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怎样服务好服务供给侧改革革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服务经济与社会_理论前沿_中国金融新闻网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服务经济与社会
日10:46&&&&&&&&
本报记者 姜欣欣&&&&&&&&来源:金融时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开了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难以进行的。那么,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什么?要改什么?怎么改?这是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中我们金融部门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近日,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徐诺金博士接受《理论周刊》专访,就此展开深入阐述。今天,为读者呈现的是访谈下篇,徐诺金认为:金融以经济和社会为基础,必须立足于社会,根植于经济,必须坚持以支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己任,改善金融服务方式,加大社会的有效金融供给,运用金融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这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做大做强做实金融供给、创新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是改革的目标
  记者:在您看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徐诺金:我认为是做大做强做实金融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机构种类从单一到多元、金融服务方式和品种日益多样化、经营理念不断发生积极变化。然而,总体上看,我国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一是规模仍不够大。目前我国的金融总资产只有GDP的4倍,而美国金融总资产是其GDP的11倍。金融从业人员占比只有1.34%,远低于发达经济体5%~7%的水平。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截至2014年末,股票市值与GDP之比只有58.6%,世界平均水平为76.8%,美、英、韩、加四国平均为116.6%。2015年末上市公司数量只有2827家,而美、日、加、印四国平均为4380家。二是发展质量不高。近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在量的扩增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全球十大银行中我国已经占据四席,但大而不强,机构主要依赖占地盘、扩网点、垒大户等粗放模式拓展业务,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能力弱,并且多是不同机构之间通过业务代理和产品组合开发等低层次的金融创新。三是“脱实就虚”问题突出。大量资金游离实业,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没有完全做到真正服务实体经济。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5%,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增速为15.9%,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6.1%,还不到金融行业增速的一半。金融业作为为实体企业提供服务的行业,增速大幅超过工业增速,间接说明了必然有一部分金融资源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做大金融市场体量、加快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步伐,另一方面要做强做实,防止金融自我循环,要在做大做强金融业自身的同时,真正支持实体经济壮大规模,质量上台阶、上层次。
  记者:那么,这一改革的主要目标又应当是什么?
  徐诺金:疏通金融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应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近年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在50%左右,在主要经济体中一直排名第一,但金融业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转化效率不高。近年来,我国银行系统的存款余额快速攀升,但存贷比一直在0.6至0.8之间,而美国的这一数值基本在1左右、英国在1.2左右。二是直接融资数额小、占比低,截至2016年4月末,我国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只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14.6%,尚未实现金融业“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的15%以上的占比目标,更是远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87%、74%、69%的直接融资占比。三是企业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央行持续降准、降息,但企业除利息成本之外,还需要负担附加费、评估费、担保费、保险费、过桥资金费等贷款费用,企业信贷融资的实际成本依然较高。直接融资虽然成本较低,但由于门槛较高,对企业资质具有严格要求,现实中能够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企业只是少数。面对这些问题,金融供给侧改革应立足于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这一基本职能,不断深化创新,让从大到小、从传统到创新,不同类型的企业都能够找到合适的市场融资,使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顺畅。
  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提高金融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是改革的重点
  记者:经济供给侧改革强调从制度入手,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否也需要打破制度藩篱?
