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力新台阶是怎么跃上的

在印尼,猴子的主人转移到了未执行禁令的郊区。
为数众多的同性恋聚集一处水上公园,参加水上派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报记者 黄灵燕 摄
  “十二五”期间我省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由“十一五”的149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长2.1倍,每年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75%左右,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省从“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民生建设水平”,到“办好民生实事,合力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从“把新型城镇化和民生保障的事情办好办实”,到“以‘民生十件实事’为抓手推进共享发展”……民生幸福是我省的不渝选择,“小财政办大民生”是我省的坚定行动。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入增长趋缓的情况下,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整合存量资金,千方百计加大民生投入,有效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狠抓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教育这个民生之基、社保这个民生之盾、就医这个民生之急、安居这个民生之要、人居环境这个民生之需、脱贫攻坚这个民生之重,合力打造民生升级版,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台阶,向各族群众交上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 李彩芸
  2015年岁末,“十二五”圆满收官的句点,振奋人心。
  “十二五”,弹指一挥又长路漫漫。青海,这艘劈波斩浪的航船,搭载着人民群众驶向更加美好的水域。“十二五”,在充满生机的青海大地上,我们究竟触摸到了怎样的民生温暖?体味到了怎样的民生真情? 人民生活水平新台阶又是怎么跃上的?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民生事小,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事大,基本保障、社会公平,关乎长远与大局。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我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全省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一笔笔真金白银持续投入,一项项惠民富民工程陆续实施,一个个务实之举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群众。
  时针嘀嗒,5年,1826天,43824小时,当2016年新年钟声敲响之时,这个令人鼓舞又振奋的时间节点注定被载入历史史册。
  “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1月25日上午,青海会议中心,掌声如潮,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一幅辉煌壮丽的五年民生画卷徐徐铺展在人们眼前……
  亮点频现 成绩斐然
  ―――“民生之花绽放争艳,民生之惠群芳竞妍”
  这是一个时代性标注 ,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完满的句点……
  看投入―――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由“十一五”的149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长2.1倍,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看力度―――每年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7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亿元,是“十一五”的3.3倍。
  看成果―――家门口的“饭碗”越来越多,新增城镇就业29万人,是前五年的1.6倍;钱袋子越来越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2%,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接近翻番;“安全网”越织越密,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和全覆盖……
  看温度―――民生热词频现,民生金句热传,民生温度炙热,频频收到民生大礼包的各族群众,信心十足,笑脸盈盈。
  在这份民生答卷上,可圈可点、可勾可描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答卷上,一串串数字看似枯燥乏味,但却凝结了数不尽的汗水与辛劳,更向我们诉说着五年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身边人,身边事,我们欣慰地看到,就业增收同步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保体系不断健全,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医疗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住房全面改善,农牧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神奇沃土上,民生保障正在向普惠型、质量型转变,民生之花绽放争艳,民生之惠群芳竞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满满。
  大美青海,民生大美。
  明确目标 吹响号角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曾经,民生蓝图秀美。
  能够勾描出如此温暖人心的蓝图,来自对实际的准确把握,对形势的清醒研判。
  重温近年来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民生建设水平”,到“办好民生实事,合力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从“把新型城镇化和民生保障的事情办好办实”,到“以‘民生十件实事’为抓手推进共享发展”……改善民生,始终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执政价值取向。民生幸福,始终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责任与担当。
  ―――一个时代的目标已确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工作首位,民生福祉改善只有起点无终点。
  ―――一份历史的篇章正书写,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
  现在,民生答卷璀璨。
  能够把蓝图化为现实,来自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步履不停,砥砺前行,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为群众解难题、谋实惠――― 数百万人口共圆上学梦、就业梦、安居梦、致富梦……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过越幸福。
