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这个月劳保补贴为何不下来,政府有明文 英文规定,平均增长6、5%,江都为何不下发给不给我们生活。

中国江都――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法规公文
&KS006-D1&
&江都市劳动局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
&扬州市江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民生为重、人才为先为工作主线,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扎实工作,全市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事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搭建就业人才平台,两大市场质效并举
(一)就业再就业成效突出。一是市场就业收效明显,人力资源市场每周一上午举办集中招聘活动,同时不定期举办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特殊群体专项招聘会,提供岗位3万个,进场求职2万多人,实现就业9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二是企业用工服务取得实效,针对企业招工难题,丰县、睢宁、大丰等地建立了5个省内劳务合作平台,在陕西汉中、山东临沂、安徽阜阳、湖南龙山等中西部地区建立了10个省外劳务输入基地,累计举办跨省招聘活动10多期,输入劳动力3000多人。三是就业援助成效显著,将就业困难群体的认定,优惠证的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的初审权下延到各镇和社区平台,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727份,1696&名自谋职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330万元;建立2家再就业援助基地,双零家庭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城区3个社区创建成省“充分就业社区”。四是就业培训质效并举,建立创业孵化基地2个,创业培训1022人;就业再就业培训659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599人,外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600人。职业鉴定1万人次,初中级工发证6600人;新增高级工1065人,技师410人,完成266%、103%。
(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措施实在。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新建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光双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华伦化工有限公司等扬州市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9家。为了吸引江都籍毕业生学成归来,报效家乡,年初我们印发了1000封新春慰问信,寄发给江都籍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诚邀他们回报桑梓,在建设新江都的美好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人生的辉煌。不少毕业生及其家长收到慰问信后打来电话咨询江都市毕业生就业政策,该项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举行“2010年江都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家乡行”活动。介绍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电视专题片,做了人才政策推介及2010年市直单位信息与市属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参观江都60年成果图片展,参观沿江开发区重点企业。
三是人才市场配才主渠道作用突显。通过人才中心每月逢十举办固定人才集市和人力资源市场每周一上午举办集中招聘活动,同时不定期举办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特殊群体专项招聘会,提供岗位5万个,进场求职4万多人,实现就业19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
二、注重培训考核,公务员管理公平公正
(一)公务员培训工作品牌凸显。依托省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苏中分中心这一平台,先后成功承办了,四川省人力资源开发、青海省、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4期处级以上公务员对口交流培训班,有181名处级以上公务员在我市接受了对口培训。在开展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的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努力构建人才继续教育大培训格局,完成了4.5万多人的公务员“5+X”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公务员“五五”普法培训。
(二)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进一步突出考核“德”、“绩”,简化考核程序,增强考核的操作性,充分发挥各单位考核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考核促工作。对200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进行了审核备案,2485名机关、事业工作人员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有6人考核结果被确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有10人因受党纪政纪处分考核结果被确定为不定等次。对不称职(不合格)和处分不定等次人员并根据规定扣发工作性津贴。认真落实公务员奖励规定,对年度考核结果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给予嘉奖和记三等功奖励,57名公务员记三等功,&268名公务员嘉奖,并按照规定对受奖励人员发放奖金达30万元。
(三)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工作公平公正。为市审计局、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和市新闻信息中心招考(聘)公务员2名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名。实施人才向经济一线倾斜,为市农林局、经济开发区等10家单位共选拔15名高校毕业生到市直单位工作。在招考(聘)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认真组织实施,接收社会的监督,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较好地完成了招考(聘)任务,招考工作也得到了群众和社会的公认。
三、强化便民为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一)扩面征缴为民。城镇职工基本企业养老保险,扩面2118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5%,参保职工达到13362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职工11615人,参保人数达12594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8098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职工18473人,参保总人数分别达105940人;生育保险新增3864人,参保总人数达43082人,几大保险扩面数为历史最多,更多群众纳入社保安全网。与此同时,企业增加养老保险费收入5亿元,基本医疗保险收入1.4亿元,失业保险收入2300万元,工伤保险收入215万元,生育保险收入236万元,各项基金收入达历史最高,社保基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待遇兑付惠民。2000多名乡镇企业中的知青、铁木社、国营场圃等特殊人群纳入保险范畴,乡镇兽医站、铁木社、综合社等人员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企业养老保险向29400名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1亿元;基本医疗保障支付1.5亿元;失业保险向2309名失业职工支付2327万元;工伤保险支付1341万元;生育保险支付173万元,各项待遇兑现做到一天不拖、一人不少、一分不欠。
(三)制度建设利民。出台《关于妥善解决市属改制企业失业人员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为3万名市属改制企业失业人员缩短了退补费缴纳年限;出台《关于2010年阶段性降低工伤、生育保险缴费率的通知》,为2000多家企业减负352万元;出台《关于提高城镇职工生育保险有关待遇的通知》,将女职工的22种疾病治疗费用列入支付范围;在扬州地区率先启动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康健工程”,为8000多名已婚女职工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
