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来了网上卖菜的网站网 怎么注册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小伙建QQ群网上“卖菜”兑现&每月能赚5000
  绵阳小伙子赵晓从“开心农场”觅得商机,他通过在网络上建立“农场卖菜”,每月额外收入可达5000元
  近几个月来,开心农场游戏风靡网络,许多年轻人为之如痴如醉。一些玩家甚至半夜起来,上网偷朋友种下的菜,从萝卜到荔枝,越偷越开心。玩家们忙于在网上种菜偷菜时,一位绵阳小伙子赵晓从中嗅得商机,做起了网友们的生意。他建立了几个QQ群,在农场里种上菜,让玩家付费后自由偷菜,换取足够的经验和金币。一个月下来,他“卖菜”收入竟达5000元,“这真是个意外惊喜,在娱乐的同时增加了收入。”
  半夜“偷菜”成熊猫眼建QQ群自种自偷
  赵晓家住绵阳市区,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目前在当地的网络公司供职。和许多上班族一样,他工作时间朝九晚五,下班后就爱看看书或影视等。
  一个月前,他的个人爱好被“剥夺”了,空闲也被“征用”了。他老婆在玩开心农场后,晚上定好闹铃,半夜准时起床“偷菜”。
  时间一长,老婆熬不下去,就“威逼”他每天上网种菜、偷菜。
  这在别人眼中很开心的事,却让赵晓觉得摊上个苦差事,生活习惯全被打乱了,半夜三更睡不好,上班也没有精神。为让老婆高兴,他咬牙坚持着,人都瘦了一圈。“这样长期下去可不是办法。”赵晓很无奈。为了完成老婆交代的任务,他突发奇想:可不可以偷懒,自己种菜自己偷?那样的话,就不用熬夜,也不会让老婆失望了。
  几经尝试,赵晓终于找到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他开始在网上注册许多QQ号,再建立QQ群,把这些账号全加进去,然后在这些QQ地里种菜。待农场升到一定级别后,把老婆加进QQ群,任其采摘成熟的菜,经验和金币数值直线上升。这样一来,不仅他每天能安心上班和休息,而且老婆也很满意,升级比别人快得多。
  种菜太多偷后有剩网上“卖菜”换现金
  赵晓把QQ群放在校友网上,好多同学都进来“偷菜”,同学们个个满载而归倒很满意,但他不满意了:自己花大量时间,辛辛苦苦种下的菜却被人偷了。于是他给QQ群设置了密码,就再也不用担心别人偷了。他慢慢地发现,QQ群里的菜很多,老婆偷了后仍有大量剩余。这些剩余的菜怎么办?不能浪费啊。
  赵晓没事时就琢磨,QQ开心农场是凭种植经验增加、等级不断升高,从而可种植更多高等级、高稀缺植物的游戏,玩家能逐渐成为“高等农夫”,种植高级作物,所以玩家会多加好友,以便偷更多菜来达到升级。事有凑巧,一位网友没时间种菜,为了快速升级,问他可否付费让进入QQ群偷菜。赵晓当时觉得眼前一亮:这不正好为剩菜找到出路了吗?
  赵晓暗里寻思:“既然菜偷不完,何不卖给这些想升级的朋友?辛苦劳动也能换来价值。”说干就干,他马上在淘宝网注册了一个网店,开始叫卖,没想到第一单生意很快就来了。
  玩家争相买“菜地”拉人入伙扩规模
  淘到第一桶金后,赵晓发现淘宝网店顾客很多,现有QQ群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他在几天内就建了9个QQ群,申请了1000多个QQ号,不停地种植作物。随着求购玩家的增多,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就拉上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朋友们每天在群里种菜,他负责谈“生意”,所得收入按比例分红。
  打开赵晓在淘宝网上的网店,其自制的宣传页面上,9个QQ群内有1210个小号,级别、天收入、月收入都一目了然。采摘一周,价格从15元到45元不等,玩家可自由选择。赵晓说,淘宝上最讲究诚信,他会先让玩家试用几天。如果玩家感觉满意,他会以100-200元包月给对方。
  据赵晓介绍,现在川内“买菜”的玩家还不多,大多将QQ农场当作消遣,申请加入QQ群升级的玩家大多都是外省人。他准备再申请几个群,争取达到2000个QQ号,扩大网店经营规模.
