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经济清理议事协调机构构的变化及原因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原因如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现实世界的一个依据,从美国称霸世界经济的单极世界走向多极,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质的改变.
战后初期美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经济领域,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了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与美国当时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分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对比态势是:德、意、日三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十分虚弱.只有美国利用战争扩展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美国正是凭借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突出的优势地位,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同样,正是由于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另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抗衡的力量,所以美国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其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梦想.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领域力量对比的这种态势,决定了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并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特点.
同样,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转向多极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多种经济力量的迅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是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地位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对削弱.随着西欧、日本的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步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多种力量的发展还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成长壮大,正是由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决定的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促使世界经济格局从单个国家拥有经济霸权的时代转向多极,西欧、日本、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打乱了旧的国际贸易价格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因此受到冲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剧烈反抗使那些实力迅速增长但国内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经济安全利益出发,挑战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美日欧之间在贸易、金融、投资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的经济动荡和调整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走向多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 投稿:卢涓涔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信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
2 0 1 3 年第1 5 期 ( 总 第 2 5 8 期 ) 南 ( C u m u l a t i v N e t O y N . 1 O 5 . 2 0 1 3 2 5 8) .水电站运维一体化模 式下的现场工作计划安排研究 郑 立 宇 ( 四…
第二章《恒定电流》 第八节《多用电表的原理》20号选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教科书通过例题的方式来讲解欧姆表的原理,并没有把欧姆表作为知识点来处理,而是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入手,旨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信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2、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
3、区域集团化: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
4、跨国公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公司企业,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5、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也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二、辨析题:
A、区域经济集团化同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两种截然对立的趋势
答:错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快速发展是经济活动高度国际化,对国际经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与实现这一要求所遏制的日益严重的障碍,这两者之间尖锐对立所促成的,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与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相互作用的产物。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问答题:
A、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答:世界经济格局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和两大经济体系的对到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具体体现在:
1、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战略安排扶植西欧和日本等盟国;
4、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5、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
与此同时,二战后建立的一系列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开始了国民经济恢复的进程。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以其独特的经济活动方式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殊死的较量。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两大经济体系并存对抗的局面转向多极化
1、美国日趋衰落,收支状况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恶化。具体表现在:
(1)“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频频爆发;
(3)发展速度落后于西欧和日本,国际地位下降。
2、6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中心,从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加剧了西方国家之间为争夺销售市场、投资场所、科技领先等内容的经济竞争和摩擦。
3、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苏联经济实力继续增强。
4、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三)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出现了新的动向,区域经济组织加速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已对当今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助于市场的迅速扩大,
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区域经济集团化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换效应,将会促进区内国际贸易和区外的国际贸易;
3、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
4、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
5、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B、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世界总体和平这一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新科技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生产力发展的回旋余地,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优越性,从而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在世界的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贸易国际化的发展对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了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战后,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构、合作机构大量涌现,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一直是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C、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
1、国际分工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2、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日趋完善;
3、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
4、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5、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6、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积极作用:
1、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2、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
3、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4、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新的机遇。
(二)消极作用
1、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2、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
4、对世界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垄断地位。