  一以贯之 矢志不渝
  ―――“小财政办大民生”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徜徉在浓墨重彩的民生画卷中,瞧!部分民生指标一路“飘红”,已走在全国前列。
  “飘红”的指标背后,是我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不渝选择,是一个底子薄的财政小省对大民生的执著追求,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穷”省对大民生的“舍得”投入。
  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过日子离不开一个“钱”字。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保护生态、深化改革、保障民生……哪一样也都离不开真金白银。
  千头万绪,财力如何分配?财政再紧张,保障民生的力度从未减弱,改善民生的温度从未降低。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整合存量资金……更多财力被投入到了民生领域,关乎你我的民生大礼包,被如期送到了手中。
  听!承诺掷地有声。看!落实不折不扣。
  脚踏实地、砥砺奋进―――“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心里有杆秤”。
  羊年农历春节前夕,“2015年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现场热闹非凡,手捧简历、身着正装的3500多名求职者入场求职,涉及专业技术类、财务类、计算机类等工种的1560个岗位正向大家招手。现在,具有青海特色的“1+X”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让找工作变得容易。
  村里家家户户搬进了新房,家家通了水电,户户修了厕所,院院砌了垃圾池,硬化了的道路通到了家门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上村村沧桑巨变。
  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感谢国家易地搬迁扶贫的好政策,以前我家在30公里外的山区,没有草山,只能养一头黄牛,丈夫除了挖虫草再没啥干头。现在靠我这个小店,全家6口人吃饭就解决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瓜什则村才多玛一家,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生活。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人难走车难行,农用物资进不来,农副产品出不去,过去,出去一趟真是难心啊,而今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班车通到了村头,菜不但好卖了,还能卖上好价钱,就连村里小伙子找媳妇也好找了……”谈起这几年家乡的新变化,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翠泉村村民马福海激动地说。
  五年间,有太多太多定格的民生镜头,有太多太多动人的民生故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民生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
  攻坚克难 多措并举
  ―――“群众的幸福追求,就是政府的民生指南”
  成功没有那么容易,民生之路也并非一路平坦没有崎岖。
  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入增长趋缓的挑战摆在眼前,拿什么兑现承诺?
  群众的幸福追求,就是政府的民生指南。千方百计加大民生投入,始终坚持经济换挡调速改善民生不减速。
  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入机制,健全促进民生发展的长效机制,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一项项着眼民生长远发展的改革陆续布局落地。
  在实施各项民生事业的过程中,以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过硬办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狠抓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教育这个民生之基、社保这个民生之盾、就医这个民生之急、安居这个民生之要、人居环境这个民生之需、脱贫攻坚这个民生之重,把惠民生的事情办好办实。
  根据民生实事任务内容,逐一细分实施落实牵头及配合部门和地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详细工作计划,加强督导检查,严格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确保民生实事取得实效。
  回望来时路,民生所指,施政所向,群众的幸福追求,就是政府的民生指南。展望未来路,民心所向,胜之所望,我们正迎着朝阳,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青海日报》是中共青海省委机关报,是青海省内发行量最大的党...
16824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现在的位置:
生态文明建设新台阶是怎么跃上的?――我省“十二五”成就深读之三
发布时间:
  青海新闻网讯 &十二五&,青海在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坚固而丰沛的&中华水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稳步恢复,生态文明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三江源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实施,增草增绿增水成效显著,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为近15年来最大,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一个个生态亮点,浓缩出最生动的答案。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青海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致力于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家园美化&行动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持续改善,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
  生机勃勃的高原大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生态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自觉地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青海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对国家和子孙后代的重要责任&&一个个生态亮点,浓缩出最生动的答案。
