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区办学校是否允许

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对地产、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行业有何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对地产、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行业有何影响?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目前可用积分:291813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开放后居民安全是个问题
11431 次点击
11:29:37 发布在
&&&&<img SRC="/large/ba"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我国原则上将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孙湛 澎湃资料&&&&所有的小区围墙可能要被推掉了?中国城市原则上将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2月21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意见》共9方面三十条,包括强化城市的规划工作、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等。&&&&《意见》第十六条中指出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街区这一概念发端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街道、小公园、绿地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类政策调整是希望改变过去封闭式社区的诸多弊端。比如封闭式住宅社区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设施和住区设施隔离,同时需要更大的占地面积。通过开放式的街区制度推进,将使得后续城市商业设施和住区设施规划能够融为一体,并且使得城市规划朝节约土地等方向演进。&&&&但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看来,小区封闭是为了安全,何况住宅小区内的道路设置基本都是低速道路,如果开放如何保证社区居民的安全是个问题。老外的街区制是因为人人有枪而且本来就居住分散,这与国内基本都是高层住宅楼不同。&&&&张大伟称,街区式社区是住宅与商业、服务业混合的与街道的结合性强的社区。里面的设施有:银行、超市、商业街、餐饮、医院、学校、幼儿园等,街区式社区具有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交通便利,城市景观丰富,与商业和各种城市活动结合紧密等优点。当它运用在中国城市的居住区中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安全问题,噪声干扰问题等。&&&&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韦谢称,推广街区制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可以避免都市中的个人原子化。此次政策的目的更多地强调道路的公共化以及和谐邻里。&&&&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已在今年1月就响应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42:21 &&
孙湛澎湃资料所有的小区围墙可能要被推掉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12:45 &&
同意,先开放故宫旁边那小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20:18 &&
12:12:45&&的原帖:同意,先开放故宫旁边那小区。<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textareaeditor/face/smilies/3.gif"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21:09 &&
春节后的一些措施建巨大风道吹走北京雾霾不再建封闭小区,已建的要逐步开放现在已不是左和右的问题了,是正常和不正常的问题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25:04 &&
11:29:37&&的原帖:&&&&<img SRC="/large/ba"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我国原则上将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孙湛 澎湃资料&&&&所有的小区围墙可能要被推掉了?中国城市原则上将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2月21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意见》共9方面三十条,包括强化城市的规划工作、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等。&&&&《意见》第十六条中指出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街区这一概念发端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街道、小公园、绿地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类政策调整是希望改变过去封闭式社区的诸多弊端。比如封闭式住宅社区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设施和住区设施隔离,同时需要更大的占地面积。通过开放式的街区制度推进,将使得后续城市商业设施和住区设施规划能够融为一体,并且使得城市规划朝节约土地等方向演进。&&&&但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看来,小区封闭是为了安全,何况住宅小区内的道路设置基本都是低速道路,如果开放如何保证社区居民的安全是个问题。老外的街区制是因为人人有枪而且本来就居住分散,这与国内基本都是高层住宅楼不同。&&&&张大伟称,街区式社区是住宅与商业、服务业混合的与街道的结合性强的社区。里面的设施有:银行、超市、商业街、餐饮、医院、学校、幼儿园等,街区式社区具有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交通便利,城市景观丰富,与商业和各种城市活动结合紧密等优点。当它运用在中国城市的居住区中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安全问题,噪声干扰问题等。&&&&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韦谢称,推广街区制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可以避免都市中的个人原子化。此次政策的目的更多地强调道路的公共化以及和谐邻里。&&&&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已在今年1月就响应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社区不是监狱&&公民学会自治 社会才能进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27:15 &&
13:21:09&&的原帖:春节后的一些措施建巨大风道吹走北京雾霾不再建封闭小区,已建的要逐步开放现在已不是左和右的问题了,是正常和不正常的问题了百姓舒服过几天?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31:07 &&
安全不用担心,领袖为我们考虑的很周到,军民联防,井民联防,朝阳群众,民兵小分队,对坏人实行每天登记制度,停止人口流动,等等,办法多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33:58 &&
安全有确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如今的安全保障社会支出越来越高,占用了相当大的社会资源,但民众的安全感觉却越来越低。应该要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安全问题,不安全的因素来自于哪些方面?怎么会越来越多不安全因素?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35:56 &&
以后在小区里边遛弯,都改为逛街!看以后谁家小孩出了门口就被车撞了,找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36:41 &&
安全是必须要保证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52:58 &&
13:35:56&&的原帖:以后在小区里边遛弯,都改为逛街!看以后谁家小孩出了门口就被车撞了,找谁?还不止呢,如果你小区有健身设施 娱乐设施 泳池之类的,你就等着被侵占吧 !~反正业主的权利已经没有了,是不是就可以不交物业费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56:20 &&
拍脑袋想出来的歪点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58:19 &&
不仅仅是安全问题,而是法律问题, 小区的公共区域是和房屋等共同规划,土地使用权是小区业主共有的,业主买房对于小区的绿化环境,自己房屋的位置都是买房的考量,现有房屋,有绿化环境布局很差的老公房和棚户区,而商品住宅相对高档,而这些高档的环境是业主用血汗钱买来的, 现在政府违法剥夺业主的利益。小区的共有区域还有大量的停车位,一旦小区打开, 停车位是全社会的,业主回家可能停车都不能保证。&&物权法明确,小区的共有区域的使用由业主决定,住建部怎么都忘记了,物权法是废纸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58:59 &&
13:56:20&&的原帖:拍脑袋想出来的歪点子封闭社区是一区一长不封闭了,一楼一长,楼长、楼长、、、、
共 11431 次点击,97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3139160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7067 / 昨日发帖:29944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开放后居民安全是个问题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如何看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政策?
(十六)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鼓励社会参与,放宽市场准入,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废了,各种不相干的强答,专业性的请来这里讨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对居住区规划及住宅建筑设计有何影响?
1583 个回答
封闭式小区在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常见。主要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提高安全性的目的外,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了维护社区公共设施(包括社区道路、景观、安保系统、停车设施、运动设施等)不被外来侵占的问题。在开放式社区以及开放式校园为主的欧洲国家里,城市公共设施及其完备发达而且分配均衡,整个城市不同的社区的基本公共设施并无太大的差异。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封闭式社区是为了营造较好公共设施环境的不被外界干扰和共享。说到底,封闭式小区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整个社会还太穷。封闭小区的内在逻辑和我们的户籍制度是一样的,都是在整体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源较发达区域的自我保护机制。例如国内的大多数大学内都有优美的景观和足够的篮球足球游泳等场地以及图书馆,但是学校围墙之外的城乡结合部里公共景观、开放空间、运动场地等条件都十分简陋,拆掉围墙一定会吸引周边大量居民来使用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成都读大学期间曾经走访了很多后期自发形成的开放式街区的案例,如成都的玉林小区、抚琴小区等都可以作为开放式街区的样板。但是,这些小区的共同点都是小区内本身房价较低,建筑老旧,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城市其他片区相比并无区别,这时候拆掉围墙,引入底层商业等是可以增加城市活力,一定程度缓解交通拥堵。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社区环境恶化,变成鱼龙混杂的低档社区。玉林小区的一部分做法是可以借鉴的,就是在社区开放的过程中,社区也在微型化。也即是说毛细血管式的路网向城市开放以后,门禁系统变得微型化,基本上两栋楼变成一个微型社区。