已投稿到:“绿色农夫”沪上创新园抱团卖菜
内容摘要:“绿色农夫”沪上创新园抱团卖菜
&&&&在周边务农种植绿色蔬菜&旨在推广健康绿色食品理念&  7月2日,卢湾区丽园路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内人声鼎沸,小小的广场变成了菜市场,广场上十几顶帐篷错落有致,“菜农们”正热情地招呼顾客们买菜。与普通菜场不同,这是由一群在上海市周边务农的“绿色农夫”集体组织的活动,重在推广绿色蔬菜的理念。很多市民表示很新鲜,但其实此次活动已经是第二次了,主办方表示,绿色农夫集市将常态化。  现场  数百名市民买菜“捧场”  农夫们扎堆卖菜的名字叫“农好农夫市集”,活动发起于上海的民间食品消费组织“菜团”。  2010年9月,处于对食品安全情况的担忧,一群上海白领自发成立了一个采购组织“上海菜团”,五十多名会员在一起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绿色种植的农夫和农场,并集体从大家认可的农夫那里采购蔬菜水果甚至粮食。  在一段时间的“下乡采购”后,有的菜团成员提出,是不是可以模仿在早已有的农夫集市模式,在上海也组织绿色农夫集体卖菜。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准备,今年5月28日,农夫集市第一次亮相上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时市民对于绿色蔬菜的踊跃程度和热情都超过了主办方的想象。时隔一个月,第二季的农夫集市准时登场,虽然盛夏的上海温度已经飙到了37℃,依然有数百名市民前来买菜。  “今天请来的十余家店铺,有的是在国内小有名气的绿色农户,有的是专家教授出身,有的货源供不应求,我们请了好几次人家才带着做做公益的心态来的。”对于这十几家农户,菜团理事易小武有充分的信心。他介绍说,这次他们邀请的农户准入制度只有一条,那就是他们几个理事的实地考察,这十家农户他们都亲自去考察过,对这些农户的作业生产方式有过直观深入的了解,确认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不添加任何化肥,集体讨论通过以后才邀请来参加这次集市。“我们的团体比较小,相互间的联系更紧密,信任度更高。我们的准入完全是最原始的‘亲眼看,亲耳听’回来以后告诉团员,任何认证证书我们都忽略,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易小武说。  价格  成绿色出货瓶颈  对于绿色蔬菜,市民普遍较为欢迎,这从集市的热闹程度和销量上都能看得出来。据集市主办方给出的数据,虽然气温暴热,比起第一次集市,前来的市民人数有所下降,但是当天赶集人数依然超过300人,几乎每家农户所带的蔬菜都销售一空。  市民王小姐家住中远两湾城,她是通过微博了解到有绿色农夫市集的消息,特地利用周末赶来买点蔬菜,“感觉现在吃什么都不放心,听说这里有一个绝对健康绿色的集市就来看看,感觉蛮不错的。”王小姐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看她买的蔬菜,一盒蘑菇10元,一个可以把玩的玩具南瓜8元,一捆沸菜大约200克,5元。“有人说价格贵了,我平时也不怎么买菜,所以不太清楚,可能比市场价贵一点吧,但是买得放心呀。”王小姐评价道。  但王小姐毕竟是少数,价格还是制约了绿色蔬菜的推广。  “有机农业,绿色农业,除了大家知道的环保健康以外,对于操作者有两个难题,第一,起步阶段收效慢,第二,劳作强度大。”台湾来沪“务农”菜农张军民说。“农业的根本还是要赚钱,农户不可能倒贴做农业,就算我们这批农户思想觉悟高,肯少赚点甚至不赚,可是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农业不是一种技术行业,而只是生活的来源,如果生态农业不赚钱,那么怎么推广呢?”  几位五六十岁的阿姨对于菜价颇为惊讶,“这个价格么撒意思,普通小菜场里买买么好来。”