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镇双塔桥华联超市收银员培训叫什么名字

七都的双塔桥名字的由来_百度知道
七都的双塔桥名字的由来
提问者采纳
最后很多男女以那神奇的花名来命名这坐桥,种子落在了一坐桥身边,等种子变成花时,同时看到那花的男女会幸福一辈子以前有个神叫海伦他把一个双塔花的种子散下了人间
提问者评价
按照你说的,真的成功了,好开心,谢谢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名字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造桥之初,桥的两端各有一座精巧的宝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给村官一片成长的土壤——访七都镇双塔桥村党总支书记严建英
&&& 这几天,走村入户宣传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政策成为沈中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越长,感到肩头的责任越重,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村民有没有得到实惠。”昨天,沈中平这样告诉记者。
&&& 沈中平是七都镇双塔桥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他觉得在村里工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办事能力,也使自己变得成熟了。
&&& 而在村党总支书记严建英看来,大学生村官经过锻炼,一定会做得比别人更好,成长得更为优秀。如何给大学生村官一片成长的土壤?严建英有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做法。“有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有理论知识,只会做做台账,用用电脑,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只要放手让他们锻炼,他们一定会成长得更好。”严建英这样说。
&&& 事实证明,正是村里给了锻炼的机会,给了成才的土壤,沈中平才成长得很快。由于工作出色,沈中平被评为“吴江市十佳大学生村官”。沈中平在村里负责财务工作,“严书记对我讲,财务工作不能有一分钱的差错,对你来说也许一个差错只是你的1%,但对农户来说,就是100%的差错。这句话我牢牢记在心里。”沈中平说。
&&& “村里的工作就是和村民打交道,工作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同样一句话,怎样讲别人既会接受你的意见,又听得开心,这是在工作中慢慢锻炼出来的。”严建英常常这样和沈中平探讨村里的工作,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我在村里学到了很多。”沈中平告诉记者。
&&& 七都镇现在共有24名大学生村官,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成长,去年该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岗位调动,尽量将大学生村官调到本村或就近的村工作,七都镇党委组织委员凌云表示,“这样既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也有利于大学生村官个人的发展”。
=======&&&吴江党建&&&=======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网友发表的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吴江党建网》观点。
6月3日,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示范培训吴江班开班。本次培训班为期一天,旨在帮助全区...昨天,2016年度吴江区网络新闻发言人和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培训班在区委党校开班,1...
&&&&&&&&&&&&&&&七都镇(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_百度百科
?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
(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
七都镇位于吴江市的西南端,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的金三角地区,古有“吴头越尾”之称。南临沪苏浙高速、318国道,西接苏震桃一级公路,中有230省道横贯全镇,七都镇已纳入临沪一小时经济圈。[1]
