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修建水库的影响和运营过程中会带来哪些生态问题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周边环境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尽可能地详细,最好分下类别.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
[摘 要]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指对已建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回顾评价,它是基本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工程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涵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对环境后评价的方法、步骤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 1 前言
水利工程后评价始于1993年,几年来先后进行了丹江口水利枢纽、高州水库、韶山灌区、潘家口水利枢纽、陈垓灌区等十几个工程项目的后评价,部分项目后评价包含有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为了编制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曾开展了盘锦灌区、三门峡水利枢纽等工程的环境影响专题回顾评价.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开展的时间不长,进行后评价的项目不多,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理论支持和依据的规程规范比较缺乏.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需要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作用、方法和内容等进行研究. 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涵义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建设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对实际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成果进行对比,复核项目对环境影响实际发生情况和预测评价成果的差异,以检验环境影响预测成果和环保设计的合理性,并对工程建成后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简言之环境影响后评价就是评价项目对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实际产生的影响. 3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3.1 对环境影响预测和环保设计成果进行验证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计成果是在工程建设前,在调查研究、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的.预测方法是否合理,参数选用是否恰当,结论是否正确,需要工程运行实践进行检验.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将实际发生的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成果相对照,可以验证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评价结论的正确性. 3.2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工程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工程项目引起的环境影响逐渐表现出来,环境影响后评价可以通过调查工程建设后环境变化情况,分析环境变化趋势,找出项目实际存在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发挥工程的有利影响和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系统总结了工程建成三十多年的环境变化,分析研究了环境演变趋势,提出了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污染、保护水源、消灭鼠害以及切实解决好移民遗留问题等的对策措施,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建议. 3.3 为其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计提供借鉴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影响因子多,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比较困难.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八十年代中期才相继开展,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还很不完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有的还难以定量.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可以探索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使预测方法更为合理,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环境影响后评价成果,还可为同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计提供借鉴,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成果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三门峡水温预测模型和参数,运用于小浪底水库水温预测,取得了较好效果. 3.4 检查工程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
《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同时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是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一种形式,通过竣工验收可以有效地检查建设单位是否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要求建设环境保护设施;检查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一些受到破坏的环境是否已经恢复,检查施工期间环境监测的开展情况;检查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和运行情况.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等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对工程建设的环保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评价. 3.5 检查环境监测设施的运行情况,为环境监测断面和监测项目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工程项目的环境监测站网设计中,环境监测断面和监测项目是根据原有的环境条件在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的,与工程运行后的环境状况可能存在差异,工程投入生产运行后,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也在发生变化,需要根据新的环境状况对原来的环境监测站网设计进行检验.环境影响后评价过程中,对工程投入生产运行后的环境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对污染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环境监测断面和监测项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4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4.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方法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基本方法是有无对比法,即项目建成后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质量状况,与项目建设前环境本底状况和项目决策过程中环境评价预测成果相比较,通过综合分析,对工程建成后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确定项目实际存在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发挥工程的有利影响和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 4.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步骤 4.2.1 调查收集资料
环境影响后评价需要收集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的资料.
⑴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成果资料是开展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基础,工程建设前的环境背景,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分析工程运行后产生环境影响和环境变化趋势的前提.各环境要素的预测成果也是后评价复核的主要内容.在环境影响后评价时应收集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环保部门的审批意见,包括环境监测资料、各环境要素(水质、水温、气象、土壤、陆生生物、水生生物、人群健康等)的影响预测成果和拟采取的减免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等资料.
⑵环境保护设计成果.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和环境监测站网设计成果是环境保护设施实施的重要技术文件,是检查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的依据,也是后评价需要验证的重要内容.后评价时应收集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设计成果和审查意见.
⑶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有关资料.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排放废污水、排放废气、产生噪声、破坏植被等,后评价时应收集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施工期间环境监测资料,特别是施工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和复垦情况.