张军民很无奈,对于六十岁的阿姨来说,每天买菜多花10块钱确是很实在的问题。  据悉,参加此次农夫集市的农业机构共有15家,分别来自上海,北京,,,其中大多数菜农来自上海本土。由于集市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主办方表示将把摆摊常态化,基本定为每月一次集市,地点暂时不变,如有变更将会及时告知。  意义  摆摊不忘推广理念&  一天时间,十几家农户,虽然市民很踊跃,但毕竟规模有限,大多数农户把这次卖菜的意义提升为推广理念,让年轻人更加了解什么是绿色生态农业。记者发现,大多数商家花在聊天和交流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讨价还价的时间,有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比如“你们的菜是怎么种的?”“不浇化肥怎么促进生长?”面对所有的问题,卖家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反复回答。  这是一群菜农,但是更像是一群“传教士”。“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农业,也想通过活动让更多的都市人到我们的农场去下地劳动,通过劳动来体会食物生产的过程,了解食物和土地,人和自然的关系。”搞了一辈子农业技术的张军民是台湾人,退休以后从日本回来,在崇明岛开了一个自己的农场,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让白领在周末到农场参与劳动,“用劳动换蔬菜”,都市白领可以在农场通过一定时间的劳动换来相应数量的蔬菜,既亲近自然,又了解了农业。  “这样的活动在北京已经比较普遍,在上海则不是很多,希望慢慢地通过推广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务农的队伍中来。”易小武说。  除了上午的摆摊,每次集会下午的农业沙龙是这群“高级菜农”们聚会聊天、交流经验体会的好场所,这次沙龙里,一份数据报告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这份名为“中国食品安全数据库”的数据来自一群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最初发表在“掷出窗外”网上,报告中罗列了今年来中国被曝的食品安全问题案例,总数达到1000多起,几乎覆盖了生活中所有种类的食品和中国大部分地域。数据库显示,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来源均为添加剂所致,占食品安全问题源头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特写  美国学者和台湾教授  熙熙攘攘买菜的人群中,虽然个子不高,但是白皮肤蓝眼睛的梅若琳特别引人注目。梅若琳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三农问题。她这次是特地从北京坐飞机跑到上海来“赶集”。  作为美国人,梅若琳对于中国农业的了解要超过很多中国人。“中国农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由原来的小农业模式向规模化转型,对此很多人表示热烈欢迎,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可取。”梅若琳从包里拿出一根黄瓜举例,“比如说这根黄瓜,对于植物来说最好的生长方式就是自然生长,然而由于规模化生产模式,我们需要在尽可能小的土地上种出尽可能多的蔬菜,并且要求这根黄瓜外观漂亮、饱满多汁,于是各种添加剂和催化剂被使用,催生、催大、催肥、催长,为的就是让它尽快成为人们喜欢的食品。这种强行违背自然规律所获取的食物,本身就不够自然,由于大量添加剂的使用,也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郭中一,台湾人,教授头衔,重祖父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家的私塾老师。他在台湾当过大学校长,在美国当过通讯社主编,现在是物理学教授的他曾经出版过多本国学和研究儒家文化的书籍,这样一个学者,几年前跑到安徽开荒种菜,也许让人觉得很诧异,但他却乐在其中。