截至2012年7月七都镇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人口6.1万,下辖4个社区,22个行政村。[1]
截至2012年7月七都镇是国家卫生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8年初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1]
七都镇建制沿革
七都农民住宅小区
据明代弘治《吴江志》载,七都系古代行政区域名称,自宋朝始沿用至今(今七都辖区实是古六都、七都两地辖区)。[2]
又据光绪《乌程县志》载:“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乌程县(今湖州市)十四区东邻七都因渎村、吴溇村”。证实七都在宋时已经建置。
乾隆《震泽县志》载,明代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政体改革,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都,都以下设图、里,七都属震泽乡辖。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吴江县析为吴江、震泽两县,七都属震泽县震泽乡辖。[2]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一月一日,震泽、吴江两县合并,仍名吴江县,设立市、乡制,吴溇为七都乡镇。
七都太湖湿地公园
民国18年八月,调整区划,吴溇恢复为镇。原七都辖区析为九个小乡,属吴江县第十区辖。[2]
民国23年八月,吴江县自治,把10个区合并为8个区。吴溇设镇,归第五区辖,区公所设在震泽。
民国29年,吴溇镇改为吴溇乡。[2]
民国35年,吴江县乡镇撤并,全县乡镇大改组,撤吴溇乡,建溇读、善耕、方虹三乡,辖区有变动。
七都双塔桥浮碧庵
民国37年二月,撤乡并乡,又恢复七都乡,属震泽区辖。
日,七都解放,成立七都乡人民政府,属震泽区辖。[2]
1950年2月,扩区分乡,七都乡析为吴溇乡、七都乡、菱荡乡、方桥乡、属大庙区辖。
1956年3月,并区并乡,吴溇乡、七都乡、菱荡乡、方桥乡重新并成七都乡。撤大庙区,将其并入震泽区,七都乡属震泽区辖。
1957年8月,全县撤区并乡,重新组建七都乡。[2]
1958年9月,成立七都人民公社。[2]
1983年7月,恢复七都乡建制。[2]
日,撤乡建镇,成立七都镇。[2]
七都镇行政区划
七都镇区划沿革
亨通别墅群
旧六都与七都相毗邻,明、清以来,行政区域时分时合,多次变动。据明代弘治《吴江志》载,七都辖区在今七都镇稽五漾(金鱼漾)及天到桥港以南地区,其东、南、西与浙江接壤,六都辖区在今庙港镇五界亭港以西,金鱼漾及天到桥港以北地区,西接浙江胡溇,北濒太湖。[2]
清雍正四年(1276),吴江、震泽分治,六都领图18,七都领图12,属震泽县辖。[2]
宣统二年(1910),吴溇建镇,长浜、半浜划归八都辖,旧六都儒林、叶港两村建儒林乡,其余村与旧七都全部村归吴溇镇辖。属震泽县。[2]
民国元年(1912),吴溇撤镇建乡,名七都乡,辖区不变。[2]
民国18年(1929)8月,吴江县划分10个区,原儒林乡、七都乡析为大家港乡、蒋家港乡、张叶港乡、隐读村乡、沈家湾乡、菱荡湾乡、方家桥乡、桥下乡、和喈兜乡等9个乡。[2]
民国23年(1934)8月并区后,撤张叶港乡和沈家湾乡,吴溇镇辖34闾、75邻;蒋家港乡更名为儒林乡,辖40闾、209邻;大家港乡辖23闾、115邻;隐渎村乡辖30闾、148邻;菱荡湾乡辖23闾、112邻;桥下乡辖25闾、127邻;和喈兜乡辖21闾、144邻;方家桥乡辖37闾、192邻。同年11月,废闾邻,推行保甲制,吴溇镇辖10个保。[2]
七都太浦河节制闸
民国29年(1940),区乡调整,吴溇镇改为吴溇乡,儒林乡、大家港乡、隐读村乡、桥下乡、和喈兜乡、菱荡湾乡、方家桥乡均属第五区辖。[2]
民国35年(1946),儒林、大家港两乡合并,建成大儒乡,隐读、菱荡湾两乡合并,建成耕读乡、桥下、和喈兜两乡合并,建成大善乡,方家桥乡不变。同年9月,撤吴溇乡,大儒乡不变。原吴溇、耕读、方家桥、大善四乡撤并,组建成溇读、善耕、方虹三乡,辖区有变动。[2]
民国37年(1948)2月,溇读,善耕、方虹三乡合并,组建成七都乡,辖三乡旧地。[2]
1949年5月,七都乡人民政府成立后,沿袭旧制,自北至南,亘绵十五里皆为七都乡辖区
1950年2月,改组乡村政权机构,重新划分辖区,建立七都乡、吴溇乡、方桥乡、菱荡乡。七都乡乡政府设在隐读村,吴溇乡乡政府设在吴溇,方桥乡乡政府设在方家桥,菱荡乡乡政府设在菱荡湾。
七都开弦弓村
1956年3月,撤方桥、菱荡两乡,七都乡辖区扩大,乡政府设在双荡兜。[2]
1957年8月,撤区并乡,七都乡除原辖区外,又从吴溇乡划出沈家湾村、行军村两个行政村归七都乡管辖。
1958年9月,政社合一,建立七都人民公社。大儒乡也划入七都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在吴溇集镇。[2]
1983年7月,实行政体改革,人民公社改为经济联合委员会,恢复七都乡建制,乡政府仍设在吴溇镇,原光明大队析为叶港、染店浜两个行政村;原胜旗大队析为钮家兜、双荡兜两个行政村;并增设渔业村、捕捞村(本乡渔民陆上定居的,定名渔业村;1983年12月,吴县太湖公社火箭大队划人七都乡,定名捕捞村)。全乡共辖28个行政村。[2]