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资料.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是水利工程竣工验收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水利工程环境管理工作的新内容.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前期环保工作及审批情况、应建的环保设施及运行情况、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完成情况、环保档案、环保人员和制度,以及环境监测报告等.后评价时应收集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以及有关资料,作为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
⑸环境监测资料.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状况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分析评价环境演变趋势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与否,也是后评价成果是否合理正确的关键.后评价时应收集各监测站(点)历年来的监测资料,包括气象要素、水质、水温、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 4.2.2 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大纲
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根据项目特性和环境影响程度,确定后评价的环境因子,制定环境因子评价的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编写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大纲. 4.2.3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实施
根据工作大纲,分因子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工程环境影响的结论和趋利避害的措施. 4.2.4 编写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建设前环境状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综合评价及结论等几方面的内容. 5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5.1 对局地气候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使水体面积、体积、形状等改变,水陆之间水热条件、空气动力特征发生变化,工程建设对水体上空及周边陆地气温、湿度、风、降水、雾等产生影响.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是复核工程兴建后气温、降水、风速、湿度和雾的实际变化,并与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成果相对照,在此基础上预测气候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对策措施.
气温影响主要复核工程影响区年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
降水影响主要复核工程影响区年降水量和各季(月)降水量的变化.
风速影响主要复核工程兴建后水体上风岸与下风岸年、月平均风速以及瞬时最大风速的变化.湿度和雾主要复核工程影响区年月湿度和雾日数量的变化.
局地气候影响后评价主要采用统计对比法,将收集的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气象要素监测资料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建库前后工程影响区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与邻近地区工程建设前后参证站的气象因子统计值进行比较,确定工程兴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范围和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 5.2 对水温影响
水体的热量传输机理是经过水和大气的接触面输送,通过水体流动传递热量.天然河道水流湍急,水体表面吸收的热量通过水体紊动迅速传向整个过流断面,故天然河道水温呈混合型,水温变化滞后于气温,呈周期性变化.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大,水体交换速度减缓,从而改变了水气交界面的热交换和水体内部的热传导过程.典型的水库水温效应表现为水体的垂直方向上的热分层现象.
水温影响后评价复核内容是:①统计建库后实测的库内不同区域各月水温的垂直分布、横向分布、纵向分布以及水库各月下泄水温、下泄水温的沿程变化资料,调查下泄水温对水生生物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②将水温结构分层和下泄水温观测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对环评时采用的经验公式和预测模型的适用性作出评价. 5.3 水质影响
筑坝建库,库区水面扩大,水深增加,河水流速变缓,使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减弱,库区水域污染物的浓度、分布都将发生变化.水库拦蓄营养物质氮、磷、钾,促进藻类生长,可能导致富营养化.灌区开发也会对水质带来不利影响.
水质影响后评价,对水库工程应复核水库蓄水后污染来源、分布,水库水质变化,水库富营养化趋势,库底淤积物污染物质的富集情况,出库水质和下游河段水质变化;对灌区开发项目,应复核灌溉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灌溉回归水对河流或承泄区水质的影响.此外后评价时尚应收集工程运行后的水质监测资料,对环评中采用的水质模型和预测成果进行验证,对工程建设中和运行后水质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采取的水污染控制的对策措施. 5.4 环境地质影响
水库蓄水后,库水的附加荷载及水的渗透压力,可能改变岩体的应力状态,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诱发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库水对岸坡的淘刷和浸泡,改变了库岸原有的稳定状态,可能产生滑坡塌岸,黄土库岸滑塌的可能性更大.
