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高怎么赚钱是多少?赚了多少钱?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单集成本近百万|收视率|节目_凤凰娱乐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2》单集成本近百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人说,陈晓卿拍《舌尖上的中国》出了大名,其实,纪录片这个行当里,陈晓卿老早就很有名了。全国各个大学的影视专业,几乎都送他兼职教授的帽子。只是,纪录片这个买卖,小众而且赔钱,拍片子却又很费神费力,拍得再好,也不过圈里扬名,出了圈,别说大众,连小众都不知道你是谁。
(陈晓卿)平头,皮肤黝黑,声音低沉,说话有条不紊,与电视人一贯的形象相比,卿显得格外憨厚沉稳。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他一夜之间晋升为家喻户晓的“金牌制作人”。两年后,带着《舌尖2》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寡言。在《芒果大讲堂》一个多小时的讲座里,没有长篇大论,也没什么至理名言,大多数时候,他选择用影像来代替内心想表达的东西。在座的每个人全神贯注,中途无一人离场。演讲结束,我们在后台找到他。简短的交谈中,他表情严肃,但却能从中感受到真挚。谈及理想,他笑笑说:“希望能一直拍下去”,而对于纪录片的未来,他信心满满:“50年后,我们将不看新闻联播,想知道身边发生的事,看纪录片就行。”“不记录下来这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曾让陈晓卿登上了事业的巅峰。而今年,《舌尖2》的播出,却把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外界说的抄袭、造假,您如何看?”“没什么好说的,我相信我的导演。艺术都是相通的,或许有致敬的痕迹在里面,但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从外国电影艺术里边汲取营养。”陈晓卿的回答果断淡定。“有人觉得,第二季关于美食的内容太少,讲故事的部分太多。”“这不是一档纯美食节目,这是纪录片。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美食吸引全世界的观众,让他们看到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也是做纪录片的人的责任。”“很多人说第二季里多了很多人文情怀。”“没有人文,大家理解错了。我们不配谈人文,我们和割麦子的人、打工的人一模一样。我们凭什么去对人家进行人文关怀?这样说太可耻了。我们是朋友,大家受的苦都是一样的,都是苦命人,用片子里的话说都是下苦人,做片子也一样。”这些日子,作为总导演的陈晓卿已经回答过无数次类似的质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喜欢猛吸一口烟,慢慢吐出烟圈后再慢条斯理地作答,每句话都深思熟虑,极具逻辑,当然,他也会时不时地自嘲一下,活跃气氛。有关注才会有争议,《舌尖2》依旧延续着火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陈晓卿来说,周播模式本身压力就很大,就像每周一次的“裸奔”,如今,还要不断应对外界的品头论足,搜集各种反馈信息,对下周将播出的新一集进行修改。他说,这是以前做纪录片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太累了。但他依然坚持将镜头对焦在那些农村老人身上,他觉得,“作为纪录片人,除了美食,不记录下来这些故事,对不起自己良心。”“你们看到的只是十分之一”有人说,陈晓卿拍《舌尖上的中国》出了大名,其实,纪录片这个行当里,陈晓卿老早就很有名了。全国各个大学的影视专业,几乎都送他兼职教授的帽子。只是,纪录片这个买卖,小众而且赔钱,拍片子却又很费神费力,拍得再好,也不过圈里扬名,出了圈,别说大众,连小众都不知道你是谁。2002年,陈晓卿做了一档叫做《味道中国》的美食节目,当时他就有想法,把美食也拍成纪录片。可选题报上去以后,台里一直答复“题材好,就是没钱开拍”。作为资深“吃货”的他没有放弃,暗中开始关注和筹备。没想到,整整十年过去,一个吃货,居然吃成了正果。陈晓卿的朋友曾爆料,陈晓卿有一个绰号叫“扫街嘴”。这个绰号是很多年前一个同事起的,因为他有一个爱好,闲来无事的时候,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尝尝,并且有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记下来。所以他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库,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那都是闲极无聊的时候做的事。最近半年,几乎一个新馆子都没有开发。