  徐诺金:财富的终极源泉是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要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以一定制度背景为基础,良性运转的金融制度,能将生产要素、资本要素完美结合,对于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在制度层面打破体制机制性障碍,金融要素活力才能充分释放,金融市场功能才能更加完备。因此,同经济供给侧改革一样,在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高效畅通的金融运行体制机制,是我们需要首先考虑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金融业在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扭曲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在金融市场管理制度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如在金融市场运行方面,政府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并未有效形成和起决定性作用,既缺乏常态化的市场准入机制,也缺乏常态化的市场退出机制。高度集中的运动式的准入审批远远落后于金融发展的需要,只有“生”,没有“死”的刚性金融生态环境抑制了金融市场活力的充分发挥。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现行法律法规也对金融机构的接管、解散、破产等进行了相关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离真正实施金融机构的有序退出相差甚远。金融市场管理上的部门分割远远落后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市场、跨产品的快速金融创新活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制约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自由流动及合理配置。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结构性矛盾,都有待于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决。
  记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条件,提高金融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是否应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徐诺金:是的。首先,如果金融市场货币资金不能按经济合理性的市场化原则在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之间自由高效地流动,那么金融供给就无法充分而高效的满足各类经济需求。其次,金融业自身也是一种市场化的产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工商企业一样有自己的行为动机及利益追求,也是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目标并进行财富产出的,金融既服务于国民财富创造,同时也创造国民财富。如果金融业市场化机制不健全,金融要素供给效率和财富创造能力就会降低,金融抑制就会随之产生。因此,金融供给侧改革必须把金融市场在资金运用和资本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放在重要位置,以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较多的非市场化因素。首先,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仍然不够,仍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体的强势资金供给市场,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资产和市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大多数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也都直接或间接由国有股份或地方政府控股,目前虽然欢迎和鼓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但整体刚刚起步,发展较为缓慢,准入条件仍与国有成分不平等。由于国有资本在金融市场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竞争尚不充分,金融发展缺乏市场化经济主体的那种动力和活力。其次,虽然目前利率市场化在政策上已完全放开,贷款存款利率管制都已经取消,金融机构名义上拥有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但由于利率的传导机制尚待健全,利率在金融要素的引导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加上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干预,保增长、保就业等社会政策目标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产生约束,利率传导会失灵。另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有效的市场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市场纪律软化,金融的市场化调节就会弱化甚至失灵,金融领域、实体领域“僵尸企业”“僵”而不“死”,金融机构“败”而不“退”,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股票市场只“上”不“下”等问题的存在就典型地反映了市场自动出清机制的失灵。
  加强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普惠是改革的重要抓手
  记者:切实服务好实体经济需要消除金融供给短板,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金融新供给?
  徐诺金:金融创新是单个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也是整个金融体系增强其效能的原动力,每个金融机构直至整个金融体系都不能不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否则其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问题。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历史性结合,推动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优势互补及有机结合,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银行拓展到传统物理网点无法覆盖到的区域,为金融普惠之路打开了机会窗口,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基于互联网金融开辟了新的产品领域,无论是企业和个人,享受金融服务都更加便捷和低廉,这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性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仍停留在简单复制层次,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有待进一步规范,许多实体经济或者再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金融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通过金融创新产生的新供给偏少。因此,促进贴近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健康发展、规范发展,消除金融供给短板,让金融供给惠及到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由于“三农”领域、小微企业、弱势群体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存在信贷固有风险高、效益低等原因,金融机构面向这些领域的创新动力不足,金融产品单调、同质,企业融资成本高企,这在县域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农民工金融服务方面更是薄弱,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仍很欠缺。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差异,金融在县域地区的服务功能不足,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城市地区对县域地区“挤出效应”明显,县域地区沉淀下来的储蓄资源只有很小的比例用于当地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又是经济和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节点,这个节点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彻底转型走向现代。因此,围绕我国实体经济,围绕县域,围绕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在内的“四农”和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加大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普惠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稳健的政策、有效的引导是改革的有力支撑
  记者: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得到相应的支撑,这需要我们做哪些努力?
  徐诺金: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货币信用环境有利于市场主体充分了解各项政策走势并作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从而起到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如果货币信用环境波动过大,就不利于稳定经济,不利于稳定和扩大投资,因为投资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投资的决策要求有一个比较稳定和明确的预期。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反复波动、货币政策周期过快调整、利率和物价水平过分波动等,都是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更不利于长期的国家竞争实力的上升。伯南克主政时期的美联储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推行的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公开性以及具体实施中对利率、通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的前瞻性预期引导,尤其是对长期利率的引导,目的就是要稳定政策、稳定投资者预期、鼓励中长期投资,这对美国从次贷危机中较快地复苏,并对以新能源技术、新信息技术、新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制造业回归等新的竞争优势形成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远远大于美联储,因为我们是转轨型经济,市场处于成长、发育过渡之中,货币政策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更多,肩负的目标任务也更复杂,有的甚至相互冲突,协调起来的难度更大,这对我国的中央银行也要求更多、挑战更大。如何在这种挑战中去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货币信用环境,使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朝着巩固实业基础、增强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引入市场沟通机制,引入前瞻性预期引导,增加政策透明度。
  今年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强调了要稳定市场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这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稳定的、可预期的货币信用环境一方面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通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传导机制,使央行信息有效地传导给投资者。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通过加强市场沟通和提高政策透明度的方式,引导投资者预期向政策目标靠拢,防止政策的误读、误导。其中,特别要注意加强政策意图的长期性、前瞻性指引。
  防止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改革应坚守的底线思维
  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中的四项,都与金融稳定有密切联系,并且都是传导压力的。对此,您如何理解?