环境地质影响后评价主要是调查水库投入运行后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震中位置,调查库岸滑塌的范围、滑塌量和滑塌区的地质条件,分析产生诱发地震和滑坡塌岸的原因,分析评价诱发地震和滑坡塌岸的发展趋势,提出工程的安全防范措施;根据实际发生的水库诱发地震和滑坡塌岸情况,对预测成果进行复核. 5.5 土壤环境影响
灌区开发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会产生土壤潜育化和次生盐碱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兴建如水资源分配不当,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壤发生沙化.工程施工和移民搬迁破坏植被,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土壤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是复核水利工程投入运行后发生沼泽化、潜育化、次生盐碱化、沙化的面积和分布及其原因,以及需采取的对策措施;复核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及需进一步采取的防治措施. 5.6 陆生生物影响
水库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淹没影响,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栖息地丧失、觅食地转移、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许多动物在水库蓄水后被迫迁移.但水库蓄水后改善了局地气候,使库区周围的植被类型丰富;灌区开发后提供的湿生环境,适宜于一些水禽栖息.
陆生生物影响后评价,主要是复核工程投入运行后对植物、特别是珍稀植物的影响,复核工程投入运行后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影响;复核采取的珍稀动、植物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提出需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后评价可采用调查对比的方法. 5.7 水生生物影响
兴建水利工程将影响鱼类生活的环境条件.建库后下游河道天然水文情势改变,其中水流状态和涨水过程的变化对鱼类影响较大.水库蓄水后由于水库水文条件和营养物质的变化,也会对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产生影响.
水生生物影响后评价主要是复核工程兴建后对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高等水生植物、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的影响,重点复核对珍稀水生生物的影响;复核对鱼类产卵场的影响;复核水生生物保护措施的效果,并提出需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后评价可采用调查对比的方法. 5.8 人群健康影响
水利工程兴建将不同程度地引发人群健康问题.由于大面积淹没、大批人口搬迁以及施工人员集中,为某些疾病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可能.
人群健康影响后评价应复核水利工程兴建后周围地区疾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包括:①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肺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的流行频率及强度;②介水传染病如肝炎、伤寒、痢疾等的疫情发生及发展趋势;③虫媒传染病如疟疾、乙型脑炎、丝虫病等的流行频率及强度;④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等的流行频率及强度等.并应与预测评价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产生疾病流行的原因,提出应进一步采取的防治措施.
评价可采用统计对比法,对比分析工程建设前、后各种疾病的发生流行趋势,并与邻近地区疾病发生流行趋势进行比较,评价工程兴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5.9 水文情势及下游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因拦蓄、调水等改变工程下游来水来沙过程,下游河段流速、流量、水位、泥沙运移规律等有所改变,可能影响下游工农业用水,河道冲刷也可能对下游的水利工程和桥涵等产生影响.
水文情势及下游影响后评价主要是统计分析工程投入运行后实测的下游来水来沙过程,实际的河道冲淤变化资料,调查对水利工程和桥涵存在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根据实际发生的影响,对环境评价预测成果进行复核. 5.10 文物景观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受到淹没、破坏或干扰,水库的形成也可能增添新的景观.文物景观影响后评价主要是调查自然景观和文物受影响的程度,分析评价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提出进一步开发利用景观文物的措施. 5.11 环保设施和监测设施运行情况
环境保护设施指为工程服务和减免工程对环境不利影响需采取的环保设施,包括水质(水温)保护设施、土壤环境保护设施、陆生植物保护设施、陆生动物保护设施、水生生物保护设施、景观保护及绿化设施、人群健康保护设施和下游影响补偿设施.
环境测设施指工程完建后为掌握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需要建设的监测设施,包括地表水水质(水温)监测设施,局地气候监测设施,生态监测设施,土壤监测设施,地下水监测设施等.