&&责任编辑:中国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绿色农夫”沪上创新园抱团卖菜”
&&&&&&原载地址: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台湾“秀明自然农法”实践者的台北农夫生活
  光脚丫穿拖鞋;脖子上围条毛巾,方便擦汗;头上扎块布,烈日下防晒;皮肤都晒得黝黑,手上都是泥巴……男的是标准的农夫形象,女的是典型的农妇打扮――这,就是黎旭瀛和陈慧雯现在的生活。而他们的五个儿女,也习惯了光着脚丫,把田野当成游乐场,在农庄里追逐打闹捉蛐蛐,饿了渴了,随手摘下一个果子或一根黄瓜,在衣服上擦几下就塞进嘴里。
  10年前,黎旭瀛和陈慧雯是一对让人羡慕的夫妻。在台北市区有一套不大却温馨的房子,丈夫是一名牙科医生,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和一些城市里的人一样,他们在阳台上、花圃里开辟了一小块地方,种些常吃的蔬菜。
  突然有一天,他们的大女儿得了异位性皮肤炎,抓得满身是血,浑身没有一处完整皮肤。黎旭瀛想起曾经听说有些日本人在吃了“秀明自然农法”种植出来的蔬菜后皮肤炎有所改善的说法,于是在淡水县大屯溪畔附近找了块废弃的耕地,利用自然农法种植蔬果。女儿的皮肤炎症状逐渐缓解,半年之后不药而愈,连黎旭瀛多年气喘的毛病也很少再犯。这一家人便索性从城市搬到乡村,开辟了一片农庄,过上了以“秀明自然农法”为指导的自给自足的农夫生活。
  陈惠雯把他们开辟农庄、采种、播种、收获的经验写在《我的幸福农庄》一书里。2006年出版的时候,被出版社的编辑在书封上加上了“台湾版大长今现身说法”几个促销大字;2009年,实践了多年“秀明自然农法”之后的陈慧雯,又出了一本写关于料理的书《食在自然》,里面记录的都是她利用农庄里的蔬菜以及最简单的调味料,做出的好看好吃又营养的家常菜。在介绍食谱的同时,她也教导读者怎么避开不健康的食物――对于外卖盒里一年四季都有的卷心菜,一定要留个心眼,因为八成是用肥料催熟,再用农药驱虫的;漂亮而昂贵的进口水果,也不是一定就好;转基因的大豆、味道鲜美的调味料等等,则要统统远离。
自种130种瓜果蔬菜
  陈慧雯对种田的兴趣由来已久。“我仔细算了一下,应该是18年前开始务农的,那时候凭着兴趣进入农场接触一点农活。随着家里生活的需要,累积了一些农业技术,种植面积就越来越大,然后就变成现在这样,自己吃的蔬菜可以自给自足。”
  蔬菜自给自足以后,陈慧雯夫妻自然就联想到,如果可以连吃的稻米都是自己种的,那就更好了。他们请朋友帮忙介绍在台北近郊可以种稻子的地方;朋友介绍他们到台北县的三芝乡,在那个地方开始试着种稻。
  “那个时候,我们是没有种稻子的经验的,就买一些稻子的谷种,直接把地整一整,撒上谷子,加一点土一点水。那时候就想,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正式种一点稻子自然最好。于是朋友就又介绍了现在我们幸福农庄所在的地方。”
  “幸福农庄”位于淡水县大屯溪畔,这里有水源,能够改造成正式的水田。陈慧雯夫妇跟当地的老农夫学习种子育苗和插秧,正式开始了务农生活。
  搬到大屯溪之前,务农更像假日休闲,有空时做做农务,从一个礼拜去一天慢慢变成一个礼拜去两天、三天……在“幸福农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里。“我先生另外一个工作是医生,但一个礼拜只去两天;星期二和星期四的下午到晚上去医院,其他的时间待在农田里。”
