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为什么一般把控制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远期中介目标的中介目标

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的区别?_百度知道
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的区别?
  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一组叫做中间目标,一组叫做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又称营运目标。它们是一些较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或桥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具弹性,操作目标是接近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其特点是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大稳定。中间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进行掠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建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总的来说,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政策工具操作的中介环节,也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步骤。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1.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显然,如果没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断最终目标数据如价格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困难的,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这些数据的。2.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3.相关性。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作为内生变数。(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   (1)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   (3)数据容易获得。(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具弹性,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大稳定。   3:(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一)长期利率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2)准确性较强。(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一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 个月)控制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以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贷款规模与需求也是正值相关:(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中央银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断最终目标数据如价格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困难的,各国采用的计量口径也不一致,贷款规模与需求有正值相关。以贷款量的指标,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这些数据的,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他们的主要理由是,作为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或桥梁,其特点是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  (二)货币供应量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目标.相关性。政府对贷款控制较严的国家,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一组叫做操作目标.可测性。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流通中现金与存款货币均由贷款引起。   2。因此,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应判断。反之则不然。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各国情况也有差异,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如现金漏损率,中央银行控制了贷款规模。三是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政策工具操作的中介环节,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通过颁布一系列关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政策及种种限制,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进行掠制。它们是一些较短期的,表示货币政策松弛。   (三)贷款量  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4)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长期利率,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总的来说,自然便于中央银行控制贷款规模,因而也具有可测性。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操作目标是接近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显然。二是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建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改变,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作为政策变数。但从衡量的结果来看,如果没有中介目标,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可控性。中间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也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步骤,是因为,也就控制了货币供应量、定期存款比率等。货币供应量增加,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1,其优点是。   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组叫做中间目标。 常用的中介目标   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有的则用贷款增量。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率,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又称营运目标,有的用贷款余额,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的货币量变动率选择目标的标准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
其他2条回答
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其中中介目标又叫做中间目标,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进行掠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大稳定。
中间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
它们是一些较短期的,作为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或桥梁。
建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数量化的金融指标。
操作目标是接近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总的来说,其特点是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货币政策的目标中介和操作目标又称营运目标,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具弹性
操作目标(操作指标):当中介目标不受中央银行货币工具直接影响时,可以根据操作指标判断政策工具是否准确,而去需要等到政策实施后才能看到结果。具体包括:存款准备金总量、基础货币、利率(国债利率)。中介目标(中介指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的便于调控并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具体包括:利率(长期或短期)、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汇率等。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12章 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12章 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摘要:随着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已对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将货币供给量作为"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影响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随着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已对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将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然而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已经大大弱化了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面对步步走来的电子货币时代,我国央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从而顺利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中国论文网 /3/view-5912288.htm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994年9月,我国央行首次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定义并公布了我国M0,M1和M2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指标,并于1996年将货币供给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引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随后信贷规模控制遭到放弃,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地位更是无可争议。