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增加值与gdp的关系如何影响GDP

除了加班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加班|行业|工作时间_新浪新闻
  原标题:除了加班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王钟的来源:中国青年报(日02版)
  哪个行业呈现加速度的发展,哪个行业就可能存在普遍性的加班情况;哪个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发展,哪个社会就可能出现加班文化。
  当下的中国正是一个加班大国,加班文化成了正确的职场“意识形态”。从深圳富士康工厂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到北京国贸三期高级写字楼里的金领,他们领着不同水平的薪资,体验着不同的工作环境,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加班。加班让社会快跑前进,我们无从计算有多少GDP产生于8小时之外的加班时间,但毫无疑问这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没有加班,或许写字楼底层就不会新开那么多家便利店,而餐饮外卖平台的生意也不会那么红火。
  情绪化地评价加班的好与坏,身处其中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有的加班者感慨自己犹如职场的“行尸走肉”,加班不仅令人生厌,更让人麻木;但是,也有员工主动、积极地加班,认为不加班就是后进的表现,只有加班才能获得职业的充实感。当然,无论你喜欢与否,加班这个透支身体的游戏并不由你制定规则,多数人身不由己,“陪领导加班”更是职场生态中常见的现象。
  不容忽视的大背景是,在高速积累资源的社会经济中,加班成为一种与时代同步前进的标志,而不加班似乎与时代产生了某种疏离。哪个公司经常加班,通常意味着这个公司欣欣向荣,至少是业务量超过了其日常承载能力;而哪个公司很少加班,很可能因为这个公司的业务没有跨越式发展,甚至离垮掉不远了。这让人形成一种印象,那就是一些行业的发展,基于劳动要素的简单积累,而非其他。
  然而,具体到个例,加班可能是迫于无奈。可能有人要问,既然一个员工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工作量,那么多招收一个员工不就解决问题了?资本对劳动力成本的控制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同样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要素的积累并非总是1+1=2,而经常是1+1<2。同一件工作,交给两个人完成,所牵涉到的分工、组合的成本,远高于一个人用更多时间完成所需要的成本。尤其在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行业中,具体工作的可替代性更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富士康在受到社会批评后,能通过多招工人缩短个体工作时间;而金融、建筑设计、医疗等行业更难解决加班问题。
  很多时候,加班不是因为工作时间必须延长,而是由于8小时内劳动者没能完成应当完成的工作,不得不“自我加班”。美国的一项人力资源研究称,办公室工作者每个工作日的实际工作时间只有90分钟,剩余时间都被浪费到各种分心事务上,比如阅读新闻、同事聊天、吃零食、喝咖啡、处理无关邮件、玩游戏、做白日梦等。且不论这项研究是否在每个行业成立,但研究结果所列举的这些非工作状态的行为,的确占据了工作时间的相当比例——就当下而言,可能刷微信朋友圈,花费了一些职场人士相当多的工作时间。
  如果没有加班,职场生态会不会更好呢?未必。比如,在实施计件工资的行业,职员可能更期待加班。在经济危机影响下,一些制造业工厂遭受冲击,订单数量下滑,生产能力相对冗余,员工也不再被要求加班了。这在一些劳动权益保障者看来好像是好事,但在很多身在其中的员工眼中,加班减少意味着收入减少,甚至意味着随时被裁员的风险。加班让他们获得较丰厚的报酬,也让他们获得工作稳定的安全感。
  只有在缺乏竞争的领域,每个员工才希望天天掐点儿下班。这不意味着这个行业或机构管理多么科学、效率多么高,反而表现了其制度僵化、程序古板。一些窗口行业就是如此,正常上班时间尚且不能提供及时的服务,一接近下班时间就早早关门,哪怕门口还有排队等待的办事者。这些行业不考虑工作量有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只以所谓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为最高原则。垄断性决定了它们不需要通过加班来提高竞争力。
  当加班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潜规则,加班无疑是令人生厌的。但是,如果加班是一种内在的选择,加班也可能是竞争力的体现。天天加班的人跑得太快,让自己的身体被掏空;然而,从不加班的人,也可能会被时代所遗弃。
美国干涉别国内政,早已司空见惯。但最近美国舆论大有担心俄罗斯干涉美国内政,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中广核出资达到了60亿英镑的欣克利角核电站协议,可能要泡汤了。这一次,中国又要被英国人给耍了
企业家在社会公益中已经成为一个最积极的角色,也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力人群。
亨利·米勒一辈子思考、写作、嫖妓。他的元气,是由天才和欲望构成的,或许这二者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两面。GDP增长“破7”的意义--百度百家
GDP增长“破7”的意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破7,意味着政府正在转变观念,也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压力仍然很大。政府只在真正放弃GDP增长崇拜,以市场方式让经济结构调整,才能走出当前困境。