以前接到各种要求帮忙推荐餐厅的电话,都非常耐心,会认真想一想,现在就比较烦,让他们自己查去吧!”他哈哈大笑起来。关于吃,陈晓卿特别来劲。但一谈到纪录片,他脸上的笑容一下子褪去,人也严肃起来。他说自己工作了二十几年,经历了纪录片发展起起伏伏的过程,有充实、有失落、有快乐、有悲伤。“当然,自豪感也是有的。”他埋头沉思了一下,“但你们看到的只是十分之一。”“你不知道别人有多努力”《舌尖上的中国》似乎一夜之间成了一本中国人的“吃货圣经”,但陈晓卿并不喜欢这个定义,在他看来,“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才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他以“吃”为出发点,努力“吃”出其中的特殊味道。“透过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劳动,或者是冒险,是真情,也是人生。”这样的想法在第二季里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美食是窗户的话,在《舌尖2》中能够看到更多时代变迁下的中国。“我当时给《舌尖2》定下的基调就是——不要拍名菜、不要拍大菜,要去拍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美食,因为最至高无上的美味,还当属妈妈做的饭菜。”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却花费了比之前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的投入大大增加,单集的成本就已接近百万元。美食顾问团、调研员、分集导演在内的主创团队共40多名成员历时一年时间,行程40万公里、调研400个地点,动用了各种先进技术,拍摄200多个场地、总共2000多个小时的高清素材。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创作的精良程度都领先国际水平,“《舌尖》已经不逊于BBC的纪录片了。”陈晓卿说。日晚9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央视一套首播。在此之前,社交平台上已经开始了一番预热。因为第一季的成功,观众对第二季的胃口明显被拔高。“我们每个分集导演夜里都做梦。因为第一次《舌尖1》热播的效应给大家造成的期待还是非常非常大,直到今天我们也不敢说《舌尖2》就是成功的。所有一切都要观众去评,我们只能说,你不知道别人有多努力。”事实证明,《舌尖2》超越同时段的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甚至成为了央视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之一,远超第一季所达到的高度。但这一切还不够,陈晓卿对《舌尖上的中国》还不满意。在拍第三季时,他希望把美食做得更加广泛一点,“就是全国的,更往下走,真的绽放出好几个点,那就对了。”就如在第二集《心传》里,旁白念道:“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是唐诗宋词……”芒果画报记者 聂薇 谭雪君(实习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播放数:248195
播放数:947682
播放数:131411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舌尖上的中国2》:收视率与收益率的双赢--《现代视听》2014年11期
《舌尖上的中国2》:收视率与收益率的双赢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收视率居高不下,同时,也为投资方带来了巨额盈利。本文重点探究了其背后的原因,周播制、独播权、电商、口碑都是高收视率与收益率的有力保障,试为更多处于生存困境的国产纪录片提供几点参考意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J952【正文快照】:
《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共分8集,前7集依次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8集为拍摄花絮,每集50分钟,采用周播的形式,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21点档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22点档同步开播。尽管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国庆;[J];当代电视;2003年12期
赵京津;;[J];电视研究;2008年11期
张晓明;郑红平;;[J];电视研究;2008年06期
戴新华;;[J];当代电视;2008年11期
刘学海;;[J];咬文嚼字;2009年10期