日,撤乡建镇,成立七都镇。全镇辖勇联村、双石港村、蒋家港村、叶港村,染店浜村、李家港村、行军村、吴溇村、薛埠村、沈家湾村,勤丰村、建勤村、焦田村、丁家湾村、永明村,方家桥村、长村村、横塘村、长渠港村、双荡兜村、钮家兜村、前浜兜村、文义兜村、桥下村、菱荡湾村、邱田村、渔业村、捕捞村等28个行政村及吴溇集镇。[2]
七都镇区划详情
截至2012年7月七都镇下辖4个社区,22个行政村,政府驻地:吴江区七都镇人民路10088号。[1]
现辖七都社区、社区、渔村社区3个居委会,东风、望湖、、环湖、沈家湾、隐读、丰田、长桥、、菱田、吴越、群幸、陆港、爃烂、盛庄、庙港、联强、节制闸、开明开弦弓、光荣、丰民22个行政村。
七都镇人口
1999年全镇有8803户、人口32224人,平均每户约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0人。其中男性16221人,占总人口的50.34%;女性16003人,占总人口的49.66%。男性与女性的比为100.36∶100。[3]
截至2012年7月七都镇有人口人口6.1万人。[1]
七都镇地理环境
七都镇位置境域
七都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距吴江市政府所在地33.5公里。东与本市、毗邻,南与浙江隔河相望,西与浙江漾西乡接壤,北临太湖。地理座标东径120°23′,北纬30°57′。七都镇总面积为49.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为4.6平方公里。[4]
七都镇地质地貌
七都镇自北而南,星罗棋布,纵深8.4公里。七都镇地势低平,地面高程为吴淞基面3.1~3.7米。有可耕地面积38536亩,自北向南缓缓倾斜,北高南低,相差0.6米。地耐力为每平方米8~12T。七都镇地区古时为沼泽地,苕溪水夹带泥沙东流,日积月累,形成冲积平原。1970年因燃料紧缺挖掘乌泥时,发现地下深处(1~3米深度)埋藏着变质的树桩、树杈、树根。七都镇的土壤,大致分为两类:南部为湖荡平原,北部为滨湖圩田平原。[4]
七都镇土壤
七都镇北部土壤含腐殖质较多,土质疏松,水肥容易流失,属小粉土,俗称夜潮泥,适宜种植果木、块根植物。桥下村、文义兜村、前浜兜村一带,有少量田块土质较差,属灰土,含少量盐碱。[4]
七都镇水文
七都镇又是水网地区,水域面积19317.3亩,占总面积的28.43%。境内荡漾较多,大多数荡漾呈圆形,大者上百亩,小者十数亩,均有港汊相通,有利于农田排灌和水面养殖。然而河荡阻隔,影响陆路交通。如邱田、倪家墩、黄洋墩等自然村三面围水,形成内陆半岛。七都镇太湖塘路之北,旧时有大片高亢旱地,宽处约四五里,狭处约一二里。由于成年累月被太湖风浪冲刷侵蚀,旱地面积逐渐向南缩小,现在宽处仅剩74米,狭处只有4~5米。1983年12月,七都乡人民政府配合环湖公路工程,筹集资金,组织人力物力,沿塘路筑了防风大堤,东起东丁家港(庙港镇辖村),西至薛埠村,全长5317米,高7米,底宽7米,起了拒风浪、保土地的作用,有效地遏止了太湖风浪对土地的吞噬。[4]
七都镇境内河道纵横,漾荡众多,有6条较大的主河流和十数条支流。其中东西走向的,有横沽塘河、中塘河、北塘河,南北走向的有蒋家港、叶港、吴溇港,纵横交织,将七都全境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十二块陆地。3条东西走向的河流,汇集苕溪之水,经古楼塘港,流入京杭运河。3条南北走向的溇港,均通太湖,水流注入稽五漾,起着调节内河水位的作用。[4]
七都镇气候
七都镇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25天。日照较长,年平均日照为2071.1小时。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降水量1062.5毫米。[4]
七都镇自然资源
树木类 :桑树、榆树、柳树、泡桐树、水杉,楝树、香樟树、椿树、柏树、松树、皂荚树、鸟臼树、杨树、银杏树、黄洋树、檀树、骨树,槐树、刺槐树、冬青树。药草类 枸杞、半夏、车前籽、甘草、黄芪、金钱草、女线包草、艾、百合、仙人掌。[5]
花草类: 月月红、月季花、菊花、向阳花、一串红、牡丹、桂花、玉兰花、白兰花、洛阳花,蔷薇花、寿香花、山茶花、玫瑰花、君子兰、含笑花、牵牛花、鸡冠花、凤仙花、水仙花。玳玳花、腊梅花、茉莉花、珠珠花、盅子花、美人蕉、蝴蝶花、葵花、海棠花、大理菊、芍药。牛筋草、老鸦藤、千年韭、稗草、鸭舌头、瞎眼头、篦箕草、茅草、臭梧桐、紫云英、。[5]
水产类 :鳊鱼、白鱼、、鳜鱼、青鱼、鲢鱼、、鲶鱼、黑鱼、鲈鱼、鳗鱼,河虾、白虾、龙虾、甲鱼、银鱼、螃蟹、河蚌、蚬子、螺蛳、鳝鱼、鳑鲏鱼、汪丁鱼,草鱼、斑鱼、河豚鱼、鲫鱼、鲈鳜、?鲦鱼、玉柱鱼、土鱼、黄绍鱼、梅鲚鱼、田螺、泥鳅。[5]
七都镇交通
七都镇位于吴江市的西南端,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的金三角地区,古有“吴头越尾”之称。南临沪苏浙高速、318国道,西接苏震桃一级公路,中有230省道横贯全镇,七都镇已纳入临沪一小时经济圈。[1]
七都镇经济发展
