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便利店加盟费有卖吹风机吗

24小时便利店,关键是要卖“便利”
近日有媒体披露,上海某大型超市麾下的便利店包括24小时便利店接连关闭。在超市业态发展已较为成熟的今天,24小时便利店被称为零售业的“最后一桶金”。然而,要掘好这“最后一桶金”并不容易。
24小时营业,折射城市繁荣度
晚12点之后,大多数商家已经打烊。如果此时你想买块巧克力、啃根老玉米,就只有去找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了。
7月3日晚11点多,记者来到位于南京新街口的一家“好的”24小时便利店。此时,店内尚有4位顾客在挑选商品。收银员杨女士说,并不是所有的便利店都是24小时营业,有的是凌晨1点就关门了。问及销售情况,杨女士边结账边说,虽然比不上白天,但一直都会有人来,晚上10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内,会有四五十个顾客,之后一段时间会冷清些,顾客大多是附近写字楼上夜班的人。
记者了解到,南京主城区的24小时便利店以“苏果”为主,而“好又多”、“华联”等24小时便利店,则大多开在城郊结合部,数量很少。据苏果超市副总经理殷仁定介绍,苏果便利店在南京共有350多家,其中60%为24小时便利店。
“24小时便利店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商业业态。在世界范围内,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美元时,24小时店才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南京财经大学张为付教授说。
家住苏州吴中区的吕莉最近发现,小区门口的一家便利店贴上了“24小时营业”的标牌,“去年以来,在苏州,‘可的’、‘全家’、‘华润万家’等超市纷纷开出24小时便利门店,或将原来的超市调整为24小时营业。”来自日本的“全家”是国际最大便利店之一,目前在苏州的24小时便利门店数量已有40多家;“华润万家”去年将居民社区附近的30多家超市调整为24小时营业。
营业成本高三成,几家欢喜几家愁
其实,早在10年前,24小时便利店就出现在苏州街头。最初几年因为生意清淡,24小时的营销模式曾遭遇生存危机。为成本,一些门店在晚上经常被迫中途“打烊”数小时。
“24小时便利店的营业成本太高,市口不好的话,简直是开一家赔一家。”南京某超市的相关人士介绍说,主要是人力成本较高,这种店一般要比非24小时便利店多出3至4个员工,成本要高出30%左右。如果连锁规模达不到上百家的话,24小时便利店很难赚钱。“苏果”在南京的24小时便利店大多数盈利,开在城区主干道、酒吧、KTV、饭店等场所附近的门店,盈利状况则更好,最好的日均营业额达4万多元。
记者了解到,几年前,南京的一些加油站也曾开过24小时便利店,以销售速食品和必需用品为主。但如今,各大加油站“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招已鲜见踪影。“加油站便利店的商品在价格和品种上并无明显优势,而且目前大部分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在加油站消费的习惯。”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张雁宁说,“在美、日等国,便利店收入占加油站利润的半壁江山,约60%的24小时便利店开在加油站附近。”
控制成本,是24小时便利店盈利的重要因素。如为了控制人力成本,“苏果”对人员编制进行科学控制,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基础上不影响服务质量。同时进行节能改造,如在照明方面,靠窗的区域用日照补偿,内侧的货架区域采用人体感应照明,收银台区域手动调光,改造后一个店电费每月能降上千元。
提供便利服务,与卖商品同样重要
“24小时便利店除了需控制成本外,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才是最大优势。”张为付说,“这种店卖的是商品,更是卖‘’。现在国内便利店的致命弱点,就在于缺乏特色。”
发达国家的不少24小时便利店,除了卖热咖啡、冷饮、新鲜饭团、邮票外,还提供各种代收费、票务、代购、速递、快印和复印、送货上门等服务,有些门店甚至能够提供小额贷款。而这些便利,国内多数24小时便利店提供得远远不够。
“在增值服务方面,我们开通的有水、电、气缴费、金陵通充值、一站通自助缴费、ATM机存取款、雨伞租借、热水、微波炉加热等服务项目。其它的增值服务项目,我们还在开拓中。”苏果超市相关人士说。目前,苏果的24小时便利店已有热蒸包、关东煮、茶叶蛋、玉米棒等营养早餐系列产品,以及牛奶、豆浆、咖啡等时尚热、冻饮。据称,在未来,苏果还将根据便利店所在商圈、地理位置、消费特性的不同,对商品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针对白领阶层增加自营面包、馒头、花卷、精品蔬菜、时尚、西式糕点及一些包装卤菜。
专家指出,在不少发达国家,24小时便利店已成为居民生活中离不开的一个场所。便利店在国外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进入中国不过短短20多年,要想让消费者认识和喜欢,并使逛店成为习惯,投资者还需对市场进行耐心培育。
本报记者 吴剑飞 颜云霞 宋晓华
作者:吴剑飞 颜云霞 宋晓华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01940条
评论68824条
评论67620条
评论61679条
评论60765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为什么上海满大街都是 24 小时便利店,但是北京却只有很多烟酒专卖小店?