  用数字说话,让实绩诠释,&十二五&期间,青海在实践、探索、创新、升华中,生态文明建设跃上了新台阶。用新闻人的视角,观察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年轨迹,这是一份催人奋进的厚实答卷;用生态环保工作者的眼光,解读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进道路,这是一曲勇于担当、敢作善为,努力奏响永续发展的绿色交响曲。
  加强顶层设计,生态理念入脑入心
  秋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从海拔4326米的大野马岭,到鄂陵湖、扎陵湖,再到冬格措纳湖&&每一处都是壮观到极致的湖光山色。
  站在鄂陵湖畔,极目远眺,湖水晶莹剔透,微风吹过,荡起细细的波浪。湖边天际,一些叫不出名的鸟儿自由翱翔。
  湖泊、飞鸟、游鱼,河流、湿地、绿树,草原、牧人、牛羊&&这动人的景致,是我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一个缩影,展现着大美青海的生态美、自然美、和谐美。
  &中华水塔&、&三江之源&&&是青海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金字招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青海,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致力于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中华水塔&生态环境稳步恢复,生态保护从应急式转向了常态化。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政策,一路前行,青海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从决不能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再到切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青海保护生态的顶层设计一策连着一策。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深入落实全国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我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革新和观念直线升华。
  2015年年底,青海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三江源头建国家公园,这是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翻开的崭新篇章,是对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继往开来,一路奋进,今天,生态、绿色、环保,已然成为青海最响亮的关键词,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的行动越来越坚决。
  出硬招下重拳,制度建设成果丰盈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十二五&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地位尤为重要的青海,顺应时代大势,出硬招、下重拳,实施、推进一系列制度建设。
  《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实施,国土面积的近九成被列入了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同步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多规合一&等其他5个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
  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率先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填补国内空白。青海第一部省级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
  对地方政府开展以绿色发展为主的绩效考核,将39个县(市、区)划分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重点县2类6组进行分类分组考核。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对各级政府负责人考核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由原先的5项大幅增加至10项。
  &十二五&我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果丰盈,生态成绩单令人振奋。
  这五年,青海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三江源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实施,增草增绿增水成效显著,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祁连山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
  先行、推进、构建,美丽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净水、增绿、护蓝,绿色生态屏障在世界第三极密布竖立。&十二五&,大美青海雄奇壮美的画卷在保护与建设中徐徐铺开,为美丽中国熔铸了坚实的路基。
  生态绿色环保,铺就青海最美色彩
  看多了朋友圈的雾霾天,青海的蓝天和白云会让你恍若隔世,有人说青海归来不看天。因为,青海的蓝天,让所有的蓝色显得生硬而死板,你仿佛可以从这一片天,这一朵云中看出生机,看出属于青海的生机昂然。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水资源量逐年增加,草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面积连续10年增加,达到15年来同期监测最大值。
  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湿地资源面积居全国第一,藏羚羊、藏野驴、岩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三江源头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了30年的普布,看着这里一年年发生变化,他不再觉得海拔4200多米的隆宝是&苦寒之地&。多年来,他和同事们一起,日复一日守护着保护区的黑颈鹤,如今黑颈鹤的数量从建站之初的22只增加到267只,高山秃鹫、大天鹅等鸟类成倍增加。
  2015年,仅玉树杂多就发现4次雪豹进城事件,这足以成为青海三江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明显例证。
  事实证明,我省节能环保成效显著,&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家园美化&行动扎实推进,基本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持续改善,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承诺取得重大进展。
  今日之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生态文明建设正在铺就青海最美色彩。
  成绩属于过去,成就照亮未来。伴随着中国梦的追梦圆梦,青海在筑梦路上,将在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坚固而丰沛的&中华水塔&上迈出更加铿锵的步伐!