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28亿元;工业销售10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10200元。
申报“江南”牌“香大头菜”和“胡萝卜”两只为绿色食品,已获得“”认证,申报“七都”牌“”、“江南”牌“菠菜”和“萝卜”、“”牌也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证书;“庙港”牌、“庙港”牌湖羊无公害基地获得认证和认定。
七都镇2003年粮食总产1830万公斤,产茧11564担,水产品4720吨,蔬菜、瓜果面积达6100亩,新扩展花卉苗木160亩。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2003年投资400多万元,用于大洋、东方红、新风、苗木场、开发区、焦田、勤丰等闸站建设,加高加固外河圩堤150公里,直立墙河驳10公里,大大提高了我镇的防洪能力,全面完成了北排工程建设,河道“双清”工作全面开展,建立了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2013年,七都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亿元,同比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6亿元,同比增长1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5.67%;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65.8亿元,同比增长10.5%;文化产业投资5.13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文化产业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137%。6个区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9.8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9%。[6]
2015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亿元,同比增长5.4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4亿元,同比增长29.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62亿元,同比增长14.36%;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3.39%;服务业增加值35.8亿元,占比提高1.03个百分点,达到39.4%。文化产业营业收入6.95亿元,同比增长3.02%。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1.7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17%,产业升级成效逐步显现[7]
七都镇社会事业
七都镇科技
2003年,七都镇有25个高新科技项目(产品),发放奖金39万元、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省高新技术产品5只,省民营科技企业
3家,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4只,项目3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2003年4月,建设部、科技部把七都镇苏南水乡高科技工业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列为建设部2003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科研攻关项目(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项目为国家级项目,在中国只有15家。
七都镇卫生
解放前七都地区缺医少药,境内仅有私人开业医生16人、药店5家。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民间医务人员建立联合诊所和卫生院。之后镇村及企事业单位亦逐步建立医疗保健机构,先后实行公费、劳保、合作医疗制度,形成防治结合的医疗网络。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日趋完善,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第一节 卫生机构一、私人诊所民国年间,七都先后有16人开设私人诊所,其中西医2人、中医14人,另有走访郎中、民间土医等。境内以隐读村陈子敏妇科和亭子港曹青儒喉科较有名。[8]
七都镇教育
