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互助官网计划项目与国内保险项目的区别在哪几个方面?

所谓的互助保障是什么,靠谱吗?_百度知道热门推荐:
  作者/德叔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deke”,小饭桌已获授权转载
  编者按:
  本周,我们刊发文章《获5000万天使投资,前美团10号员工沈鹏创立的水滴互助到底是个啥?》报道后,在互联网保险和共享经济领域引起巨大反响,到底互助社区是不是保险,应该怎样既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又能避免政策风险?小饭桌新媒体特约这个领域的资深人士德叔撰稿,答疑解惑。
  叔,五道口男子技术学院工科毕业,北京云至贯通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曾纵横捭阖于众多互联网公司与保险公司间,亲眼见证了双方的爱恨情仇,今天就由他来讲讲互助保险的三个大坑。
  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比习大大还忙,所以叔开门见山。互助保险有如下三个大坑,踩中任何一个,保你人仰马翻。
  1 互助保险本质上还是保险,不能违背最基本的保险原理。铤而走险可以,金融街好茶好水在等你。
  2 如果通过保险本身赚钱,也就是试图通过保费和理赔费用的差额赚取营业利润,那一定是水中的一轮明月。
  3 互助保险公司,在中国这个时间点诞生,那它一定首先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然后才是一家保险公司! 如果把它按着保险公司去做,梦想小船注定早早翻掉。
  特别忙的人,后面的不看也可,但在移步前,请确信已经真正理解了上面三条。
  互助保险也是保险
  先说点儿不同,互助保险跟平常大家谈论的互助保险的区别见图1。概括起来:互助保险,其实是从供给方式上做了创新,以全新的独立主体来提供保险产品。这与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保险确实不一样。目前的这些互联网保险,还都是在原有的保险产业链上做效率提升、服务提升,这些创新有助于产业升级、提升效率,也一定会诞生一些很优秀的公司,但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原有的保险产业链条。从这点上讲,互助保险有天然的基因优势。
  图1 互助保险与互联网保险对比图
  但即便如此,互助保险也是保险,必须遵从保险的基本原理。保险的本质是什么?保险公司从海量用户手里收取保费,然后用未遭受损失的人的保费来补偿遭受损失的人。即:保险对用户的价值核心是帮用户转移潜在的风险。叔太喜欢这张图了,所以又拿出来(实际情况复杂很多,不然北美精算师也不会一证万金)。A处的风险,1元保费可以最多理赔100元,但B处的1元保费只能赔付4元,因为发生率就是25%. 保险产品的价格该是多少,就是多少,必须尊重实际的风险价格。保险公司自己没有钱,互助保险的初创公司更没有钱,创业公司辛苦从VC那融到的几千万,跟海量用户的理赔费用比起来,就是冰山一角。核心就是只能靠收到的保费来赔偿用户。低价承保,最后偿付能力一定出问题。这就要求风险定价必须足够可靠。
  图2 保险产品定价原理:损失金额与发生率关系
  那怎么给风险定价?初创公司早期的数据根本无法支撑精算。如果不差钱,可以去保险公司买数据,不过应该没有保险公司会把完整的投保、理赔数据卖给你。其实很好解决,平安的官网上都告诉你了。30万元保障的基础重疾险,30岁的人年保费是870,40岁的人是1740元,50岁的人是4950. 这个数据已经是千锤百炼,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支撑,不用有任何质疑。除非在保障范围上做猫腻,否则就是这个价钱。低于这个价钱,偿付能力一定会出问题。初创公司可以说你是互联网公司,你运营成本低,那叔把30%的运营成本都给你去掉,打个7折到顶了,50岁的是3465元,40岁的是1218元,30岁609元. 如果低于这个数,请看看自己公司银行账户的余额能补贴到哪天。不要妄想通过旁氏骗局的思路一直经营下去,请参见各种P2P的结局。何况现在的监管机构根本不会等到你跑路。喝茶或许还有机会整改,一但被叫停,直接GG。
  除了前面说的风险定价外,这里还有一条更重要的红线不能碰:互助保险公司不可以独自承保!就是说,必须有引入再保公司,这个再保公司的角色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风险对冲问题。首先,初创公司的投保人数远远达不到保险原理精算的大数法则的前提条件。比如只有100个人投保,一旦有1个人发生上限赔付,理赔金就是30万,保费可能才收了17.4万元,甚至是才收了6.09万元。哪怕是1万人投保,这个数字也还是满足不了大数法则。所以必须有一个足够大的池子来对冲风险。
  其次,你的风险种类是单一的,一旦发生共因事件,而又没有其他资产来对冲风险,你随时会垮掉。这就是再保公司的作用。所以互助保险公司一定需要再保。不要以为重疾不会发生,滴滴的意外交通事故最近时有耳闻,不是滴滴审查放宽了,而是基数大了,风险一定会发生。对风险要有所敬畏,务必切记切记。
  这两条综合起来就是图1中表达的,互助保险公司一定要拿理赔准备金去商业保险公司整体投保。即便抛开风险不谈,自留资金池本身也是随时会被监管部门叫停。其实如果能跟大型保险公司合作,也不失为对互助保险产品的一个品牌背书。
  想躲过互助保险的第一个坑,必须要尊重风险定价,必须要有再保来对冲风险。
  保险产品本身很难赚钱
  赚钱问题?其实保险就不该是个赚钱的东西!也许这个想法是过于执拗了,但叔就是绕不开价值本身。我始终坚信,保险最大的价值是为用户对冲风险,而不应为沦为资本的融资渠道。所以,根本上就不该赚钱!