(四)社保服务安民。开展重阳节、春节特困人员慰问活动,完成了7119居住在乡镇的企业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全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100%。
(五)新农保取得预期效果。年初,市政府将新农保列入2010年度政府为民办实事之首,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定期督查推进。一是完成政策制定。去年下半年起开展调查研究,6月份,出台了新农保实施办法;二是完成试点启动,&7月份,在仙女镇勤丰村开展试点,8月份在邵伯镇进行了推进;三是完成全面启动。9月份,召开全市新农保电视电话会议,将新农保工作向各镇面上推广,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新型农保经办工作平台;四是超额完成省、市任务,年底参保人数达到28万人,基金征缴8770万元,向15.5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702万元,发放率达100%。
四、提升培训之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名列苏中苏北各县市之首。重点围绕江都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和建筑业四大“千亿元产业群”的打造,全力实施“千亿元产业群”人才集聚工程。目前,全市拥有长青农化、诚德钢管、天雨环保、亚威机床4个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中惠电子、亚威机床、恒信仪表、金鑫电器、华伦化工、龙川钢管5家省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二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创历史新高。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申报的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扬州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工作中,11人(团队)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人(团队)入选扬州“绿扬金凤引才计划”,5人入选“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名列扬州第一。我市连续四届获得“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市”称号。
三是职称评定培训质效并举,围绕我市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储备人才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为我市建筑安装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中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评审中级职称413人,评审初级职称670人&,初定职称647人。不仅受到企业的好评,而且为我市企业资质升级创造了条件,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增加后劲。建立创业孵化基地2个,创业培训1022人;就业再就业培训659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599人,外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600人。职业鉴定1万人次,初中级工发证6600人;新增高级工1065人,技师410人,完成266%、103%。
五、强调积极稳妥,人事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一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严格规范。全面落实《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员人事代理与全员聘用,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律实行人事代理。完善现有职称的评审办法,不断拓宽职称评审服务范围。
二是新工资制度平稳运行。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平稳实施的基础上,调整提高了机关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由同条件在职人员津贴补贴标准的50%提高到70%,全市1976名退休人员人均月增资634元。组织实施了我市机关工作人员级别工资考核升档、滚动升级,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晋升薪级工资。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共有18189名在职人员调整了工资,人均月增资41元。同时,军转干部工资核定、职务(职称)晋升增资、新录用人员转正定级等正常性工资福利工作也有序开展。
三是做好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严格执行干部退休制度,加强对干部退休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办和催办工作,全年共办理退休491人,其中副局职级以上51人,到龄办退率达98%,保证了到龄即退制度的落实。组织了全市682名副镇、局职以上退休干部进行了两年一度的健康体检,收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良好效果。做好退休老干部春节走访慰问工作。
&&&&四是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内部分配指导。积极协助市教育局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在奖励性绩效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六、立足和谐稳定,政策落实不折不扣
(一)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维稳工作有力。今年以来我市企业军转干部总体比较稳定,但企业军转干部互相串联、秘密聚会等活动仍时有发生,形势不容乐观。我市部分企业军转干部重点人员多次到市军转办上访,要求增加收入、发放房贴、提高医保标准等,切实解决他们十多年来为之诉求的“一个身份,两个待遇”问题。为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稳定工作,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企业军转干部文件精神和要求,切实解决好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等问题,通过强化领导抓责任落实、跟踪督查抓政策落实、走访慰问抓思想教育、掌握信息抓矛盾化解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各级“两会”、扬州旅游节、江都花卉节、八一节及国庆等敏感时期我市企业军转干部的稳定。
(二)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有位。我市今年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14人,随调家属3人,其中:团职干部1名,营职干部5名,连职干部4名,技干4名。由于我市近几年行政机关接收数量众多的军转干部,在经过几轮机构改革,特别是实行公务员登记以后,行政机关超编现象较为严重,目前行政机关又面临新一轮机构改革,因而军转干部安置的难度和压力都很大。为此,我们及早对全市机关、事业人员缺编情况和相关人才需求情况作了全面调查了解,为今年我市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做好充分准备。面对军转安置渠道窄、安置要求高的困境和难题,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再接再厉,发扬成绩、克服困难,严格政策,过细工作,积极协调落实好军转干部分配计划,确保了今年军转安置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劳动维权规范有序。一是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企业分片包干管理,劳动者可就地就近投诉举报,同时通过网格及时上报处理违法案件,降低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避免了小纠纷演变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356起,立案处理301件,协调处理案件55起,较去年同期减少92件,同比减少21%,有效预防了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工资监察程序化。全年应诉行政诉讼案件11起,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起,处理被行政复议案件6起,没有一起败诉,“五五”普法工作考核验收通过;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覆盖面,制定了全面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9%;及时调整了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发布全市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与劳动力市场职位工资指导价位,审批34家用人单位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审查企业报送的集体合同258份,工资集体合同236份,报送审查率100%。三是劳动争议仲裁规范化。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规范受理范围、地域管辖、审理程序、法律文书等,确保新老程序正常过渡;组建了“三方”驻会办公室,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及时为用人单位和职工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当期立案251件,有效钝化了劳资矛盾。