清末时期,七都仅有私塾教育。民国元年(1912)始设初级小学2所,翌年发展到7所乡立初级小学。1921年吴溇初级小学增设高小部,成为完全小学。民国34年(1945)吴溇小学改名为吴溇中心国民学校。至1948年,境内有乡立小学16所。1950年七都地区有公立小学19所、私塾7所。1952年9月又设隐读村中心小学。1958年8月创办农业初级中学。1968年8月创办七都初级中学,1970年增设高中部。七都的扫盲教育始于50年代初,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七都的青壮年非盲率达92.8%。之后,逐步开展业余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1986年9月成立成人教育中心,该校多渠道、多学科、多层次开展成人教育。90年代后,全镇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和成人教育在巩固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改革,运用教育现代化手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9]
七都镇基础设施
2003年,全面完成了环太湖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庙震公路、八七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基本结束;临湖经济区东区1.5公里的中心大道、临湖经济区中区12座桥梁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创新路绿化工程、吴越路、八七公路、环湖路亮化工程已全部完工;西环路建设和太湖正在紧锣密鼓建设进行中;群幸村的新农村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经济区按照“政策优惠、服务优质、设施优越、环境优美”的指导思想,努力完善经济区的整体功能,不断提升档次,重点孵化、研发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临湖经济区和临浙经济区两大区,其中临湖经济区分东区、中区和西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已启动面积15平方公里;临浙经济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已启动面积7平方公里。
七都镇历史文化
东庙桥 坐落在横塘村,建于南宋绍定()年间。梁式三孔,东西走向。全长21.5米,中宽2.1米,堍宽2.75米。中孔跨度4.6米,高4.31米。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之外,其他均由武康石构筑,完好无损。该桥底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受力匀称。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石梁间铺置石板。每根石梁都是两端为31厘米,中间增厚至51厘米,外侧又凿成弧形,这不仅可增大压力,减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个桥面略成拱形,造型美观。中孔石梁中间刻有“绍定”两字,次孔石梁边端又分别镌刻四组流云图案,形状各异,飘然生动,刻技精工。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0]
广福桥 在勤丰村,跨江、浙两省,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现桥为天启元年(1621)由江苏吴江县和浙江乌程县合建,耗银九十九两四钱。单孔拱形,由武康石、青石和少许花岗石构筑。总长17.4米,顶宽2.34米,堍宽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法砌置,这在吴江250余座石桥中为仅见,是由明向清过渡时期的特殊作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桥共有8处题刻,除了捐银题记,还有莲花图案,尖角嫩叶、含苞待放,雕刻精细,层次丰富,不但富有“引渡”的佛教意义,还较好地体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本洁之性。1995年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0]