  徐诺金:就金融自身而言,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金融市场之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联结日趋紧密,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跨产品交叉性传递风险明显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的任务更加艰巨,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为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社会各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风险监管全覆盖上。实际上,比监管体制变革、监管机构调整更重要、更紧迫的是金融监管理念的变革。当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推出并运行良好,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条件。因而,对待金融风险,应逐步转变过去对政府、对央行的过度依赖,打破“刚性兑付”和“大小不倒”做法,真正落实自主决策、风险自担、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对金融诈骗、非法集资案件进行分类处置,更多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解决。尽快出台金融企业破产制度,打破金融行业只能进入、不能退出的惯例,让金融机构回归企业本性。在监管理念变革的基础上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按照中央“三个统筹”要求和权责对等的原则,赋予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责”的央行应有的核心地位,对金融集团、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行更加集中统一的监管,切实有效防范跨行业、跨地区、跨系统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发生。 (图片 辛可)
相关附件: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金融业须服务好供给侧改革
  “”昨日在闭幕。论坛上,一行三会相关负责人从各自分管的金融领域出发,强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作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渠道,金融业理应加快改革创新,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剂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动力。
  事实上,对于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有两层含义。一方面,金融行业本身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最明显的表现即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实际融资成本较高。在此背景下,金融业有着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有关部门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和部署。例如,在行业准入方面,截至2015年5月,深圳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金城银行、网商银行等5家首批试点民营银行全部开业;今年5月,银监会批复同意在市筹建重庆富民银行,标志着第二批民营银行正式开闸。随着民营资本进入成为常态化,银行业服务的实业对象也有望随之进一步扩容。
  一行三会相关负责人亦强调了金融业自身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如银监会副主席就指出,发展普惠金融是贯彻“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形势下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他表示,发展普惠金融要补足金融结构性短板,增强服务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三是要积极探索符合普惠金融发展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四要积极借助等现代手段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客户的需求能力。
  央行副行长亦表示,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体制改革需要通过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治理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给,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供给的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支持必不可少,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金融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对改革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联合多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文件,为金融业如何支持产业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政策路径。例如,《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并提出着力加强金融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加快工业信贷产品创新,改进工业信贷管理制度等具体措施。而《意见》则为银行配合钢铁煤炭产业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具体任务,包括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综合运用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等。
  保监会主席指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服务,是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业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保险业改革将着力优化保险供给,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着力补齐社会保障的短板,推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着力增强社会托底水平,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促进就业妥善安置下岗职工贡献力量。证监会副主席则强调,发展资本市场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只有市场基础扎实且牢靠,配置资源和风险管理等功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对企业和国民经济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将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加强对忽悠式重组、跟风式重组等监管。
  金融乃百业之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业不仅自身要积极创新改革,更要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能力,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护航。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
06/14 07:2806/14 07:1606/14 01:2506/13 18:5606/13 14:1206/13 10:0106/13 09:5606/13 09:42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加强供给侧管理将如何影响金融业
加强供给侧管理将如何影响金融业
  供给侧管理正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在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意味着供给侧管理更加受到决策者重视。实际上,此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提出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指导方针。更有学者指出,整个“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贯穿着新供给经济学的思想,整篇建议体现的都是从“供给侧”这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正是在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面临着世界经济短期难以走出低迷、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多重挑战,要实现中高速增长,加快产业升级,缩短新旧动能转换期,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必须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际上,不管是深化结构性改革,还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是注重从供给侧进行改善和发展。更加重视供给侧管理的经济思想,更是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有学者指出,为处理好新阶段动力机制转换与优化、促使微观经济主体潜力与活力充分释放等问题,需要十分注重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供给侧,正确把握改善其环境与机制的思路和要领。该观点认为,在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作用和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我们迫切需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着力改善供给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特别是通过改进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显然,加强供给侧管理,将成为未来左右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影响宏观调控、产业政策、改革举措的关键所在。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究竟将如何影响金融业改革发展?