GDP增长“破7”的意义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增长为6.9%,比上半年增速下滑0.1个百分点,好于市场预期的6.8%,但为2009年以来GDP增长速度最低的一季。实际上,GDP增长7%,增长6.9%,两者之间差别意义大吗?这对于前三季度达近50万亿的GDP总量来说根本上就意义不是太大。多一点少一点有多少关系。
但是,第三季度GDP“破7”意义不在于增长多少,而在于观念转变及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影响。因为,GDP增长破7就是政府对GDP崇拜的观念有些许的突破。因为,在以往,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当年GDP增长的规划。但是这个规划一旦确立,那么当年政府所有的工作都会围绕着这个GDP规划而出台政策,如果实际经济增长或政府预期当年GDP增长可能会偏差这个规划,就会出台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增工政策,以保证GDP的增长不低于这个规划指标,这是多年来政府的惯性思维。
而这次政府允许GDP增长低于当年GDP增长规划,这不仅意味着政府正在逐渐打破以往的GDP崇拜的惯性思维,允许GPD增长破7,也意味着未来几个季度里,中国增长下行的压力还有增大。而打破这种保7的惯性思维,就要求未来中国的GDP增长更符合实际,更需要回到新一届政府上任之后所承诺的不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更关注GDP增长效率与质量。总体来说,这个方面是正确的,但是要中国政府真正这样做实在是不容易。GDP的破7也就是意味当前的中国政府已经迈出一小步。
还有,允许GDP增长下行了7之下或年初规划之下,也可能政府对未来经济增长形势不太乐观。因为,尽管国内消费增长成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比如9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9%,比8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通讯器材消费维持调整增长,前三个季度同比增长达到35.8%。民生类产品如粮油类、食品类、日用品、服裝等均录得10.2%至14.2%增长,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前三季度增长达8.4%,远高于总体GDP增长的6.9%,即国内消费成了拉动GDP增长的主力。但是,这种态势能否持续是相当不确定的。因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并不会太乐观。国内居民消费能力增长还是有限。这就是国内内需一直难以快速扩张的关键所在。
再从投资增长的情况来看,其形势则不容乐观。因为,第三季度投资增长还在继续下滑。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比1-8月份增速下滑了0.6个百分点,继续创2000年以来低位。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私人企业投资意欲十分微弱,1-9月份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8.9%和3.5%,都比1-8月份下滑0.3及0.9个百分点。而前三季度的投资主要重心是放在公共基建投资上,道路和水利管理投资分别录得了18.1%和22.5%。估计在这种方面,以后几季度政府推动的公共投资可能会更是为强劲。
这种情况就说明了,一是尽管当前国内企业融资欲望十分强烈,当前国内企业涌入香港股市上市、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疯狂、及银行贷款快速增长,但是私人企业获得大量的融资之后,其投资欲望没有增加,反之私人企业投资还在下滑。这就意味国内企业获得的大量资金有可能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可能在金融市场内循环。
二是私人企业投资欲望为何这样弱,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当前国内许多行业的产量过剩问题都是十分严重的,国内制造业增长繁荣已经结束,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国内房地产业还是建筑材料钢铁等行业的情况都是如此。比如,尽管第三季度房地产的销售同比增长不小,但是这种房地产需求的过度超支不会持续时间太长,从而使得房地产严重的供大于求问题仍然存在。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三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把宝压在政府推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尽管发改委在今年前三季度批复的约1.8万亿元基建项目仍然会在后续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仅后续能否持续是不确定的,而其效益也不容易在短期内显示出来。
总之,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破7,意味着政府正在转变观念,也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虽然消费表现不错,但是工业增加值动能减弱、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仅是希望公共基础建设来拉动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压力仍然很大。政府只在真正放弃GDP增长崇拜,以市场方式让经济结构调整,才能走出当前困境,否则当前中国经济调整时间会更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中国电影在国际的影响力低、市场小,可能是由于没有足够重视电影节...
商业观察家
新榜——内容创业服务平台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