也就是用墙重新把两栋楼封闭,设一个门禁。这样一来社区的道路逐渐街区化的同时,也保障了社区的安全性。不过归根结底,开放街区的普及还是要依靠城市整体公共设施的完善。关于玉林小区的案例,已撰文《玉林社区 一个本土的小街区社区》发布于澎湃新闻,欢迎移步观看。-----------------------------------------------------------------------2.22更新---------------------------------------------如果感兴趣可以再仔细说说啥是“开放社区”和“封闭式小区”。1.建国以后开始的“封闭式小区”从建国以后开始,由于华揽洪等新中国建筑师的推广,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里强调“职住平衡”的理念,大量的新建居民小区作为工厂或机关单位的配套而被营建。这阶段城市建设全面学习苏联式的“大马路+封闭小区”的模式,形成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风貌。由于社区尺度很大,社区配套设施往往根据自身单位情况配备有机关内部的幼儿园、商店等等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内部社区。这时社区内部人员基本上都是一个单位的“熟人社会”,封闭式的社区保护了熟人社会内部的安全性、公共设施的私有性不被破坏。2.改革开放之后的封闭式小区小区一词应该是中国独有的词汇。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商品房的出现,原先封闭式小区的“熟人社会”基础被瓦解,但是封闭式小区的模式依然在延续。除了我国特有的土地模式、政府批地的规模(尺度较大)等最主要的原因之外,小区的封闭性满足了居民在城市整体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对自我资源的一种保护。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城市规模实际上相比于欧美地区的城市规模是相当惊人的。柏林市人口300万,伦敦市人口800万,大巴黎人口也才1300万,而且除这些城市以外的绝大多数区域,城市的人口规模都极低,大多数城市人口与我们一个县城或乡镇的人口相似。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庞大,生人社会的特征性强,人对安全性的需求要远远强于欧洲城镇。封闭式的小区内提供了儿童安全玩耍的自由空间。3.什么是开放式社区?开放式社区对我们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在建国以前的漫长时期的,我们的传统社区社区基本都可以被称作开放式街区。从唐朝的里坊制(封闭的居住型社区)为止,从宋代开始,我们就开始了以街区为主要公共生活空间形式的“街巷制”城市社区模式。不管是北京胡同,上海弄堂等,都是常见的开放式社区。这类社区不会设置围墙和门禁系统,不同等级的路网直接连通城市街道,开放式社区里大量的商铺形成了街巷空间,街巷空间为社区提供了公共生活空间和生活的便利性。传统的开放式社区是怎么解决大家提出的安全性等问题的?首先是庭院文化。庭院文化在中国传统居住形式中最为核心的一个要素,就是因为在开放式的街巷中无法解决人私密性的需求。开放的街区+私密的庭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空间模式。另外路网层级丰富,人走路随着路网等级越低,空间会自然而然越私密,城市外部人员进入的可能性就越小,正所谓“曲径通幽处”,当社区内部的路越“曲”的时候,这个空间的私密性就会越“幽”。相比于独立王国式的封闭式社区,开放式社区的用地会更零碎更小,路网层级更丰富和细密。法国建筑师包赞巴克对开放式社区非常推崇,他认为开放式的社区增加的街巷空间会使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更强、复合使用的用地会让城市功能更多元和有机、住宅的功能更多元化。另外,大马路式的城市路网在和毛细血管式路网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十字路口较少也更容易拥堵。4.开放社区的弊病当围墙消失以后,社区的私密性和领域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如通过路网设计和门禁设计等予以保障。在社区道路开放之后,居民可达性增强的同时城市外来人员的可达性也增强了,小区内最重要的公共设施小区道路很容易被外来车辆侵占,演变为城市道路,随着外来人流的涌入,随之而来的社区商业业态、公共设施等也被一一侵占。如川大江安校区外的文星镇,也有一处新建的湖夹滩“开放社区”。社区没有围墙,也有没有相关的配套(如道路变曲,门禁升级)等措施,社区内部的道路变成了城市干道长城路和文星大道之间的通路,由于社区内店铺底商设计过多导致租金低廉,逐渐成为吸引城市低端业态的一个聚集地(如按摩保健、低端餐饮)。社区丧失了领域性之后,公共活动环境恶化,直接拉低了房价和租金,成为一个城市贫民区。4.自发形成的开放式街区:玉林小区和抚琴小区成都玉林社区和抚琴社区可以说是开放街区的成功案例。著名建筑师刘家琨的工作室就位于成都市的玉林小区内。玉林小区是近年来形成的开放式街区之一,打破了独立王国式的模式,丰富的街巷路网里承载了丰富的市井生活。混迹于玉林小区的大量艺术家、地下音乐、建筑师等在玉林社区里都能找到自己小圈子的活动据点。玉林小区对开放式街区的借鉴是,由于玉林社区在开放的过程中是居民自下而上的推动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关于产权纠纷、社区安全性、城市交通干道干扰、停车位等诸多问题会妥善的解决。直接由封闭到开放社区,一定会产生诸上述多问题。那么玉林是怎么解决上述问题的?关于外部车辆的干扰问题:分析玉林小区的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毛细血管式的路网体系,仔细观察很多的路有一个特点就社区内部的路不是直接贯穿城市干道的,而是很多的折线。这种折现使司机在一条城市干道上直接看不到另一条城市干道,形成了视线遮蔽。这种视线遮蔽阻挡了外部司机穿越社区道路的企图(担心会迷路),但是对社区熟悉的司机不会产生干扰。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车辆干扰内部的流线。也就是曲径通幽的办法。关于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问题:这些公共建筑、广场、绿地都小型化便捷化,灵活设置在社区的各个角落,避免大尺度的公共广场或绿地,也避免了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和共享。安全性的保障:微社区玉林小区并不是一个小区,而是由多个微型社区组成的大社区。为了提高社区的安全性,1-4栋楼组成一个小社区,增设门禁系统。路网放开的同时,社区的安全性并未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随着社区变小,看门的大爷几乎认识所有住户,生人的闯入会极大的提高警惕性)。这种微社区的思路和传统庭院的做法是相似的。(手机没有玉林和抚琴的图,不过五昭路的社区也是如此 图为微社区的围墙和路)(手机没有玉林和抚琴的图,不过五昭路的社区也是如此 图为微社区的围墙和路)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成功的开放街区营造靠的绝不仅仅是拆掉围墙打通断头路就可以达到的。玉林街区成功的原因在于居民长时间利益博弈之后,在保障了社区产权、私密性、公共设施的便捷性和共享性等问题之后才实现了社区公共生活的繁荣。5.综上所述封闭式小区和开放式小区都各自具有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在德国开放社区为主的情况下,也很多规划师也建议德国学习美国中国的封闭式小区,因为封闭式小区面积大,可以综合考虑片区内的公共利益的分配(如在滨河区域由低到高的楼房设计会让更多的人享受滨河景观,而用地零碎的开放式社区常常首排的房屋会阻挡后排的景观视线)。对目前全是封闭式独立王国式的城市环境来说,适当的引进开放式街区制对城市而言是有益的。但是推广开放式社区的同时,也应该大力提高城市整体的公共设施水平和公平性。因为现代开放式街区和开放校园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高水平及均衡的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街巷化的过程中不可以直接粗暴的拆墙打通路,而应着重考虑在开放社区的同时如何保障营造社区领域性和私密性才是改造的重点。改造方式也应该采取自愿的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变,兼顾产权、社区安全性、私密性的要求下,实现封闭社区的逐渐开放化。引用文献:《重建中国》华揽洪《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于泳《刘家琨谈玉林》
刘家琨《“开放街区”规划理念及其对中国城市住宅建设 》于 泳,黎志涛《鲍赞巴克的设计理念与作品研究》胡珊1,李军1,杜安迪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行业相关的从业者,随着中国城镇人口突破50%的大关,城市、城市规划也日益受到国家与各位的关注,利益相关,我们理应兴奋的。当然,伴随着兴奋的,也还有疑惑和彷徨……其中之一: 认知的不断被打破。比如,可能各位有所不知,我们行业内最为重要的执业资格考试: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 ,已被无理由停考两年了。这本来是如同会计师、律师一样的行业执业资格考试,是每一个城市规划师最为重要的执业资格考试,建设部甚至还于1999年颁发了《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作为《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执行至今,衍生各种考试参考书籍、培训班、出题专家的考前重点班……但从去年开始,没有理由、没有预兆的被停考了(根据中央最新规定,以后这类资格下放地方政府,同样无理由无说明无具体解释)。再比如,今天我们热议的这个问题:开放居住区道路。何为居住小区,请看百度解释【】居住小区(housing estate)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生活区,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487页而在法律规范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2002年版) 有如下规范规定:8.0.1 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8.0.1.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8.0.1.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我们可以得知,正是因为有了主要服务于内部交通的道路路网,具有完整内部路网,因此居住小区与普通城区有了一定的区别。在通过研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十六)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我的理解是,参照古代里坊制,意见中希望的是打通这样的城市干道A:而非这样的道路B:意即:使城市交通更加丰富 ,而非破坏已有的居住小区完整性与私密性。然,是否每个城市都具备以下条件?如答主所在的山区型城市,道路本身与平原城市的“井”字型布局方式基本不一样,更多的为顺应地形山势布置,因而A型道路无从谈起,更何况,具有连接两条城市干道的小区多为规划5万人以上的大型小区,这样的小区本身负担小区内部交通使用已捉襟见肘,如还开放城市交通功能,只恐怕会堵上加堵。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每痤城市有其自身特有的条件,针对不同地段、不同时段的交通疏导恐怕都需要多样且详细的规划疏导方案,岂能粗暴一刀切?更何况意见中所涉及小区内部道路是属于物权法里居住区居民集体财产,今后维护、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是这简简单单的74个字无法一笔带过的。回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段:务必清醒地看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本已写进教科书与规范的居住小区道路不应引入城市交通这个概念的打破,可曾进行民意调查?可曾进行公开意见收集?可曾进行试点与专家调研?对与物权法的冲突可曾进行解释?对什么等级的小区进行开放可曾进行详解?还望意见增强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望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万望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之现象!!==================总结思路=======================总结思路
首先回答问题:我以为,作为成年人大家应该认知一件事物很难一言蔽之利弊。尤其在城市规划学中。赞成开放者,想必有其对未来破格之考虑。
反对开放者,固然也有其深思之处。 我认为也可,也不可。
主要还是要分地段、分时段、分人还是车来进行深入思考。
但对原有法律法规的推翻应谨慎,应有合理理由,有试点并出台相应落实办法。
我比较忧虑的是该意见本身,通篇的要尊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阐述内容却大有推翻很多现行的规划法规之意……不得不说好一个黑色幽默。而其中内容里逻辑矛盾之处比比皆是。
比如,在第(四)条中提到:“创新规划理念……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干到底”本身就是个非常口语化的说法,放到这样严肃的文件里是否合适呢?而一张蓝图干到底是指一个思路执行到底呢?还是一个规划执行到底?