洪恩桥 位于染店浜村,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全桥除桥面石级已改为花岗石之外,其余均由青石构筑。单孔拱形,东西走向,总长13.31米,顶宽2.24米,堍宽2.5米,矢高3.05米,跨度5.6米,矢跨比大于二分之一,属水乡常见的陡拱桥,利于船只通行。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每道券石之间有榫卯相接,上下错缝,券石横向则用铁匾担或腰铁连接,以增强券石之间的整体性。拱券内共有二处募缘建桥名单题刻,计捐银72两。长系石(俗称桥耳朵)端面精刻有“吸水兽”图案,为宽鼻、突眼、阔嘴。上部阴刻眼圈,两侧刻双耳。阔嘴以弧线勾划,弧线下以小三角表示牙齿。额上刻曲线须毛,腮边则有两爪。为传说中龙子之一的“?嗄”,这不仅显现了厌胜的意义,而且对桥梁起到了艺术装饰的作用。1995年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0]
七都镇著名人物
孙兆奎(),字君昌,号犹文,七都染店浜人,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他性恬淡,不图名利钱财,关心国事,论及古今是非成败、人品邪正,均能侃侃而谈,与同邑吴易为挚友。   其时,大明国事日衰,战事四起,于是他仗剑谈兵,结识天下英俊,谋划勤王。时崇祯帝罹难,金陵又失守,孙兆奎痛不欲生。适值兵部主事吴易奉阁部史可法之命归里办事,两人政见相同,遂一起教习水师,起兵于长白荡,以家财给饷,号称“孙吴军”,尊奉明宗室乐安王为主,意图兴复明室。   清顺治二年(1645)八月,清总兵吴胜兆南下,孙吴军战败,孙兆奎之父与妻女俱投水而殁,他自溺未死,被清军押送至江宁。当时,明降将、督师洪承畴驻节金陵,劝降孙兆奎。孙兆奎守义不屈,厉声对曰:“汝犹乎,先帝误闻汝死,涕泣赐祭,汝不闻乎?吾今陷汝手,唯求一死,无他议也。”接着朗吟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汝曾读此句乎?”洪承畴大怒,命驱出斩之。临刑时,孙兆奎作绝命诗曰:“书生自分无攸济,只为纲常看得真。今日从容趋死地,欣然谈笑拜君亲。”[11]
孙云球(年),字文玉、泗滨,吴江七都人,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制造家和奠基人。他是中国民间最早制造望远镜的人,还研制出察微镜、放光镜、夜明镜等七十余种光学仪器,并总结制镜经验,写成《镜史》一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光学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明末清初科学巨人”。 明崇祯三年(1630年),孙云球出生于一个已衰落的官宦之家。父亲孙志儒,字茂叔,号大若,吴江七都双石桥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授福建莆田知县。清军入关后,孙志儒弃官归故里,谢绝众多朋友推荐,以塾师谋生。此后,应清大臣明珠之邀赴京教授王子妃三年。母亲董如兰,字逸隽,号慕园,吴县人,懂诗书。孙云球自幼聪颖异常,得母亲亲授经史,十三岁中秀才,后两次乡试未果,遂淡于功名。孙志儒故去之后,家境中落,孙云球偕母寓居苏州虎丘,生计艰难。十五六岁的孙云球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依靠卖药草的一点微薄收入来维持母亲和自己的生活。尽管如此,孙云球并未丧志,他勤奋好学,钻研刚从西方传入的数学知识,探讨测量、算指、几何之法。他对制造发明颇有天赋,“尝准自鸣钟,造自然晷,应时定刻,昼夜自旋,风雨晦明,不违分秒”。
他为中国眼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文献记载,宋朝就有人尝试制造眼镜,用天然水晶的折射来纠正视力;元朝,从西域传入眼镜,名叫“叆叇”,但是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明代,眼镜仍是珍贵的稀罕之物,出现了拿在手中的“一片镜”,俗称“单照镜”,其原理类似于现在的放大镜,可以随身携带,但不能架在鼻梁上。明末姑苏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就因高度近视,常用单照镜“借光”。孙云球看到许多人由于视力不佳,做事不便,便暗下决心,要研制一种不用手持可以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他赴杭州向陈天衢学习光学,还把一批杭州学者请到苏州一起讨论、研究。孙云球把从他们那里学来的简略且原始的光学知识具体化,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当时,从国外传入的眼镜镜片都是用玻璃磨制的。他从宋朝人研究眼镜的例子中得到启发,采用水晶作为镜片的原料。经过多次试验,孙云球终于磨制成各种水晶的凹凸镜片。他配制眼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根据眼疾患者年龄大小、疾症不同而“随目配镜”,可以“以年别者老少花,以地分者远近光”,让患者配到适合自己眼睛的镜片。他分别磨制好24种度数的老花镜、近视镜和童光镜,让顾客自试,看哪一种最合适便为之配制该种眼镜。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谓的“主觉验光”。若他能提供0~600度眼镜的话,与现在25度一档的“主觉验光”已无显著差别。当然,他的“随目配镜”应不含“他觉验光”,但能给患者提供24种选择,在当时也是非常难得了。据《〈镜史〉牟言》记载,孙云球的舅舅董德其近视甚为严重,“阅文缮写,在见寸以内”,康熙十七年(1678年)参加乡试,借助孙云球所制眼镜,“顿使目光远一尺有余”。董氏中举,眼镜功不可没。孙云球不但依据不同视力缺陷磨制出各种度数的镜片,让需要者能根据视力的不同而佩戴眼镜,达到清楚视物的效果,而且对眼镜的结构形状也进行较大的改进,使原来只能手拿的单镜片眼镜发展到可以架在鼻梁上的双镜片眼镜。由于孙云球制镜技艺高超,轰动了全国,每天前往他家购买、定做镜片的人络绎不绝。[12]