此后美国的垄断地位逐渐下降以至动摇,日本则迅速崛起,西德的经济力量也迅速增加。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走在日本、欧洲前面,生产率增长较快,国际竞争力加强,夺回了一度失去的一些市场,美日欧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正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新的变化,加上苏联解体后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战略地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关系跃居为全球战略地位,经济因素在国家与民族利益中的地位上升,从而使主要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摩擦不断增加。虽然,欧盟和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力量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日本和欧盟对美国不再惟命是从。而美国也对日、欧国家采取更强硬措施,以促使对方打开市场大门。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加剧,地区间差距加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相当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东亚地区和拉美地区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然而,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的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很不乐观,人均收入非但未增加,反而下降。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的来看,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本来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绝对数量和质量看,南北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南方的贫困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
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问题已成为发达国家和经济增长强劲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新焦点。随着冷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南北经济竞争已突出地表现出来,双方争夺市场的斗争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南北经济矛盾的重要内容。
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的有利战略地位逐渐丧失,南北经济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
2、雅尔塔体制:主要是指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维护战后和平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秘密达成的、主要是维护美苏两大国利益的谅解和协议规定的原则与机制和总称。它主要表现为战后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确立了大国控制世界,实际上也主要是由美苏两个大国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这事实上等于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做出了安排,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3、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二、辨析题:
A、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变为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B、近年来大国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是新形势下的一种结盟关系。
C、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得到了新发展,联合国不再起作用。
三、问答题:
A、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一)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故称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2、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传统的欧洲强国退居二线;霸权地位和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新崛起的强国手中,并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1)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①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扩张,1947年3月,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公开宣称苏联是“极权国家”,是美国的敌人;世界已经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和援助自由世界国家“复兴”的使命;美国要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后来人们把杜鲁门的这一思想和政策主张称作杜鲁门主义,并把它作为美国正式开始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主要标志。
②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计划(亦称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稳定了政局,推动了西欧各国的联合,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为西方内部建立稳固的政治军事同盟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继马歇尔计划之后,1949年3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
挪威、葡萄牙、意大利和冰岛12个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军事战略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正式形成。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从1947年夏天开始,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与美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阵营。日,苏联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与北约相对抗,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全面建成。
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着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确立。它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全球争夺划分了势力范围,确定了实力基础,并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二)两极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具体的事件有:苏南矛盾、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以及中苏分歧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2、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美国霸权地位衰落、西欧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美之间矛盾突出。
3、第三世界的崛起。具体的事件有: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三)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
苏联解体不仅结束了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而且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政治格局的彻底结束,世界进入重新确立政治新格局的过渡时期。
B、冷战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为什么突出表现在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答: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形势表明,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过渡期并没有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其基本依据是:
第一,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竞争激烈,世界上很难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必然决定世界政治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表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决定世界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带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已经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直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全球化时代世界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或有效地解决。在国际事务中国际合作趋势的加强客观上有利于更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和展现实力地位,有利于推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三,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极格局。
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力量间的相互制衡,有利于遏制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图谋,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的和平与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倡导多极格局的建立,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四,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大国关系进行着深刻调整,这一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进行的,反过来又会加速多极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大国关系伙伴化已成为历史进步的表现,同冷战时期相比,大国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多种战略力量交叉互动,强调各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协调矛盾、发展合作,将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美国讲求主导世界的外交政策产生制衡作用。
第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的世界必然要求适合多样性文明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运行规则和管理机制,从而使各民族国家的利益得到尊重和体现。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将更能够包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国家共处共存,这与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相适应的。
C、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一)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因大国关系调整而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也因大国关系调整而加速走向多极化。大国关系的调整是多极化的产物,又反过来促进多极化的发展,这种大国关系的调整将形成未来多极格局的框架,这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是:
1、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
2、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3、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4、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
但是联合国在机制、结构、运作、管理、功能、作用和使命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
1、近年来,某些大国无视联合国的存在,逆我者弃之,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
2、联合国现有的体制落后于形势需要;
3、联合国的维和行动面临新课题;
4、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求联合国进行改革;
5、联合国的财政危机日趋严重;
6、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