同时,又在第(五)条中说到:严格依法执行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不得进行建设。
明显,规划编制程序还是应该走:总体规划 ——& 控制性详细规划
——& 修建性详细规划 的路子,那么不是从字面上就和“一张蓝图干到底”相矛盾了?
我理解是指规划一旦通过审批后不得随意修改,但又有很多同行将其与“多规合一”放在一起说,明显连规划界内部都对这句话认知不清。
思路都是些新思路, 能装进这样一个中央性的文件中,足以见得这届政府还是满求新求变的。但一味求新,但不给解释也不给落实办法,尤其是引起争议的开放封闭小区难免有慷他人之慨的感觉,大家为此极为不满也是很正常的。
最后,我也不知道我这算不算妄议中央了? 毕竟,前几年贪玩没考完注册规划师四科考试,按理,我也就是个“赤脚”城市规划师罢了。
看了原文:,涉及这个问题的是官方文件第16条:(十六)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鼓励社会参与,放宽市场准入,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这说明此政策的目的是在于通过把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来舒缓目前各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相信这么几年来政府也发现了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路网不够密集,大多数道路都是双向六车道或者八车道的所谓“主干道”形式。这使得街区尺度太大,过多的车辆汇集到了这些“主干道”上引起了拥堵。关于这一点,很多国内的城市规划专业人士都批评中国“彷美式”城市规划思路,他们都提议要建设尺度小的街区。这样不仅符合人类生活在城市的社交需求(自Jane Jacobs之后的人提倡的New Urbanism),同时也符合近三十年来提出的Sustainable City(低碳城市),Compact City(紧凑城市)。从专业角度来说,我个人是同意这些说法的。未来的城市的确是往“小街区”方向发展,所以我同意政府说的“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但是,我严重不同意的是“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不同意的理由有以下两点:第一,封闭社区(Gated Community or Gated Neighborhood)并不是“规划”的产物,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作为政府主导的行为永远只有能力规划用地。所以,任何规划行为都不会形成这样的封闭社区,当然也就不可能使这样的封闭社区消失。“封闭社区”是社会和经济的产物,除了社会经济的自然内力之外的任何外在行为都是无法改变这种情况的。第二,政府这样强力的行为只会导致已建成的封闭社区内居民的反抗,得不偿失。下面说说为何封闭社区是社会和经济的产物,要解决的话只能从社会经济角度着手。首先,“封闭社区”并不是“中国特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当中,封闭社区的数量快速增长(Webster, Glasze and Frantz,2002)。除此之外,加拿大(Grant and Rosen, 2009; Walks, 2010),英国(Atkinson and Flint,2004) 还有美国的洛杉矶和达拉斯(Sanchez, Lang and Dhavale, 2005)也都发现了不同程度了封闭社区的建设。这个现象大概可以总结为两个原因:贫富差距加剧和政府职能的缺失。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加剧一方面导致了城市中犯罪率提高,这让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人可以购买坐落在有围墙有保安的封闭社区中的房产来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开发商必然也因为看到了这个卖点,所以不断建设这样的楼盘。所以消费者与开发商因为恰当的供需关系成就了封闭社区的大面积扩张。另一方面,贫富差距让中产阶级和富人对住宅区有了不同程度的需求。比如,中产阶级可能要求我住的地方要有一家一户的停车位,要有小区花园。富人则会要求各种高档娱乐服务设施。所以就会有所谓的“中高档小区”“高档小区”之类的字眼出现。这就是商业化的社会,商家提供各种服务,人人各取所需。在印度的孟买(Source:(Source:)上图中是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同时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城市之一。远处的中产阶级社区必然是有围墙的,和近处的贫民窟形成强烈对比。另外,说一句题外话,我们系正好有一个老师是印度的,她说她觉得中国的大城市,北京上海这样的,发展要比印度的好很多。我和她说那是因为中国的户口系统和国有土地的政策啊,所以偏远地区的人很难到城市来,即使是大批农民工也是住在城市很边缘的地方,在市中心自然是看不到,而且城市土地不是私产,所以政府随时可以拆迁和改造啦。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Source: (Source: )这张图片就更好地说明了城市中贫富差距是形成封闭社区的主因了。里约热内卢是另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城市。巴西圣保罗(Source: (Source: )上图是巴西另一大城市圣保罗,这个小区的大门戒备森严已经和某些国家安全部门有一拼了。除了贫富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政府的职能缺失。像孟买和里约热内卢的封闭社区,除了提供安全保护之外还有单独的小区供水系统。因为这两个城市的政府职能缺失,不能提供所有居民清洁的用水,有的地方还不能保障一天24小时供电,所以才需要各种小区来补足这些公共服务。中国的小区大概补足了政府的这几个职能:提供垃圾清运(几乎所有小区物业都有征收垃圾清运费),日常安保服务,停车安全,提供小区绿化,提供私立学校……这些职能其实恰恰就是政府各个部门应该对所有这个城市的所有纳税人提供的基本服务。而政府部分的职能缺失,这个缺失只能交给市场机制的运作来补上了。所以,各个地产开发商琢磨住户的各种需求。相当于政府收了税之后并没有干什么,然后各个物业公司再来收一次费,然后说:政府不行,我来满足你。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除非社会稳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而且政府可以提供足够的社会服务。这也考验着未来中国政府管理城市和经营城市的能力。政府一纸文件就想要让这些封闭社区消失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已建成的小区内,房屋设计等等都是在小区的内部的孤立环境下进行的,把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必定导致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和不安全等等的矛盾。已建成的小区内部道路是根据小区需求设计,开放这些道路必定导致拥堵和混乱,更加难以管理。但我并不反对新建的社区要求是开放的,我很想看看目前这样的社会形势下谁会去买,谁会去住啊。ReferencesAtkinson, R. & Flint, J. (2004) ‘Fortress UK? Gated communities the spatial revolt of the elites and time-space trajectories of segregation’, Housing Studies, Vol. 19, No. 6, 875-892,Grant, J.L. & Rosen, G. (2009) ‘Armed Compounds and Broken Arms: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Gated Communiti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9(3) 2009, pp. 575–589.Sanchez, T.W., Lang, R.E. & Dhavale, D.M. (2005) ‘Security versus Status? A First Look at the Census Gated Community Data’,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Vol. 24, 281–91.Walks, R.A. (2010) ‘Electoral Behaviour behind the Gates: Partisanship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ong Canadian Gated Community Residents’, Area, Vol. 42, No. 1, 7–24.Webster, C., Glasze, G. & Frantz, K. (2002) The Global Spread of Gated Communit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Vol. 29, pages 315-320.