  但话说回来,不赚钱的事儿,是很难活下去的。没有资本助推,想快速发展也很难。而资本又永远是逐利的,所以还要回来谈这个赚钱的事儿。
  盈利的问题看商业保险公司的成本结构最直接,现状是渠道费~25%,运营成本~35%,剩下的~40%才是可以真正用于理赔的钱。这里面的40%,不要妄想,这是前面说的风险定价,一分钱都不能挪用。
  渠道,所谓互联网能省去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对不起,在互助保险这儿不适用。互助保险的前提都是同质化人群,一定需要特有的渠道触达,直接to C解决不了流量问题,即便解决了也违反了互助保险的基本原理,风险定价上一定会出问题,所以必须有渠道。而互助保险能用的这些渠道,电商、社区、O2O平台等等,早已经被各大保险公司、无数的互联网保险初创团队BD一遍,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渠道值多少钱,互助保险想省掉这部分基本不可能。
  运营成本也许能省掉一些,但顶多是10%。首先核保、核赔、精算、产品、技术、BD、销售,每个职能都省不了。少了哪一样,都要依附于传统保险公司,互助的所有基因优势都无法发挥。还有防骗保、防逆选择的计提成本,也是很大一块儿。目前的财险公司,除了前三家巨头能勉强做平外,保费本身都在亏钱。平安已经伟大至此,凭什么初创公司能比他还高效?
  还有资金沉淀?对,保险因为有赔付期的问题,确实可以沉淀很多很多资金。但是目前不可以,道理很简单,初创公司资管能力不够,用户和监管部门都不可能信任你。不想喝茶,不想GG,就不要打资管的注意。
  那既然互助保险,不赚钱为什么还要搞?因为这些不赚钱的框架,是在按着保险公司的逻辑来考虑。必须要跳出这个框框,重新以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来理解互助保险。
  互助保险应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为什么互助保险应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按理说,互助保险也不是什么新东西,各种互保体、互助社随处可见。但在这个时点出现,最理想的模式就是互联网互助保险。互助保险的所有属性,浑然天成的就是为互联网而生。举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互助保险的一种最完美的商业模式――互助保险专业服务平台。
  图3 互助保险的完美模式――互助保险专业服务平台
  互助保险公司要后撤一步做平台,不要试图直接做保险公司。让各种垂类社群、同风险类型的人群,主动提出互助需求,成立互保社群。而互助保险公司只提供专业的服务,包括风险定价、保险产品设计、征信审查、理赔规则设计、风险对冲设计、对接再保公司等等。
  首先,具体的互保需求,由各个社交群体、工作群体、娱乐群体主动提出,然后互助保险公司为其设计互助产品,提供产品、法律、资金流的专业服务,完成互助保险产品设计。最后,整个互保的投保和理赔、监督等运营工作,都可以交由社群成员来主导,平台辅助提供支持。
  这种模式有很多好处,社群成员主动发起,用户购买意愿会极大提高,保险不是没需求,只不过是很多时候,用户不信任、或不敢买。现在很多人到处打听香港保险好不好,就足以证明这点。由社群成员由自身需求出发,提出真正需求的保险产品,投保率一定很高。
  另一方面,平台的专业化程度、运营效率也极大提高。省掉了投保、承包双方在保障范围、保费价格上的斗智斗勇。需求都是用户自己提出的,风险对冲也是成员之间互相对冲。原来用户感觉自己是在和保险公司对赌风险,这种模式就完全规避了这个问题。平台只是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双方并没有处在一个对立的层面上,自然合作愉快。
  还有一个天然好处,互联网可以把互助保险变成高频的产品。保险产品本身是低频的,多数一次投保,保障期1年,之后与保险公司鲜有互动。但平台型的互助情况不一样,每次有人出险、申请理赔,信息都要传递给社群的所有参保人员,从而达到一个高频的互动。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有社群人员申请理赔,对于其他成员来说是一次风险提示,保险销售的核心就是风险提示。如此一来,成员购买保险的意识,和对互保产品的黏度都会大大增强。实际情况就是,用户并不会因为不断要交钱而流失,反而会因此主动投保,介绍朋友一起参保,因为他被不断的提示风险。而且人性的心理是,既然已经交了那么多钱,后面的钱当然愿意继续交,以此来确保自己后面的被保障期限。
  如此一来,用户的投保意愿,平台的运营效率,互助保险的价值等等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是一个多赢的完美局面。
  既然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盈利模式就要按互联网公司的模式考量。游戏? 不合适; 广告?可以考虑;电商? who konws. 这些都可以做尝试,但不会有特别多的惊喜,因为基因不符 。 管理费是肯定可以收的,从保费中抽取10-20%来养活团队,肯定是戳戳有余。平台这边做了这么多专业的服务工作,收取一点儿管理费,用户也不会有太多微词。
  如果上述互联网盈利方式都无法盈利,那互助保险公司公司的最大价值在哪里?高黏度用户和风险数据!