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金融业的支付和结算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贷记卡、借记卡、储蓄卡、网络货币等各种形式的电子货币应运而生,网络金融已成为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新趋势。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货币统计和货币层次的划分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电子金融环境的要求,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标准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这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产生了影响,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 我国电子货币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理论界对其定义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而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同时又比较有权威性的定义是这样的:电子货币是指以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数据流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并以电子信息形式传递的货币。按照定义范围的不同,电子货币可以分为银行卡、储值卡和网络货币,我国电子货币主要是以银行卡的形式存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于1985年才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信用卡,起步较晚,但我国银行卡业务随后的发展非常迅速。   我国银行卡发卡量在2000末年只有2.8亿张,随后每年便呈加速上涨的趋势。2012年末我国银行卡发卡量达到了35.34亿张,比2000年增加了12.6倍。其中,借记卡的发卡量为32.03亿张,信用卡的发卡量为3.31亿张,借记卡数量大约为信用卡的十倍。以全国13亿人口来计算,我国人均持有银行卡的数量接近3张。银行卡交易额(包括银行卡存现、取现,消费和转账)反映了银行卡被用作交易媒介的程度,其与GDP的比值可用来衡量银行卡的使用程度。如图2所示,我国银行卡交易额/GDP在2000年之前基本维持在0.1左右,银行卡的使用程度还不是很高且发展比较缓慢。2000年以后,我国银行卡交易额/GDP的值便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2012年其值达到了6.66,银行卡交易额达到了350万亿元,这说明近十年来我国银行卡的使用范围和领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高速扩张。   二、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量可测性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对货币供给量的中介目标进行比较精确的统计。各国中央银行一般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不同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者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对货币层次进行划分,从而可以对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进行检测、分析和调控。例如在我国,M0是指流通中的通货;M1是狭义货币供给量,包括M0和企业的活期存款;M2是广义货币供给量,包括M1和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等等)。   在传统金融环境下,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定义都是比较明确的。而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客户可以通过电子指令快速实现不同货币资产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按照传统的货币层次划分标准,存放在银行卡里的活期存款应归为M1,但是持卡人一旦把银行卡上的活期存款变现(这种变现可以通过ATM轻而易举实现),这种行为将会导致银行的活期存款减少,并相应地使流通中的现金M0等量增加。同理,持卡人也很容易通过ATM将手里的现金存放到银行卡上,使现金转化为活期存款。这类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这就使得货币形式频繁地在活期存款和现金之间进行转换,从而模糊了M0和M1之间的界限,并缩小了不同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异,同时也会造成货币形式的高度不稳定,这就意味着传统划分货币层次时要求的不同货币资产之前应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受到了挑战,并由此使得电子货币条件下对货币资产进行划分的难度加大。   电子货币高流动性和低交易成本的特点使不同层次的货币形式方便快捷地进行相互转化,这也使得不同形式货币之间的替代性增强。电子货币使得流动性相对较低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转化为现金的便利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一般来说,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因此,金融资产持有者在权衡收益率和流动性的情况下,他们会倾向持有收益率更高的金融资产,这样他们在获得更高收益的同时,并未损失太多流动性。这种行为使金融资产有从较低货币层次向较高货币层次转化的趋势。电子货币的这种替代效益模糊了金融资产之间的界限,使传统划分货币层次时要求的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界限应非常明显的前提条件受到了挑战,加大了对金融资产进行划分的难度。由此可见,电子货币通过对金融资产流动性和金融资产替代性的影响而降低了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   三、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量可控性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货币供给量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根据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并可作为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基础的那部分货币,它由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构成。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信用扩张倍数。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使基础货币难以控制,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增强,从而降低了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应该能够直接控制基础货币,从而在对货币乘数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对货币供给量进行控制。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使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数量的可控性减弱,它还使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和结构的控制力减弱。首先,电子货币对现金的广泛替代使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减少和资产负债规模缩减,这直接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其次,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和交易成本低的特点使得金融资产有从较低货币层次向较高货币层次转化的趋势,这表现为公众降低了对银行存款的要求,而越来越倾向于有更多投资机会和更高收益的资产组合。同时,没有准备金要求的电子货币取代了一些有准备金要求的存款,这都会导致中央银行可控制的准备金的数量减少。另外,电子货币高流动性的特点使客户可以通过电子指令快速实现不同货币资产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准备金比例不同要求的活期存款账户、定期存款账户和其他账户之间进行快速频繁的转化,弱化甚至规避了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的控制;最后,由于有些电子货币同样具有信用创造功能,这使得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不再是唯一的基础货币,同时电子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中央银行投放现金的途径和数量不断变化,现金需求量变得极其不稳定并且不容易测度,这都降低了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如图3所示,2002年以来我国基础货币季度余额的增速忽快忽慢,很不平稳。   货币乘数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与活期存款率、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等因素共同决定。除了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之外,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降低了我国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与活期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提高了我国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电子货币通过影响这些因素而改变了货币乘数,并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电子货币条件下货币乘数变得不再那么容易预测,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央银行的控制,从而降低了货币供给量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   我国中央银行自1994年开始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的划分,1996年正式将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货币供给量的目标值与实际值一直存在较大偏差。以2009年、2011年为例,我国中央银行制定的M2的增长率目标值分别为17%、17%、16%,但实际值分别为27.7%、19.7%和13.6%。这么大幅度的偏差,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比较低。   四、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量相关性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定的货币供给量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量有着紧密的关联性。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运行规律,电子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货币供给量变动较为松散和不稳定,这都使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之间的相关性遭到破坏。   首先,电子货币条件下货币发行不再由中央银行一家垄断,电子货币可以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专门的发行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发行,这使得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日趋分散和多样化。