他当时实在没钱,非常艰难,而黄俊钦也很缺钱。”
  约在1996年,黄光裕也开始投入房地产开发,当年启动了他平生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北京鹏润家园。自此,黄光裕的“鹏润系”开始成型,最上游是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鹏润投资),下设鹏润地产及国美电器。
  然而资金匮乏依旧,以至于黄光裕日后要以虚假个人按揭方式,从北京中行套取资金。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黄光裕专注房地产业,将国美电器交给妹夫张志铭打理。未料国美电器从此蒸蒸日上,远远超越房地产,构成黄光裕的主要资产。
  国美电器在1999年走出京城,在天津、上海、河北等地建连锁店。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国美电器2001年跻身“中国连锁百强”第六名,当年底在全国拥有84家门店,销售收入逾60亿元。
  在外界眼里,黄光裕兄弟的黄金时代正是始自2001年前后。这段时间,京城房地产方兴未艾,兄弟二人都不断购置地块。
  与此同时,黄光裕所有的国美电器迎来了国内电器零售业的最好时光,“2002年到2004年间,是国美电器最赚钱的时候。”国美电器一位高层回忆说。
  但最赚钱的时候或许正是最缺钱的时候,尽管早年的鹏润大厦、新恒基大厦、静安中心以及鹏润家园都已建成发售,但新的扩张――无论是房地产业的扩张,还是国美电器自身的扩张,都需要更多的资金。
  “我们发现,黄俊钦兄弟从北京中行贷出的10多亿元资金,绝大多数已陆续通过建成的房地产项目回笼,但他们还是长期不还。”参与调查者指出,“这些资金大量转出境外,很可能被用于炒股和炒期货,或用作其他投资。”
  2000年前后,处于最有钱也是最缺钱时期的黄光裕开始筹划境外上市。“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融资,同时可以操作二级市场。因为投入房地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民营企业其实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一位国美高层说。
  黄俊钦兄弟早年勾结牛忠光等人牟取银行贷款,或为中国部分民营企业家的一种“原罪”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金融秩序远未建立健全、同时民营企业发展路径也远未规范明确之时,这种模式印着时代的印记。
  如今,历史的一页已然翻过,早年的银企勾结模式在新时代也越来越难以复制和延续,被公认既聪明又富魄力的黄光裕开始转而谋求境外融资。他在2000年末最终锁定买壳上市,“壳”目标是香港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香港交易所代码:0493)。
  这之后发生的故事广为外界乐道――借壳上市最终成为黄光裕个人财富的放大器。2001年之后的黄光裕,正以中国乃至世界级富豪的姿态冉冉上升;他那位绝少出现在公众视线里的哥哥,也在悄然扩张着自己的资产。
  时至今日,尚难确认公安部正在展开的立案调查会否最终触及黄光裕,也难以判断早年创业期的违规或违法贷款究竟是何情节,留下了多大的债务亏空,最终会给“新恒基系”和“鹏润系”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黄俊钦兄弟都面临紧要关头。
  没有人知道,二人近年来急遽膨胀的“财富王国”是否真的足够强大,足以应对正在发生的“原罪”危机。(网易博客 作者:saintsun )
下一页:另眼看待“黄光裕事件”
另眼看待“黄光裕事件”
  另眼看待“黄光裕事件”很吃惊,不意外。这是今天得到关于黄光裕被捕的确实消息后的第一感受。吃惊在于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对黄光裕立案调查,而不意外在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的创业背景并不是都那么“清白”。所谓清白不清白也是依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的社会环境来看的。所以,关于黄光裕的问题,个人看还是制度的问题。
  作为中国今年富豪排行榜的首富,黄光裕的人生历程是我们前一段时间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从当初的国美服装店再到誉满中华的国美电器,黄光裕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黄光裕这已经是第二次被立案调查了,第一次据说是因为创业早期的一批总额13亿元的违法违规贷款所致。谈到这里,就不免想谈一下中国企业家创业初期的资金筹集困难性的问题。在早年中国VC和PE基本没有,整体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而且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国有银行是不会把贷款给风险非常高的创业行动的,它们只会把钱贷给风险小、由国家担保、不必承担丢乌纱帽风险的大型国有企业。所以,中国民营企业家一开始只能靠FFF(FundofFriendsandFamily),通过自己缓慢的经营来积累资本。企业要做大需要大量资金怎么办?如实汇报情况贷款的话,银行不借;而地下资金的利息又非常高,朋友也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下,还是只能靠银行,进而也职能弄虚作假以求得到贷款了。所以,从这个方面讲,中国大多民营企业家的黑色背景都是当时的制度造就的。
  至于这次的立案调查,据传是涉嫌违规资本操作,这点比较可信,但估计还会有比较深层次的关系问题。以前就经常与人讲,中国真正扎根于实业,不去搞资本市场,不去搞虚拟经济的企业家,基本上是不会出什么经济问题的。但是,这些实业企业家要登上中国富豪前十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资本市场是一个快速暴富的场所,也是隐藏最深的陷阱。一些企业家们,搞了半辈子实业,突然发现资本市场来钱可以这么快,于是可能走上了不归路。在这条不归路上,站的越高,诱惑越多,同时陷阱也越深。同时,我们在这里再一次对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层提出强烈的质问,为什么没有有效的阻止非常明显的、手法并不高明的市场操纵行为?为什么许多企业家会去选择铤而走险?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有漏洞可钻,而且风险同时也不高?中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是不是有效的?是不是能够让实业家们有贼心而没有贼胆去做违规事情?我们曾经天真的以为国外的企业家们在资本市场比较守法,不贪婪,不去违规。后来才发现正是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严格程度之高让这些人望而退却!所以,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很值得我们去推敲。关于黄氏控制的企业在短期创造出30多个涨停的记录的事件,追问一下,当时监管层就没有发现问题?!