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是复核:①环保设施和监测设施是否按照“三同时”的要求进行建设,环保设施和监测设施是否投入运行,运行情况如何;②是否按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设计确定的监测项目、监测断面、监测因子进行监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③监测项目的设置是否能够反映水利工程投入运行后的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演变趋势.④在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环保设施和监测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工程运行后产生的环境变化,提出调整监测断面、监测项目和增设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议.黄河规划设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日照市水利局
当前位置:
-& 水利要闻
杨军在现场推进包保项目日照水库增容工程和日照水库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时强调:遵循生态建设规律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阅读次数:178&&&&来源:日照水利局&&&&添加时间: 10:57:05
本报讯(记者
侯庆萍)4月19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军到包保的日照水库增容工程和日照水库流域生态建设工程,现场推进工程建设。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好规划的先导作用,遵循生态建设规律,科学搞好工程开发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市委常委、秘书长高杰,副市长马先侠参加活动。
  杨军沿新修的环库路先后到日照水库流域生态建设工程袁家庄片区现场检查,听取日照水库增容工程进展情况、日照水库生态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情况和东港区土地流转等服务保障情况汇报;到陈疃河河口湿地和三庄河湿地工程现场检查,听取相关湿地规划等情况汇报;到日照水库流域生态建设工程西湖项目区现场查看植树绿化进展情况,并听取相关情况汇报。
  杨军指出,日照水库增容工程和日照水库流域生态建设工程作为全市林水会战的核心工程,既是全市涉水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又是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市水务集团和有关单位要增强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挂图作战、挂图督战”,抢抓施工黄金时机,合理安排时间节点,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汛期之前满足水库蓄水要求,为全市供水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遵循生态建设规律,科学制定项目规划建设方案,科学配置各种生态要素,尽量减少人工痕迹,最大限度保留水库周边的“原生态”特色。要加强日照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管理,综合整治库区周围畜禽养殖等污染,退出水库周边的酒店经营、农作物种植等活动,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杨军强调,要建立工程建设长效机制,既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等扶持,又要加强市级公益性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挖掘自然、生态等旅游元素,将工程建设与周边整体改造、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等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将工程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在工程建设和项目后期运营管护中,优先考虑向贫困村尤其是向贫困户倾斜,通过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带动库区周边镇村脱贫致富。
  杨军要求,要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把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广大群众喝上放心、安全水。要密切关注旱情变化,科学规划、精确计算,综合统筹、利用好当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深入挖潜,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做好水资源的平衡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摘自 日照日报)
版权所有:日照市水利局&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地址:日照市北京路128号 电话: 传真: 鲁ICP备号 &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 专题专栏管理 >> 以往专题 >>
>> 浅析水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 正文
浅析水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马琳&& 张洪美
(山东省滨州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关键词:水库 环境影响社会影响
1 水库的作用
1.1防洪作用