电子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使货币供给量的流向趋于分散,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逐渐减弱,这无疑增加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实现特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难度。其次,电子货币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中央银行即使能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不稳定也使得货币供给量很难得以控制在既定的范围内,这影响了与货币供给量相关连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最后,电子货币使货币需求的目标变量及函数中的各个决定变量发生了改变,电子货币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流通速度也产生了影响。这都使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货币供给量达到中介目标的要求也不一定能实现稳定币值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此时货币供给量无法满足作为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关联,无法成为有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五、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启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电子货币发展势头迅猛,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给传统的货币供给量的定义与统计带来强烈冲击,从而弱化了货币供给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可测性;此外,电子货币供给主体变得多样化和分散化,货币乘数变得极其不稳定,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运行规律也发行了改变,这弱化了我国货币供给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和相关性,这都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举措。   首先,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统计与监测。第一,中央银行应完善对电子货币的统计机制,提高电子货币的可测性;第二,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严格的电子货币发行条件制度,对达不到法定发行标准的主体不得享有电子货币发行权,以此来提高电子货币的发行质量;第三,中央银行应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监管,防止电子货币滥发而导致的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和资产负债规模缩减。这样一来,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供给量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便可以通过计量模型加以模拟和测度,这有利于提高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从而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其次,建立一套货币供给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利率等多指标相协调的中介目标体系。电子货币弱化了我国货币供给量这一货币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已大大减弱。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首次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了我国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和货币供给量相比,其与主要经济指标具有更强的关联性,我国宏观政策调控正逐步尝试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是一种探索和创新,符合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化方向。此外,通胀率、货币市场利率等也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参考。只要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仍居于主导地位,货币供给量就仍可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   最后,中央银行要加强与银行监管等部门的合作。电子货币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和不稳定性,降低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中央银行通过改变法定准备金率等措施来控制信贷传导的能力大大减弱。而目前在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在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和货币创造方面具有更强的控制力,更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传导过程。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加强与银行监管等部门的合作,这更加有利于减少政策间的抵消和摩擦,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Berentsen.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Money.Kyklos,1998,(1):89-117.   2. Benjamin Friedman. 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 the Central Bank as an Army with only a Signal Corp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1999,(2):36-42.   3. 赵家敏.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家金融研究,2000,(11):19-24.   4. 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经济研究,2001,(4):24-31.   5. 杨路明,陈鸿燕.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改革的影响及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2,(8):30-32.   6. 胡海鸥,贾德奎.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挑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4):26-30.   7. 韩留卿.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30-34.   8. 周光友,张炳达.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和交易性货币供给: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9,(3):50-54.   作者简介:王亮,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张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江苏警官学院侦查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请高手帮帮忙东财《货币银行学B》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多选题1.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般要符合的要求包括()A. 中央银行要能够随时调整B. 中央银行能够控制C. 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取得有关的准确数据D. 中央银行要能够及时监督E. 它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关系紧密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是密切相关,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相互关系是()A. 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B. 流动性与盈利性负相关C. 盈利性与安全性负相关D. 安全性与风险性正相关E. 风险性与盈利性负相关
可能或理想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A. 相关性B. 可控性C. 精确性D. 流动性E. 稳定性
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大体思路有____A. 在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利率是主要环节B. 在货币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货币供应量是主要环节C. 在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投资是主要环节D. 在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消费是最重要的E. 在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收入是最重要的
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如下一些( )。A. 发行的银行B. 利润最高的银行C. 银行的银行D. 国家的银行
按照对利率管制程度的不同,利率可以分为____A. 一般利率B. 市场利率C. 公定利率D. 官定利率E. 优惠利率券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包括()A. 国有大中型企业B. 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C. 各类金融机构D. 广大城乡居民E. 政府
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动因素主要有( )。A. 社会平均利润率B. 资金供求状况C. 国家经济政策D. 物价水平和国际利率水平
费雪方程式包含的因素有____A. 各类商品价格总额B. 各类商品价格加权平均数C. 货币流通速度D. 各类商品交易数量E. 商品流通速度
对公众来说,有价证券比银行存款更有吸引力的地方是____A. 成本低B. 方便C. 流动性强D. 收益高E. 风险低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流通的现金与存款货币的总和。A. 错误B. 正确
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贬值的一种货币现象。A. 错误B. 正确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A. 错误B. 正确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提供金融服务,不参与货币创造过程。A. 错误B. 正确
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A. 错误B. 正确
██小雨台██
2.abce 5.acd
6.bd2.错4.对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
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LI Chun-qi
WANG Wen-long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金华,32100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