李晓东;;[J];电视研究;2009年05期
谭琼;;[J];电视研究;2010年02期
邹立志;;[J];咬文嚼字;2010年05期
东江潮;;[J];人民之声;2010年08期
周小普;宋婧;;[J];电视研究;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传媒大学
喻宁;[N];中华新闻报;2005年
本版编辑 何烃烃 李樱 秋水 王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郑欣;[N];人民邮电;2007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记者 吉木彦 德木其格;[N];通辽日报;2008年
通讯员 董戍军;[N];喀什日报(汉);2009年
王华 陈诗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记者 于泳 实习生 孙海岩;[N];通辽日报;2009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白瀛 王小鹏;[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超;[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唐陟;[D];四川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现在的位置: >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么火?收视率高居原因解读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时间: 04:06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可谓是当前国内最火爆的纪录片了。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会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是怎么火起来的?舌尖2收视率持续走高且大受好评,令大家好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的原因。小编为您揭秘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火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以全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在第一部播出的时候就掀起了一轮收视狂潮,可以称之为味蕾上的狂欢。这不但让一大批吃货们狂热追捧,也火了那些传统的美食和与美食相关的普通人。  “500天,1000小时视频素材;150个拍摄地点,300余种美食。奇绝的美味,陪伴我们领略传统的智慧;巨变的中国,更让我们仰视那些寻常的身影。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这是陈奕迅为舌尖上的中国演唱的主题曲,就光看歌词,也让人感动。  4月18日开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只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集,就创造了一个之前《舌尖上的中国1》都不曾达到的高度,那就是超越了同时段所有节目的收视率,以2.57%的收视率获得第一,甚至超越了当下几部最热门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一部纪录片可以获得如此的关注,这对于中国的纪录片行业和餐饮行业,绝对都是一次狂欢和盛宴。  那么,《舌尖上的中国》到底为什么这么火?  可以说《舌尖》用了一个以前几乎很少用的视角去拍摄食物。食物藏在小女孩咧开的嘴巴里,藏在老奶奶满脸的皱纹里,藏在姑娘挑回的水桶里,藏在男人们揉面的力道里……当种子落入泥土,到庄稼成熟,再到去壳碾碎,《舌尖》的镜头给了食物巨大的特写。在他们的镜头里,食物不止是一盘吃的,而是一粒种子发芽的辛苦、一株麦子成熟的谦卑、一个农人收获的欣喜、一个小孩满足的笑容。这样的特写,给了食物生命,也让人们的命运与这些食物关联起来,那些庄稼的艰苦成长,都变成了人的欣喜悲欢,这就是《舌尖》这种特殊视角所看到的食物。以上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么火?收视率高居原因解读有关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tmdtmd258 (添加好友),娱乐八卦,猛料,猛图通通都有!
合肥网:合肥地区最具品牌的知名地方站点
广告投放、频道合作、内容合作请与我们联系
,覆盖合肥153万人口