找到一个类似问题,觉得“三个半”的说法很靠谱:
三个原因决定北京开店不如上海赚钱,甚至赔钱首要因素是气候差异。支撑24小时便利店经营需要半夜有足够多的客流量。北京多年来曾有多个企业尝试24小时制均告失败,因为到冬季夜间购物客流极小,销售额很难支撑夜间运营和人工费用。网上有专文报道过此事。这是造成北方24小时便利店发展缓慢的最核心原因。其二是经济发展水平。24小时便利店有一个人均GDP3000美元临界点,上海比北京先达到此临界点,且一直领先于北京。不同意 关于上海零售企业优于北京零售企业的论述,百联集团当然是国内零售业的翘楚,但是北京的物美,北京华联BHG也都是非常成熟的企业。个人认为主要是人民收入水平决定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决定业态发展的格局。其三是商业产业结构不同。外资台资的先进经营模式率先扎根南方。这一点 有具体描述 201304 追加参考 2002年 2005年 2006年
追加参考(日语)便利店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普及
(日语)09年中国人均GDP3735美元相当于日本1973年水平
上海(日语)中国便利店空间巨大
1、这应该跟上海北京两地的生活方式没有关系,连锁零售的业态,对于北京消费者和制造商来说,显然也一样是个更便捷和便宜的模式。2、尽管连锁零售是更高级的供应链模式,但是连锁零售的成功有两个条件:一是巨大的投资,比如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店面等等,二是相对成熟的周边产业链环境,例如,连锁零售需要成千上万个接受标准化运作的加盟店主、需要很多专业化的运输车队。3、上海连锁零售的成功是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好很多:从投资的角度,上海第一批连锁零售企业,华联、联华、农工商等都是国营企业,这些国企都秉承了计划经济年代的精细化管理能力(还记得80年代前所有的名牌都是上海品牌吧,英雄钢笔、飞鸽自行车什么的),而且他们当年都得到了上海政府在资金、土地、政策上的巨大支持,因为上海政府很早就明白连锁零售是未来的零售业态。相比而言,北京的零售国企,就是什么王府井什么的,差得太远了,北京的政府,也完全是靠关系运行的愚蠢蛮狠政府。4、后来在上海成功的连锁零售要么是台资、要么是日资。这一方面因为上海政府从来就比较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日本人和台湾人都在上海有庞大的圈子,比较容易形成连锁零售需要的产业链上下游能力。而日本人、台湾人在北京都要少很多。5、由于产业链环境的差距,两地政策环境的不同,后来在北京要想达到连锁零售网络所需要的良性运行,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时间都需要大很多、很多。所以,到现在还没形成强势的连锁零售业态。但这不意味着永远都会这样。
北京人在上海。。。这点感触颇多,个人认为两个因素,第一是区域概念,北京我家住天通苑(物美、BHG、家乐福),老婆家在金宝街(法宝),大型超市虽然要步行15分钟左右,但品类齐全,通常也提供免费停车,周末就买齐了;来上海后没开车,从东昌路坐地铁好久找到一家卜蜂莲花,买了几样东西发现太重,又买了辆自行车,专门用来拉东西回去(为啥不打车?进去前就看了不好打)第二是收入水平,普遍感觉北京一说低收入者,赚2-3K的人不少,而上海听到的普遍是3-5K,不知道是否错觉,老实说自己生活工作的圈子收入会高些,所以这些也都是零散收集感觉到的收入差距。。。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挺疑惑的,都曾传言上海人斤斤计较,自己隐约也有这样的概念。这次来上海工作,感觉上海本地人同事普遍比北京还大方点,我觉得这主要还是看经济发展水平,单独个人的收入水平都不足以改变这种心态。
就以团结湖为例,往东甜水园,往南朝阳北路,往北姚家园路,往西三环四个路口,各有4家7-11,一家21便利,2家快客,2家小京客隆,确实也都离不算近,来回走也得15-20分钟,但是架不住北京地儿大,密集度我觉得不算少了。更别提红庙那块儿,连着大望路那一区域7-11来说还是不错的。北京的生活区块划分相对笼统也较大,所以大部分建设中的生活区荒得跟什么似的。然后城市中心区块,又都是大型商场,也没人在那里找便利店,因此成了现在这德行。但其实很有可能是您住错地儿了,或者就是买房买的环数有点大~
气候和城市规划都有关系。北京纬度高,特别是冬天气温低,晚上和凌晨消费愿望低。从城市规划上来说上海的街道窄,街区也小,另外还有城市副中心设计,使得客流和消费都被分散从而便于便利店的形态发展。北京则有点像北美,马路宽街区规模大,不利于便利店存活。