  用户,因为互联网模式会把互助变为高频行为,用户黏度会极高。后续可以适当的推荐些优质理财产品、高额保险产品,会有较高转化率。如果在此基础上,能配合社群主体做一些社区运营,平台的价值就会被放大很多。
  风险数据, 互助保险平台公司获取的风险数据的质量和维度,会远远高于传统保险公司数据的价值。Machine learning本来就是互联网公司的擅长技能,对于数据的使用上也会有无数惊喜。在这个环节上,互联网公司比传统保险公司有很大的优势。
  再有更长期的价值,互助保险的这种互联网化打法可以给用户画像,得到的是用户的全范围的风险数据。 这个数据的维度涉及了用户的衣食住行娱乐消费各个方面,这种数据的维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一家公司掌握的数据维度,其价值毋庸多说。
  核心要义就是,互助保险首先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然后才是一家保险公司。
  最后提一句监管问题。从人类近百年的历史来看,监管一定是滞后的。当时汽车刚发明时,由于担心安全问题, 汽车前面必须有人用旗子开路,才可以行驶。所以不能等着监管部门,告诉我们什么样什么样,而一定是市场做出了100种可能,监管部门权衡各方利弊,然后综合得出一个最稳妥、最普适的监管要求。
  叔衷心希望创业者们能避开互助保险的三个坑:违背保险本质,觊觎从保费上盈利,按保险公司的思路来经营互助保险。预祝各位梦想的小船能早日驶向幸福的彼岸!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小饭桌,创业者的第一堂课!这是国内最大优质创业者社群,也是...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17互助、水滴互助......那些号称网络互助保险的项目,究竟有没有“钱途”?
摘要到底网络互助是个什么东西,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投资能否得到回报或者找到退出途径,这些都是投资人需要搞明白的问题。网络互助的前景需审慎对待还在于金融领域的特殊性。金融不是法无禁止就可为的领域。
  网络互助到底能不能成功?障碍重重! 发展成为新的慈善模式是较好的归宿
  尽管裘千丈是裘千仞他哥,但毕竟不是身怀绝技的裘千仞本尊。 网络互助是保险的前世,毕竟不是保险。 一个非商品化的东西突破熟人圈子,直接放到互联网面向非特定群体销售,会产生哪些问题?不妨让我们深入推敲一下在明显不符合精算假设的定价之下,横亘在网络互助发展道路上的几大障碍:
  一是保险责任不确定。
  尽管宣传口号频现“充9元可得三十万保障”,但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客观的。不论是重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还是交通事故造成的第三者的伤亡,都不会因为互助计划的温情脉脉而减少。互助计划没有精算定价,也闭口不提维系救助每个会员必然要承担的实际支出,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最终, 羊毛还得出在羊身上,免费上了车,该给的票钱还是要给的,救助资金终究得由全体会员共摊。 而且由于网络互助组织形式相对松散,人数规模都不确定,等到出险时,要么增加每个会员的分担金额,要么减少承诺的救助金额。无论哪条路,都与当初广告的豪言壮语大相径庭。
  二是责任主体缺失。
  从当前网络互助的实际操作来看,会员入会时无须付费或只需缴纳很少的保证金,待有会员出险后再行捐助。但互助的性质,决定了每个会员对他人的救助既没有法律上的义务,也没有合同上的义务。而 网络互助平台的定位,仅仅是为会员发布求助信息和信息撮合,平台自身不承诺救助。 一旦发生需救济事项,如若会员对结果存疑或者因其他原因不愿履责,责任主体的缺失将导致会员风险无人兜底。
  三是平台可持续性存疑。
  为确保现金流充足,每次救助前或之后会员需要不断补充救助资金,理性经济人多次“被扣费”以后,惊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会选择中途退出,剩下的多对自身健康状况信心不足,加之网络互助缺乏核保措施,逆选择现象无法避免, 圈到的会员质量会不断降低。
  四是风险控制不完善。
  一是资金风险。目前部分互助平台为保证互助金支付效率,进行了小额预收。尽管个别平台大肆宣传引入了第三方托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无法杜绝监守自盗,资金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看看今日频现的P2P跑路现象,网络互助会不会步其后尘?