这原本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尤其针对以北京为首的一些“大院文化”深厚的城市)。但是,变成一个全国性的城市规划政策纲领,未免像春晚里的“全国人民除夕吃饺子”,完全忽略了地域性。而且在还没有细则的情况下被标题党媒体无良地拿出来吸引眼球,引来全国人民吐槽也在情理之中。拿帝都、魔都两地出来对比举例,就知道这一政策(如果真能够实行的话),实是挽救北京交通和城市品质的一剂良药,然而对于上海来说,则不过是一碗凉白开水,因为上海这座城市,一直就是“窄马路、密路网”的生活街区模式(浦东例外)。
上图是北京东北四环外望京的某一片住宅区,下图是上海东北中环外新江湾的某一片住宅区,地理位置相似,开发年代相近。已经将主路网和次级路网用红色虚线标出。注意看左上角的比例尺可以证明尺度相同。画面中北京的block尺度惊人,可以行车的道路又屈指可数。而且,住宅楼完全没有形成连续的街道界面,路边空空如也,有道而无街。相对应的,上海的居住区有明显的次级道路,把居住区分成了一个个更小的小区,同时,平行于道路的住宅楼底层有底商,形成了具有生活气息的街道。画面中北京的block尺度惊人,可以行车的道路又屈指可数。而且,住宅楼完全没有形成连续的街道界面,路边空空如也,有道而无街。相对应的,上海的居住区有明显的次级道路,把居住区分成了一个个更小的小区,同时,平行于道路的住宅楼底层有底商,形成了具有生活气息的街道。对于这个北京居住区的案例,把它分成拆几个小区,原有小区道路改造成街道生活中心,实在是再合理不过。对于这个上海居住区的案例,要是告诉居民还要把小区拆掉,居民不和你上街才怪呢~作为对比,也可以看看纽约以及东京的路网,和京沪一样比例的地图。纽约的路网密度和上海相似,但正交网格带来的一个优势是分布更加匀称。东京是典型的三个层级的道路路网,这有赖于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度,在中国基本不可行。我想,规划导则出台的预期,应该是像上海/纽约这样的两级路网,以及具有街道生活气息的城市品质。纽约的路网密度和上海相似,但正交网格带来的一个优势是分布更加匀称。东京是典型的三个层级的道路路网,这有赖于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度,在中国基本不可行。我想,规划导则出台的预期,应该是像上海/纽约这样的两级路网,以及具有街道生活气息的城市品质。再次重申:新政策里讲的是推广街区制,并不是把住宅小区开放到你家大门直接面对城市!--------------------下面可以分享一个近十年来好的街区制规划的案例:上海创智坊街区,瑞安地产的,完整的街区制规划,现在的发展现状也非常的好(不是广告,无利益相关)。以下渣画质预警!!这是第一期的规划平面图,可以看到支路四通八达,中间横向大学路是居住区主要城市道路,不宽,双向双车道,沿街商铺只租不售,由瑞安统一规划业态,像运营商场一样运营这条街道。每个居住小区规模不大,但都拥有各自封闭、安静、私密、没有车辆干扰的中心花园。这是第一期的规划平面图,可以看到支路四通八达,中间横向大学路是居住区主要城市道路,不宽,双向双车道,沿街商铺只租不售,由瑞安统一规划业态,像运营商场一样运营这条街道。每个居住小区规模不大,但都拥有各自封闭、安静、私密、没有车辆干扰的中心花园。这是养了几年以后的大学路街道现状,施施然有欧洲街道趣致。现在已成为上海东北片一片相当有品味的繁华区域。这是养了几年以后的大学路街道现状,施施然有欧洲街道趣致。现在已成为上海东北片一片相当有品味的繁华区域。(说个题外话,这片小区开发时由于太注意模拟欧洲的街区围合感,导致其中东西向住户比例过高,违背了上海人民买房朝南、朝南、朝南的三大基本原则,使得开发商在开发最后一期豪宅的时候,回归了围墙封闭式小区、户型均朝南的大板楼类型,也是矫枉过正的遗憾。)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了很多“新”说法,唯有“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小区”这条得到热议,其原因也很单纯,因为这条事关大家利益,对于贷款买了房的“中产”而言,我花钱买的环境,你凭啥插一刀;而他们又是网络上能发声的一批人,这种诉求显然是合理的。封闭小区和开放街坊各有利弊,这种常识根本不需要去争论什么,不能见着某种形式好就硬要说这种形式哪里都要用,以前的也要一并改,各地区,各社区之间差异之大,根本不是可以一概论之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央纲领文件去提这么一条“原则”是否欠妥?这是不是某个撰稿人夹带的“私货”?当然,我不敢“妄议中央”,我只是作为从业者,说点我这种从业者都无法自洽的困惑,我水平有限。针对开放街坊和封闭小区再啰嗦一下:以我所调研的城市为例;大院根本不是城市中心城区拥堵的主因。例如,中部某省会城市的旧城区,棚户改造与旧城更新之后,从经济性、开发的可行性来看,都做不了封闭的小区,只能改造成开放式的街坊、公寓及少量住宅。南方某大城市也一样,对旧城区、旧的单位大院的改造,你随便拆、重建都建不起封闭小区。即使是大面积的城中村拆,也拆不出来封闭大院(一般情况,可能有特例)。旧城区更新改造不行,就只能把大院的门打开,修通一些断头路,但是,这种方式对交通系统的支持力度只能是局部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反而带来许多弊端,所以简单打大院门的方式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中心城区的大院如果只是简单开个门起不了作用,更新改造又不可能改成起封闭小区了,也只有新城和郊区可以“试验”了,但是,新城和郊区同样建不起开放的街坊。原因在于,第一,没有那么多需求,底商用不了那么多,或者即使你这么搞了,在很长时间这些底商是闲置的。郊区的开放街坊上没有人,商业需求又不旺、每条道路又短、车速又提不上去, 除了产生不安全因素、增加市政成本,又啥作用?再有,郊区的土地出让,以前政府往往是图卖的快,来快钱;大规模出让,政府也易于管理。开发商也乐于拿大地块,提高利润率,一拍即合,肯定是大地块的封闭社区最易推行。当然,在新城、郊区改变这种封闭街区的方式也是很容易,就像杨保军说的那样,控制土地出让的规模不超过4公顷,你开发商想要大片地块也可以,你连着多拍几块就是了。但是,政府对中间的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要不要投资?公共道路你政府修还是不修?修,你卖地的钱都要折去一大部分利润;不修,搞个代征路,开发商修完、产权归政府,但是多半社区住户不乐意,开发商也不傻,要我修,我肯定有一万种方式把这路变成我自己的;合作修,也行,随时扯皮,产权怎么分,会不会闹出更多矛盾?而且,这部分的公共投资的成本无疑还是要转嫁到购房者或者公众上,但是郊区本来道路就不存在系统性拥堵,永远不存在,你修这路干啥吃呢?归根到底,采用何种空间组织方式,终究是一种市场所决定的,政府理应做一种倾向性的引导、鼓励,但是有必要兴师动众的提到中央的原则高度吗?所以结论就是,这条原则,说了等于没说,放在中央纲领性文件中只能让人生疑、引来误解和猜忌。像“封闭小区”的类似争论,在下面这些议题中同样出现了:道路密度和道路面积比例这种规范话语放到中央纲领文件中,是否合适?以后总规是不是又要死活凑上这个指标?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要“两图合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图纸这种技术的细枝末节好说,但是人员怎么合、管理机制怎么合、法律法规怎么合?从中央直接切到地方的城市管理方式真的能有效率?中央没说,我看不懂,除了扩大部分部门的利益外,我不知道有啥作用。要编制城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作为从业者我当然开心,但是,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清楚,这能起到何种益处?要规定高度、色彩、建筑形式,建筑师干脆转行?装配式住宅总量未来要达到30%。装配住宅能降低建造成本、缩短建造周期,也能提高社会综合效益,但对降低房价影响很少(土地成本才是房价的主导因素),同时也会造成住宅空间的单一、装修改造困难等其他副作用,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为何一定要强推?……如此种种,我再次重申我不敢妄议中央,我只是提出这个从业者无法自洽的困惑。
谢邀第一首次收到这么多邀请。也是第一次看我大城市规划专业的问题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很刺激!目前已经积累了1600多个答案我也醉了。看了前50个答案,后来看不下去。不过,估计下面很多答案只是吐槽政策破坏自己的利益罢了,没什么值得参考的角度。这个问题我来晚了,也没有太多original的看法,因为前排的几个答案已经很不错,