许多世纪以来,洪水给沿岸地区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洪水除了毁坏国民经济各种设施以外,还使农作物减产、牲畜死亡、工业企业和运输停顿、建筑物使用期限缩短甚至损坏、通信和供电中断等。在美国,总计有40%以上的城市和1400万hm2的土地遭受洪水的威胁,亚洲国家每年由于洪水泛滥而使近400万hm2土地上的农作物遭受损失,受洪水威胁的人口达1700万。
洪水引起损失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淹没的范围,而且也取决于一系列其它因素:如洪水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水位升高的速度和洪水来临前的预报等。为了防洪必须利用水库进行径流调节,修建蓄洪水库,也可以在洪水期存蓄多余洪水。
根据文献[1],分布在我国七大江河上的245座大型水库,其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km3,占七大江河总流域面积的34%。这些水库都己发挥或将要发挥很大的防洪效益。特别是在抗御1998年长江大洪水过程中,湖南j湖北、江西、四川、重庆等5省市的763座大中型水库参与了拦洪削峰,拦蓄洪水量340亿m3,发挥了重要作用。
1.2灌溉和渔业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缺水,特别是干旱年份,农业将遭受很大损失。地球上土地灌溉面积如表l所示,总灌溉面积中约60%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和前苏联。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所有国家,水浇地的粮食收成比未灌溉的高l倍~1.5倍,个别年份甚至达到3倍。气候比较湿润地区,灌溉后的收成可提高50%。在天然状况下,河流水资源不可能保证流域内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因此需要进行径流调节。建设水库后径流得到充分利用,故使灌溉面积大大增加,同时又有可能在最优浇水时间引水浇地,增加自流灌溉面积,降低机灌费用。
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热力、水化学和水生物的状态,因而改变了鱼类的迁徙、繁殖和食料的条件。某些大型水库,尤其是梯级水库,显著地调节了下游河道季节径流。洪水历时和洪峰量的减少,引起产卵区面积缩小,因不能及时形成产卵的有利条件,鱼卵和种鱼在产卵区死亡。结合不同鱼类的产卵时期和产卵地点,由于幼鱼过早地离开产卵场,缩短了鱼的育肥期。水库的径流调节,在枯水年对渔业的不利影响尤为显著。为保护回游鱼群的种鱼,必须在坝上游开发产卵场。
值得注意的是,修建大型水库对渔业生产也有良好的作用。由于水库水面显著扩大,水库的捕鱼量比调节前的同一河段上的捕鱼量增加了许多倍。水库还为内陆水体养鱼业开发优良品种创造了条件。大多数水库对增加当地的渔业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辽宁大伙房水库[2],2002年~2004年渔业平均年产量1543t,收入2480万元。水库渔业收入占水库总收入的21.3%,是水库发电收益(82万元)和灌溉收益(193万元)之和的9倍,为水库综合经营的主要来源。
1.3供水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凸现,为了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需水要求,单纯依靠地下水和未经调节的地表水越来越困难。水库具有调节径流量的作用,一般水较清澈,水量和水位变化较小,但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在光照条件下水生物过度生长和繁殖易导致水质恶化,以至堵塞输供水管道及增加净水的难度,因此设计时都应慎重对待。
1.4动力作用
要发展现代的动力工业,不建水库是不可思议的。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火电站和核电站都需要水库。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设水电站是解决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没有水库调节的水电站径流利用率很低(多低于0.1~0.2),其经济效益也低,因为不能利用丰水期的径流。所以,修建水库减少天然径流不均匀性,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前提。径流调节能够增加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增加发电量和提高径流的发电利用程度,这往往也提高了水电站本身的经济效益。通常,在河流上兴建的不仅仅是单个水库,而是梯级水库。它们之间不仅有电力联系,也有水力联系。修建调节水库可提高位于该水库下游所有水电站的发电量,因此水库水电站具有许多优点。
2 水库对环境的影响
2.1对水质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一方面吸纳了流域汇流带来的污染物,另一方面原来流动的水体滞留在库内,这些变化使得库区水质发生了变化。它对水质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 1)有利影响。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可使水体的浊度、色度降低;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CaCO3和MgCO3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
&&& 2) 不利影响。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类光合作用,坝前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因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富营养化。
2.2对气候的影响
1)对降雨、气温等气象因子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2)对降雨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影响。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一般夏季水面温度低于陆地温度,水库水面上部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使降水量减少;冬季水面温度高于陆地温度,大气结构不稳定性增加,降水略有增加。根据文献[3],及其上游建库后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域降雨则有所增加,整个水库流域范围内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因此,水库修建引起了降雨地理位置和季节的重新分布。