七、强化内整外抓,树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是机构整合初步到位。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原人事局与原劳动保障组建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明确新职责、适应新体制、学习新知识、当好新角色、履行新使命、接受新考验要求,加快整合人员和机构,加快整合职责和职能,整合出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积极为全市政府机构改革作好表率、当好示范,积累经验,作出贡献,以崭新的面貌向全社会展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全新的社会形象。
二是“创优争先”活动开展到位。按照市委要求,召开了“创优争先”动员大会、阶段推进会,6个支部进行了公开承诺;社保处争创省厅扩面先进单位,就业处开展了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退管中心创建成扬州市局优质服务窗口,各项工作按序时进展。
三是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到位。6月底起,明确专人负责,原劳动保障方面梳理行政权力112项,其中行政处罚78项,行政许可3项;原人事方面梳理78项,全部按市纪委要求,所有权力实现公开透明运行。
2010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期望值相比,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是大龄人员就业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资矛盾日趋复杂,人才人事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改进。
二、2011年主要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家、省、扬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民生为重、人才为先为工作主线,牢固树立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坚持城乡就业统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为全市社会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全新软环境。2011年,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着重做好“四个四”工程,即构建“四大格局”、突出“四个重点”、确保“四个优化”、夯实“四个基础”:
一、构建“四大格局”,建立高效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1、建立统一高效的人力资源大市场。一是人力资源大市场。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总体要求,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整合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高效的人力资源大市场。二是人才人事服务体系。强化人才人事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发展方向,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公益性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提供“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送创业项目”等就业服务,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类群体就业问题;积极实施“就业e通”工程,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年内覆盖到80%的行政村。&&&
2、建设人才培训大格局。一是苏中分中心平台建设。借助苏中分中心的工作平台,把人才继续教育作为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针对新形势下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大规模的人才培训,在大规模培训公务员、大幅度提高公务员素质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二是职业技能培训载体建设。加强市、镇两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就业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管理力度,完善认定、考核、退出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优质的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加强民办、公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和监督,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力争全年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800人。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推进在职职工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带动就业培训工程”,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技能素质,就业再就业培训1000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1万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万本,基中经过培训鉴定的农村劳动力100%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建设,全年培训3000人;提升外来用工的就业准入水平,全年培训2000人;突出做好创业培训,通过SYB培训,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成功率,全年创业培训400人。四是加快技工学校发展。加强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技工学校软硬件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创建成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打造职能技能培训新平台。
3、建立人事劳动大维稳格局。一是建立健全信访集中调处机制,加强内部联动和外部协作,健全信访接待咨询调处中心,集中处理各类来信来访;进一步优化答复流程,确保信访事项按时办结率达100%。二是建立劳动人事执法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监察、仲裁一体化建设,;建立重特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三是扎实做好军转干部安置、解困、稳定工作,做到政策落实100%、个案及时落实100%。
4、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大平台。加强全系统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整合,构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促进各项业务工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流程衔接。加快社会保险申报、查询系统建设,探索建立部分企业网上申报系统。积极做好各项系统配套硬件设备和省统一软件的安装调试,提升就业、社保、监察、合同管理等系统数据的上传和交换效率。加强公务员信息管理系统和事业单位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整合“江都人事局网站”、“江都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江都劳动力资源网站”功能,开通“江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不断提高网上办事及公共服务能力。