合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公司地址:合肥市新安东路东洲商务公寓1509室  运营商:合肥帝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工信部网站备案:皖ICP号《舌尖上的中国》好在哪里?为什么该片会以如此快的速度火起来?
按投票排序
中国的纪录片水平并不差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一批愿意投身于此又身负绝技,博学多才,百折不饶的人。而之前的作品《俺爹俺娘》,《铁西区》,《林昭》等等纪录片都有着相当不错的质量,至少在中国影视学/影视学院的纪录片课上,给予了老师们足够的可以自豪的本钱。回到《舌尖》,所有的成功一定是必然碰上偶然的,第一季偶然因素多些,第二季至今我看了下,成功则更多的属于必然,而且我不是太认同题主说快速火起来,《舌尖》的现象级火爆,很大程度上还是长尾效应的一种体现。我自己觉得可能的原因有风格创新。这部片子多少还是有07年BBC的《美丽中国》的影子,那部片子能把工业化的中国拍得充满了田园牧歌的芬芳,表达了这些东西慢慢消逝的忧伤,相当成功。达到外国人看到惊叹,我们看到惊讶的境界。舌尖的成片风格多少有点类同,剧组同样深入到原生代地区,对食物制作流程的进行了细致平和地描写,解说词都超越了过往类似纪录片的解说介绍范畴。秒杀了无数地方台和央视那种剧组到一个地方,一个半懂不懂的主持人找一个自以为是的老店,自我陶醉地尝了两口,开始blablabla不听的说明文影像化产品。制作精细,前期人员一大批,带着一大堆装备辗转大半个中国,采集了成千上万个小时的素材。最后给后期人员剪成十几个小时,听起来就够呛。这就是这种大型纪录片的工作流程。要做好,无他,人力物力精力堆上去。《舌尖》在运镜的精细度,镜头逻辑,声画配合这些纪录片基本功方面都是高分。特别是镜头对于食物的描写上明显看到了剧组下了功夫,很多荒僻的地方应该是没有太良好光线条件可以借用,而从作品成片的质量上看,摄影团队肯定下了相当之大的功夫才让画面达到了片中的水平。这是商业化的片子,定位很准确。片子拍了主要还是给大多数人看的,主题表达要服从收视率。《舌尖》的风格跟随了这些年纪录片一直的趋势————叙事化,所有人都爱听故事,《舌尖》整体结构是用多个单元故事来表达主题,中间加以串联,这样的方式大家接受度会高很多。在镜头和声画方面也做得很贴近普通观众,如果你拉过那种空镜头极多的纪录片你就会知道那种很烦躁的感觉了,如果是那样风格的《舌尖》,我觉得不太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功。《舌尖》在声画配备也相当得当,衔接比较紧密,穿插之中不给观众太多的感情空当,用叙事来把握片中节奏和观众情感,这跟电影切快镜头一个道理。一部片看下来很流畅很充实,让观众投身其间。适逢其会,这个就是重要的偶然性了,经济发展,网络发达,更多的人开始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之地,越来越多的人聚在一起,觉得自命为无害的“吃货”是件有爱的事情,而在中国,却没有一部他们的“圣经”,《舌尖》出的正是时候,这种高质量的产品自然而然的填补了这个空白。这个还涉及到长尾效应,足够多的核心高质量,又拥有着网络话语权观众让这部片子长期不断加以传播,造就了这个品牌。情怀这个东西我自己倒觉得可有可无吧?陈晓卿当然不仅仅甘心做一部高端说明纪录片,这里面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确实是有意义得多,不过抛开这些,我觉得以《舌尖》制作水准依然能够成功,大多数观众看到得只是一个优质的吃货动态地图。而第二部里面,家园情怀分量更重,可能也是陈导想在跟风之作鹊起,又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找到一个新突破点。===========4.23补充推广手法的胜利,我不愿意提“互联网思维”,不过这部片确实可以套上这个说法。在质量胜过的其他竞品的时候,也就是《舌尖1》刚刚播出的时代,它的营销手段还比较粗放,刻意经营的痕迹比较少。而在第二部出来之前的推广已经很接近互联网产品的手法了,这得益于一个优良的口碑和一个有极大潜力的题材(好IP很重要啊!)。这样的直接好处就是为这部片带来了数倍的初始观众(流量),顺路开辟了新的盈利点(授权),一举多得。
因为在外流浪的人太多。这片子用最常见的东西勾起了人对于故乡风物,亲人朋友的回忆。片中的食物并不是吸引人的最关键点,重要的在于片中平淡的小事,平实的小人物,不浮华,不虚荣,不张扬,没有一般商业片的噱头和造势,只有人与人之间持久存在的爱和尊重,让人太有亲近感。