  在陈慧雯夫妇的辛苦操持之下,“幸福农庄”的规模渐渐扩大。一开始是七分半地,最多的时候扩展到二甲三分,现在控制在一甲五分地,也就是15000平方米。农庄里的植物品种大概130种,粮食类以稻米为主,水果类主要是芭蕉,蔬菜分四季,春天产高丽菜、结球白菜、萝卜等;夏季产瓜类、菜豆、四季豆、青椒、茄子、秋葵、空心菜等;秋季产南瓜、芋头、花生等;冬季产小白菜、芥菜、青菜……还有一些比较不常见的品种。
  去过“幸福农庄”的人,可能会感觉所见的田野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井然有序。沟壑、田埂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明朗,让人有杂乱无章之感。“秀明自然农法”不主张锄草,而是把野草用来堆肥,营养土壤。“杂草在生长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会固定空气中的某些特定元素。即使吸收了泥地中的部分营养也不要紧;我们将地面上的部分杂草割除,以覆盖、做堆肥的方式处理,养分仍可回归于土地,而埋藏地底的根部腐烂之后,还能让土地变得松软、通气,只要用手指轻轻拨两下就有个洞可以播种,节省了许多劳力。”
  “秀明自然农法”最早由日本人冈田茂吉提出,又称“无肥料栽培”,即不加入任何肥料,包括一般称为有机肥的所有肥料,甚至就连豆粕和人畜粪便也不能使用。“看看大自然即可明白,没有人帮森林的树木或路边的野草施肥,它们还是生生不息地生长。而田间的蔬菜,之所以不施肥就长得好,是因为它们被人过度照顾,失去自己从土地寻找生存下去的养分的能力。只需坚持无肥料,且自家采种几次,作物就能回复这样的能力。”陈慧雯告诉《外滩画报》,她最有利的证据就是经过多年自然农法栽培之后,农庄里的蔬果长得一年比一年好。她的5个子女吃了自然农法栽培的蔬菜以后,再也没有吃过药。
吃当季当地食材
  吃上了自己亲手种植的米饭和蔬菜之后,原本对料理就很有兴趣的陈慧雯开始研究,怎么利用最简单的调味品做出美味的料理。其中,吃当季和当地食材,是陈慧雯在《食在自然》中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两个观点。
  “非当季食材,通常需要大量肥料来硬撑,把蔬菜种成‘虚胖’状态,害虫当然会更严重,所以就必须依赖大量的农药来防除。即使都是使用农、肥料来种植,不是当季的风险明显更多。”
  至于为什么要吃当地产的食材?陈慧雯举了个例子。“台湾草莓的产季是冬季,你一年到头都能吃到的草莓蛋糕里的草莓大多依赖进口。即使是用了农药种出来的台湾草莓,也经不起在冰箱里呆上几天。这么娇贵的水果,要如何才能远渡重洋,从农家到出口商、进口商、蛋糕店,然后遇到你(通常不是做好马上就被你买到),甚至你可能买了也没有马上吃,却不会坏掉?能够如此,当然是托各种药物之福,才能让你过上比杨贵妃更奢华的生活。”
  只吃当季和当地的食物,可供选择的食材种类就很少。陈慧雯的办法是尽可能地把一种蔬菜用多种方式来烹调,如果真是吃不完了,就对它进行各式各样的加工。“比如说白萝卜,我们就会把它做成萝卜糕、腌萝卜、萝卜泡菜,腌萝卜和萝卜泡菜可以保存。平常如果不是保存,而是直接吃的话,就可以用煮的、卤的、炒的,各式各样的不同调味及烹调方式。”但最主要是当季的食物,“味道会特别的甜、特别的好吃。虽然每天都吃差不多的食材,可是烹调上面加一点变化,还是会觉得很好吃,更何况这样的方法是对身体最健康的,而且对生态的负担是最小的。”
  陈慧雯做菜用的酱油,是用自然农法培育出来的豆子,通过传统工法酿造而成的。盐也一定要挑天然的海盐。至于油,“我们家有很多不同的油,比如说橄榄油、葵花籽油、椰子油、亚麻仁油、葡萄籽油,我们会尽量分散开来,按照烹调的需要做调整。”厨房里很少用到糖,而是尽可能利用食物原本具有的甜味;如果要用甜味料的话,陈慧雯选择味啉(以米发酵,类似清酒,却没什么酒精成分的调味料);做甜点的话,就会用蜂蜜或者枫糖,万不得已才会用一点糖。这有这样,才能让食物保持自身的味道,也把身体的负担降到最低。
B=《外滩画报》
不用肥料的植物生命力更顽强
  B:在农场你和你先生是怎么分工的?两人各自擅长些什么?