  二是道德风险。如果平台运营者动机不纯, 可能出现平台虚构互助事件套取资金的风险 。同时由于缺乏风控措施和核赔管理,会员制造虚假赔案的情况难以避免。
  三是技术风险。网络互助抛弃了精算、核保、理赔等保险的核心技术,其 作为风控手段的区块链等新技术又并不成熟,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
  四是经营风险。保险其实是对概率的计算, 网络互助平台的在核保、理赔等环节的缺陷 导致事故发生率并不像保险公司一样稳定和可预测,为平台持续运营带来较大隐患。
  就像裘千丈被识破后仍然以假把式行走江湖一样。网络互助在监管部门频频发声后仍然顶风而上,所图究竟为何?分析互助平台创业者的如意算盘,大抵逃不过以下三种:
  一是以保险创新为名,行 获客变现 之实。以低价噱头迅速聚集客户资源及大量资金,以期获得风投青睐,进而深挖商业资源,这类平台运营商以江湖上惯用的“提升流量、大量获客、提高估值、风投融资”模式, 以海量用户与高频交易描绘出光明的商业蓝图 ,继而转卖变现脱身。长期经营?会员权益?谁care!
  二是确有一部分人致力于创新,但仍 无法摆脱拿大众做实验的嫌疑 。目前有一些创业者对标Friendsurance,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但这些新概念尚未形成稳定模式,不宜在互联网上直接面对消费者。好比新药研发一下子跨过临床试验直接上市,显然不合适。况且,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都无法左右风险发生的概率,更无法完成9块钱保30万这样“不可能的任务”。 目前夸大宣传、大肆圈粉、以海量会员的既成事实试图逼迫监管批准其“先上车、再买票”,枉顾会员利益,不就是在赤裸裸的耍流氓么?
  三是始终无法排除一些不法分子行骗钱之道。低级骗子打着互助计划的旗号非法集资,圈笔钱就跑。高级骗子行庞氏骗局,拆东墙补西墙,营造欣欣向荣之假象,以期招徕更多会员。相较之下,保险的骗子比P2P的骗子更恶劣,P2P的骗子骗的是投资的闲钱,以“网络互助”名义招摇撞骗,骗的可是救命钱,毁的是家庭的保障和大灾大病后重新生活的希望。
  鉴于“网络互助”存在的问题,笔者斗胆预言,其发展成为新的慈善模式是较好的归宿 。在慈善模式下,会员的捐款是单向的,不能期待捐款会有回报,自然也不能对网络互助平台有偿付要求。通过互联网形成非双务有偿的自愿捐助,扶危济贫,也是网络慈善的一种有益尝试。当然,这种模式下 如果依然把自身的风险转移寄托其中,则未免太过轻率 。正能量该弘扬要弘扬,保险该买的还是要买。至于互联网大佬们,由于慈善的不可盈利和出资不能转让的性质,投资前也要再三掂量一下了。当然,有更多资金进入慈善领域,于国于民也是一件幸事。
  到底如何对待 网络互助? 关键在于名正言顺! 当务之急是亮明慈善or保险身份
  当前,中国保险市场体量虽然高居世界前三 甲,但在许多领域仍然存在供给问题。网络互助在此刻出场,迎合了广大老百姓对高性价比保障的需求,具有很大迷惑性。就象裘千丈开始以魔术而不是以功夫唬住许多人,但假把式玩久了就会露馅。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具有风险外溢效应,网络互助所有参与方均应谨慎以对,勿 将公益做的噱头大于实质 ,更谨防借互助名义损害消费者利益。
  对于创业者。名不正则言不顺, 网络互助的当务之急是亮明慈善or保险身份,厘清定位,方可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若是独善其身,谈谈情怀与梦想倒是不妨。可若涉及国计民生、百姓福祉,如何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都不过分。所以要更好地把握创新的边界和底线,坚持风险控制、维护消费者利益。 望创业者珍惜社会的善意和包容,绝不触碰高压线。
  对于投资方。投资有风险,花钱不能任性。一旦网络互助摇身一变成为慈善组织,不管风投资金是否会变成慈善捐款,想要盈利是绝不可能了。同时,投资既要防止上当,也不能套利玩票、击鼓传花。金融业有其特殊性,担负着重大社会责任。在此劝诫投资者和创业者,任性而为并非没有后果, 一旦被列入监管部门投资黑名单,悔之晚矣!