  就本次事件来说,枪打出头鸟也是有一定意味的。刚刚上了富豪榜,风光无限好的黄光裕就是一只出头鸟。黄光裕作为横行上层社会数十载的风云人物,黄氏家族肯定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关系网,包括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而黄光裕此次被捕调查,也肯定是因为涉及到了比较重大的事情,而且是触及了某些相关人士的根本利益!所以,此次事件的后事仍暂时不可预计,这很可能是两大利益体的较量。
  曾经听人讲,中国民营企业家有时吃了亏赔了钱也不敢去高别人,怕的就是政府追查这些民企的原罪。此次事件也颇有这样的意味,这可能是由资本市场追查回来的原罪。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从制度层面来预防、规范经济领域内的问题,以求经济领域内的交易成本达到最小。
  金融市场及其监管制度的改革推进,势在必行!(IT世界网)
下一页:黄光裕发家史
黄光裕发家史
  如果要问,“近几年,家电市场内谁最会折腾”,估计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会是国美电器。短短几年间,国美就通过直接或第三方的形式进行了多次收并购案,涉及的资金更是逾百亿元。
  近日,国美又被爆假手第三方山东龙脊岛建设有限公司斥资5亿元,收购了三联商社。
  如此一来,据不完全统计,加上在此之前国美曾收购的哈尔滨黑天鹅、常州金太阳等区域性品牌,以及上海的永乐、北京的大中等,国美系目前收购的家电连锁企业已超过10家。
  神秘的第一桶金
  2004年,黄光裕35岁,这一年,黄光裕的国美家电连锁平均每天的销售额是6000万元,并且拥有了数家近万平方米的单店。用了17年时间,黄光裕成为了中国新贵,他的财产在“胡润百富榜”上是105亿元,位列中国第一;《福布斯》的数据则是13亿美元,在荣智健之后,位列中国第二。
  黄光裕是潮汕人。《周府》记载:“潮民力稼穑,收果木、蔗糖及鱼盐之利,经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门。”人杰地灵的潮汕久有经商的传统,出过不少巨贾名商,最有名的莫过于李嘉诚。
  1985年,黄俊钦高中毕业,而黄光裕则还没有读完初中,和许多潮汕人一样,他们决定出去闯一闯。
  黄光裕和哥哥带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
  最初和同时代的大量广州、福建商人一样,他们从事贸易――在内蒙古寻找商机,然后通过潮汕、深圳、广州的厂商关系,贩卖当时的一些短缺物资。
  到现在,黄光裕的第一桶金依旧是个谜。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在1985年左右,他和他的哥哥正是通过上述这类生意获得了第一笔创业资金。
  黄光裕并没有在内蒙古待很久,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认为内蒙古的市场太小,他想找一个更大的城市。他问自己的哥哥,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告诉他是北京,黄光裕就决定到北京看看。
  低价:黄光裕的连锁之道
  这个主要做推销的年头也成为黄光裕发迹前的最后一个年头,但黄光裕走上国美之路却又和这一年的推销密不可分。1986年,黄光裕从广州进了一批服装。后来黄光裕承认,自己的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选的衣服根本没有人喜欢。
  在《105亿传奇》里,黄光裕说:“我心太粗,布料、季节性等问题让我头疼,我干不了。而电器,大家都要用,风险也不大,作为当时的几大件,电器比较昂贵,也不会很快被淘汰,比较定型,我做起来比较合适。”
  没出两个月,黄光裕和黄俊钦就放弃了服装销售,把服装店完全改成了电器店,但电器从何而来?过去积累的客户关系,为黄氏兄弟这一时期争取到家电产品货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们还专门派人去广州番禺等地直接进货。另外,面对走私的质疑,黄光裕则说自己当时出售的很多国外家电主要来自北京最大的收购站――在那里有大量出国人员从国外带回来的家电产品。
  1987年和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买家电的唯一去处就是大商场,而作为国有企业,大商场的家电定价普遍比较高,这也造成了整个行业缺乏竞争力。如何把消费者从大商场吸引到自己的小店里来呢?黄光裕想到的就是价格,他分析说,当时国有商场的家电价格过高,所以一旦一个电视机的价格相差一两千元的话,就完全能够把顾客吸引过来。
  十多年始终不变的低价策略让国美和黄光裕无往不胜。
  国美的低价拓展模式在2001年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在2001年5月之前,国美在全国仅仅拥有13家连锁店,而此后,国美的扩张迅速升级,到2003年,国美直营门店数量突破100家,国美在香港的第一家门店――旺角商城也成功开业。
  以低价开路的国美在黄光裕近乎狂热的引导下,创造了家电零售业的连锁奇迹。(人民网-市场报 搜狐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家电生意好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