  C:“男”这个字就是在田里面用力,所以说比较出力的种植工作是我先生在做;而“女”这个字呢就是跷着个二郎腿坐在沙发上发号施令。客人来的时候我就负责招呼客人,客人来用餐时我就负责用田里的食材烹饪,做料理。如果有空,我就下田去帮点小忙,拔拔草,播播种。
  B:有没有发生过种植失败的例子?
  C:种植失败的例子很多。我们除了种植一些自己要吃的食物以外,也会做一些采种育种、种子保存的工作。台湾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很多依赖农药和肥料的商业种子,我们想要做生态农业,就要自己留种。可是在台湾目前已经有很多物种都买不到原生态的种子了,都是改良种的,所以我们就会跟日本的自然农法的农家要一些种子,拿到台湾这边来种,因为日本和台湾的环境气候差别还是蛮大的,我们没有经验,种了将近一万棵高丽菜,结果最后只留下两三棵。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每年会去挑战一些在市面上不容易取得的种子的蔬菜。
  B:那么有哪些经过连续几年的种植试验之后终于成功的?
  C:还蛮多的。我们现在有很多作物都变得生命力旺盛,有时候甚至觉得它们像杂草一样。我们没有播种,比如去年采种的时候可能没有采干净,有一些种子就自己掉到地上了,温度合适了它就长出来。最厉害的我想应该是秋葵吧,一开始种,它一直是矮矮小小的,可是我们反复种以后,现在秋葵的产量非常高。我们家的秋葵差不多是市面上秋葵的3倍大,也不会变老、变硬,而且味道也非常好吃,没有病虫害。
  B:去过几次日本考察“秀明自然农法”?能否讲一下在日本有哪些所见所闻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考察的次数非常多。有时一年最多会有三次,最少一年也会有一次。我遇到很多很优秀的农夫,他们可以不用肥料、不用农药种出非常好的作物。有一次我就问他们,这个蔬菜一盒多少钱,他说出来的价钱让我很惊讶,比我们在台湾买的有机蔬菜还要便宜,我心里就想:这么便宜,你的生活真的没有问题吗?那个农夫就跟我讲:我们当然要活下来,可是吃我们食物的人也要活下来,彼此都是生活着,不要为卖钱而种菜,而是希望种干净的蔬菜给对方吃,让对方变健康。所以在种菜的过程中,他就一面祈祷:希望吃我的蔬菜的人可以变健康。
  B:你觉得幸福农庄和在日本看到的农庄还有哪些差距?
  C:自然农法在日本实行的年份比较久远,还有他们每个月至少会有一次农民聚在一起分享经验的聚会,在日本很多农家种植蔬菜和稻米的成果都非常好。台湾这边还有一些菜长得不是很漂亮。即使这样,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田里看到作物一年比一年好。
  B:幸福农庄的经营方式和收入来源具体是怎样的?
  C:我们有蔬菜会员,他们每个月交会费,来这边采收蔬菜,有时候也会参与种植,不过这只能支持基本开销,大部分的收入来源来自参观者。我跟我先生两个人不喜欢卖菜,因为我们觉得菜是花我们很多心血才种出来的,很难定标准是多少钱一斤。我们不想卖得很贵,那样就只有有钱人才吃得起我们的菜;可是多便宜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定才好。所以一开始我们是不卖菜的,那就是只把菜保留给会员,不过慢慢地菜的种类多了,数量多了,有时候会员也吃不完,所以我们最近会随便定个价,大概是多少钱这样子,刚好今天有客人来,刚好这个菜也很多,我们就把一些菜卖给他们,多半都是当天都能卖完。
  把污染的土壤变干净
  B:五个孩子对务农有什么看法?