  对于监管。建议根据风险提示中所提的“不得使用保险术语,不得承诺责任保障、不得与保险挂钩、不得非法建立资金池、不得宣称受到政府监管”等“几不得”要求,严抓网络互助平台整改。正如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先生所称“无论叫什么名称,只要是从事金融业务,就要按现行的金融从业规则办,就要接受必要的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应注意试错成本, 对于没有保险经营资质又实际进行保险业务的网络互助平台,应坚决依法打击。
  对于传统保险。“网络互助”的迅速蔓延,在很大程度上投射出消费者对保险的要求和期待。保障缺乏的市场刚需和费用高企的商业保险间的矛盾亟待解决。保险业深耕细作,大有可为。守土有责,传统保险应当主动创新,勇立潮头,补齐短板,挖掘保险蓝海。否则就会让玩票者以行业缺点作宣传卖点,行业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付之东流。
938゜1695゜2637゜3429゜4407゜5363゜6342゜7289゜8
2921゜11751゜21086゜3938゜4792゜5789゜6695゜7637゜8541゜9503゜10
新金融(),中国新金融领域权威门户,是清科集团旗下新金融领域综合服务平台,聚焦互联网金融,同时关注新兴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拥有众筹、P2P两大子领域核心数据库。
Copyright (C) 新金融  京ICP备号
京ICP证100902
京公网安备32号网络互助计划不是保险产品_凤凰财经
网络互助计划不是保险产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年来,“e互助”“夸克联盟”“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发展迅猛,备受各界关注。其中,截至今年7月末,“e互助”平台注册会员已超91万人。甚至部分网络互助平台的会员人数突破百万。网络互助平台推出的产品称为“互助计划”。个人一般是以较低的费用加入,成为“互助计划”的会员,如果会员一旦发生“互助计划”包含的情况时,其他会员均摊费用,会员数量越多,分摊金额越低。记者注意到,这些网络互助平台推出的“互助计划”产品包括白血病、糖尿病等大病互助,还有针对孝顺老人、保护儿童等各种互助项目。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互联网
近年来,“e互助”“夸克联盟”“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发展迅猛,备受各界关注。部分“互助计划”经营主体借保险尤其是借相互保险名义开展公开宣传、销售,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近年来,“e互助”“夸克联盟”“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发展迅猛,备受各界关注。其中,截至今年7月末,“e互助”平台注册会员已超91万人。甚至部分网络互助平台的会员人数突破百万。网络互助平台推出的产品称为“互助计划”。个人一般是以较低的费用加入,成为“互助计划”的会员,如果会员一旦发生“互助计划”包含的情况时,其他会员均摊费用,会员数量越多,分摊金额越低。记者注意到,这些网络互助平台推出的“互助计划”产品包括白血病、糖尿病等大病互助,还有针对孝顺老人、保护儿童等各种互助项目。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互联网“互助计划”目前还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而且成立时没有报备,游离在监管之外,未来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同“互助计划”类似的是相互保险。相互保险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但是,“互助计划”和相互保险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学院副教授何林认为,这些互助平台并没有取得相互保险牌照,他们推出的“低门槛、高保障”的“互助计划”,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称为保险保障。中国保监会曾多次公开强调,现有“互助计划”经营主体没有纳入保险监管范畴,部分经营主体的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且个人信息保密机制不完善,容易引发会员纠纷,蕴含一定潜在风险。而且,部分“互助计划”经营主体借保险尤其是借相互保险名义开展公开宣传、销售,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现有“互助计划”经营主体没有纳入保险监管范畴,也就意味着参与“互助计划”的人员,所缴纳的资金在管理和风险控制上都存在不确定因素。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nbsp&&&nbsp&&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235157
播放数:516027
播放数:1025010
播放数:5808920
下面哪种酸,人在品尝时不是酸味的??
答对啦,马上解锁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再试试其他选项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滴互助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