转来导演陈晓卿同学的访谈,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吧。5月14日晚,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下午3点,《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做客《对话传媒人》栏目,和网友聊聊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内幕。以下为访谈实录。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拍摄《舌尖上的中国》  主持人杨松涛: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传媒人》节目,我是主持人杨松涛。我们国家有几千年历史和文化,有数不清的风流人物,也有数不尽的美貌佳丽,中国几千年是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中国美食的精髓在哪里,中国美食当中的智慧如何体现,带着如此多的疑问,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拍的《舌尖上的中国》中会找到理想的答案。今天很荣幸请到该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陈导,您好。  陈晓卿:您好。  主持人杨松涛:陈导爱吃吗?  陈晓卿:非常爱吃。  主持人杨松涛:今天是两位爱吃的人在这里聊美食。现在在市场上包括在电视当中会看到很多以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也好,节目也好,央视纪录片频道拍的《舌尖上的中国》和以往的同题材的片子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定位在哪里?  陈晓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是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片子充满人物故事不同。  第二个和以往纪录片不同,以往反映美食的节目更多的是和吃本身,吃的礼仪和吃的文化,和烹饪的技术等方面介绍的比较多,这次更多像你我这样的吃货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  第三,希望在纪录片里看到中国的变化,我们叫《舌尖上的中国》,我想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舌尖上的味道,通过这个味道感受中国的变化。  主持人杨松涛:这次怎么想以美食的角度展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的状态和智慧,这点怎么想到的?  陈晓卿: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我本人比较嘴馋,所以一直在想做一个比较大型的纪录片。  第二个赶上好的时候,去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成立之初需要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除了反映历史文化的,反映自然的,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同时也有美食旅游类的需求,当时向台里报了这个选题,我在中央电视台已经工作了20多年了,更多的选题是由领导派下来的选题,这是第一次自己上报了,而且通过了,这种吃货的印迹会在里面体现。  主持人杨松涛:在我自己的感觉当中,美食是非常好的东西,基本上对美食,不会有人去拒绝它,大部分是很喜欢,很接受的,而且我们也知道中餐在海外也是有极高的知名度的,享誉海外。  陈晓卿: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不需要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主持人杨松涛:这块招牌现在在海外也是非常受关注,我们这次来推出的中国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是不是应了海外市场的需求?  陈晓卿:这是肯定的,在整个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上个月刚从戛纳电视节回来的,这部片子非常受欢迎的,点击量仅仅次于由纪录片频道出品的节目是《超级工程》,就是中国特别牛的工程,排名第二。在戛纳电视节主席去会场视察的时候,他自己说被这个题目吸引住了,我非常想看这个片花。  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机构加入纪录片的创作  主持人杨松涛:这次在戛纳春季电视节里,纪录频道有五部大片受海外片场格外关注,现在有什么进展,将来有哪方面的打算?  陈晓卿:这种海外的需求,最初的体现就是购买的意向,他们想做这方面的引进。想买这个片,除了《舌尖》,还有《超级工程》,《南海一号》,《故宫100》,还有做的另外一部片子《丝路》都有片商来洽谈。这种洽谈是双向的交流,一方面表达了他们购买的意愿,另外也体现了海外市场观众想看什么,他会告诉我们更想了解今天的中国,或者说特别想知道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他会反馈给我们很多的信息,让我们下一步再做这类片子的时候,能够有所体现。  主持人杨松涛:我们也知道为了拍摄《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很大的美食类纪录片,摄制组走南闯北,大中国踏遍了,好像选了60多个拍摄点。  