  视点短评:用贡献诠释责任
  保护好&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担当的历史责任。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人民自觉肩负起保护生态这一重大历史责任,无论是在思路举措上,还是在保护成效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都把生态放到了更高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再传递着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一次次吹响了生态保护的进军号角。
  只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打造大美青海新优势,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才能驰而不息地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努力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更好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青海,我们必须持之以恒。
  要继续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纵深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环青海湖综合治理、湟水河流域南北山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要实施&碧水蓝天行动&,抓好湟水河等重点流域和水域生态综合整治,确保湟水河水质持续向好,重要河流及湖库水质保持优良。同时,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用行动担当使命,以贡献诠释责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一个高原儿女都应自觉行动起来,为建设美丽青海贡献力量。
  故事传真:还一条清洌的湟水河
  2月26日,记者在位于八一路的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看到,从西宁各处汇聚而来的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后,经过预处理、生化池和紫外线消毒,最终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的&清水&。
  &清水&一部分排往一墙之隔的西宁市再生水厂,经过处理源源不断地输出,用于工业企业用水、环境用水以及景观补水等。另一部分排入湟水河,站在排出口处,只见经过处理的&清水&,如&清泉&般流入湟水河。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一条重要支流,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湟水河从青海省境内的包呼图山走来,流经西宁市、海东市。
  西宁是湟水河流经的最大城市,湟水河自西向东横穿西宁,滋养着生活在两岸的青海人。&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一直是西宁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举措之一。
  &治宁方略、水为大政&、&清水入城&&&近年来,湟水河在西宁市委市政府的思路中,逐渐脱胎换骨,湟水河流域西宁段治理由单一治理向深度治理转变,与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中,正在悄然蝶变。
  在新宁桥上,记者看到已经治理完成的排污口,每天将附近15万吨生活污水,通过箱涵送往污水处理厂,最终经过处理流进湟水河。全长16.3公里的箱涵,起始点在海湖桥,终点在团结桥,从西向东横跨整个市区。
  西宁市排水开发建设公司工程部部长肖宏磊介绍,目前,以西宁市平均每天产生27万吨至28万吨生活污水计算,相当于每天全市一半以上的生活污水从这里流进污水处理厂,再经过处理流向湟水河。
  记者在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西宁市累计投资12.33亿元,集中整治排污口614个,全市污水收集量提高近10万吨。相继实施了城市排水管网内涝清疏、排水箱涵、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工程。截至2015年底,西宁市敷设、改造排水管网里程已达1220公里;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47%;日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6.5万吨,再生水回用率达19%。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
  如今,湟水河水质改观越来越明显,每到春夏,湟水河畔绿草如茵,河水清澈见底,景观绿道上不时能看到嬉戏的孩童、散步的成人。今年新年伊始,东出口湟水河流域静谧却又热闹。湟水河畔翠鸟鸣啼,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翠鸟喜迁&湟水河,应该是对曾经臭味难闻的湟水河,今天变得水清、岸绿,充满生机最有利的证明。
相关新闻↓
青海新闻网专题制作版权所有 (C) 中国网·东海资讯 监督电话:025-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法律顾问: |
|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人民生活水平新台阶是怎么跃上的?我省“十二五”成就深读之四
2015年岁末,&十二五&圆满收官的句点,振奋人心。
&十二五&,弹指一挥又长路漫漫。青海,这艘劈波斩浪的航船,搭载着人民群众驶向更加美好的水域。&十二五&,在充满生机的青海大地上,我们究竟触摸到了怎样的民生温暖?体味到了怎样的民生真情?人民生活水平新台阶又是怎么跃上的?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民生事小,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事大,基本保障、社会公平,关乎长远与大局。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我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全省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一笔笔真金白银持续投入,一项项惠民富民工程陆续实施,一个个务实之举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群众。
时针嘀嗒,5年,1826天,43824小时,当2016年新年钟声敲响之时,这个令人鼓舞又振奋的时间节点注定被载入历史史册。
&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1月25日上午,青海会议中心,掌声如潮,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一幅辉煌壮丽的五年民生画卷徐徐铺展在人们眼前&&
亮点频现成绩斐然
&&&民生之花绽放争艳,民生之惠群芳竞妍&
这是一个时代性标注,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完满的句点&&
看投入&&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由&十一五&的149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长2.1倍,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看力度&&每年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7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亿元,是&十一五&的3.3倍。