的答案我大部分都赞同。但是,因为这个问题还没有美国城市规划师的角度,所以我还是来分享一下my two cents。首先,楼上很多误导的地方要弄清楚。提问者提的问题【如何看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政策?】本来就不对了。政府发布的不是【政策】而是【若干意见】,不存在执行权力的。再说,那些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其中有提到「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只是整个文案的小部分,但是看了楼上以后,但是看楼上的样子,很多人明显误会了以为这条款是文案的核心。我猜大部分喷子都没有仔细看相关文案,只是为了喷而喷。作为城市规划在读生,我很赞同中国中央政府对城市布局的这些若干意见。中国城市的超级街区要消除,以后不要再建。但是,我觉得大家太激动了,都在担心“哎呀不要来打开我的小区呀”。大家放心,这个方案主要是针对将来的工程,不是已建完的。没有人想破坏你的小区,铺公路穿过你的小区花园。要是分析大部分小区的布局尺寸你会发现,把小区打开,铺公路,与外面的路网连接起来是根本没法做得到,因为大楼中间根本没空铺路。以后,你买房子的时候就早知道小区是开放的,不能怪政府破坏你的利益。我猜这个意见,如果真的能实行,那还是要等很多年才实现。反正,目前很多小区在发展中还是封闭式。政府出这个意见只是一种信号,一种警告“以后不再见封闭式小区,先做好心理准备”。封闭小区的缺点我就不啰嗦,楼上的高票答案已经说得很清楚。中国如果要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变得更环保,变得更平等,必须把路网变得密集,把路宽度变得窄,把城市空间合理分配,把封闭式小区打开。我想强调,中国这批意见完全符合国际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理想。欧美国家有大概5%人住在封闭小区(gated community),但是我们一直有人吐槽这些封闭小区很排他性,很不民主,是贵族霸气生的鬼地方。按照有中国的特色社会制度,这种赤裸裸的大资本主义封建象征当然不行了。中国封闭式小区对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变和不环保这个问题我早就发现了。我以前在我博客写了很多批评中国这个城建模式的文章,但是我猜我写有没用,政府不会管了。但是看了这个新闻,我发现原来政府和我想法一致,很开心,让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眼光更加乐观。对于那些抱怨“但打开小区以后我就没安全感”的用户,我觉得没必要这么担心。首先,你们以为小区有门卫就意味着安全?我给你说,我进去过昆明很多闭小式区。我一个没有资格进去,不报名子的外来人,你以为门卫会动手禁止我进去吗?并没有!我一个外国人都能随便进去你的小区,这还叫安全呢?以后,不建小区,而建单独高楼公寓,每栋高楼雇一个门卫不就可以了吗?纽约的高楼公寓都是这样,挺安全的。反正,门卫管制范围限于一栋楼比整个小区好管很多。有些人抱怨“不建小区,那我小区的私人花园就没有了”。所以我主张:多 建 公 园! 小区花园只给内部人使用太浪费空间。中国城市空间又很珍贵,应该合理利用每一平方米。公园是给全部市民用,这样更民主。别说“哎呀,那样的公园好多社会底层人,太没安全感”,我对保持这种高大上看不起自己同胞的人受够了。很多中国设计师的问题是,他们觉得一切都必须很大。其实,我觉得公园越多越小,越好!一百个小公园不十个大公园好很多,因为公园分散度更高,利于更多人能够享受。我觉得上海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的,整个城市到处都是小公园,小绿地,或者绿带。很多废除的土地没人用都可以转为这种绿地,让城市多么美好。你还担心公园不安全,公园设施被大众弄坏了。那多增加维修团队吧。这种问题总是有解决办法。再说,你们都害怕什么?去过四十个国家的我表示,中国的城市相当安全!真的!比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包括美国)安全很多。看这么多中国人害怕自己的同胞真是不能理解。最后,我想说,建不建封闭式小区,消不消除超级街区这些问题的核心不应该是“如何让开车者更方便”而是“如何让更多人不选开车而选环保的交通工具—骑自行车,走路,地铁等等”。我支持加密路网,加强路网的连接性不是为了让开车方便,而是为了让骑自行车方便,让行人不用绕来绕去。如果将来不建封闭式小区但是路网设计仍然以车为主,那恐怕这一切是白干的,中国城市还是会面对灾难。我预测很多人会反驳我,怀疑我是个伪君子,说得和做的不一致。你们知道的,在美国大部分人都开车,城市规划都是以车为主。为什么美国能这么发展而中国不能呢?我只能说对不起。美国是世界第一发展车文化的国家,一百年前美国老百姓已经能买车,80年前洛杉矶已经修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美国都受了到先到先得的利益,没错。我知道中国人也渴望车文化,中国人都想等钱够了就买辆车。我告诉你们,中国人要想通了,你们要是都像美国人开车,这个地球 真
的 要 完。美国的车文化是你们羡慕的,但是我告诉你,美国的车文化是世纪灾难。还好,你们都有事后聪明,可以从美国的错过学习。不 要 重 复 犯 美 国 的 错!不要把城市设计得 以 车 为 主。还好,中国的城市已经都在努力扩展地铁,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同时,中国城市要再努力修自行车道。也不要像是昆明那种被电动车占用的自行车道,自行车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专用车道。多修步行街。要像欧洲一样,市中心差不多多限于步行者好自行车,不让车进去。郊区地铁站多修停车场,让住在四环,五环以外的人先开车到地铁站再乘地铁到市中心。要让在市中心停车非常贵非常麻烦,这样人家才有理由不开车。可以考虑像伦敦一样,让开进去市中心的车交费。以后,路要修得窄,多修减速路脊。不要这种八个车道,十个车道的过宽大道。这种大道对行人的压迫太大,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太严重。在市内,严格限制限速,,并且加强交警的权力。我看中国的交警根本没有权力抓住违反交通规则的车主。这必须改革。开车不是你的自由,而是一种特权。你违反这个特权的规则,那应该受惩罚。千万,不要再在城内建高速公路,快速路,高架桥(在农村我则很支持多修高速公路,让贫穷山区更合理地连接经济发达地区)。不要以为多修路就能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和领导)只需要看一下美国的历史就有足够的证据。美国城市规划师和领导曾经以为多修路就能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他们错了。现在,美国交通规划师有个成语:"If you build it, they will come"。意思是你既然多修了路,车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堵。经历过高峰期洛杉矶405公路的人就知道了。所以现在,洛杉矶城市规划局都在努力修自行车道,扩展地铁,扩展公共自行车,扩展BRT, 不再修心的高速公路了。我真心担心中国要同犯美国的错。政府出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意见】是个很好的出发点,但不是最终解决。我怕内容还是太依靠车的思维,不够强调非车的思维。就算有一天人类发明核聚变,解决碳排放的问题,不再靠石油生存,就算政府多么关心车行业的支柱性,我坚持认为,要是中国人以后都想开一辆车,那中国还是要完。你想一下,现在只有50%中国人住在城市。30年以后,80%以上中国人将住在城市。十亿个人都开一辆车,都开在哪里?根本没有地方开! 更不用说没有地方停!拜托大家,自行车是你的朋友,多环保多健康多好玩。中国以前是世界自行车王国,但现在呢?太多现在年轻人抛弃了神奇的自行车宁愿开车。好嘛,你们先玩你的,但我告诉你,10年以后,20年以后你会记得我曾经跟你说的警告,你会终于意识到我这个疯子老外说得对。还不如现在就接受吧!:)
依法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三条: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另一方面来探讨一下:住宅小区的围墙能不能打开?这是个问题。  相比普通大众的一片疑惑不解和反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界人士对此的普遍反应却是:这一思路来得太晚了!  从现实的物权法规和安全、卫生、城市配套等问题出发,公众的普遍看法自有道理。  业界欢迎这一思路,当然更有其专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争论非常有必要,而提供现实的解决思路则更有必要。  今天,小优就带大家看一种消解住宅小区围墙的思路。  合不合适,可以继续争论。【将红线公园作为开放城市的踏脚石】  先来审视一下住宅小区的围墙。  一般来说,为了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小区的围墙大都会建在作为建设用地的控制线(红线)上。通常,红线周边数米的范围不用被占用,只能用作绿化或者硬质铺装。在公共空间缺乏的城市里,红线两侧的空间却被白白地闲置。  于是有人便打起了红线的主意,设计出了“红线公园”。  红线公园的设计思路,就是要在小区的围墙上做文章,将住宅小区的部分围墙改造为呈线性分布的公园单元系统。既不额外占用土地,又能给小区内部和外部的人提供更多的游戏和休憩场所。  可以供儿童攀爬嬉戏,  可以让老人对弈休闲,  也可以用来体育健身  还可以开辟新的绿化空间。  更可以让路人歇脚休憩。这一设计,基于对国内当前城市空间两大问题的批判。①人性化公共活动空间的严重紧缺,比如说城市公园的稀缺。②封闭小区的围墙不但占用了大面积的宝贵空间,而且割裂城市肌理,严重地降低了城市效率。  在设计者看来,围墙城市是一个个孤岛的集合。孤岛里是私有化了的资源(道路、景观、绿化等等),孤岛之间是被压迫到窘境的服务于大众的城市公共空间。红线公园项目提议:通过居民的参与将封闭小区围墙改造为线性公园,进而逐步打开封闭社区,使我们的城市在未来能够真正成为开放的城市。  从一开始,设计者着眼的就不仅仅是对围墙等边角地带的创造性利用,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封闭的小区逐渐变得开放。从而,让各个封闭的小区以自发改造的方式,倡导围墙内的居民将封闭社区逐渐地改进成开放式居民区,并将城市公园带到每家每户的门前。  “开放”,是这一设计的核心关键词。  设计团队将所有的公园单元都设计成了可穿越式。  而且,设计本身也是开放的,它由设计师,手工匠人和小区里的普通居民共同出谋划策,合力完成。设计师只将创意的粗略草图交付工地师傅,让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创造趣味横生的作品,比如说,将废旧的安全帽变成花盆。  构成公园单元的建筑材料也是开放的,设计团队更希望通过回收的废旧材料来构建这些公园单元,这样,每一个公园都将因为适应不同的材料而变得与众不同。  