  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首先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重要基调。在新供给经济学思想中,诸如加大减税力度等财政政策更被强调和重视,不过,作为总量管理的货币政策,同样也被赋予促进结构转型的重任。
  此前业内专家曾撰文指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可比喻为“西医”,而新供给所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像是“中医”。应从之前国际主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地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在保持较快增长中逐步去杠杆,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合理结合的综合疗法。
  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在保持总量稳定的情况下,要促进结构优化,为市场出清、化解产能过剩、降杠杆创造条件。央行在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同时又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这就需要继续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统筹进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尤其是要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其次,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需要金融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拓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和空间。有学者建议,基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重要性和防范其变为“空心”的必要性,要针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全面推进金融改革。通过金融改革,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金融供给;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供给侧管理。实际上,不管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还是“十三五”规划建议,都对金融改革创新图景做了勾画。这包括扩大金融业开放,构建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
  再次,更加强调供给侧管理,需要继续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当前,我国社会融资中依然以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渠道为主,融资结构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给端的管理。有研究认为,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制具有长期客户关系的交易特征,势必具有以下结构性缺陷:一是对创新支持不足,对传统产业和大企业支持过度;二是对新常态的适应力不足,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倾向于同业融资以控制信用风险;三是杠杆率不断推升,潜藏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融资结构有待优化的情况下,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既要优化银行贷款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更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股权融资比重,发挥好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的作用。
  毫无疑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改善供给端,将深刻影响未来宏观调控、产业政策与改革举措。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既要积极适应供给侧管理的经济思想,又要通过改革创新,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作者:赵洋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日 14:5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10号 邮编:100033 网站编辑:010-170605 客服热线:010-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 京ICP证030355号您当前的位置:
记者热线:
编辑热线:
投稿邮箱:
也谈金融业的“供给侧改革”
卓屹金服总裁& 张波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宏观经济在&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开出的&新药方&,这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重大转折,也会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甚至会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供给侧改革&其实在经济学界并不是一个崭新的名词,确切的讲,更像是&旧瓶装新酒&。众所周知的是,在党的第十一次会议之前,我国政府更加倡导的是以&投资、消费、出口&为代表的&三驾马车&,这是&需求侧&角度进行的经济建设,尤其是2009年政府推出的&四万亿&的一揽子刺激政策。但是目前,由于产能过剩严重、实体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存在,再进行&需求侧&的刺激可能会使经济运行更加危险。因此,政府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出了&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的角度改革,从而解放生产力,促进宏观经济的再次增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要清理各类&僵尸企业&等&供给侧改革&手段。
具体到金融行业来说,其实也存在这需要&供给侧改革&的很多问题。比如说,近年来,一些没有受到监管的非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比较迅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传统的受到监管的金融服务供给还不够充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各地区、各行业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看起来经验丰富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然有结构性的短板,也是当前金融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比如说,在金融行业中,也存在很多类似于实体经济中的&僵尸企业&,譬如说一些经常出现跑路丑闻的P2P企业,对待这些企业,我们不要试图去保护它们中的每一个机构都不失败、都不出任何风险,而是应该允许它们的倒闭、重组和破产清算。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美国的社区银行、德国的州立银行,都把中小企业的业务当做重点,也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当前,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很想扶持中小微企业,但各方面的限制使它们感到有心无力。在此背景下,银行进行信贷外包将是一个好的解决思路,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内大有发展。
金融业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其他新兴的金融业态,如民间金融或抵押担保行业,只要依法合规,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经济主体合理的融资需求,就应该得到认可和鼓励;另一方面,要对高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坚决清理其中的&僵尸企业&。此外,今后我国的信贷市场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只有这样,才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也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编辑:韩定宏&
作者:张波】
高清图集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