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 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党校作业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一分校
&&教师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继承性”、“创新性”、“民族性”等特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的是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最先使用“中国化”一词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撰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提到:“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3】不过,这只是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中国化”概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他强调说,“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征”,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随着中国社会具体实践不断深入与拓展而向前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实践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内容。
  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临着两大实践主题,一个是革命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关于前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脉搏,精辟地阐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中国化。
  关于后者,始于建国后,一直延续至今。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对此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心血,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它从中国发展的实践出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6】,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中国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每一个具体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主题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过程是有所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前后共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平衡沿海、内地工业发展的布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7】等观点,我们党在“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观点,这些很有价值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都是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新中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创造。理论上的新发展、实践上的创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萌芽和源泉。但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毛泽东时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发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吸取和消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8】“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这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正式提出。十二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社会主义观不同的新的科学理论观点。在党的十三大上,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这些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等12条内容,【10】这些理论观点被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做了新的概括,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以及“祖国统一问题上”等九个方面对理论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将其定名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肯定了这个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把这个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纳入党章。”【11】十五大,把“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称为“邓小平理论”,将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2】
  第三个阶段,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期。【13】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0年春天提出后,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广东高州视察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4】此后,江泽民同志先后到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考察,包括苏浙沪、西北五省、海南省等地,主持召开了近二十多种形式的党建工作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著名的“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理论体系。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出了明确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5】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个阶段,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期。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16】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7】在2004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基本要求等作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18】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向全党发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号召。【19】200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提出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进一步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20】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1】随后召开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被写入了党章之中。
  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处于同一层次,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特征
  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历史进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继承性”、“创新性”、“民族性”等显著特征,是认识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典范。
  1、从时代性来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都是顺应时代而又驾驭时代的战略思想。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2】并联系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逐步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人们在不断反思后认识到问题出在党内,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间围绕着资源、市场、科技、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而种种逆世界潮流而动的政治势力和社会思潮不停地干扰着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国内的发展处在了人均国内总产值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一关键的阶段,面临着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吸取当今世界各国关于发展的各种新的思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应着不同的战略思想。
  2、从继承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个继承与发展有机统一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继承前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作出新的发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29年对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时间里所取得的成就与遭受的曲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继续探索的历史和逻辑起点;邓小平理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引领着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成为了新的探索起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一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科学发展观解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实现了科学理论进一步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三者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展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三大战略思想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系统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非孤立地甚至是对立地看待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另外,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大约需要100年时间,走出初始阶段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入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这就预示着:在未来的各个发展阶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定会在继承当前理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取得新的成果。
  3、从创新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需要打破教条、消除陈规,予以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特征。
  邓小平坚持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23】,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24】,以超人的胆识和巨大的理论勇气,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等相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思想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建设党和社会主义”,从多方面做出了重大创新,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以“第一要务论”、“政治文明论”、“文化创新论”、“多极世界论”为支柱,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经验【25】,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形态,体现了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敢于创新的巨大勇气和思维创新能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积极吸收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不少关于“发展”的论述,但是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总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并把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这在中共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4、从民族性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过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结合。
  邓小平理论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民”、“安民”、“富民”的民本思想,“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和而不用”和“执两用中”思维方式,在邓小平著作中有突出的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如,“小康”一词是中国古人的理性社会阶段,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头二十年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又如,“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与传统文化有着复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与影响中国政治文化长达2000多年的“人文精神”之间脉脉相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中庸协和”,同时也体现了“自然法则与处世结晶――天人合一与和合精神”。【26】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同样任重而道远。“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不断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742-743.
  【3】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8】【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0】详细内容可参考:李颖编.从一大到十六大(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1】人民日报社论.坚持伟大理论,夺取更大胜利――热烈祝贺党的十四大胜利闭幕[N].人民日报..
  【12】【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3】这一阶段与前面提到的第二阶段存在着部分时间上的重叠。以十三届四中全会作为分界点,而没有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或者“十五大”为界,主要是基于“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横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考虑。这仅仅为笔者的一家之言。
  【1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
  【16【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465.
  【18】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OL].
/nflr/ldjh/.htm.
  【1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OL].
/01gmrb//content_257915.htm..
  【2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OL
]..cn/gb/jschina/2003/38/userobject1ai1287256.html.
  【21】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OL].