不过,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1、联合国在解决环境保护、消除贫困、保护人权、打击国际犯罪、反对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方面的作用增强了;
2、联合国在协调全球不同行为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共同规则、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采取一致行动等方面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联合国维和行动空前活跃,至今维和行动已多达50多次,联合国进入了“第二代维和行动”时期。
(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传统安全威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安全威胁重新抬头。最显地表现在:
1、霸权主义有新的表现。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以控制、支配或统治其他国家和地区直至全世界的政策和行为。它是对外推行侵略和扩张政策的别名。霸权主义新表现在:
(1)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到处侵略、颠覆别国;
(2)新干涉主义盛行。
2、某些国家大幅度增加军费,积极扩大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从而导致了大国之间出现了高科技军备竞赛的局面,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
3、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地区冲突和地区危机增多。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 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就目前来说,恐怖主义问题尤为突出。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和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目标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刑事犯罪的暴力破坏活动。
(四)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名词解释:
1、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以控制、支配或统治其他国家和地区直至全世界的政策和行为。它是对外推行侵略和扩张政策的别名。
2、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以世界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机制的总和。
二、辨析题:
A、发展问题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与发达国家无关。
B、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三、问答题:
A、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答:(一)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的和平问题,首先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大战和核
战争的爆发;其次,还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
和平问题面临新的威胁:
1、核战争和核军备竞赛仍对世界和平构成巨大的威胁
2、局部战争危害严重
3、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十分突出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
1、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最终消灭战争隐患;
3、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1、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加剧,地区间差距加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总的来看,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本来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绝对数量和质量看,南北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南方的贫困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2)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3)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的有利战略地位逐渐丧失,南北经济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2、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再发展问题,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发展状态,直接制约着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的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也是发达国家实现再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前提的。
3、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如粮食、人口、能源、环境等。
B、简述不同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答:(一)美国主张建立它主导的以美国模式为样板的国际新秩序。美国关于新秩序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
2、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调整联盟战略,利用联盟关系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4、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体系,消除危及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有效借助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国的影响力。
(二)西欧、日本等国主张建立美日欧共同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1、日本政府认为:第一,今后是国际秩序大调整时期,旧秩序下的美国霸权体制已开始瓦解;第二,日本应当作为支撑国际秩序的一极发挥作用和承担责任,要为建立冷战后国际新秩序发挥创造性作用。
2、西欧主要国家在建立新秩序方面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是各国都主张建立一个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美欧日三极主导下的国际新秩序,反对一国领导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担领导责任。并且强调,欧洲不仅在世界经济领域中要发挥力量中心的作用,而且将成为世界政治领域的中心。西欧主要国家同时主张发挥联合国在建立新秩序中的作用。
(三)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党的十六大报告针对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化了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认识,第一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四个方面全面而完整地提出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观点和立场,阐明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报告指出: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指导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名词解释(答案见问答题C):
1、尼克松主义
2、新遏制战略
3、超越遏制战略
二、辨析题:
A、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
B、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壮大,追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成为自然而然的诉求。
答:从国际环境看,美国等西方大国支持日本结束经济中心主义和小国主义;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和新保守主义兴起是它成为政治大国的基础。
三、问答题:
A、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1、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当代资本主义仍有活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科技在发展战略中占有特殊地位,并且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科技生产一体化,科技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在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首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及协调的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西方国家相互投资、互为市场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度加大,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加强。
4、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刺激”和竞争的推动。为了减少和抵制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与之竞争,西方不得不调整政策,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5、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和这些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发达国家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
6、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和不平等贸易,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连西方国家自己也认为,战后的经济繁荣是以廉价能源和原料供应为前提的。
B、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答:(一)资本主义民主制的主要原则
1、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
2、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原则
3、代议制原则
4、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
5、法制原则
(二)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基本制度 1、议会制度 2、选举制度 3、政党制度 4、行政制度 5、司法制度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在战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资产阶级民主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在调节干预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方面的职能有所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由于各种具体制度的掩饰和安排更隐蔽了。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其资产阶级性质没有改变。
1、它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化。
2、金钱是这一制度存在和运转的基础。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是由政党所操纵的。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就其包含的丰富的管理技术来看是有效的,就人类文明所追求的权利平等目标所取得的进展程度来看达到了历史上的较高水平;但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其突出表现是政治与金钱之间存在深厚的亲缘关系,这使它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任何一种政治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总是体现了该体制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总是与国家政权的性质相一致的,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也不例外,它本质上无疑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工具。