看成果&&家门口的&饭碗&越来越多,新增城镇就业29万人,是前五年的1.6倍;钱袋子越来越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2%,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接近翻番;&安全网&越织越密,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和全覆盖&&
看温度&&民生热词频现,民生金句热传,民生温度炙热,频频收到民生大礼包的各族群众,信心十足,笑脸盈盈。
在这份民生答卷上,可圈可点、可勾可描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答卷上,一串串数字看似枯燥乏味,但却凝结了数不尽的汗水与辛劳,更向我们诉说着五年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身边人,身边事,我们欣慰地看到,就业增收同步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保体系不断健全,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医疗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住房全面改善,农牧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神奇沃土上,民生保障正在向普惠型、质量型转变,民生之花绽放争艳,民生之惠群芳竞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满满。
大美青海,民生大美。
明确目标吹响号角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曾经,民生蓝图秀美。
能够勾描出如此温暖人心的蓝图,来自对实际的准确把握,对形势的清醒研判。
重温近年来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民生建设水平&,到&办好民生实事,合力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从&把新型城镇化和民生保障的事情办好办实&,到&以&民生十件实事&为抓手推进共享发展&&&改善民生,始终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执政价值取向。民生幸福,始终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责任与担当。
&&一个时代的目标已确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工作首位,民生福祉改善只有起点无终点。
&&一份历史的篇章正书写,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
现在,民生答卷璀璨。
能够把蓝图化为现实,来自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步履不停,砥砺前行,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为群众解难题、谋实惠&&数百万人口共圆上学梦、就业梦、安居梦、致富梦&&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过越幸福。
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小财政办大民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徜徉在浓墨重彩的民生画卷中,瞧!部分民生指标一路&飘红&,已走在全国前列。
&飘红&的指标背后,是我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不渝选择,是一个底子薄的财政小省对大民生的执著追求,是一个西部欠发达&穷&省对大民生的&舍得&投入。
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过日子离不开一个&钱&字。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保护生态、深化改革、保障民生&&哪一样也都离不开真金白银。
千头万绪,财力如何分配?财政再紧张,保障民生的力度从未减弱,改善民生的温度从未降低。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整合存量资金&&更多财力被投入到了民生领域,关乎你我的民生大礼包,被如期送到了手中。
听!承诺掷地有声。看!落实不折不扣。
脚踏实地、砥砺奋进&&&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心里有杆秤&。
羊年农历春节前夕,&2015年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现场热闹非凡,手捧简历、身着正装的3500多名求职者入场求职,涉及专业技术类、财务类、计算机类等工种的1560个岗位正向大家招手。现在,具有青海特色的&1+X&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让找工作变得容易。
村里家家户户搬进了新房,家家通了水电,户户修了厕所,院院砌了垃圾池,硬化了的道路通到了家门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上村村沧桑巨变。
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感谢国家易地搬迁扶贫的好政策,以前我家在30公里外的山区,没有草山,只能养一头黄牛,丈夫除了挖虫草再没啥干头。现在靠我这个小店,全家6口人吃饭就解决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瓜什则村才多玛一家,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生活。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人难走车难行,农用物资进不来,农副产品出不去,过去,出去一趟真是难心啊,而今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班车通到了村头,菜不但好卖了,还能卖上好价钱,就连村里小伙子找媳妇也好找了&&&谈起这几年家乡的新变化,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翠泉村村民马福海激动地说。
五年间,有太多太多定格的民生镜头,有太多太多动人的民生故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民生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
攻坚克难多措并举
&&&群众的幸福追求,就是政府的民生指南&
成功没有那么容易,民生之路也并非一路平坦没有崎岖。
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入增长趋缓的挑战摆在眼前,拿什么兑现承诺?
群众的幸福追求,就是政府的民生指南。千方百计加大民生投入,始终坚持经济换挡调速改善民生不减速。
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入机制,健全促进民生发展的长效机制,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一项项着眼民生长远发展的改革陆续布局落地。
在实施各项民生事业的过程中,以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过硬办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狠抓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教育这个民生之基、社保这个民生之盾、就医这个民生之急、安居这个民生之要、人居环境这个民生之需、脱贫攻坚这个民生之重,把惠民生的事情办好办实。
根据民生实事任务内容,逐一细分实施落实牵头及配合部门和地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详细工作计划,加强督导检查,严格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确保民生实事取得实效。
回望来时路,民生所指,施政所向,群众的幸福追求,就是政府的民生指南。展望未来路,民心所向,胜之所望,我们正迎着朝阳,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