3)对气温的影响。从季节分析,春季气温回升,水体吸收热量升温较慢,水面温度低于陆地气温;秋冬季节气温下降,水体储存了大量的热量,水温下降,同时向大气输送大量热能,使空气增温,水面温度高于陆地温度。从年平均气温看,蓄水后库区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并且年温差、日温差减小。
2.3对生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库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库淹没区由原来的陆地生态环境变成水生生态环境。天然植物被淹没,原来的自然河流变成深水型水体。这种变化影响了库区水生和陆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
1)对陆生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的淹没和库区永久性的水库水电T程建筑物对其范围内的陆生植物和动物会造成直接破坏,除此之外,局部气候的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也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壤可溶盐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库区周围农田,森林和草原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形成富营养化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有利于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底生植物的牛长繁殖,喜欢流水生活和静水生活的鱼类的数量将在水库内增加,而对适应于急流中牛活的鱼类,如体形细长、善泳或有吸盘等吸附构造的鱼类,将小能在库内生存。此外,水库大坝的修建,会隔断某些逆流产卵的鱼类的回游通道,影响这些鱼的繁殖。
2.4水库引发的地质灾害
水库蓄水投入运行后所遭受的破坏主要有渗漏、滑坡和开裂,其中渗漏最为主要,其它两种事故也与渗漏作用有关。渗漏分管涌、流土、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土四种渗流破坏类型。
根据产生部位和原因的不同,渗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下游坝坡渗漏。浸润面从下游坝坡出逸,致使坝坡湿润或沼泽化。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均质坝或混合土料坝型中。过高的浸润面将增加滑坡的可能性;另外,在渗流的长期作用下,以及自然条件(温度、降雨等)的影响,坝坡土的抗剪强度将减小,从而引起局部渗透破坏,导致坝坡滑塌;
2) 坝后地面出现砂沸、砂环、泉涌、管涌或沼泽化。对表层为透水性较小的粉细砂、淤泥或壤土,其下为强透水的砂砾石或砂层的成层地基,若坝后没有采取排水减压(减压井、沟)措施,或虽有排水设施但滤层级配不良或施工质量差,造成排水设施被堵塞,则此种地层的渗流出逸坡降往往是较大的。当出逸坡降大于表层土的临界坡降时,坝后地面即出现砂沸等破坏现象。对单一地层,若防渗设施质量不高或渗流出口无排水滤层保护,在坝后地面也易产生砂沸或管涌;
3) 各种接触部位渗漏。在坝体与坝基或岸坡、坝体与刺墙、齿墙或涵管(刚性体)、两种不同粒径土的界面、防渗设施与破碎基岩等之间的各种接触部位,由于设计和施工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易成为渗漏的捷径,并引起接触冲刷而导致坝的失事。如岳城水库就是由于砾石和中细砂之间层间系数过大,不满足滤层要求,使得中细砂涌入排水管,并在暗管上部坝坡出现塌坑一处;
4) 混凝土防渗墙渗漏。在一些采用混凝土防渗墙的工程中,一是由于施工技术和质量问题,在墙的搭接处存在张开的缝隙,缝内充填泥浆,从而降低防渗效果;二是由于刚性防渗墙与塑料防渗体的联结部位设计不当,易产生渗漏。如北京的西斋堂水库,混凝土防渗墙的渗漏就是由于墙段搭接不良引起的。
5) 坝体裂缝渗漏。一旦坝基或坝体中产生了裂缝,大坝抗渗透破坏能力将显著降低,从而引起渗漏事故;
6) 岩溶渗漏。由于基岩内存在未经处理的、且与裂隙和断层连通的岩溶,是导致在基岩内产生集中渗漏,冲刷与其接触的防渗体,并使下游覆盖层承受较大的水头,致使发生渗漏破坏;
7) 绕坝渗漏。坝的两岸山体裂隙、节理发育,或有断层和岩溶,或为透水的第四纪堆积层,则绕坝渗流除影响山体本身的安全外(例如浸润面过高引起滑坡),对坝体和坝基还产生如下不利影响:抬高岸坡部分坝体的浸润面和坝基的扬压力;在坝体和岸坡的接触面上可能产生接触冲刷。
大型水利枢纽造福人类的同时,其施工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也给会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水利建设事业和其它经济建设一样,出现的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通过该文对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在兴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对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权衡利弊,谨慎而行。
参考文献:
[1]毛旭熙.计算分析与控制[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
[2]陈文祥.水库建设对生态资产的影响及其评价[J].水利发展研究,2005,10(10):10~13.
[3]符太有,胡莲美.水库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J].吉林水利,2006,S(287):26~2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人修建水库炸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