C、如何认识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答: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把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作为自己的目标,在“遏制”苏联的同时,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全球战略的扩张阶段
1、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杜鲁门上台后,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冷战、遏制战略。其基本内容是:
(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2)对西欧和日本:通过马歇尔计划进行扶植和援助,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对盟国进行控制;
(3)对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支持亲美独裁政权;
(4)在军事上,实行一系列的“共同安全计划”。
2、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在坚持冷战、遏制战略的同时,调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其基本内容是:
(1)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解放”政策,即提出与实施“和平演变”政策;
(2)在亚非拉地区加紧全面扩张和渗透,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3)在军事上,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的“和平战略”。肯尼迪上台后,继续奉行冷战、遏制战略,其特色是提出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实质是通过运用和平与战争的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具体说来:
(1)同苏联既对抗又合作;
(2)在亚非拉地区,施以“恩威并用”的政策;
(3)在军事上,保持打赢“两个半战争”的能力和水平。
(二)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阶段
1、尼克松主义。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总统提出了一套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其内容涉及很多方面:
(1)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政策上协调一致,经济上相互让步,军事上共同分担责任;
(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
(3)借助中国抗衡苏联,积极打开了对华关系的大门;
(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5)军事上,准备打赢“一个半战争”。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就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内外压力;通过缓和与苏的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以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护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冷战与遏制战略色彩仍浓,和平演变的内容增加。
2、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卡特在执政的前期仍奉行尼克松主义,后期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把加强美国的思想意识对世界的影响,改善美国的战略地位,恢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作为对外战略的出发点。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三边主义”,加强美、日、欧三边合作;
(2)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
(3)进一步同苏联、东欧实行全面的、真正的缓和;
(4)谋求同中国建立对抗苏联的合作关系;
(5)提出“人权外交”。
(三)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
1、里根的“新遏制战略”。针对20世纪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和美国国内经济困难的状况,里根政府放弃了缓和与均势战略,提出并实施了“新遏制战略”。主要内容是:
(1)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军备战;
(2)对苏放弃缓和保持进攻性的强硬政策;
(3)与苏联加紧在第三世界争夺;
(4)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加强与盟国的政治协商;
(5)借助中国,抗衡苏联;
(6)全方位推进和平演变战略和政策;
(7)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加快研制实施。
“新遏制战略”实质仍是冷战、遏制,但把“封堵”扩展为“有限推回”,提升了和平演变战略的地位与运用。
2、布什“超越遏制战略”。乔治o布什就任总统后,美国政府对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1)利用各种手段对苏联进行演变;
(2)提出“新大西洋主义”,在重塑欧洲格局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3)维持中美关系基本框架,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
(4)对第三世界,加强防范地区危机对美国利益的损害;
(5)提出要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
(6)在军事上,继续推进“星球大战计划”。
(四)20年代90年代初至今,美国全球战略的扩展和单边主义阶段
1、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中的世界冲突四起,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经过几年的酝酿修改,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外交政策的三项指导原则,即维护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推进民主,并制定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主要内容有:
(1)坚持美国的领导地位;
(2)维护大国关系;
(3)促进国际经济、安全合作;
(4)在世界范围推进“民主”、“人权”;
(5)在军事上停止“星球大战计划”,实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和地区导弹防御计划;
(6)加紧北约东扩。
2、乔治·W·布什的全球战略
乔治·W·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美国所作的这些调整,正在并将进一步对世界政治和国际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主要内容有:
(1)更加重视本土安全,成立国土安全部;
(2)推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
(3)借反恐之机,谋求全球霸业;
(4)改变了核战略思想,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门槛;
(5)促进经济全球化,推进美国价值观念。
布什政府全球战略的特点:
(1)单边主义;
(2)追求美国的绝对军事安全;
(3)美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时更加倾向使用武力。
D、80年代以来,西欧外交主动性加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80年代以来,西欧外交主动性加强表现在:
1、积极“东扩”,接纳广大中东欧国家。
2、推进南下战略。
3、实施“新亚洲战略”。
4、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维护西方整体利益,讲求建立欧、美、日共同主宰的国际新秩序。
5、充分重视同俄罗斯发展关系,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
6、非常重视发展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关系。
7、重视冷战后联合国在世界上的作用。
E、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采取的措施有:
1、谋求建立“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2、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协调与欧洲的关系;
3、立足亚太地区,逐步确立抗衡美欧的地盘;
4、从世界局势和自身外交战略的角度处理日中关系;
5、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扩大外交的“回旋余地”;
6、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
7、增强军事力量,向军事大国迈进。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名词解释:
1、第三世界:泛指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后争得民族独立,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国家。
2、万隆会议:
3、不结盟运动:
4、七十七国集团:
(2、3、4答案见问答题A)
二、辨析题:
A、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南北差距不断缩小;
B、当今世界动荡的根源主要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三、问答题:
A、第三世界是怎样形成发展的,其兴起有何意义?
答:第三世界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这三个里程碑。
(一)万隆会议
1、—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参加会议的共有29个亚非国家。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民族独立国家自己召开、讨论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切身利益的大规模国际会议。
2、万隆会议的召开,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地区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这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二)不结盟运动
1、1961年9月,25个中小国家首脑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2、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意义:
(1)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2)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3)揭露和打击了霸权主义;
(4)推动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三)“七十七国集团”
1、在1964年召开的首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决定在每次贸发会议之前,七十七国集团都要开会协调立场、研究对策,以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从而首次在联合国系统内部形成了以维护发展中国家自身权益为目的的国家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因此得名。
2、“七十七国集团”建立的意义:
(1)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2)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3)推动了南北对话,缓和与改善了南北关系。
(四)第三世界兴起对战后世界的重大影响
1、促进了世界历史的进步与世界格局的转换;
2、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3、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变化;
4、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对国际秩序的破旧立新做出了独特贡献。
B、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的成就有:
1、民族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2、畸形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3、经济自主性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C、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
答:1、发展民族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不安的唯一途径。2、发展民族经济是巩固政治独立的保证。
D、发展中国家政治文明取得了哪些进步?