北京保持早睡习惯的人还是很多的,年轻人里也不少。22点就睡的比比皆是,而南方,22点也许夜生活刚开始。北方人比较喜欢一次买够一周的东西吧,而且北京动辄就是天通苑这种数十万人的小区,要开多少便利店才够啊,不如直接开个家乐福沃尔玛什么的。北京还有不少住宅区里有小卖部。上海以前小卖部非常的多,后来都转型加盟为便利店了。上海便利店多还能解决不少就业问题,这是政策的原因。
上海市场经济更发达,市场意识更强,生活气息更浓。。。而北京一是相反,二是皇城意识,三是社会控制严。。。。
我觉得以下原因 我想说6个观点1 北京胡同小吃很多,推车摆摊比比皆是,不像上海大家都在便利店里排队买包子 吃腻了又腻了。我在北京的时候每天换着样的吃,晚上回家路过还有面条啥的 。现在在上海只能去买包子和饭团2 上海生活节奏略快于北京
上海上班下班时间高峰很多 基本除了中午那段都是高峰。北京基本只有2个高峰,人流比较集中。上海半夜回家的很多,北京如果看到半夜才往家走的,不是迷路的就是堵车堵得3 上海外资比北京略多,常驻外国人比较喜欢便利店模式,又因为很多外国企业来,便利店也就追随而来。慢慢扩大 。慢慢外企的职员也都习惯便利店了4 北京比较分区域,CBD国贸,西二旗,中关村,四环 三环 等等 都是商圈模式较重 分工明确,房价也都会根据几环几环来打听。上海不同,到处都有圈,四处有人上班,张江很几种,但是还有漕河泾有紫竹有新江湾,都很分散,北京西二旗中关村 加上上帝也不过2-3站。所以便利店也比较好规划位置。上海就是满街都是。5 中山西路宜山路这2一个十字路口已经开了5个全家了哦 只是全家哦亲
请问这条有什么意义么 。。6 UP主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数数!!
问题的提出,源自于用户体验。即—— 对比上海、广州便利店的优秀用户体验,感到 北京24小时便利店缺乏带来的不便。SO!答案的关键不是是否24小时,而是 缘何 北京没有 上海、广州那样:产品、环境、服务、营业时间、门店规划等方面,或更小到活动文案策划等方面,用户体验优秀的便利店。上海 广州这样“红火”的便利店 多是 7-11、全家等。北京虽然也有7-11等,但为何有不同的用户体验?7-11的华南区上海和广州的是“统一超商”在做的,是统一100%控股的子公司,和台湾等一样,几乎完全复制。它们在亚洲的发展以日本、台湾等地开始,伴随都市化进程为满足这一过程中人之所需而生并逐渐完善。甚至在日本和台湾,“便利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日剧中男女主角在便利店邂逅的桥段长演不衰。便利店内整洁、干净、无臭味(茶叶蛋和关东煮的味道反而成为便利店的标志),货品摆放也很整洁,环境明亮 甚至和咖啡文化结合 便利店加几张桌椅 就city cafe了。店员很多都是年轻人,进门“欢迎光临”喊的倍儿亮,伴随着年轻人适度的服务热情。而北京、天津的是“柒拾一北京有限公司”在做,现在在北京有100多家店,这家公司是711与王府井百货、中糖合作的,店面比较少。而其他的本土连锁便利店也大多“小卖部化”。看过相关连锁加盟的启事,大多是“小家庭作坊”化,即一家两到三人加盟,大妈收钱,儿子搬货……也许,北京的便利店“小卖部化”是本土城市在 都市化(现代化)过程中有“特色”的 市场与地方保护政策 体现。所以,如果说产品链这些太复杂很难改变,那么真正要学的是便利店用户体验的品质。PS .NHK有部纪录片 叫
上海便利店之争 链接一个 : 知乎上还有很多便利店的问题,大概是大家走出去看了世界,然后回头开始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改变的开始。
怒答。当年在北京,想买瓶水喝,愣是逛了半天。-------------------------------------------------------------------便利店又不是只在晚上开,平时路上买水,饿了买吃的,临时急用买日用品的,甚至交水电煤,付手机账单,上班闷了进去逛一圈皆可。便利店是一个大网,承载了很多功能啊。楼上那些说晚上不出门的,喜欢吃小吃神马的,都是北方人吧。便利店的精华,正在便利两字啊。是不是通宵开倒在其次。还有,上海的便利店已经是日系(全家,罗森,7-11)占主流了,完全不是老大妈那种概念,跟一般的小超市有质的不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7位病人将因他赠送的这份无价的生命礼物而重获新生。
汇了钱之后,小高以被拐卖为由,将警察带到了老何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便利店起源于美国,兴盛于日本。对于中国,它是一种崭新的商业业态,中国是世界小商品的王国,中国的商业街、弄堂口等人丁兴旺之处到处分布着“土便利”。便利店由于规模小,前期投入小,进入门槛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给了中国的中小资本极大的想象空间。如在北京,以城区1000万人口计,北京至少需要2500家,而据统计,北京各类便利店目前虽然数量上超过了1000家,但真正提供24小时服务的便利店数量却非常有限,不到100家。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便利店加盟市场潜能巨大,只要连锁总部稍加点拨,借翼腾飞便指日可待。