设计团队更希望借此鼓励小区的居民来自发改造属于自己的社区。这样,不仅公园单元的形态和创意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也会更加贴近不同社区的需求,让小区居民更有动力开放自己的小区围墙。  “红线公园”项目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项目主持人是设计师李虎和黄文菁。在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上,他们是这样介绍自己设计理念的:  将红线公园看作从围墙城市向开放城市转变的一个踏脚石。最终,它将把曾经被封闭社区切割得四分五裂的城市肌理重新联系起来。曾经被围墙和大门私有化了的道路、景观、公共设施等将为全体市民共享,从而大大地提高城市的效率。归根结底,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当今社会里以一种可持续性的方式共同生活在一起。【土楼公社试验背后的隐含寓意】  作为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发表的作品,红线公园的展览装置最后被万科收藏,并移植于位于广州的万汇楼。  万科为什么要在广州万汇楼收藏红线公园?  先来看一张图片。  城市住宅小区和贫民窟,在一道墙的分隔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说明一下,这张照片的场景来自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小优曾在广州某个著名的城中村住过,对类似的场景对比深有感触。  那些被快速扩张的城市所包裹的城中村,属于业内人士所说的开放街区。  但我相信,那些在大都市里凭借自己的奋斗搬出了城中村,搬进了住宅的小区的人,几乎没有人愿意再住回城中村。暂且放下物权法规和安全、卫生等现实问题不说。仅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不提升被迫混迹城中村的“漂一族”的居住水平和他们聚居地的城市公共配套,仅靠拆掉现有住宅小区的围墙,将小区私有的绿地等设施变成城市的公共空间,只会拉低整个城市的整体居住水平。  介绍完背景,我们再来看一下位于广州和佛山交界处的万汇楼。  这座模仿客家土楼的建筑就是万汇楼,也被称为土楼公社,就建在广州万科四季花城旁边。  万科最初的设想是将万汇楼建在深圳万科的第五园内,结果遭到了业主的强烈反对,只好另行选址被放在了广州。  在广州,万汇楼也遇到了类似的压力,万科四季花城的业主甚至还给王石写过公开信。迫于小区业主的巨大压力,万科不得不在四季花城和万汇楼之间修筑了一道围墙。  就这样,万汇楼被排除在了万科四季花城的小区围墙之外。  万汇楼是万科在广州的一个民间廉租房试验。由万科全额投资,是万科为低收入人群营造可负担、可持续发展、混合型居住社区所做出的一种探索。  深圳万科第五园和四季花城业主之所以排斥万汇楼,是因为它一度是贫民窟的代名词。四季花城业主要求切割万汇楼的原因,除了不愿意共享小区公共设施外,还声称自从小区向万汇楼租户开放以来,失窃率就开始上升。  楼内大多是以三四十平方米为主的户型,万科实验室中众多的小户型设计,在这里实践。  物业管理则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业主自治。没有物业管理费,保安、保洁等公共服务工作都由业主自行承担,这些工作的报酬可以抵减房租。住户自管互助委员会的存在,再加上土楼式的围聚,让住户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熟悉和融洽。  小区内餐饮、便利店、洗衣间等配套一应俱全。万汇楼的设计师刘晓都表示,这个住宅虽然很大程度上牺牲了个人空间,但是却因此提供了不少公共空间,在地下室里设计了图书馆和体育活动空间,从而让住户很快就形成了良好的社区。  住户不仅自发举办过啤酒节、租户画展等活动,还有商铺做了音乐室,有些年轻人在这里组建乐队。  当然,最有吸引力的一点就是:租金便宜,综合平均月租金不到500元,而且多年来基本没涨价。低廉的租金、相对良好的居住条件、融洽的社区氛围,让它从2008年开放以来,就深受“广漂一族”的欢迎。  刘晓都将万汇楼定位为探讨社会资源介入社会住宅的可能性,最初的想法是租给城市最低收入人群,但最后真正能够住进来的,都是一些刚进入城市的打工者、大学毕业生等初级白领,有点像移民的中转站。  面对四季花城业主的指责,万汇楼的租户进行了强力的反击,在一些反驳的帖子里甚至动用了英文,以表明他们并非低素质。面对最终被排除在小区的围墙之外的结局,万汇楼的租户们互相打气:早日买房!  “暂栖万汇楼,且待冲天时。”万汇楼的这条横幅,7年多来激励着一批又一批万汇楼的住户,让他们通过奋斗走出万汇楼,在广州买房安家,融入广州的一个个住宅小区。在这里,小优不得不称赞一下万科。  这个试验本身,就是拆解城中村和高档住宅小区分隔围墙的一种路径探索:只有让那些不得不居住在城中村的人,都能享有媲美住宅小区的居住条件,才能降低小区围墙的存在价值。虽然万汇楼的试验迄今为止还没有打开四季花城业主的心结,但至少,它为里面的租户融入城市提供了一个温暖的中转站。这,或许才是拆除住宅小区围墙的正确打开方式?若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家居空间的信息,可关注小编的知乎账号,或者微信公众号“家优站”!关注家优站  (微信ID:withuhome)  “家优站”  时尚生活加油站  投稿邮箱:
这条政策不是要拆除所有围墙!讨论过程中,概念混淆了“向城市功能打开”与“取消围墙门禁”,政策含义是前者而非后者。前者尚且需要政府、专业、企业、社会各方逐步形成共识勉力推进,而误解为后者则把几乎所有人都推向了反对的一面。请不要误解,也不要把不同问题混在一起谈!首先,旗帜鲜明的提出我的观点,后文具体论证:① 正确:更加细密的道路网② 正确:小街区,小地块③ 正确:变单一大社区为多个小社区④ 错误:取消所有门禁和围墙⑤ 错误:旧城区和新城区同一办法⑥ 利好:安防产业、市政建设⑦ 观察:后续实施细则来看一下世界各国城市的500米街区与中国城市的对比图:500米,公交车一站地的距离,跑一圈标准体育场的距离多一些。可以看到,在这个规模的街区里,巴黎、马德里、阿姆斯特丹这些传统欧洲城市的中心区,500米范围的城市形态非常丰富多元。东京、洛杉矶这些兴起较晚的现代城市街区形态不那么丰富,但街区内部也很通畅,并且有大量临街界面。中国的旧城中心区,比如上海新天地周边的500米范围,也有丰富的功能和细致的街道。而中国城市新区的住宅大盘,包括一些年轻城市的中心区,500米可能只勉强装下甚至装不下一个街区地块,完全是另一种尺度规模。当前讨论的混乱,是因为把五个方面的讨论揉在了一起,下面,我们看着城市的美图,一点一点拆开来说:①正确:更加细密的道路网道路网越细密越好,这是一个共识。一条双向八车道的通行能力,不如两条双向四车道的道路,为什么呢?因为路段的通行能力虽然差不多,但是路口的情况大不相同,单一必经路口的堵塞,其可能性要大大多于几个可选路口。更密的道路网给人更多的出行路线选择。我们的目标是合理多层次的交通体系,由主路快速路和次路支路组成,经过了这些年集中的建设,当前中国城市并不缺少宽大的主干道路,缺少的是进一步疏解分散的次级道路,就像从主动脉的庞大血流突然到了狭窄不通的毛细血管地带,拥堵血栓由此而来。想象你开着车,在上图中国外城市密集小路里,悠游——爽,与在南宁和北京庞大街块外绕行的车流中,按,着,喇,叭,绕,好,远。②正确:小街区,小地块小街区、小地块与小路网是相伴而来的。更小的街区,给予了房地产开发更多样的组合,比如瑞安打造的著名的上海新天地,其核心景观步行街区其实只是左上角那块不到两百米见方的街块,与之相邻设置购物中心、办公楼、公寓,乃至三角形的太平桥公园,共同打造了一个功能紧密联系的片区。文化区造成的升值溢价可以被周边的公寓回收,这比傻傻的盖满住宅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小地块的另一个好处是有更长的临街面积。明眼人马上想到,这意味着更多的底层商铺可以卖钱,不过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我脑洞要大得多:临街空间是城市这个生命体新陈代谢的界面!临街空间,是城市功能性空间与流动性空间的界面,意味着内部与外部的界面。对生命体而言,这就是物质和信息交换最频繁的地方,新陈代谢最旺盛之处。这样的界面越多越长越好:人体内有两处,一是肺,二是小肠,小肠展开全长约有5米,肺的展开面积约有100平方米。城市亦然,最热闹最丰富的城市生活就发生在小街道上。从前人们在路边租个铺子开家店就甩开膀子创业了,因为小街道给了人们大量的机会;现在非要把人赶到一间大房间或者大楼里开始创业,到底哪样更容易?③正确:变单一大社区为多个小社区④错误:取消所有门禁和围墙这两条要一起看,也是引发争议的焦点。政策原文是:“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逐步打开”是个啥?语焉不详害死人有的人担心,这是把所有围墙都拔掉、再也没有门禁和门卫,所有人可以自由进出所有地方……这太可怕了!显然,这种担忧是毫无必要的。并不是全部开放,而是将封闭部分收缩到不影响城市公共功能的范围。首先,从对象上就要明确,这条政策的实质目的,主要是针对在城市中的部分连片占地过大、阻碍到城市路网完善的居民区、工厂和单位大院。那些本来就没碍着什么的小区,是不应受影响的。其次,围墙、门禁可以继续设,但是要在把城市道路通进去以后重新设,是把单一门禁变为多门禁,把一个巨大的围墙拆除其中一部分,变为更多的小围墙。将一个大社区、逐步分解为多个小社区的集合体。知乎用户