二、突出四个重点,加快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突出村级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就业创业体系建设
一是从平台建设入手,加强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村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到2011年底,全市80%的村建成村级劳动就业服务平台,2012年底实现全覆盖,实现就业服务网络“村村通”,形成上下贯通、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实现就业与新农保平台共用机制。按照“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四项制度”的要求,完善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农民求职登记、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农民创业服务四大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60期,推荐城乡各类群体就业。
二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就业创业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种服务业快速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全年新增就业岗位0.9万个,采集就业岗位1.5万个。制定并实施鼓励创业的政策,全年推介创业项目40个、新建创业孵化基地2个,扶持250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200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创建成功率98%以上。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扬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加大退役士兵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对城乡“双零家庭”落实“四个一”扶持制度,确保动态清零。
三是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加快打造就业集散地。积极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主动到中西部地区,宣传江都、推介企业,增强吸引外来用工的竞争力。着重与劳动力充沛、输出能力强的中西部县市搞结对共建,跨省劳务输入基地总量达到10个,形成较为稳定的企业用工的“集散地”。积极引导市职教集团、电大、技工学校加强与中西部职技校合作,制定吸引外省市初高中毕业生来江都市就读职技校的优惠政策;建立本市企业与外地的职技校之间“企校合作”的定向培养关系,引进外来蓝领工人,通过校校合作、企校合作,努力形成江都市企业外来用工的“蓄水池”。
2、突出扩面征缴重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继续推进社会保险“五险齐扩”扩面工作,企业养老保险要扩大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覆盖面,全年新增参保职工15000人,各类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企业职工参保率达85%以上;征收养老保险基金55300亿元。医疗保险着重扩大改制企业、民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覆盖面,使95%以上的城镇职工和职工能够得到基本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扩面10000人,征缴基金1.86亿元。失业保险扩面5000人,基金征收2100万元。工伤保险扩面10000人,参保职工总数达到11.5万人,征缴基金140万元;生育保险扩面5000人,参保职工总数达到4.8万人,征缴基金650万元,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
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待遇落实与制度建设。落实国家继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的重大决策,巩固企业养老保险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成果,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突出做好医疗工伤制度调整,出台基本医疗保险二次报销实施办法,减轻参保职工和参保居民负担;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对参保居民累计超出一定金额的门诊费用,在限定额度内按比例予以报支;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解决这部分老工伤人员待遇项目支付不全、支付水平普遍偏低问题。
三是加强退管服务。进一步健全城区社区退管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将退管职能向乡镇社区延伸。加强各社区功能建设,推进社区退休人员活动室;建立健全社区自管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依托各镇敬老院、社区托老所,建立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制度,推行“管理有限、服务无限”理念;组织开展春节慰问、重阳节系列活动。
3、突出劳动仲裁实体化建设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把握劳动争议处理关键,加快劳动仲裁实体化运作。按照“机构、场所、人员、经费、编制、制度”六到位的要求,挂牌成立“江都市劳动争议仲裁院”,合理设置科室,明确分工;进一步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规范仲裁程序,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积极预防集体劳动争议,杜绝重特大群体性劳资争议和恶性劳资争议。
二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升劳资双方法制意识。加大《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开展多形式的学法、普法活动;将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汇编翻印成册,免费发放给相关企业,对广大劳动者和单位职工,宣传法律赋予其权利的同时,加强对其履行法定义务的宣传;依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有关单位知法守法,提高企业规范用工意识,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
三是把握劳动监察重点,提高劳动用工处理水平。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机制作用,依托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等基层监督力量,通过简易灵活的调处方式和快捷便利的调处程序,使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得到及时兑现。积极推行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制度,指导、督促用人单位纠正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地区、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控力度,引导当事人协商解决,消除突发事件隐患。围绕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劳动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执法活动。完善和落实劳动保障监察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人员和装备投入,增强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有效遏制劳动保障群体突发事件。
四是把握劳资争议处理关键,加大劳动关系调处力度。深入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度,重点督促中小企业和新办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确保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制度实施率达100%;深入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确保集体合同报送审查率达到100%。三是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和乡镇三方组织,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及时制定调整发布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低收入人群收入。