谢炎,字化南,北宋端拱元年(988)进士,谢涛之弟。祖籍阳夏(今湖南太康),祖先谢懿文当盐官(今属浙江海宁)知县,葬富阳,遂为富阳人。父崇礼担任中吴军(今苏州)节度推官而迁徙吴江,居七都东洚(今长渠港村)。他敬慕韩愈、柳宗元的文章道德,与杭州卢稹齐名,时称卢、谢。中进士后,调补昭应县(今陕西临潼)主簿,迁伊阙县(今属河南洛阳、伊川),升湖南华容县、湖北公安县知县。卒年34岁,有文集。[13]
谢景初谢景初,字师厚,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绛长子。中进士后,授大理寺评事知越州余姚县(今浙江余姚),筑海塘防水患,民赖以安业。迁益州路(今四川成都)提点刑狱,以屯田郎致仕。景初博学经文,尤长于诗,为欧阳修、王安石、梅圣俞所推重。女婿、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自云得句法于谢公。在益州时,他受唐末五代薛涛加工染色纸的启发,设计、制造出深红、粉白、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10种色彩艳丽雅致的书信专用纸,史称谢公笺,为中华名纸之一。[13]
谢 涛谢涛,字济之,北宋淳化三年(992)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炎之兄。涛14岁能讲解《左氏春秋》,20岁时文章受到吴县知县罗处约、长洲县王禹称推崇,名冠吴中,讲学阳山白莲院。中进士后,为梓州(今四川三台)榷监院判官。在镇压李顺农民起义中出谋划策立功,升观察推官权知益州华阳县(今属四川双流)事。战乱刚停,田庐荒废,豪绅抢占腴田。他下令田归原主,事态于是平息。改任秘书省著作郎,通判寿州(今安徽省凤台),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升太常寺博士,召对长春殿,赐五品服,送试学士院。契丹南犯,真宗御驾亲征,命涛以屯田员外郎知曹州(今山东荷泽)事,调属县粮赋至睢阳(今河南商丘)助战。属县涝灾,民生困苦,他上奏朝廷以过睢阳的江淮漕粮充军米,获准。斩结交权贵豪绅恶棍赵谏于市,人心大快。以连坐担保检举了益都路(今山东青州)、利州路(今陕西汉中)私铸大铁钱的官吏30余人。授三司度支判官,知泰州、徽州(今安徽歙县)事,召还授以兵部员外郎直史馆判三司都理欠司,出任两浙转运使。复命后赐三品服,升礼部郎中判官农司兼侍御史知杂事。因反对拆除城门庐舍以过真宗灵驾的主张受到赏识,进吏部郎中入昭文馆,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权西京留司侍御台,拜秘书监,又迁太子宾客。景祐()初卒,享年75岁,追封礼部尚书。[13]
谢 绛谢绛,字希深,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涛之子。少有才名,15岁任秘书省校书郎。中进士后,授太常寺奉礼郎知颖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迁光禄寺丞。绛喜论时政,上书论四民失业,经翰林学士杨亿极力推荐,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仪院判登闻鼓院。仁宗即位(1023),迁太常寺博士。因议论皇族血统,出京任常州通判。天圣()年间,旱灾蝗起,滑州(今河南滑县)黄河决堤,他上疏请下诏引洪赈灾,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得到仁宗赏识,调任真宗朝国史编修官。史成,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任开封府推官。又迁三司度支判官。以后对朝政、禁中多有议论章,均被采纳。历兵部员外郎、掌制诰、吏部判官等职。宝元()年间,出使契丹,回朝后授河南邓州知州。为政宽厚务实,计划修复六门堰以利灌溉,工程未就而卒,享年45岁。为官清廉,家无余资,追封礼部尚书。著有文集。[13]
.苏州吴江区七都政府[引用日期]
.苏州地方志[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中国网江苏[引用日期]
.吴江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七都镇[引用日期]
.七都政府[引用日期]
.七都[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市收银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