提供了广州骏景花园的设计,这是一个“开放式街区”很好的例子。虽然整个外框的范围都是小区,但门禁设在里面更小的每个绿色方块中,白色的部分交给城市。实质上是很多小型社区的集合体。有的人担心,把市政街道通到社区里来,嘈杂的车辆、人流和广场舞大妈也会进来……这太可怕了!怀着这种担忧的人们,可能不够了解台湾和日本的市政街道,这些美丽的小路都是市政道路。把柏油铺过去、划好线、加上路灯桩和各种城市家具,以及最重要的,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和成本由政府承担,那么这就是一条市政道路了。它完全可以是单车道或者步行街。至于为什么我们国家总觉得市政道路就要是N车道,两边种树开花坛什么的……这是一种奇怪的历史惯性,大概是当初学习先进经验,只顾着看他们的光鲜大街,没注意这些小巷子也是市政道路。也是从前政府没钱管不了那么多,现在谈精细化管理了,就该重新重视起来。2016春节赵薇不是还唱“六尺巷”么,那也是一条市政街道啊。简直就是在一个住宅区里以自愿协商为原则提供了市政街道的典范!关于车辆噪音、广场大妈等问题,是要有另外的通行车辆管理、时段管理、噪音管理等条规进行管理的。安静美丽的小街道背后是一整套管理措施。将来即使在外面街道和广场上也会管理更加严格,好多大妈都早已带上耳机跳舞了。有的人担心,我当初买房的卖点就是超大型社区的安全和环境,现在房价要跌了……这太可怕了!第一,超大型小区往往并不是那么私密和安全。上万人的小区里难保没有租房子的,人员流动也不小,人人随意进出。门卫不可能真的熟悉每个居民,查问每个陌生人。变成较小的社区,反而有利于社区安全、邻里熟悉和社区文化建设。第二,超大型小区往往并不是那么方便,比如公交只到小区门口,有的甚至要安排内部公交线路。开放之后,市政府就有责任把公交通进来了。第三,以前底层是架空停车之类的,现在可以考虑改造成商铺了,全楼还可以共同分享商铺租金收益。因为城市道路进来,楼上的住户也有更大的机会做些养生、教育等服务行业了。成都著名的老旧小区改造——玉林小区就是如此。综合来看,是涨是跌还不好说呢。④错误:取消所有门禁和围墙补充说一下,取消所有门禁和围墙,那是不可能的,至少不可能短期实现的。个人认为《意见》里也并没有透露这方面的意思,只是“将封闭部分收缩到不影响城市公共功能的范围”之意。但是,一方面政策用词不严谨,另一方面有些缺少职业素养的媒体为了引起争论,有意混淆了“对城市功能封闭”与“门禁封闭”,混淆了“向城市功能打开”与“取消围墙门禁”,前者尚且需要政府、专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逐步形成共识勉力推进,而后者则把几乎所有人都推向了反对的一面。前者是有合法依据的,政府基于公共利益进行必要的干涉,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有法律保障的。而后者,如果要发生,那也是在社会自发的进程,不是政府说取消门禁、拆除围墙,就能拆得了的,政府没有依据、没有权力也没有必要加快这个进程。什么时候社会会自发取消门禁和围墙呢?在周边发展均衡的时候。实际上在很多旧城中心区的老小区里,小区居民从事一些餐饮服务业,慢慢就会把城市公共空间引进来,小区就自发的解体,围墙只是形式上的了,门禁或许有,但是是以楼房单元为单位。我家的大叔大婶们晚上散步,都喜欢走穿过这样小区的路线。而在实现周边地区设施水平均衡之前,门禁和围墙所构成的准入限制,是经济学中必要的产权界定,它保护了业主所购买的服务水平,不因为外来者搭便车的行为而贬值。打破它是对经济运行的极大损害。⑤ 错误:旧城区和新城区同一办法新城区和旧城区,在周边发展均衡性上,是根本不同的。旧城区到处发展差不太多,不客气的说,贼们挑花了眼,还不一定看得上您这里。新城区里,那些建的早的小区,或者本来就选址远离规划市区的小区,周边光秃秃一片,不偷你偷谁。叫他们不装门禁、不设围墙,换了谁心里都瘆的慌,哪里敢住。分散设置门禁成本也太高,谁知道城市发展多久才发展到这?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内部预留通城市道路的空间暂时作公共空间、绿地,围墙也可以临时性的设置,以后城市蔓延到这了再拆除改建。⑥ 利好:安防产业、市政建设在古希腊城邦里,斯巴达是没有城墙的。为什么?因为斯巴达的军事力量是最强大的,只有安防力量不够的一方,才会修建围墙,然后把有限的保卫力量放在几个出入口处。从安防的角度看,我国的五六十年代,管理和安防力量有限,单位大院只能设置有限的出入口,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如今,各种丰富的安防手段和设施将安防成本不断降低,物业和公安有能力管制更多的出入口。日本、台湾看似安逸安全的小街巷的背后,是无数的摄像头提供的保障。从单一门禁到多门禁是可行的,小区物业和政府也有责任提高安防水准,不能停留在最低限的水平。其他市政建设亦然,将要向城市里的细致末节推进。⑦ 观察:后续实施细则我们国家的政策,大方向往往还是好的,具体实施则难点多多。一是怕对概念理解不到位就全面实施,具体例子太多,比如熔断机制,比如上面第④点说到的对“开放”的误读误解,要是真有地方政府对这一政策误解为拆除所有围墙,那带来的社会后果,恐怕不比熔断小。二是怕一刀切,上面第⑤点说到不同城区适用不同方式,具体的各级城市、各片区、各小区情形差异可能更大,区位、品质、年代、周边状况、业主构成、社区组织、打开的需求程度……远远不是一个大方向能指引的,必须给地方足够的弹性来执行。三是对记得利益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我们国家在城市发展中是“偷懒”了的,在新建城区往往只修建到大约500m规模级别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燃气,乃至绿化。500m内的,划成了大的地块,出让给了开发商去建设解决。这是令我们国家城市发展如此快速的重要办法之一。如果像国外政府哪样,那么500m尺度以下的支路、水、电、燃气、绿化也要政府承担建设,足以让任何政府焦头烂额。开发商只是负责建设,成本最终等于摊在了这个小区所有业主头上。如赵燕菁所说,他们就像是购买了城市的股票,把现金给了政府,获得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增值红利,他们也理应享有建设的这一部分市政设施和公共空间一定的使用权。刚建好不久立刻收归公有,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当然,永久的独享这部分空间和设施也不可能。城市土地根本上是国有的,土地产权证上写出让的仅是使用权。城市从根本上也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市民全体。500m以下级别这部分的公共设施和空间仅仅是由于政府短期无力负担交给开发商建设才移交到社区手中的。那么,这批“最初的用户”应该享用多久,是一个特值得讨论的问题。这类似于100个人众筹了一家咖啡店,他们可以每个人免费享用多少杯咖啡?永远免费那不可能,咖啡店要垮,大概到了将最初的投入收回并且有一定收益之后,就该中止了。假设这就是一个合理时点。在此合理时点之前如果要改造,就属于对私有财产的征收,政府是必须走很严格的程序、获得足够业主同意和进行足额补偿的。所以各个社区和政府之间必将存在一场艰苦的谈判,内容包括何时,将哪一部分面积还给市政,改造过程中的成本和之后维护怎么分担,万一需要提前征收,则还要有相应办法和标准,等等。目前来看,很少有社区做好足够的准备,也很少有政府真正有经验去推进,所以在这个大方向下面,还有太多的实际工作要做,有待观察和判断。------------2.23,补充--------------补充一个并不严谨的流程和估计图。在一座城市的所有小区、工厂、单位里,绝大多数是符合法定规划,不会影响公共和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的,不会直接受到政策影响。一些可能阻碍未来公共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的对象可能适用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逐步打开。只有少数阻碍了当前的公共与基础设施完善的对象需要进入实施流程,而这需要法定规划、专业评估和政府审批方可纳入。即使纳入了,可能还有繁复的业主表决和人大通过流程。也就是说,一座城市数百个小区、单位、工厂,可能只有只有2%左右,即三、五个对象是迫切需要启动改造程序的;有十几个对象会纳入计划,需要在几年内逐步沟通,走完合法实施流程;有几十个对象会纳入长期规划并在以十年为单位的时间中考虑,而其他的对象,政府只能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打开而已。比如,延长70年产权期限,减免土地房产税等。我个人研究的是城市更新,即旧城改造,从这一方面已有的经验来看,首先只有很少的地域会纳入政府更新计划名单,其次纳入计划名单的项目,实际能立刻开始执行的也就10到20%。这个估计的数量比率是符合经验的。这也符合实际经验,一个城市里,被交通专家和规划者长期视为改善交通系统眼中钉的,往往也就那么几个单位和小区。小结:将当前网上纷乱的讨论,总结为五个不同的讨论方向,每个方向是相互独立的,并表达了三个正确和两个错误。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支持或反对点,但是至少借此不再将不同方面的讨论混为一谈。什么叫“开放的街区”?回到上面9张图里,作为一个城市里普普通通的市民,在上面6张图里,你能够走到的地方,比下面3张图你能走到的地方,要大得多。这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城市街区形态。但是,“开放”并不意味着能把你家楼房都打开,也不是对所有小区大院都必要的。它只是一个趋势,政府只能先影响部分直接阻碍到城市公共系统完善的小区大院,而之后更多小区的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结合市场自发、政策完善和反复沟通的缓慢进程,花几十年的时间都不奇怪。---------------题图来源:谷歌地球 、网络与公众号同步发布,原文题目《开放街区:从世界各城市的500米街区说起》城市周看
为思维寻找盲点,为城市寻求共识微信订阅:cityzhoukan