陈晓卿:包括港澳台。  主持人杨松涛:全国各地区的美食汇聚于此,走了那么多地方,拍摄这么多,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发现在中国那么多地方有特色的美食和制作方法呢?  陈晓卿:我是这个节目的总导演,更多的现场是特别辛苦的创作团队,尤其是前期的创作团队,他们在现场拍摄和捕捉的。但是我觉得像你说的中国美食的发现,可能比我们想象得相对还要容易一些,因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带什么样的观念去寻找美食,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好吃的东西。  主持人杨松涛: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好东西太多的话,挑一些有代表性的,反而比较难。  陈晓卿:所以我们在选择过程中,要求它尽可能附带一些其他的内容。首先要求有比较好的人物的故事,或者是跟厨师,或者是跟获取食材的人或者是跟享用美食的人,这个人物的故事要有趣,这个人首先有意思。第二,这种食物最好能够身上附带着一些文化传承的基因,就是它特别中国。比方说有一集是讲厨房的秘密,选择的地点也不多,大概七八个地点,但是每个地点,比如云南的香格里拉,选择了陶锅,这陶锅代表了中国烹饪从烤到煮的过程。  主持人杨松涛:陶锅是用陶做的锅吗?  陈晓卿:黑陶和土陶。接下来去广东的佛山,又找到另外一个地方,他是做乡村村宴的,把一头猪完整地蒸了给大家吃。第三个地方又找到了长沙一个厨师学校,又讲了烹炸。我说的这三个地方恰恰代表了中国烹饪制作的饮食流变的三个重要的节点,从煮到蒸到炒,这个在全世界是没有一个国家的烹饪发育得像中国这么完整。它附带了这样的信息。  主持人杨松涛:我想知道陈导您最喜欢吃中国哪个地方特色菜?  陈晓卿:我一直在找我吃不了的东西,到目前没找到。每个地方的,我都特别特别地喜欢,因为我过去一直是在外头拍片,可以说我还真没找到中国哪个地方吃起来不来劲的,还真没有。美食也是一个态度,你有一个好奇心,这是首要的。第二,你要有对食物的热爱,口舌之欢,想满足还是非常非常容易的。  主持人杨松涛:只要胃够大,就可以满足。在这次拍摄过程中,也是历时很长时间,在拍摄过程当中,制作过程当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陈晓卿:如果说有什么具体的,特别难的地方的挑战,没有。但是对摄制组来说,我们自己把整个片子的制作水准提得是比较高的。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叙事的节奏上,要符合国际的销售市场,它不能像我们以前一样,念一首唐诗再开始说一段故事,没有这个节奏,基本上都是特别地短促,信息量特别密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摄影队伍非常出色,从主摄影到分集的摄影,都非常出色。我们特别强调要拍出来那种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这个在视觉上,我基本上给80分以上。  主持人杨松涛:这次我们用的设备都是超一流的设备,包括最新的拍摄设备都是非常棒的,首先保证视觉效果达到垂涎欲滴的效果。在这次宣传当中,这部片子主要体现一些来自东方人生活当中的智慧,这些智慧的体现,在一开始的时候也都提了,中华美食当中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请陈导回答一下,这部片子有7集,这7集当中哪集最能体现中华美食文化智慧所在?  陈晓卿:第3集是比较明显的。第3集讲的是转化的灵感。它开宗明义,一开始就说中国人从来不满足于一张乏味的菜单,他不太喜欢什么东西拿来就吃,这个显不出自己的技术含量。所以他们用很长时间,发明了一些你想不到的食物,比方说豆腐。  比方说豆腐本身,因为大豆刚刚出现在中国人食谱上的时候,它的地位非常尴尬的,因为它吃起来没有食欲,另外大量胀气,更重要的是里面有很多化学的物质,是不利于人吸收的。我们这集的导演恰好是一个发酵专业的专家,他在做这方面的时候,显得特别得心应手。我们能看到豆腐,豆腐之后又有酱豆腐、毛豆腐、臭豆腐,各种各样豆腐派生的产品。比如说鲜奶,我们肯定不愿意停留在鲜奶那个地方,我们还有像奶酪、奶豆腐,这是蒙古族的,这种变化,它让人更容易吸收的东西。另外像酒,米酒、黄酒,这也是一种转化。像醋,这也是一种转化。还有我们吃到的大酱、酱油,也是用黄豆发酵做成酱油,做成中国人基本的味觉的基础。像泡菜,我们总会把自己的一些劳动和智慧发挥出来。  主持人杨松涛:仔细想想包括像豆腐、酱豆腐、臭豆腐、毛豆腐,包括酱油,说白了就是黄豆,就是豆子,经过发酵,经过长时间的搁置又变成的另外一种食物,我们喜欢吃,而且吃了几千年不腻了,还是喜欢吃,这就是智慧的表现。  陈晓卿:如果法国人对美食的贡献是发明了红酒,那酱油这些肯定完全和它相提并论。  主持人杨松涛:酱油不是中国要吃,像日本吃寿司的时候少不了酱油。在这次整个片子制作过程中,摄制组去了这么多地方,在每个地方拍摄的时候,是不是遇到美食都要亲自前去尝试一下,然后再作为我们评判的标准呢?  陈晓卿:如果说实话,拍美食和享用美食是两种东西。