答: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国体、政体的多样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表现。它有差异大、欠发展、矛盾多、冲突多的弱点的一面,但不能由此而否定其占主流地位的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从整体上看,
1、它们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主权独立的国家;
2、它们在不断探索着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3、政治参与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集权体制逐步向民主体制发展;
4、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正确的民族政策,正在化解种族、部族、民族矛盾,和平稳定的发展
环境正在形成;
5、大多数国家政局稳定,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发展创造了较好的重要条件。
以上这些均是进步、文明、活力的突出体现,是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辨析题:
A、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误会;
答:苏东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苏东国的社会主义曾经取得辉煌成就;苏东国家发生演变完全是自身的实践造成的,与社会主义制度无关。
B、前苏联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
二、问答题:
A、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是什么?
答:(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使苏共一步一步误入歧途:
(1)1988年6月苏共19次代表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改革方向开始转变。
①改革的重点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
②改革的矛头指向政治体制的核心——党的领导,并提出第一步措施是取消党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直接领导和组织领导;
③改革的目标从原来的“完善社会主义”转变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和3月中央全会做出了以下关系苏联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定。 ①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
②把政权转交给苏维埃;
③准备实行多党制,建议实行总统制。
(3)1990年7月苏共召开28大,使民主社会主义成为完整的体系。
①在政治上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②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实行自由市场经济;
③在意识形态上实行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即摧毁社会主义。
2、深层次原因:
(1)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乃至停滞倒退,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乃至下降,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权根基;
(2)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3)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崇尚西方制度,实施“西化”,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
(4)西方敌对势力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加速了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
(二)其留下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同时又必须始终注意牢牢地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
4、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
5、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这一图谋进行坚决而有效的斗争。
B、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答:(一)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曲折前进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人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同样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曲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还处于力量对比的新弱旧强的状况,这种状况是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改变的。在新弱旧强的力量对比状况下,社会主义出现失败、发生曲折是难以避免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缺少足够的经验,由没有经验到有一定经验、
再到有较多经验,也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探索过程才能实现。在探索过程中,出现反复、发生失误同样是难以避免的。
3、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固然不是好事,尤其是在分别搞了40余年和70余年社会主义的东欧国家和苏联发生严重挫折更不是好事。然而,辩证法告诉我们,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因为东欧和苏联的剧变,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它们走过的弯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某些借鉴。我们看到,东欧和苏联发生剧变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及时地总结了其经验教训,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继续坚持和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失败,社会主义的前途光明
1、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的、暂时的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在新条件下继续发展;
2、苏东剧变从本质上讲,它是前苏联领导集团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是严重阻碍苏联社会发展的苏联模式的破产,是肆意扭曲和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恶果;
3、与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总是波浪式地迂回前进的,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三)确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高经济实力;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和依靠自己的力量;
3、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4、坚持改革,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冷战后东欧国家与独联体成员国的经济与政治
一、名词解释:
1、独联体:独联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实体,而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独联体不设中央政权机构,只有协调机制,对各成员国没有约束力,各国都是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
2、休克疗法(答案见问答题A)
3、双头鹰外交(答案见问答题C)
二、辨析题:
A、独联体究其实质来说,仍是国家。
三、问答题:
A、如何理解俄罗斯的经济转型?
答:由于多年政局动荡、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原有经济联系的突然中断,独立后的俄罗斯面临十分困难的经济转型任务。
(一)“休克疗法”与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轨
1、采取“休克疗法”的主要措施:
(1)实行严厉的财政信贷和货币紧缩政策;
(2)通过价格、贸易自由化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
(3)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造。
2、“休克疗法”的后果
(1)“休克疗法”在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双重体制并存所产生的摩擦;
(2)“休克疗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3、“休克疗法”的教训
(1)在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
(2)在经济改革的理论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和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1、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1)放慢私有化速度;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3)加强社会保障;
(4)调整对外经贸政策。
2、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1)向居民提供生活保障;
(2)实现金融和财政稳定;
(3)促进生产发展;
(4)改变私有化政策;
(5)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新世纪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普京的经济改革
1、普京的经济政策
(1)要实现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的有机结合;
(2)提升国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3)循序渐进地实现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4)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
答: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国家新体制包括:总统制、两院制、联邦制、多党制。
1、总统制: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2、两院制:联邦议会是俄罗斯的代表机构和立法机关,它由上院联邦委员会和下院国家杜马组成。
3、联邦制:联邦制的三大原则是:统一原则、平等原则和自治原则。
4、多党制: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C、如何理解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答:俄罗斯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1、俄罗斯独立初期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调整原因:国际地位下降,西方强国不予理睬,国内民族主义的压力
2、1992年下半年提出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双头鹰”外交政策
调整原因:一边倒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西方仍然继续对俄罗斯进行防范、削弱和限制。 3、1993年后,确立了以“维护民族利益和重新恢复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战略
调整原因:俄罗斯政治大国的地位开始复苏,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调整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特点:
一是对西方态度趋于强硬,抗争多于妥协;
二是加大东方外交力度,平衡西方外交;
三是重视“近邻外交”,强化盟主地位;
四是全面开展第三世界外交,扩大俄罗斯的影响。
4、从1996年开始,俄罗斯再次调整外交政策,进一步强调重振大国地位
调整原因:经济复兴,政治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对大国地位提出更高的要求。
调整后的特点:进一步表现出独立性、全方位性和大国关系等距离性等特点。
D、为什么剧变后东欧国家都纷纷地倒向西方?