  C:比较大的几个孩子都是有在台北都市生活的经验的,一开始他们来到乡下很不习惯,经常会跟我说“很无聊啊很无聊啊”。慢慢的,他们在田里找到玩的方式,玩水、抓小昆虫之类的。这里可能没有现成的游乐设施,是可以让孩子多跟自然交朋友,并且充分发挥他们自己想象力的一个生活空间吧。
  B:患有自闭症的二儿子呢?
  C:老二或许对农庄是帮不上什么忙,但我觉得这个环境却帮了他很大的忙。他除了自闭症以外还有听障,平衡能力很差,一直到两岁都还走不稳,农田里是没有路的,我们要把木杆铺在沟上,人就踩着小独木桥进来。一开始他是没有办法走过来的,只能从杆子那头慢慢爬过来,可是经过后来一段时间,他变得可以走了,现在他还可以穿着溜冰鞋在田里面跑来跑去。另外,这个自然的环境让他可以很放开他自己,跟各式各样不同的人、友善的人在一起,现在一般人从表面看不出他是一个有障碍者。
  B:你的孩子有挑食、偏食的毛病吗?
  C:我们家的四个正常的孩子是不挑食的,二儿子很挑食。白米饭上面加一点肉松、番茄酱、Cheese之类,喜欢吃营养不均衡的食物,他的健康状况是我们家孩子当中最差的。他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一定要吃米饭,因为是我们自己种的稻米。
  B:除了种植稻米、蔬菜之外,你们还制作哪些食材?
  C:我们会做一些乡村酱、罗勒酱,或者是一些干燥的香茅用来泡茶,萝卜很多时候会被用来做一些腌萝卜……现在很多食品加工都会放大量的添加物,我们会尽量跟老妈妈们去学她们以前不用添加物来保持食物的方法。她们那时连冰箱都没有,但还是可以用一些智慧把食物保存下来。
  B:会去外面的餐厅吃饭吗?
  C:或许一个月两次到三次吧,在外面办事的时候,比如人家请客或者赶不回家这样的情况。在农庄我们以蔬食为主,尽量不吃肉。一年里面午饭不会超过十次吃肉吧。小孩子有过在都市生活的经验,突然不吃肉会觉得不能适应。我们会尽量把肉切小一点,混在蔬菜里面,他们觉得也吃到肉了,其实吃到比较多的是蔬菜。我们家很少吃牛肉、猪肉这种红肉,以鸡肉和鱼肉为主。
  B:写《食在自然》是2009年,写《我的幸福农庄》是2006年。这三年间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C:一开始写《我的幸福农庄》是因为很多人对自然农法有兴趣,我也觉得在中国人的血液里面,对于陶渊明的那种生活其实是非常向往的,就想借着我个人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农业,于是就写了《我的幸福农庄》这本书。后来我感觉到,自然农法的种植者也有困扰:他很用心做,价格却比一般用农药、肥料种出来的食物贵,毕竟大部分人还是支持价低的东西。我想,并不是因为这些消费者不珍惜自己的健康,而是不了解现在的食物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所以说我觉得应该把自己知道的这些知识跟别人分享。刚好出版社需要我写食谱,我就说可不可以也告诉别人怎么样煮才好吃,同时也告诉别人怎么样才可以避开危险的食品,就写了《食在自然》这本书。接下来,我又出了一本叫做《幸福餐桌》的书,是专门针对小朋友的,小朋友可以根据一些图片、漫画试试料理的制作,让他们知道:这些是小朋友也可以做得到的,不是那么难的。
  B:你认为在全中国范围内推广“秀明自然农法”的可行性如何?
  C:在广东佛山和上海崇明岛都有一些人对自然农法比较感兴趣。对崇明岛我不太了解,但是在佛山空气污染真的太严重,栽培可能比较辛苦。如果要推广,我们还是会找干净一点的地方。如果可以把撒过农药、化肥的污染土地想办法修复过来,让它变成干净的土地,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吃到干净的食物了。
外滩画报 
我来说两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北方网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热点新闻排行榜
天津民生资讯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卖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