对于特权大院过多的城市(比如说北京)、苏式T字路口太多的城市(许多老工业区)有一定作用,但从全国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拆围墙,增加交叉口,恐怕会有副作用,而且还会激化已经开始尖锐化的政府——社区矛盾。具体说来,我们先回顾一下2月21日印发全国的城市规划意见: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为什么我说要警惕副作用呢?因为一般来说,小区外面的道路和小区内部道路的宽度、设计速度差距很大。大多数住宅小区,除了中轴线道路外,其他道路在城市建设规划中都只能算是支路。把这些低等级道路的末端打通,直接联到院外的高等级道路上,恐怕起不到设想的“毛细血管分流”作用,反而可能会明显降低高等级道路的通行速度,增加交通事故。这种卖大葱的大院,的确应该把中轴线贡献出来,大不了修几个天桥么典型的北京住宅小区俯瞰,图中大多数小区道路接到外部,怕是也不会有人走吧……举个典型例子,北京二环为什么能在这么大的车流量下,还能勉强应付高峰期?原因恰恰就是割断了二环与周边大量支路的联系,让北京二环成为一个纯粹的快速通道,这才避免了北京交通死于“动脉硬化”。这一点官方自己也是承认的: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交管局了解到,警方近期调整了二环路共18个出入口的通行方式。部分出入口长期封闭,部分在早晚高峰期间分时封闭,也有部分出入口通过安装矮护栏等设施,调整了交通流向。交管部门表示,出入口将按照实际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整。但昨日晚高峰期间,北青报记者探访了朝阳门、东四十条、复兴门等桥区的二环出入口,全部处于开放状态。交管部门表示,这些举措将使二环主路通行效率提高,并引导过往司机逐步选择周边路网,缓解城区拥堵。另一方面,二环路的出入口设置已经成为影响交通通行的瓶颈。仅东二环朝阳门桥至东便门桥,南北双方向2.5公里的路上就设置了出入口21个……进出主路车辆相互抢行、发生轻微事故后不能及时挪移车辆等行为,往往也造成拥堵加剧。所以,我担心一旦这个政策被各地“运动式”落实,怕是城市道路会因此更加混乱。除非平行于高等级城市道路建立辅路,把小区道路连上辅路,再从辅路严格控制的开口接入高等级道路。这才有可能发挥小区道路的一定通行能力,但……貌似小区建筑和外侧街道之间并没有辅路的空间。总而言之,增加公共道路密度是对的,但把本来并非用于公共交通的小区道路直接接入,恐怕不是个好主意。此外,就算交通工程上可行,如何赎买小区居民的道路产权也是个大难题。据我所知,现在小区居民对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稍有不满,就会跑出来堵路。大多数情况下政府都是表面强硬,实际上做退让。现在政府反过来要小区居民出让权利……请看我的另外2个回答:严格来说,前面说物业公司的所有权利,实际上都是业主代表委员会的权利。他们通过选举制度得到了业主的授权,所以可以全权使用物业费并具体落实上述功能。业主委员会有民主授权,有独立财政,负责管理居民的日常事务。你觉得这算什么?这已经是一个基层政府,而且由于民主授权的存在,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没有上级可以撤换它。即这是一个分权制的基层政府。…………新的一轮居住区变革,中国人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新的生活空间,和完全陌生的邻居打交道,对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义务和存在理由都是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能搞好才怪。但无论如何,既然居住区已经形成,业主委员会已经开始管理,在法理上谁也无法阻止这个进程向前推进,无法阻止业主委员会在内斗中成熟。不意外的话,我们很快就能在城市基层看到类似欧美的多党(派)政治。以上是我最近几年的观察所得,我不是赞美这种基层民主政治,并非说这是理想制度。我只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下,业主委员会政治的推行和普及无法阻挡。任何用明规则阻止它落实的政策都会激发难以想象的不满——你凭什么管别人的财产?卖地的钱还不够吗?以至于我想不出政府如何承受伸手干预的政治代价。当然,用经济手段和潜规则来延缓这个趋势的落实或许是可能的。比如说政府通过补贴物业费来提高无业主委员会小区的服务质量,的确可以减少居民对“被人管”的怨言;比如说政府通过鼓励业委会内斗,也可以让居民暂时对业委会失望。物业公司的普遍黑社会化,背后多半也有某些机关的默许。但无论如何,大包大揽意味着承担一切怨气,付出巨额补贴而没有好处。通过补贴获取的声望不会积累成政府的正面资产,只会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而包揽基层管理,除了财政支持不住之外,还会因为各个区域的需求不同而出现公平问题。从长久来看,业主委员会出面负责居民区日常事务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阻碍这个趋势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现在是这些反对者上街游行,自称代表人民。问题是多数人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既没有通过选票也没有通过人民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少数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宣称自己代表人民,用自己的愚昧去反对多数人的利益。正因为我们没有处置这种事情的民主程序,所以政府在对付这种事情的时候手软,步步后退,总觉得正义在对方一边。长此以往,谁都能以人民的名义阻碍建设,真正的人民利益就没人关心。……我的第三个看法是,应该主动考虑一种适应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模式。过去我们一家一户住自己的平房,现在我们要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就必须和几千几万人生活在一个小区里,必须和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共享城市基础设施。每个人生活都必须考虑到别人的影响,也必须考虑会不会影响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有一种基准生活方式作为日常生活的原则,否则好多事情根本就没法讨论。比如说,前几天有个新闻。说一个家庭,有人怀孕了,老头老太太要抱孙子了,很高兴。老头就整个楼挨家挨户敲门,要求他们关了无线路由器,不要影响我家的孕妇。别人当然不答应,老头就不停的骚扰,甚至切断各家的电源。你说这里谁有道理?我猜各位肯定支持那些无线上网的,因为这是个人自由,我上网关你什么事?但是,如果简单的用个人自由的话,老头也可以说,你上网,凭什么要把无线电信号发到我家?你凭什么干涉别人家的无线电环境呢?就算这事儿闹到法律解决,要打官司,也牵扯到一个谁来判定无线电会不会影响孕妇的问题,谁来出钱做这个检测的问题。这里显然就不能简单的用农业社会思考方式来界定。 如果这个社会不规定个人自由的边界,不主动制定人与人交往的规则,将来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日子就没法过了。这种价值观如何统一,也是你们将来走上社会立刻就会碰到的问题。要注意,小区内部的低密度交通本来也是房产价值的重要因素,所以这两个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甚至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无比敏感,敏感到中央政府都不愿去碰的政治问题。你觉得地方政府愿意自己去踩地雷么……交通问题需要对比不同的城市,但说起大城市交通问题。我们首先还是要基于中国国情来说话,不能一味攀比外国。美国人口比中国少,可用地比中国多几倍,本来就比中国更适合汽车交通。中国城市最多用百分之十几的面积修路,美国城市经常用20%乃至四分之一的面积修路。现在中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美国堵车比中国少是天经地义的。在中国国内来看,上海在经济和北京相当的同时,交通拥堵问题要轻的多。而且上海核心城区的路网是马车时代形成的租界路网,非常不规则,非常不适合汽车时代的交通。可见路网结构未必是堵车的决定性因素。(数据见:)就我在两个城市生活的直接感受而言,我觉得根本的差异在于上海政府能撕破“政治正确”的愚蠢立场,赤裸裸拉下脸收钱,在汽车保有量还不到100万的时候就拍卖车牌,把全部收益用于建设公共交通——制造拥堵的小资产阶级有义务掏钱补偿全社会的福利。而北京到了汽车保有量几百万的时候,还不敢直接伸手向车主收钱,反而在小资产阶级的抗议声浪中步步退让,宁可砍河北的工业也不收车主的拥堵费,直到交通彻底崩溃才搞出一个行政限牌,摇号买车的政策。现在北京车牌的黑市价格已经几十万,但北京交通部门从中拿不到一分钱,这和前几天号贩子新闻展露的医疗低收费矛盾如出一辙。如果政府一直拉不下脸用经济手段来搞定拥堵问题,那就只能一步步把问题往政治上逼呗……更何况天坛、故宫和XX海都是不能打开的。最后,小区道路的线型、交通设施、路面承载能力和街道有很大差异,引入街道车流恐怕会对基础设施、管线和交通安全造成严峻考验。参见我前几天的回答:所以我觉得国家贸然提出这个政策,可行性和实施方式大有可商榷之处。注:我不是交通专家,只是一个在北京上海都长期居住的道路工程本科毕业生,略学过一点交通工程,因为干不好本行才转而做媒体。以上言论权作参考。补充:
同学说得对开放小区的关键在于引入街区生活,改变的是社区的模式,而不是核心在交通。交通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问题罢了。作为步行和骑行爱好者,作为共产主义者,我绝对赞同开放街区。但在当前条件下,如果因为羡慕开放街区就强行打开小区,不对硬件设施做全面调整,差不多和羡慕性自由就上街撕人家衣服是一个意思。其他交通工程相关回复: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闭住宅小区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