4、突出新农保长效管理重点,加强经办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突出新农保长效管理。进一步推进新农保工作,着重解决数据不清、信息不准、基层平台缺失等问题,确保参保率、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均达95以上:一是健全市、镇、村新农保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确保村级业务经办、基金收缴、政策宣传正常开展。二是完善市、镇、村工作平台,结合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在各村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新型农保工作窗口,各镇农保经办窗口与镇劳动保障所合署办公,市农保处对全市新农保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基金管理等;三是健全工作网络,与合作银行信息系统网络联通,建立村级新型农保数据库,利用镇级人事和劳保工作平台,建立新农保镇级经办网络,利用社保公共信息资源,建立新农保市级经办网络,尽早实现市、镇、村三级经办网络实时运作。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城镇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达100%。
二是健全完善工作流程。结合就业、社保、维权经办机构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修订和优化,形成操作性强、方便实用的工作流程。在服务大厅和基层窗口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不断完善职业指导、就业服务、技能培训、退管服务、居民医保、监察执法和争议调解功能,努力提升服务窗口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三是强化经办服务。做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完善城域网及联通上下业务专网。做好参保结算与转移接续服务,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适时查询系统,实现养老保险网上申报;建立健全退管服务平台,加强城乡一体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主要是养保、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让异地参保年限互转互接,方便人员流动。积极推进网上办公,推进网上办事和内控监管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方便群众查询办理。
三、确保“四个优化”,做好人才人事工作
1、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提升人才集聚能力。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细化、优化各项人才政策,加紧在大桥、小纪、邵伯等地构建人才公寓;评选表彰全市“优秀人才”30名和重才爱才的“伯乐”30名。探索开展江都市亿元企业人才实力40强排名考核,并将以上两项考核均纳入到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中。同时,授予先进单位奖牌,发放资金。
2、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落实沿江开发人才特殊政策,对沿江开发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确保人才引进到位,跟踪服务到位。积极组织赴外招聘。根据江都市人才引进计划要求,制定全年人才引进计划与赴外招聘方案,围绕机械、汽车、船舶、冶金、花木等专业在扬州、南京、武汉、兰州、东北等地举办专场招聘会,全年引进人才3000人以上。进一步抓好江苏省双创人才与扬州市绿杨金凤人才引进工作,力争年完成省双创人才10人,绿杨金凤人才10人。
3、进一步优化人才载体服务,助推企业快速发展。抓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服务工作。继续组织中惠、恒远国际等单位申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继续抓好长青、诚德和天雨等9家公司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招聘,人才培养与课题研发的跟踪服务工作。
4、进一步优化方案,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在事业单位逐步建立健全以岗位为重心的合同用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使岗位管理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管理制度。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三步走”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我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三步走”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搞活内部分配,合理拉开差距,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导向功能。
四、夯实“四个”基础,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1、强化目标责任制。深入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绩效评估,提请市政府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健全系统内项目化管理机制,以工作要点为依据,逐条逐项制定实施方案,将各项任务细化到每个人头,层层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问责制、激励制,并与年度考核考评直接挂钩。加强对全局中心工作和上级领导交办及局办公会、党组会议定事项的督查督办、建立健全通报,确保工作及时有效完成。
2、强化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健全学习制度,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局党组、机关党委、各单位党支部是第一责任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扩大选人用人范围,加强选人用人公信度建设;注重从基层、一线岗位培养锻炼干部,有计划的轮岗交流,多岗培养锻炼干部;加强中层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干部管理、考核机制,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积极探索干部考核的新机制、新办法,将日常考核与年度考订相结合,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积极开展健康、有益、向上的文体活动和廉政文化活动,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3、强化政策研究落实。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点工作、重大决策和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和养老保险两大专题的调研;加强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研究成果的交流应用,切实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促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高度重视议案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率,积极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4、强化创新创优和信息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优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做好全年创新创优项目的及早谋划、科学安排和渐进推进,力争年内形成一批在省、扬州市有地位、在本市有影响的重大创新项目。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积极做好政务信息的采编,增强报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之更好地发挥服务决策功能。推行新闻发布制度,突出做好再就业援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权益维权、社保关系接续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事项的宣传和新闻发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文传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