答:剧变后东欧国家都纷纷地倒向西方是:
1、这是冷战后复杂的国际形势造成的;
2、剧变后的东欧国家不满于苏联模式,这是苏联模式缺乏活力的结果;
3、倒向西方可以获得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4、吸收东欧国家也是欧盟和北约的利益所在。
E、为什么独联体内部存在合作与分离两种不同的趋势?
答:独联体建立以来,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得以推进,其原因主要在于:
1、独联体各成员国经济上各有长短,互相依赖;
2、独联体体各成员国存在着相近的战略利益;
3、独联体12个成员国民族杂居程度高。
不过,独联体的一体化进展并不顺利:
1、各成员国都有戒备心理;
2、俄经济上援助乏力;
3、西方的离间;
4、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独联体内部存在合作与分离两种不同的趋势。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辨析题:
A、中国要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标准来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问答题:
A、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哪些调整?
答:(一)建国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一切外交关系,对旧中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逐一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或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后,再按新的原则与之建立平等关系。
3、“一边倒”就是倒向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一边,反对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和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二)50—60年代反对苏美的霸权主义,着重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世界崛起;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发展;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为这适应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国外交由“一边倒”调整为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即“两个拳头打人”和积极支持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站在第三世界一边的方针。
(三)70年代,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威胁
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并揭开了大批西方国家同我国建交的序幕。1978年12月,中美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从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
3、与此同时,我国加强了同东欧国家的友好关系。
(四)80年代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对外关系走上新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为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
1、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
2、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3、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画线,完全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4、纠正了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制订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五)90年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确立全方位外交新格局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西方对华制裁逐渐被打破,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确立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
1、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
2、构筑了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3、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取得新突破,外交立足点进一步巩固;
4、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5、坚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反对干涉内政,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B、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一)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
近百年来,中国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饱受内战灾难,深知和平的珍贵和来之不易。这样的经历使中国人民不愿意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富裕的生活,从而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宗旨和目标。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根源。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中国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胜利最宝贵的基本经验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赋予了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
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始终坚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并不意味中国不需要国际力量的支持与合作,搞闭关自守。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别国的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同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相互关系的准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被证明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事实证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好坏不决定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否相同,不决定于对待他国态度的亲疏、好恶,而是决定于是否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苦难历程,独立后又都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外来干涉和发展本国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现实任务。中国的根本利益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中国一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
中国一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
中国在同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中,特别是同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从不以大国自居,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他们独立自主决定的内外政策。
C、怎样评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答: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中国国际地位下降论、中国必然发生质变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无足轻重论、中国崩溃论。但是我们应该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一)科学估量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打乱了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大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信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为正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信心和决心;率先打破了雅尔塔体制,打击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二)客观评价中国的综合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1)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第6位。
(2)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由27上升到第5位。
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3、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4、国防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国防力量不断增强。
5、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
(三)中国是当代世界的重要力量
1、在美苏争霸的两格局中,中国是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平衡力量。
2、中国是推动世界多极格局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多极世界格局的一极。
3、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中国是当代世界的重要力量,还反映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处于独特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
(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世界上极具特
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2)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占世界1/4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世界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明:1、问答题除非考论述题,否则掌握黑体字部分即可,同时也要注意从一道问答题中取一点来考其它题型的可能性;2、由于时间关系只在每章中列举了几道辨析题的题目;3、以上所有内容仅供参考,答案不是唯一,可相互探讨,希望能灵活运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信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信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信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委清理议事协调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