  日本的711食品的平均毛利高达47%,台湾711的平均毛利率也达到了30% ,美国711毛利率平均也在40 % 以上,据有关业内人士透露,在我国,即使扣除各种因素,便利店毛利率也在25%左右,在百货、超市等零售业态毛利大幅缩水的情况下,投资便利店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让零售巨头兴奋的理由并不仅于此。在百货、超市、专卖店等常规业态增势疲软的状态下,巨头要长大,就必须寻找新的利润源,于是,在零售业界,地产联姻、产业一体等现象便时有发生,但为战略的保守考虑,更多的巨头还是选择了相关多元化。而便利店的生存利基,由于建立在对原有超市主体目标顾客深层细分的基础之上,它的发展是相当有潜力的。尽管中国24小时便利店的主体市场远未形成,尚处在幼稚期,但市场容量递增的速度却着实惊人,如果这一时期不先行导入,抢占战略的制高点,以后进入时将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在战略上也将会受制于人。
  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运营虽然有电费、人员工资等费用跟着,但其利润却比正常营业的便利店高出很多。以一个营业面积一般在50~150平方米左右的便利店为例,如果每天营业16小时,经营品种在2000种左右,人员工资支出每月4200元,电费每月需要1200元,每天销售额3000元,按照20%的毛利率来计算,月毛利润1.8万元,除去房租、购物袋等杂费和税费等成本开支,每月利润9000元;如果24小时营业,人员工资支出每月5400元,电费每月需要1600元,每天销售额4000元,每月毛利润2.4万元。投资一家50~70平方米的便利店一般需要20万~30万元资金,这样一年多就可以回本。
  本文由猎马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猎马网()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在...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我刚开了个24小时便利店,没有加盟,生意不太理想,谁给我支支招啊?_百度知道您正在浏览: &
& 最赚钱的24小时便利店经营模式
最赚钱的24小时便利店经营模式
是很多消费者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今天,小编就为想要加入开24小时便利店的创业者们讲诉一下它的经营模式。 在沈阳市皇姑区昆山西路的一个占地50万平方米的社区周边,原来有5家24小时便利店,可只有靠近东侧门的一家连锁品牌店生意最红火,以致其他店最终都开不到24小时就关门了。这其中开24小时便利店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如何开24小时便利店?实地考察: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实地考察时,首先与这家超市店主谈了一会儿,了解到这个超市是此地区第一个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店主做这个决定时,主要是看中了这个超市旁边有个网吧和棋牌娱乐室。这正符合24小时便利店的一般选址规则:实施开24小时便利店全天候营业的超市和便利店,其商圈范围应该不超过500米,主要顾客5-7分钟步行就能到达店面。这些网吧和棋牌室的消费者在午夜以后想寻找一个24小时便利店,当时只有这一家,再加上地利之便,就积累了很多老主顾。等到其他4家超市开起来的时候,开24小时便利店这些消费者已经养成了来这第一家超市消费的习惯。专家认为,单店或两三个开24小时便利店店面的规模是没有必要24小时全天候营业的,只有那些已经拥有数十家店面以上的连锁扩张型中小超市,才能够通过集约经营和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的优势,乘好24小时全天候营业的顺风船。而这家生意红火的24小时的超市刚好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加盟店,有这样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价格优势。
品牌加盟创业故事创业好项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小时便利店加盟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