  .cn/GB//2.html.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3】“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5】李兴业,杨芳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特征[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3(6). 18.
  【26】详细内容可参考:邓小琴.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渊源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12).
&作者:徐琳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一分校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委党校班开展第三单元集体学习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页&>&委工作动态
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委党校班开展第三单元集体学习讨论
  按照既定教学计划,5月30-31日,我委2016年春季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围绕第三单元必修理论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开展集体学习和分组讨论,并由学员代表畅谈认识和体会。  在研讨中大家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开创了崭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大背景下,放在历史的长时段、全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内在联系和实践要求,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认识、指导实践工作。  学员们围绕第三单元六个研讨题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主要研讨内容如下:  一、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大创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从总的关系看,是目标引领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从每一个“全面”之间的具体关系看,又都是彼此联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把握,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二、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如何深入把握新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  关于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更好的发展、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我们党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形成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的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本质、内涵、实现路径等的认识,系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依靠谁、为谁而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理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找准了发展着力点,充分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的统一,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紧密联系中国当代发展实践加以丰富和创新,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党对于发展规律认识的继续深化,体现了我党发展理论、发展思想的与时俱进,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预设和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领会好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从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看待问题,注重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解决问题,深刻认识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二是要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三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实现发展的新进步。四是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五是要树立全面系统的思维,掌握科学统筹的方法,全力抓好贯彻落实,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三、如何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有两种主要方式,一个是市场,一个是计划。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功能是不同的。只有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两只手”作用,才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不是起全部作用。有些自然资源和公共产品具有固定性和公益性,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必须由政府决策配置,不能由市场决定,例如环境保护、国防军事、公共交通、城市规划、耕地保护等。同时,“市场有效”与“市场失灵”是同时存在的,我们既要看到“市场有效”的一面,也要看到“市场失灵”的一面,才能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防止发生经济危机。在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能搞私有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伟大历史进步与辉煌业绩,与我们党和政府在推动改革开放与发展、维护发展环境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息息相关。  四、如何理解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尊严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和尊严?如何理解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公布施行的,回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一个有力结论,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同于以往任何朝代和任何国家的法治模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所进行的法治建设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体现党的领导的要求,也就是 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五、如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把握和理解。一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既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也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线。依法行政的本质是职权法定,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进一步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二是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重视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中的监督作用。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以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为目标,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逐步推行行政执法绩效考核制度。四是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既要加强党内的监督,健全党内的各种监督措施,包括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廉政档案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提高权力监督机构的地位;又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大家在讨论中认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重视法治思维养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提高法治素养,牢固树立法治信念,并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二是加强法治学习培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不仅要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价值、精神。通过学习,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三是高度重视法治实践。凡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第一原则就是按法律办事,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法治原理;同时,要善于总结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如何通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校如何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我们党始终探索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表明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全面、更深刻。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党组织方面,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倡导党组织和党员学会学习、创新学习,推进党的学习观念更新与升级,创新党的学习方式方法与制度;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努力使各级党组织都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团队,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学习型党员干部。在建设服务型政党和党组织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不断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与能力;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永远不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坚决同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作斗争,坚决纠正当官作老爷的作风,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千方百计为基层排忧解难;服务普通党员,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在建设创新型政党和党组织方面,要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作用,勇于创新、学会创新,善于学习研究借鉴中外各种社会组织创新成功之道,创造出适合国情、党情的创新之道;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理念、思路、文化、制度、体制与机制的系统创新。  党校作为轮训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学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一要发挥理论武装“主阵地”作用。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的看家本领。党校要更加突出理论武装的主体地位,及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上的滑坡,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二要发挥党性锻炼“大熔炉”作用。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校教育的灵魂和主题,是必修课。要把党性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不断探索党性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强化规矩教育、实践体验、警示教育、党性分析,努力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发挥决策服务“思想库”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把从严治党管党的要求落实到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中去。党校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注重从基层一线获取真实信息和群众意见,积极为加强党的建设建言献策。四要发挥作风建设“净化器”作用。到党校学习不仅要学好理论、提升能力,还要自觉接受党的优良作风的洗礼,修好作风建设这门大课。为此,要坚持从严治校、从严管理学员,坚持以严的标准、严的要求、严的举措抓好学风校风建设,努力使党校成为不正之风的“净化器”、优良作风的“助推器”。  文:江&& 洪&&& 安姝彦
&&&&[字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