这个节目发布之前,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一个名厨师大董他跟我说,我知道你们的辛苦,我知道享用美食和制作美食是两回事。我们对待美食的时候,他就是我的职业,他就是我的劳动。我会努力让他的味道更好一点,但是我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享用它。他说我知道你们做电视也是这样。其实还真是这样。你要知道一道菜出来,我们最先把它拍下来,吃的肯定是冷的,就是当它有光泽的时候,中国人饮食里最讲究锅气,离锅非常近,要吃的热乎,趁热吃。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更多的是热乎劲给观众的。后来留下来有时间吃,没时间是吃不了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秘密,可能从事美食拍摄过的人都知道的一个秘密。就是一份美食,你想让它新鲜欲滴,在视觉上带给观众,最好是趁它没熟的时候。以前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叫阿米,他现在也在新浪微博上,都出过好几本书。后来我去他家里吃过一次饭,他蒸的鱼特别漂亮,但是我一筷子下去,鱼肉是生的。你看到杂志上很多东西都是没熟的。  主持人杨松涛:这也不妨碍,再加工加工,颜色可能没那么好看,但是吃起来的味道会变得更好了。除此之外,在今天晚上会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黄金时间首播《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也欢迎各位朋友们到时候去关注。陈导在这部纪录片之后,央视综合频道还有纪录频道会陆续再播出原创的纪录片吗?  陈晓卿:接下来有《玄奘之路》,再往后有《超级工程》,已经在后期制作了,年底大家会看到《丝路》。我之前做节目,一次发布会,见面,从来没有过。今天我来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纪录片频道运营部负责人,我们也特别想更多的从观众那里得到关于节目制作的反馈,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大纪录片的创作中来,这个频道是一个只有一岁半年龄的新频道,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公司,社会制作机构和地方电视台能跟我们进行合作,能够把中国的纪录片整体的带上一个新的台阶上。这也是我们特别想要的,而且大家都能够看得到这个频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的发展特别特别地迅速,而且可能比我们频道其他创作人员运气还要更好一些,他们这两天都是无数种的羡慕嫉妒恨,之前有很多我特别喜欢的导演,之前的有纪录片只在九套播映,整个的纪录片发展得非常好之后,现在一套开了10:30《魅力纪录》这个窗口,刚好我们这个片子赶上了,人品太好了,就把这个时间赶上了。所以比他们,我真的特别特别幸运。  主持人杨松涛:所以我们一起在今天晚上10:30央视一套《魅力纪录》关注这部《舌尖上的中国》,同时我们也是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原创的纪录大片在今后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视线。今天访谈到这里结束,再次感谢陈导做客我们的节目!
看的是片子,吃的是饭菜,心里是乡愁。
舌品中国,胃知乡愁
一个讲美食的纪录片,不把镜头对准五星级酒店的豪华厨房、不把镜头对准美轮美奂的美食雕刻、不把镜头对准专家们天南海北的嘴,而是走南闯北拍摄一幕幕小老百姓的家庭,通过诉说他们的欢声笑语和酸甜苦辣,介绍各地那些令人垂涎的家乡的味道,这一点,打动人心。
中国美食博大精深,这个算是正名之作
我喜欢的理由就是他们把这一点做的特别好:“ 是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片子充满人物故事不同。 ”1,通过美食这个窗口看人,看人的故事。人在食物前面的美好,食物背后的美好。2,他把食物之后的人看的很平等。既不恶俗的贬低吃山珍海味的人捧食物背后的人,也不轻视食物背后的劳动者。3,我真的可以看到拍摄者对于食物真挚的爱,对于食物背后的人的真实的感谢,甚至还有羡慕。
1、跨度大,节奏快,肯下本,不似旧式科教片繁冗啰嗦,还不忘告诉别人自己成本很低;2、题材选得本身老少咸宜,喜闻乐见;3、切入点比较好,一如选题《舌尖上的中国》(不是“美食中国”),以小人物的故事串大主题;4、最重要的是,陈晓卿确实是一个吃货,是我见过国内纪录片导演中最爱吃的。很多爱纪录片的朋友和爱吃的朋友可能几年来都没少见过他的 blog:当然,提问中“好”是见仁见智的,姑且理解为受欢迎吧。
门槛低,易代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收视率高就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